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听话”?有的时候,有的事情,到底是亲人间的大爱无声,还是与孩子的鱼死网破?父母的爱与付出一定是对孩子好吗?

“我生你养你你必须听我的”

生活中常常听到这些话:

“妈现在活着就是为了你,不然还有什么意思?”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你是咱家唯一的指望,我和你爸就靠你了……”

这些父母们,把孩子视作自己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

要孩子平安健康,要孩子活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事无巨细地规划好了孩子的人生,并且期望得到孩子们的绝对服从。

他们不像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像是在制作一个“听话、优秀”的“机器”。

最新一季的《奇葩大会》上,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和男友恋爱半年多,没告诉妈妈,因此妈妈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

她无法接受女儿的恋情未经自己“审核”,软硬兼施,最终让女儿和男友分手。

但自此以后,女儿也再没回过家。

她离开了母亲,为自己争取到了独立。

武志红却觉得她独立得很惨烈,他说“听话”这个词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一生下来,父母就帮孩子决定了长大后做些什么,却从没问过孩子,他想要做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在完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亲手把家变成了一个“伤人”的地方,让孩子只想逃避。

很多父母常常用“父母在,不远游”,来把孩子“绑在身边”。

但忽视了后半句:“游必有方”。

“一个人在有了明确目标时,可以外出打拼,但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不要让他们担心。”

真正的孝道和爱,从来不要求任何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哪怕是父母子女。

“我很爱你,但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不是自私,而是更纯粹且有尊严的爱。

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再亲密的两个人,终究还是“两个人”。

这世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离别

黄磊在《小别离》的发布会上提到: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别离和团聚,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孩子远行。

这世界上最普通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儿女的情。

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

爱过了头,就是自私的爱。那种爱比恨还要伤害。”

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只可以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于是每一次儿子做的事情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遥控器,让时间倒流,让儿子“修正错误”。

衣食起居、考试成绩,甚至恋爱,稍有不满就全部重来。

儿子忍无可忍选择自杀,却发现母亲只要把时间倒回前一天,他就连“死都不能死”。

这样扭曲的母子关系,的确是“比仇恨还要可怕。”

究其根本,是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物品”,自己不是他们的“支配者”,只是在他们还无法独立对抗世界时,陪他们走一段路。

父母子女之间,分离和放手才是永远的主题:

出生那一刻,孩子离开母体;上学后,是每天暂时的分离;上大学,是更长久的离别;

再后来,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彻底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

无论多么不舍,多么难以忍受,这些分离都无法抗拒,谁都不想养出一个“巨婴”,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因为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并且,分离不代表不爱,“母爱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就是给予孩子自由。”

《无问西东》里,出身名门的沈光耀,成绩优异,能力出众。

原本,他可以凭借家族庇佑,一生衣食无忧;但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他奔赴西南联大。

母亲只是在听闻他想参军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命就没了啊。”

沈光耀最后仍然选择了弃笔从戎,为理想献出生命。

母亲面对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孩子,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只是尽全力去挽留、规劝。

或许只是为了那一句“想要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做父母可以自私一点

有时,看着一些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总忍不住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爱会变成孩子的负担,也会让父母失去自我。

《我家那小子》里的朱雨辰妈妈,自言:“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她的爱让人“震惊”: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为儿子炖梨汁,一坚持就是十年;

儿子出门拍戏,无论到哪儿都跟着,用小电磁炉给他做饭;

插手儿子每段恋爱,对未来儿媳的要求是“贤妻良母”……

她的全部时间都围着“儿子”打转,好像这是她人生唯一的意义。

可悲的是,她努力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却让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朱雨辰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渴望陪伴,都是她做不到的事情。

不懂得放手,最后造成了两个人的“不完美”。

电影《塔利》,讲述了一位拥有三个孩子的母亲的日常琐碎。

女主角年轻时候美丽、智慧、充满自信。

成为母亲之后,每日给婴儿喂奶,送孩子上学,操心着家庭的一切,生活似乎慢慢褪去了光彩。

她坚持一定要母乳喂养,坚持一定要自己照顾孩子绝对不请保姆……力求让自己要成为合格、完美的母亲。

她得到的,是日渐走形的身材,一点点流失的自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的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连她自己都觉得“我年轻时候学的知识在生完三个孩子后都白费了。”

这种糟糕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夜间保姆塔利到来:她可以完美地处理家务,照顾孩子;她告诉女主结了婚的女人也可以去酒吧狂欢……

事实上,“塔利”并不存在,她只是女主自己幻想出来的一个存在。

她太渴望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传统观念里,“父母”两个字太重了。

重到人们常常忘记了,在父母身份以外,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黑龙江的一对老夫妻,花光积蓄买了两套破旧小楼,并把破屋改造成“豪宅”,每月2万元的退休金也都用来享受生活。

他们明确表示,不会把积蓄留给儿女。

《请回答1988》里,东龙妈妈有一段独白:

我的人生,一直被人叫东龙妈妈、大龙妈妈,我不高兴这样,我的名字叫赵秀香。

比起剧中其他三位“全职主妇”母亲,这位“赵女士”对孩子的照顾确实不多。

因为她有自己工作,她不能无时无刻的陪在孩子身边。

但她的孩子却骄傲地告诉小伙伴们:“我的妈妈和你们的不一样,她有自己的工作。”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适度的“自私”,既是对孩子放手,也是对自我的成全。

槽值的一位读者说,她的妈妈也曾很“帅气”地告诉她:

“你要知道,我虽然生了你,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我赚的钱是我的,用它养你是我乐意,不代表那就是你的。

事实上你一无所有,你想要什么你也得凭你自己本事去赚。”

孩子如箭,父母如弓。

弓用尽力气绷紧,拉开,最终也只是为了箭能够飞得更远。

可是箭的勇往直前,不仅需要弓的蓄力,还需要离弦那一刻的放手。

爱从来不仅仅是付出和牺牲。

相关阅读

最好别让你的孩子太听话 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

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创造力高的孩子招人厌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创造力、听话,如何兼备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乃最高境界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儿童早教:孩子顶嘴不听话!与孩子争辩是好事!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不是错事

儿童法国少年儿童心理学家权威专家觉得,可以同父母开展真实争辩的少年儿童,在之后会较为信心、想象力丰富和圆滑世故。汉堡包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确认:“隔辈人中间的争辩,针对下一代而言,是踏入成年人之途的关键一步。”这名心理学家还提到争论的一些关键之处。孩子顶嘴不听怎么办?

有利于寻找界线

“等大家吃完了再混好”,母亲劝孩子约翰森。九岁的约翰森发火地把桌椅往后面一推,顶了一句:“为何?”我都有些事要做,比坐着这儿好些。”法斯博士说,约翰森的这类激怒是在实验他能力的極限在哪里。同这一倔头倔脑的环节类似,同父母斗嘴能使孩子还有机会学好估算自身。争辩是解决少年儿童无方位情况的一个方式,能够 使她们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界线在哪里。孩子顶嘴不听怎么办?儿童

产生自身的信念

法斯说:“争吵能协助少年儿童越来越信心和单独。在抵抗中她们觉得到自身变得重要,了解怎么才能落实自身的信念。”争吵也说明孩子已经做真实的自己,她们注意到,父母并不是一直恰当的。

应对矛盾的训炼

安格拉想学骑着马,可是她母亲抵制。母亲说:“我想对你承担”。安格拉辩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承担,但她们容许她骑着马。”争论有学习培训的实际效果。孩子根据争论学得争论的造型艺术。充分考虑今后工作中,及其和伙伴的关联中会出现争论,这类学习培训对少年儿童是关键的。

爱的表明

俗话说得好,相亲相爰,才会互相挑逗。拌嘴是向另一方表明,你一件事是关键的。一个人假如一直与世无“争”,他便是向周边的人表明,大家对我无所谓。

孩子与父母争辩对成才有利

心理学家历经调查分析得到那样的依据:在抵抗期,能同父母开展真实争辩的孩子,未来会较为信心,也颇具想像力。孩子与父母争辩,在成长过程中最少有二点好处。孩子顶嘴不听怎么办?儿童

刺激性智商的发展趋势

能促使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根本原因,是她们語言能力的发展和参加观念的覺醒。在争论时,孩子务必依据自身对自然环境的观查剖析,挑选并应用学得的词汇和表达形式,尝试条理清晰地表述自身的冲动、见解,挑戰父母,这将大大的刺激性孩子語言能力的发展趋势。并且,根据争辩,孩子能够 学得争论、争辩的逻辑性方法,这对孩子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是有益的。

协助产生本人信念

心理学家觉得,争吵能协助孩子越来越信心和单独。在争辩中,孩子会觉得到自身变得重要,了解应当如何表述才可以完成自身的信念。争吵也说明孩子自我认同的醒悟,已经试着着做真实的自己。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觉,父母并不是一直恰当的。争辩的获胜,毫无疑问使孩子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感,既让孩子拥有估算自身能力的机遇,也锻练了她们的自控能力。

孩子顶嘴不听怎么办?聪明的父母一般不把自己的信念简易地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只是为孩子的争辩造就了一种开阔、公平的气氛。在争辩的全过程中,父母应谆谆教导,以情动人,不必简易地把孩子的争辩当作是对老人的不尊。

太听话的孩子好不好


孩子只是听话不是优点,优秀的孩子应该这样养。许多父母希望孩子非常的乖,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在宝宝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会特别的懊恼。

“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是我们脱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评。

“你家宝宝真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们对“别人家孩子”带着羡慕的表扬。

“老师,今天宝宝在学校‘听话’了么?”——这是我们对孩子表现最大的期望。

我们总觉得,谁家要有个听话懂事不让大人操心的乖孩子,简直就是开了大奖的人生赢家。

01

可是在今天这个社会,孩子听话、乖巧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天才少女蒋方舟,集乖巧、优秀、成功于一身,她声称这样的“好性格”是自己28年来最大的“弱点”,讨好型人格的小孩,一点都不快乐!

大人眼中“乖小孩”真实的另一面:处处小心翼翼、以他人感受为先,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但一味的迎合讨好,换来的却是被人一再孤立——因为这样的失去自我的“讨好”,和任何人都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

这样的性格,甚至影响到了她后来的恋爱关系。蒋方舟说:

“有一次,男朋友因为一件事情,打电话过来质问。其实我已经很讨厌他了,但我还是不停地道歉。但这份道歉,可能在对方那里就显得很敷衍,他一连打了十几个电话,后来看到他的电话,我就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只是不停地说不好意思,我错了。”

她曾经因此感觉整个世界观都坍塌了,这种濒临崩坏的心态困扰了她很久。把自己和人群隔离一年后,她才发现问题的根本:“自己总是迎合别人的期待,做什么事都会紧张别人的看法”、“对别人没有底线和原则,自己的不愉快不敢表现出来”。

幸运的是,蒋方舟还有逃离生活、反省觉悟的机会。但还有更多“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性格让自己越活越憋屈、越活越拧巴,成为各种关系中的牺牲者和受害者。

02

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无论是读书,还是找工作,都会知道该怎么办。

进入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每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我们不是要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有正能量。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这些优秀品质呢?

多一些宽容

如果孩子稍有失误,或成绩不够理想,父母不应指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如果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总在父母的责骂中度过,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就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

因此,允许孩子失误,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所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培养孩子广泛兴趣

孩子如果有足够兴趣的话,即使在这一方面受到挫折,可是却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得到成功。所以,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的发展,不要只局限在学习上。如果限制了孩子兴趣发展的话,孩子必定不会养成乐观的性格。

03

此外,还有几件事不要做: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一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定得太低;二是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3、不要过多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父母想要适度的守住自己内心对孩子泛滥的爱和掌控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父母自我成长,鼓励孩子自立,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鼓励者,引导者。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


孩子太听话是坏事?聪明父母用3招,孩子长大有主见更优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但有时候,太过听话的孩子长大往往会没主见,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和孩子正确沟通?一起来学习吧!

太听话的孩子,长大或许会这样

孩子成长有属于他们的自然生长和天性,他们天马行空,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还未对社会规则有所建立,所以常常会“犯错”,家长想要避免孩子走弯路,而让孩子一味的“听话”,孩子的成长未必能够美满。

1孩子长大更容易叛逆

很多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交由孩子来实现。

而这往往会让孩子被压抑在“听话”之下,久而久之,更容易出现“叛逆”的消极做法来表达自我。

因为孩子的压力也需要宣泄口,而且这样的反差往往父母无法接受,对孩子的未来也是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孩子长大没有主见

因为听话的孩子往往身上所有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办,随着长大慢慢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缺少主见。

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去思考,“都行,都可以”,做任何决定都是以获取他人肯定为主,而失去了自我,有的孩子会变得内向和自卑。

正确让孩子听话,这3点很重要

1有底线和原则

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妥协,会带来很多的伤害,孩子小对于这个社会的规则还没有掌握,他们需要自己去探索。

家长应该要做的是让孩子在不打破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去尝试“犯错”,从而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

在规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也能保护孩子成长的规律。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想要玩具,可以和孩子约定这个月只能买一样,由孩子自己决定要哪个玩具,可以多几次思考后再决定。

在规定的范围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能够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让孩子能够主动思考和规划。

2家庭教育要一致

很多时候,规则被打破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如父母规定孩子一周只能吃一次糖果,可规则在爷爷奶奶这里却随意被打乱,久而久之孩子知道判断后,就会出现前后不一,在父母面前不要糖,在爷爷奶奶面前要糖的情况。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规则必须具有一致性,这样父母才能有威望,孩子也会尊重父母,遵守规则,不会出现肯定和否定的答案,让孩子陷入自我矛盾中。

3培养孩子自我意识

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真的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一生中都免于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就是在“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说“不”,和家长反抗。

但要知道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父母们应该更加耐心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度过说“不”期。

除此之外,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听话是有界线的,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懂得分辨好坏,善恶是很重要的。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一定是帮助你,和你一个战线的,给孩子最强的后盾。

希望父母的正确引导能帮孩子找到与规则和平共处的方法,不做一个只讲规则的傻孩子,也不做一个不讲道理的熊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