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6岁,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3-6岁,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wWw.zJ09.cOm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延伸阅读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性格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哪些性格3岁前必须纠正


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3岁前宝宝必须纠正的性格


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3-6岁的宝宝可以学什么?


相信很多妈妈一定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3—6岁的孩子可以学什么?再声明一下,不是“应该学什么”,而是“可以学什么”?可以学习大量的知识吗?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识字量、单词认知量吗?可以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特长、才艺吗?答案是:最好不。在这个年龄段,妈妈可以指导孩子学拼音、数学、识字和英语。这里的“学”更像玩,而非一本正经地让孩子端身正坐,一动不动地“认真学习”。

引导一:指导孩子学拼音

汉语拼音是孩子识字、说好普通话的基础,更是他汉语学习的奠基式的“工程”。所以,每位妈妈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拼音学习。但拼音对于孩子来说,又是一种抽象的、枯燥的知识。若是妈妈没有好的指导心态或者好的指导方法,也许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拼音的兴趣。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的女儿学习拼音。妈妈指着字母卡片上的字母说:“这是‘a’,跟着我念……”女儿跟着重复了一遍。

突然,女儿的注意力被字母卡片上一个人张大嘴的图画吸引了,她问妈妈:“这个人为什么张着大嘴呀?”妈妈却说:“学习要一心一意,先不要看那些画,跟着我念,‘a’……”

女儿噘了噘嘴,她觉得这样念真没意思。

事例2:

遥遥3岁半的时候,妈妈开始教他学拼音。她帮遥遥把字母编成了顺口溜。例如“阿姨阿姨aaa”、“两个门洞mmm”、“雨伞倒了ttt”……

遥遥每次听见妈妈这样说的时候,都觉得很有趣,于是也跟着妈妈一起念。时间长了,遥遥自然就学会了拼音字母。

事例3:

妈妈给4岁的小榕做了一套拼音扑克牌,标上声母牌与韵母牌,母子二人经常一起玩扑克牌的游戏。游戏的时候,妈妈出一张声母牌,小榕出一张韵母牌,谁先拼出两张扑克牌组成的音节,两张牌就归谁,最后看谁赢牌多。小榕每次都和妈妈玩得乐此不疲,在这样的小游戏中,他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许多拼音的拼读。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这一阶段的学习,其实是在为将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做准备。学习简单的拼音字母,将会增强孩子对拼音,以至汉字的敏感性,等到他进入小学,再系统学习时就会轻松很多。

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妈妈在引导他学习拼音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求孩子一定要学多少的知识量。孩子只有快乐地去掌握拼音知识,他才能打好基础,否则他若是产生“拼音是一种无趣、难学的知识”的想法,就会对以后汉字的学习极为不利,甚至还会影响他整个小学1年级的学习。

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指导孩子学习拼音,帮助他顺利“闯”过拼音这一“难关”,让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妈妈妙招

1.激发起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渴望。

妈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起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渴望。比如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或者给他读故事书的时候,妈妈可以引导他记住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名字,或者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并提醒他:“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也就能读故事了。”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拼音的动力,他也会愿意去学习。

2.教孩子学拼音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辅导。

正因为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所以妈妈都会对拼音的教学格外重视。但即使重视,妈妈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耐下性子去辅导,千万不要拔苗助长。否则孩子就有可能会对拼音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妈妈即使教会了他,他也不能牢固掌握。

3.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孩子对拼音“有感觉”。

抽象的拼音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妈妈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让孩子逐渐对拼音“有感觉”,这样孩子才会乐意去学,也才能学得更快。

比如,可以向事例2的妈妈学习,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孩子记忆不同的字母;还可以调动起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来帮助他识别字母;或者编一些小故事,用故事的吸引力来让孩子对拼音学习充满期待,等等。

这样的方法有许多,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酌情选择。总之,千万不要像事例1中的妈妈那样,因为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做孩子的“陪练”,让他愉快掌握拼音。

尽管进入小学后,孩子还会对拼音进行更系统的学习,但妈妈之前的教导将会帮助他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妈妈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给孩子当“陪练”,帮助他加深对拼音的理解。例如,妈妈可以像事例3的妈妈那样,利用小游戏来让孩子掌握拼音;或者鼓励孩子给家里的物品做拼音标签,帮助他记忆拼读;外出的时候,让孩子在大街上寻找一些拼错的拼音,并记录下来,回家后让孩子将错误的与正确的进行比较,以防止他犯同样的错误……妈妈通过陪孩子一起练习,让孩子“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就能愉快地掌握拼音。

5.指导孩子学习拼音,妈妈也不要吝啬鼓励。

孩子初学拼音的时候,也会困难重重,这时候妈妈的鼓励对他来说很重要。所以,每当孩子掌握了一个字母、一个音节,甚至一个字的正确读音的时候,妈妈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就能引导他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

引导二:引导孩子学数学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数学,能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多。在孩子3—6岁的时候,妈妈要帮他建立起简单的数学概念,加强他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数学的熟悉感,也将有助于他将来在小学的学习。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引导,让孩子能真正地理解数学、学会数学。

经典事例

事例1:

小煦3岁了,每次妈妈问她:“1个橘子加上2个橘子是几个橘子?”她会很快地回答:“3个。”但若是妈妈问她:“1个香蕉加上2个橘子是几个水果?”小煦就会露出迷茫的表情,然后说:“我不知道。”妈妈感觉很苦恼,她认为小煦对数学和数字很不敏感,甚至怀疑她在数学方面有学习障碍。

事例2:

妈妈送5岁的儿子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儿子忽然问妈妈:“以前我们从家里出来后,走好长时间才到幼儿园,为什么我们今天走这么快呢?”

妈妈笑笑说:“因为之前我们都会从小公园绕一个弯,但今天没有,从家到幼儿园,我们走的路是一条直线,直着走用的时间当然就短啦!”

儿子想了想说:“是不是两个地方之间,直线最短?”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儿子重复着:“两个地方之间,直线最短。妈妈我记住了。”

教育感悟

数学是一个人高级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奠定孩子抽象思维发展的基础。其实,孩子从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认识数字的能力了,而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对数学的认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3—6岁期间,孩子就更需要妈妈的耐心指导,以帮助他了解、学习并简单掌握数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妈妈因为不了解教育方法,使得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感觉苦不堪言,学起来也倍觉困难且没有趣味。

因此,妈妈一定要正确掌握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适当引导,让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还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妈妈的正确指导,将有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妈妈妙招

1.随机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妈妈可以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随时利用当时场景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走在路上,可以让孩子通过数有几棵树来学习点数;吃晚饭的时候通过让孩子分发碗筷,使他学到一一对应;丈量房间尺寸的时候,可以让他具备基本的几何概念;即使是游戏,五子棋、跳棋等等玩具,也能调动起孩子对数字的敏感……

2.用实物教孩子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

有的妈妈喜欢让孩子跟着自己念“1、2、3、4……”,认为这样孩子就能学会数数。但是这样一来,孩子就只是重复妈妈说过的话,在他的头脑中却并不能形成数字的概念,他也就不能学会正确的数数方法。

所以,妈妈可以借助于实物,无论是水果还是玩具,都能让孩子通过感官的刺激来弄明白数字的意义。而且孩子在3—6岁期间,已经可以认识“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就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数字的大小含义,以及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

3.指导孩子建立“数”的抽象概念。

有的孩子会如事例1中的孩子那样,相同的实物会计算,但不同的实物就不懂计算。这就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数”的抽象概念。

因此,妈妈要帮助孩子慢慢地摆脱实物,让他再进行计算的时候要凭借想象来建立数的概念。这时候妈妈不能着急,也不用强硬要求孩子必须丢掉实物,或不去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数学虽然是个抽象概念,但它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买东西时简单的算账,切蛋糕时几刀能切几块,等等。用孩子熟悉的场景来让他感知数学现象,体验数学趣味,这样孩子不仅能更快地学到数学,还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5.教孩子学数学不可盲目、急于求成。

妈妈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数学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让孩子记忆,尤其是不提倡让孩子去背圆周率、学习珠心算,对于幼儿奥数更要慎重。因为数学思维是靠理解,而不是靠机械背诵的,长期反复的记忆反而有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大脑机能。

6.避免孩子对数学过度敏感。

数学在生活学习中很重要,但是数学并不是人生活学习的全部。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看画展,但孩子进去后一直专心地去数画展中有多少幅画,对于画的美丽他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妈妈要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孩子不要因为眼中只有数字,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

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对数学的学习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要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同时也不能让孩子丢失了其他方面的学习与体验。

引导三:指导孩子学识字

应该在孩子几岁时教他识字?如何教才能引起他的识字兴趣?这是每位妈妈都关心的问题。据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孩子的形状知觉从3岁起就发展很快,3—6岁间孩子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而4岁时他对图形的直觉最为敏感。文字其实也是一种图形,而中国的汉字更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三四岁时是教孩子识字的最佳时期,但却需要注重教育方法。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规定5岁的萱萱每天要学会10个字,为了增加她的识字量,妈妈还经常随时指出身边的字让女儿学认。一天逛街时,妈妈指着一家超市的牌子问:“萱萱,你认识这几个字吗?”萱萱却对妈妈的引导没有丝毫的兴趣。

妈妈又说:“我知道后面那两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读作‘超—市—’可这是一家什么超市呢?‘超市’前面的三个字读什么?”当妈妈变着花样让她认识那几个字的时候,没想到萱萱却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妈妈,今天不是已经认够10个字了吗?我不想再学了!”

事例2:

岳岳3岁了,妈妈开始教他认字。她喜欢在一些白色硬纸板中间画上一条线,然后在线的右侧写上要教的汉字,线的左侧贴上与汉字相对应的图形。

例如,在教岳岳认“桃”字的时候,就把“桃”字写在纸板右侧,在纸板的左侧贴上一个鲜美的水蜜桃。然后,妈妈拿着纸板给岳岳看,岳岳立即就会认识并读出“桃”字。

因此,岳岳十分喜欢和妈妈玩这个认字的游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很多字。

教育感悟

提到教孩子识字,妈妈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学?”和“学多少?”事实上,怎么学比学多少要重要得多。因为孩子识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妈妈不要期望他在短期内就达到多少识字量。

要知道,在孩子识字学习的初期,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和感觉,远比提高他的识字量重要得多。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只有充满新鲜感的事物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会因此充满热情地去主动记忆。

所以说,引起孩子对汉字的兴趣,是妈妈教他识字的第一步工作。只要孩子对汉字有了兴趣,他就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认识汉字,并逐渐将之灵活运用。

妈妈妙招

1.不设定孩子的识字量。

许多妈妈喜欢将孩子的学习进行量化,如“我家孩子已经认识500个字了!”“我家孩子已经会写150个字了!”妈妈喜欢统计孩子的识字量,其实是出于攀比的心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量化的具体数字会让他有种无形的压力。

同样,为孩子设定每天的识字量,一旦任务完成,他就会不愿再多学一个字。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识字积极性的一种扼杀。长此以往,即使孩子能够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却会因为觉得枯燥而降低学习的兴趣。

所以,妈妈在教孩子识字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设定识字量,一定不要让识字成为孩子心中不愿意完成的任务。

2.图字并茂,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据科学家研究,人类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分工,其中右半球负责处理图像信息,左半球负责处理文字信息。而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却交叉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也就是说大脑右半球支配身体的左侧,左半球却支配着身体的右侧。

所以,事例2中岳岳的妈妈运用了一个十分科学的识字方法,就是按照“右字左图”的方式来教孩子识字。她的做法不仅合乎人体科学,而且图字并茂的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即使孩子不认识这个汉字,却也会看着图形说出字的读音,不需要父母再去教。

孩子在读字的过程中认识了字,并获得了猜出谜语般的成就感,这会极大地提高他识字的兴趣。

3.生活标签,为孩子创造识字的环境。

在教孩子识字时,妈妈可以在相应的实物上贴上文字标签。例如,在空调上、冰箱上、电视上,用便签贴上“空调”、“冰箱”、“电视”等字,并注上拼音。这样,孩子就会对生活中接触的物品产生字面的理解,从而加深他对这些字的印象。

4.边识边写,鼓励孩子把字画大。

除了教孩子识字外,妈妈还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教孩子写字最合适呢?”大多数孩子三四岁时就开始喜欢涂涂画画了,这其实也是在向妈妈传递一种信息——“我该学写字了”。

孩子初学写字并不能马上掌握字的结构,而是把字当做一个图形来“画”。所以,当孩子开始把字“画”出来时,先不要用“整齐”去约束他。但是,由于此时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完善,妈妈可以鼓励他把字画大,只要孩子的字“画”得足够大,他就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后就容易把字写好了。

引导四:指导孩子学英语

妈妈都知道,让孩子掌握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并且认为对孩子外语的教育应该尽早开始。但是什么时候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机呢?先让孩子学习母语比较好,还是母语和外语同时学习效果会更好呢?如何才能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外语?这是许多妈妈都困惑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为了让纤纤多掌握一门语言,从她刚开始学说话起,妈妈就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她。例如,妈妈会指着苹果对纤纤说:“苹果!apple!”然后指着香蕉说:“banana,香蕉。”

到了纤纤5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不少英语单词,但是妈妈却发现女儿在说话时,反应速度似乎要比同龄孩子慢一些。

有一次,妈妈指着一盘水果问:“纤纤想吃哪种水果呢?”只见她想了一下说:“嗯……”妈妈问:“你在想什么?”纤纤说:“是banana,还是香蕉……”妈妈这才明白,纤纤之所以说话时反应略慢,是因为她不能迅速确定用哪种方式来表述。

事例2:

4岁的永泽开始在幼儿园学习英语了,为了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每天妈妈都会问:“今天幼儿园里教了哪些单词?”“电话用英语怎么说呀?”“orange是什么呀?”

虽然妈妈对儿子的英语学习是满腔热情,总是不失时机地考考儿子,但永泽似乎对学习英语越来越没兴趣。当妈妈再问某些物品用英语怎么说时,永泽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知道。”

教育感悟

孩子学习英语其实是语言上的一种模仿行为,大量教育实践表明,孩子在四五岁时开始学习英语最为合适。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在语音辨别、语音模仿、词汇吸收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年龄段孩子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此时他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但舌头肌肉尚未成熟定型。所以,四五岁时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

虽然如此,妈妈也不要对孩子学习英语报以过高的期望,不要希望他能迅速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学了一段时间后,却还是不能很好地说出来,这种情况很正常。从语言学角度看,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经过一段沉默期,就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也许开始并不会说话,但等语言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然有一天就开口说话了,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妈妈不必着急,只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促进孩子学英语的兴趣就可以了。一旦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就不会觉得学英语是件苦事,并会快快乐乐地主动去学习。

妈妈妙招

1.要孩子先打好母语基础。

据教育学家调研得知,如果让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仅会让他在语言理解方面发生混乱,而且还容易使他产生学习障碍。

如事例1中的纤纤,当她对“香蕉”这个事物进行认知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同时出现两个词汇,一个是中文“香蕉”,另一个是英语“banana”。这时,她就会产生迷惑,香蕉这个事物到底该与哪个词汇产生对应关系呢?这样就会给她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如果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经常是混乱的,也必然会出现学习障碍。

所以说,让孩子学习英语最好是在母语的基础已经基本建立之后再进行。

2.帮孩子建立英语思维。

事例2中永泽的妈妈喜欢问孩子“电话用英语怎么说”“orange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表面看来这是在帮助孩子记忆英语单词,但事实上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汉语。也就是说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不论看到什么,他的头脑中出现的永远都是这些事物的汉语,然后再出现与汉语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如果孩子经常用这样的思维学习英语,只能学出中国式英语。

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之后,再学习英语时要尽量使用纯英语式教学。如妈妈可以指着苹果说:“apple!”而不是说:“苹果,apple。”当妈妈指着苹果直接说英语的时候,孩子马上就会明白,苹果的英文发音就是“apple”。妈妈没有说一个汉字,但孩子却能明白妈妈的意思,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英语思维的建立。

3.孩子学英语,妈妈要有正确的心态。

妈妈要知道英语并不是高深的知识,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对于英语,应该是让孩子习得,而不是学习。让孩子学英语,关键不是能学会多少,而是要增加他对英语的熟悉感。当他上了小学或中学后再听到英语,不会有太陌生的感觉即可,并不是非要小小年纪就能说一口流利英文才算成功。

4.为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若想让孩子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来学,妈妈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学英语的理想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听”、“说”英语。

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他放英文儿歌、英文对话,这样可以帮孩子建立英语语感,还能激起他说英语的欲望。这样就等于为他创造了一个间接的英语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