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创造力高的孩子招人厌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创造力、听话,如何兼备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乃最高境界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zj09.com小编推荐

请降低声调 孩子反而更听话


3~7岁宝宝的家长经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该换一种教诲方法了?假如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音调进行了研讨,发现处置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音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音调孩子更轻易吸收。这是由于:

1、低音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感温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牾、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运用高音调。生涯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对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感越来越冲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音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光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急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一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很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往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举措我不能吸收”,这种话初听会以为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确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看孩子要做到的请求说明给他们听。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假如违背的结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逼。

3、不要运用侵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孩子不听话? 请先做“听话”的父母


父母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是否耐心听过孩子的话?别急着回答。开篇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关于沟通的小故事,先回答看看在沟通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什么?

开篇小故事:电脑告解室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界设计过一种类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个小房间隔着布帘子。很多心理有困难、有问题的朋友,都会在这里得到帮助,谈完后就离开。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布帘后面不是神父,竟是一台设计非常好的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会做出的回答也仅仅是“嗯,我了解”、“然后呢”。

然而,很多人的的确确藉由跟这台计算机沟通一次次的得到过帮助,这算不算非常奇妙?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净化作用”。来这里寻求帮助的人们,他们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倾诉、倾诉、倾诉。心里有困扰、有心结,当倾吐后就会舒服很多、释然很多,好像洗涤过一样。其实这台计算机的神奇仅在于它“善于倾听”。在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倾听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参与沟通者最大的美德。

父母该掌握的沟通技巧

调整自己的身体语言

知道倾听是沟通的某础,学习倾听的技巧相当重要。父母倾听孩子讲话,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小朋友讲话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身体语言的表达常比我们嘴巴说的语言更真确。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小鬼给我听好…”这是非常不好的身体语言。父母应该在身体语言上给孩子以尊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公平的气氛下跟父母进行交谈。

重复孩子的话

重复孩子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最后结尾要用疑问句,问号结束。有个小朋友跑来跟妈妈告状:“妈妈!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实是哥哥刚刚欺侮我”很多人讲话自己是不自觉的,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让他听听自己的声音,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语言还不是那么好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不妨多用;刚开始一定不习惯,好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要配合其它技巧,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转换孩子的语言

孩子跟妈妈说:“同学都不喜欢我。”妈妈回答:“哦!你是跟同学吵架,还是谁对你不好?”用你了解的意思去猜测并重述一遍,因为孩子在认知语言方面难免不是很真切。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曾经回家跟父母哭诉:“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朋友听了很紧张,跑到学校去跟班上同学说:“你们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难过。”结果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班上做实验,由于意见不同,孩子心里受挫,回家后情绪化地说“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结果,小事一桩被妈妈这么搅和,真的全班同学都不理他了。

让孩子举例子

如果孩子说:“同学都不喜欢我”,父母应该这么回应:“你可不可以把经过的情形告诉我,我不清楚,能不能举个例子告诉我,能不能讲更清楚一点呢?”你让孩子举例子,他可以回头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说故事一样说出来,不仅有认知语言的发展功能,而且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的方法,甚至可以发现原因。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将这些技巧重复穿梭运用,可以帮助孩子对你越来越信任,愿意将问题告诉你,那么解决问题也就找到了钥匙。

父母太“完美”对孩子不利


我们班有位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

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为什么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我笑了:“孩子敢跟你叫板,他内心一定潜藏着一种力量和渴望。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你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对孩子本来是一笔财富。但由于你们彼此对立,孩子不但没有从你这里得到启发和力量,还因此受到伤害。”

家长很受触动,他说:“我一直以为孩子缺乏调教,就不断地提醒他、指导他。现在看来,恰恰是我的强项让孩子感受到挫折,促成了他的逆反。”

给孩子买名牌好不好?


近日,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中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过去,大部分家长都提倡学生应该尽量艰苦朴素,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的看法却悄悄发生了变化,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孩子适当穿、用“名牌”并无不妥。对此,教育人士指出,孩子购买“名牌”的要求,其实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

相关调查

国家统计局的一个调查队就高消费项目对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名牌”情有独钟,有非“名牌”不用的情结。60%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穿名牌、用名牌”,“上酒楼吃饭”是无所谓的。30%的中学生认为,他们“喜欢穿名牌、用名牌”,只是目前家庭条件不允许,如有这个条件,他们也会买名牌。

国外学校如何对待“名牌”

日本: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明确具体的限定。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让人难以分辨出谁富谁穷。

美国: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实行“校服制”,目的不是为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或维护学校形象,而是认为“千篇一律”的校服有效避免了贫富生在服装上的优劣之别,避免损伤穷孩子的自尊心,也避免了富孩子滋生虚荣心。

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孩子无论贫富,吃的一律相同。

家长态度

不赞成:

孩子过于讲究

容易滋生虚荣心和攀比心

记者在一些学校采访时看到,尽管中学生们大都穿着校服上课,但很多学生穿着名牌的球鞋,书包也是名牌的背囊或挎包,手机、MP3等数码产品也是高档牌子。

公务员陈枫对正读初中的儿子追求“名牌”的行为非常看不惯,也很担心。陈枫说,儿子现在对用的和穿的东西都很讲究,有时儿子一身行头的总价钱比他的还高。“也许我出身农村,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儿子经常说我‘土’。老实说,我不是没有能力给他买‘名牌’,只是担心他过于追求牌子而滋生虚荣和攀比等不健康的心理,而且还会忽略了学习,所以对于儿子的购物要求我一般都是拒绝的,但是我太太就比较心软,到最后经不住儿子的再三请求还是买了下来。”陈枫说。

赞成:

大人和孩子

对自己好一点无可厚非

在世界500强企业华南区做销售总监的徐永认为,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应该对自己和家人都好一点,适当地穿、用“名牌”无可厚非。

徐永认为,对于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庭,没必要强制孩子不能用“名牌”,比如明明买得起商场里的“牌子货”,却偏偏要在地摊上买便宜货给孩子穿。“在我看来,名牌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有很多的前期投入和付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比如名牌的衣服相对来说质量会好很多。孩子从小用一些好点的东西,不仅可以提高审美品位,也能适当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让孩子经过努力自己达成愿望,有助于其自我发展。”

教育人士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天河区某省一级中学的老师张晖认为中学生喜欢“名牌”本身并没有错,有经济条件的,偶尔买“名牌”也无妨,但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名牌”,或者由此产生攀比心理,那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此苗头时,可以尝试让孩子了解家庭实际收入情况,也可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庭消费活动,让孩子清楚自己家庭有没有名牌消费的实力。家长平时与孩子交流时,也可以多灌输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生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消费。

张老师说,中学生名牌攀比之风多是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长不但自己追求名牌消费,也希望孩子在外面给自己“长面子”,很自然地就把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做到合理消费,不铺张浪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并非所有的消费都要名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什么时候可以买“名牌”,张老师认为家长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一般的日常品或学习用品,如果普通牌子都很实用,就没必要多花数倍的价钱去购买“名牌”;但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的强的物品,可能“名牌”的使用效果会好很多,如果家长经济能力可以负担,可以考虑给孩子买好一点的。

打孩子会产生什么不好影响?


虽然不能说父母一定不能打自己的孩子,他们打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对的,但是,做父母的还是要尽可能地在不打孩子的情况下,也能教给他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其理由如下:

首先,孩子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待人接物、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如果父母经常打孩子,那么以后当孩子和他的朋友们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也会使用同样的暴力方法来应对。

其次,当孩子因为挨打而感到非常疼痛或感到特别恐惧的时候,他就没有时间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省了。有时候,他不仅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反省,反而会因为肉体的疼痛、情绪的恶化而强化了他对父母感到恐惧的记忆,从而影响到母子之间正常关系的形成。

第三,如果你试图通过打孩子来改正他的坏毛病,还会导致今后你每遇到类似的情况,就需要继续不断地用打孩子的方法来解决的后果,这是你意想不到的。相反,如果你通过劝说、诱导的方式使他们自我醒悟,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并努力避免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现象被称为“道德的内化”。如果你经常动手打孩子,试图通过外部的强制手段对孩子加以控制,你就会妨碍孩子“道德内化”的进程。

最后,如果孩子经常挨打,他对自我的认识就会降低。也就是说,你打孩子的行为会使他形成“因为我是一个坏孩子,所以才经常挨打。反正也好不了了,无所谓了”这样的想法,从而丧失自信心。

尽管如此,在有的情况下,该打孩子的时候还是要打。因为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该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该打,应该由母亲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判断。但是,在你迫不得已、不打孩子就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以下的事项:

1.千万不要在气头上动手打孩子。如果你感到确实有必要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一定要等到你的情绪完全平静以后再开始行动。

2.你要事先对孩子发出警告:“下一次如果你再这么做的话,妈妈就要打你的屁股了”。同时,你还要尽可能地在房间的某一个地方事先放好打孩子的工具,使你的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可以预期的。如果你没有任何计划就打孩子,那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3.打完孩子以后,你一定要安慰孩子。另外,在打过孩子以后,你还要询问孩子的感受。

送孩子提早全托好不好?


即将进入9月份,许多小宝宝将第一次离开家庭,走进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园。近年来,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工作繁忙,因此孩子被送进幼儿园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据记者了解,在日托班幼儿园里,2岁左右的小小学生已经不再少见,而在许多民办的全托制幼儿园里,目前也出现学生“低龄化”的现象,不少2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在全托班的学习生活,甚至有的孩子还不到2岁,家长便四处托人打听哪里可以将孩子全托。据了解,一部分家长让孩子提早入全托是出于无奈,但也有部分家长是主动为之,希望孩子提早进入集体生活。不过,有教育专家担心,宝宝年纪太小就进全托,可能遇到更多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影响长大后的心理健康,造成某些性格缺陷。

现象:

全托逐渐受欢迎

入托年龄越来越小

据了解,广州目前的全托制幼儿园越来越多。除了广州著名的公办全托学校东方红幼儿园、市二幼等省一级幼儿园之外,还有不少民办幼儿园也开设了全托班。在不同原因的促使下,家长们希望将孩子早日送全托的愿望日益高涨,相关的全托制学校也因应要求,原本规定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进全托,如今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一次次放宽孩子进全托的“年龄下限”,因此也导致了孩子入学年龄越来越小的情况。

原因剖析:

夫妻为事业不得不让孩子早托

在大城市,许多年轻家长是“双职工”,压力大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加上许多家长来自外地,老人不在身边帮忙照顾孩子。而年轻家长发现孩子的出生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如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家庭开支必须更努力工作,但孩子又时刻需要人照顾。在广州某小区网站上,家长Linda苦恼地发了个帖,希望邻居帮忙推荐好的全托学校,她想让2岁8个月的儿子上全托,因为公司对她老为孩子请假已经有看法,而孩子出生后开销大,供楼、养孩子、请保姆,一个月得七八千块,更不能丢了饭碗,所以Linda干脆将孩子送全托,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周末接回家,两人也好专心工作。Linda说:“与其花钱请保姆,不如找个好的全托学校更让人放心。”

为调教顽儿提早送全托

另一部分希望提早让孩子上全托的家长则是从孩子的成长方面考虑的。一些家庭虽然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但许多爸爸妈妈认为孩子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容易因“隔代亲”而养成娇气、任性、霸道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孩子从小学会和别人交朋友。这些家长发现了这种苗头,觉得再不管教孩子可能就从此定型了,于是希望借助于让孩子提早上全托的方式,尽快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记者一位朋友王先生告诉记者,差一个月3岁的儿子就进了天河一间民办的全托学校,之前儿子在家由爷爷奶奶带着,被娇惯得厉害,孩子想买什么就给买什么,而且还养成了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的坏习惯,他几次想教训儿子打儿子屁股都被老妈劝住,王先生也觉得奇怪,自己小时候不听话不是也被妈妈打过好多次屁股,怎么到了孙子身上,就娇惯成这样?

王先生后来想方设法做老人家的思想工作,终于将孩子送进了全托幼儿园,虽然儿子也哭闹了半个月,自己妈也天天在家看孙子的照片流眼泪,但后来大家还是适应了,奶奶见孙子进了全托之后反而变乖了许多,吃饭也不挑食了,也就放心了。

隐患:

小小全托生可能遇更多“障碍”

提早将孩子送进全托制幼儿园,由于孩子太小,会遇到不少障碍。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园长王致青告诉记者,在其幼儿园,全托孩子的年龄一般在3岁以上,“把太小的孩子送入全托可能会遇到更多问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都比较差。”

生活自理学习能力差

在全托制幼儿园,那些低于3岁就入学的孩子的确遇到不少问题。某民办全托幼儿园的保育员孙老师告诉记者,那些2岁多就被送入全托幼儿园的孩子,最大问题是生活自理的学习能力太差,由于平时都被“保护”惯了,吃饭要家长追着喂,穿衣穿袜穿鞋都有人帮忙,就算冷热也不会主动说,孩子入学之后,这些都要从头学起,老师教得辛苦,孩子也常因此发脾气哭闹。孙老师说,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由于家长代劳得太多,导致孩子逐渐习惯不主动学习,一旦遇到迫不得已要自己动手的情况,便会不知所措。

交流沟通能力不足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平日又生活在高楼之中,不常和家人以外的人玩,因此不太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沟通能力差。进了幼儿园之后,便会不善于听老师的话,以及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陈女士说,女儿刚满3岁进全托,老师就反映,无论说什么,女儿只会瞪大眼睛看着老师,一脸茫然,一不如意就大声哭着要找妈妈,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她也只躲在一旁偷偷看,老师想让她参与进去一起玩,她却很抗拒。陈女士说,可能是平时关心女儿太多,总是追问孩子冷不冷、饿不饿,孩子习惯性地认为意见要等有人问才说,于是全托之后十分不适应。而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清楚交代自己想做什么都有困难,进全托就更加不合适了。

心理逆反严重

在某育儿网站上,一位网名叫做猪猪宝贝的网友就现身说法,建议太小的孩子不要送全托,她的孩子4岁全托,虽然自理能力变强了,但却明显地对家长有抵触感、不信任,认为自己被抛弃了。据了解,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即使是年龄较大才进全托的孩子,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逆反,认为家长不要自己才会被送全托,因此也讨厌幼儿园,讨厌和其他小朋友玩,年纪越小这种情况越严重,因为年纪越小对家长依赖越大,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也越差,处理不好更容易留下心理阴影。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不适应

还是转日托好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王园长认为,将孩子送入全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生活自理能力要准备充分,包括心理准备、能力准备、物品准备三方面,至于家长要提前多长时间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则依照不同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比如教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睡觉时,不要给孩子造成做这些事情很难的恐惧心理,可以告诉孩子,今后你进学校后,会和很多小伙伴一起比赛吃饭,一起睡觉。一定要灌输给孩子学校很安全的概念。

王园长特别指出,无论是3岁还是更早进全托的孩子,要想让他们很快适应新生活,园方和家长两方面要巧妙配合。“首先家长要配合学校,控制自己的情绪,许多孩子刚上全托都会哭,这很正常,但很多家长哭得比孩子还厉害,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情绪。还有一些家长接孩子回家后,因担心孩子吃亏受苦,会问不该问的问题,如‘在学校有没有小朋友打你,吃饭饱不饱,老师对你好不好’等,这些问题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讲述在学校学了什么,和小朋友玩的快乐经历,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其次,一些家长出于补偿心理,回家之后无原则迁就孩子,让孩子又变回了小皇帝、小公主,又重新帮孩子喂饭、穿衣,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印象:周末就是回家享福。孩子会感受到学校和家里明显有区别,不利于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不过,王园长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园方、家长配合,会让孩子喜上幼儿园,但也有一些孩子心理阴影比较严重,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做出破坏性行为,这时候家长应该重新考虑是否让孩子继续上全托,如果情况严重,建议还是将孩子转进日托幼儿园比较好。

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


家长必须要有耐心,情绪稳定。因为孩子过去的基础较差,想要孩子一下子把学习搞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躁之过急,更不能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指责孩子。

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长必须要有耐心,情绪稳定。因为孩子过去的基础较差,想要孩子一下子把学习搞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躁之过急,更不能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指责孩子。

第二,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诚恳沟通。交谈时,父母应该对孩子抱着真诚关心和宽容体谅的态度,表示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是难免的。同时,父母还可以谈自己过去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给孩子以必要的信心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①在学习上是否尽了全力?②你是否认为自己无法搞好学习?③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第三,应向孩子的老师、同学或朋友了解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所在。①孩子上课是否用心?作专是否认真?能否按时完成?②孩子平时喜欢与哪些人在一起玩?有没有受到什么消极影响?③孩子的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能否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让孩子恢复自信,培养其成功感。

第四,父母顺做到了下几点。①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关心他,支持他,鼓励他坚持不懈,顽强奋斗。②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不依赖他人的良好习惯,不要老干预,老指导,老帮助。③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告诉他是成功之母,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出成功之路。④以肯定任何大小成绩的方法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他尽了自己的努力,父母都一样爱他。⑤鼓励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一步步地争取,不要希望一步登天。当时孩子考试失败时,对孩子大加指责埋怨,严加管教,使孩子失望的同时又产生对考试失败的恐惧,回避学习,不愿再做出努力,从而导致孩子进一步的失败。有的家长许若孩子,如果考试得了多少分或得了第几名就给什么奖励,如果考不好就给什么惩罚。其实,这并不能促使孩子好好学习,因为分他们不是在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给孩子以表扬,而这强化的不是学习而是孩子只想得好分数的想法。这种激励方法,可能会使孩子过于追求表面的分数,采取投机取巧、作弊、欺骗等手段。很多家长只看孩子得了多少分,不管考试难度如何。其实,考试难度对分数影响很大,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看孩子的相对分数,就会引导孩子也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自己的相对分数,坐井观天,只看绝对数或只看自己在班上的名次,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家长对考试分数的种种不合理态度,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要摆正考试分数的位子。考试分数固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表面的东西,它只是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要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作为孩子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孩子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把发展孩子的全面素质摆在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位置上。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在孩子好好学习时多加以表扬,不应该在孩子得好分数时过多地奖励表扬。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要正确地对待孩子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孩子学习、考试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学习,应该对孩子给以鼓励,帮助孩子尽快地摆脱低落的情绪,争取下一次取得好成绩。如果孩子考试一直比较顺利,要在适当时候有意地给他制造一些困境,让他经历挫折和失败,并引导他们培养应付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考试的失败,应该给他们多鼓励,要帮助他修正学习目标,并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涫习,让他体验成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家长们应慎重对待孩子的考分,从孩子的素质是否全面发展这一角度来理解孩子的考分,使家庭教育适应素质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