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家儿子快4周岁了,出去玩会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吃的,还打人,我打都记不住,怎么办呢?

非常能理解这位家长很着急想要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心情,但同时也很担心您靠“打”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他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可以打其他的小朋友获得我想要的东西?研究发现大部分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儿童的家庭中就有这种经常打骂的现象。因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观察学习和模仿,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孩子打人的行为,通常是发生在遭遇挫折或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比如他喜欢某个玩具,但是小朋友不给,孩子非常生气,会动手打对方。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需要培养。如果孩子认为哭闹能让其他人“屈服”,满足他的愿望,他就会哭闹;如果孩子认为强势的人能获得更多服从,那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攻击对方。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父母和孩子间发生冲突时,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试着去理解孩子,处理矛盾冲突时,使用更多商谈的语言、讨论的方法。在家里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就是家庭成员在有不满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主要集中在想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果让孩子更快学会处理和小朋友们的冲突,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小朋友间常见的冲突情景,在家里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然后等孩子练习熟练后,带孩子去有孩子一起玩的地方去试用这些方法。比如,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的玩具很棒,我能不能跟你换一下,让我也玩一会”或者“我们可以轮流玩,我玩五分钟再给你玩“。如果碰到“熊孩子”占着玩具就是不给他玩?也可以说“你都玩了那么久了,总不让我玩。我很生气。我们轮流来玩吧”如果对方还是不给,也可以教孩子学会求助,当孩子自己搞不定,旁边有老师或者家长,也可以让他们来帮助协调。孩子发现这样的解决方式更有效,就会逐渐的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且能够较好的处理生活中这些正常的冲突现象。

2我女儿8岁了从小到大特别爱哭,不管什么事只要不顺她的意或是自己东西找不到都哭,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是改不掉爱哭的毛病,几乎每天都会哭,甚至还会在地上耍泼的哭,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地改掉她这个坏习惯?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当孩子面对世界,发现很多事情和他们的意愿不符时,会无助、沮丧,但碍于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完善,便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孩子最希望获得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抚慰。但也有一些情况,哭也是孩子胁迫家长满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一种方式。孩子一哭,家长就妥协、让步,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哭可以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频繁的使用这个方法来达到目的。

随着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处理情绪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用哭来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一遇到问题就哭的阶段,家长需要重视这个事情。刚才课程中分享的情绪处理工具箱中的5个工具,既有提高孩子情绪理解、情绪表达能力工具,又有提高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对您和您的孩子会有一些帮助。

3我有两个儿子!大的3岁,小的5个多月,今天老二睡觉时老大一直在吵,我吼他他也不听,于是我就忍不住下手打了他,他哭着叫妈妈,我心里很难过也很后悔,想问老师我这样是不是特别不对呢?可是我不打他又能怎么办呢?

这位妈妈非常爱孩子同时也善于自省,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真的不容易,既要照顾小baby,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大娃的陪伴。这是很大的挑战!

首先想跟这位妈妈说,您其实已经意识到打孩子行为不对,相信后续您会更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打孩子变成一个经常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手段。

那大宝为什么要吵呢?妈妈为什么会吼甚至动手去打大宝呢?这背后的原因需要这位妈妈思考。3岁也还是非常需要大人陪伴的年龄,因为小baby的到来,妈妈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去照顾小宝宝,在大宝看来,妈妈陪伴他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他会感觉妈妈不像从前那么爱他了。这个时候大宝可能会用一些行为来获得大人的关注,比如哭闹、比如行为退化等等。所以有二宝的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对老大的陪伴,不要让老大觉得有了弟弟妹妹后自己就被抛弃了。

同时对这位妈妈来说,您本身也需要外界的支持,您忍不住对孩子吼也反映出您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也许需要家人更多的支持,比如,老二睡觉的时候让家里的其他人帮忙照顾小baby,然后自己就可以去全心陪伴老大玩一会。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养育的任务非常繁重,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其他家人参与进来协助,这样妈妈才会有更多的精力,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孩子们的吵闹问题。

4我闺女快五岁了,去年我生了二胎后就老是哭,我觉得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请问老师有什么好方法吗?

嗯,这也是一个二胎问题。在前面的那个二胎问题里我已经说明了妈妈要重视对老大的陪伴和爱护。有了老二之后,妈妈放在老大身上的精力会相应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是有办法来解决的。那正好借助这个问题来具体说一下,怎样做才能让老大的心理上更有安全感,不会觉得弟弟妹妹的到来是在争夺父母对她的爱。

首先,父母是要多跟大宝表达爱意。最直接地用语言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告诉他们虽然有了弟弟妹妹,但爸爸妈妈的爱并不会减少,而他们也会因为多了一份弟弟妹妹的爱,会变得更加幸福。除了语言上的表达,我们还可以用肢体来表达,比如经常拥抱和亲吻一下大宝。如果经常对大宝用这些方式表达爱意,就可以避免大宝产生失落感。

其次,是要有和大宝单独相处的特殊时光。比如单独带大宝看一部他最爱的动漫电影,或者陪大宝一起做她喜欢的手工,或者每周有一个对大宝的陪睡日等等,总之让大宝体会到自己有一些小宝宝也没享受到的独特“福利“,以此感到自己得到爱的方式和小宝宝相比虽然不同但并非不平等。妈妈们可以发挥创意多想想类似的特殊时光。这种只跟大宝在一起的特殊时光会让她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在意和爱。

可以让大宝帮忙一起照顾老二,但是不要期望大宝真的能帮很多忙,即使出错也不要责怪,带着玩的心态让大宝来参与。这样大宝也不会对老二有太多排斥。如果更进一步,妈妈其实可以利用大宝的身份为他塑造责任感。每次大宝做得好的时候,着意表扬孩子是“弟弟妹妹的好榜样”,说弟弟妹妹长大了一定要和哥哥姐姐学习这一点。这样一来,大宝会建立自己作为弟弟妹妹楷模的心情,更能用好的行为来规范自己。

当大宝能为弟弟妹妹考虑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到且及时给大宝鼓励。比如说小宝睡觉,对大宝来说,不出声音比出声音更难做到,那么是不是当大宝不出声音的时候,妈妈也该好好表扬一下大宝呢?好习惯是夸出来的,相信对孩子更多的鼓励一定能帮他塑造更好的行为模式。

第三点,就是需要爸爸的大力支持。在生育第二个孩子时,妈妈在照顾小宝宝上面不可避免地会投入更多,在这个阶段,如果爸爸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陪伴大宝,情况就会好得多。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角色在孩子身心健康、性格形成方面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比如,爸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能优势,多跟孩子做游戏。另外,爸爸们通常知识面都很广,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教给孩子很多有用的知识。所以,一个做好准备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对家庭的幸福非常重要。

5我家孩子3岁多了大部分时候都很听话很乖,就是吃饭从来不好好吃,每次都是挨打了才吃,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乖乖吃饭吗?

首先,不建议家长采用体罚的办法。打孩子的举动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的短期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于规则与道德的内化是没有用的,更容易破坏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的同情心、攻击行为方面都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在管教中,亲子关系是底线,不能破坏。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可以让孩子面对事情自然的逻辑后果,也就是说,事先以尊重的态度告诉孩子,不想吃饭,过了吃饭的点,就不能再吃饭了,饿了也只能等到下一顿饭再吃。如果一会儿孩子肚子饿了,这就是事情的逻辑后果,大人不要借题发挥来斥责嘲笑孩子,而应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嗯,你一定肚子饿了”,让他自然学到,不吃饭,肚子会饿。管教孩子最终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就需要让孩子从自己行为的后果中学习。

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多给他们一些选择权。把饭菜的形式和做法变得更丰富一些。用孩子喜欢的碗筷等等。

6我儿子7岁了,好好讲道理时就爱理不理,只有我发脾气时才能乖乖听话,在学习方面也不认真,只有我看着他写作业才能稍微认真一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个建议:1.在行为管理方面,预防大于善后。2.给孩子承担责任、从挫折中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事先把问题跟孩子讨论好,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每天回家,要先花多长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才能看电视,不然就会怎样怎样。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自己来负责管理自己,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提高。积极关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需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要表扬结果,要表扬过程和态度,越具体越好,比如做作业很认真等等。让孩子知道我很关心你。

进入中学以后,要让孩子自己上闹钟。家长提醒几次之后,就不提醒了,让他迟到,承担后果,从后果中成长。还有作业,这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家长经常不愿意让孩子经历任何的失败,一旦挫折来临,孩子没有机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是必然现象,一旦挫折来临会措手不及。

孩子在学龄阶段,关键的任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理要讲,但作用是有限的。孩子不认真学习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有许多孩子的原因是在学习方面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正向关注,比如肯定和信任,或者在学习中没得到正向的人际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要管理孩子的行为,需要思考自己的观念,是想让孩子因不良行为受到惩罚,还是学会将来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像刚才前面所说的,亲子关系是行为管理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维护好亲子关系,我们可以提醒好孩子,不好好学习的逻辑后果就是交不上作业,学习成绩会下降,这需要你自己承担的。7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太大情绪上的问题,是会关心自己的学习的。

小编推荐

宝宝总是揉眼睛怎么办


■宝宝总是揉眼睛怎么办

专家指出:要解决宝宝揉眼睛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宝宝揉眼睛的原因,根据原因来找出对应办法。下列是宝宝爱柔眼睛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宝宝爱揉眼睛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新生儿产道感染

有时候,一些新生宝贝眼部会有少许眼屎,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分娩的时候,经由母体产道时,受到感染引起的。出生后,如果妈咪每天清洁宝贝的眼部,这些眼屎在几天后就会消失,避免引起更严重的病症。

解决对策:

1、每天清洁宝贝眼部两次,可以帮助宝贝从眼部感染中恢复,具体方法如下:

2、开始清洁宝贝眼部前,先彻底清洁妈咪的双手。

3、用一片干净的棉纱,在冷开水或者母乳中蘸湿(因为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的抗体)。

4、将棉纱中多余的水分拧干,由内侧到外侧,清洁宝贝的眼皮。

5、再用另外一片干净棉纱,以同样的步骤清洁宝贝的另一只眼睛。

原因二:输泪管阻塞

有的宝贝出生后,妈咪发现宝贝一只眼睛老是流眼泪,还有很多眼屎,喜欢用小手去挠。这是由于输泪管阻塞引起。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输泪管的出口有一层膜,在胚胎末期或刚出生后,会自然消失,若这层膜持续存在,婴儿出生2周后,就会总是泪眼汪汪,而且有眼屎,让宝贝感到不舒服,经常用手去揉。

解决对策:

1、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根据医生建议用药、按摩。具体方法为:妈咪先清洁双手,用拇指按住眼睑内侧的泪囊,用力顺着鼻翼向着鼻孔方向滑动。并且,按时点抗生素眼药,以减少细菌感染。

2、大约90%的宝贝在1岁之前会自然痊愈,另外10%的宝贝在1岁之后,可用输泪管探针穿刺,把输泪管出口那层膜刺破,治愈率可达90%。2岁以上的宝贝则需要做手术治疗。

原因三:结膜炎

患结膜炎的宝贝,眼白部分看起来发粉红色,严重时眼皮睫毛被分泌物粘合在一起。宝贝这时候可能会喜欢揉眼睛,因为炎症让宝贝感觉眼睛很痒。

解决对策:

1、结膜炎传染性很强,因此一旦宝贝患了此病,要注意和其它宝贝隔离。

2、带宝贝去看医生,根据诊断用一些抗生素眼药水或者眼药膏来治疗。

3、同时,妈咪要注意平时对宝贝的眼部清洁护理。

原因四:春季过敏

在春季,宝贝眼睛痒常常是由于过敏引起,又叫做“过敏性结膜炎”,大一些的宝贝更多见。表现为结膜轻度充血,一般不会影响视力,所以很少会引起妈咪的注意。但眼睛不适、发痒常常会导致宝贝揉眼不止。

解决对策:

1、妈咪除了应带宝贝及时就医外,还应该在生活环境中寻找一下有无明显的致敏原,如新装修的居室、绿化地带的花草、食品中的鱼鲜类等;特别是家里的宠物、铺设的地毯,都会散发大量的致敏物质。

2、设法使宝贝远离致敏原,才能有效地治愈过敏性眼病,防止宝贝因眼不适而揉眼。

3、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药水较少,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隔绝、消除过敏原可以减少发作。

原因五:倒睫毛

有的宝贝爱揉眼睛,是由于倒睫毛引起。宝贝倒睫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婴幼儿脸庞短胖,鼻梁骨尚未发育,眼睑(俗称眼皮)脂肪较多,睑缘较厚,容易使睫毛向内倒卷,造成倒睫。加上他们的睫毛多数纤细柔软,泪液分泌较多,泪液也较黏稠,纤细柔软的睫毛蘸着泪液在眼睛表面刷扫,导致眼睛不适,但多数不会对眼造成损伤。

解决对策:

1、随着宝贝年龄的增长,脸型变长,鼻骨发育,绝大多数的倒睫是可以恢复正位。

2、如果倒睫引起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则应予治疗:轻者可滴涂抗菌素眼液、眼膏(如金霉素眼膏、洁霉素眼液等);同时,也可将宝贝下眼皮经常往下拉一拉,以减少倒睫对角膜的刺激。

3、如果睫毛又粗又短,戳刺眼睛,刺伤角膜,造成灶性浸润,患儿怕光流泪明显,这时往往需要手术矫治。

4、宝贝倒睫切忌自行拔除或剪去,因为拔除睫毛往往会损伤毛囊和睑缘皮肤,造成睫毛乱生倒长和睑内翻,日后即使手术矫正,睫毛会排列不整齐,影响眼睑的美观。

原因六:皮肤湿疹

宝贝患湿疹时,皮肤会感到瘙痒,尤其是眼睛周围的皮肤出现湿疹时,也容易使宝贝伸手去揉。

解决对策:

1、婴儿湿疹往往和喂养有关,喂牛乳的宝贝容易发生湿疹,往往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生,6个月至1岁时较重,1岁以后逐渐好转。

2、要想避免婴儿湿疹,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纯母乳喂养。即使仅仅喂了30毫升牛奶,婴儿体内也会产生抗体,导致日后过敏。

3、对过敏体质的宝宝,添加蛋黄、鱼虾类食物最好都在7个月之后。

4、已患湿疹的宝贝应格外注意护理: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可用温清水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5、宝贝的内衣应选择纯棉制品,避免化纤、羊毛制品的刺激。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过热、出汗都会引起湿疹加重。

6、怀疑宝贝牛奶过敏可改喂豆奶,或将牛奶多煮几次后再给宝贝食用,这样可减轻过敏。还应避免过高营养,以免诱发湿疹。

7、婴儿湿疹易复发,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8、勤给宝贝剪指甲,避免宝贝抓搔患处,防止继发感染。但不要采用给宝贝戴手套的方法,限制宝贝双手的运动是不明智的。

原因七:异物进入眼睛妈咪带宝贝在户外游玩时

妈咪带宝贝在户外游玩时,灰沙、小虫等异物很容易飞进宝贝眼中。当异物进入宝贝眼睛时,眼睛会产生不适感。多数的宝贝难免会用手去揉眼睛,却因此造成更大的伤害。

解决对策:

1、异物进入宝贝眼睛时,妈咪洗净手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宝贝上眼皮,向前提起,向眼内轻吹,刺激眼睛流泪,将沙尘冲出。

2、也可以让宝贝的眼睛向上看,妈咪用手指轻轻扒开下眼皮寻找异物,应特别注意下眼皮与眼球交界处的皱褶处。如果没有,翻开上眼皮寻找。找到异物后,用清洁湿棉签或干净手绢一角将异物轻轻粘出。

孩子闹情绪怎么正确引导


面对闹情绪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处理比较妥当?孩子闹情绪怎么正确引导,你家孩子每天给你闹情绪了吗?

面对有情绪的孩子,大人们大多会用哄骗、安抚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急着去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孩子的失望、生气等情绪,而孩子则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被理解,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并衍生出害怕委屈恐慌等更多负面情绪,出现更大的挫败感。

英国儿童教育专家KathrynMewes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形象地比喻为“情绪山峰”(EmotionMountain),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阶段:“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第二个阶段:“意识到是他们自己的行为让其陷入窘境”;

第三个阶段:“呜咽以及接受事实”;

第四个阶段:“精疲力尽、回归平静”。

所以,哪怕真的是孩子无理取闹,讲道理的真正时机,也必然是在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接受事实回归平静以后。

那么,孩子有情绪时,该如何做才比较恰当呢?

有一位国外的爸爸给我们做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爸爸像平常一样跟女儿开玩笑,女儿这次却意外地生气哭了。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情绪崩溃,老爸第一时间蹲下了身子,平等温柔地与女儿开始对话,话语中充分肯定女儿生气的合理性:

“你可以生气,接受它、尊重它,承认它……学会放下,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你可以大声发泄或拿枕头出气,你可以跺脚,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生任何人的气包括父母包括自己,都不会影响我们爱你。”

最后这位爸爸的道歉与拥抱彻底消解了孩子的生气,以孩子主动亲吻爸爸结束。

是不是很温情很神奇?其实做好以下3点就对了:

一、接纳情绪

每一个人都会生气,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大人在接纳孩子的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多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能避免孩子累计那些说不出的感受而通过愤怒一次性爆发。

视频中爸爸说的“你可以生气,接受它、尊重它,承认它……学会放下,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就是在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生气愤怒的情绪,但是同时又让孩子知道不要让生气持续太久因为会有不好的后果,持续的坏情绪会影响接下来的生活。

当然,由于情绪是有感染性的,如果这时家长也有情绪的话,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回来处理孩子生气的事情。

二、引导行为

婴幼儿在他可以用语言表达之前,早就懂得了自己要什么以及自己的感受,但是语言能力表达的不足,只能以行为来表达。

——《西尔斯亲密育儿》

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可能会采取尖叫、骂人、咬人、打人、摔东西、撒泼打滚等方式。

在孩子出现这些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气时正常的,也是被允许的,但是过于激烈的行为则不行。

撕纸、画画、跺脚、拿枕头撒气,看书,听音乐,玩玩具,吃点好吃的等,都可以有助我们从负面情绪里脱离出来,或者离开当时那个不开心的环境,比如视频中的外国爸爸建议离开屋子去散步,都是好办法。

三、处理问题

孩子生气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孩子生气的理由千奇百怪,但从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爱与归属、自主感、胜任感来说,孩子生气可以归为以下三种原因:

爱和尊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如被忽略、被错怪、被误解、没有被公平对待,没有安全感等。

自主做事的愿望受阻:如孩子想吃冰激凌,想玩水,要看电视、要与精灵跳舞等不被大人允许或满足。

不能做好某事而产生的挫败感:孩子做一件事好久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时。

通常来说,孩子生气发脾气,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求助。我们只有通过平静耐心的平等沟通,去了解和确认孩子生气的原因,才可以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大家公认的会带娃的明星妈妈胡可,其实也是通过“接纳—引导—解决”这三步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的。

每每小鱼儿生气发脾气的时候,胡可的最先表达都是:“我知道你因为……而伤心/生气……”

正是胡可这样的表达让孩子知道妈妈在关注他、理解他、接纳他,小鱼儿才很少出现过激的言行。

而即使小鱼儿偶尔因情绪过于激动出现骂人、摔东西的行为,胡可也不是利用家长权威通过指责、说教去压制孩子,而是温柔而坚定地重申规则。所以妈妈最后讲事说理提要求,小鱼儿都能听进并接受。

正如美国亲子教育学家,著名畅销书作者阿黛尔·法伯(AdeleFaber)所说:亲子之间的根本问题,很多时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

看见孩子的情绪并接纳它,其实就是处理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第一步。

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规范他的行为,我们的理解和包容和爱,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可以让孩子更快的从“情绪小恶魔”转换回“可爱小天使”。

孩子总是控制不住咬指甲,怎么办?


咬指甲的主因是焦虑和无聊。少数跟强迫症,好动等脑神经性问题有关。最无效,甚至会强化这行为的方式就是责骂、处罚和强迫停止。有些人被强制停止后,会转移成其他更不好的行为。

因为这“问题”普遍,各家各有秘诀,但专家说,没有一个方法绝对有效。

有个小儿科医生行医间不断告诉上门的父母:“如果你找到绝对有效的方法,请告诉我”,他等了二十多年,还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方法。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要在孩子想要改掉这习惯,并且希望父母可以帮助的状况下,否则只会增添孩子的焦虑感。

我的老大上大学之前从来没剪过指甲,我们都开玩笑说她的钙质很够,也很省钱省时。

我个人认为孩子成长过程要面对太多父母希望他们改正的“问题”,咬指甲最大的问题是看他们咬指甲的妈妈不舒服的感觉,而不是孩子自己。

如果你真的非孩子改不可,那么网上有不少独家秘方,只要不是强制伤害孩子的方式,不妨一试,无论做什么,要记得让咬指甲的主因是焦虑。

我可能比较浪漫一点,总觉得内心焦虑可以有个释放的方式,就像有泪水哭得出来,不是件坏事,所以我从来没有去强调我女儿非改不可,但她上大学后,有次回来,发现她开始找指甲刀了,哈哈。

孩子消极情绪怎么办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你的孩子一点事就又哭又闹?也许我们的童年里,大多数父母要求不能有消极情绪,要听话之类的,但是这样对孩子并不好。

心爱的玩具坏了很沮丧,父母就说“坏了就坏了,没什么大不了”;

不想去上学,因为讨厌某个老师或者被同学欺负,但父母从来不关心这背后的原因;

心情不好发点小脾气,父母就开始对你咆哮,数落你的各种不是。

长大后,我们对自己说:以后生了小孩,我一定不会像父母这样不懂不爱自己的孩子。

当初的愿望,在有了孩子之后,真的做到了吗?

孩子变脸比变天快,你是怎么应对的?

小孩子的情绪总是变化无常,所以很多父母一开始百般迁就,习惯了之后就熟视无睹,甚至开始用很“暴力”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情绪变化。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个小天使一样每天笑容灿烂,但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发生的一切都在改变TA对世界的理解。他们不像成年人一样能对自己的情绪有感知有思考,不高兴了就闹脾气,很小的事情都能引发负能量。

首先要认识到,谁都会有消极情绪,这也是孩子认识自己、提高情商的一个好机会。

情绪是一种能量,你无法强制让孩子的情绪消失,同时你的负面情绪也会辐射给周围的人,尤其是孩子,久而久之进入恶性循环:孩子闹脾气,你也发脾气,孩子脾气越来越差,你也成了一个坏脾气的父母。

怎样管理好情绪,作为大人来讲我们都未必是合格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不是光想着如何应对。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 家长要慎重对待


(一)

原因分析:是为了宣泄紧张情绪

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就会向大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在被别人“欺负”后,寻求大人的保护,进而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解决方法:如果孩子是受“欺负”而告状,大人要适当给予孩子安慰,不过不能轻信孩子的话,最好鼓励、启发他说出事情的过程,分析到底是谁的错,然后再去2.考虑怎样解决问题。

(二)

原因分析: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容易发现。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孩子告状是因为他已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此时,孩子告别人的状,是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表扬,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另外,孩子“告状”说的是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大人应启发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知道怎样去做吗?”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告状”中吸取教训。

(三)

原因分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有些事情,孩子遇到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比如,一个小孩子跑到别处去玩,但是另一个小孩子会告诉大人“他跑出去了。”因为自己不清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但是又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答复,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四)

原因分析:嫉妒别人,想“整垮”对方,报复别人

小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强的,有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想借大人来帮助自己“整垮”对方,当然这是极少数。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记仇”,所以,当别人“欺负”自己之后,就总想找些原因来报复对方。

解决方法:对于这样的告状家长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抱着客观的心态,明晰孩子为什么告状,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不能简单地应付孩子“知道”了,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孩子会更加委屈,或者愤怒。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最好在孩子告状之后,告诉孩子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分析,避免孩子过度地依赖大人,形成告状的习惯。

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孩子们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大发脾气:我要吃糖!我要买玩具!我不要穿这个,我要穿那个!我要去游乐场,我不要去幼儿园……跟小朋友之间也会产生情绪:毛毛总是抢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时候自己玩着玩着也会突然闹情绪:妈妈这个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脏了……

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就像我在《亲子沟通|果妈支招如何与熊孩子对话》中曾说过的,对于正在处于情绪中的孩子,家长说的越多、劝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闹的越厉害,是因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坏孩子的宣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情绪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情绪。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调节它。

1、了解自己的情绪基调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个人遇到事情经常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对于相对稳定的情绪基调需要更深层次的情绪调节。

2、了解自己的情绪强度

有些人发怒时,吵架、摔东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应很激烈。而有些人虽然也很生气,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这说明人的情绪强度有差别,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激动,如果是情绪容易激动、表现特别明显的人,更需要先从行为上去改变。如果是情绪表现一般,容易闷在心里的人,需要先从想法上多去改变。

3、了解自己的情绪内容

人们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情有特别的反应,比如,有人特别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别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他们对这类事情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的边界,容不得别人触碰。

4、细分自己的情绪

同一件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要分清主要情绪和次要情绪。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铅笔,我又愤怒又悲伤。因为希希冤枉我,我愤怒;我悲伤是因为之前我俩还那么好,现在变成了这样。

细分情绪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个情绪是最强烈的,需要特别处理,这样能帮助自己分清生气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

主要是自己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解决的情绪。

并不是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情绪时,都能准确描述,这需要我们去练习,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发怒,真的生气了,也憋着,回头又跟自己较劲,这对自己的伤害就很大。

通常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也是我们比较难以解决的情绪,并且会体现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忍不住发怒,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对着我们发怒,我们是很难劝他冷静下来的,有可能比他还生气呢。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忍不住爆发,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帮孩子认识情绪

1、抓住机会给情绪命名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看起来你真是很生气。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见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玩具不见了,现在一定特别伤心……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其实也是换一种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妈妈能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也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不那么慌张和手足无措,之后才能更积极去寻求调整方法。

2、游戏中认识情绪

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读绘本,既让孩子觉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弗洛格生气了|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分角色来读这个绘本,探讨弗洛格为什么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当下弗洛格的情绪,还可以再结合孩子的经历,让孩子更直观理解这种情绪。

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模式的一种反映。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基础。

宝宝爱撕书家长们该怎么办


宝宝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让宝爸宝妈们头疼的行为,比如撕书。那么问题来了,宝宝爱撕书家长们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妈妈纳闷,宝宝为什么会喜欢撕书

小凡妈妈本来想给宝宝来次亲子阅读,一开始还是好好的,但当妈妈一不为意时小凡拿起书就撒开了,小凡是不爱看书吗?对于小凡的这种撕书行为,作为家长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相信很多家长会选择斥责宝宝不能撕书,同时语重心长地让他爱护书本;有些家长则干脆把书收起来。宝宝撕书是一个坏习惯吗?

专家认为,9个月龄前后的宝宝喜欢撕书是因为宝宝还没有真正到“早期阅读”的阶段,处在懵懂的时期的他们对外界事物总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书他们也是毫无概念的,这个时期他们更喜欢学习手眼协调能力。

1、认识书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的手能够有目的地去摆弄东西时,撕书成为一种对书的认识方式。

2、一种简单的玩玩具方式

一些宝宝则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玩具,撕纸的声音和纸张撕裂的手感让宝宝很上瘾哦。

3、孩子成长过程中自觉实现自然协调的一种方式

这个阶段的宝宝通过不同的活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撕书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练习左右手的反向运动,以及与视觉的协调能力。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撕,品味手指捏纸以及用力的感觉,并很有成就感。

宝宝爱撕书,家长如何应对呢?

既然家长知道宝宝撕书是一种学习行为,那么家长就不要再轻易斥责宝宝或者制止他的这种行为了。家长不妨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宝宝正确地去撕,把撕的练习运动完成得更好,另一方面也让宝宝逐渐了解并爱上书。

1、废纸废书给宝宝

如果宝宝喜欢摆弄书,或者爱上撕书这个游戏,你就可以给他一些废旧的报纸或者书籍作为玩具,让他撕个够。当宝宝撕纸的动作得到充分练习后,他们便会减少撕书的次数,转而去寻找新玩具的刺激。等到宝宝年龄稍大一些,家长也可以指导宝宝把纸撕出特殊的形状和轮廓,就像剪纸工艺一样,让撕纸变成一项更有趣的活动。

2、特殊材质的书,让他多翻翻

在早期的时候,家长可以为宝宝买一些专为婴儿设计的书,比如布书、塑料书或厚卡纸做的书,这样就不那么容易被宝宝撕坏。同时宝宝在摆弄的时候会渐渐感知到书的一些特性,书是平面的,可以翻页,有色彩缤纷的图案。

有空的时候多让宝宝翻翻书,教他掌握用拇指和食指捏书翻页的动作,同时给宝宝看图指认事物教宝宝学会阅读,相信众多感官的刺激能够让宝宝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亲子活动也能够很好地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3、给他念故事,让他爱上阅读

尽管宝宝在早期阶段没有阅读的能力,但是家长可以多给宝宝念一些故事,让他对书逐渐“习以为常”,这是宝宝早期阅读习惯的重要基础哦。而且有趣的故事不但能够丰富宝宝的想象力,还能够锻炼宝宝的听说能力,对宝宝语言的早期积累很有好处呢。

妈妈若能坚持给宝宝做阅读,等宝宝2岁时,通常能认识500个以上的文字了;到了3岁左右就可以认识到1000个以上的文字了,这些都是宝宝不断学习的成果。

宝宝磨蹭怎么办


十个孩子九个磨?可能不是孩子的错!第二天,历史又一次重演,催促孩子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孩子磨蹭的问题,往往是:越催孩子越磨蹭。

因为催促暗示孩子:你可以再磨蹭一会儿。

因为,习惯于被催促的孩子,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三步曲」:

第一遍催促时

大多数孩子是不会在乎的,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反正还会再催。

第二遍催促时

孩子预感到妈妈可能会发火,于是抓紧最后的时间再玩一会儿。

第三遍催促时

孩子知道妈妈真的要发火了,再不行动可能会被惩罚,于是才会开始行动。

催促孩子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在我没发火之前,你还有时间再磨蹭一会儿。

其实,与其催得心力交瘁,不如停下来好好想想,孩子磨蹭的原因。

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造成的磨蹭

家长觉得孩子做事跟不上自己要求的节奏,就给孩子贴上了“磨蹭”的标签,却没有弄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还是你觉得他磨蹭?

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本来就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吃饭比我们慢、洗漱比我们慢。

不是因为故意磨蹭,而是他们的能力就仅此而已。

孩子有抵触情绪造成的磨蹭

小君一到写作业时,不是喝水、尿尿,就是想睡觉,能拖一秒是一秒……

因为君君想:反正写完了,爸爸妈妈也不让我出去玩,没准他们还会布置新的作业,不如我就慢慢写。

拖延有时是孩子独立的宣言。有的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故意不按父母吩咐的去做。

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磨蹭

静静吃饭时,只要听到客厅外有任何动静,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做作业时,一听到电视声,就会丢下作业,跑去看电视……

不是所有的磨蹭都是故意的,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孩子的学习会更加拖拉,导致学习效率更差。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造成的磨蹭

有研究表明,孩子对短时间的估计是不准确、多变且不稳定的,并且他们会常常利用磨蹭来表达对即将要做的事情的不满或不感兴趣。

比如,每次吃饭前要求孩子只能看5分钟的动画片,结果30分钟过去了,孩子还继续看着动画片不肯吃饭……

家长的插手造成的磨蹭

豆子今年上一年级,上学来不及了,妈妈就帮他整理好书包;午休来不及了,妈妈帮忙盛好了饭,还顺带夹好了菜;写作业来不及了,妈妈帮他做……

其实有些孩子磨蹭一部分是由家长的插手造成的,爸妈们总是因为来不及,帮孩子做了很多本该他自己完成的事。

其实,插手了孩子的一切,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你,也就越来越磨蹭。

很多时候,家长不懂孩子拖延磨蹭的心理根源,采取错误方式引导甚至打击孩子,这都会适得其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