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搬家了,孩子姑姑还有外甥文博来我们家帮忙,家里乱成一团,想着有文博来跟甜甜玩,我们大人好腾出手收拾东西,甜甜一直都很喜欢文博哥哥,文博一到我们家玩,甜甜晚上就不叫哥哥回家,非得叫文博在我们家住上一晚才行,这次也是这样,文博到我家,甜甜很激动,刚开始两个孩子玩的挺好的,可是玩着玩着,甜甜就有点反常了,开始跟哥哥吵起来了,哥哥拿什么玩具,甜甜就拼命跟他抢,刚开始文博一直让着甜甜,可是甜甜一直没有让步,反而越来越任性了,最后甜甜竟然和文博打起来了。。。哭着闹着说我不喜欢她了,就喜欢文博...弄的我一头雾水...遇到孩子闹情绪,家长该怎么办呢?

一,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甜甜这样闹情绪,也第一次看到他们两个打架。赶紧把两个孩子拉开,把甜甜带到卧室,甜甜一直在哭,一直再说我对他不好,我就喜欢文博哥哥,不喜欢她。看到他哭的这么伤心,我也没有说话,只是把她抱到怀里,等他情绪稳定了,不哭了,我开始问他原因,她说我给哥哥买新衣服,没有给他买,还有我给哥哥买玩具,我也没给他买,这样甜甜有点嫉妒哥哥,就以为我不喜欢她了,只喜欢哥哥了。终于知道我家妞为什么闹情绪了,原来妞看我给文博买礼物,孩子嫉妒心上来了,我的心里也有底了。

二,积极回应孩子,认同孩子感受

终于知道宝宝为啥闹情绪了,原来是我的原因造成的,因为前几天是文博的生日,我给他买了玩具还有新衣服,之前忘了给甜甜说了,这次他们来我家就直接给他了。。。知道宝宝为啥心情不好了,赶紧给宝贝解释下,是妈妈做不对,没有给他商量就把礼物给哥哥了,这并不代表妈妈并不是不喜欢他了,只是文博过生日给他买的礼物。。等着甜甜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也会给宝贝买生日礼物的。。。听到这些宝贝心情好多了,也不哭了。

三,和孩子积极想办法,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看着宝贝心情好了很多,我便问他,你喜欢文博哥哥吗?甜甜说,喜欢!哥哥过生日,我们是不是该送他礼物,妞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我紧接着问她,那你还想文博哥哥到我们家里玩吗?妞又点了点头!我又问甜甜,现在你跟哥哥闹情绪,哥哥以后不愿意来我们家里玩,这怎么办呢?妞这回抓着我的手,很诚恳的说,自己知道错了,拉着我跟哥哥道歉去。

甜甜跟文博道了歉,哥哥也原谅了她,两个孩子又像之前那样玩的很开心,再也没有出现打架和生气的现象。我想在孩子成长中像甜甜这样闹情绪的情况应该不会少,谁都会有生气,不开心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呢!作为家长的,我们要认真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能断章起义,也不能直接惩罚孩子,要了解孩子闹情绪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就能轻松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扩展阅读

孩子闹情绪怎么正确引导


面对闹情绪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处理比较妥当?孩子闹情绪怎么正确引导,你家孩子每天给你闹情绪了吗?

面对有情绪的孩子,大人们大多会用哄骗、安抚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急着去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孩子的失望、生气等情绪,而孩子则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被理解,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并衍生出害怕委屈恐慌等更多负面情绪,出现更大的挫败感。

英国儿童教育专家KathrynMewes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形象地比喻为“情绪山峰”(EmotionMountain),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阶段:“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第二个阶段:“意识到是他们自己的行为让其陷入窘境”;

第三个阶段:“呜咽以及接受事实”;

第四个阶段:“精疲力尽、回归平静”。

所以,哪怕真的是孩子无理取闹,讲道理的真正时机,也必然是在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接受事实回归平静以后。

那么,孩子有情绪时,该如何做才比较恰当呢?

有一位国外的爸爸给我们做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爸爸像平常一样跟女儿开玩笑,女儿这次却意外地生气哭了。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情绪崩溃,老爸第一时间蹲下了身子,平等温柔地与女儿开始对话,话语中充分肯定女儿生气的合理性:

“你可以生气,接受它、尊重它,承认它……学会放下,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你可以大声发泄或拿枕头出气,你可以跺脚,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生任何人的气包括父母包括自己,都不会影响我们爱你。”

最后这位爸爸的道歉与拥抱彻底消解了孩子的生气,以孩子主动亲吻爸爸结束。

是不是很温情很神奇?其实做好以下3点就对了:

一、接纳情绪

每一个人都会生气,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大人在接纳孩子的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多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能避免孩子累计那些说不出的感受而通过愤怒一次性爆发。

视频中爸爸说的“你可以生气,接受它、尊重它,承认它……学会放下,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就是在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生气愤怒的情绪,但是同时又让孩子知道不要让生气持续太久因为会有不好的后果,持续的坏情绪会影响接下来的生活。

当然,由于情绪是有感染性的,如果这时家长也有情绪的话,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回来处理孩子生气的事情。

二、引导行为

婴幼儿在他可以用语言表达之前,早就懂得了自己要什么以及自己的感受,但是语言能力表达的不足,只能以行为来表达。

——《西尔斯亲密育儿》

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可能会采取尖叫、骂人、咬人、打人、摔东西、撒泼打滚等方式。

在孩子出现这些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气时正常的,也是被允许的,但是过于激烈的行为则不行。

撕纸、画画、跺脚、拿枕头撒气,看书,听音乐,玩玩具,吃点好吃的等,都可以有助我们从负面情绪里脱离出来,或者离开当时那个不开心的环境,比如视频中的外国爸爸建议离开屋子去散步,都是好办法。

三、处理问题

孩子生气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孩子生气的理由千奇百怪,但从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爱与归属、自主感、胜任感来说,孩子生气可以归为以下三种原因:

爱和尊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如被忽略、被错怪、被误解、没有被公平对待,没有安全感等。

自主做事的愿望受阻:如孩子想吃冰激凌,想玩水,要看电视、要与精灵跳舞等不被大人允许或满足。

不能做好某事而产生的挫败感:孩子做一件事好久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时。

通常来说,孩子生气发脾气,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求助。我们只有通过平静耐心的平等沟通,去了解和确认孩子生气的原因,才可以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大家公认的会带娃的明星妈妈胡可,其实也是通过“接纳—引导—解决”这三步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的。

每每小鱼儿生气发脾气的时候,胡可的最先表达都是:“我知道你因为……而伤心/生气……”

正是胡可这样的表达让孩子知道妈妈在关注他、理解他、接纳他,小鱼儿才很少出现过激的言行。

而即使小鱼儿偶尔因情绪过于激动出现骂人、摔东西的行为,胡可也不是利用家长权威通过指责、说教去压制孩子,而是温柔而坚定地重申规则。所以妈妈最后讲事说理提要求,小鱼儿都能听进并接受。

正如美国亲子教育学家,著名畅销书作者阿黛尔·法伯(AdeleFaber)所说:亲子之间的根本问题,很多时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

看见孩子的情绪并接纳它,其实就是处理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第一步。

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规范他的行为,我们的理解和包容和爱,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可以让孩子更快的从“情绪小恶魔”转换回“可爱小天使”。

孩子消极情绪怎么办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你的孩子一点事就又哭又闹?也许我们的童年里,大多数父母要求不能有消极情绪,要听话之类的,但是这样对孩子并不好。

心爱的玩具坏了很沮丧,父母就说“坏了就坏了,没什么大不了”;

不想去上学,因为讨厌某个老师或者被同学欺负,但父母从来不关心这背后的原因;

心情不好发点小脾气,父母就开始对你咆哮,数落你的各种不是。

长大后,我们对自己说:以后生了小孩,我一定不会像父母这样不懂不爱自己的孩子。

当初的愿望,在有了孩子之后,真的做到了吗?

孩子变脸比变天快,你是怎么应对的?

小孩子的情绪总是变化无常,所以很多父母一开始百般迁就,习惯了之后就熟视无睹,甚至开始用很“暴力”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情绪变化。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个小天使一样每天笑容灿烂,但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发生的一切都在改变TA对世界的理解。他们不像成年人一样能对自己的情绪有感知有思考,不高兴了就闹脾气,很小的事情都能引发负能量。

首先要认识到,谁都会有消极情绪,这也是孩子认识自己、提高情商的一个好机会。

情绪是一种能量,你无法强制让孩子的情绪消失,同时你的负面情绪也会辐射给周围的人,尤其是孩子,久而久之进入恶性循环:孩子闹脾气,你也发脾气,孩子脾气越来越差,你也成了一个坏脾气的父母。

怎样管理好情绪,作为大人来讲我们都未必是合格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不是光想着如何应对。

孩子反抗期,妈妈怎么办


像往常一样,坐公交去上班,因为公交路线上经过两所学校,所以车上孩子和家长特别多。在我前边坐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看起来不多大,4、5岁的样子,背着书包、带着口罩。妈妈给他包裹的暖暖和和的。我听到妈妈说,妈妈要急着上班,没时间陪你买东西,下班买好不好,不让等妈妈中午休息时就来找你好吗?可是孩子不依,突然站起来蹦着要打妈妈的脸。妈妈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一直试图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就是不听,撕拉妈妈的衣服、包,纠缠不休。最后妈妈实在没有办法,还没到站就把孩子拽下车...此时车上还有其他孩子,等他们下车了,车上的家长正好借助刚才的事情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4-5岁的孩子会有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说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行为我全程都看在眼里,真的能感受到孩子的任性让妈妈多么的无助。但是在公共场所,为了避免更多的尴尬妈妈能怎么做呢?

如果妈妈面对公众的不满及压力时,先诱导性地安慰一下小孩。比如答应给他买玩具,摆脱这种尴尬的社会场面,尽量让孩子停止愤怒。相信许多为人父母的,一旦屈服了都会采取上面的做法。然而,长期屈服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孩子会因此养成用威胁的方式去获取他们未得到的东西。

正确的做法是“隔离反省”。记得看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大街上吵着让爸爸买玩具,爸爸不买,就在大街上哭闹、喊叫,搞的满大街的人都过来看。而那位爸爸不但没有去给安慰女儿,而是从容地离开愤怒的女儿,与女儿保持一定距离并将背随意斜倚在一旁的建筑物上,明显摆出一副轻松、耐心、不带威胁成分的架势。接下来是继续跟女儿谈话,解释无论是什么让她生气都可以商量,尽快让她平静下来。而且还告诉女儿会给以她时间去实现。

其实这个妈妈把孩子带下车后也可以这样做,孩子的生气时也听不进去任何话,不如让他自己好好想想,在慢慢告诉孩子。

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孩子们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大发脾气:我要吃糖!我要买玩具!我不要穿这个,我要穿那个!我要去游乐场,我不要去幼儿园……跟小朋友之间也会产生情绪:毛毛总是抢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时候自己玩着玩着也会突然闹情绪:妈妈这个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脏了……

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就像我在《亲子沟通|果妈支招如何与熊孩子对话》中曾说过的,对于正在处于情绪中的孩子,家长说的越多、劝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闹的越厉害,是因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坏孩子的宣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情绪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情绪。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调节它。

1、了解自己的情绪基调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个人遇到事情经常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对于相对稳定的情绪基调需要更深层次的情绪调节。

2、了解自己的情绪强度

有些人发怒时,吵架、摔东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应很激烈。而有些人虽然也很生气,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这说明人的情绪强度有差别,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激动,如果是情绪容易激动、表现特别明显的人,更需要先从行为上去改变。如果是情绪表现一般,容易闷在心里的人,需要先从想法上多去改变。

3、了解自己的情绪内容

人们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情有特别的反应,比如,有人特别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别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他们对这类事情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的边界,容不得别人触碰。

4、细分自己的情绪

同一件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要分清主要情绪和次要情绪。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铅笔,我又愤怒又悲伤。因为希希冤枉我,我愤怒;我悲伤是因为之前我俩还那么好,现在变成了这样。

细分情绪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个情绪是最强烈的,需要特别处理,这样能帮助自己分清生气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

主要是自己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解决的情绪。

并不是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情绪时,都能准确描述,这需要我们去练习,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发怒,真的生气了,也憋着,回头又跟自己较劲,这对自己的伤害就很大。

通常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也是我们比较难以解决的情绪,并且会体现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忍不住发怒,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对着我们发怒,我们是很难劝他冷静下来的,有可能比他还生气呢。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忍不住爆发,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帮孩子认识情绪

1、抓住机会给情绪命名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看起来你真是很生气。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见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玩具不见了,现在一定特别伤心……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其实也是换一种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妈妈能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也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不那么慌张和手足无措,之后才能更积极去寻求调整方法。

2、游戏中认识情绪

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读绘本,既让孩子觉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弗洛格生气了|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分角色来读这个绘本,探讨弗洛格为什么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当下弗洛格的情绪,还可以再结合孩子的经历,让孩子更直观理解这种情绪。

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模式的一种反映。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