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几种习惯需要改吗?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为什么现在诸如孩子反叛父母的新闻事件不绝于耳?

究其根源,无非是孩子从小就有着一些坏习惯,而家长又未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最终酿成了一桩桩悲剧惨案,家长们注意了,发现孩子又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要天真地认为只是一个小毛病而已,长大就好了,若不纠正,有得后悔一辈子。下面来分析孩子常见的几个坏习惯和解决的对策。

坏习惯一:

总是打断父母说话,甚至顶撞父母。孩子的天性就是爱说话,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父母说话时打断对话,或者是顶撞父母,而父母却一再纵容孩子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孩子以后为人处世必定是处处咄咄逼人,不让一分一毫,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要世界围着他转。

解决对策:

让孩子坐在父母对面,稍微严肃的告诉孩子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要求他承诺要改掉这个坏习惯,最后温柔地和他讲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让他理解父母的做法。

坏习惯二:

对父母的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父母提出孩子不喜欢或者是不想执行的要求任务时,孩子会假装没有收到来自父母的信息,长此以往,孩子不会去仔细听从父母的话,只会等待你消息的发出却不理睬。有这种坏习惯的孩子,如果没有及时改正的话,就会养成恶习,不尊重父母和其他人的想法,变得叛逆,听不进一句好言相劝,一意孤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

解决对策:

父母不要“隔空传话”,要求孩子站在面前或者是父母站到孩子面前,一字一句清晰地表达清楚要求任务,而且给孩子规定好完成的期限,明确地告诉他你还要检验任务完成的效果,但是绝不能大声的宣布你的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你这是命令,要学会用“帮忙,请”这些礼貌用语,孩子完成后及时夸奖孩子。

坏习惯三:

孩子对父母说谎,。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总是习惯于用美丽的谎言去掩饰自己呢?一个原因是,孩子说谎,父母不以为然,任之随之,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也说谎,所以孩子也学会了用谎言代替内心的真实想法。

解决对策:

首先决不允许孩子说谎,在孩子说谎时悄悄地跟他讲明你已经知道真相,让他自己说出实话,表示理解他说谎的原因,并且要求他承诺绝对不能再说谎。最后是父母要信守诺言,不能欺骗孩子,说出的话要履行,不能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

你家孩子有这三种坏习惯吗?

有的话父母们可以借鉴以上的解决对策来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还没有发现孩子有这三种坏习惯的父母,也要警惕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切不可耽误了孩子一生,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编辑推荐

具有这几种行为的孩子应该好好培养


我们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优秀,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需要家长们去发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如果你家的孩子具有这几种品质,家长们应该好好培养。

会主动分享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这句话的其中一种含义是,学会分享不但不会失去,反而会得到更多。

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分享的机会,如果你发现孩子会主动分享,就应该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孩子之间的分享,仅仅只是一个玩具,一块糖这些小小的东西,建议家长多引导孩子主动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也别勉强,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会分享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在成年后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事专注的孩子

你家孩子专注力够吗?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写作业的时间,来判断孩子的专注力。

刚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并不会布置那么多作业,专注力强的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一个容易分心的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会变长,学习效率也不高。

专注的孩子往往一心一意的做好眼前的事情,成年后成功的机率会更高一些。建议家长多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之后再进行看书、聊天、玩游戏等方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思维敏捷的孩子

你们家孩子经常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到没有办法吗?大部分思维敏捷的孩子,在童年时期,表现的比较活跃,往往会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孩”,经常一个问题把老师和家长问的很无语,但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快速的做出判断,这是其他孩子都做不到的。

思维敏捷的孩子,往往会有新奇的想法,成年后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都很容易成功。建议家长如果被孩子的问题难住,要为孩子查阅资料,给出科学的解释,鼓励孩子继续提出问题。

也许,你家孩子身上就隐藏着让人羡慕的地方,性格、行为、习惯等等,这些方面家长都不要忽视,这些都是成年后有出息的特质,需要家长重视起来,好好培养,千万别把孩子的闪光点当成了缺点。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你知道中国式餐桌教育错在哪?下面看看这些餐桌细节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就差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从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和见过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价竞拍"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可见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确让人受益匪浅。对于吃饭这件事,中国人一向很看重。中国家庭的厨房是永远忙碌的,很多家长考虑注重孩子孩子的营养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点,却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有吗?

1.别让孩子拥有餐桌压力

统计显示,大约三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就算即使有时间和孩子同桌吃饭,“亲子吃饭时间”往往也变成了“家长训话时间”。一到吃饭时间便开始询问孩子成绩、检查功课、同班比较,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晚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把吃饭时间变成严肃的教育课堂,长久以往会造成孩子的“餐桌压力”;让孩子厌恶吃饭,厌恶与家长沟通。不仅如此,“餐桌训话”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吃饭时别看电视或玩手机

一位小学校长说:“我注意到这几年来孩子的变化,他们谈话的词汇非常缺乏。我想是因为他们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机面前,而很少与父母交谈的缘故。”

观察今天的很多家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常受到各种“外力”的干扰:工作忙、看电视、各自玩手机等等,使得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但其实吃饭时间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孩子们可以从和家人的交谈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开阔眼界。

3.别忽视餐桌教养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家长带小孩出门吃饭,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夸孩子成绩好、长得高。这些缺乏餐桌教养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中国家庭的餐桌上,发生的最多的一幕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甚至分配任务。从婴儿时代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代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打着孩子吃,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吃一口是一口。然而孩子却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烦。

良好用餐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难看的“吃相”,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孩子长大后的硬伤。

餐桌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1.在餐桌上鼓励孩子

一家人准备吃饭时,身心往往比较放松,对桌上的美食充满了期待。如果妈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就等于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沟通的桥梁。无论如何不要使谈话落入批评指责,让孩子放心表达他们的感觉,并适当给予积极反馈,借机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孩子说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表扬了,爸爸可以马上拿出几个高脚杯,全家“以水代酒”举杯庆祝一下,并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

2.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饭前让孩子去分发筷子、勺子,饭后让孩子帮忙撤盘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家人之前要互相分担,谁都没权利随便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吃饭的时候自觉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让孩子试着主持饭桌上的家庭会议,比如在假期来临时,一起计划家庭活动。父母可以从网络上、别人的谈话里、电视电影及街坊邻里发生的事上找到合适的话题,鼓励孩子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的想法跟你背道而驰或者顶撞你的时候,不要急着纠正他,可以耐心听孩子说说原因。因为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培养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更重要。

3.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

大部分美国孩子会从两岁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比如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也会跟所有人说“对不起”。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莫大帮助。

所以,家长们要循序渐进,教会孩子餐桌礼仪:

主动帮长辈摆碗筷,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不许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夹菜的时候不许满盘子乱翻,尝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盘子里,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宝宝的坏习惯如何纠正?养成容易,纠正难!


孩子的坏习惯养成容易、纠正难!

下面是一位宝妈的真实经验,看她是如何看待、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

前一阵,我第一次和宝宝因为看动画片的问题起了冲突,她大哭大闹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最后以她哭睡着了而收场。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这种事情不止发生了一次,那天我实在受不了发了火。

这两个月我忙于自己的事务没怎么管女儿,疏忽了她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个月,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忙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些影响。

比如,我回到家太累,她粘着我陪她画画或讲故事的时候,很多次我几乎睡着了。

家人担心我太累,把她抱走看会儿动画片,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她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

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坏习惯养成容易,可是想戒掉,太难了!

现在她往沙发上一坐要看《小猪佩奇》,如果不同意,就是一阵哭闹。

前两天,我会用其他方式转移她的注意力,时间久了,这个方法也不起作用,我彻底败下阵来。

她的执拗和哭闹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宝爸妈不陪伴孩子,却希望他/她与你亲近、乖巧听话、不犯错误?你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贬低了陪伴的作用。

孩子第一次出现习惯上的问题的时候,你没有发现或你压根就不知道。

不知道孩子迷恋电视,只是因为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你不知道孩子喜欢玩游戏,只是因为没有人陪她在自然中追逐。

老人带孩子,宠溺孩子很正常。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安全大过天,不哭不闹就好。看一会儿电视算什么呢?我们帮忙带孩子,已经减轻了儿女的负担,还要怎样?”

孩子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她顺着抚养人的抚养习惯慢慢地建立自己的习惯。

如何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宝爸妈觉察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去责怪孩子,也不要责怪照顾孩子的老人。

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父母。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责任人也是父母。

针对这次看电视事件,我是怎么做的?

孩子出现行为习惯上的偏差,与其去责怪孩子,批评孩子不懂事,不如静下心来,用心陪伴孩子,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哪个环节没有做好。

比如,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突然想要看电视,我发现有几次自己低头看手机里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开始嚷着要看电视。

当我意识到自己看手机的行为会影响她的时候,我开始关闭我的网络。把她抱到怀里,然后对她说:“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大部分情况下,她会选择听故事。

有一次她坚持要看,我打开了电视,然后跟她约定好时间,如果时间到了,她要自己关电视。

这天以后,我刻意减少在她面前看手机的行为,每天安排好活动内容,比如出门散步,在家里搭积木、画画、讲故事,或和我一起择菜。

更多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越是在孩子容易和你呛着来的时候,越是要多陪伴孩子。

心理学上认为,争吵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不足。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教育孩子上,亲密的亲子关系建立在足够陪伴的基础之上。

当然,宝宝的行为习惯可以慢慢改变,只要宝爸妈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减少孩子强化坏习惯的可能

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宝爸妈不要强加指责,首先忍住怒火,然后反思自己缺席了他/她哪一部分生活。

比如,孩子喜欢吃糖,什么时候第一次吃糖?为什么每天要吃糖?这些问题可以和抚养孩子的老人在唠家常中详细了解,但记住,不要责怪老人。

了解了孩子的生活日程,宝爸妈可以尽量规避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不去收银台有棒棒糖的超市,改去菜市场或公园。

给孩子和自己缓冲的时间

孩子用多久养成坏习惯,大概就需要多久去改掉这个坏习惯。

不可能今天你说不能吃糖,孩子今天就乖乖地不吃糖。一个成年人尚且很难戒掉自己的坏习惯,更何况孩子。

给孩子留有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的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孩子有个体差异,有些孩子不需要太长时间就会改变坏的行为习惯。

如果宝爸妈急功近利,每一次都苛求孩子立刻改正,他/她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做一个自律爸爸/妈妈

宝爸妈要自律,这样去要求孩子,他才会更信服。

试想如果宝爸妈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却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他/她会怎么想?

宝爸妈是电子产品的奴隶,无形中也在培养着一个小小的电子产品的奴隶。

如果宝爸妈放下手机,养成吃完饭散步、聊天的习惯,孩子一定不会说:“不想出门,我要看电视!”

如果孩子宁可看电视也不愿意跟宝爸妈散步、聊天,宝爸妈要反思:多久没有好好陪孩子,多久没有听过他的喜怒哀乐。

爱和耐心可以化解隔阂

对一个桀骜不驯、难搞的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强权的压制,而是用爱和耐心来化解与宝爸妈之间的隔阂。

强权和暴力不过是在一步步塑造一个更加暴躁、更加压抑的孩子,唯有爱可以融化孩子的叛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好习惯和戒除坏习惯,都需要宝爸妈的耐心陪伴、正确引导和多次尝试。

责骂和发火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也是最毁孩子的教育方式。

宝宝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好好陪伴他,以后的路他会自己走,爸妈陪他的时间也就这十几年。

如果这十几年没有处理好,以后漫漫的几十年,你和他都有无尽的痛苦。那个时候再回头,还来得及吗?

我通过这次电视事件意识到了陪伴需要持续性,不能今天忙就不管,下次不忙再拼命管。

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忙碌而停止成长,他/她每天都在改变,他/她的行为习惯在慢慢养成。

宝爸妈们,不要因为忙碌而塑造了一个问题宝宝,不要因为忙碌而疏忽孩子的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