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主独立

很多孩子在念幼儿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父母帮助孩子整理书包,上学的时候叮嘱孩子一番,书包里有什么什么的。长期如此,孩子便养成了对家长的依赖心,无法独立,不知道怎么去收拾,自然也没有条理性,如果某天父母没有帮孩子收拾好,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丢三落四,搞的乱七八糟。

2家里不整洁,环境杂乱

有的家里,整洁有序,物品摆放整齐;而有的家里,乱七八糟,东西没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衣服随手一扔,要用什么都是临时找来找去。在前者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显然会比后者在条理性上好很多。家里如果总是乱糟糟的,孩子想不丢三落四,也不可能。

3有的东西太多,不懂得珍惜

现在很多家庭经济能力都很不错,对孩子也很宠爱,愿意满足孩子的很多要求,光玩具就可能一大堆。更不用提经常用的笔、橡皮之类的小玩意,本身就容易丢,如果不见了或者坏掉了,家长一般都不会计较,反正也不贵,赶紧再买就是了,免得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在家长这种随意的态度下,孩子也会觉得,丢点东西很正常啊,让爸妈再买就是了,所以对自己的物品,玩具和学习用具等等并不会很珍惜。

4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

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不但如此,还非常容易转移。一分钟前,孩子手里正拿着玩具,看到妈妈买了很多吃的回来,立刻扔下玩具去找妈妈要吃的,回头再找玩具,压根不记得丢在哪里了。从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转到另一件事情上,就把之前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发生丢三落四的情况,也很正常了。

扩展阅读

孩子发脾气原因是什么


孩子爱哭闹、发脾气、不听话,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很多家长都在求助,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孩子的脾气渐渐好好起来。其实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来看看,父母们一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①立刻妥协和满足

有些父母属于“孩子一哭闹就马上物质满足”的类型,一看到孩子哭,就马上妥协了,并哄孩子说:“你别哭了,我马上再给你买一罐。”

然而,这个方法在当时也许很见效,孩子也许会马上停止哭闹。然而,如此一味满足,很容易养出一味索取、且无法等待的小孩。

当孩子习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会越来越喜欢发脾气,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等他们长大,走上社会,很容易受挫。

②冷处理

不少父母会选择这种应对方式。他们以为,不管孩子,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等他哭够了,事情就自然解决了。

其实不然。冷处理很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被抛弃的。这对于孩子的安全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为:“坏情绪是不好的”“我是不可以说‘不’的”……他们要么会更紧地黏住父母,害怕被抛弃;要么变得失望、冷淡,开始日渐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

③否认和惩罚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气地说:“碎了不是一样能吃吗?你这是无理取闹!”如果孩子继续哭闹,他们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愤怒地直接采用惩罚的方式,迫使孩子改变主意。

类似的还有孩子不肯睡觉时经常发生的亲子冲突。然而,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就是孩子也学会了你的暴怒。

下一次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候,会继续撒泼,哭闹,发脾气,尖着嗓门大喊大叫,等等。

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一些孩子,脾气就属于这种比较难搞的、很容易发怒的类型,这个比例大概能占到整个人群的10%左右。这些孩子,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脾气大的父母,或者脾气大的祖父母。

④一味说教

有些父母,很擅长跟孩子讲道理,想要诱改孩子的想法。

“这么晚了,外面的商店也都关门了,我们买不到完整的新饼干了。你已经3岁了,要懂事了,妈妈一会儿还要给你洗澡,哄你睡觉……你现在就把这块饼干吃了吧……”

情绪起来的孩子,压根儿就听不进去道理,脾气还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很累。而有些父母更会认为“我都苦口婆心跟你讲了这么多,你还不听话,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然后,亲子冲突升级,最后用暴力制服而告终。

类似的场景我们还经常在孩子打疫苗时看到,比如:

一个孩子轮到扎针的时候,就开始哇哇地哭,死活不肯上前。

然后,他的妈妈就说:“不疼的,不疼的,宝贝。”

护士也说:“一点儿都不疼,真的。”

可小男孩仍然赖在地上。

他爸爸有些生气了,吼道:“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就是扎一下吗?!至于这样吗?”

小男孩顿时哭得更大声了:明明打针会疼的,可却没有一个大人能理解。

这种否认孩子内心感受的说教,只会加重孩子的无助感,强化了孩子的糟糕体验,对于解决孩子内心承受着的情绪负担,毫无助益。

其实,应对孩子的发脾气,以上的做法都是没有效果的。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共情,再引导。

孩子脾气大,遗传因素只占了一部分,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我们说,当孩子需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去对抗父母的时候,一定是他们心理有需要、有情绪没被看见,没被满足。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脾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譬如说,那个饼干碎成两半非要妈妈赔的宝宝,她其实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如果妈妈不能理解和接纳这一点,而是一味物质满足或批评等,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这时候,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比如,妈妈故作神秘地说:“嘘,你听,两块小饼干在说话。”

显然,宝宝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于是停止了哭泣,问道:“它们在说什么?”

妈妈又假装听了听,然后对她说:“它们说,我们没有坏,不过得赶快把我们吃到肚子里哦,这样我们就能在一起了。”

宝宝一听,赶紧拿起两块饼干,风卷残云般地吃到肚子里,然后问:“它们在一起了吗?”

妈妈又将耳朵凑到宝宝的小肚子上听了听,然后说:“在一起了。”孩子开心地笑了。

说到这里,有些宝妈可能会说,她对一些共情句式虽然非常熟悉,而且每次也都会对宝宝这么说,但是宝宝就是不吃这一套,每次共情都以失败告终。

的确,共情听起来容易,但是真正洞察到孩子脾气背后的需求,填补好那几个省略号,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你只是用这个句型造句,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那也只会陷入形式主义。

胎教音乐要经常换吗


胎教音乐要经常换吗?

固定几首胎教音乐会比较好。

小贴士:只有不断重复,宝宝才会记住,不过要在宝宝醒着的时候,不要太大声了。当然,妈妈也可以自己唱给宝宝听,这样效果更好。

2音乐胎教要注意时间

固定时间给宝宝做一样胎教。

固定时间做音乐胎教的话宝宝会熟悉你的时间点,也不会影响宝宝的休息。

全职在家的妈妈们可以选择在早上九点听两个小时音乐,有工作的妈妈可以选择在睡前听一个小时音乐。

小贴士:音乐胎教的时间一定要固定,让宝宝熟悉你的节奏,久而久之宝宝就会附和你的时间,这样接受起来也更快一点。

3孕妈妈可以选择唱歌而非听歌

研究表明,准妈妈唱歌给宝宝听会更容易让宝宝有印象,孕期母亲经常唱歌,对胎儿相当于一种产前免疫,可为其提供重要的记忆印象,不仅有助于胎儿体格生长,也有益于智力发育,这能使胎儿获得感觉与感情的双重满足。

小贴士:准妈妈唱歌既能避免带有辐射的播放源又能让自己声心放松。不过,准妈妈可不能不分时候的唱歌,唱歌也要固定时间哦!

4胎教音乐每天一首可以吗?

【孕妈回答】时间长一些换一些别的轻音乐也不错,我那时也是总听一盘胎教音乐,听得我都有些腻了,后来买了一盘古筝的乐曲,听着比较好听,心情也好一些!

【孕妈回答】刚开始我也总听那么几首,听得我和老公都腻歪了。后来就轮换着听。我看书上说,最好别总听固定的几首。

【孕妈回答】说要听重复的,容易让宝宝熟悉,我喜欢听,觉得听着心情很好。

小贴士:看到孕妈的交流意见,其实还是推荐各位孕妈要固定歌曲。当然,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可以每个领域都选择一首或几首,选择完就不要再改变了。据说宝宝在胎儿时期熟悉了的音乐也会让宝宝在出生后觉得熟悉,但是每天一首或者换的频繁,宝宝记忆不了就白听了。

5胎教音乐在各个月份之间需要换吗?

这里肯定也有孕妈好奇怀孕的各个时期胎教音乐是否要随之改变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孕妈交流意见吧!

【孕妈回答】可以不换,音乐胎教应选择在胎儿觉醒期,即有胎动的时期进行,也可固定在临睡前。

【孕妈回答】最好不要换,听些轻音乐

【孕妈回答】亲,反复的听会比较好呢。

【孕妈回答】都可以,只要是宝妈听着舒畅的舒缓的音乐都行!

小贴士:小编总结了下孕妈的意见,其实还是不要换为好。让宝宝对你所选择的胎教音乐形成记忆这样才是真正的起到了音乐胎教的作用。所以还是建议孕妈不要换音乐了,如果要换,也不要做大的改动。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原因在哪?


周末闺蜜小秦带孩子来家里玩,小秦的女儿甜甜今年五岁,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小丫头,孩子长得可爱嘴巴也甜,虽然甜甜和儿子也是第一次见,但很快两个孩子就打成了一片。

看着甜甜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感叹,生女儿真的挺好的,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且将来还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听我这样说,小秦却不以为然,小秦说我是太理想化了,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太好了,甜甜根本不是省心的娃,每天自己都为她操碎了心。

说起养育甜甜的艰辛,小秦是满腹牢骚。

小秦说甜甜刚出生时身体比较弱,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现在甜甜大点了,但和自己却不亲,而且在家里小秦的话甜甜基本不听,她让孩子做什么事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以前甜甜是和她顶嘴,最近倒是不顶嘴了,但却大多数时把小秦的话自动屏蔽了,装作听不见。

小秦说最气人的是她吧啦吧啦的说一大堆,甜甜该干嘛干嘛,她们娘俩的相处模式一般就是她说她的,孩子玩孩子的,小秦觉得自己在甜甜面前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这孩子才五岁,再大点还说不定咋样呢。

小秦也尝试着惩罚孩子,有几次小秦叫甜甜吃饭,甜甜理都不理,小秦就威胁甜甜,你要不吃就饿着,结果甜甜还是不理她。

“那你最后让她饿着了吗?”我问小秦。

“我哪里舍得饿着她,她不理我我只好拉着她去吃了。”小秦说。

我有些恍然,大概知道为什么甜甜不听小秦的话了。

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我洗了点葡萄,儿子看见有吃的就自动去洗手间洗手了。看儿子去洗手,小秦赶忙走过去叫甜甜也去洗手,果然,甜甜把妈妈的话当了耳边风,小秦在旁边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甜甜理都没理,低着头一直摆弄着积木。

看儿子开始吃葡萄,甜甜也走过去,小秦无奈的从包里抽出湿巾帮甜甜擦手,一边擦还一边和我抱怨:“这孩子就这样,从来不愿听我的话,越大越不懂事!”

看着小秦一边唠叨一边给甜甜擦手,我真的很感慨,谁说过的?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也不“听话”,妈妈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一些规则和界限的,有些原则性的事情孩子是一定要“听话”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把你的话当耳边风或习惯性的反抗,妈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一下、找找原因:

1、妈妈太唠叨,说的多做的少,孩子自动屏蔽了你的话

有些妈妈真的很唠叨,也很善于给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往往有时候妈妈说了一堆,最后可能连自己都不记得说话的重点,所以就更别提孩子了。

比如只是要孩子洗手的一件小事,其实简单的给孩子下达指令就可以了,“去洗手”三个字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妈妈可能会讲一大堆有的没的。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孩子必须做,妈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清晰的下达指令就好。看着孩子的眼睛是确保孩子可以听到,指令也是越简短越好,而且指令一旦下达,就要保证孩子马上执行,如果刚开始孩子犹豫不想动,妈妈也无需废话,拉着孩子去做就好。

其实有时候做真的比说有用,让你的孩子知道,你的指令不管他怎样耍赖都是要做的,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知道妈妈的指令是有效的,不是能随便搪塞过去的。

2、妈妈说话不算话,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

就像小秦一样,很多妈妈在教养孩子时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妈妈总是习惯于“威胁”孩子,总是习惯于警告孩子,但是妈妈却又舍不得惩罚孩子,一次、两次下来,孩子当然就知道很多狠话妈妈只是说说而已,根本不会真的拿他怎么样。

在教养孩子上,妈妈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无论是赞赏还是惩罚,或者只是妈妈简简单单的指令,妈妈都要让孩子清楚,你说到做到,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权威,孩子才不会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3、妈妈太武断,不倾听孩子的声音

有的妈妈很武断,总觉得孩子还小,妈妈要孩子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有时候,孩子明明有自己的理由不想去做妈妈让她做的事,但妈妈却不想听孩子说什么,武断的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

武断和树立权威不是一回事,孩子不是牵线木偶,他更像小鸟,妈妈让孩子“听话”不是要剪断孩子的翅膀而是要帮孩子指明方向,所以,在教养孩子上,妈妈也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你的武断很可能会毁掉孩子对你的信任,培养一个事事和你作对的孩子。

4、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他更需要的是妈妈的帮助

如果妈妈要让孩子做某件事情,前提是孩子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如果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他自然不喜欢做甚至反抗,所以,妈妈一定要注意,要孩子做事情之前一定要确保事情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如果孩子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帮孩子提升能力比逼孩子完成更重要。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叛逆”的时候,有的时候这是孩子探索的本能、成长的必然,所以妈妈也不要一直要求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指明飞行的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

合理胎教四忌是什么呢?


年轻的爸爸妈妈越来越重视胎教,胎教科学合理能够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但如果胎教方法不恰当却会伤害到胎儿,如不合理的胎教语言、运动,及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到胎儿。所以准妈妈们一定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合理胎教四忌

一忌不合理的语言胎教

在进行语言胎教时,孕妇要用中度音量与腹内的胎儿亲切说话,可以吟读诗歌,可以哼唱小调,也可以计算数字,这样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切忌大声粗暴地训话,这样会使胎儿烦躁不安。等胎儿生下来以后,会变得十分神经质,甚至对语言有一种反感和敌视态度。

二忌噪声

噪音对胎儿有严重影响,能使孕妇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从而使脑垂体分泌的催产激素过剩,引起子宫强烈收缩,导致流产、早产。因此,孕妇要警惕身边的噪音,不要受噪音影响,更不要收听震耳欲聋的刺激性音响。

三忌不良情绪

孕妇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孕妇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有利于胎儿出生后良好性情的形成。而孕妇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大喜大悲,情绪不定,母体内的激素分泌异常,从而会造成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危害。因此,孕妇要格外注意精神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对生活充满希望。

四忌不合理的运动

运动是一种很有效的胎教方式,但是不合理的运动就是胎教中的大忌了。与胎儿做运动联络时,要轻轻抚摸胎儿,每天2-4次为宜,有时胎儿也会不遵母命,此时就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求成。做运动胎教时,动作不宜过猛。胎教四大禁忌要牢记:不合理的语言、不良情绪、噪音、不合理的运动。

小孩爱经常咬人怎么办


让宝宝学会使用语言

当你的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你的宝宝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宝宝有时候咬人,其实是因为他很喜欢对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时家长就要告诉他:"我很喜欢你,我们做朋友好吗?"并且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演示,这样宝宝就学会了用语言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齿去和别人交流。

2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类的软物。还可以采用让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兰花豆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孩子们的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3明确地告诉宝宝,咬是不好的行为

宝宝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而由着自己的好奇心随意模仿,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明确告诉你的宝宝:咬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还会伤害到别人,不是一个好宝宝的行为,应该对宝宝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当看到宝宝有咬人的倾向时,就要用话语或眼神严厉地制止,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不希望他这样做。

4让宝宝多玩安静游戏,尽可能保证孩子睡眠的充分

强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一个拥有安静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宝宝一般较少用牙齿咬人。让宝宝玩安静的游戏,保证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静宝宝的情绪,当他们心理有不满时,也不至于极端地采取咬人行为。而且当宝宝出现不满情绪时,也可以用安静的游戏进行转移,让他们可以尽快忘记刚才的不快。

胎教的科学本质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流行的胎教,无论是民间一些家庭的实践,还是某些科研部门的专题研究,至今未见有科学地论证了在胎教实践中胎儿有了学习的表现。尽管胎儿医学的研究发现胎龄到四个月时,胎儿皮肤对冷刺激有了反应,五个月对温热有了反应,七个月对疼痛刺激有了反应,六个月有了嗅觉及七个月有了视觉和对噪声有了厌烦动作。然而,所有这些仅仅是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初步建立。还不能形成知觉,更没有产生思维及意识的神经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与社会环境的条件。而学习的本质是大脑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由生物遗传得到的)基础上,由外界给予的信号(生理学称第二信号,如声音或视觉的刺激信号)与引起非条件反射的信号(生理学称第一信号)相结合,共同反复地作用于大脑建立起来的。

胎儿生长到六个月后,虽然有了各种感觉,但受环境限制而不能看到外界的事物,无法建立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条件反射。因此,把向胎儿输送声音的或光线的,及对肢体触摸的刺激活动,认为是早期教育不仅缺乏生理学及心理学根据,而且误导人们忽略对胎儿大脑发育中的保护,甚至在不懂医学和心理学的情况下,制作出一些违背正处在发育中的胎儿听觉神经,或听觉器官的安全要求的,含有声压很强的高频声波的“胎教音乐”,用传声器直接向宫内传送给胎儿听。

给六个月以后的胎儿输送听觉的,或视觉的(光线)及肢体触摸的刺激,以适度的上述刺激诱导相关的神经通路,和中枢部位的神经锥体细胞增长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脉冲的“突触”联系。使大脑的与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网络更丰富,有益于出生后的智力开发。这实质上是在产前对胎儿的大脑生长发育的一种来自于环境的促进,它和在胎儿大脑细胞生长的剧增期所给予的营养促进,共同构成了“产前胎儿大脑发育促进”的内容。以环境促进为其科学本质的胎教,是建立在以下有关的,行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

首先,从神经分子生物学角度的一些科学研究,证实了学习的本质,是信息在大脑的储存过程,而记忆则是从大脑的信息储存中提取。自舍林通(Sherrington)1940年开始,许多研究证明了长期记忆,被编码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锥体细胞)的连接性上,并非在大分子特别是RNA上。长期记忆的结构基础,在于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的改变(而非全脑的解剖上的改变),即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的改变(突触的增生、肥大、伸出附加突触或退行性变)。强烈的限定的突触活动,可增加突触的功效,反复多次的刺激可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高6倍,突触后电位活动中的突触反应,可持续数秒钟。这被认为是学习或记忆的可变突触效应。如海马的颗粒细胞的树突棘,参与构成的“棘突触”就是高度可变的,显示延长的电位,被认为是记忆过程中的生理性表现。

此外,在学习和记忆的能动性方面,赞特高塞(SZentagothai)和马尔[Marr]分别在1968、1969年的报告中认为:突触的学习是一种双重的且可连续发生的过程,即激动某种特殊的突触型,可指导同一树突上的其它致活的突触的生长。而日本的埃特(Ito)在1974、1975年用实验证实了中止在小脑浦金野氏细胞树突上的攀缘神经纤维的特有装置,就是对棘树突(在同一时间由并行的神经纤维所致活)提供“生长指令”的部位。另外,近年用colgi技术,证实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椎体细胞)的树突棘:对各种改变十分敏感。如把幼小动物关闭在黑暗之中或使它失明(即切断外界与大脑皮层的感觉通路)其结果树突棘的数目比对照组减少。相反,如增多刺激而持续照明,则可增加树突棘的数目。临床发现的智力低下患儿,就有树突棘数目减少及形状的改变,如1974年《科学》上,帕帕拉(Purpura)就曾发表《树突棘的发生阻滞和精神迟钝》的文章。

综上所述,可知在人的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树突和树突棘的发生发展,及锥体细胞之间“突触”建立的多少,和人一生中的行为、学习、记忆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在胎儿大脑细胞分裂增殖的第一个高峰期(即孕10一24周)大脑皮层的六层结构将全具备时,在保障热量、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充分的基础上,促进大脑锥体细胞生长得更多,从胎龄6个月起,这些锥体细胞体积开始长大,树突开始延伸的期间,增加由外界到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通路的良性刺激如声、光、触摸等刺激,那么,刺激产生的电脉冲所走过通路上的椎体细胞,和所到达大脑感觉中枢部位的锥体细胞,它们之间的突触后的膜电位增高:且反复刺激促使这些锥体细胞的树突和树突棘增长,有利于和周围尚未建立突触联系的锥体细胞建立起“突触”联系,结果使负责神经脉冲传递和信息储存的大脑神经网络,要比不经这种环境促进的更丰富,有利于出生后其大脑的感觉和思维更敏捷,信息储存量更大。对一生中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先天的更加聪慧的大脑的帮助。

正确认识胎教的科学本质,是包括“营养促进”和“环境促进”在内的,“胎儿大脑发育产前促进工作”。这种正确认识,不仅引导人们从缺乏生理学和胚胎学理论基础的,所谓对胎儿进行教育的理念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孕妇营养的合理摄取,对胎儿大脑发育影响的重要性。胎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在整个40周内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母亲孕10一24周内,胎儿大脑椎体细胞生长发育速度最快,这期间被称之为胎儿大脑细胞的剧增期。这期间胎儿要从母亲体内获取大量的多种氨基酸,和用这些氨基酸合成胎儿大脑细胞的核蛋白时所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铜、锌。

因此,强调孕期特别是孕3一6个月期间孕妇的合理与充分的膳食营养,应做为产前促进的主要内容。而把胎教认为是对胎儿的早期教育的观念,往往从主观上忽视了营养对胎儿大脑的影响。因而误导孕妇走上“早期教育”的事倍功半,甚或有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道路上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