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看到一条短视频,一个看样子也就8、9岁的小男孩,据说因为爷爷不给钱充值游戏,竟挥舞着菜刀要砍爷爷!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喊着“给我钱,给我钱”“你死到别人家”之类狠话。

看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变成了这样,这一家人肯定也是无比的心寒和无奈。

据说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不在家,小男孩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住。为了方便联系,父母就给小男孩买了一部手机。

可是小男孩在有了手机后,却对游戏越来越着迷,还经常跟爷爷要钱去充值。

爷爷奶奶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肯定看不惯孙子这样乱花钱,结果就引起了小男孩的不满,出现了视频里那一幕……

这才多大点年龄,就敢跟爷爷动刀了,真要到了叛逆的青春期,谁还管得了?到了社会上,如果再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简直就为祸一方了。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生活在我们附近、流荡在孩子的学校附近,想想都觉得可怕。

其实,因为某些父母的过度宠爱、教育无能而养出的“白眼狼”,远不止这一个。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广州某医院拍到,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让玩手机,就抬腿狠狠地飞踹自己的妈妈。虽然旁边的奶奶试图劝阻,可男孩仍不依不饶,短短几秒钟里踹了5脚!

有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气愤:“这样的孩子不打断腿,难道留着过年吗?”

不过也有人觉得,视频中的妈妈自作自受:“养不教,父母之过!你看画面中妈妈和奶奶的反应,被孩子踢竟然没表现出愤怒的抗拒,反而是一味地退让、躲闪。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这样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可能经常对妈妈撒泼胡闹、拳打脚踢。把孩子惯成这样,难道不是活该吗?!”

对于孩子,每个家庭都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怕孩子冻着饿着、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受苦……我们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呵护,他就能健康成长。

可是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在父母毫无原则的娇惯、袒护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就“跑偏了”。

小时被宠坏,大了成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表现,父母们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1.重度沉迷手机游戏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损伤视力,总是低头也会影响颈椎、脊柱发育;另一方面,沉迷于虚拟世界,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冲动、易怒,那个拿着菜刀砍爷爷的小男孩,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孩子接触手机、电脑,总体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无论对学习、交友还是人身安全都非常有帮助。

但问题是,如何区分正常使用手机跟“重度沉迷”呢?

中科院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提到过一个判断方法:

“当你觉得孩子已经玩了太长时间游戏,把手机从孩子手里要过来时,如果他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抵触,甚至冲你发火,基本上就算比较严重的沉迷了。

有些孩子在手机被收走后,会表现出注意力涣散、不集中,喊他吃饭都没精打采,也有可能是沉迷,因为他还在沉浸刚才游戏的情节里无法自拔。”

有统计显示,经常参加游泳、打球、围棋、舞蹈等健康锻炼的孩子,沉迷手机的几率非常小。所以,让孩子摆脱手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散孩子精力,趁着暑假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报几个兴趣班,培养几个健康的爱好。

另外,如果你之前从没限制过孩子玩手机,现在最好不要突然没收她的手机,这样容易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跟你闹别扭、对着干。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商量着来。

2.要挟父母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跟父母谈条件:“妈妈,我要是得个小红花,你给我买个冰淇淋行不行?”“妈妈,我要是跑个第一,你带我去吃披萨行不行?”

这其实不算坏事,最起码孩子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想要的东西。

但是,有些孩子在想要一个东西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换,而是耍脾气、威胁父母:“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这就成了无理取闹的“强盗逻辑”了,我才不跟你讲什么道理,反正你就得满足我!

如果孩子用这种手段用惯了,尝到了甜头,那你的任何教育都没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

所以说,如果你家孩子有这种苗头,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轻易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3.使唤爷爷奶奶

我女儿班里的很多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的。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能听见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哎呀,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喊我!”“奶奶,你怎么忘了给我装水杯呀?你糊涂了么?”

养孩子总是“隔代亲”,所以老人们一般舍不得对孩子动粗,总是百依百顺。但是这也使得孩子的骄纵情绪急剧膨胀,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对自己好那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的孩子,目无尊长,对长辈毫无敬畏之心,越长大越难管教。

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不怎么孝敬父母。他小时候怎么对待爷爷奶奶,将来也会怎么对待年迈的父母。

4.对外人发脾气

从小孩子会说“我”这个词开始,他的“自我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见到吃的就要、见到玩具就抢,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打滚。

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点任性、难缠,但是大多数孩子也仅仅是“窝里横”而已,在外面还是比较规矩、老实的。

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对外人都耍脾气、无理取闹的话,就要注意了,这表示孩子的“自我中心”有点过度膨胀了,有点越界了。

这时候,父母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有些过度纵容。

5.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眼里没活”的:桌子上明明有洒落的菜汤,却不知道擦一擦;书桌上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不知道收拾一下;自己的袜子攒了一堆,就等着妈妈洗……

可是要知道,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参与感和责任意识的最好方式。

一个孩子只有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了对家庭的参与感、责任意识,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一员,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才能变得听话懂事。

宠爱孩子很简单,谁都会,可是把孩子培养得勤快、有责任心、尊重长辈,却是需要大家一起反思和努力的。

编辑推荐

危害孩子一生的5种坏习惯,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


习惯源自模仿,变坏只在一瞬间!

孩子天生爱模仿,包括认知、情感、理性以及习惯,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而且能力的强大远超想象!

下面这几个常见的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

TOP1:模仿父母玩游戏

网络游戏虽不是毒药,但它可以让孩子上瘾...每天想玩...

手机、游戏对孩子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却不意味着孩子一接触这些东西就会沉迷。

关键在于是否有个“沉迷游戏”的家长:自己想玩又得照顾孩子,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

或者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躺,这一动作愈加勾起孩子的的好奇心,“什么东西让我爸妈着迷”。

等到孩子有手机后,你会发现他关紧房间,顶着鸡窝头,不吃饭睡到大中午;放学回家直接躺在沙发上,低头闷声玩游戏。

而有些“熊孩子”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几天之内挥霍掉上万家财。一旦父母发起禁止令,孩子就会乱发脾气,摔东西,发起绝食抗议,甚至出手打父母。

也难怪会有人说手机是全世界的“小三”,已经不知道毁了多少家庭?

TOP2:模仿大人喝酒

在众多的坏习惯中,模仿大人喝酒可排名前二。

喝酒本身就伤害身体,更何况是一个正在发育,好奇心十足的儿童。

小时候,大人说“酒量要从小练”,就用筷子蘸蘸酒给孩子喝,遇到喜事还劝孩子喝酒......到最后即便没有大人,孩子也会习惯性拿起酒杯。

当时大人可能觉得没事,但这种行为已悄然改变孩子:

自制力强的孩子会选择以茶代酒,不喜欢喝酒;

更多的孩子是有样学样,慢慢喜欢上喝酒的感觉和酒味,

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能力,每次聚会跟亲朋好友吹嘘自己多能喝,

从而养成“酗酒”的习惯。

当他们喝完酒迷迷糊糊的时候,恰恰也是意外的多发时段,比如学生酗酒斗殴、酒精中毒等,严重起来一个家就这么毁了。酒精更会刺激孩子的大脑神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可以说,酒是另一类“毒品”,一旦染上会有瘾,想戒掉它想改就难了。

TOP3:模仿朋友抽烟

孩子抽的“第一口”烟,多受身边抽烟朋友、老师和家长的传染。

烟瘾如毒瘾,一旦染上会伴随一生!除非他有戒毒的毅力与决心,但那时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

抽烟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方式正在某个群体中传播。如果孩子的朋友圈子中流行抽烟,那他抽烟只是迟早的事。尤其是孩子还小但他的朋友都比他大时,他抽烟的可能性就更大。

初中时常好奇“烟究竟是什么味道的”,于是和同学尝了一口,模仿那些吸烟动作:当时我被熏得够呛,发誓再也不碰烟。

反观我的同学,接连吸了好几口,非常享受吞吐烟雾的快感,自我感觉很酷,有个性。最终同学成功加入了吸烟团体,烟瘾愈大体重锐减,有点抑郁,压力大时吸烟的量也在增加。

这些孩子非常想要同伴的认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别人的行为。所以,五六年级是青少年吸烟的第一高峰期;初高中阶段是第二高峰期,特别是开学、考试前后。

TOP4:模仿老师说谎

孩子的第一句谎话,出于老师之口,一学一个准。

凡是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通知学生有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或听课,都会事先找几个学生背好答案,上课时装装样子。

如果被领导问有没有教辅书,作业是不是很多,一定要说没有,否则扣学分处罚。

还有一种情况,初高中、大学里比较常见的教师综合测评,那些五星好评无疑是谎言的升级版。学生们在这谎言当中,上了人生生动的第一课。

一项研究发现,在3400名3-11岁的儿童是说谎的“天才”,当他们说谎时,完美得让人惊讶。

说谎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久而久之,孩子的说谎技能,会变得理直气壮。

最糟糕的是他们每次讲话,让人感受不到真实,从而失去友情,甚至连自己也分不清。

TOP5:模仿同学顺手牵羊

没有“物权”意识的孩子,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

同在一个班级里,孩子看见其他同学拿别人的东西,也没人出面制止。一些占有欲强的孩子,会认同这种不良行为:一是顺手牵羊,过程很紧张刺激,过后觉得自己特厉害;二是明面抢,自我有种胜利的感觉。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如果第一次出手时不加以劝导,再加上孩子高度的模仿性,一些不良的信息和行为会被无意间接受并模仿,孩子的此种行为很可能演化成偷窃。

所以,不管是“小偷小拿”,只要发现孩子出现这类行为,父母要先理清事情始末,从根源制止。特别是去商场时,要强调付款后这件物品才能属于我们,加强他们的物权意识。

一个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即使是有功德的智者,一旦交友不慎,也会被恶友拖下水。

一味的模仿别人,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虽然我们常说“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一旦超出界限,它们就像洪水猛兽拦也拦不住!

性格决定命运!孩子养成这三个坏习惯,就毁了未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孩子养成这三个坏毛病,未来发展肯定有限。生活是最好的训练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快来帮孩子改正吧!

1.父母说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主见了?

事例:妈妈问东东去哪里玩,给了很多选择,等了半天,结果东东说:“你们决定吧,你们带我去哪我就去哪。”学校老师也反映:上课回答问题,东东的答案本来是正确的,可是因为同学说了其他答案,他立刻就将自己原本的答案改错了。

专家分析:

孩子缺乏“主见”,无论你怎么启发,孩子还是唯唯诺诺,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挫败?儿童3—8岁这一阶段非常重要,要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否则,当家长事事都为孩子做出决定,而孩子也习惯了这种决定后,他将越来越丧失思维的独立性,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未来成长非常不利。

给家长的建议: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事做起,从帮妈妈拿拖鞋,到帮家里买菜,慢慢来,多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任务。

帮孩子增强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有意识的夸一夸,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和正面的期许,帮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

另外,爸妈要少一点强势,多给孩子发表看法的空间。

2.“我不知道,不关我的事!”孩子喜欢推卸责任是大问题

事例:辰辰在家里捣乱摔破了花瓶,被妈妈发现了,却非说是昨天来家里做客的小哥哥做的。

专家分析: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立足社会的根基,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很大原因是为了避免责罚。

给家长的建议:

孩子的责任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需要不断培养的。

对于3—4岁的孩子,要用简单准确的语言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汽车要放回车库哦”“画笔和笔帽是好朋友,不要让他们分开哦”。

对于5-6岁的孩子,不要用“你最好……”“你应该……”这种命令句型,而是用“我觉得……”“……好不好”这种尊重句型,来唤起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更大一点可以带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和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等等,都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

3.孩子做事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缺乏专注力

事例:蓉蓉每次看书总是看了几页就忍不住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妈妈想让她上兴趣班,她也总是上了几天就吵着闹着不爱去了。

专家分析:

专注力原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本能,为什么会逐渐丧失呢?

主要原因有3个:

1.后天影响,家庭干扰,如父母祖父母的教育观点不一致,会导致孩子认知混乱,专注力不足;

2.性格使然,性格跳脱、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专注力不如“乖”孩子;

3.父母教育的缺失,不是孩子缺乏耐心,而是父母经常打断孩子的观察,孩子的注意力还在前一件玩具上,你却用另一件玩具去转移他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就养成了。

给家长的建议:

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孩子准备能够引起他好奇心、探索精神的玩具,以此来锻炼他集中注意力。父母们还可以用孩子的兴趣和情绪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对感兴趣的事情,他的注意力肯定会提高。此外,为孩子打造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害苦孩子一生的10大坏习惯,后悔刚刚读到!


探讨一下儿童习惯的养成问题。没有好的习惯,什么都白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因为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总会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果我们父母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的致命弱点!

3-6岁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最容易养成坏习惯!孩子自私、叛逆、磨蹭、暴躁、嫉妒、不合群等负面人格的滋长,就是家长在这一时期对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及时纠正造成的。特别是平时的坏习惯,如果不注意,迟早有一天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毫不夸张的说,坏习惯毁人一生!

孩子最容易养成的坏习惯主要有下面几个,看看你的孩子有没有:

>>>>

乱发脾气

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闹,一不开心就发脾气,乱扔东西……如果爸妈对孩子的坏脾气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反复“要挟”父母。长久以往,孩子的脾气暴躁,自私偏激,喜怒无常。

>>>>

做事磨蹭,没有时间观念

起床、刷牙、穿衣服,吃饭、做什么都慢吞吞……这些小问题都在潜移默化地拖孩子的后腿,让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上了小学还没纠正,孩子可能完全无法适应小学生活,对学习越发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

不听话,总顶嘴

孩子喜欢顶嘴,不听管教,许多父母的选择是要么哄着,要么顺着,结果越来越糟糕;孩子不但会在家里频繁地使用这个武器,而且会把顶嘴发展到幼儿园和学校,成为班上的问题小孩。

>>>>

胆小、害羞、自卑...

很多孩子怕生,一见陌生人就躲到大人背后,从小胆小害羞,长期一直保持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自卑,进而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成为问题儿童。

>>>>

霸道自私、没礼貌

我们通常所说的熊孩子,很多都是这种类型。他们心中只有自己,不懂分享,长大后极易变得没有公德心,成为人人讨厌的那一类人。

>>>>

挑食

孩子饮食不均衡,喜欢挑食,甚至喜欢吃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

爸爸严重缺位,助长孩子坏习惯滋生

孩子坏习惯的形成,到底原因在哪里呢?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习惯问题与爸爸教育缺失有关,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形成当中,爸爸的责任尤其重大。缺乏父性教育是孩子发展不健全、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孩子在3~6岁期间,爸爸是孩子们成长的主要榜样,他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和关键的作用。爸爸可以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导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养成各种坏习惯。

家庭教育中如果没有爸爸的加入,孩子更容易性格偏颇、偏激,包括自卑、自闭、磨蹭拖拉、恋母情节、性别错乱、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学习、交往等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日显严重。

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爸爸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挣钱养家,教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责任,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在这种错误的观点影响下,许多爸爸整天以忙于工作、忙于应酬为理由,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教育,甚至一些妈妈也错误的认为这样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严重失衡。一方面,容易焦虑、冲动的妈妈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过强,另一方面,爸爸的教育则越来越少、越来越弱。长此以往,怎么能不失衡呢!

有部分爸爸意识到了自己缺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很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可是已经缺失了好一段时间,有什么办法才能很好的让自己顺利回归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