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习惯的童话故事

2021-06-17 有关习惯的童话故事 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 卫生习惯的童话故事

幼儿为何有动手打家人的习惯?。

我们家四岁的小孩会打家人,打奶奶、打姑姑(我),即便他的父母告诉他被打的人会痛,但他还是不改。他的父母教育他,都用讲的,很少动手,除非讲很多次才会打个两、三下屁股。小朋友去幼儿园被同侪打,反而不会还手。该怎么劝阻他不要动手打家人?

台南上善心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儿童绘本作家何采谕:

首先要请家长辨识几个状况:孩子在家中打人时是什么样的状态?是觉得好玩吗?或宣泄负向情绪?您可以观察,孩子打家人时,是笑笑的样子,还是生气的模样。如果孩子是笑笑的模样,您可以询问孩子,并将您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如:“你是想要跟姑姑玩吗?可是你这样子好用力,姑姑会痛喔!姑姑不喜欢这样,如果你也被人家打,也会不开心吧?姑姑喜欢你轻轻摸、不是用力打。”并实际将碰触的感觉让孩子知道,您可以在孩子手上以轻轻摸、大力些打的动作,让孩子体会不同的碰触所带来的感觉与心情。

倘若孩子打人是宣泄负向情绪,有几个方向需再多观察、厘清。例如:是否仅对特定的家人?这些特定的家人在管教上是否容易让孩子产生烦躁、生气情绪,以及是否让孩子在个性上产生“柿子挑软的吃”的心态?这些特定家人,是不是让孩子认为容易讨价还价,或是能够肆无忌惮的把从他处而来的负向情绪,不明究理的宣泄在这家人身上?了解了这背后的机制,相信您较能去思索家人可以如何调整与孩子互动的方式。

孩子在幼儿园中被同侪打却反倒不还手,可能有几个因素。家长不妨抽空观察孩子在校与同学的互动:孩子是否也觉得同学是在跟自己玩,所以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对抗?若同学是有意欺负孩子,孩子的反应又是什么?如何处理?老师有没有介入?这些都是可以观察以及与孩子讨论的状况。若孩子单纯只是与同学打闹,家长其实可以不用太在意;但若被欺负,就必须与孩子讨论相关的因应细节,如:被欺负时要怎么办?试着把感觉跟同学或老师说,抑或是请老师介入处理等。

此外,孩子也有可能在学校适应不良,或跟老师、同学较不亲近,没有依靠的对象,于是将承受的压力或情绪带回家中。毕竟对孩子来说,家里是熟悉、安全的环境,可以宣泄在学校里所不敢表达的情绪。因此建议家长,需就上述状况进行观察与了解后,才能对孩子打家人的行为做出合宜的因应方式。

扩展阅读

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


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自闭症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是非观念不强,容易受外界左右,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不经过巩固和加强也是很容易改变的,自闭症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

1、表扬鼓励。如家人吃水果时,自闭症孩子主动将大苹果让给长辈吃,家长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尊老爱幼的美德将得到形成与巩固。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园教育脱节,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例如,幼儿园正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要再溺爱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不要包办代替了。

3、示范。自闭症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长可示范手帕的全过程,让孩子去模仿、学习,以此巩固孩子爱清洁、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4、练习。如培养自闭症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学会快速穿脱衣服,成人可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与孩子一起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系鞋带等。

5、随机教育。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踩到路上的脏污滑倒,应鼓励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随机教育孩子,不要随便丢垃圾,要把垃圾放在垃圾箱内,并让孩子反复实践几次。

6、暗示。自闭症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及时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见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该怎么办?”用来提示孩子主动帮助他人。

7、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强化良好行为。可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诗朗诵、演童话剧等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孩子的睡眠习惯是受环境影响的,有的孩子让抱着睡,这一定是家长培养而成的,而晚睡晚起往往是跟随大人晚睡的习惯造成。要纠正这种现象,首先要培养孩子放到床上能自己入睡的好习惯。例如家长不要在孩子睡前,把他抱在怀里,一边拍,一边嘴里哼着曲调,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家长也不要把孩子搂在自己被窝里,让孩子含着东西或吃着被子角睡,这些都是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孩子非要在这些条件下才能入睡,如不依他,孩子便拒睡,使家长为了小孩睡眠问题,搞得十分疲劳。

2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所谓生活制度指的是有科学根据的生活秩序。为孩子制定生活制度就是把孩子一天在家里的各种活动和休息时间,如起床、吃饭、活动、睡眠等的时间和次序科学地安排,并将它固定下来,待之以恒。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证幼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有规律地转换,做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条件,从而进一步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问时,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件太好事、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家里也安宁多了。

3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养成

应根据月龄的增长训练小儿独立进食的能力。如6个月的婴儿就要训练他拿着奶瓶喝奶。再大一些就可以培养按进餐的马惯,进餐前避免过度兴奋或疲劳,进餐的环境应安静、舒适,固定进餐的位置和餐具,有些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木认真吃饭,吃几口就去干别的,饿了又回头找吃的,这是孩户开始独立吃饭时大人没有把握好造成的。进餐除定时外,还应定量,孩子饭前短时间内木要吃杂食。以免影响正餐的食量。平衡膳食,荤素搭配,为养成孩子不挑食的习惯,父母要做好榜样。

4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大小便习惯的养成

要养成小儿夜间少尿或不尿的习惯,这要从满月后开始训练,入睡前要少喂或尽量不喂水,喂饱奶、入睡前把一次尿。做父母的要纠心观察小儿排便时间,掌握其排尿规律。

5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个人清洁卫生习惯

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有洗手、洗脸、漱口、刷牙、大小便、洗脚、梳头、穿衣等等。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家长还要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洗澡,保持衣服整洁,定期理发,换衣裤;在保持好个人卫生的同时,要教育好孩子保持好生活环境卫生,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孩子有许多玩具、图书,家长要指导他们完毕,看后放在固定的地点,不得随便乱丢,不能把房间搞的一团糟。在饮食方面,要重视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在这方面,家长要了解孩子身体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同时对孩子的饮食要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不吃零食、防止暴饮暴食等。养成这些好的习惯,对他的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6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习惯

较好的生活自理技能会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接子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也会表现得较愉快、较活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两类孩子:一类是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一类是处处要人照顾的。包括饮食、穿衣等。前者显得乐观自信;后者显得被动退缩。

7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注意事项

1、培养孩子自知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父母每日抽点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坦白说出自己的感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培养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而是要靠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当孩子学业有进步或其它表现良好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度的赞美,以此来鼓励孩子,令他更加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3、培养孩子自尊

要孩子尊重自己,父母要先尊重他们。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满的行为或表现,父母也不宜对他作出无情的指责,而是应该耐心地给予他们引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还是关心和爱护他们的。许多父母无意间在亲戚朋友面前责骂甚至体罚孩子,这样会令孩子自尊尽失,还会破坏亲子感情,更甚者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午休习惯 家长知道吗


目录:1.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午休习惯

2.午休习惯对幼儿的重要性

3.幼儿午休的注意事项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午休习惯

1.营造适宜的室内光线

如浅蓝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睡意,要适当拉好窗帘,保持卧室适宜的光线。

2.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睡前一小时打开门窗交换新鲜空气,午睡时可开个小窗。

3.可以给孩子播放催眠曲、儿歌

在午睡中我经常播放优美、舒缓的催眠曲。让孩子们躺在小床上,倾听优美的音乐,老师对一些难以入睡的孩子的进行爱抚,这样孩子很快进入了梦乡。

4.睡垫、被子要及时晒洗更换。

保育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状况为幼儿们适时增减更换睡褥和被子。例如:夏季天气炎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凉席,这样便于散热和吸汗。冬季气候寒冷,加之室内空气湿度较大,幼儿的被褥容易产生霉味,保育们一有机会便把睡褥拿到太阳下曝晒,这样做既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又能使睡垫蓬松舒适。

5.室内布置要得当。

我园午睡室窗布以浅蓝为底色,上面配有以景物为主,加上动作神态都比较宁静安详的人物及动物等,这样的环境让幼儿一进入寝室就不会感到兴奋、烦躁,而是感到非常舒适、幽静,有了这种良好的暗示作用,孩子们会很快入睡。

6.组织孩子睡前散步

听完故事后,老师可以带幼儿在园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无穷的乐趣。而且,睡前在户外散步,大脑会更清醒,心情会更舒畅,吐故纳新的结果会缩短初睡至熟睡的过程,这对幼儿是有益的。

7、养成睡前入厕的习惯。

在午睡前10分钟,应及时提醒幼儿进行大小便,对个别不想或不愿意者,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督促。幼儿大小便后,要求他们轻轻地进午睡室,自己安静地上床,对个别情绪易激动者,要更多的采用亲切柔和的言行态度,拍拍他的背、摸摸他的头,使幼儿转移注意力,使他自然地安静下来,以保持一种安静的氛围。

8、养成正确的午睡姿势。

幼儿午睡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睡姿可谓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弓着身体扒着睡的,有把头蒙在被子里的,有把大拇指放进口里吸吮的,有光着腿子睡的。这些不正确的睡姿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姿势。

9、认真地巡视幼儿午睡。

整个午睡管理过程中这个环节尤其重要,教师必须克服孩子睡觉时不会有事的麻痹思想,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如幼儿在午睡以后,精神呆滞、面带潮红、呼吸急促、预示着孩子发病了;个别孩子好动好奇,常乘老师不注意偷偷玩口袋中或身上的小件物品,甚至放入口中,教师要及时发现、灵活处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还要及时作好午睡记录,并与搭班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午休习惯对幼儿的重要性

1、免疫力更高

免疫学专家说,午餐后为帮助消化,身体会自动改由副交感神经主导,这时睡个短觉,可以更有效刺激体内淋巴细胞,增强免疫细胞活跃性。

2、心情更舒畅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写了一篇报道,刊载在最新的《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内容显示,午后打盹可改善心情,降低人体紧张度,缓解压力—效果就像睡了一整夜(8小时)。

3、心脏更有力

西班牙医学研究显示,每天午睡30分钟,体内激素分泌更平衡,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也可减少30%。

幼儿午休的注意事项

1、不要饭后即睡:一般午睡时间安排到午饭后半小时为好

2、午睡时间不要太长:为使午睡对人体有益而不影响晚上睡眠,以午睡30~60分钟为宜

3、爱伏案暂睡不可取。因为伏案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倘若每天如此,会使眼球胀大、眼轴增长,形成高度近视,使视力受到损害。

4、睡前不吃油腻食物,不吃得太饱。油腻食物会增加血黏稠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胃消化负担。

5、午睡时应避免受较强的外界刺激。因入睡后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易患感冒或生其他疾病,也应注意免受风寒。

6、醒后轻度活动。午睡后要慢慢站起,再喝一杯水,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黏稠度。不要马上从事复杂和危险的工作,因初醒时常使人产生恍惚感。

婴儿生活习惯为何会像妈妈


为了让孩子能健康顺利的出生,父母越来越重视胎教,一般胎教要选择少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需要持之以恒,胎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格完善,使其成长为善良真诚的人,正确的胎教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婴儿生活习惯为何会像妈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位母亲自女儿哇哇坠地时起,就发现婴儿生活非常有规律,早六点半醒来,晚十点左右睡觉,白天很少哭闹,饮食、睡眠都非常按时,上托儿所后,对新环境适应很快,说话、走路都比别的孩子早。

当别人向她打听其中的奥秘时,她就讲到孕期非常注重胎教,使自己生活有规律,并制定了一个具体方案:每天早晨起床后欣赏一段音乐,7点钟到户外散步,做健身操,工作休息时打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中午休息1小时,晚饭后到外面散步1小时,然后看看电视(少看),睡前进行胎教,大约10点钟睡觉。

瑞士小儿科医生舒蒂尔曼博士调查发现,早起型孕妇所生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早起的习惯,而晚睡型孕妇所生孩子也有晚睡的习惯。这说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怀胎数月后由母亲决定的,即胎儿在出生前就与母亲之间存在着“感通”。

因此,要想培养自己的宝宝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就应从胎儿做起。在怀孕期间,母亲饮食、起居必须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心情乐观,做好孩子的楷模。

【怎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

1、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玩具。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教育要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

3、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调查表明,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在“权威型”的家里,家长要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孩子可以选择的很少,而且必须遵守家规。

4、把爱和严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应该遵守的原则

1、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好的环境的行为。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软件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克服不良的生活习俗,创造宽松、民主、对话、交流、沟通的人文环境,喜爱探讨、钻研的学习情趣,和睦的亲子关系等。硬件方面,居室灯光的设计、字画的张贴、书籍的购买、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等要体现的和谐、舒适,让家成为亲子双方共同感到舒心和温暖的港湾。

2、耐心的引导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3、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4、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6、默契的合作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3培养孩子习惯的注意事项

1、多实践

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6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包办代替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孩子养成娇惯、胆小、专横的坏习惯,建议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在旁边给予引导和适时的帮助,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理性教育

遇到孩子做错事情,要根据孩子理解水平给予讲解并告知应该如何去做,要多用肯定的口吻,比如“应该怎样……”“要怎样……”多用这样的口吻引导幼儿,少用否定的口吻,比如“不准……”“不允许……”,遇事要多强调,正面引导,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概念,如果需要示范,请家长一定要放下面子跟孩子一起来做。

3、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岁以下的孩子要鼓励每一个小的闪光点,3岁以上的孩子特别希望家长给予好的评价,这时家长要表扬幼儿克服困难做到的事情、进步的事情,不要乱给孩子戴高帽,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4、言传身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家长要做到。

5、要常坚持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需要家长长期的教导,孩子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学习21次才能记住,希望家长在培养过程中要有耐心。

6、要与幼儿园配合一致

每个幼儿园培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希望家长能与幼儿园老师常沟通,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运动习惯的孕妇更易顺产


随着怀孕时间的增加,孕妇的子宫收缩将愈来愈频繁。在生产时,借助子宫收缩胎儿才能顺利娩出。运动可以调整孕妇的情绪,增加孕妇血液中的含氧量(这两件事也同样发生在胎儿身上),加速羊水的更替,更能促进胎儿脑部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发展。

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母亲在怀孕时保持不间断地运动,生下来的宝宝情绪较好,反应较灵敏。另外,有运动习惯的孕妇,因韧带柔软度和体质较好之故,产程也会比较顺利。许多运动都很适合孕妇,像散步、慢跑、游泳、柔软操、气功……原则上,怀孕时候的运动量不宜超过怀孕前。如果您本来就有运动的习惯,且运动的项目不会让您感到劳累,每分钟的心跳速度不超过156次,怀孕时您可以持之以恒地运动。孕妇由于受到身体荷尔蒙改变的影响,韧带和肌腱变得松弛,因此孕妇在变换动作时不可太猛烈,做伸展运动时也别太用力。

为了避免血糖过低,孕妇不能饿着肚子运动,最好是饭后1小时运动,运动30分钟后,再给身体作些补充。另外,也应让主治医生知道并取得他的同意,医生会提醒您出现哪些不适症时应停止运动或及时就医。不过,如果您是高危险妊娠的产妇,本身有疾病或有早产、流产的症状,请您还是安静休养。至于像溜冰、骑马、水上摩托车等危险性较高的活动,以及有仰卧姿势的运动,是所有的孕妇应该避免的。

育儿2月份热文排行总榜2月1日-2月28日 准妈咪百问 解读孕期百种疑问 新发现:怀孕16天可知胎儿性别 小夫妻如何才最容易生出双胞胎” 2011年适合兔宝宝的吉祥好名字 准妈妈孕期“亲热行为”全攻略 宝宝聪不聪明 看TA的睡姿就知道 李嘉欣剖腹产子 成兔年首位星妈 盘点易伤害孩子的十大垃圾食品 怀孕第一个月孕妇需要注意什么? 应对宝宝夜间爱哭的三个巧妙招 193696 190425 188000 184368 1728104 1716038 1601296 1594321 1589172 1585806

你家孩子有这几种坏习惯吗?该如何纠正?


孩子有这几种习惯需要改吗?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为什么现在诸如孩子反叛父母的新闻事件不绝于耳?

究其根源,无非是孩子从小就有着一些坏习惯,而家长又未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最终酿成了一桩桩悲剧惨案,家长们注意了,发现孩子又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要天真地认为只是一个小毛病而已,长大就好了,若不纠正,有得后悔一辈子。下面来分析孩子常见的几个坏习惯和解决的对策。

坏习惯一:

总是打断父母说话,甚至顶撞父母。孩子的天性就是爱说话,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父母说话时打断对话,或者是顶撞父母,而父母却一再纵容孩子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孩子以后为人处世必定是处处咄咄逼人,不让一分一毫,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要世界围着他转。

解决对策:

让孩子坐在父母对面,稍微严肃的告诉孩子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要求他承诺要改掉这个坏习惯,最后温柔地和他讲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让他理解父母的做法。

坏习惯二:

对父母的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父母提出孩子不喜欢或者是不想执行的要求任务时,孩子会假装没有收到来自父母的信息,长此以往,孩子不会去仔细听从父母的话,只会等待你消息的发出却不理睬。有这种坏习惯的孩子,如果没有及时改正的话,就会养成恶习,不尊重父母和其他人的想法,变得叛逆,听不进一句好言相劝,一意孤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

解决对策:

父母不要“隔空传话”,要求孩子站在面前或者是父母站到孩子面前,一字一句清晰地表达清楚要求任务,而且给孩子规定好完成的期限,明确地告诉他你还要检验任务完成的效果,但是绝不能大声的宣布你的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你这是命令,要学会用“帮忙,请”这些礼貌用语,孩子完成后及时夸奖孩子。

坏习惯三:

孩子对父母说谎,。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总是习惯于用美丽的谎言去掩饰自己呢?一个原因是,孩子说谎,父母不以为然,任之随之,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也说谎,所以孩子也学会了用谎言代替内心的真实想法。

解决对策:

首先决不允许孩子说谎,在孩子说谎时悄悄地跟他讲明你已经知道真相,让他自己说出实话,表示理解他说谎的原因,并且要求他承诺绝对不能再说谎。最后是父母要信守诺言,不能欺骗孩子,说出的话要履行,不能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

你家孩子有这三种坏习惯吗?

有的话父母们可以借鉴以上的解决对策来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还没有发现孩子有这三种坏习惯的父母,也要警惕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切不可耽误了孩子一生,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胎教给胎儿打造饮食好习惯


准妈妈要平衡膳食,尽量从食物中摄取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这并不是说吃得多就可以了,而是食物的种类要多。营养师建议,每天吃15种不同的食物,营养才易充足。

偏食、挑食、对吃东西不感兴趣……你知道吗,宝宝出生后的这些饮食习惯,很可能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

胎教影响宝宝饮食

虽然目前并无严谨的实验证实,但从临床中的个案却可发现,如果宝宝从一出生起尚未有行为或认知能力之前,就经常表现得没有胃口、不喜欢吃东西、常吐奶、消化吸收不良,甚或是稍大一点开始进食副食品时,即出现明显偏食的现象。则追溯既往,其母亲怀孕时的饮食状况往往也是胃口不好、偏食,或是吃饭的过程紧张匆忙、常被外界干扰打断、亦或是常常有一餐没一餐的。看来,妈妈的饮食状态和其他任何一种胎教方式一样,对宝宝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饮食胎教3法则

如果妈妈们不希望日后老是得为宝宝的饮食问题操心,那么,从怀孕时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为言传不如身教,要让胎宝宝最深切地感受到妈妈的榜样作用。

三餐定时、定点、定量

定时:也许怀孕的你还在上班,但是不管多么忙碌,都应把吃饭的时间还给自己。最理想的吃饭时间为早餐7—8点,午餐下午1点,晚餐下午6—7点;用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60分钟,进食的过程要从容,心情要愉快。

定点:如果你希望未来宝宝吃饭时能坐在餐桌旁专心进餐,那么准妈妈现在就要养成定点吃饭的习惯,用餐的时候最好能选择在一个气氛和乐温馨的地点,且尽量不被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或打断。

定量:准妈妈可以适当地少吃多餐,但绝不能把必要的三餐忽略或合并,也不要今天多吃一些,明天少吃一些。三餐份量要足够,摄入量可呈倒金字塔型——早餐丰富、午餐适中、晚餐量少。

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

准妈妈要平衡膳食,尽量从食物中摄取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这并不是说吃得多就可以了,而是食物的种类要多。营养师建议,每天吃15种不同的食物,营养才易充足。

不同的孕期应侧重不同的营养摄入。孕初期,胎儿较小,生长缓慢,需摄取的营养素不多。准妈妈只需在膳食中增加一些含矿物质的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即可。孕中期,胎儿发育明显加快,营养需要量也越来越多。准妈妈应多喝水,多吃粗粮、青菜、水果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到了孕晚期,胎儿要发育肌肉、骨骼和大脑,准妈妈需要补充一些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肝等食物。

远离零食口味清淡

许多妈妈都曾为宝宝不爱吃蔬菜、正餐,却对各种零食情有独钟而烦恼过,所以,准妈妈在怀孕时也要尽量多吃原始食物,如五谷、青菜、新鲜水果……烹调的方式以保留食物原味为主,少用调味料,少吃垃圾食品,让宝宝还在肚子里时就习惯此类的饮食模式,加上日后的用心教导,相信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能事半功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你知道中国式餐桌教育错在哪?下面看看这些餐桌细节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就差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从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和见过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价竞拍"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可见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确让人受益匪浅。对于吃饭这件事,中国人一向很看重。中国家庭的厨房是永远忙碌的,很多家长考虑注重孩子孩子的营养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点,却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有吗?

1.别让孩子拥有餐桌压力

统计显示,大约三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就算即使有时间和孩子同桌吃饭,“亲子吃饭时间”往往也变成了“家长训话时间”。一到吃饭时间便开始询问孩子成绩、检查功课、同班比较,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晚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把吃饭时间变成严肃的教育课堂,长久以往会造成孩子的“餐桌压力”;让孩子厌恶吃饭,厌恶与家长沟通。不仅如此,“餐桌训话”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吃饭时别看电视或玩手机

一位小学校长说:“我注意到这几年来孩子的变化,他们谈话的词汇非常缺乏。我想是因为他们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机面前,而很少与父母交谈的缘故。”

观察今天的很多家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常受到各种“外力”的干扰:工作忙、看电视、各自玩手机等等,使得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但其实吃饭时间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孩子们可以从和家人的交谈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开阔眼界。

3.别忽视餐桌教养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家长带小孩出门吃饭,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夸孩子成绩好、长得高。这些缺乏餐桌教养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中国家庭的餐桌上,发生的最多的一幕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甚至分配任务。从婴儿时代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代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打着孩子吃,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吃一口是一口。然而孩子却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烦。

良好用餐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难看的“吃相”,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孩子长大后的硬伤。

餐桌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1.在餐桌上鼓励孩子

一家人准备吃饭时,身心往往比较放松,对桌上的美食充满了期待。如果妈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就等于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沟通的桥梁。无论如何不要使谈话落入批评指责,让孩子放心表达他们的感觉,并适当给予积极反馈,借机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孩子说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表扬了,爸爸可以马上拿出几个高脚杯,全家“以水代酒”举杯庆祝一下,并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

2.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饭前让孩子去分发筷子、勺子,饭后让孩子帮忙撤盘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家人之前要互相分担,谁都没权利随便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吃饭的时候自觉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让孩子试着主持饭桌上的家庭会议,比如在假期来临时,一起计划家庭活动。父母可以从网络上、别人的谈话里、电视电影及街坊邻里发生的事上找到合适的话题,鼓励孩子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的想法跟你背道而驰或者顶撞你的时候,不要急着纠正他,可以耐心听孩子说说原因。因为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培养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更重要。

3.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

大部分美国孩子会从两岁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比如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也会跟所有人说“对不起”。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莫大帮助。

所以,家长们要循序渐进,教会孩子餐桌礼仪:

主动帮长辈摆碗筷,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不许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夹菜的时候不许满盘子乱翻,尝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盘子里,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有关习惯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