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宝宝落地就醒。其实这是宝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那么想要帮孩子找回安全感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分娩后,宝宝就再也回不到那个温暖的“巢穴”了,剩下的只有怀念,宝宝再也不能通过胎动给妈妈传递信息了,难道这项技能消失了吗?不是,宝宝换了另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橙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宝宝最明显的方式是通过哭泣向亲人发出求助信号。宝宝出生后离开母体,一切对他来说一无所知,人总是喜欢自己熟悉的环境,宝宝也不离外,他用第一声啼哭宣告自己的初来匝到,同样,也存在对这个世界的恐惧,这也是宝宝一个简单的哭声,却“包罗万象”。尤其是新妈妈在遇到宝宝的哭声时,往往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宝宝想让自己做什么,或者他自己面临什么困境。

宝宝爱抱睡落地醒怎么破?孕期“惯坏了”宝宝,这样做更有安全感

宝宝离开母体,再也回不到那种不用吃喝,也能衣食无忧的年代,此时,依赖脐带和胎盘供应氧气和营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时,经常会被饥饿感包围着,宝宝就会使劲啼哭向家人发出求助信号,“我饿了!”“我渴了!”“我冷了!”“我太热了!”“我不舒服!”“……!”。

宝宝是首次来到这个素不相识的世界,远离了子宫内的温暖,他要接受冷热的考验,从原来羊水包裹的温存,到现在身上披上一层“遮羞布”,原来是永夜到现在光明世界……声音、光线、温度、美食、触觉……大量不熟悉的感官刺激,全部“扑向”宝宝,可馨育儿觉得,这对宝宝来说似乎有些“赶鸭子上架”般的一拥而入,宝宝通过啼哭的方式对接触到各种信息做也反馈。似乎在表达,这么多刺激,我有些无法承受,快来帮帮我!

父母此时就需要帮助宝宝来解决各种刺激带来的不适,母子精诚合作,宝宝也是疲惫不堪,陌生的刺激和不确定的环境与内心,无法让宝宝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能量补充。宝宝处于这样的境地,最好的方式是尽快吸吮母乳,这样的举动可以带来一些情绪的安抚,还可以解决饥饿的问题和感受妈妈的温度,回到妈妈身边,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对于成人而言,舒舒服服躺在床上是一件美事,宝宝却不喜欢这样。有时候,把宝宝放在床上,即便睡着了,也会就会很警觉地大哭起来,父母连休息的功夫都没有,以是宝宝口渴或饥饿,给他喝过水,喂过奶后,哭泣并没有停止。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把时间拉到宝宝胎儿期,胎儿在子宫里并不是处于安静的状态,宝宝处于规律的运动之中,等宝宝娩出后,这样的规律消失了。宝宝很不喜欢这种打破规律的事情,自己原有的安全感消失了,他感觉处处仿佛都有威胁。宝宝通过啼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恐惧心理,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同样也是求助信号,这时候,宝妈将其抱起并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摇动,宝宝的情绪就会很快得到行之有效的安抚,获得安全感。还有一种办法,宝妈可以给宝宝选择可以摇动的婴儿床,来代替人工摇动,一边给宝宝轻轻哼出摇篮曲,给宝宝树立一个贴心妈妈的形象。

扩展阅读

想要培养孩子责任心该怎么办


责任心与诚信一样,在为人处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想要培养孩子责任心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孩子的很多共性问题,都源自于责任心的缺失,如:做事拖沓、不参与家务、喜欢哭闹、说话不算数等,因此有关责任心的树立问题也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重点所在。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哪些行为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养成呢?

1、过度给予

主要表现在,家长会想办法给孩子所有想要的东西,或者是给孩子所有自己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如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甚至远超孩子的真实需求,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超过需求的金钱等。

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根本不需要为任何事情付出努力和投入,因为他们得到的已经超过了自己所需求的,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所的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的给予也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会导致责任心的缺失。

2、过度保护

体育运动太剧烈容易受伤,在家吧;

做家务可能会受伤,我来做吧;

不小心摔倒了,赶紧抱起来哄一哄;

不想吃饭了,全家上阵哄着喂。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过度保护的表现,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各种伤害,所以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孩子挡住所谓的“困难”或则会“危险”。

而这样成长的孩子,他们从未独自面对过生活中的低谷和高峰,缺乏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缺乏独自承担后果的能力,也就缺乏了责任心必备的要素之一。

3、过度控制

过度控制意味着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指挥者的地位,也就是说他们会安排好孩子的成长进程,并且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还有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完全都要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行动。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首先缺乏的就是自我,缺乏独立选择的机会,也就不会存在对选择后果进行承担的机会,一旦长大后拥有独自选择的机会时,很容易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选择,因为他们从最开始,就没有尝试过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4、过度溺爱

与过度控制相反,过度溺爱也是很多家庭中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全部满足,孩子成为了整个家庭生活的指挥者,全家人都要围着他来转。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他人的性格,这样性格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的本能反应其实是逃避,依赖于他人来代替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对自己的应有的地位存在认知过高的情况,无法正确了解并承担所应有的责任。

5、过度包办

孩子上学了,每天都替孩子收拾好书包;

每天早上都替孩子穿衣服、刷牙洗脸,不让孩子自己动手;

孩子在家里玩玩具,跟着孩子后面收拾,从来不让孩子参与;

能看得出来,家长的这些行为都是在代替孩子本应自己来做的事情,而这个行为将从根本上影响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和锻炼。

孩子在最初尝试做事情的时候,就是责任感萌芽的起始,而做事情的过程,是建立责任心的重要过程,如果她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自然无法拥有承担起责任的能力。

在上述的几项行为中,总结来说都是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度”没有把握好,因此从各个方面去阻止了孩子独自探索世界、锻炼技能、增加认知以及独自承担的能力。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以负责人的方式作出贡献,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1、孩子需要做事的机会

提高孩子的责任心,需要的是提高孩子的各项技能、增加承担责任的机会。

比如在旅行之前,让孩子自己准备自己要出去的衣服,孩子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与这件事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

同时,做事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的过程,而自身技能的提高则是孩子承担责任的支撑。

2、孩子需要有价值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

这里所说的有价值,指的是这项能力可能持续的贯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正面的推进作用。

如:自己穿衣、吃饭、帮助他人、爱护小动物、收拾玩具、叠衣服等等,还包括有学习购物、人际交往等。

孩子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会产生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对事物产生属于自己的认知,同时会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责任心。

3、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

“帮我拿一张纸过来好吗?”

“你今天帮妈妈浇花好吗?”

这些都是家长在“求助”孩子的过程,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而且家长需要他们帮助的事情,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形成对属于自己工作的认知,逐渐培养出责任心,同时来自家长的认可和鼓励,更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做事的动力,培养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4、孩子需要与家长合作

共同完成一项手工作业、共同去超市购物、共同去打扫屋子、共同去收拾书包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的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感知力,可以提高技能的能力,同时家长可以以身作则的告诉孩子,什么是承担责任。

5、孩子需要被尊重

尊重孩子,可以是给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的机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等,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并且对孩子所做出的决定进行认可。

孩子在家庭决策或者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如何应对自己所面对的事情,哪些后果需要自己去承担,尤其是在孩子做出某些错误决定时,他们消化情绪、面对后果的过程,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

6、孩子需要走出去

见过世面的孩子,才会拥有更大的格局。

走在路上,孩子可以见过更多的风土人情,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包容心也会逐渐增强,眼界也就越宽广,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就变得不一样,同时在路上他需要应对的情况远超过在家中所需要应对的情况,自然对培养责任心有很大的帮助。

想要让孩子走向独立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开始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了。那么想要让孩子走向独立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妈妈们都有同感,生了娃以后,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同时完成洗菜、拖地、冲奶、晾衣服、换尿片等工作。而孩子永远只需负责开心地玩游戏就行了!要是吃饭的时候不闹腾,妈妈都会高兴地快要撒花了!

但事实上,从孩子学会走路起,就具备初步的劳动能力,并且这时的孩子开始慢慢听得懂大人在说什么了。因为,他必须从小开始学习和争取独立。作为成人,我们既要理解儿童独立性发展的意义及发展阶段,更要知道如何辅助儿童走向独立。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

能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帮助孩子动作技能更协调。

吃饭、穿衣,洗脸、整理玩具,实际上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部分。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能增进肌肉发展和动作协调,培养孩子单独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伴随而来的是自信与成就感。孩子有了自信,学习愿望就会较强,效果也会更好;同时,还能从小培养起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独立性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

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是需要家长从小培养的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成了关键

教宝宝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性

让宝宝知道你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当对电视里播放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就把电视关掉;让孩子多听大人之间的对话,了解大人的思想。鼓励你的孩子说话。每天找一个时间,和宝宝一起坐下来聊聊一天的生活。问问他对某件事的意见,耐心倾听他的回答。

当宝宝提问时,一定要回答他。根据他的理解程度,选择适当的语言来解答他的问题。尽可能全家一起吃饭。如果宝宝想加入父母的谈话,要耐心倾听他的观点。如果你不同意,也别直言不讳地表达你的不屑,你可以说“你这个观点很好,不过……”,这样的句式更为积极。

让孩子安排自己的时间

孩子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24小时。爸爸妈妈不要强硬地安排他的时间和活动,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让孩子选择要做什么事情。比如做完作业后是否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选择是看电视,还是画画;是拼图还是预习功课……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提提建议,孩子会更懂得安排时间,不再随心所欲。

让宝宝有机会独自一人

宝宝1岁时,如果周围环境安全,他可以在房间里单独待一会儿。2岁时,宝宝可以在你做饭的时候自己画画,或者你打电话时在你脚边玩。但要记得每隔一两分钟冲他说句话、微笑一下或者给他一个飞吻,这样他就能高高兴兴地“忙活”,不去打扰你了。

宝宝3岁时,应该能走一段路了,比如跟你一块到小区的商店或者路边的邮筒。走路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也是让他学习交通规则的好机会。如果他看到你过马路前左右张望,那他也会这么去做的。

放手让孩子去做

生活中皆是各种能力和行为判断的训练场。比如生活中给孩子一定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去超市,买水,孩子自己就会去比较,哪个优惠,哪个打折,包装大小,自己折算,看哪种合适。

比较、思考、判断,只要自己亲自去做事,就能遇到,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抉择的时候,家长帮助分析利弊,最终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从小事做起,点滴培养,孩子在大事时才知道怎样去思考,怎样自己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最好的办法是,反问他是怎么想的。

比如孩子问爸爸”雨是怎么来的?“这个时候,爸爸并不是马上跟他解释“这是因为水蒸气的蒸发和凝固……”而是反问他:”真是个有趣的问题,那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发散思维去想问题,而不是依赖父母给正确答案。

让孩子主动解决困难

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设置一点小难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比如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时,主动教孩子去买,爸爸妈妈可以跟在身后帮助他挑选、辨别;又或者孩子想要买书架放在房间里时,爸爸妈妈可以让他在某一个价格范围内自行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只有爸爸妈妈放手了,孩子才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自己吃饭、穿衣

宝宝一旦能用手指捏起小东西(大约在6~9个月大时),你就可以让他自己喂自己吃些小馒头、小三明治、小块香蕉、煮熟的胡萝卜或者磨碎的苹果等食品。让宝宝自己拿杯子或奶瓶。开始可能实际上是你拿着,宝宝只是做个样子。但即便如此,也要每次都让他拿,然后慢慢让他完全靠自己拿。

对小孩子来说,有拉链、纽扣、带子、挂钩的衣服是特别难穿的。因此,你可以给宝宝选择有松紧带、粘扣或者拉链口已经闭合好的衣服。

把宝宝的衣服按顺序从左到右摆好让他穿。虽然你不是非得这么做,但这能锻炼宝宝从左到右看书的能力。告诉宝宝怎样先把手伸进套头衫或T恤里,然后再从脑袋套过去。千万不要买领口过紧的衣服。你可以帮宝宝穿鞋,但只要可能,尽量让他自己把鞋扣紧。

让孩子多结交同龄朋友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结交多一些同龄人当朋友,平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相互请教,相互帮助。当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就不需要爸妈操心了。

孩子的惰性、依赖性并不是天生的弊病,而是家长没有培养宝宝独立性的意识,从而不停地阻止了宝宝学习独立的机会;当孩子长大了,想要孩子独立的时候,孩子却早已经习惯了家长的庇护宠爱和无条件的包办替代。

这时候要想要孩子重新学会独立,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和吃力了。如此说来,父母真成了让孩子没有形成独立意识的“罪魁祸首”了。所以,父母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在宝宝小的时候就要抓住机会,锻炼宝宝的独立性,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孩子顶嘴想要正确引导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很多宝爸宝妈发现,宝宝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甚至还学会了顶嘴。那么问题来了,孩子顶嘴想要正确引导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还不让大人说,说几句就各种顶嘴,不听管教。这种孩子在家长看来,可能不算是个乖孩子,家长更喜欢乖乖听话,不顶嘴的孩子。但是这种孩子其实比那种老实的孩子更有潜质。

德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的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有潜质。

2012年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研究的人员的实验结果也证实:经常和父母顶嘴的小孩,往往比那些温顺懂事的乖孩子,更不容易出现吸毒、未成年喝酒吸毒的情况。在成长过程中,爱顶嘴的孩子比那些听话的乖孩子往往更有潜力。

爱顶嘴的孩子更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之所以顶嘴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希望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当父母对孩子的决定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孩子自然不高兴,顶嘴也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孩子这时候被父母批评打压,一些孩子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孩子可能会决定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从此不再敢跟其他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所以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失去提出自己想法和建议的本能,就不要打压孩子。

会顶嘴的孩子往往更有批判性思维,更聪颖。会顶嘴的孩子,不仅仅能够和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也对父母说的话进行了一部分自己的思考,并且能够组织出能够表达出自己想法的语言,这就比普通的孩子更聪明。

也意味着孩子能够批判的接受事物,这样的孩子就有了一定的批判性的思维,只有具有这种思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优秀的人。

会顶嘴的孩子往往更勇敢。和父母顶嘴也就意味着可能会受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但是孩子依旧选择顶嘴,说明孩子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并且愿意为这个决定付出行动,即使会被父母打骂!会顶嘴的孩子更具有不畏权威的勇气和担当。

顶嘴的孩子更懂得调节情绪。相比较于成年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更加单纯,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像一些成年人,有什么意见不敢说出口,有些事情就算内心不满也会闭口不谈,选择服从和将就。

但是成年人并不如那些心直口快的孩子有幸福感,孩子的情绪很简单,他们的脾气来的快去的快,他们将脾气发泄出来,对身体也会很好。既然顶嘴也是孩子一种情绪的出发口,让孩子压在心里也不好,父母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将脾气发泄出来呢?

会顶嘴的孩子更明白权威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些孩子害怕跟父母提出反对的意见,因为父母们在孩子心中树立了一个权威的形象,孩子会认为父母的话都是正确的,是不可以反驳的。

而习惯顶嘴的孩子,他们心中可能也认为父母是权威的,但是他们有着反抗权威的意识,有着反抗权威的勇气。

他们并不认为权威就是不可侵犯的,这是多么珍贵的品质啊。既然这样,作为家长为什么要抹杀孩子这种珍贵的品质呢?

经常顶嘴的孩子可能社交能力更好。会顶嘴的孩子能够明白与自己持相反意见的人的意图,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毕竟,人和人大多数的矛盾的根源是因为立场不同,有些时候,只要能够有一个人站出来,阐述自己的立场,可能误会就会消除。

而这样一个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看法的人,能够获得大家的理解,又怎么不能收获好人缘呢?

那么,既然孩子顶嘴能够表现出这么多优点,难道就要放任孩子随意顶嘴吗?当然不是啦,那么当孩子顶嘴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管束呢?

不要和孩子吵架,在气头上,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只会把局面推到无法挽回的局面。作为家长的应该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事情。

如果孩子做错了,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做错了,不如教给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

如果双方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建议不要强迫孩子,互相尊重,保留意见,求同存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家长一定要珍惜会顶嘴的孩子,不要浪费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品质,希望每一个孩子在一对优秀的家长的引导下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想要诱导宝宝独立吃饭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一些事情也该让宝宝独立去完成了。比如说吃饭,那么问题来了,想要诱导宝宝独立吃饭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吃饭问题大概都是大家伤透脑筋的一件事,其实让宝贝独立乖乖吃饭真的不难,难的是家长们是否能够给宝贝们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所谓黄金期:是多数孩子发育的平均时间段,不能照搬;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发育有早有晚,所以应当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发育情况选择个性化的喂养时机。要培养宝宝独立吃饭,需要仔细的观察和耐心。

首先,要了解到:若不放手,孩子就不会学会自己吃饭!

在宝宝6、7个月的时候,会喜欢用手抓东西,可能妈妈们觉得这样抓,不卫生,所以不让宝宝用手抓东西吃;

然后到8、9个月的时候,其实宝宝的动作已经比6个月大的时候好很多了,可以用手开始抓勺子,只是可能不那么熟练,所以为了收拾起来不麻烦,就会收起宝宝的勺子。

宝宝独立吃饭,萌芽期:10个月

这个阶段之后的宝宝,慢慢开始对餐具产生兴趣;他们会想要自己动手,伸手去抓或是摆弄餐具,当妈妈们在喂食的时候,他们会想要去”抢下“妈妈手中的餐具,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开始训练宝宝独立吃饭的好时机了。

当宝宝对食物有自主选择并想要自己进餐,那就标志着宝宝早期个性的形成了,这对锻炼宝宝的协调能力和独立性很有帮助。

另外,我们要让宝宝早习惯在餐椅上吃饭,它的好处是可以习惯坐在里面吃饭,如果要等到1岁多的时候,才让孩子做餐桌椅,大多数的孩子是会拒绝的;

同时,餐桌椅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孩子固定坐在自己的椅子里面,而不是依赖于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怀里。

宝宝独立吃饭,黄金期:12—18个月

在孩子满周岁之后,就是让孩子自食其饭的实际诱导期,而在12—18个月这个时期,更被视之为“黄金诱导期”;

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里,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迅速发展,如果能够给到适当的诱导及训练,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果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往往就会很难训练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宝宝来说,用勺子盛起食物,再送到嘴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是需要时间来练习的。

可能他们会将食物弄的到处都是,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来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和独立性。

教孩子自己吃饭前,我们要做好示范,认真耐心的教给孩子怎么喝粥,怎么拿勺子、筷子等。耐心地多教孩子几遍,慢慢让他学会;

我们要多鼓励孩子;

一开始可能还不适应,自己吃饭感觉不好玩,不如家长喂的舒服。又或者是不会用勺子、筷子,就想要放弃;这时我们不妨多鼓励鼓励孩子,说“孩子你能行,你是最棒的”;

妈妈们不需要刻意地看着孩子吃饭。

当教会孩子自己吃饭后,不需要一直盯着孩子看,而是应该放开让他自己吃饭,即使菜掉桌子上了,饭洒了也不要立即训斥孩子,需要时间慢慢锻炼。

孩子讨厌束缚:1岁左右的宝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妈妈一边将其双手紧束,一边一勺一勺地喂他。这对宝宝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自尊心的建立有极大的危害,宝宝就会出现反抗或拒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