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特别的溺爱宝宝。但是这种溺爱不能太过,不然会把宝宝宠坏。那么宝宝被宠坏了会出现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所有的爱都是有明确规则和边界的,如果一份爱一旦没了范围、没了规则,就会退化成“宠”。被宠坏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哪些行为呢?赶快对照下文看看!

行为一、对外人发脾气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的宝,不单单只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相继加入,让孩子成为了家里的唯一中心。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极容易产生“自我中心”的认知,所以也就极容易因为一点点小小的不愉快而闹腾发脾气。

可是如果在外人面前发脾气,很可能是心底里觉得他是宇宙中心,是不好的征兆哦。

行为二、用你的东西和你谈判

很多聪明的孩子会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好处,比如“我洗碗就带我去动物园”之类,这是很平等且明智的做法。

可是如果他用不属于他的东西,比如“带我去动物园就还你手机”,就属于变相抢劫,千万别让孩子得逞,不然会树立强盗逻辑观。

或者他提给你的要求并不是公平合理,比如“你能答应我带我去海底世界我现在就不玩电脑了”,这一个小小的反向思维的出现,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哦,无理的要求要知道拒绝。

行为三、经常控制父母

如何区分“撒娇”和“控制”呢?

很简单,如果孩子说“我想……”,就是普通的撒娇。如果孩子说“你不要……”,就是控制了。

比如“你不要看书了。”“你别看电视了”之类,如果你不依他,他轻则赌气,重则破坏。

究其原因,还是“试图证明自己的地位”,因为他自出生起就是家庭中心,试图用控制来证明自己的位置。否则长此以往,长大后的他,步入社会不再是世界中心以后,当别人忤逆他的时候,他爆发的力量可不是一点点哦。

行为四、挑剔、无法满足

我们常说,牛人都是“永不知足”的。可是这个“永不知足”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而不是对别人严格要求。

孩子的思想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并不是总能够猜到的,也许现在他们要这个,过一会儿就想要那个。他们会不满足自己的衣服,不满足自己的玩具,不满足自己的食物。

但是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不满足而一味地给予孩子更好的一切。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自己去创造的,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创造更好的事物时,爸爸妈妈们更应该教导他们去如何创造。

扩展阅读

5个特征说明孩子被宠坏了 请立即叫停


我们都说孩子熊是聪明的表现,好多不知所以的爸妈和老人都还在孩子淘气之后使劲夸:这么聪明,以后肯定有出息!于是各种被宠坏的小屁孩就出炉了。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是祸害,女孩还好,男孩被宠坏以后就不得安宁了。

可是有爸妈会说了,好多伟人小时候也可淘气了,让他自由发展说不定以后是马云二代呢。这话无言以对,乔布斯的养父母对他也是百依百顺的,也不影响他茁壮成长啊。那什么孩子叫“被宠坏”,什么叫“聪明”呢?给大家列了几个特点,如果熊孩子是这样的,就不是好兆头哦!

1、对外人发脾气

孩子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所以时常在家里发脾气。可是如果在外人面前发脾气,很可能是心底里觉得他是宇宙中心,是不好的征兆哦。

2、用你的东西和你谈判

很多聪明的孩子会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好处,比如“我洗碗就带我去动物园”之类,这是很平等且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果他用不属于他的东西,比如“带我去动物园就还你手机”,就属于变相抢劫,千万别让孩子得逞,不然会树立强盗逻辑观。

3、不和别的孩子分享

这事其实得怪父母。(其实全都是父母的问题)“分享”这个事情是不用教的,除非父母总是对孩子强调“别让人碰你的玩具”。

4、控制父母

如何区分“撒娇”和“控制”?

很简单,如果孩子说“我想……”,就是普通的撒娇。

如果孩子说“你不要……”,就是控制了。

比如“你不要看书了。”“你别看电视了”之类,如果你不依他,他轻则赌气,重则破坏。

就其原因,还是“试图证明自己的地位”,因为他自出生起就是家庭中心,试图用控制来证明自己的位置。长此以往,步入社会不再是世界中心以后,容易落差过大而走向极端。

5、无法满足

我们常说,牛人都是“永不知足”的。

可是这个“永不知足”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而不是对别人严格要求。

如果孩子总是很难满足,比如永远对玩具不满意,对食物不满意,那就要教会他“自己去追求更好的”,而不是一味的试图满足他。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伯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早教知识:孩子为什么总会出现行为问题


一些父母已经烦恼,不清楚为何孩子都会出現一些个人行为的难题。实际上在育儿教育全过程中,这也的确让父母憋屈,孩子为什么总会出现行为问题?下边就要网编来帮你剖析一下!

最好的朋友Sophie(索菲)前不久为孩子 Herry(伯特)大伤脑筋。原因是九岁的伯特一直找麻烦:一会儿把妹妹Anna(莉娅)的靴子扔到院子里,一会儿向母亲说谎,一会儿校园内和别的孩子假冒伪劣,一会儿又把父亲爱惜的藏品迷你汽车摔在地面上。孩子为什么总会出现行为问题?

Herry的这种个人行为都让Sophie十分发火。Sophie几回遇到我,都愁眉不展地为我埋怨,跟我说她真弄不明白原先听话的 Herry为何要那么做。Sophie还提及,她了解Herry 犯错的事中有些事事出有因:例如一不小心把父亲的轿车摔在地面上。但一些事儿,Herry本来了解不应该做,却還是干了,因此她很苦恼。

但是,这一星期天,Sophie兴高采烈跟我说,她总算寻找近期Herry出現个人行为难题的原因了。原先,今年初,Sophie同意春假,带Herry和他的亲妹妹Anna 一起去多伦多市休闲度假,但是因为家里忽然急事,Sophie取消了去多伦多市休闲度假的方案。

Herry怀恨在心而用惹事生非向父母宣泄自身的恼怒。Sophie还跟我说:实际上她自身也是有义务,由于那时候沒有把原因清晰地告知孩子,而只告知Herry她们不可以去多伦多市了。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向孩子表明原因可以具有有效的沟通,防止孩子造成各种不良行为的实际效果。

在育儿教育全过程中,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这些烦人,讨人厌的个人行为:有时候是孩子不肯和父母协作,一切和父母犟嘴,抗命父母的建议和意见;有时候是孩子欠缺使命感,办事磨磨蹭蹭,躲避进行自身的每日任务;更比较严重的是出外吸烟,嗜酒,乃至吸食毒品这些。许多 父母都很疑惑:为啥的孩子以这类方法做事?

实际上孩子不讲规矩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在解决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假如能寻找让孩子作出这种各种不良行为的原因,那麼也就能更合理地协助孩子纠正错误,塑造她们的良好的习惯。

依据[少年儿童:产生的挑戰(Children: The Challenge)] 一书创作者之一英国心理专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决克思(Rudolph Dreikurs)博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少年儿童个人行为出现异常的原因有四个层面:1. 寻找留意,2. 权利,3. 对付,4,个人感觉差。孩子为什么总会出现行为问题?

寻找留意

孩子喜爱被别人留意。假如她们的好个人行为无法得到父母,教师,或是伙伴们的留意,孩子就会应用一点小谋略获得父母的留意,有时候就算是应用各种不良行为,也“在所不惜”。

请大伙儿想一想,假如孩子独自一人静静的在自身的屋子去看书,写作业,父母是否会常常以往查询,打搅她们?但假如孩子在自身屋子的墙壁乱画,父母了解后,大多数一定会以往让孩子慢下来,并文化教育孩子。父母走以往文化教育孩子这一行为,虽然在大家看来是负面信息的关注,但针对沒有获得父母关注的孩子而言,却也可以考虑她们渴望父母关注的必须。也正由于这般,孩子将会临时在父母的文化教育和指令下终止自身的各种不良行为,但要是她们所必须的关注无法得到考虑,她们就会再次发生一样的不正确,以造成父母的留意。

孩子为什么总会出现行为问题?因此在育儿教育全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充足的留意,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在孩子身旁,无尝地深爱着孩子,做她们的主心骨。假如父母意识到孩子犯错误仅仅以便获得父母大量关注,也就明白为何孩子不愿意依照父母的规定做事的原因。由于针对孩子而言,父母对她们的指责,责怪,不断地絮叨仅仅代表着父母对她们个人行为地关注。在孩子的心中中,父母便是指责自身,也比自身彻底沒有父母的留意好些。

幼儿容易出现哪些行为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思维、言语和情绪日益成熟且不断发生变化。儿童的行为,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有问题的。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如下几种:

1、孤僻和迟钝。表现为寡言、不合群,表情冷淡,行动迟钝,这方面大多与管教过严,父母不和,教育方法不一致,体弱多病和亲属中有精神病史有关。

2、恐惧和胆怯。对幼儿讲述恐怖性的封建迷信故事,使幼儿产生怕黑、怕空旷、怕响声、怕独睡等心理。所以,不要恐吓幼儿,应诱导他们多参加集体生活。不宜操之过急地勉强他们去接触所害怕的事物。在耐心地让他们从实践过程中逐渐克服恐惧、胆怯心理。对体弱者要注意其营养,让他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固执与违拗。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问“为什么?”这些正常的求知欲望若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固执和违拗现象。

4、活动增多。幼儿好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会增加。但行为问题则不一样,爱惹事生非,令人头疼。对这类幼儿,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5、顽固习惯。例如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等。

有些行为问题,可以得到纠正。有些则是神经症、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先兆症状”,所以,要加强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