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期间,作为父母的我们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够越长越漂亮。那么问题来了,会让孩子越来越丑的坏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几个月前看着还眉清目秀的孩子,现在却“越来越丑”了,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这么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变丑”,从而影响了自己的颜值。到底是哪些“坏习惯”?接下来就要给大家讲到了。

坐姿、走姿不正确

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不良的坐姿和走姿,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其驼背。而驼背的人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头部向前伸,双肩耷拉着,身形有稍许的歪斜。即使有一个漂亮的脸袋,配上这样一副身体,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别人看见你,就会觉得你很没精神,总之就是很不美观。为了不让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纠正他的坐姿和走姿,比如不能趴在桌子上写字,坐下的时候要把背挺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孩子驼背,还有利于孩子骨骼的发育,家长可要多上心。

张嘴睡觉

一些孩子是张着嘴睡觉的,虽说张着嘴睡觉也妨碍不了别人,但是这样会影响孩子面部肌肉的发育,会让孩子的牙齿看起来很不整齐,总之很影响孩子的颜值。其实孩子之所以长着嘴睡觉,很可能是出现了一些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患上了鼻炎,鼻子无法很好的呼吸,就只能张着嘴睡觉了。当然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越早发现就越容易治愈。

不讲卫生

我见过的不讲卫生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不讲卫生的家长,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孩子会不自觉的模仿大人。而不讲卫生的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因此,讲卫生是很重要的,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形象,对健康也是有益处的。

虽然说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到内在,但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肯定会打量对方的外表。因此,孩子如果在幼年时,有这些影响颜值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一但让孩子养成习惯,就很难改掉了,长大后会很影响他的人际交往。

相关阅读

为何孩子的打扮越来越中性


都说“女爱红装,男爱酷装”,不过现在一些中学生的打扮,着实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女孩子剪了短发穿起素色男装,男孩又喜欢起了可爱的小饰品。一些细心的父母不禁疑问,难道孩子真的渴望变成异性吗?

生活实例:表兄妹想互换衣服穿

小辉和琳琳是一对表兄妹,两个孩子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好得不得了。这本来让双方父母都很放心,觉得兄妹俩不会像其他独生子女那么孤单。可是最近,两位妈妈却不这么想了。先是琳琳的妈妈发现,女儿的马尾辫变成了短发,带她去买衣服,总是喜欢男款的衣服……而小辉的妈妈也发现,原来不怎么在意穿衣打扮的他,越来越爱“俏”了。有一次,两个孩子闲聊,说有机会互换衣服穿穿看……

心理解读:

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性向不明的装扮,总让人想到性取向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异常”的着装本来就是他们的特点,多数孩子其实是通过打扮表达自己独立的意愿。家长不妨从孩子的打扮,去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有孩子的偶像

如今,像琳琳一样希望“帅”的女孩有不少,而稍加了解就会发现,类似中性感觉的偶像如今已比比皆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偶像,对父母认同度高的,会模仿父母,如果在家里找不到想模仿的人,同龄人都喜欢的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模仿对象。特别是男孩子,如果平时不认同父亲的男性形象,更加容易去家庭之外寻找模仿对象。

而模仿正是寻找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同学朋友都喜欢的偶像,自己也要用某种方式参与进去,才不至于觉得自己异于常人。有时连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和朋友共同的偶像,只是无意识地被大环境影响。

好奇心和探索欲强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异性比自己的性别更有优势,比如女孩羡慕男孩性格干脆、洒脱,而男孩也会希望像女孩一样,被关心、被照顾。想通过异性的装扮去尝试做异性的感觉,这对独立愿望非常强的青少年来说并不奇怪,独立是通过探索而来的。而事实上,成年后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并不是对立的,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所以很多“假小子”随着年龄增长,也不再故意模仿男性的装扮。

通过装扮宣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很冲动,有很多情绪要发泄。有的孩子为了反抗家长的管束,会故意穿一些奇装异服。家长不妨先压一压自己反感的情绪,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另类打扮。如果孩子有情绪发泄不出来,总会急于找一些方法来表达,比如穿奇怪的衣服标榜自己很特别,或者穿大尺码的衣服来增加安全感。孩子另类的打扮后面,一定有不一样的想法,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想法,这要比评价他们的穿着有用得多。

婴儿手语让宝宝越来越聪明


在美国,几年前,婴儿手语还是个新生事物,而现在,却已成为主流现象。《芝加哥论坛报》9月18日报道,研究显示,2岁前,教孩子多用手势,可以促使他们更快学会说话,甚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商。比如,表达吃时,用食指轻触嘴巴;喝则需要拇指抬起,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牛奶可以用牧民挤奶的动作代替,反复握紧、张开拳头。

尽管教给宝宝手语好处很多,但却非常难。以下一些建议或许可以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一点。

1.早点教:最好在孩子几周大的时候就开始。这就像学习一门语言,年龄越大,学习越难,教给宝宝手语也是如此。

2.从少数几个起步。例如吃、喝、爸爸、妈妈……因为吃、喝是宝宝每天都会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是最常见的,宝宝们总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见的或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手语。

3.让手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借助书本和网络教学。孩子总是对电视上看到的东西怀有莫大的兴趣。因此,可以购买教宝宝手语的录像和光盘,或一些关于儿童手语的书籍。

5.制作手语卡片。就像教孩子写字一样,你可以制作手语卡片。

6.手势与实物相联系。教宝宝手语就像教说话。所以,在教手势时,也要记住把手势与实物联系以来。

7.手语与语言相结合。手语是宝宝说话的桥梁,对于简单的容易发音的词,他会尝试着说;对于难发音的词,宝宝也会用手语表达,这样无疑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8.循序渐进。宝宝学习手语要有合适的进度:0—8个月,以父母的手语演示为主;8—12个月的宝宝可以自己用一些手势了,父母也能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观察到宝宝用手语表达自己;12个月以上的宝宝,往往能够更快地学习,当他们可以说出词语的时候,将会减少使用手语的频率。

让孩子越来越笨8个坏习惯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爱哭闹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

“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

记住: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电视,不是广告,而是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整个家庭共同坚守的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