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坏习惯会害了孩子?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着孩子的未来。特别是一些坏习惯,如果不在意,这些小问题将来有可能会酿成大错,所以对于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家长一定不要纵容。

爱耍脾气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有人会娇惯着孩子。

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我想要的必须给我。

若是有人不给或者稍加阻止,火爆的小脾气就上来了,会发脾气、哭、打滚等各种手段来博取同情。

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

当他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

家长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一件事:发脾气是没用的,等脾气好了再好好说。

等孩子真正冷静下来再去跟他讲道理,比如谈谈要求,告诉他什么情况下可以满足他们。

这才能帮助孩子改变脾气。

爱说谎

有的孩子以为说谎能取悦大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有的孩子因为犯错害怕被惩罚而说话逃避。

如果孩子说谎尝到甜头后,很容易就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有这种坏习惯,到了社会上是很难被人接纳的。

解决办法:

爸妈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

答应他的事情一样要做到,这样孩子才愿意信任家长,模仿家长的好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说谎,爸妈一定要认真地告诉孩子不对的地方在哪里,要诚实表达,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一时的说谎是永远没办法解决问题的。

当孩子说出真相时,可以表扬他说了实话,再让孩子承担责任。

做事拖拉,三心两意

有宝妈给我们“吐槽”:

孩子总喜欢一心几用,一会做作业,一会看动画片,一会又拿着玩具玩,没有一点计划。

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总是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很让人头疼。

这样的坏习惯可不好!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喜欢拖拉、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也是这样。

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

解决办法: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即便是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做事有计划的重要性,并跟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一些计划。

当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严格执行。

慢慢培养孩子做事要有计划性的好习惯。

扩展阅读

孩子四个坏习惯,会影响学习成绩


聪明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比别人聪明,有很多的后天因素影响的,如果宝宝上学成绩不好怎么办,有哪些坏习惯让孩子将来可能成为学渣。看看下面介绍的四种坏习惯吧。

没有耐性

有些孩子总是很容易对一些事物感兴趣,但是这些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他们很快就会想要寻找新的事物,对于这种没有任何耐性的表现,家长最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如果不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的话,到了上学的时候,宝宝会因此而变成学渣。所以家长可以试着从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件,逐渐延长孩子的兴趣,告诉他只有专心一件事物,才能真正了解它的好,这样有了耐心,才能做个成功的人。

爱找理由

有些孩子很爱给自己找理由,错误都是别人的错误,反正就觉得自己做得就是对的。这种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毛病,家长要及时制止;并且告诉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大家都会犯错,就连爸爸妈妈也是会犯错的。让孩子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犯错,教给孩子要时常自省的道理,这样人才能越来越进步。

没有毅力

家长们可能觉得“毅力”这个词,太过沉重,不太适合孩子,但其实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很有毅力,懂得坚持的可贵。可是大部分的孩子由于受到家里人的溺爱,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可以让家长帮自己做,所以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会想到放弃。

对于书本没有兴趣

现在电子产品横行,很多孩子都沉迷于电子竞技中,无法自拔。这种情况,导致很多的孩子对于书本丧失了兴趣,觉得只有电子游戏才好玩。这种情况下,宝妈最好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尽量给孩子买一些他感兴趣的书,让孩子渐渐从书本中得到快乐。

这几种坏习惯会让孩子迷失自我,赶紧改掉!


坏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坏习惯一定得改,俗话说“好习惯的养成,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从正面分析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中得出来的,习惯是一把双刃剑,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形成以下三种习惯,不能武断地说孩子就没出息了,但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在后天竞争中带来不利影响。

小刘是我的好闺蜜,在别人眼中小刘是个幸福的女人,事业有成,有一个疼爱她的老公。但熟悉小刘的人都知道,每每提到孩子,小刘的内心就会笼罩上一层阴霾。

小刘家的孩子是个男宝,今年十岁了,在县城一所小学念三年级。孩子因为在小时候,小刘夫妇的事业处于起步期,对孩子疏于照顾,而且在有限的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第一次做父母的小刘夫妇因为没有育儿经验,导致孩子在小时候形成许多不好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把这些坏习惯带到了学校,学习成绩一团糟,并且经常调皮捣蛋。小刘因为孩子经常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这成了小刘的烦心事儿。

“如果再重新来一次,我肯定得改变教育方法了”。小刘多次向我抱怨,在我的疑惑下,小刘说出了她家男宝在小时候没有被父母重视起来的不良习惯和他们关于孩子不好的教育方法。

一、沉迷手机

当时因为二人忙于工作,每次孩子在哭闹时,就会把手里的手机给孩子玩,时间长了,孩子就对功能多样、智能高新的手机越发感兴趣,整天抽空就抱着手机在床上玩,父母不让玩他就大哭大闹。渐渐养成了手机依赖症。手机里的图片信息和相关视频对孩子思维习惯也形成了重要影响,并且因为沉迷手机,亲子沟通也出现了一些障碍。

二、习惯晚睡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习惯。其实究其孩子这个习惯的养成和大人的作息时间也脱不了干系。当时因为小刘和老公工作较忙,每天都睡得很晚,孩子潜移默化地也没养成规律作息。晚睡对孩子的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身高的发育,更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想要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三、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机会

在孩子上了小学后,小刘和老公的工作渐渐稳定了。为了弥补之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二人的角色缺失。二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包大揽。每天早晨起床之后,父母要给孩子穿衣服,现在孩子十岁了,还得撒娇让小刘夫妇二人给穿衣服。并且,在孩子洗漱前,小刘会为孩子贴心的把牙膏挤出来,调好洗脸水的温度。小刘没想到自己和老公对孩子一系列的贴心举动不仅没有弥补之前对孩子的亏欠,还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独立,可以说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并且孩子因为在家中的娇惯,变得越来越任性,这就出现了文中开头,小刘被一次次请到办公室的插曲。

小刘的育儿经历告诉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很容易让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败下阵来,宝妈们,你们有这些不良的习惯吗?

孩子有这个坏习惯,家长该采取什么措施?


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未来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自从入园后,遇到的大都是争抢以及攻击这些事儿。甚至在孩子的书包里,常常发现不属于他的“新物品”……发现孩子有这个坏习惯,满足TA比吼娃管用一万倍!

昊昊妈:

周末我帮儿子收拾玩具,意外发现多了12色蜡笔,于是问儿子。儿子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

我赶忙追问:“经过老师允许了吗?”

儿子摇摇脑袋:“没有,老师不知道。”

听到这话,我瞬间火冒三丈:“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开始偷东西了!”

儿子委屈地问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

恍然大悟,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没有“偷”的概念。

遇到孩子的这种“拿来主义”,宝爸宝妈要采取什么措施呢?

怕家长一冲动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看看下文~~~

物权意识敏感期

大约从孩子2岁开始就慢慢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了。所谓物权概念就是物体的归属权,它是我的?你的?还是共享的?

典型表现:

语言方面——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动作方面——牢牢捍卫自己喜欢的东西,伴随攻击行为。

情绪方面——易冲动且不能自制,完全一副“小霸王”模样。

这个时候,孩子“我”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

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会有所减缓。

此时,家长的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

场景1:绝不能吃亏

游戏活动时,孩子们排队有序地去拿喜欢的玩具,这时一个男孩子冲到前面,推开小伙伴,将一大筐玩具拿到手中,独自玩耍。

老师发现制止后,他直接将玩具扔到地上,乱踩一气。

场景2:偷偷摸摸地玩

一天,6岁的童童鬼鬼祟祟地在屋子里玩玩具。后来才发现那个玩具是他从别的小朋友家里”拿”的,而且他知道“鬼鬼祟祟”背着家长玩!

我们知道,5岁以下的孩子,无非是边界感不清,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

但6岁的孩子,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或错误,所以才会用“鬼鬼祟祟”的方式处理“偷拿”的玩具。

这种回避行为恰恰体现了孩子道德意识初建时的模糊感及不确定性。

家长该怎么办?

物权敏感期内的宝宝

1.保持冷静

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情况时,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静,再思考如何处理。

2.侧面引导,避免正面和孩子“较真”

对于宝宝自己的物品,不要强迫他和小朋友分享,应提前征得宝宝同意再让他自愿和小朋友分享;

比如别的孩子与宝宝分享玩具时,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

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后还是会回来的,而且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就慢慢愿意分享了。

当宝宝对其他小朋友的物品产生归属意识时,一定注意不要让宝宝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应引导其用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对方交换;

当宝宝对公共物品产生归属意识时,引导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排队轮着玩。

比如孩子们在游乐场玩耍,如果宝宝正在玩,别的小朋友要来玩,家长可以先和宝宝说:“我们已经玩很久了,下来让其他小朋友玩吧,我们去玩别的。”

如果劝解不成,再和那个小朋友说:“你先去玩别的好不好?等一下你过来我们就让给你。”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正在玩,宝宝也要去玩,可以先跟宝宝说:“这个玩具是游乐场的,现在有别的小朋友在玩,而且你看那个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呀,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打扰人家?”

如果劝解不成,孩子哭闹,妈妈需要抱住孩子,用平静的语气告诉他妈妈明白他的要求,待平静一些后再带着宝宝去跟小朋友说。

比如可以采用轮流玩、合作玩或石头剪刀布等游戏形式进行解决。

这里面有尊重小朋友的态度,同时也有公共场合公共玩具轮流玩的理念传达。

5岁以上的孩子

基本原则是,五岁以后的孩子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家长千万不要有过度强烈的反应,比如用审问犯人的方式对待孩子。

1.合理满足孩子基本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

每当孩子闹着要买某样东西时,先不要一口否决,而是要耐心地询问购买理由,如果出于正当需要,一定要“慷慨解囊”。

如果是不必要的购买需要,也要耐心说明,让孩子明白不买的原因,而不是粗暴地忽略、漠视或训斥。

2.适度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当孩子有了玩具A,又看到小朋友有玩具B,执意要买新玩具时,家长可以先问问孩子买完之后想怎么玩,能不能妥善地将新玩具处理好。

这些小难题能够适当地控制孩子的欲望,同时也让孩子懂得爱惜自己已有的物品。

3.明确告诉孩子“偷窃”行为是可耻的

引导孩子思考“自己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带着孩子找出方式,然后带着孩子去还给对方,并且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大行为做不得

不要去抢孩子的东西

许多大人都喜欢通过抢夺孩子的东西去逗弄孩子,结果往往让孩子哇哇大哭。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制止,就请远离。可能你不以为意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就是整个世界,所以也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不接受孩子的分享

当宝宝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接受,而不要说“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宝宝的分享,给宝宝带来失望,慢慢的宝宝就不愿意分享了。

身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引导。在物权意识萌芽的敏感期,保护好孩子暂时的“占有欲”,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哪怕家庭成员之间的物品,想动也是要经过主人同意的。

孩子2岁前什么“坏习惯”家长不需制止


孩子2岁前什么“坏习惯”家长不需制止?当妈的第一年,喂奶、哄睡、夜奶……搞得妈妈几近奔溃,总以为熬完这一年就好了,等孩子大大就好了。可谁曾想,到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你却发现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表面看上去像个小天使,可实际是就是个“小恶魔”,小小的人儿却有着使不完的力气来折腾妈妈:吃手、扔东西、抢东西……分分钟气的妈妈原地爆炸!

但实际是,这些妈妈怎么都制止不了的“坏习惯”,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坏。因为这些其实都是好现象,说明宝宝的发育非常正常!

扔东西

宝宝乱扔玩具是妈妈们最大的烦恼之一。一旦家长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捡回来的话,可能就更糟了:孩子会变得对扔东西这件事更积极。这是孩子不懂事在搞破坏吗?当然不是了!宝宝在乱扔东西,其实是他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快速发展。

宝宝的运动技能此时也得到锻炼。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的上臂力量、抓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进一步加强。

扔东西是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好时机,家长千万不要忙着阻止。

爸爸妈妈的训斥,会打击到宝宝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18个月后的宝宝,可能会用“扔东西”来表达愤怒。这种情况,体罚或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不可以”,反而会让宝宝很迷茫,甚至会更愤怒。

妈妈应该怎么做?

把易碎、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可以准备一个纸箱子、布团或小皮球等一些不易损坏的玩具,让孩子放开了玩。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自然会慢慢戒掉“扔东西”的习惯。

抢东西

不少家长都反映,自家的宝贝自私霸道,特别爱抢别人的东西,别的小朋友都不爱和他玩了,一家人都很头疼。那么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爱抢人东西呢?

孩子出现这样的“自私行为”,是一种极为正常的成长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孩子的自我意识,一般萌芽于1岁,一直延续到3岁。

“以自我为中心”是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只有“我”的概念,做事情常常不知道还有“你”的和“他”的存在。他们认为只要是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自己就可以拿走,而他们的下意识抢夺,其实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种自我意识彰显的正常行为。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面对孩子抢小朋友玩具的时候,父母家长也不要一味的指责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这个玩具不是你的,如果你想玩,可以问问别人小朋友可不可以借给我玩一下,或者是用自己的玩具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

吃手

吃手,几乎是全世界宝宝的“共同爱好”,而爸爸妈妈们一提起宝宝吃手,就担心得很:孩子小手每天抓这抓那的,一点都不卫生。

的确,宝宝大都喜欢探索,什么都喜欢舔舔摸摸,满是细菌的手,放进嘴里吮吸,当妈的不可能眼不见为净。

而且,除了卫生安全问题,宝宝频繁吃手还可能导致牙齿不美观,影响上下颌正常发育,导致牙齿排列异常,甚至脸型也会出现变化。但是,即使吃手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育儿专家们却提倡家长不要制止孩子吃手,这是为什么呢?

当宝宝感到不安、烦躁、紧张时,吃手会冷静宝宝的心情。

吮吸手指,能够促进神经功能发展,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表现。

吃手指的过程可能锻炼宝宝手部的灵活性,把手准确地放到最终也在锻炼手眼协调。

对于孩子吃手,妈妈要怎么做呢?

假如宝宝只是偶尔吃手,并没有造成身体伤害或者造成他不被周围的人接纳,家长并没有必要特意制止。但是,如果宝宝长期吃手或者过度吃手,那么宝爸宝妈们就要及时引导,帮助宝宝戒除吃手的习惯了。可以勤给孩子洗洗手或是准备一些糖果或饼干,帮助孩子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对于孩子一些小的“坏习惯”,其实家长不必太过担心,宝宝3岁以后,这里说的大部分的“坏习惯”都会自己消失。作为父母,最好的应对方式是理解和引导孩子,给予宝宝更多的爱,陪伴他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