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怎么管教有效?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是有理由的吗?如果出现此情况,家长只批评孩子不管用,该这么做!

孩子爱打人、孩子攻击性太强、和小朋友玩很容易发生争斗——家有宝贝,每个爸爸妈妈,都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发生,但如果爸爸妈妈不够注意,暴力和攻击性,其实就在孩子的身边,时时刻刻给孩子做着糟糕的示范。消除这些坏示范,比只批评孩子管用得多!

01/爸妈对孩子的暴力和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身体的,我们可以叫它“暴力”,也可能是言语、情绪的、表情的,我们可以叫它们“冷暴力”。

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严厉惩罚,可能是孩子极具攻击性的诱因之一。

无论爸爸妈妈是否愿意接受,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孩子最初接触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主要来自爸爸妈妈和其他主要照顾者。

再不听话我打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你这孩子真讨厌!

在许多家庭中,爸妈这样不过大脑的话,常常是冲口而出,大人不以为意,却不知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和示范。

更有爸爸妈妈,依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习惯于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认为让孩子感受到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痛苦,孩子就会吸取教训,改掉坏毛病。

爸妈对孩子的暴力和攻击性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你看,除了打你骂你,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管教你。

孩子看不到成人的理性,也看不到成人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自然也没有办法从大人身上学习到理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他长大之后,很可能也继续用这种方式,去解决他感到愤怒、挫败、沮丧、痛苦、伤及自尊自信的问题。

02/爸妈对待他人的暴力和攻击性

无比多爸爸妈妈们曾和千万网民一起,“围观”了两场活生生的暴力示范:

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在儿童游乐园被别的孩子踩了一下而发飙,拉扯撕打“肇事”的小女孩;

一位爸爸,因为自家孩子投诉和某小朋友关系不好,就在幼儿园飞起一脚,将被“投诉”的小朋友踢飞。

而且糟糕的是,每一个现场,都有小朋友在!大人那么做的时候,丝毫没有顾及对在场的小朋友的感受和对小朋友们的影响,这让人不免担心,那位爸爸今天踢出去的一脚,明天很可能就成为他的孩子打人的拳头。

在妈妈发飙的视频中,还有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那位被拉扯的小女孩,挣脱拉扯后,愤怒地一把推开她前面一个“挡路”的小朋友。

这样两件事情,当然可以有更温和、理性、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但那位妈妈和那位爸爸,都选择了宣泄和报复。

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无益于解决问题,而且宣泄一旦开始,就会迅速升级,报复一旦开始,我们意图施加给别人的伤害,一定远远超过别人实际带来的伤害。

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如此对待他人,他也很容易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他在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大小冲突,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

和我们家两个孩子讨论发生在教室里的暴力事件和打架事件,孩子们都表示自己班里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起因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打起来都是桌翻椅倒、人仰马翻、一片狼藉。

学生间打架,自然少不了叫家长,但有的家长到了之后,不是批评自家孩子不能用动手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先看孩子有没有吃亏,然后要求调监控录像,去找打架对方的错处。有如此家长,孩子怎么可能检讨自己行为的不当呢?

03/家庭中的暴力和攻击性玩笑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提供了一个特别生动、特别典型的案例:

她去快餐店吃东西,排队等付款时,一个三岁左右的陌生小男孩突然跑过来打了她一下,打得还挺疼。她问“干嘛打我?”,孩子却继续打,朋友怒了,“那我打你行不行?”之前在一边看着的孩子妈妈居然开玩笑式地回了一句“行啊”。后来吃饭,小男孩继续跑过来骚扰,孩子妈妈看孩子实在太过分,才不得不制止。

我想,那个孩子攻击陌生人的举动,可能出于好奇,并不包含明显的恶意,源头很可能是他在家里也经常对大人做这样的暴力和攻击性的举动,而大人并没有认真制止,态度就像她妈妈说的那句“行啊”。

在不少家庭中,当很小的孩子——几个月、一岁,抬起手来打大人,有时是爸爸妈妈,有时是祖辈,有时是阿姨时,通常得不到明确的制止,而且大人还会觉得很好玩,“这孩子,还会打人啦!”

这种玩笑式的处理方式,可能给孩子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我是小孩子,是小宝贝,我打大人没有什么不对的,相反,大人还会很开心。于是,孩子的行为得到鼓励,他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吸引成人的注意。

有的家庭,是爸爸妈妈之间经常开这种暴力和攻击性的玩笑,拿不伤人的东西互扔、互相威胁“信不信我打你”等等。

大人觉得这没什么,是一种表达感情、表现关系亲密的方式,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但却会对孩子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孩子会认为,和家庭之外的人相处,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于是我那位朋友,就会莫名其妙地遇到随便攻击别人的“熊孩子”了。

04/动画片中的暴力和攻击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推测,一个孩子在成人前,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十万宗暴力和攻击性为,而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孩子接触到的媒体以及他们经常看的动画片。

我们两个孩子小时候,都特别喜欢看《猫和老鼠》。《猫和老鼠》已经是非常经典的动画片了,但里边的内容,真是让真心爸妈曾经很担心:

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日常活动,就是互相攻击,汤姆每天想方设法地捉住杰瑞,而杰瑞每次都成功破坏汤姆的计谋,并把汤姆整得九就死一生、狼狈不堪。

我们不得不经常在旁边提点孩子:你看猫和老鼠整天打架,但他们是好朋友,杰瑞遇到危险,汤姆会来保护他,而且这是动画片,里面一些危险的动作是特别夸大的,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这么做,这么做的话,就会真的造成伤害哦。直到孩子再大一些,看到更有爱的《史努比》,我们才放下心来。

爸爸妈妈们稍加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们看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画片、童话故事当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暴力和攻击性,如果不加筛选地给孩子看,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其中的暴力行动解释为勇敢、无畏、英雄气概,对孩子可能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们的一些长期研究表明,“人们在儿童时代收看的暴力越多,他们后来进入少年和青年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暴力也越多”。

05/爸妈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评论

爸爸妈妈在家中,经常不免谈论到暴力和攻击行为,比如刚刚看过的某部电影中的情节、报纸上的打斗、杀人、家暴事件、亲眼见到或者听别人说起的暴力事件、孩子和小朋友之间的推搡、打斗等等。

成人对这些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也可能无意中给孩子做出负面的示范。

比如有的爸爸见到某事可能会说:

“这人就是欠揍,冲上去揍一顿,就怂了。这么打一顿还是轻的,要是我,往死里抽!”

有的妈妈见到某事可能会说:

“活该,自找的!”

有的爸爸妈妈听孩子说起班级、学校的打架事件,可能会说:

“他要是敢打你,你就抄起板凳抡他,爸爸妈妈出医药费,咱们可不能挨欺负。”

有的爸爸妈妈说起和自家孩子发生冲突的小朋友,可能会说:

“那就是个没家教的熊孩子,下次他再推你,你也推他。”

成人传达这样的观念给孩子,其实是传授给孩子一种“暴力规则”:

暴力是有用的;暴力可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以暴制暴;遭受暴力的人是咎由自取……孩子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很可能也学会用这种爸爸妈妈赞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跟孩子说话,爸爸妈妈真是特别要当心。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没有爸爸妈妈乐于见到孩子爱打人、极具攻击性,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更何况,孩子卷入暴力和攻击性事件,还很可能为自己招来严重的伤害或者严重的惩罚。那么,何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警惕身边的暴力和攻击性示范,让孩子避免受到这些负面的影响呢?

相关阅读

小孩爱打人怎么办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孩子爱打人脸怎么办?


友:我的小女儿刚刚一岁。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太大!稍有不顺心,就大声叫着打人,而且专门打人的脸。你越不让她打,她越打。有时,我气急了,打她两下,她还还手。从不肯就范。我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她的性格呢?

茅于燕: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发生在这样一些情景:

1、想要做什么不让他做,生气了;

2、自己技术不佳,想做一件事做不好,如捏葡萄干捏不起来,受到挫折,见到妈妈或亲人就想发泄;

3、这个年龄还不懂站在别人立场上想事情,不懂打了人,那个人会疼,好像没有同情心;

4、自控能力差,别人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他控制不了自己;

5、你的孩子专门打人脸,可能是因为打了以后,脸的表情变化大,她愈打,变化愈大,甚至引来更多的注意,这个注意她是需要的。

打人的毛病应该认真纠正,而且要早纠正。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严肃对待她的打,绝不要觉得她还小,“请求”她不要打。应该说:“打人的孩子妈妈不喜欢,不可以打人”。

2、绝对不要“打回去”,否则她会认为不高兴就可以打人,反而树立了一个“可以打人的榜样”。

3、技术不佳,应该教她技术,比如用拇指和食指捏不起葡萄干,可以手把手地教她,她会了,心情好了,就不会打人了。

4、要转移注意,不要直接顶撞,在她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绝不要立即“反击”,可以暂时让她玩别的东西,等平静下来再和她讲一点道理。在这个年龄道理不可能懂很多,但是在她心灵上种下“不可以打人”的种子还是好的。

5、她打了你的脸,要保持冷静,严厉批评,但不要太形于色,否则她会更加这样做,觉得很有趣。

我家的孩子爱打人该怎么办?


我家的孩子爱打人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特别爱打人,从会走就会打人,怎么说都没用”;

“我家孩子脾气大,爱打人,特别难管教,怎么办呢?”;

“我们打他骂他夸他……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他就是喜欢打人怎么办呀?”

有很多家长都提出过这种问题,他们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但都收效甚微。那么孩子是真的爱“打人”吗?

案例一:强强为何在外就超爱“打人”呢?

解读:对孩子来说,“攻击行为”只是他们用来表达感情或试探大人的方式之一。

在龅牙兔学习中心里,有个叫强强的小男孩,超级“爱打人”,无论是大人孩子与他交流,都会被“攻击”。但据强强妈妈反映,孩子在家是公认的乖小孩。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一到学习中心脾气就超级大,还会动手打人。

有一次强强在活动中心玩小车,开得正高兴,龅牙兔姐姐停下了车,告诉强强要上课了,小车不要玩了。强强尝试了下,小车果然被姐姐控制住了不能动了,强强皱起眉头立即挥动小手朝姐姐扇去,其实手根本就没碰到龅牙兔姐姐。强强皱着眉头看向保姆,保姆“呵呵”笑了一声;强强又尝试动了下小车还是没成功,他又挥起小手,保姆又“呵呵”笑了一声……这个“挥手—呵呵笑”的动作就这么重复了3次。

目睹了这一切之后,龅牙兔的老师与强强妈妈进行了交谈,了解到这么一些细节:

1.情绪强度。强强本身是一个情绪强度和活动量都非常大的孩子,性格属于大喜大怒类型,同时体格也比较健壮,手脚动作都很重。

2.成长环境。强强在家由保姆照顾,保姆平时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从来都是无条件接受的;但当强强来到龅牙兔,自然有必要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规则,强强感受到自己的“小权利”正被限制并且无法随心所欲,所以他的情绪自然波动很大。

3.成人反应。1-3岁的孩子攻击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常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或大人们的反应。对于强强的攻击行为,保姆不但不第一时间阻止,还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笑,这就会让孩子压根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每当自己挥手都会伴随保姆的笑声,这让强强认为很好玩,或许大家是在跟他闹着玩。

所以,针对强强的打人行为,训练师给家长的意见如下:

1.家里人停止类似的行为。强强爸爸有时会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请他吃顿“小生活”,这种惩罚行为要停止。作为两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所谓的“小朋友要和睦相处”之类的言辞,他们能明白的那就是“爸爸刚才打我很痛,我就听话了,打人真有用!”

2.严肃对待孩子的行为。无论是保姆的笑还是家长们根据环境不同而变化不一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果是不好的行为,直接严肃地阻止;如果你只是笑着告诉孩子“打人不好”,那孩子得到的信息可能只有“妈妈也没生气呀,这样做还挺好玩!”

3.即刻行动应优于言语规训。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立刻抓住他打人的小手,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给孩子一个阻止,这对他们来说已然是一种惩罚,过后无需再多说教。若再出现打人行为,继续上述方法即可。

4.全家人行动一致。无论在谁面前,无论打了谁,给予孩子的“惩罚”都是一致的——游戏暂停、行动暂停、沟通暂停。孩子很聪明,如果全家人态度不一,孩子肯定会不断尝试限制,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这也正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的原因,正是因为家长的规矩在不断变化,导致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后见风使舵。

案例二:贝贝第一次“打人”是真的吗?

解读:1岁之后的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是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有限,在积极的探索中,他们常会因为过于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

贝贝今天是来龅牙兔试听的,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新鲜东西——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鱼、淘气堡飞来飞去的海洋球、桌上五颜六色的积木……贝贝高兴地玩着、笑着。开始上课了,第一次见到龅牙兔姐姐,贝贝有点陌生,姐姐为他唱了欢迎歌。刚唱完歌,来了个小女孩,贝贝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到小女孩的面前,“啪”一下,小女孩倒在贝贝的面前,是贝贝推倒的。贝贝妈妈赶忙冲过去拉住贝贝的手,把他带到一边去狠狠训了一通。

和贝贝妈妈交谈后,我们发现,贝贝只有在遇到小朋友的时候才会有“攻击”行为,那么,这真的是攻击吗?经常看见有的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后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妈妈让孩子去和别的小朋友去打招呼,当这个孩子过去想挥挥手或者抱一抱别的小朋友的时候,由于力度没有控制好,“啪”一下、“哇”一声……一个表示友好的行为立即就被成人主观地翻译成了“打人”。很快,这些“打招呼”的孩子就真正变成了“打人”的孩子了。

由此,我们给了贝贝妈妈一些建议:

1.不再强化孩子打人这个行为:减少无谓的说教,看见行为即阻止(暂停孩子的行动),可以进行单纯的暂停,也可进行注意力转移,但不要以打骂方式惩罚孩子。

2.贝贝其实是希望和小朋友交往的,只是由于力比较大,“下手”较重,所以妈妈需要先教贝贝如何和小朋友打招呼,甚至是在看见其他小朋友时,陪他一起打招呼;当孩子出现形似“打人”的行为时,可以立即抓住他的小手,挥一挥说:“贝贝是要打招呼吗?你好!”

3.一旦孩子表现出积极的交往行为,就予以赞赏和鼓励“今天贝贝和囡囡打招呼了是吗?妈妈看见了,非常好哦!”

贝贝妈妈也很配合,按照我们给的建议一一去做,两周后,贝贝妈妈欣喜地告诉老师:贝贝就像突然长大了一样,不但再也没有打人了,见到小朋友还会主动跑上去问人家叫什么名字……贝贝妈妈细数着孩子的变化,非常欣慰。

TIPS

教育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项

1.事先交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如何打招呼、交朋友。

2.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保持冷静,强制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不如换一种做法:妈妈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关心,效果就会很好。因为父母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3.当孩子有一定自省能力了,父母点到为止,不要多说,孩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

4.认可孩子的感受,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父母应该教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那个小朋友还在玩,不想给你玩,所以你生气了,妈妈知道,但我们也不能打人。”要避免过长的训导和讲道理,这只会让孩子一头雾水。

5.循环往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父母在教导孩子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终止孩子的坏脾气!


许多家长常烦恼,为什么我的孩子一不如意时,就大声吼叫、哭闹不休,或是摔东西,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面对孩子不当行为时,父母应先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寻求一个解决方法。

“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好吗?”“文文,不行!外面要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啦!”“不可以,文文要听话,不可以吵闹,早上已经带你出去玩过了啊!”“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这时的文文已经涨红着脸,开始赖在地上大哭大闹,无论妈妈怎么说他都不听,一定要出去,最后拗不过文文的吵闹,妈妈只好妥协带他到楼下走一圈。每天几乎都得面对孩子突然的脾气不佳,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时,许多家长不是用哄带骗的,就是百般迁就,或是忍不住暴怒的情绪将孩子打一顿了事。其实孩子会产生脾气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

1、身体不舒服一岁以内的幼儿情绪不佳大多与身体不舒服有关,如饿了、困了、尿布湿了或是生病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佳、不太会说,所以只能以情绪来表达不满。

2、缺乏安全感宝宝六个月大左右就懂得认人,喜欢给自己亲人抱,亲人走了就会不高兴;对陌生环境及陌生人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惧会突然大哭。

3、先天气质如忍受度低、专注力短、较为急躁或较好动等气质,情绪起伏往往较大,一遇到不顺心事情,就容易有情绪反应。

4、吸引注意有些孩子认为有了弟弟妹妹之后,父母较不重视他,但如果淘气或发脾气,惹父母不高兴,就会吸引他们的关注,满足其被爱的需求。

5、为达目的孩子从生活经验得出,“发脾气”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不良的行为与大人的迁就和过度关注有关。

6、受父母脾气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常常是模仿而来的,如:大人常用愤怒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或解决事情。因此要改变孩子暴躁脾气和行为,要从大人自身做起,把生活环境中的模仿因子去除。

7、季节因素春夏两季,天气温和、阳光充足,往往带给人心情舒畅:相反的,冬季或阴雨绵绵,容易使人心情浮躁和忧郁。

8、人际关系不佳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中想要什么父母都可以满足,予取予求;但是进入学校之后,团体生活、人际互动不佳,影响情绪,如游戏时的争执、欲望受挫、行动被干扰、被人责骂及与人争吵等。

用点心想出解决对策

心理学家分析,婴儿在出生后三个月就有愤怒的情绪,九个月大已很明显;二岁左右,幼儿情绪发展更进一步,他的要求变多了,不满足的情况也常发生,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而三岁以上的孩子语言和想法都更有进展,也开始进入了“反抗期”阶段,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若家长不明白,无意间浇熄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乐趣,就容易引起孩子愤怒情绪。

当孩子发起脾气、大哭大闹时,父母可别跟着生气,不妨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根据状况寻求一个适合解决方法:

1、设法了解原因: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愉快情绪时,应设法了解其原因,三岁左右的幼儿,家长不妨可以用询问方式:“宝宝,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哭闹吗?”先让孩子发泄心中不满情绪,再寻求一个解决方法。

2、表达需求是否合理:适合的要求可以满足他、但过分或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应该跟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若他还是持续哭闹不休,可不加理睬。

3、坚定立场: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他,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导他玩最喜欢的玩具,做最喜欢的游戏,或暂时保持沉默置之不理,只要没有危险的状况,家长不须太过于理会他,可转身或走开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坚定立场,才能教导及改善孩子常以哭闹的方式达成目的。

4、倾向听孩子的感觉:父母应该常倾听孩子的心事,一方面了解孩子情绪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如以角色扮演或娃娃对话的方式,“可爱的女孩,你为什么不高兴呢?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可以告诉我吗?”让孩子在没有压力中,抒发自己的情绪。

PlayGames

小游戏了解孩子的情绪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不仅让孩子认识自己情绪,也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

情绪筒

道具:便条纸、两个筒子、数颗球

方法:

1.当孩子开心的时候,让他把开心的事情写下或画出来,贴在球上,投入开心的桶子里;相反的,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将不开心的事情写下贴在球上,投入不开心的桶子。

2.父母可以让孩子讨论,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

3.“玲玲,今天为什么不开心呢?可以跟妈妈说吗?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意义:从孩子的画或文字中了解他的情绪。

情绪月历表

道具:月历表一个、贴纸数个

方法:

1.一格格的月历表,让孩子贴贴纸。

2.当孩子想生气时,就去拿一个贴纸贴上去。

3.家长观察,看看日历上孩子有几个贴纸,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绪。

4.如果一个星期孩子都没有贴不高兴贴纸时,可给予鼓励和赞美。

意义: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绪,并提供当他生气时一个发泄的方法。

情绪图卡或故事

道具:故事书或图卡

方法:

1.家长与孩子一起读故事书。

2.“小强和小明两个在抢东西,结果小强抢输了,还踢小明一脚……”“文文你觉得小强这样对不对,如果是文文被小强踢了,会怎么处理呢?”

意义:藉由情绪故事书或图卡,家长的口述引导,让孩子表达遇到情绪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情绪大风吹

道具:数张椅子(或垫子)

A.在家里,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B.在学校,可以小朋友一起玩,然后由老板带领。

方法:

1.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由其中一人发号施令。

2.大风吹,吹什么?吹今天想要发脾气的人;吹今天有发脾气的人;吹生气时会坐在地上耍赖的人;吹生气时会哭的人。

3.没有坐到椅子的小孩(或小朋友),可以跟妈妈(或其他小朋友、老师)分享快乐与不快乐的一件事情。

意义:透过游戏可以让孩子讲出内心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不仅可以抒发情绪,也可以让家长或老师知道孩子的想法。

情绪观测站

道具:8开图画纸三张、色笔

方法:

1.三张图画纸分别标示出早上、中午、晚上。

2.每张图画纸上,横向画七个区域,分别写出星期一~星期日;纵向分别画出喜怒哀乐四个区域或开心、不开心、生气三个区域(最好以图画来表示)。

3今天星期一我很开心,点一个记号;中午开心点一个记号;晚上不开心点一个记号……

4.一个星期到了,将做记号的点连起来。

5.然后观察宝宝什么时间较开心?什么时候会较生气、不开心?

意义:

1.藉由情绪观测站,家长可以观察到孩子开心与不开心的时间常是在什么时段,了解

孩子情绪状况。

2.从图表的曲线图中,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沟通情绪及解决方法。

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

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和开朗的心情,不仅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长大之后对事情保持乐观也容易与人相处;而经常发脾气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也不会受到大家欢迎。

因此要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孩子需要:

1.一个温暖、和睦欢乐的家庭环境。

2.养成孩子规律的生活和良好习惯。

3.教育孩子让他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4.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个人见人爱、有教养的人。

5.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则要一致,彼此在孩子面前不要吵闹、矛盾。

6.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别忘了给予赞美和鼓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