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熊孩子怎么管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些孩子是真的皮,根本就不听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服从管教,有时候并不是大人不用心教育,而是孩子真的太难收拾了,这边刚教育完,回头立马又惹出什么祸端,也就成了被人最讨厌的熊孩子。

当然了,对于家长而言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批评自家的孩子,然而孩子的确做得不对,被批评也是应该的,但是孩子身上的毛病还是要改正才行,那么对于这种任性的熊孩子,大人应该怎么去引导孩子呢?

讲故事是不错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讲,听故事比直接说教更有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少儿绘本和儿童故事,都是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了。

家长直接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是听不明白的,所以可以通过故事来让孩子去思考,况且孩子的想象力是比较厉害的,可以通过故事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也能纠正自己毛病。

当然了,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主次分明,要突出故事中的人做了什么坏事后,分别受到了怎样的惩罚,会出现怎样的代价,这样孩子也就会联想到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在之后也就能避免再犯错误。

最佳在抖音上流行很火的视频,比如小猫小狗不听话,铲屎官就会拿一个玩具或者惨叫鸡出来,让玩具模拟小猫小狗做的事情,然后暴打玩具,以此来警告小猫小狗以后不要再错这种事情了。Www.zJ09.cOM

有些家长把这种方法用在了孩子身上,以此来让孩子明白不能这样做,然而用这种方法的家长简直就是弱智,甚至还有一些新媒体诱导家长这样做,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好,根本就是在糊弄人。

家长通过暴打玩具,来让孩子明白不能这样做吗?让孩子觉得自己再做了也会被暴打吗?

这种通过恐吓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犯错,然而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因此只是表面上得到改正,但是当孩子知道家长并不会像打玩具一样打他的时候,那么老毛病就会又犯,家长就再也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警戒孩子了。

所以说,想让任性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家长一定要合理、科学的引导孩子,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根据抖音等网红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让这个时代毁了孩子,更不要自己亲手毁了孩子。

相关知识

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怎么管教有效


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怎么管教有效?孩子坏脾气爱打人是有理由的吗?如果出现此情况,家长只批评孩子不管用,该这么做!

孩子爱打人、孩子攻击性太强、和小朋友玩很容易发生争斗——家有宝贝,每个爸爸妈妈,都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发生,但如果爸爸妈妈不够注意,暴力和攻击性,其实就在孩子的身边,时时刻刻给孩子做着糟糕的示范。消除这些坏示范,比只批评孩子管用得多!

01/爸妈对孩子的暴力和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身体的,我们可以叫它“暴力”,也可能是言语、情绪的、表情的,我们可以叫它们“冷暴力”。

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严厉惩罚,可能是孩子极具攻击性的诱因之一。

无论爸爸妈妈是否愿意接受,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孩子最初接触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主要来自爸爸妈妈和其他主要照顾者。

再不听话我打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你这孩子真讨厌!

在许多家庭中,爸妈这样不过大脑的话,常常是冲口而出,大人不以为意,却不知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和示范。

更有爸爸妈妈,依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习惯于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认为让孩子感受到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痛苦,孩子就会吸取教训,改掉坏毛病。

爸妈对孩子的暴力和攻击性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你看,除了打你骂你,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管教你。

孩子看不到成人的理性,也看不到成人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自然也没有办法从大人身上学习到理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他长大之后,很可能也继续用这种方式,去解决他感到愤怒、挫败、沮丧、痛苦、伤及自尊自信的问题。

02/爸妈对待他人的暴力和攻击性

无比多爸爸妈妈们曾和千万网民一起,“围观”了两场活生生的暴力示范:

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在儿童游乐园被别的孩子踩了一下而发飙,拉扯撕打“肇事”的小女孩;

一位爸爸,因为自家孩子投诉和某小朋友关系不好,就在幼儿园飞起一脚,将被“投诉”的小朋友踢飞。

而且糟糕的是,每一个现场,都有小朋友在!大人那么做的时候,丝毫没有顾及对在场的小朋友的感受和对小朋友们的影响,这让人不免担心,那位爸爸今天踢出去的一脚,明天很可能就成为他的孩子打人的拳头。

在妈妈发飙的视频中,还有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那位被拉扯的小女孩,挣脱拉扯后,愤怒地一把推开她前面一个“挡路”的小朋友。

这样两件事情,当然可以有更温和、理性、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但那位妈妈和那位爸爸,都选择了宣泄和报复。

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无益于解决问题,而且宣泄一旦开始,就会迅速升级,报复一旦开始,我们意图施加给别人的伤害,一定远远超过别人实际带来的伤害。

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如此对待他人,他也很容易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他在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大小冲突,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

和我们家两个孩子讨论发生在教室里的暴力事件和打架事件,孩子们都表示自己班里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起因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打起来都是桌翻椅倒、人仰马翻、一片狼藉。

学生间打架,自然少不了叫家长,但有的家长到了之后,不是批评自家孩子不能用动手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先看孩子有没有吃亏,然后要求调监控录像,去找打架对方的错处。有如此家长,孩子怎么可能检讨自己行为的不当呢?

03/家庭中的暴力和攻击性玩笑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提供了一个特别生动、特别典型的案例:

她去快餐店吃东西,排队等付款时,一个三岁左右的陌生小男孩突然跑过来打了她一下,打得还挺疼。她问“干嘛打我?”,孩子却继续打,朋友怒了,“那我打你行不行?”之前在一边看着的孩子妈妈居然开玩笑式地回了一句“行啊”。后来吃饭,小男孩继续跑过来骚扰,孩子妈妈看孩子实在太过分,才不得不制止。

我想,那个孩子攻击陌生人的举动,可能出于好奇,并不包含明显的恶意,源头很可能是他在家里也经常对大人做这样的暴力和攻击性的举动,而大人并没有认真制止,态度就像她妈妈说的那句“行啊”。

在不少家庭中,当很小的孩子——几个月、一岁,抬起手来打大人,有时是爸爸妈妈,有时是祖辈,有时是阿姨时,通常得不到明确的制止,而且大人还会觉得很好玩,“这孩子,还会打人啦!”

这种玩笑式的处理方式,可能给孩子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我是小孩子,是小宝贝,我打大人没有什么不对的,相反,大人还会很开心。于是,孩子的行为得到鼓励,他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吸引成人的注意。

有的家庭,是爸爸妈妈之间经常开这种暴力和攻击性的玩笑,拿不伤人的东西互扔、互相威胁“信不信我打你”等等。

大人觉得这没什么,是一种表达感情、表现关系亲密的方式,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但却会对孩子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孩子会认为,和家庭之外的人相处,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于是我那位朋友,就会莫名其妙地遇到随便攻击别人的“熊孩子”了。

04/动画片中的暴力和攻击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推测,一个孩子在成人前,会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十万宗暴力和攻击性为,而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孩子接触到的媒体以及他们经常看的动画片。

我们两个孩子小时候,都特别喜欢看《猫和老鼠》。《猫和老鼠》已经是非常经典的动画片了,但里边的内容,真是让真心爸妈曾经很担心:

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日常活动,就是互相攻击,汤姆每天想方设法地捉住杰瑞,而杰瑞每次都成功破坏汤姆的计谋,并把汤姆整得九就死一生、狼狈不堪。

我们不得不经常在旁边提点孩子:你看猫和老鼠整天打架,但他们是好朋友,杰瑞遇到危险,汤姆会来保护他,而且这是动画片,里面一些危险的动作是特别夸大的,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这么做,这么做的话,就会真的造成伤害哦。直到孩子再大一些,看到更有爱的《史努比》,我们才放下心来。

爸爸妈妈们稍加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们看的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画片、童话故事当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暴力和攻击性,如果不加筛选地给孩子看,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其中的暴力行动解释为勇敢、无畏、英雄气概,对孩子可能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们的一些长期研究表明,“人们在儿童时代收看的暴力越多,他们后来进入少年和青年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暴力也越多”。

05/爸妈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评论

爸爸妈妈在家中,经常不免谈论到暴力和攻击行为,比如刚刚看过的某部电影中的情节、报纸上的打斗、杀人、家暴事件、亲眼见到或者听别人说起的暴力事件、孩子和小朋友之间的推搡、打斗等等。

成人对这些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也可能无意中给孩子做出负面的示范。

比如有的爸爸见到某事可能会说:

“这人就是欠揍,冲上去揍一顿,就怂了。这么打一顿还是轻的,要是我,往死里抽!”

有的妈妈见到某事可能会说:

“活该,自找的!”

有的爸爸妈妈听孩子说起班级、学校的打架事件,可能会说:

“他要是敢打你,你就抄起板凳抡他,爸爸妈妈出医药费,咱们可不能挨欺负。”

有的爸爸妈妈说起和自家孩子发生冲突的小朋友,可能会说:

“那就是个没家教的熊孩子,下次他再推你,你也推他。”

成人传达这样的观念给孩子,其实是传授给孩子一种“暴力规则”:

暴力是有用的;暴力可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以暴制暴;遭受暴力的人是咎由自取……孩子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很可能也学会用这种爸爸妈妈赞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跟孩子说话,爸爸妈妈真是特别要当心。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没有爸爸妈妈乐于见到孩子爱打人、极具攻击性,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更何况,孩子卷入暴力和攻击性事件,还很可能为自己招来严重的伤害或者严重的惩罚。那么,何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警惕身边的暴力和攻击性示范,让孩子避免受到这些负面的影响呢?

想要管教叛逆的孩子该怎么办


宝宝到了一两岁时,会出现叛逆的情况。对此许多宝爸宝妈都有些束手无策。那么想要管教叛逆的孩子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些妈妈来咨询,孩子一岁多了,突然就不听大人话了,东西不给,就一直哭闹;叫他做什么,都喜欢反着来;没有按孩子的要求做,就乱扔东西……孩子这么“叛逆”该怎么办呢?

对这些情况,我常常说“恭喜”,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了一个新的提升。没有孩子之前,我也以为是孩子“叛逆”了,但是当自己的孩子到达这个阶段,仔细观察后发现,孩子只是对周围环境有了自己的理解。

她想要的东西,都是新奇的没见过的。她的世界被打开了,有无尽的探索欲望。这个阶段,如果不是太过危险的物品,我都会让孩子看一下,或者陪伴她去触摸一下,让她体验“这是什么?”。很多时候,孩子也确实只是看一下,就对这个“新”物品就失去了兴趣。但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越想要,他们越不给,孩子就越哭闹,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家长说的“叛逆”。

一岁之后,孩子有了“我”的意识,喜欢自己做主,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好奇,但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阶段孩子还不懂得如何表达,于是往往用“暴力”、“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示抗议。这些行为也容易父母让妥协,孩子就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频率就会越来越多。

那是不是什么都要让孩子尝试?当然不是,一些危险品,是不能满足的,还有一些是别人的物品,这个要教导孩子征询对方的意见,要培养礼貌。

孩子的每个反常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没有无缘无故“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家长。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多换位一下思考,按孩子的思维逻辑去尝试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针对性进行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叛逆”来得更为强烈。

最近参加了一场朋友的婚礼,坐在餐桌上,几个大人就聊起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昊昊妈最近很头疼14岁儿子的叛逆问题:孩子已经连着三个星期不去上学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来了好几拨亲人去劝了,不管用。昊昊爸气得还打了孩子好几顿。

众人都说,孩子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造成的,中间是不是出现过什么问题?昊昊妈说孩子现在都不肯跟父母说话,一看到他们两口子转身就走。

不过在慢慢交谈过程中,众人发现,问题最大的还是出在父母身上。

刚转学到新学校,昊昊一直说新班级太吵了。但是昊昊父母都认为是孩子为了逃避上学而说的谎话,斥责孩子别人都能上课,怎么就他不行?

昊昊说过这么一次,就没再开口。再之后就是老师来告状,觉得昊昊不合群,不适合在班级里上课。昊昊爸爸一听就急了,就吼儿子说,不要再去上学了。

原本对课堂还很向往的昊昊,这下子就彻底就不想上学了。这么一关,就关了三个星期,任谁劝都无济于事。

昊昊妈,说孩子爸属于比较急的人,从孩子小开始就打骂,以致于孩子越来越安静。

而且家里一直都不是很平静,每次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妹妹在旁边跑,妈妈在旁边玩手机,孩子爸就拿着一个木条在旁边监督,作业稍有写得不好,就是一顿打。虽然父母陪读,但是孩子有疑问的地方,父母也都不会,不知道怎么教。

后面孩子多次要求,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父母都没有满足。

我们说,这大概就是孩子爱安静的原因。

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激怒了很多人,这其中就有孩子的爷爷、姑姑们。虽然都是来劝的,但是经常把孩子骂哭了,甚至爷爷还骂昊昊是个“小畜生”。孩子一听到这个话,扎心得眼泪就下来了。

“这都是跟你们学的!”昊昊回应到。

爷爷管教爸爸也是这么严格,现在轮到爸爸管教昊昊,也是一样棍棒教育。

昊昊妈妈看到昊昊现在的情况,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哪里有不对。但是孩子已经拒绝和她沟通了,因为她气得极致的时候,摔坏了孩子的手机,也摔掉了母子之间的沟通。

打骂,不理解孩子,对孩子恶语相对,昊昊的叛逆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累积的。

但即使叛逆,昊昊也一直在家,没有乱跑。没有手机没有平板,孩子把自己关在家里看历史书。昊昊妈把姑姑家的书都搬过来,昊昊就这么一本一本看完。

小逸妈妈说,昊昊这孩子其实很聪明,只是你们大人的教育出了问题。

小逸只比昊昊大一岁,去年也一样“叛逆”。因为父母的失误,孩子被迫从外地返回老家中考。离中考也才一个月,孩子无法适应,经常不去上学,也说头疼,还去看心理医生。问他什么情况,他都不肯说。小逸妈妈很着急。

但是小逸父母并没有苛责孩子,而是积极跟老师沟通,连在外地学校原来班级的老师也来关心孩子的情况。

好在孩子还愿意和姑姑交流,通过两边传话,孩子的心情被理解了。虽然还是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但小逸妈妈还是耐心地和孩子说明自己的感想。孩子当下没有什么表示,但其实都听进去了。中考结束了,小逸的“叛逆”也结束了。

小逸妈妈从小对小逸都是尊重教育,一是认为打骂没有用,而是小逸一直都很乖巧也没有必要。

孩子的作业,都是孩子独立完成,父母就是为他开辟一个安静的环境。弟弟有时候吵闹,他们就把他带走。

孩子上初二时,有了“女朋友”。小逸妈妈就假装不知情。后来孩子自己坦白,她也没有太多说教,只是提醒学业不能落下,而且不能有逾越的行为。小逸反笑妈妈,都想到哪里去了。

被温和对待的小逸,回以父母温柔。被谩骂对待的昊昊,回以父母激烈的反抗。

孩子就是父母教育的一面镜子。当你觉得孩子“叛逆”时,请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之前很喜欢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虽然男主伊厦在父母的眼里是“问题儿童”,但是他的问题和才华,有幸被温和的老师尼克看见。耐心地帮他矫正,帮助他回归正常的生活,挖掘他的才能,让伊厦找到自己。

里面有句话很触动人:每个孩子都是明亮的星星。

每个孩子的“叛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开始的,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就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要多留心观察,而不是一味苛责、打骂。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有了自己的主意,也有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如果太过严苛,孩子反抗得越厉害,甚至会走上极端。

父母的职责,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纪伯伦的《致孩子》里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许是人际关系,也许是课业成绩……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责、谩骂,而是要成为孩子的“战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的叛逆期,正是心理肌肉的养成期。叛逆期过去了,会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基础,也能更好地巩固家庭关系。

熊孩子怎么教育 沟通是关键


熊孩子一时之间红遍了网络,他们会打饭你的餐桌、会划坏你的pad,还能乱翻你的电脑......你家也有熊孩子么?熊孩子出没,家长如何出招?

耶鲁儿童健康组织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辱骂、训斥、等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人体下丘脑会刺激分泌生长的激素,打骂会造成孩子神经过度紧张和压抑,进而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发育不良。爸妈们,以后尽量别打骂孩子,沟通和鼓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1.弄清意图

对于熊孩子的教育,首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行为本身不是重点,他们可能只是通过行为传达某些观点。搞清楚动机,才能更好地教育。

2.学会沟通

父母应该暗自多多留心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有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与表扬,现在的孩子早熟,与孩子沟通要真诚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千万不要有“他是小孩子的念头”。行为上可以儿童化,交谈一定要生活化,跟身边的人怎么交谈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跟孩子交谈。这样他能感觉到你的尊重,把他当成成人看待,容易促使孩子形成自觉和自主的个性,也就是乖孩子中的“小大人”。当孩子有模仿大人的行为时,不要惊吓或制止,同样可以当成家中最亲切的成人去对待去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3.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身上很多隐性的优缺点都在无形的影响的孩子,如果夺取鼓励孩子勇敢、独立、自主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可以大大的减少父母缺点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只有培养孩子勇敢的去面对世界,有责任感,有担当,未来孩子的人生只会充满阳光和成功。

4.习惯养成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否则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5.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时,那就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得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假话。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

6.切忌讽刺

孩子切不可打骂,更不可对孩子能用侮辱讽刺的语言。教孩子懂得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孩子依赖毛绒熊该怎么办


为了能够让孩子独自睡觉,很多宝爸宝妈会给宝宝买鞋毛绒玩具来陪伴宝宝。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依赖毛绒熊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多多已经4岁了,几次训练独自睡觉都没有成功,直到他有了一直毛绒熊。

从此,毛绒熊就成了他陪睡的小伙伴。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再看见儿子抱着一个破旧的熊睡觉。妈妈总是不太舒心。毕竟男孩子都应该喜欢刀啊、枪啊、汽车、大炮等等,整天抱着一只换了一只眼睛,掉了一只耳朵的熊,难道…..

细思极恐的多多妈妈终于熬不住给笔者打来电话求助,期望从中可以了解儿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要解决多妈妈的疑虑,我们还得先从儿童早期心理说起。

1.婴儿时,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了解环境,融入环境,而融入一起,出于本性,他并非独自作战,而是拉上一个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或者是妈妈、爸爸也可能是奶奶爷爷,甚至是保姆,只要是时常伴随他,照顾他的那个“熟悉的感觉”。既然是熟悉的感觉,那也可能不是人类,而是动物、物品或者其他。

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毛绒熊,哪怕是破旧不堪了也不换的原因。那时因为在他的心理,这只毛绒熊,可以完成他对每一个“熟悉感觉”的依恋。

当然这种感情的培养,是有时间的,大约在儿童8个月到5岁之间。一旦感情形成,他就会视依赖、依恋的对象。

2.相比较于人类,动物或者物体对于孩子的心灵安慰更加的稳定和稳固。这都是因为人会

发脾气,他还需要讨好等等,可动物或者物体类的心灵依托却可靠。他们虽然无法做出回应,但他们更显得忠诚,更值得孩子的信赖。孩子哪怕是犯了错误,他们也只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除了慰藉,没有任何的威胁。

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依恋毛绒熊的原因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帮助小多多从对毛绒熊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1.父母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武断的认为男孩子迷恋毛绒熊就存在某种心理疾病,更不要粗暴的对待孩子的毛绒熊,藏密和丢弃的办法都是错误的。

2.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交流的过程要宽容、理解、耐心如果幽默点,让孩子对父母更感兴趣那就太好了。争取在心灵交流上取代毛绒熊的地位。

3.给孩子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睡前的小故事、比如睡前的唱歌,再比如睡前妈妈的陪伴等等。

剩余的就交给时间吧,相信很快孩子就会随着成长成熟,成功的脱离毛绒熊,就像我们长大了要挣脱父母的庇护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