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

“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

记住: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电视,不是广告,而是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整个家庭共同坚守的价值观。

扩展阅读

容易让孩子越来越笨的坏习惯


孩子们的聪明健康不仅仅与饮食有关系,更重要的还与日常的饮食分不开,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看看可能会影响宝宝们智力发展的几大坏习惯吧,希望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父母们都能够多注意了!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

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而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早教网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坏习惯5: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坏习惯6:空气污浊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学习环境的空气卫生。

坏习惯7: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早期教育

坏习惯8: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

本网站小编总结:希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做为家长的你都能够更多的监督孩子们的坏习惯,并积极的帮助孩子改正,不要因为一些坏的习惯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展,要真是这样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婴儿手语让宝宝越来越聪明


在美国,几年前,婴儿手语还是个新生事物,而现在,却已成为主流现象。《芝加哥论坛报》9月18日报道,研究显示,2岁前,教孩子多用手势,可以促使他们更快学会说话,甚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商。比如,表达吃时,用食指轻触嘴巴;喝则需要拇指抬起,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牛奶可以用牧民挤奶的动作代替,反复握紧、张开拳头。

尽管教给宝宝手语好处很多,但却非常难。以下一些建议或许可以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一点。

1.早点教:最好在孩子几周大的时候就开始。这就像学习一门语言,年龄越大,学习越难,教给宝宝手语也是如此。

2.从少数几个起步。例如吃、喝、爸爸、妈妈……因为吃、喝是宝宝每天都会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是最常见的,宝宝们总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见的或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手语。

3.让手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借助书本和网络教学。孩子总是对电视上看到的东西怀有莫大的兴趣。因此,可以购买教宝宝手语的录像和光盘,或一些关于儿童手语的书籍。

5.制作手语卡片。就像教孩子写字一样,你可以制作手语卡片。

6.手势与实物相联系。教宝宝手语就像教说话。所以,在教手势时,也要记住把手势与实物联系以来。

7.手语与语言相结合。手语是宝宝说话的桥梁,对于简单的容易发音的词,他会尝试着说;对于难发音的词,宝宝也会用手语表达,这样无疑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8.循序渐进。宝宝学习手语要有合适的进度:0—8个月,以父母的手语演示为主;8—12个月的宝宝可以自己用一些手势了,父母也能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观察到宝宝用手语表达自己;12个月以上的宝宝,往往能够更快地学习,当他们可以说出词语的时候,将会减少使用手语的频率。

让孩子越来越笨8个坏习惯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孩子脾气越来越差是怎么回事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一些坏毛病也就渐渐体现出来了,比如说脾气越来越差。那么孩子脾气越来越差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经常听到有宝妈吐槽,自家两三岁的宝宝脾气大,稍微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要喝水或是拿玩具父母动作稍微慢一点,宝宝们都会不依不饶的,一分钟都等不了,要什么东西必须马上拿到手,一点耐性也没有。在场的几个妈妈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宝宝是不是都是这个样子的:脾气大,没耐性。

其实,说孩子脾气大、没耐性的宝妈们没有意识到,宝宝没耐性并非与生俱来的,到底是谁让自家宝宝越来越耐性的。这一代80后当父母的,大多都是生育一个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有六个大人来疼,有条件的再加上保姆,一大堆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有的人的初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孩子所有事情都是家里的头等大事。

父母家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父母家长一味地“即时满足”孩子,久而久之,宝宝们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家人应接不暇。如果已经养成了这种意识,宝宝们的脾气会变得越来越急躁。

宝宝缺乏耐性的危害

没有耐性的孩子,情商也会相对较低。他们会表面在比较散慢、自控能力差、适应性差、依赖性强、惧怕进入新环境等;在小挫折面前,往往也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因为想要的东西得来太容易了,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基本上这样的孩子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

给宝宝灌输“等”的概念

通常一岁左右的宝宝还不明白“等一下”的含义。当他们指着门,拉着你的衣服,嘴里念叨着“走、走”的时候,妈妈们应该会明白了,宝宝的意思是要出去玩。这时,妈妈可以跟宝宝慢慢说:宝宝先在这里等一下,等妈妈给宝宝水杯装满水,妈妈就带宝宝去楼下玩,好不好?这时宝宝通常会点点头,表示同意。但这个过程不能让宝宝等待太久,最多两分钟左右。因为对于1岁的宝贝,最初能等上三五分钟已经是不容易了。

宝宝耐性差、脾气大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宝宝,父母得反思一下与宝宝的相处方式,是不是无条件即时满足型的父母。如果要让宝宝等,要跟宝宝讲清楚为什么要等,两到三岁的宝宝还可以强化等的时候,比如说,等妈妈三分钟,或者让宝宝数完多少数,妈妈做完什么事,就可以陪宝宝做他想做的事情了。这里最重要的话,父母不能骗宝宝,讲话算数。

有的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会斥责孩子,例如孩子在嚷嚷着要玩具的时候,家长们会呵斥孩子说“不准哭,再哭就把你丢在这”,或者是“你再哭的话,警察就来把你带走”等等这样的话语,其实这就是压抑性的管理,这种疏导情绪的方法会让孩子的情绪被抑制,他们会慢慢变得封闭,叛逆等等,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家长们最好不要用。

有的家长在见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会采用冷暴力,让孩子独自待着,并不理睬他们,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同样变得冷淡,或者是让孩子变得更加闹腾,甚至叛逆以此来达到引起父母注意力的目的。这两种极端的性格都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对孩子冷暴力,那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还有的家长特别溺爱孩子,在他们发脾气的时候会纵容他们,例如当孩子要求买玩具,或者是要求买新衣服的时候,家长们会顺从地给孩子购买,让他们能够开心,不再发脾气,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更加骄纵不听话,导致孩子出现自私的性格,所以这种疏导情绪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不管哪种管理孩子情绪的方法,都需要父母们有耐心,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你可以和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们为何不能这样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便可以让孩子能够自我管理情绪,能够变得更加懂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