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宝宝整天都在玩的一种快乐、自发、活泼、丰富多彩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同时还是宝宝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是宝宝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经验的最好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宝宝的游戏不仅是为了乐趣,而且还是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游戏是培养宝宝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宝宝在游戏中不仅训练了观察和联想的自然习性,而且能够理解词汇、物体和事件的意义。

幼儿期游戏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运动游戏:顾名思义:如跑、跳、舞蹈等。一般在户外进行,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在户外找一个阳光照射的地方和宝宝一起跳到下午。宝宝可以在阳光下看到自己的影子随着不同动作发生着变化。宝宝可以通过这种观察和学习,了解手臂、双腿、臀部的动作与影子变化的因果关系,培养身体的自我意识,训练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技能。

(2)实物游戏:对实物的跳动、摆弄、敲打等。家长可以拿几块彩色积木和几个乒乓球,再准备一个小纸箱。家长和宝宝对坐在小纸箱两边,家长可以先拿一块红色的积木放进纸箱里,一边放,一边说,“这是红色的”,然后再拿起一个乒乓球扔进纸箱中,球碰到箱底又跳了起来,与此同时告诉宝宝“球跳起来了”。让宝宝学着家长的样子,拿一块红色积木放进纸箱,告诉宝宝是“红色的”,如果正好两块积木碰到一起发出撞击声,告诉宝宝“哈,打着了”,和宝宝一起鼓掌,再让宝宝拿一个乒乓球扔进纸箱,球跳起来,告诉宝宝:“球跳起来啦!”在扔积木及乒乓球时让宝宝感觉一下积木的形状、颜色和硬度,也感觉一下乒乓球的形状及弹跳性,宝宝可以通过这种摆弄物体的练习,训练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手的精细动作技能,训练手在触觉方面对形状、硬度的感知能力,加强对颜色的记忆,还可以提高语言能力。

(3)交际游戏:教育宝宝了解自己和他人。虽然1岁半~2岁的宝宝与同伴才刚刚开始交流,但是让宝宝在一起玩是很有好处的。宝宝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宝宝怎么玩沙子、玩滑梯、搭积木的场面,这样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而且也可参与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搭积木等活动,学习些游戏规则,宝宝们会通过游戏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德。

(4)想像游戏:把物件或行为相应作幻想对象——这是人类独有一种游戏。例如找小熊的游戏,家长把玩具“小熊打鼓”上好发条,小熊一边打鼓一边走,然后家长把玩具藏了起来,问宝宝“小熊到哪儿打鼓去了?”怎么不见了。然后叫宝宝把玩具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家长要给予表扬。这种游戏可以起到训练记忆力,激发想像力的作用。随着宝宝想像力的不断发展,宝宝会在玩玩具和游戏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亲子网zj09.com延伸阅读

如何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想让孩子学习的知识更多,然而让孩子学习不一定要看书,写作业,上辅导课,玩游戏也是可以让孩子学到东西的。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游戏适合宝宝玩?让孩子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

1、寻找东西是父母和1岁左右的孩子经常玩的游戏之一

就是将玩具放到其他物体下面,并让孩子找到。在这个游戏中,孩子开始感觉到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不变的。这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常识。

2、捉迷藏

通过捉迷藏,孩子学了一件事,要学会做一件事,就需要寻找线索,然后再发现既定目标。

3、玩球,扔沙包,滚铁环

孩子在参与这类游戏的时候,会有跑、追逐、拾起、扔、踢的行为,另外他们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准确把握方向,年龄稍大的儿童将学会制定和遵守规则。

4、玩水,玩沙子

孩子可以从这两个游戏中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并了解到不同的触感,例如软,硬,干,湿等。

5、过家家

因为模仿是小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游戏当中孩子专注于生活并模仿别人,0这个过程也慢慢地培养着他们的想象力。

6、画画涂鸦

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也可以学习和练习握笔和绘画技巧。

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了很多经验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玩耍的机会之外,应多正确引导孩子玩耍的过程。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对自然和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探索和思考,父母的关注,支持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孩子就只能够停留在表面的玩耍上,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

父母应该做什么?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认识。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在游戏中也会有所收获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并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如何玩,和谁玩等。

2、利用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玩具和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爱玩的项目包括跳,爬,玩球,手工,民间游戏(滚铁环,跳房子,捉迷藏)等较多。

父母也不需要买一些高端玩具,而应让孩子多玩耍一些更为天然的“玩具”,例如土壤,水,木块等,另外家里不要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孩子的玩具出现。

孩子玩这些“玩具”的过程中,能让他们更接近自然和生活,在玩耍的时候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民间歌曲,书籍和游戏等,和儿童一起讲故事、听歌曲,阅读书籍,玩游戏,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阅读能力和游戏兴趣。

4、家长和孩子应该在一起用各种材料自制玩具,在鼓励孩子探索各种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各类材料的来源、功能、特点和变化,学习用这类材料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孩子喜欢玩球,妈妈和孩子一起用不要的毛线来编织出一个空心球,在空心部位放上一个响亮的铃裆。这样,不仅可以扔着玩,还可以踢着玩,对于孩子更具有吸引力。

孩子和母亲一同制作玩具的时候,就了解到了毛线之前是用来织毛衣的材料,而废弃掉的毛线还可以用来做玩具有别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就了解了 毛线这种材料的特征和用途。而将毛线编制成空心球,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自制玩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自制玩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俗语有云:“三岁定八十。”0——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把握得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段关键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很多家长并不清楚。不少家长为了工作,采取传统育儿方式,以为孩子吃得好就行,把孩子全托付给老人、保姆(文盲)照顾,这种只停留在养、带层面上的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长。

也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心切,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识字、做数学题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的林少勇医生指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养育0——3岁幼儿的正确方法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多与孩子交流、做游戏。

经典游戏积木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它适用范围广,适合9个月以上的孩子玩。9个月的孩子开始能独自坐稳,还能灵活地转身,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玩简单的积木,例如搭高。在搭高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玩比较复杂的积木,例如让孩子玩有形状的积木或者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造型。孩子的手指协调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在游戏中就能得到训练。

林医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积木是现在市面上少有的适合幼儿的玩具之一,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玩具虽然制作精美、奇趣刺激,其中不乏高科技含量,但是大多数并不适合0——3岁的孩子玩。幼儿并不适合玩太复杂的玩具。

林医生建议家长,不妨在家里自己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土玩具”,与孩子共同游戏,让孩子真正在游戏中学习。

自制玩具一:钓鱼。适合1岁——1岁半的孩子。

所需材料:硬纸数张(剪成鱼的形状),回形针数个(做鱼钩),线,小木棍(做钓竿),磁铁(与硬纸贴在一起)。

这个游戏能训练孩子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手指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包括颜色、形状、动作等),还有语言能力等。

自制玩具二:自制图片。适合1岁半——2岁的孩子。

所需材料:纸、画笔。

家长可以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图片,例如画一匹完整的马与一匹缺失了一条腿的马同时放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指出两副图的不同,这种针对性强的图片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灌输类别、数字的概念等,对孩子有启蒙的作用。怎样开发孩子的潜能

自制玩具三:高尔夫球杆(或称门球)。适用1岁半以上的孩子。

所需材料:塑料瓶一个,瓶口可用卷成柱状的报纸塞住,延长整体长度;小球一个。

家长可灌输游戏规则等观念给孩子,同时也能训练孩子的手臂力量,手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更多学跑的机会。这个游戏的运动量比较大,尤其适合偏胖的孩子。

只要有心思,就能想出创意无穷、有益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林医生一直强调,游戏不只是玩玩具那么简单,也不是孩子的个人事情,游戏是有生命力的,玩具只是一种教具,是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实物桥梁,起辅助的作用。唱儿歌、玩故事接龙等游戏,虽然没有实物的桥梁支撑,但同样是很好的选择。

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才是游戏的真正内涵,才是育儿的关键所在。

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通常他们都不太懂得分享,他们觉得分享就是意味着失去或者被侵犯。但是有研究发现,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妈妈想要孩子学会“分享”,不妨从“合作”的方向入手。

对于4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分享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任务。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会因为被要求去分享游戏材料而与别的宝宝发生冲突。未来社会更倾向有团队精神的人,懂得与人合作的孩子在将来肯定能收获更大的成功。如果说早期教育中认知的发展、智力的潜能拓展很重要,那么教会孩子学会合作和分享也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如果几个两三岁的孩子是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并因此获得了奖品,那么他们更乐意平分这些奖品,而不是独占奖励。科学家因此认为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

1、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

德国人类进化学研究所的凯瑟琳娜·哈曼教授通过引导两个2岁或3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实验。她让两个孩子分别到站一块木板的两端,木板的两端都放有两颗小弹珠,然后让他们各自拉动木板上的一条绳子。这样两颗弹珠中的一颗就会滚到木板的另一端,于是一个孩子可以拿到3颗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剩下一颗。

之后,哈曼发现,一半的2岁孩子和四分之三的3岁孩子,都乐意将多出来的那一颗弹珠分给只拿到一颗弹珠的孩子。但如果孩子不用拉动木板就能得到多余的弹珠,他们就不那么乐意分享了。

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他们都会将弹珠据为己有,只在合作之后才会分享。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妈妈们不妨从“合作”的方向入手。

2、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搬运大箱子

家长准备一些大纸箱子,两根杆,并用一块薄板架在两根杆中间做成一个架子,然后把大纸箱放在架子上。妈妈和爸爸先示范怎样合作把箱子运送过去。然后把“运输工具”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开始工作。在孩子们的玩耍过程中,不要干涉他们的协作过程,也不要干涉他们怎样邀请小朋友来帮助他。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着担水。

有话说:这个游戏能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邀请其他小朋友,从而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一个学习协作的很好锻炼哦。

筷子滚兵乓球

准备一双筷子和一个乒乓球,妈妈和宝宝水平端着筷子的两头,然后让爸爸在筷子上放一个乒乓球,要注意筷子两端高度和距离,防止乒乓球掉在地上,然后合作“运输”到指定的位置。把游戏材料交给宝宝们自己去玩。不要太多指导,如果你愿意,就为他们捡球吧!

有话说:这个很考宝宝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促进身体协调性发展。

互拉车

准备一辆滑板车或一辆小推车。妈妈先当“车夫”分别拉孩子们玩几次,然后把车交给他们自己玩。在这个游戏中,妈妈让孩子们自己“分工合作”。有时候孩子们会因为争抢先后而发生小吵小闹,这时候家长只需在不远处静静观察,不要轻易插足小朋友间的纠纷,让他们自行处理解决。要知道,你的作用只是示范游戏玩法,创造合作的游戏机会给孩子,但怎样合作是孩子的事。

有话说: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合作,获得互相帮助的满足感。

3、日常生活小贴士

除了快乐的小游戏,家长在日常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参与更多合作过程,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他的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给方法:如果宝宝也想要玩别人手中的玩具,你要让他学会征询别人意见,“请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同时你也不忘教导孩子去将心比心:如果别的小朋友拒绝给你玩这个玩具你是不是会不开心?孩子学会理解慢慢地便懂得分享的重要。

充分利用机会:当你带孩子外出散步的时候,看到邻居正在抬一个重物,你可以主动上前帮助邻居,并鼓励孩子和你一起搬运。给孩子更多动手的机会,家长的示范力量不可忽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实践合作精神。

爸妈好帮手:为迎接客人的到来你正在准备丰盛的晚餐,不妨让宝宝做你的小帮手,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樱桃放在果盘上。这样的工作能让宝宝意识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并能为家庭做出“贡献”。

展示合作成果:你可以给孩子们各种小盒子、彩纸、胶水、颜料等等的手工材料,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创造出一座城堡来。通过游戏增强宝宝之间的个性融合,合作成果的展示能够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同时那种合作的乐趣也会得到强化哦。

让宝宝在家务劳动中快乐学习


推荐劳动给衣服颜色分类

情景:今天要洗衣服了,首先把所有红颜色的衣服放进洗衣机的大嘴巴里,然后是黄色的,再是白色的……贝贝兴奋地按妈妈发出的指令在那里一丝不苟地忙乎。

提示:这是宝宝最喜欢干的工作,还可以做的是把晾干的衣服分类等等。

让宝宝兴奋的事情不仅仅是认识颜色,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给家里的事物分类。能够帮父母做一些“大人的事”,这会给宝宝带来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会逐渐明白,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任务。

推荐劳动

把面粉放进盆里

情景:妈妈打算给妮妮做面食吃,就让她用小勺子把面粉盛到盆里面。妮妮高兴极了,可起初小勺子里的面粉不知怎么总是撒落在盆外。经妈妈指点后,面粉竟然就乖乖地都到了盆里。

提示:这项劳动并不容易,因为宝宝必须集中注意力,让小手的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到位,才能避免轻飘飘的面粉撒得到处都是。这是对宝宝眼睛和手指协调性非常好的锻炼。

在让宝宝做这项劳动时,两个容器不要放得太远。在宝宝一勺一勺运送面粉的过程中,其实一堂关于“数量”的入门级课程也在悄悄地进行中。

推荐劳动帮妈妈准备午餐

情景:该做午饭了,悠悠最喜欢吃番茄炒蛋了,妈妈让悠悠先拿2个西红柿,再拿3个鸡蛋。然后妈妈问悠悠:“鸡蛋和西红柿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共有几个?”悠悠很快地回答:“10个!”

提示:其实3岁的宝宝在喊出“10个”的时候,对数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样的回答只代表着:宝宝已经饿了!不过如果宝宝经常参与这样的“饮食计划”,也就会越来越容易建立起数量概念。譬如可以经常带他数西红柿、青椒或豆角,宝宝就会很快告别小手指,靠眼睛来确定数量了。如果妈妈每天带孩子参与备餐工作,那就根本不用买那些学习数数的玩具了。

推荐劳动

使用迷你吸尘器

情景:那天,妈妈正准备用迷你吸尘器把沙发清洁一下,见豆豆看着吸尘器在发呆,就让豆豆一同参与。这可是妈妈允许豆豆使用的第一件家用电器,简直太棒了!豆豆太渴望知道这个“小胖子”究竟是怎样工作的,连“嗡嗡”的噪声也不能阻挡他探索的热情。

提示:学习使用吸尘器等小家电,是为了帮助宝宝感受控制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在这个过程中,能逐步增长宝宝的自我意识。

推荐劳动

清空洗碗机中的碗

情景:晚饭后,妈妈用洗碗机将餐具清洗后,和往常一样,让雯雯把餐具从洗碗机的肚子里掏出来。雯雯拿时格外小心翼翼,然后还把盘子和盘子放在一起,杯子和杯子放在一起。

提示:这是锻炼宝宝集中注意力的一项练习。虽然这种小心翼翼的状态在生活中不会处处使用,但是如果经常性地锻炼,对宝宝的专注力和控制力是很有益处的。

父母怎样引导孩子从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学习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智力、增进健康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有益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家长要努力为儿童创造条件,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让他们开展游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健康发展。

儿童对游戏的要求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而产生的。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在游戏中,儿童总是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争取游戏的胜利。可见,游戏是儿童认识生活、认识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对待事物态度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游戏是进行德育培养的一种手段,它以模仿为基础。幼儿在游戏中会努力模仿成人的优良品德,表现各个角色的性格。在集体游戏中,幼儿还体验着共同游戏的欢乐,他们一起商量、互相谦让、友爱协作、积极配合、克服困难、遵守规则和约束自己,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多彩的玩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唱歌、跳舞、游戏等活动都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因此,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是进行美学教育的一种手段。

游戏又是进行智力教育的手段,反映生活是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的构思、游戏的动作及角色的具体化,都可以促进儿童更明确、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即使独自游戏也会自言自语地和玩具对话,和想象中的游戏参加者对话,因而使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用说,游戏更是体育锻炼的手段,它使儿童心情愉快,朝气蓬勃,而愉快的活动又是心身健康发展的保证。游戏中,幼儿通过肢体等活动,增进血液循环,促进全身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有益于增强儿童体质,减少疾病。

游戏活动是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他的真实情感。家长和幼教老师应使教育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儿童的知识面,使其茁壮成长。

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小朋友喜欢游戏,这是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奇,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渴望自己能够做许多事。可是,由于幼稚,生活经验少,不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这时,游戏就是他领会人生的最好方式。

游戏是宝宝走向社会、参见社会活动的开端。每一种游戏活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这对于宝宝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宝宝游戏过程中,爸爸妈妈要给与必要的帮助,有的宝宝“见异思迁”,爸爸妈妈就要训练他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让宝宝学会克服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或产生的障碍,这是锻炼宝宝毅力和意志的极好时机。

在游戏中注意调动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爸爸妈妈不该把宝宝管的过死。也不要对宝宝不停的下“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的禁令,或发“你要这样、照着妈妈的样子做”的指示。游戏的目的是想让宝宝从中培养出:友爱、诚实、正直、勤劳、独立等等健全的性格,而不是让他变的更加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宝宝做游戏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给与帮助和正确的引导,让宝宝在游戏中更加愉快而生动的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对于宝宝的成长将很有益处的。假若你还不能很好的组织、知道宝宝游戏,那就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了。

让孩子在玩中更有创意


虽然鼓励孩子参与手工游戏,但一些如加热等步骤还是不要让孩子单独操作,要特别注意安全。

寒假里,除了带孩子外出游玩外,还可以在家寻找一些乐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家中能食用的材料进行手工游戏,也会使孩子兴奋不已的。

富有创意的手指画

大多数孩子都会很喜欢这种绘画方式。可以找大一些的纸,让孩子用手指蘸取不同的颜色进行作画;还可以在每份调好的颜料中加入不同颜色的色素,调配出更独特的颜色;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干脆来一场身体绘画,在脸上、手上、胳膊上和腿上作画,把自己画成五颜六色的小人,孩子肯定会非常乐意享受这个过程。玩够了,只要冲个澡就恢复原形了。

提示:用来画画的原料最好自己动手调配。可以用3大勺糖、1/2杯玉米淀粉、两杯冷水以及适量食用色素和清洁剂。先将糖和淀粉混和均匀,再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物用小火加热,并不停地搅拌,直到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之后把混合物用容器分成4~5份,每一份都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以及少量浓缩的清洁剂,这样即便弄在身上,也很容易清洗。

自制多彩的橡皮泥

玩法和普通的橡皮泥一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所不同的是,这种橡皮泥材料绝对安全,甚至可以吃,只是有点咸。如果实在玩腻了,还可以试试用这种橡皮泥喂喂家中的小宠物,说不定它们也会喜欢上这个味道。

提示:自制橡皮泥的方法只需准备1杯面粉和1/2杯盐,还有2汤勺塔塔粉、2汤勺食用色素和1杯水。方法是,在锅内将面粉、盐和塔塔粉充分混合,加入水和食用色素,搅拌均匀后用中火加热3~5分钟,要不停地搅拌。然后将制作好的混合物晾凉后装在密封盒中,以后就可以经常拿出来玩了,一盒能玩很久。

新奇独特的装饰软陶

如果能成功制作成一件软陶作品,一定会让孩子充满成就感。不仅能和外面店里的软陶制品媲美,更重要的这是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制作中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制成后可以让他作为小礼物送给小伙伴。如果制作的比较多,还可以积累起来,到圣诞节用来装扮圣诞树,一定比买的饰品更有意义。

提示:需要准备必要的材料,譬如1杯玉米淀粉、2杯发酵粉、1.5杯凉水,以及食用色素、水彩颜料、丙烯颜料、清漆或透明指甲油等。制作时先把玉米淀粉、发酵粉和水搅拌均匀,放入锅中用中火边加热边搅拌,加热4分钟左右直到混合物变粘稠;然后将混合物倒入盘中盖上保鲜膜晾凉;再取出一定的量揉成需要的形状,再晾干;最后用水彩颜料或者丙烯颜料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待颜料干后,刷一层清漆或者透明指甲油作为保护。

尽兴玩弄干净的泥巴

这是专门用来为爱在户外玩泥巴的孩子准备的游戏。那些“特制”的泥巴,也可以像用土做出来的泥巴一样,装入塑形的沙滩玩具中,制作成想要的形状。其实,有时孩子喜欢玩“泥巴”,并不是想塑出什么形来,而是他们喜欢“泥巴”在手里滑动的感觉,那就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和泥巴。

提示:做这种洁净的“泥巴”,要准备一只中号脸盆、一卷卫生纸、一块肥皂、硼砂、餐刀、水,以及一些沙滩玩具。方法是,把卫生纸撕成碎片放入脸盆中,用刀把肥皂切成片也放入脸盆内;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一点硼砂,就能使之成型,而且保留时间也更长一些;再将脸盆盖上盖子闷一夜,第二天纸便会分解,成为粘糊糊的形状,干净的“泥巴”就制成了。

游戏提醒

●虽然鼓励孩子参与手工游戏,但一些如加热等步骤还是不要让孩子单独操作,要特别注意安全;

●游戏中,要尽量让孩子痛快的玩,不要有太多的规矩和禁忌;

●对一些手工制品,父母要帮助孩子收集,最好加上简单的文字记录。

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


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将孩子送往少儿英语学习班去学英语!早期教育的确值得重视,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这种填鸭式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变成了撑得饱饱的呆鸭子!尤为严重的事,这种方法让孩子很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年幼的孩子特别热衷于玩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听故事、讲故事、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事实证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在21世纪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但创造能力有时也会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等都是妨碍创造力得以发展的许多因素,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游戏对幼儿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此外,游戏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影响更是巨大,表现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游戏正是在幼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着培养。

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没有人教,他们就尝试模仿别人的言语表情行为。1岁以前的婴儿就能模仿成人的脸部姿态,2岁的孩子会在娃娃家互相打电话,模仿着母亲给婴儿喂奶……这就是简单的社会角色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可扮演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父母、老师、司机、医生等熟悉的人物,通过模仿人物来进一步认识这些角色,在模仿母亲的过程中,了解母婴之间的关系,再打电话过程中,了解电话的用途、学会使用电话,这使孩子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扮演医生角色中给病人打针、哄劝病人不要哭,从而消除了对医院和医生的恐惧心理,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当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有更多人参与时,孩子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协调人际间的关系。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一个人玩游戏,到了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谦让、合作、分享;以及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同伴间矛盾不统一的问题,这种不统一来自幼儿家庭环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个别差异,那么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型发展。

同时在活动时,一些比较内向的、不太活泼的幼儿也会参加到活动里,并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如开朗、活泼、友善、爱心、同情心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幼儿的性格将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发挥了更多的想象和创造,它可以将一块积木当成饭碗、当成照相机,他玩娃娃家,把雪花片往布娃娃口里放,嘴里会发出“啊呒啊呒”的咀嚼声;将几片雪花片套在筷子上,就是一串羊肉串,然后得意洋洋地叫喊“卖羊肉串呀”;用沙子堆搭城堡时,他们的创造力表现更突出了,也可以在玩“在集市”游戏中设计出各种具体的买卖情节来,在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独创出新的故事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更有耐心,更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活动。

游戏也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游戏中的儿歌更是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斗。”又如游戏“开火车”一个人当火车头,发出鸣?????????拉着说:“嘿嘿我的火车马上开”,大家问“哪里开”?领头的小朋友说:“天津开????????。”幼儿唱着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选取与游戏有关的物品,由此,在儿童的经验中,这些物品得到巩固,也就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材料和工具;游戏使儿童创设了很多不同的情景,在各种情景中会产生各类不同的问题,这为儿童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提高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智力游戏中进行比赛,提高了儿童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促使孩子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发展。开展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他们取得成就所需的精神之一,而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游戏活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玩沙游戏中,幼儿发现,一些小朋友很容易就建好了山洞和房子,而且不易倒塌,而一些小朋友的房子很容易就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经过观察实验发现,掺了水的沙比较结实,而没掺水的沙较松散比较难造型,经过教师讲解和幼儿的探究,逐渐获得了有关沙子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由此产生的探究兴趣会对以后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寻找原因的良好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孩子走走跑跑的体育游戏也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筋骨,让孩子唱唱跳跳的音乐游戏也不仅仅是进行艺术的熏陶。这些活动性的游戏,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坚毅和关心集体的个性品质,而且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从而促使智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增强,从而避免因感觉统合失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等精细运动不协调等学习困难。 如果用一副扑克牌可以代替抄写一百遍来认识1~10的数字、代替“来,孩子,算算看2+3等于多少?”这样枯燥无味的算术学习活动,并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热衷游戏使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的能力,使学习潜能得以开发。“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放手让孩子去游戏,千万不要把孩子束缚成“呆鸭子”!

综上所述,游戏的独特特征对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并对幼儿创造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等各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