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们需要注意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一些坏的行为不能纵容。那么孩子身上让人受不了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孩子身上存在种种毛病。其实这很正常,父母们也无需为此懊恼,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尽管有些小毛病无伤大雅,但也有些坏习惯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父母们可不要掉以轻心,小心孩子以后因此而“前途无亮”。

家里没矿?那就别让孩子养成这三种习惯,不然以后有得受了!

1、喜欢动手打人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朋友都还是很温和、懂礼貌的,但也有的孩子充满攻击性,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

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喜欢动手打人不是什么问题,反而认为孩子是“有胆量”,认为这样孩子以后不容易被欺负。

然而,“不被欺负”和“欺负别人”可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些喜欢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后者。

打架斗殴可能造成的后果相信大家都很了解,如果家长没有在孩子出现暴力倾向时及时制止,孩子往往会变得叛逆、疯狂,走上社会多半没什么好果子吃。

可别觉得这是上纲上线,岂不闻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2、喜欢和父母谈条件

现在的很多父母过于宠爱孩子,结果把孩子惯坏了才知道后悔。

可问题是,孩子已经被惯坏了,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孩子已经习惯了有求必应,根本不容许父母拒绝。

而当父母们试图用自己的威信来让孩子听话时,孩子就会和父母谈条件,“你给我买xx,我才去xxx”。

这样的孩子只懂索取而不懂付出,长大后会因为自己的贪婪、不近人情而付出代价。

3、得不到的东西就嘲讽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的就是这种孩子。

这种孩子也是被惯坏了,觉得自己就该是最好的,所有的好东西都该自己得到。

如果不能,那就会出言嘲讽甚至直接谩骂,“自己不好过也不让别人好过”。

没人会喜欢这样报复心、嫉妒心特别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备受排挤,渐渐变得“不合群”、性格孤僻。

现在经济发达了,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也就更注重富养孩子,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上去了,精神条件可不能落在后面,如果家长不能够掌握好对孩子的教育,那么良好的物质条件反而会毁掉孩子。

小孩子就像一本空白笔记本,上面难免有沾上墨点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及时下手除去,“墨点”就不会污染整个本子,后面的页面依然是干净的。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你家孩子有这些坏习惯吗?如果有,那可要早日纠正了哦~

扩展阅读

孩子心理缺失的行为有哪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那么孩子心理缺失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每一位妈妈对于自己的孩子都会很关心,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育,可身体上的不舒服妈妈可以通过孩子的反应及时得发现,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就很难及时的捕捉到。但真正发现孩子心理存在隐患的时候,往往都已经为时已晚,想要补救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性格,通过孩子性格方面的展现,以及孩子日常的一些表现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隐患,如果孩子在生活中经常有这些小动作,可能是心理缺失,妈妈要引起重视!

孩子有恋物癖,很长时间都没有改善

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受到惊吓或是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影响,会形成一种恋物癖的行为举止,就是突然喜欢上某种东西,可能是一个玩具、一个手绢、一个奶瓶、一个洋娃娃,总之是他们心里很惦念的东西,没有它在身旁孩子就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况,四处翻找,央求妈妈帮忙找他喜欢的这件物品。

孩子会整天整夜的带着这件他喜欢的玩具,即便是出门外出也从来不会撒手,甚至睡觉的时候也会搂着睡,这说明孩子心理可能出现了隐患,家长要及时发现,寻找源头用爱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爱摔东西,性格暴躁易怒

有些孩子在某一段时间明显的会心情不好,他们有摔东西的行为,无论什么只要拿到手里就会摔,甚至恶狠狠再去踩几脚,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而且很正常的话语都会激起他们这种愤怒。

这说明可能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孩子可能近期钻了牛角尖,对一件事情不高兴,以至于延伸了很久都没有忘却,开始有攻击性行为,比如摔东西,咬人,恼怒,他们开始心情不安,这是家中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气原因,及时缓解孩子情绪,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睡觉时,经常蜷缩着身子

有些孩子很内向,心里有什么话不会和家长交流,总是独自的玩耍,其实这类孩子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反而认为孩子喜欢自己玩耍,不喜欢父母陪伴,而放任不管孩子。久而久之缺乏的安全感就会变成心理缺陷。

孩子可能在白天不会表露什么,可晚上会蜷缩着身子睡觉,会经常惊醒哭泣,这些都是孩子心理出现隐患的信号,家长如果发现要及时介入,帮助孩子梳理内心的不安。

宝妈们,你们家的宝宝有这些情况吗?你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发育吗?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和帮助孩子的,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帮助更多的人!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会让孩子越来越丑的坏行为有哪些


孩子成长期间,作为父母的我们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够越长越漂亮。那么问题来了,会让孩子越来越丑的坏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几个月前看着还眉清目秀的孩子,现在却“越来越丑”了,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这么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变丑”,从而影响了自己的颜值。到底是哪些“坏习惯”?接下来就要给大家讲到了。

坐姿、走姿不正确

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不良的坐姿和走姿,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其驼背。而驼背的人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头部向前伸,双肩耷拉着,身形有稍许的歪斜。即使有一个漂亮的脸袋,配上这样一副身体,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别人看见你,就会觉得你很没精神,总之就是很不美观。为了不让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纠正他的坐姿和走姿,比如不能趴在桌子上写字,坐下的时候要把背挺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孩子驼背,还有利于孩子骨骼的发育,家长可要多上心。

张嘴睡觉

一些孩子是张着嘴睡觉的,虽说张着嘴睡觉也妨碍不了别人,但是这样会影响孩子面部肌肉的发育,会让孩子的牙齿看起来很不整齐,总之很影响孩子的颜值。其实孩子之所以长着嘴睡觉,很可能是出现了一些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患上了鼻炎,鼻子无法很好的呼吸,就只能张着嘴睡觉了。当然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越早发现就越容易治愈。

不讲卫生

我见过的不讲卫生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不讲卫生的家长,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孩子会不自觉的模仿大人。而不讲卫生的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因此,讲卫生是很重要的,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形象,对健康也是有益处的。

虽然说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到内在,但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肯定会打量对方的外表。因此,孩子如果在幼年时,有这些影响颜值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一但让孩子养成习惯,就很难改掉了,长大后会很影响他的人际交往。

“涂鸦”让人欢喜让人忧


孩子说

我有个画家梦

上幼儿园的昆昆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课本的空白处、家里的墙壁上,都有昆昆的“杰作”。妈妈看见昆昆如此热爱画画,不禁大喜,心想好好培养孩子,以后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点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有一定的绘画才能,将来长大了就能成为画家。其实,小画家和大画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幼儿时期画得相当出色的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为数并不多。但是,许多医生、科学家、建筑师的成才之路却常与儿时爱画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涂鸦”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幼儿的CQ(创造力商,或称创造性思维),而CQ的提高将大大促进EQ与IQ的发展,让孩子全面发展。

日本幼儿美术活动专家长坂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应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涂鸦可发展孩子CQ,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能使得脑、眼、手并用,促进身心的成长发育。

家长说

上不上绘画班是个问题

苗苗3岁半,对画画具有较高的热情,父母就给她报了一个绘画班。上了一段时间课后,父母发现苗苗不仅不积极去上课,而且回到家里再也不愿意画画了。

点评:苗苗需要的并不是绘画班里的美术教育,而是一个可以轻轻松松画画的地方。而很多绘画班主要是教传统的绘画技能,习惯给孩子一个画画的标准模式,往往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引起“厌学”情绪。对于2~7岁的孩子,开展美术教育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以培养兴趣为第一目的,只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孩子自我表现。

家长如果送孩子去上绘画兴趣班,应选择这样的:上课方式生动有趣,太知识性的方式不适合学龄前的孩子;氛围能让孩子身心真正舒展,使孩子充分发挥创造潜力;绘画颜料应是安全环保的,不会对孩子的皮肤造成伤害……现在,社会上的绘画培训班多有免费试听课,这是了解学校和老师的绝佳机会,家长一定要亲自带孩子去感觉,然后再做选择。

专家指引:

涂鸦也要分场合

孩子们从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天赋则是千差万别的。父母应该从孩子们的涂鸦中发现孩子的潜能,抓住时机培养。

发掘孩子的美术才能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求知欲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喜爱涂涂抹抹;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较强、能分辨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了孩子的绘画潜能,家长应循循善诱。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一些艺术家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他们的家长都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重视早期美术熏陶和教育;注意孩子性格及品德的修养;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寻求造诣较高的教师并注意与其配合。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等之所以成为绘画大师,就是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分不开的。

尊重孩子的“画语权”

有个孩子趁着妈妈不注意,在白白的墙上画了一个蓝色的大方块,妈妈先训斥他又弄脏了墙壁,然后指了指窗外的太阳,纠正说:“你画错了,太阳应当是红色的,是圆的。”

蓝色的方太阳,多么难得的想象力!可妈妈却用成人的思维打击了孩子的创造和发挥。很多家长不懂得孩子,总是用大人的眼光和实物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画。有些父母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房子,让孩子照着画。这正是大部分家长的误区所在。要知道,这种“不像”的画才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

为孩子开设“涂鸦”地

当孩子开始有了涂鸦的兴起之后,家长应当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作品,尊重孩子,爱护童心,但也不宜鼓励孩子随处乱画,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可以在自家墙上挂一块白板,或是开辟出一片墙壁,让孩子知道有固定的地方可以让他们画画。对于孩子的作品中思维的闪光点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孩子学习观察,多和孩子交流讨论,让孩子体验画画的乐趣。

激励孩子努力

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发挥其所拥有的优势,通过自身努力,向艺术的殿堂冲刺。

让孩子吃苦受累的好处有哪些?


有句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现在的话说,孩子的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抗挫折能力。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其实这是“舍本求末”,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当前应着重补上这一课。

困境可以“设置”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瑞士让中学的孩子到别人家当保姆,美国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日本把城市的孩子送到农村去“留土”,有的还“花钱给孩子买罪受”,而中国的孩子跌了一跤,做父母的就急忙扶起来。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结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让孩子能够笑对生活。

自主需要培养

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顺从型”为“开拓型”,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尊严来自信任

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地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勇敢地向成功迈步。

奖惩有机结合

家长喜欢自己的孩子可能胜于世界上任何的人,父母有个自然的愿望就是使孩子高兴,使孩子幸福。但在鲜花铺路、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稍遇不顺,就会承受不了,有时还会出现过激行为。所以,做父母的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要奖惩分明,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做到该管则管,不要姑息迁就,手软护短。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对和错的时候,父母要弄清事实,有奖有罚,做到公平合理。奖励要有明确的条件,不能随成人的情绪,而且奖励要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如果条件太高,孩子做不到,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父母的奖励太随意,会使孩子得不到正确的自我评价,相反认为奖励是应该的,不奖励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奖励而养成作假或讨好的行为。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太贵重,可以是玩具、书籍、生活用品,特别是给孩子一次他盼望已久的机会,也可让孩子提出奖励的愿望,合理的就答应,答应了就要做到。

让孩子吃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还要注意对孩子心理上的引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