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们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随着而来的就是一些小脾气。那么孩子有小脾气不配合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育,孩子可以用语言和我们交流了、用行动去探索这个世界了。当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之后,父母会突然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了,他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此时,父母就会开始抓狂了: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鸡飞狗跳,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高级家庭教育导师叶月幽上个月曾在育学园王牌讲堂开讲,和我们分享了如何通过亲子沟通方式培养“协作型”孩子——教会孩子如何理解、体谅他人的感受,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当孩子有强烈情绪的时候,怎么帮他疏导?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孩子和小伙伴打架了气得直哭,或者他的玩具坏了很伤心等等。经常听到有妈妈们询问,我的孩子发起脾气来只有“我偏不”、“我就要”,不管怎么讲道理都没用,或者我的孩子动不动就哭,一点小事也要哭半天,无论怎么说都不行。

这是因为,当孩子情绪高涨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许多强烈的感受需要得到自由表达。我们讲道理也好,转移注意力也好,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跟随孩子的感受的方法,帮孩子释放情绪,让孩子回归理智。

倾听:是指重塑孩子的全部沟通信息,不仅包含孩子所说的字面意思,还包括孩子在传递信息时的潜在感受。倾听时,我们要保持专注,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

跟随孩子感受:除了听到孩子所说的事实之外,还要帮孩子表达感受,这是一种理解性的回馈,传递出的是同理心与接纳。

而对于4岁以下语言表达力和理解力还不成熟的小宝宝,怎么办?

第一步,描述简单感受,比如:开心与不开心,高兴与不高兴。

举个例子:1岁多的孩子哭得很伤心,因为小熊玩具找不到了。这时我们可以对他说:小熊玩具找不到了,你不开心——这就是帮孩子表达感受,也是在用语言来帮助他给情绪命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明白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也能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情绪,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哭。

接下来是第二步——带着他一起想办法一起去执行。我们可以说:小熊玩具找不到了,你不开心,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会不会在书房里呢?带着孩子找一圈:没有,那我们看看会不会在卧室里呢?那会不会在沙发下面呢?如果这个时候找到了,孩子会因为参与了全部过程很有成就感。同时这也是在教会孩子东西不见了可以找找、去哪找等等。这样的过程重复得足够多之后,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无助地哭。

无论是对大孩子还是对年龄尚小的孩子,只要我们在专注地倾听,愿意去体察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觉得自己很重要、有价值。

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愿意和我们沟通的。

二、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时,要如何去表达让孩子可以理解和配合?

这样的场景你肯定经历过:下班回家,发现孩子玩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也不收拾……这时你会怎么说呢?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赶快收起来!——这是命令;

如果孩子不收,有的家长会说:不收拾,今天晚上不许看动画片!——这是威胁。

还有的家长会说:宝贝,你看家里应该是干净的,玩具应该是放归位的,这个玩具应该放在这个柜子里,那本书应该放在书架里,东西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到哪去,这样子家里才整洁,是不是?——这是唠叨。

这些回应方式都属于无效沟通,孩子听了也不会改变。

那么,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时,该怎么表达呢?

这时,我们使用的表达方式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非责备的行为描述、具体而明确的影响,以及内外一致的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行为+影响+感受。

非责备的行为描述

就是不要用标签式的语言,而是客观中立地描述行为,不带任何的指责和羞辱情绪。

举个例子:我们对孩子说,你今天早上忘记带红领巾了——这是描述行为;但如果我们说,你总是忘带红领巾,总是这样丢三落四——这是贴标签。

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标签是带有评判性、负面情绪的语言,肯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话一出去孩子就不高兴了的原因。

具体、明确的影响

当你不能接受对方的行为的时候,是因为对方的这个行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把对方对自己的影响告诉对方。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喜欢说的都是对方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比如:你再不穿上鞋子,你就要着凉了;你再不睡觉,明天就要迟到了。但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足以引起他的重视。

内外一致的感受

当他人的行为你不能接受时,你肯定有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你需要让对方知道。

比如:孩子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如果我们说,你开这么大声音不对,是不懂事的、不体贴的,这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是指责和批评;

但如果我们说,你的音乐声音开得很大,我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工作了,我很着急。这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噢,原来我把声音开得太大会吵到别人,我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让他很着急的影响。

明白这一点,孩子产生的是责任感。他会知道如果自己把声音调小,别人会更放松、更舒服,从而愿意自发地去调整行为,消除他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

三、当我们和孩子有冲突和分歧的时候,如何解决?

当我们想要这样做但孩子偏偏要那样做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有了冲突和分歧。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们往往会不知所措,要么就使用权威,强行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要么就是一味妥协退让,只要孩子不吵不闹,啥都由着他,但这似乎又和溺爱没了区别。

我们每个人做一件事,一定是有动机的,这个动机肯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同样,孩子的行为背后也有他的需求,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我们不能接受,与其单纯的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倒不如去看看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为了孩子一味地牺牲自己的需求。孩子有权要求自己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但同时父母也是有需求的,也有权要求自己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当我们用这样协商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下次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困扰,你也可以来和我一起想办法,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至此,我们和孩子之间能够坦诚而又顺畅地沟通和表达,就是孩子拥有了协作性的体现。

所以如果孩子的某个行为困扰到我们,我们要去挖掘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针对这个需求去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要去把精力用于彼此之间的对抗,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找一个让我们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尊重的方法去解决。

这样去面对亲子冲突的时候,双方是一种协作关系,而不是服从关系。

相关知识

宝宝脾气失控怎么办呢?


小宝宝喜乐无常是一件让父母们感到很纠结的事情,现在多数的孩子都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做为家长应该如何防止宝宝脾气失控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1.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

每个宝贝的控制力都不太一样,有的宝贝能较长时间地控制自己,但是另外一些宝贝则根本就难以控制自己,他们总在不停地动来动去,一会儿对这个好奇了,一会儿又对那个好奇了,似乎永远也没有可能受到约束。尤其带着宝贝逛商场的时候,如果妈咪翻来覆去试上5-6套服装,或者父母在一起没完没了讨论该选择哪件家具的时候,谁也没法指望宝贝能够老老实实待在一边等待父母做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并且在他厌倦之前尽快结束这种他无法忍受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宝贝失去控制。早教网

2.给予持续的鼓励或奖励

3岁内的宝贝非常看重父母的评价,因此,至少每1-2分钟表扬宝贝一次,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每次带宝贝外出的时候,不时地夸奖他一句,给他一个热烈的亲吻等等,这种正性的鼓励或者奖励会有效地提醒他,他做得不错,同时也在暗示他,他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会收到鼓励。

3.给宝贝提供参与的机会

让宝贝以恰当的方式参与父母的活动,他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并且可以防止他因为无聊而失去控制。比如逛商场的时候,那些五彩缤纷的商品对宝贝来说会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抱着他,让他自己帮着到货架上拿商品,会带给他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如果不需要某件商品,可以给他讲解这些商品的特性,比如色彩、功用等等,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满足他的好奇心,吸引他的注意,让他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获得控制。

4.事先琢磨好相应的对策

事先琢磨好相应的对策,是保证宝贝失去控制时尽快扭转局面的好办法。比如,如果宝贝在商场突然因为想要某个玩具而大发脾气,而这个玩具并不在父母计划要购买的物品之列,那么,父母可以尽快带宝贝离开商场,等待他发脾气事件得到平息。这样处理,可以让宝贝明白,他这种发脾气的行为不会得到任何奖励。

5.冷处理对待宝贝

冷处理是宝贝打破规则,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非常有效的让一切恢复正常的方式。大多数的情况,宝贝在外面失去控制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父母的注意。这时候,不理睬他的行为是比较好的一种处理方式。比如,宝贝在商场里大发脾气,可以尽快将他带到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不理睬他,让他独自待上一两分钟。如果在饭店发脾气,可以将他坐的椅子背向大家,不理睬他,这样也可以防止他打碎碗、盘等餐具。

6.避免警告与威胁

类似“你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在商场”“你不听话,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走”之类的警告与威胁,在宝贝失去控制的时候看起来似乎可以奏效,但是,这种做法是残酷的,它会带给宝贝不必要的焦虑情绪,让宝贝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给宝贝传递这样的错误信息:只要我在父母警告之前停止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就可以免于处罚,以后他会更多地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他的这些不良行为。早期教育

警告与威胁不可能根治宝贝的不良行为,所以给宝贝提要求时,最好不要用警告或威胁的语气,而要用祈使的语气:“别玩玩具了,赶快过来!”

7.让宝贝明确规则

提前把父母的要求明确而详细地解释给宝贝听,让他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当他遇到某种情形时,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比如上商场之前,告诉他去商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怎样等等,他就会在进入商场之后表现得更好一些。

8.不要贿赂宝贝

给宝贝送个礼物,并不能更好地鼓励他的好行为。所以当宝贝有好行为的时候,不要给他买玩具或者诸如此类的礼物来贿赂他,这样会改变他好行为的动机,于是,他会纯粹为了那个奖励物才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旦奖励物没有了,他的好行为也跟着消失了。当宝贝表现不错的时候,表扬他,并且给予他更多的注意才是最好的奖励宝贝的方式。

9.不要跟宝贝大声喊叫

很多父母认为大声的喊叫可以吸引宝贝的注意,并且在宝贝行为失控的情况下快速奏效。但实际上,喊叫只会让宝贝获得更多的挫败感,引发他的愤怒情绪。喊叫就像火上浇油,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宝贝的行为,相反,宝贝违反规则的行为还会更加频繁。

10.采取自然后果惩罚法

只要不对宝贝构成伤害,也不影响到其他人,当宝贝失去控制时,随便他去吧。他这种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会让他清楚而且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宝贝在饭店就是不肯吃饭,并以大吵大闹来违抗。没关系,别管他,不吃就不吃,只要告诉他,如果他现在不吃,待会儿就没东西可吃。当他肚子饿了的时候,让他饿上一顿,一旦他体会到饿肚子给自己带来的难受劲儿,以后他就不会在吃饭的时候这么闹腾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宝宝们往往没有自控能力,也许这一刻还笑的很开心,下一刻就哭的很是疯狂,学会防止宝宝失控的方法对于其成长有很大的意义,但愿以上的文章可以帮助家长们解决这一难题!

宝宝脾气急怎么办


友:我的儿子已一岁七个月了。他平时很乐观,总是笑嘻嘻的,很少有哭的时候。但他做事总是没有耐心,比如玩套圈玩具,做两次做不好就发脾气、哭闹、抓别人的脸或又急又狠地咬自己的手指。以前遇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告诉他不要急慢慢来,并教他方法,可这会让他更急躁。

另外,他做错事总不让人说。比如:他抓小姐姐的脸;当温和他批评他或温和地对他说他正要往嘴里放的东西不能吃时,他就会特别委曲,撇着嘴,眼圈红红地往大人怀里扎。我总觉得他似乎太脆弱了,但又不知该怎么做才好。平时我们都很尊重他,即使做错事也很少对他嚷,总是耐心地讲道理。请问您这是否和我们平时对他的态度太温和、太尊重他的个人意愿有关呢?谢谢!

茅于燕:你所说的情况,应该说并不上什么大问题,而正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表现,不过,他在程度上稍为“偏激”了一点。这个年龄的儿童刚刚具备的一些初步的简单生活、经验等,他们对做一件事有成功(如高塔搭好了、珠子穿上了)非常高兴,但对于失败(如玩套圈玩具套不上)就非常生气,采取大哭大闹、抓人咬自己的激烈做法。

你们的做法基本上是正确的,比如态度温和、尊重他的意愿等,但有几点我还想说几句:

1、一岁七个月的儿童自我意识刚刚萌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不同意见,有错(当然许多时候他并不知道是错的)不让人说。

2、这个年龄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暂,只有几分钟,你说他做事没有耐心,实际上与注意力短暂有关。在他年龄大些,情况会好些,所以不用太着急。

3、教给他玩的方法很重要,你们也是这样做了,但不要一次教的时间过长,要把玩的方法分几次来教,这样他就愿意学了。

4、他发脾气时,表现比较激烈,又哭又闹,又抓又咬,不要马上批评或制止,最好是冷处理,待他稍为平静一点时,再带他玩别的玩具或活动。

5、语言的教育,或者说讲道理,对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为时还过早。首先,他要懂说的是什么,其次,他要能把道理和自己做的行为联系起来,这对于一个一岁七个月的儿童来说是太难了。著名的育儿专家日本的内藤寿七郎博士曾经说过:“从3岁半至4岁左右,便可对孩子逐渐开始进行‘语言的教育’了”;“大脑的发育已能达到凭自己的判断懂得言语中‘不行’是指‘不能做这件事’的意思”。所以对你的孩子还是要用行动教育,比如给他别的玩具玩、陪他一起玩、抱他到户外走一走、用摇头摇手表示不要这样做等。

6、你说和平时对他态度太温和、太尊重他的个人意愿,也是有关的。过分的溺爱、姑息,对孩子也没有好处。当然耐心、心平气和地制止一些不良行为是必要的,有个分寸的问题。

7、“委曲”这个词用得可能不恰当,实际可能是认为不对表示,鼓励,这并不是太脆弱的表现。

孩子观察不仔细怎么办


孩子在观察中,往往只把握整体,获得综合印象,而忽视细致的观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1、对所观察的事物缺乏兴趣,他们就会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观察不仔细。

2、父母对孩子的观察缺乏引导。没有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求;不注意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孩子在观察时,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

解决方法:

1、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观察那些新奇、有趣、生动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都很感兴趣。孩子对观察的事物不感兴趣时,父母应经过启发和诱导,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应注意两点:(1)父母用语言和情绪感染孩子,促使他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如父母可以用神秘的表情、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孩子的观察兴趣;(2)创设观察环境。色彩鲜艳夺目的物体和会活动的物体更能引起孩子观察的兴趣。观察对象具体、生动、活泼,孩子观察起来好看、好听、好玩。这不仅使孩子兴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牢固。

2、父母在引导孩子观察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内容和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比如,在孩子玩风车的时候,父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去观察:“风车什么时候转?什么时候不转?为什么拿着风车跑的时候风车就转得很快?”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具体要求,孩子就会带着家长提出的问题,集中注意力去仔细观察,从而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①教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主要、明显的特征到次要、不明显的特征。比如,让孩子观察一幅图画时,先教孩子看出整体是什么,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仔细看清画面的每一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使孩子看得仔细、认真,对整幅画有全面细致的认识;②由于孩子的稳定性不强,所以让孩子观察的时间不宜过久,要多变换方式,最好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都参加观察,如看看、摸摸、听听、闻闻,使孩子的兴奋中心不断转移,但又不离开所观察的物体,这样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就会细致了。

孩子作画不专心怎么办


孩子不能专心作画,这是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由于受年龄特征所致,孩子的注意易被新奇的外界刺激吸引,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

2、画画时间过长,导致孩子疲劳而不能坚持绘画。

3、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不知画什么,不知怎样画等。

4、缺乏责任感,干什么都是三心二意,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某一件事。

怎样引导孩子专心地作画呢?

1、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画画环境,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绘画,不要强制孩子去画什么,限制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应鼓励孩子画自己独特的感受。

2、绘画时间应适当。一般3~4岁为15~20分钟,4~5岁为20~30分钟,5~6岁为25~30分钟为宜。

3、让孩子多欣赏一些儿童作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孩子有丰富的绘画题材和内容。

4、要培养孩子具有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建立必要的规矩和原则。

5及时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激发孩子绘画的热情,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