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1-06-11 胎教该怎么做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帮助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想要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该怎么办。

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东西。孩子们也不列外,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情绪变化也会越明显。那么想要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智商占20%,情商则占80%。而情绪管理能力则是情商培养的关键一环。

儿童期正是情商培养的关键期,作为父母该如何从小着手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例如高兴、悲伤、生气、愤怒、不安、害怕等,但是我们自我处理及表达方式都会不同,有些的确来自于天生,但是更多地还是来自于认知。

因此,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

0~5岁孩子的情绪发展历程zJ09.COm

年龄不同的孩子,孩子情感发展及情绪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情绪管理的目标也有所差别。

针对0~6岁的孩子,

我们可以从以下各方面来提高——

年龄:16~26个月

情绪管理目标:

●对于他人的感受有所意识。

●随着个人期待与欲望的成长,孩子有时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如生气、沮丧,并通过哭闹来发泄。

年龄:22~36个月

情绪管理目标:

●感到受挫或沮丧时,学会从大人身上寻求安慰。

●表现出伤心、开心、恐惧、焦虑等情绪,可以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来表达。

案例

乐乐会通过大哭或大叫表现自己的生气与不快,当开心的时候他会笑,有时会和妈妈来一个拥抱。

●对于他人的情绪或感受做出反应。

案例

当洋洋和牛牛打开他们的午餐盒,洋洋说:“我不喜欢妈妈给我带的勺。”

牛牛说:“没有关系,我和你换!”老师立即表扬牛牛:“你做得很好,对洋洋很好!”

●当别人苦恼的时候能够主动给予帮助或安慰。

案例

当壮壮从老师身边走过,他拿的塑料玩具碰到了老师的胳膊肘,他立马回过头来说“对不起”,并放下玩具给老师揉胳膊。

●当自己忧虑的时候学会用一定形式来排解。

案例

当琪琪把妞妞做的手工弄坏的时候,妞妞对琪琪说:“你需要说对不起!”以前她只会大哭或大叫,现在她学会用语言处理自己的不快了。

年龄:30~50个月

情绪管理目标:

●对于自己的感受有所意识,懂得自己的行为或语言也会伤害到他人的情感。

案例

栋栋有时会从佳佳的手中夺走玩具,但是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佳佳会很难过,所以他很快会把玩具还给佳佳。

●如果愿望不能够立马实现,自己会耐心等待,同时懂得不是所有的愿望都会实现。

案例

佳佳学会了等待,有时他想到外边玩,妈妈说:“必须等妈妈把衣服晾晒完毕之后才可以出去。”佳佳就耐心地等待。

年龄:40~60个月

情绪管理目标:

●在发现自己的行为或语言对于其他的孩子造成伤害时,学会去安慰别人。

●开始学会沟通而非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案例

冬冬和好朋友闹闹都想翻阅书架上《咕噜牛》那本书,两个人没有抢或者打架,而是彼此同意一起看书。

5步帮助宝宝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可以面对的,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和被疏导的。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多给他方法,多给他做好的示范,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炼成。

步骤1

肯定和接受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中伴有各种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孩子表现不出情绪反而让人担忧。

在孩子语言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过程中,很多情绪孩子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表达,在生气或者是觉得非常沮丧的时候,

就会出现一些相对暴力的表现,例如动手打人。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孩子这方面会得到改善。

家长首先要肯定和接受孩子的情绪,然后不断引导孩子学习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步骤2

帮助孩子通过语言认知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及时对于孩子的不良情绪做出反应,例如孩子沮丧、伤心,不妨给予孩子一个拥抱,或平静地与之交流不要置之不理。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尽量用词语来描述孩子的情绪,例如,“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抢走了,你是不是很生气?”“你已经试了半天想把这个盖子盖上,但是怎么也盖不上,妈妈知道你很沮丧。”

不用担心孩子的年龄,家长越清楚地表达出孩子的情绪,孩子对于情绪的认知也就越快。

步骤3

培养孩子对于情绪的调节能力

孩子有情绪很正常,但是当情绪出现时,尤其是不良情绪出现时应该怎样调节呢?

首先,孩子学会对于自己不良情绪的疏导能力,不是一生气或不安就要哭闹或束手无策,甚至使用暴力,可以用正确的语言与行动来缓解压力。

其次,培养孩子的挫折感,很多事情都会事与愿违,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会实现,对于立即实现不了的东西要有耐心,对于不能实现的东西也能够放手。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沟通习惯,学会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家里,有时孩子会急着让妈妈帮助拿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有时很不耐烦,甚至哭闹着要求妈妈,这时,正确的做法则是泰然处之,不理睬他们的哭闹,但可以平心静气地说:“你们要妈妈为你们做事,可不可以改一下口气,而且嘴角可不可以弯上去。”

妈妈的语气与表情会影响孩子,他们会照做,同时也会体会到和平交流的效率。

步骤4

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人

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言语表情,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会很伤心,会受到伤害。大人可以做出伤心的样子,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

如果孩子的行为或言语伤害到别的小朋友,家长也应该指出,告诉孩子他这样的行为会让好朋友感到伤心、气愤、失望等。

当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让大人感到非常高兴,也要表达出来,例如:“你今天自己整理了玩具筐,妈妈好开心!”

步骤5

帮助孩子掌握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除了要帮助孩子注重别人的感受,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处理他人的情绪。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从而伤害到别的小朋友,即便不是故意的,也要学会说:“对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家人或别的小朋友不开心,家长要启发孩子想办法去安慰别人。例如可以说亲切的话语、来个拥抱、食物给予等表现。

相关推荐

孩子有情绪脾气大该怎么办


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后,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有些宝宝脾气还很大。那么碰到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表达愤怒或者不满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

显性的表达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动派

行动派:摔东西,砸东西,打架,自伤或自残,尖叫或者疯跑。不使用语言,但是我用行动告诉你,我生气了。

妈妈:“小丽,不要把饭洒在桌子上。”

妈妈转过身继续炒菜,突然听到身后一阵声响,等妈妈再回头时,餐桌上已经做好的两道菜被打翻在地,一片狼藉,小丽站在餐桌旁,脸上有着歉意和小窃喜。

这样阳奉阴违的情况,常常发生在“多动症”的孩子身上,他们不是不明白你的意思,只是他们在情绪上无法接受你对他的“评价”

当这些孩子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时候,他们每时每刻产生的感受需要表达的通路,而“问题行为”似乎恰好能够最直接的表达自己

而隐性的表达并不是不表达,只是它裹上温和的外衣,确依旧会伤害到我们的关系

隐性的表达就是我们的迂回派

迂回派:沉默,回避或逃避,表现出无能,拖延,打岔或转移话题,依赖。我很生气,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好吧,我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吧。

老师:“浩浩,快进来,最近过得怎么样?”

浩浩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老师,我不想上课,我不会,我不知道做什么”。

沉默了好一会儿,浩浩又说:“老师,你难道不应该先道歉”。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原来是上一周,浩浩打坏了我的茶壶,我批评了他,他生气了,可是那个时候他没能够表达出来,于是演变成了这样的一种“无声”的抗议。

这就是孩子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会无意识的使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是愤怒。可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积极的沟通。

以上两种表达生气的方式,都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家长自己也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气,也会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示范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内心允许“别人”生气吗?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他凭什么生气?”这样的话你对孩子或者其他人说过吗?或许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当我们不能接纳孩子“可以生气”时,上述的两种表达方式就会不断上演

当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可以生气”时,上面的方法也会是我们不时会用到的

接纳生气的孩子,接纳生气的自己,寻找更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要知道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是我们的内心不断运转的结果

你需要穿越行为,看到它真实的意图,再去疏导

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摔倒碰伤膝盖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清洗伤口,再系上绷带。可是,当孩子情绪受伤时,我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了。面对孩子反常的情绪,我们该有怎样的反应?如何去进行疏导?

上幼儿园中班的亮亮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他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毫无理由地被拒绝了。到家看见妈妈,他委屈得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样子,只是跟亮亮说:“都是小男子汉了,还哭啊。”他又转向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可是妈妈也没有耐心听他说,只是一味地指责他:“就知道哭,真窝囊!”结果,亮亮更加沮丧了……

不为他人所理解,这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种体验。当你向别人诉说你的感受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别人能不加评判地接受你的情绪。当你坐下来理智地思考解决办法之前,你需要一段时间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是一样。可是很多父母往往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反应和孩子的期望截然相反。

那么,面对孩子的反常情绪,父母都会有些什么反应呢?

对待孩子情绪的三种反应

1.冷漠:那有什么?

冷漠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缺乏反应,缺乏兴趣,缺少关心”。父母常常由于工作太忙而冷落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被孩子理解为“爸妈对自己漠不关心”。如果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感受时,你毫无反应,或者说些责骂的话语,如“窝囊废”之类的话,孩子就会这样想:“爸爸妈妈一点儿都不关心我。他们不爱我。”

2.同情:我真难过,你真可怜!

与冷漠截然相反的另一端是同情,同情往往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为孩子的忧愁而忧愁。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提供给他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同情心态。这样孩子更会觉得自己可怜,而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信心。

3.移情:看来你很害怕离开你的朋友。

移情就是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当你对孩子表现出移情时,他会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爸爸妈妈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痛苦、恐惧、失望、愤怒或沮丧,并且能够谅解,同时又能比较明智地为孩子提供鼓励和帮助。移情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有效地使孩子摆脱这种情绪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种常见的反应中,移情是最好的一种。移情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接受,有利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亲密而互相信任的、健康的亲子关系。

孩子社会情绪怪异常该怎么办


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宝爸宝妈们是否关心过宝宝的情绪?是否注意过宝宝的行为?有没有察觉到宝宝社会情绪异常?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吧。

有些孩子总是动个不停,情绪暴躁,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家长常以为这只是个性问题,或是自责没能教好孩子,不过,这可能是社会情绪发展困难,必须接受治疗,如果任其发展,未来人际关系和情绪调控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3岁半的小华,今年9月份刚上幼儿园小班,老师就发现,他行为跟其他小朋友不大一样,总是自己1个人玩车轮子,不参与其他活动,甚至不会主动开口说话。

不论上课、吃饭或休息时,小华时常无法久坐,不到2分钟,就起来到处走动,不理会老师的说教,有时还离开教室,绕着教师附近一圈又一圈地行走。

幼儿园老师将这些事情告知小华妈妈,建议接受心理医师评估,妈妈一开始不为所动,因为小华身高体重正常,且相当乖巧,常1个人乖乖地看电视,也不哭不闹。

在老师再三提醒下,小华妈妈这才带着儿子到儿童精神科门诊。医生观察、测评后发现,小华在社会情绪方面的发展上,的确出了状况,难理解他人感受,与人互动困难,几乎不会注意或关心旁人做什么,自己则有些仪式化行为及特别的玩游戏方式。

为了改善小华怪怪的行为,妈妈带着他做心理治疗,学习怎么去和他人互动沟通、玩游戏,并建立生活常规。半年后,小华进步许多,可以跟上同学步调,自己吃饭、收拾东西、一起玩轨道车子,回家还会主动找妈妈一起看故事书,聊学校发生的事。

在还成长过程中,孩子矮瘦,生长曲线落后,或到了该讲话的阶段,却不太会表达时,家长都可以轻易察觉到孩子的不对劲,相较之下,社会发展异常,就比较难以早期发现。

如何分辨孩子社会发展异常?着3个简易指标不妨作为参考:

1岁前后,可以做出亲疏反应,陌生人要抱抱,则会有些负面情绪。此时,也会出现模仿行为,有主动引起他人注意及表达需求的非口语沟通能力。

3岁左右,可以察觉旁人的部分情绪及手势动作,并做出回应,乐于参与他人活动,像是玩过家家,并可以理解且遵守简单的团体活动规则。

6岁前后,可自在参与同学活动,进行合作与分享行为,并尊重班级、活动规范制度,运用口语及非口语的沟通能力来处理问题、调节情绪,也能清楚表达需求。

想要让孩子走向独立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开始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了。那么想要让孩子走向独立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妈妈们都有同感,生了娃以后,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同时完成洗菜、拖地、冲奶、晾衣服、换尿片等工作。而孩子永远只需负责开心地玩游戏就行了!要是吃饭的时候不闹腾,妈妈都会高兴地快要撒花了!

但事实上,从孩子学会走路起,就具备初步的劳动能力,并且这时的孩子开始慢慢听得懂大人在说什么了。因为,他必须从小开始学习和争取独立。作为成人,我们既要理解儿童独立性发展的意义及发展阶段,更要知道如何辅助儿童走向独立。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

能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帮助孩子动作技能更协调。

吃饭、穿衣,洗脸、整理玩具,实际上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部分。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能增进肌肉发展和动作协调,培养孩子单独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伴随而来的是自信与成就感。孩子有了自信,学习愿望就会较强,效果也会更好;同时,还能从小培养起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独立性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

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是需要家长从小培养的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成了关键

教宝宝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性

让宝宝知道你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当对电视里播放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就把电视关掉;让孩子多听大人之间的对话,了解大人的思想。鼓励你的孩子说话。每天找一个时间,和宝宝一起坐下来聊聊一天的生活。问问他对某件事的意见,耐心倾听他的回答。

当宝宝提问时,一定要回答他。根据他的理解程度,选择适当的语言来解答他的问题。尽可能全家一起吃饭。如果宝宝想加入父母的谈话,要耐心倾听他的观点。如果你不同意,也别直言不讳地表达你的不屑,你可以说“你这个观点很好,不过……”,这样的句式更为积极。

让孩子安排自己的时间

孩子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24小时。爸爸妈妈不要强硬地安排他的时间和活动,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让孩子选择要做什么事情。比如做完作业后是否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选择是看电视,还是画画;是拼图还是预习功课……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提提建议,孩子会更懂得安排时间,不再随心所欲。

让宝宝有机会独自一人

宝宝1岁时,如果周围环境安全,他可以在房间里单独待一会儿。2岁时,宝宝可以在你做饭的时候自己画画,或者你打电话时在你脚边玩。但要记得每隔一两分钟冲他说句话、微笑一下或者给他一个飞吻,这样他就能高高兴兴地“忙活”,不去打扰你了。

宝宝3岁时,应该能走一段路了,比如跟你一块到小区的商店或者路边的邮筒。走路不仅对健康有益,而且也是让他学习交通规则的好机会。如果他看到你过马路前左右张望,那他也会这么去做的。

放手让孩子去做

生活中皆是各种能力和行为判断的训练场。比如生活中给孩子一定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去超市,买水,孩子自己就会去比较,哪个优惠,哪个打折,包装大小,自己折算,看哪种合适。

比较、思考、判断,只要自己亲自去做事,就能遇到,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抉择的时候,家长帮助分析利弊,最终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从小事做起,点滴培养,孩子在大事时才知道怎样去思考,怎样自己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最好的办法是,反问他是怎么想的。

比如孩子问爸爸”雨是怎么来的?“这个时候,爸爸并不是马上跟他解释“这是因为水蒸气的蒸发和凝固……”而是反问他:”真是个有趣的问题,那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发散思维去想问题,而不是依赖父母给正确答案。

让孩子主动解决困难

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设置一点小难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比如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时,主动教孩子去买,爸爸妈妈可以跟在身后帮助他挑选、辨别;又或者孩子想要买书架放在房间里时,爸爸妈妈可以让他在某一个价格范围内自行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只有爸爸妈妈放手了,孩子才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自己吃饭、穿衣

宝宝一旦能用手指捏起小东西(大约在6~9个月大时),你就可以让他自己喂自己吃些小馒头、小三明治、小块香蕉、煮熟的胡萝卜或者磨碎的苹果等食品。让宝宝自己拿杯子或奶瓶。开始可能实际上是你拿着,宝宝只是做个样子。但即便如此,也要每次都让他拿,然后慢慢让他完全靠自己拿。

对小孩子来说,有拉链、纽扣、带子、挂钩的衣服是特别难穿的。因此,你可以给宝宝选择有松紧带、粘扣或者拉链口已经闭合好的衣服。

把宝宝的衣服按顺序从左到右摆好让他穿。虽然你不是非得这么做,但这能锻炼宝宝从左到右看书的能力。告诉宝宝怎样先把手伸进套头衫或T恤里,然后再从脑袋套过去。千万不要买领口过紧的衣服。你可以帮宝宝穿鞋,但只要可能,尽量让他自己把鞋扣紧。

让孩子多结交同龄朋友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结交多一些同龄人当朋友,平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相互请教,相互帮助。当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就不需要爸妈操心了。

孩子的惰性、依赖性并不是天生的弊病,而是家长没有培养宝宝独立性的意识,从而不停地阻止了宝宝学习独立的机会;当孩子长大了,想要孩子独立的时候,孩子却早已经习惯了家长的庇护宠爱和无条件的包办替代。

这时候要想要孩子重新学会独立,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和吃力了。如此说来,父母真成了让孩子没有形成独立意识的“罪魁祸首”了。所以,父母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在宝宝小的时候就要抓住机会,锻炼宝宝的独立性,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胎教该怎么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