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后,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有些宝宝脾气还很大。那么碰到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表达愤怒或者不满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

显性的表达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动派

行动派:摔东西,砸东西,打架,自伤或自残,尖叫或者疯跑。不使用语言,但是我用行动告诉你,我生气了。

妈妈:“小丽,不要把饭洒在桌子上。”

妈妈转过身继续炒菜,突然听到身后一阵声响,等妈妈再回头时,餐桌上已经做好的两道菜被打翻在地,一片狼藉,小丽站在餐桌旁,脸上有着歉意和小窃喜。

这样阳奉阴违的情况,常常发生在“多动症”的孩子身上,他们不是不明白你的意思,只是他们在情绪上无法接受你对他的“评价”

当这些孩子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时候,他们每时每刻产生的感受需要表达的通路,而“问题行为”似乎恰好能够最直接的表达自己

而隐性的表达并不是不表达,只是它裹上温和的外衣,确依旧会伤害到我们的关系

隐性的表达就是我们的迂回派

迂回派:沉默,回避或逃避,表现出无能,拖延,打岔或转移话题,依赖。我很生气,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好吧,我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吧。

老师:“浩浩,快进来,最近过得怎么样?”

浩浩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老师,我不想上课,我不会,我不知道做什么”。

沉默了好一会儿,浩浩又说:“老师,你难道不应该先道歉”。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原来是上一周,浩浩打坏了我的茶壶,我批评了他,他生气了,可是那个时候他没能够表达出来,于是演变成了这样的一种“无声”的抗议。

这就是孩子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会无意识的使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是愤怒。可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积极的沟通。

以上两种表达生气的方式,都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家长自己也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气,也会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示范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内心允许“别人”生气吗?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他凭什么生气?”这样的话你对孩子或者其他人说过吗?或许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当我们不能接纳孩子“可以生气”时,上述的两种表达方式就会不断上演

当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可以生气”时,上面的方法也会是我们不时会用到的

接纳生气的孩子,接纳生气的自己,寻找更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要知道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是我们的内心不断运转的结果

你需要穿越行为,看到它真实的意图,再去疏导

相关推荐

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摔倒碰伤膝盖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清洗伤口,再系上绷带。可是,当孩子情绪受伤时,我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了。面对孩子反常的情绪,我们该有怎样的反应?如何去进行疏导?

上幼儿园中班的亮亮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他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毫无理由地被拒绝了。到家看见妈妈,他委屈得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样子,只是跟亮亮说:“都是小男子汉了,还哭啊。”他又转向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可是妈妈也没有耐心听他说,只是一味地指责他:“就知道哭,真窝囊!”结果,亮亮更加沮丧了……

不为他人所理解,这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种体验。当你向别人诉说你的感受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别人能不加评判地接受你的情绪。当你坐下来理智地思考解决办法之前,你需要一段时间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是一样。可是很多父母往往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反应和孩子的期望截然相反。

那么,面对孩子的反常情绪,父母都会有些什么反应呢?

对待孩子情绪的三种反应

1.冷漠:那有什么?

冷漠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缺乏反应,缺乏兴趣,缺少关心”。父母常常由于工作太忙而冷落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被孩子理解为“爸妈对自己漠不关心”。如果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感受时,你毫无反应,或者说些责骂的话语,如“窝囊废”之类的话,孩子就会这样想:“爸爸妈妈一点儿都不关心我。他们不爱我。”

2.同情:我真难过,你真可怜!

与冷漠截然相反的另一端是同情,同情往往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为孩子的忧愁而忧愁。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提供给他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同情心态。这样孩子更会觉得自己可怜,而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信心。

3.移情:看来你很害怕离开你的朋友。

移情就是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当你对孩子表现出移情时,他会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爸爸妈妈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痛苦、恐惧、失望、愤怒或沮丧,并且能够谅解,同时又能比较明智地为孩子提供鼓励和帮助。移情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有效地使孩子摆脱这种情绪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种常见的反应中,移情是最好的一种。移情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接受,有利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亲密而互相信任的、健康的亲子关系。

孩子社会情绪怪异常该怎么办


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宝爸宝妈们是否关心过宝宝的情绪?是否注意过宝宝的行为?有没有察觉到宝宝社会情绪异常?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吧。

有些孩子总是动个不停,情绪暴躁,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家长常以为这只是个性问题,或是自责没能教好孩子,不过,这可能是社会情绪发展困难,必须接受治疗,如果任其发展,未来人际关系和情绪调控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3岁半的小华,今年9月份刚上幼儿园小班,老师就发现,他行为跟其他小朋友不大一样,总是自己1个人玩车轮子,不参与其他活动,甚至不会主动开口说话。

不论上课、吃饭或休息时,小华时常无法久坐,不到2分钟,就起来到处走动,不理会老师的说教,有时还离开教室,绕着教师附近一圈又一圈地行走。

幼儿园老师将这些事情告知小华妈妈,建议接受心理医师评估,妈妈一开始不为所动,因为小华身高体重正常,且相当乖巧,常1个人乖乖地看电视,也不哭不闹。

在老师再三提醒下,小华妈妈这才带着儿子到儿童精神科门诊。医生观察、测评后发现,小华在社会情绪方面的发展上,的确出了状况,难理解他人感受,与人互动困难,几乎不会注意或关心旁人做什么,自己则有些仪式化行为及特别的玩游戏方式。

为了改善小华怪怪的行为,妈妈带着他做心理治疗,学习怎么去和他人互动沟通、玩游戏,并建立生活常规。半年后,小华进步许多,可以跟上同学步调,自己吃饭、收拾东西、一起玩轨道车子,回家还会主动找妈妈一起看故事书,聊学校发生的事。

在还成长过程中,孩子矮瘦,生长曲线落后,或到了该讲话的阶段,却不太会表达时,家长都可以轻易察觉到孩子的不对劲,相较之下,社会发展异常,就比较难以早期发现。

如何分辨孩子社会发展异常?着3个简易指标不妨作为参考:

1岁前后,可以做出亲疏反应,陌生人要抱抱,则会有些负面情绪。此时,也会出现模仿行为,有主动引起他人注意及表达需求的非口语沟通能力。

3岁左右,可以察觉旁人的部分情绪及手势动作,并做出回应,乐于参与他人活动,像是玩过家家,并可以理解且遵守简单的团体活动规则。

6岁前后,可自在参与同学活动,进行合作与分享行为,并尊重班级、活动规范制度,运用口语及非口语的沟通能力来处理问题、调节情绪,也能清楚表达需求。

宝宝闯祸后情绪失控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们也学会了闯祸,有了自己的情绪在里面。那么宝宝闯祸后情绪失控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快3岁的冉冉最近情绪不稳定,时不时会闹点小性了。小家伙调皮,难免会犯错。当她把餐盘打碎,饭洒在地上、玩具摔坏、闯祸了等,马上会变得面部通红,心神不宁,不久自己偷偷笑了,可脸上却是痛苦、难受的表情。家长没有批评她的意思,为何会自己哭了呢?

宝宝闯祸后为何会情绪失控?参考这几个建议,避免宝宝焦虑和抑郁

很多过了2岁的宝宝发现自己闯祸后,会变得内心难受,自己做错事了,把脑袋埋得很深,要么手捂脸部,想把洒在地上的饭菜重新抓回到盘子里。有的宝宝会不好意思地向父母道歉,说“妈妈,我做错事了!”自己很快眼泪盈眶。就像上面的你冉冉一样,没等父母批评她,就已经内心不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宝宝发现自己“闯祸”后,自己也会感到内疚,宝宝发现自己的举止给别人造成不便或伤害时,可能因内疚而痛苦不安。宝宝最初会感觉内疚是在22个月龄时出现。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对内疚有丰富的理解和表达。而幼儿也许只会低头表达自己的难受心情,而再大一些的孩子就会主动承认错误了。

宝宝出现内疚心情归于2个重要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规则意识的形成是基础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对规则、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遵守规则。宝宝会学习相关的安全、尊重他人、遵守家庭惯例等规则。宝宝有了规则意识,宝宝就会结合规则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宝宝对错误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前提

宝宝出现内疚心理是负性、复杂的一种自我意识表现出的情绪。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便产生了内疚情绪,这主要出现在宝宝2岁左右。宝宝有了自我意识的发展,便有了“我”的概念,明白了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有了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价,如我这样做不对!我应该怎么做?当“我”这个个体做出“错误行为”时,因为知道“我错了”,而出现内疚心理,出现忐忑不安的心境。

宝宝不仅在犯错过有痛苦的表现,通常也会做出一些补偿措施,对伤害者进行弥补。有的宝宝在犯错后,会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得很乖巧和温顺,这就是一种补偿行为。所以,宝宝出现内疚心理可以帮助其更好的遵守行为规则。可馨育儿并非强调宝宝越内疚越有利,如果长期处于内疚之中就并不一件好事了,这会让宝宝不能很好的适应,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一些问题。家长合理对待宝宝的内疚体验,可帮助宝宝做出适应性调节,持续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道理、社会行为。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1、对于宝宝的内疚不要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批,或没有依据地做出责备,也不要强迫宝宝对错误行为负责。如“要不你把我的机票弄丢,我早就到地方了!”

2、不要对孩子的小失误表现出过度失望,耐心倾听、理解宝宝犯错的根源。

3、给宝宝一些肢体上的关爱。抱抱孩子或亲一下他,“我明白你不是有意的,下一次小心点就行了!”

4、对宝宝通过实际行动对错误进行弥补给予鼓励,在把饭菜撒地上帮忙收拾。如果宝宝由于自己的过错侵犯了他人,鼓励宝宝说“对不起!”

e_smileeyes:

昨天晚上因为宝宝犯错,我严厉地批评了她。到现在我都仍然在自责与内疚,等下回家准备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有人总结的那个段子可真太精辟了:每次凶完孩子,总会后悔,因为会很自责内疚没控制好情绪;每次凶完老公,也会后悔,因为后悔哪里没发挥好。

宝宝大庭广众发脾气时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渐渐他们会有自己的情绪。那么问题来了,宝宝大庭广众发脾气时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熊孩子」一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一提起这个词,似乎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尤其是带着孩子出去玩,孩子一撒手就像脱僵的野马,拉都拉不回来。每到这个时候,还是单身狗情侣狗的路人们就一阵厌烦。

其实很多家长也管了,但当时也是收效甚微,这该怎么办?这个就涉及到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问题上了,接下来小康君推荐一篇来自【爱儿优选】的文章,让爸爸妈妈们参考学习处理此问题。

父母不要再压抑TA的情绪▲▲▲

孩子也有生气的权利

年幼的孩子还没有学会理性分析,当特殊情况发生时,哭闹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一些事实,不分场合地大发脾气也是天性使然。而且,在公共场合,孩子所有的情绪都会被放大,这也是儿童的特点。

随着科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情绪作深入的分析,我们才知道,其实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孩子有自己生气的权利,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

1、他们还不懂得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2、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如扣不到钮扣、穿不到鞋子等,都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挫败而生气;

3、很多对于大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事情,如一张破掉的贴纸,对小孩来说却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踩到他们的地雷。

其实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确才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有耐心,一块璞玉被雕琢,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的。

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些场合可能会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突然发生变化:

1、出现很多陌生人:特别是在过节的时候,爸爸妈妈宴请客人的时候,突然出现很多孩子不认识的人,或者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引起他们的不适;

2、计划突然改变:如果说上一条是环境突然改变,那么事先跟孩子说好的计划突然发生改变,也会让孩子情绪崩溃;

3、喜欢的东西没有了:想必很多大人对此都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接受,更别提孩子了;

4、被忽视感受,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样,大人们有这样的遭遇也需要时间去消化,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绪,自然是又哭又闹了。

知道了这些,是不是孩子的「无理取闹」变得有那么些道理了?

安抚孩子的情绪▲▲▲

爸妈「五不要」

1、不要愤怒发飙

绝对!绝对!绝对不可以!孩子一闹,父母发飙,这绝对解决不了问题,不但没办法安抚孩子的情绪,连大人也进入失控状态,这是很不好的。

另外如果你当众惩罚孩子,孩子可能将愤怒、委屈憋在心底,对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急性子的父母,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接着可以将孩子搂在怀里,用手从上往下轻抚他的背,让孩子有安全感,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包容,也可以轻轻哼着他爱听的歌,慢慢的让孩子情绪平复下来。

2、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他都可能听不进去,最主要的是不要让他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然后给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

有些孩子不喜欢被接触身体,这时候父母只需要安静的站在旁边就可以了,什么也别说,让他自己冷静,冷静后再引导教育。

3、不要轻易妥协

很多孩子被溺爱,都是因为有一对不坚定的爸妈。只要你妥协一次,孩子就会把生气当作武器,每当遇到不满意的时候,就会用生气来表达,长此以往,父母就真拿他没辙了。

4、不要听信他人指责

古人云,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对待孩子,同样不能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觉得是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把生气的理由说出来,然后可以教导孩子正确发泄的方法,即使孩子的一些行为受到其他大人的指责,我们也要给予孩子同样的尊重,不要一味指责。

5、不要因为环境不同就不同对待

不要让外界因素影响到孩子,如果孩子意识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会影响到你对他的态度,孩子就会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一致性,也就会利用这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总发脾气,也不意味着家长做的很失败,毕竟每个孩子的个性有急有缓,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下,理解、引导宝宝表达情绪,再加上孩子年龄增长,他们一定会学会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