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应该教,不可以放任。父母要在孩子入学以前,好好教导他们成为一个在团体里能受欢迎,能得到老师、同学喜爱的好孩子,才能对学校生活发生兴趣,也才会爱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应该说明一下,我所说的好孩子,并不是死死板板、很听话,却一点儿活力都没有的那种怯弱典型,而是活泼、蹦跳的可爱孩子。这样的孩子才会在团体里活跃,才能受到同伴们的欢迎。

问題是怎么才能把孩子教得既懂得友爱、守规矩,又不至于落得畏畏缩缩?我想,妈妈们要有淘气,不要紧!的观念,孩子才有机会充分发展,也才会开朗又活泼。

有人说,现代儿童有很多看起来乖乖的,但很爱哭,而且缺乏活力,显得没精神。我想,主要原因是社会越来越富裕,而家庭人口相对的减少,每个幼儿都是家里的大宝贝,很自然地就被过分保护了。父母动不动就喊危险、肮脏,事事安全第一、卫生第一,开口闭口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无端地限制幼儿的自由行动,甚至天天把他们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出去找同伴游戏。这样管教孩子,怎能叫孩子不胆小,不孤僻呢?

所以,让他们尽情地玩吧!只要不是蛮横、霸道、不讲理。孩子在跟同伴们游戏时,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小冲突是难免的。有时候让他们吵吵嘴、打打架,他们反而会从打打闹闹的经验中了解应该和好的道理,要比消极地禁止打架更有效哩!

甚至于小受伤的经验,也可以防止大事故的发生。例如:拿小刀割纸、削铅笔、搬凳子垫脚拿东西等,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不要样样怕危险,什么都替他们做。尤其像逗逗小狗、小猫、捉蚂蚁、捉小虫,或是玩玩水、和和泥等这一类的淘气都是他们应该享受的生活乐趣。大人怎么忍心喊脏呀!会咬人呀!的,无情剥夺他们的自由呢?

不过,最要紧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淘气,什么时候不可以。要教养一个开朗、活泼、守规矩又有礼貌的可爱孩子,当父母的不能不多费点心思啊!

zj09.com编辑推荐

玩具,只留一件


国外研究者将一批同龄孩子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儿童无玩具,B组儿童摆满玩具,任其随意玩耍,C组儿童只给一个玩具。3个月后发现C组儿童比A、B两组发育快。专家认为,当玩具较少时,婴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大脑对这些刺激产生的兴奋强烈而持久,因此,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专家给父母们的建议:

1、父母把现有的大部分玩具收起来,只留一件给孩子,过一段时间再更换,使孩子的兴趣在同一方向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给予新的刺激,使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从而有利于心身健康发展。

2、不要专买高级玩具,应给孩子选择原理简单、易于拆装、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玩具,使孩子每玩一个玩具就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这样可增强孩子对玩具的兴趣和求知欲,甚至还可激发孩子的发明创造欲望。

3、当孩子面对多种玩具难以取舍时,父母应选一两件,然后让孩子从中挑选一件,这样可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且使其更加珍爱得之不易的玩具。

如何让“陪玩”成为一件愉悦的事情


在生了宝宝以后,大家的生活都是非常充实快乐的。并且也会承担很多责任,其中,陪孩子游戏也是爸爸妈妈们需要的意见事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都想要玩耍,跟宝宝玩游戏,能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和孩子交流沟通,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让孩子心理更健康。

可是,陪孩子玩游戏有时候会觉得很麻烦。下面这些场景你可能经历过:

A、拿着球到楼下玩的时候,初衷是想好好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宝宝拿着球就乱跑。然后家长就在他屁股后面跑,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怎么那么麻烦。

B、你买了一套沙滩工具,带孩子去沙滩玩沙子,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认识各种工具的功能特性,可是实际情况可能是宝宝一点都没有顾上你,都是自己在沙滩里面各种玩耍,把沙子弄起来,弄到你身上,弄得到处“脏”兮兮的,然后你会烦躁。

C、花了大价钱把一些益智玩具给宝宝带来,想要跟孩子共同探讨,根据书上的指引,提高他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宝宝一点都不懂你的心,总是拿起各种请见乱弄,弄得乱七八糟的。看到这场景,你又伤脑筋了。

D、你带孩子去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想锻炼身体,可是宝宝一点都不顺着你的想法,老师跑来跑去,弄着弄那的,一会又去摘路边的花草,忙着追赶宝宝,自己累的半死,结果小孩锻炼身体的目的没有达到。你会觉得很心烦。

大家一定要知道两个基本的概念,第一,游戏是孩子的本能需求,游戏也是学习。早在六十多年前,认知心理学就已经揭示了游戏的认知——— 学习本质。

因此,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多玩。然后,游戏里面有着具体的知识学习,可是也要重视孩子的各项基本能力和素质。想象力、创新精神、思维能力、专注力、协作意识、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应对挫折、品德修养、品格魅力,其实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都是能够学习起来的。

但是事实上,孩子经常是没有目的的玩。因此,家长不但要让孩子多玩,同时也要跟他一起玩。这样子才能发挥游戏的效果。

如何将游戏榨汁?

第1步:让孩子肆意玩耍。游戏离不开玩具,不要省不得让孩子玩玩具。玩具价值的释放肯定会有一些损坏,这很正常。还有,跟孩子一起把坏的玩具修好,也可以买拼的玩具,一起拼好,这也是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锻炼,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2步:摸清孩子的喜好。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有时候孩子会想要空易拉罐,一堆空烟盒,一堆残缺的玩具,然后把空易拉罐当做“保龄球”、两军对垒、星球大战。玩具最重要就是孩子喜不喜欢了,家长最好鼓励孩子自制玩具,不要擅自做主把孩子喜欢的破玩具扔掉。

第3步,指引孩子玩耍。就算是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玩具,孩子也不一定会玩得好。因此,家长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游戏以后,一定要适度的帮助和指导。“玩透”的换句话就是说,创造游戏新玩法。

一些玩具可以产生新的玩法,这就要靠家长来动脑筋了。任何玩具和游戏其实在思考以后都会有好几种玩法的,这个过程也是在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和家长积极动脑,学会发现。

顽皮的孩子未必就是聪明的孩子


你这小小的精灵,你这顽皮的小东西。你用两只小手蒙住眼睛就以为我不知道吗?你躲在那个高高的床栏后面,不作声响,就以为我找不到你吗?你那小小的影子,已经被灯光抓出来了,你那不停眨动的眼睛,从指头缝里让我看到了,你就是躲在天边,我也会找到你的。

年轻的父母时常听到一些过来人有关养育孩子的自相矛盾的说法。当说到孩子聪明时,这些人便以孩子是否顽皮为标准。

目当多的人持有这种观点:顽皮淘气的孩子长大一定聪明。说这种话的人多为父母的朋友或同事,他们这样说包含某些好意的恭维,而孩子的父母当然愿意(即使怀着矛盾心理)接受这种恭维。

种种例子表明,顽皮的孩子不易管束。但从别的方面看,顽皮也表现了孩子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他们不愿在大人为之设计的刻板的模式下生活,而喜欢自己独创的小天地,在那里面自由想象和闯荡,这也就免不了做出一些在大人看来出格的事。而有些事也确实出了格,令做父母的大伤脑筋。这时便有好心的朋友来对他们说些聪明的孩子天生顽皮之类的话,而当他们劳碌一天懒于管教这将来聪明的孩子时,便也存着一份侥幸心理任其发展了。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放纵。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数百名八岁以下的顽皮儿童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报道,其结果证明,这些年届三十岁的青年秉性未改,其顽皮性格依然如故。他们比同龄人更容易在法律上越轨。对他们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在八岁时,他们的智商与同龄儿童不相上下,而到了三十岁却普遍低于同龄人。这是由于他们的顽皮秉性分散了他们的精力。

这些情况使年轻父母们陷入了一种矛盾境地,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该听谁的。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却不知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

阿丽斯琳达斯特姆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讨人喜爱的儿童是最需要你喜爱的儿童。这从某种角度上告诉我们,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充满关切与理解的正确的引导。当年轻的父母为他们可爱孩子的顽皮与聪明愁眉不展时,是否应该仔细考患一下:

●怎样认识顽皮孩子的表现方式?在他顽皮的时候,大人正在做什么呢?

●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他包含的顽皮成分有多少?

●聪明是否一定顽皮?假如你的孩子顽皮,却没有表现出多么聪明,你是否又相信顽皮未必聪明之类的话?

●你希望你的孩子顽皮呢,还是希望他聪明,如果二者兼而有之,你又不喜欢前者,你会怎么想?

小淘气学跳记


带儿子出门,两岁的他看上去挺“文静”的,常有人把他当成姑娘。院里的老太太总说:“这小小子,长得秀秀气气的,多听语呀。”可这都是假象,一回到家,他那男孩子的顽皮劲便尽显无遗。屋里的东西没有他不敢动的,柜顶、床底没有他不能爬的。一会儿胸前挂上望远镜神气活现地挺个小肚子,让妈妈背背驮驮,一会儿又把爸爸的腰带绕在腰上。斜挎个冲锋枪,挨个盘问别人有腰没有腰。小家伙特知道挑“软”的欺负,平时,小阿姨照看他时,他也能坐在垫子上拼插插版,一拼半个小时,而一俟我照看他,可就闹翻天了,常常搞得我紧张非常,狼狈不堪。

就说这个星期天吧,照看他的小阿姨放假,他爸爸加班,我早早的便起床,刚按习惯将刀剪放到儿子够不着的地方,把暖瓶放在厨房墙角,把所有的电插座都藏好,宝贝就睁开了大眼睛。一见是我,扑过来欢呼道:“妈妈没上班!”

打这句话始,紧张的帷幕便拉开了,喂完饭后,我嘱咐到:“宝宝玩积木,妈妈洗碗。”刚进厨房,就听到儿子大叫:“妈妈来!”跑过去一看,这一瞬间,小家伙已经爬到柜子上,站在窄窄的柜台上,打开柜门,拿出糖盒子,要不是双手捧着盒子下不来,他也不会喊我。慌忙抱下他,“不能上那么高!画画吧。”复入厨房,水龙头还没有打开,又听儿子叫:“妈妈!妈妈!”跑出一看,吓得不轻:儿子左手拿个大苹果,右手拿把剪刀,剪刀尖已经扎进苹果!忙小心夺下剪刀,心有余悸——他居然能够着我放好的剪刀。才将剪刀藏好一扭头,顿时倒吸一口气。儿子左手依然拿着苹果,不过插入苹果的是一把水果刀!自知不对,小淘气说:“妈妈,我要削苹果皮。”“小孩子不能拿刀!”我用少有严厉的口吻说。“妈妈给我削皮吧。”接过儿子递过的刀,我才觉得出了身冷汗。原来,我把儿子的运动能力和速度都估计低了。明白这些,再去洗碗,心就一直悬着,打开龙头跑出看看,洗一两下又探头瞧瞧,幸而孩子迷上了玩小汽车,他一直没有离地方。

别看孩子动作这么快,协调能力这么好,但他有一项运动却不达标。两个月前,我照例参照书中表格,对照儿子发育情况,让我欣慰的是,同以往一样,儿子的语言、认识等大大超标,就连运动能力,小小的他也已能做到一些3岁孩子的一些动作,如倒退走,双脚交替上楼等。但有一项应该2岁孩子会的动作:跳跃时两脚同时离地,他偏偏做不了。这之后,我多次两手中食指举过头,学兔子状,嘴里念道:小兔子跳跳跳。”以引起孩子兴趣,无奈儿子学也不学,扭头就跑。我有些焦虑地告诉丈夫,他说:“不可能!看我的。”“羊羊,给爸爸跳一下!”儿子见爸爸要同他玩,马上高兴地双脚交替快速蹦哒了几下。“不对,两个脚一起跳!”说着,丈夫蹲下胖胖的身躯,示范地跳了跳。儿子觉得好玩,咯咯笑着跳起来,两只小脚交替跳动,赛过了踢踏舞的频率。“不对,这样跳!”丈夫又示范了两下,孩子看看没什么好玩,跑去找大姐姐了。我对丈夫双手一摊:怎么办?丈夫说:“不就是跳吗?几天就会了。”

几天过去了,儿子依然不跳,我呢,权当减肥,小麻雀也好,小兔子也好,小青蛙也好,没少做。也许是逆反心理,儿子睬也不睬。“是他的双脚协调能力差?”我想了一个办法,不跳了,玩蹲下站起来的游戏。还真灵,儿子兴致勃勃地下蹲,站起。几次脚跟已稍稍离地,但由于我急于求成,一遍又一遍让孩子重复,儿子一听要玩蹲下的游戏就急急逃开。好在通过游戏,我已经知道他可以双脚一致运动。

两岁的儿子是小淘气,尽管他在这一个动作上稍稍滞后,但由于其他各项指标,如“会跑但不稳”、“扶物翻40厘米的栏杆”、“上楼”、“扶物下楼”……他都早早就行,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差的,他会成为一个运动场上的棒小伙子的。

培养孩子良好应变能力的4件小事


孩子的应变力怎么体现呢?如果你家的宝宝能就一个问题提出多个有效可行的方法;或者面对一些陌生环境时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就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应变力哦!但生活经验不足的孩子遇到事情大多慌张、害怕,更多时候是寻求爸妈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良好应变力?

1、鼓励孩子参加不同的活动

丰富的活动与经验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孩子平时积累的经验越多,应变力就会越强。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强动脑、动手能力。

【解决办法】比如一些野营训练、模拟逃生游戏,孩子在模拟的游戏之中通过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来解决眼前困境。必要时,家长也要在身边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提示,甚至在某些时候给孩子亲身示范的机会,你会发现你家孩子的应变能力正是在这多次的实践锻炼和观察模仿中渐渐增强哦!

2、经常向孩子提问,刺激他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使得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也许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状况”比较少,缺乏实践的机会和经验。但家长经常向孩子提问,以此刺激他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在电视上看到火灾的场面,妈妈可以问他:“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引导孩子思考的同时也是教会孩子一些遇到危急情况自救的技能。

【解决办法】多给孩子提出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在逛街的时候走失了怎么办?有人在众人面前诋毁自己该怎样对待?小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如何解决等等。家长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锻炼孩子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帮助他分析最佳处置方法。这样你家宝宝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也能保持冷静头脑,并快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3、帮助孩子建立“到达目的可以有不同方法”的观念

我们大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有一般的套式,因此当宝宝遇到问题困难时,我们不妨不要急着去为宝宝出谋划策,鼓励宝宝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地想更多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启发宝宝寻找去超市的新路线,或者让宝宝学习用双手写字等,这些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迫使宝宝去开动思维。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个问题多途径解决的思维方式,让他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孩子3岁开始想象力和创造力快速发展,你会发现孩子总是有说不尽的奇怪点子:妈妈跟他说“小兔子开门”的故事,孩子听完后就会说,为什么小兔子不从“猫眼”里面看是不是妈妈回来了?为什么小兔子不打开窗去瞄一下?……

【解决办法】你会惊讶,孩子这些童稚的想法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呢!所以家长不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多引导孩子建立“到达目的可以有不同方法”的观念。

4、让他有独自承担一件事情的经验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生活大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的生活难以自理,缺乏独立意识的孩子难以长大。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而不是为他们包办一切。

【解决办法】让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这不但能够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事件,也是让孩子能够在经验教训中学会成长。或许孩子一开始不懂得如何面对处理眼前困境,家长可以在头一两次时给孩子一个示范:遇到问题先保持冷静头脑,制定初步计划,思考一些事情变化的可能性,自己要有心理准备的同时也多思考相应的后备方案。让孩子懂得思考解决问题的这个套路,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孩子即便会经受或大或小的挫折,但是在这些实际动手中“吃一堑,长一智”,孩子自然会逐渐变得机智、灵活,同时培养出自信、坚毅的品质。

玩游戏,让淘气宝宝学会守规则


通过平常的游戏,让孩子遵守一些禁忌或规矩,让孩子学习一些他该学习的习惯,让他在效果上能更听话一些,不失为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希望妈妈们亲身经验以下游戏,也多点原创游戏,建立孩子的规则感。

如果他老是无视你的“不”

1、如果他老是无视你的“不”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心理原因

当淘气的宝贝直冲向大街,而你在后面喊破了嗓子“停停停”,他也毫不理会,当好奇的宝贝拿起拿案板上锋利的尖刀,尽管你在一旁快要吓死了地“不不不”,对他来说却只能激起更大的“挑战”欲望……必须承认,当“不行”用得太多了的时候,它们便无异于一堆白色噪音了!

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我和孩子以及他的小伙伴一起玩儿这个游戏:随着音乐,大家做各种事情,看书、跳舞、蹦跳等等,突然,我关掉音乐,并喊“冰棍儿”,此时不管你在做什么,都必须保持当下的状态不能动,就像冰棍儿冻住了一样。在他们喜欢并习惯这样的“速冻”之后,我尝试去掉音乐,直接喊“冰棍儿”来“速冻”他们。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即便在非游戏时间,他们也愿意因为“冰棍儿”而保持不动。于是,我把“不行”“不许”这样的词留给那些非紧急的情形,比如果果要多吃一块饼干或者他在玩闹的时候抓我的头发。而“冰棍儿”则变成了我们的安全词——因为它能使他真正停住,而更是因为它和有趣的游戏联系在了一起。每当我喊“冰棍儿”的时候,果果就不会再忽略我。最重要的是,这使得我能有足够的时间去阻止他企图触碰的危险爆发出来。

小编解析: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也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话。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与坏,可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把“听话”与叛逆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孩子太听话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实际上,我们这里的“听话”,不是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希望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那么怎样培养与父母“合作”的孩子呢?>>[详细]

孩子不喜欢分享

2、如果他不太喜欢分享专家答疑:孩子不愿意分享怎么办呢?

孩子不喜欢分享真是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分享”或者“轮流”通常出现在他们正在拥有一样自己很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不愿意松手,因为不愿意松手,于是出现了“该×××玩儿一会儿了”的情形……

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我们拿出果果爸爸那条很牛仔的腰带,向全家宣布,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戴一会儿这个腰带,但向别人要的时候,一定要说:“你好,我可以戴一下这个腰带吗?”“谢谢”这样的话。于是,爸爸先戴着。一会儿果果就会去找他:“爸爸你好,我可以戴一下这个腰带吗?谢谢!”他就戴上了。过一会儿我去找果果:“宝贝你好,我可以戴一下这个腰带吗?谢谢!”果果很高兴地把腰带解下来给我。没有几分钟,他就跑过来用同样的话请求,我也欣然地还给他。我们还会选用属于我的一条围巾,或者属于果果的一个毛绒小熊来做这样的游戏。后来,当果果在幼儿园或者小朋友聚会的时候,当遇到“轮流”问题时,尽管他仍然不很情愿,但至少他已经能够给出去,并且知道他喜爱的东西还能“轮流”回他的手里。

小编解析:分享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情怀,但是不要急于强求孩子。因为分享对孩子来说还是个很难理解的观念,分享会给他带来不舍、犹豫、酸楚、挣扎、忍耐、克制和坚持等复杂情绪,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却姗姗来迟,当看到别人分享他的东西所产生的愉悦时,他担心自己不再是物品的主人。引导分享还要适度,不要还没做到分享,就让孩子谦让。>>[详细]

孩子好奇心太强

3、如果他好奇心太强专家答疑:宝宝好奇心过盛怎么办?

家里有孩子,当然,我一定会把消毒液、洗涤剂这类东西锁在柜子里。但像锅啊、面粉啊、调料啊这类东西,它们虽然不是因为危险而必须要锁起来,但我仍然也不希望宝贝乱动。而且,如果所有的东西都锁起来,那也太夸张了。孩子喜欢去发现、去“挖掘”,怎样能够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够不让人头疼、不乱糟糟,不让我们因为孩子只是做一个孩子该做的事而抓狂喊叫……

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当果果再次趁我不备冲向厨房的抽屉时,我叫住他,领着他,走到刀具的抽屉前对他说:“这个,果果不能动!”然后转向后面搭着几块抹布的绳子对他说:“这个,果果可以动,可以用来擦桌子。”指着装放碗筷的柜子告诉他不能动,指着存放一些草稿纸的整理箱告诉他可以动,告诉他爸爸妈妈的书桌抽屉不是果果的,告诉他书架上任何一本书他都可以拿。整个屋子走了一遍之后,我发现,当他再走向某个封闭的抽屉或门时,就会顿下来想一想,口中念念有词“果果可以动”或“果果不能动”。到朋友家做客也可以用同样的做法,事先把一些重要的禁忌——当然,一定要搭配上至少相同数目的许可——介绍给他,什么他可以动,什么他不能动。这可以为你节省很多为了把他从他不该触碰的东西旁拉走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

小编解析:很多儿童非常喜欢问“为什么”,诸如“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不能像鸟儿一样飞”等等。其实,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探索世界的原动力。面对孩子这些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详细]

孩子出手过于鲁莽

4、如果他出手过于鲁莽“破坏狂”宝宝心理大揭秘

朋友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带着孩子去看展览,那3岁的男孩儿顽皮地去扭一具塑像的手,结果拧掉了。可你知道吗,那具雕像是200年前的古董,是被用毯子包着、坐着专用飞机从比利时运来的……想起来,就让人一身冷汗!他家被此事纠缠了很久……

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要避免这类严重的绝对不该发生的“事故”,我想到了我们看过的一个动画片,那里面的仙女为一只受伤的小兔子疗伤,用她的手指轻轻地点在小兔的腿上,小兔就又活蹦乱跳了。于是,我们外出到某个地方,我就会把一些需要他像仙女为小兔疗伤一样轻轻地、轻轻地、只用一个手指触摸的东西指给他,并随时提醒他:“这个,要用仙女的手指摸!”开始孩子还会有兴趣,可需要他小心的东西太多了,他就会腻烦了——因为这样太累!不符合他们粗鲁的“风格”。这样,他就会转移其他的关注点,而不会再有兴趣去碰那些容易被他们“摸坏”的东西了。

小编解析:三到五岁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您家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就请把家里鹭的东西收藏好,给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吧!>>[详细]

新生小宝宝的精典淘气瞬间


新生儿经典的“淘气”动作:咬住了,小拳头、小脚丫!

2~3个月大时,宝宝会把手放在眼前晃动着玩。不久,他开始观察自己摆动的脚,甚至试图用手去抓住它。接着,他开始把所有到手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妈妈的乳房、奶嘴、自己的手指头、拳头、小脚丫,并为此发出的声音着迷。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学到了:

●出生时,婴儿的视觉还没有完善,6个月后才逐渐成熟,这个阶段他的视野尚有局限。当他把手拿在眼前晃的时候,他也在练习目光追随,这样能拓展他的视野。

●通过用嘴巴吸吮自己的小手和小脚丫,来认识自己的身体。

经典的“淘气”:玩转摇铃!

虽然还处于被动状态,但他已经开始接受外界的刺激。一个挂在婴儿车上的小铃铛就可以让他注视很久。虽然还不能主动去拿,但如果有人塞到他手上,他马上就开始“钻研”:这个东西怎么玩?摇一摇会不会发出声音?不经意间摇动胳膊,真的响了!于是,他开始不停地晃动胳膊……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学到了:

●在一次次尝试中,他知道晃动胳膊时,会制造出声音,了解了最直接的因果关系。

●观察摇铃时,他也在进行区分物体的形状、色彩和边界的练习。

●通过用手触摸,发展了他的触觉,摇铃会发出声音,训练了他的听力。

●“咦,我摸摇铃和摸自己胳膊的感觉不一样!”虽然他还不会进行这样的推理,但是,这可以帮助他确认模糊的感觉:我的身体是不同的,并不是融合在周围环境里的。因此,在玩耍中他加强了自我意识。

●形状、颜色、气味、质地、重量等感知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概括,他建立了对摇铃的图式,并储存在记忆中。这就是为什么下次再见到这个玩具时,他可以认出来。

●手眼协调能力也同时在玩中得到发展。他努力地抓住手上的摇铃,把摇铃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上或者放到嘴里,实际上是训练他手势的准确性。

陪他更好地“淘”:

准备各种色彩、形状、材质及能出声的玩具,让他看一看,给他听一听。当然,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另外,他一定喜欢用嘴探索这些玩具,保证小嘴可以碰到的玩具都是干净和安全的。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你了解孩子的游戏水平吗?没有淘气的孩子,只有不会陪玩的父母


经常听到有家长描述:“我家孩子特别淘气,给玩具TA都不好好玩,爱恶作剧,兴奋到处乱跑,扔东西,撕书。在幼儿园还把别的小朋友搭好的积木给推倒了......”

你对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投入到游戏中,好好地玩呢?很多人仅仅把这归结为孩子的“淘气”,其实“淘气调皮”的背后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是不想好好玩,而是所处的环境不能满足他的游戏水平和发展需要!与其说是“淘气”,不如说是“无聊”更恰当。孩子的所有“调皮捣乱”行为,都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我们应该提供更适合TA游戏水平的材料和活动。

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不会每时每刻的组织集体活动,带着孩子玩。相反地,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是在自由活动,自己决定玩什么。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也没闲着,他们的工作是观察,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来引导或陪同孩子进入游戏状态。当孩子“淘气”时,老师会观察找出原因,帮TA从“无聊”进入“投入”状态,而非简单勒令孩子“别闹”。

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重要功课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游戏水平,为他们提供与游戏水平相符的材料,最大程度地支持孩子投入到建设性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在游戏中教授语言和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还能预防问题行为。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孩子的游戏水平可分为以下4层:

1

简单游戏

这是孩子最早期的游戏方式,围绕单一玩具进行简单活动。

例如,把玩手里的小物件▼

抱着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

将玩具车推来推去▼

以及把球滚来滚去、摔打盒子、撕书等等行为。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引入一些适宜的教育行为:

1.补充语言:如果你注意到孩子饶有兴趣地在研究一个玩具,走过去把TA看到的、感觉到的用语言表述出来,比如“这个是球,球是圆圆的会滚,滚过去又滚回来了”、“泰迪熊很柔软吧,抱着它感觉好温暖”等等。如果你的加入引起了孩子更大的兴趣,就可以继续给TA更多的语言输入,最好再配上肢体动作~

2.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有意识地引入轮流玩、交换玩的概念——“你刚刚玩了一遍,现在该我了,等我玩完了就轮到你了”,“我把球推给你,然后你再推给我”,“我们交换玩吧,我把这个绿色的卡车给你,你把红色的消防车给我”。如果孩子还不理解“我”的意思,可以用“该(宝宝名字)了”和“该妈妈/爸爸了”。

3.延长游戏的投入时间:只要孩子还感兴趣,我们应尽可能和孩子长时间地玩同一玩具。不过要注意,在判断孩子兴趣的时候,应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低龄宝宝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有时候不理解大人的游戏规则,但不按照大人的规则来玩并不代表孩子不感兴趣哦。

举例:当妈妈把球传给宝宝时,TA总是把球推到别的方向去。这不一定意味着宝宝不喜欢玩球,也不是在故意惹怒家长,而是宝宝没有明白把球推回给妈妈才能继续游戏的“规则”。也许宝宝就想玩“看着妈妈追球”的游戏呢!

年龄越小的孩子,认知和肌肉能力越有限,越需要成人的陪伴和互动来延长游戏时间。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来判断要不要把孩子推走的球捡回来接着玩。

当觉察到孩子对手上玩具的兴趣减弱了(比如开始东张西望,不再与你积极互动),那么就可以示范孩子同一玩具的其他玩法。比如除了滚球以外,还可以用手拍球,用脚踢,把皮球放在桌上观察球会掉地上这件事,把球藏起来让宝宝找。总之,发挥你的想象力吧……

4.扩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在孩子即将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或者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简单游戏以后,也可以示范更复杂的游戏方式给孩子看——组合游戏。比如把一本书放在球上感受轮子的作用,拿两个球比较谁能滚得更快、弹得更高,或找一个盒子,尝试让宝宝把球放进去再拿出来。但此阶段因为孩子肌肉控制能力较弱,建议加入更多肢体辅助和对应语言,有了大人的鼓励和回应,宝宝玩得更起劲。

最后,当孩子明显表示不享受这个游戏的时候,就不要再强求,是时候换一个玩具玩了。

2

组合游戏

顾名思义,就是操作有很多同类或者不同类部件的玩具,游戏方式包括把几件东西拼在一起、拆开;搭建、垒高;把物品放进去、拿出来等等。

这类游戏的代表玩具有积木、超市推车、叠叠杯、拼图等。

一两岁的孩子对这种组合游戏乐此不疲。

本文以叠环为例,具体写一写家长可引入的适宜教育行为:

1.补充语言:环的颜色、大小、形状,材质都可以描述给孩子听,“中间有个洞,和轮胎一样,还可以滚动”,“七种不同颜色摆在一起真美啊,是不是很像天上的彩虹呢”。

2.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刚开始玩这个游戏时孩子肯定会有困难,可能会急得发脾气乱扔乃至放弃,或哭着找妈妈,这时候可以教他求助的时候怎么“好好问”,比如“妈妈帮我一下好吗”或者“和我一起玩好吗”。

3.延长孩子游戏的投入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玩完了选择再玩一遍,而正好你有事,可以说“真不错!那你自己玩一会,妈妈等下再过来”,或者可以问他:“那这次还需要我陪你吗?”不建议说“你已经玩了好几遍了,怎么还要玩这个”这样的话哦。

当孩子快没兴趣了,就是时候示范孩子其他玩法了。比如把圆圈当成陀螺一样转起来,孩子看着扁扁的圆圈突然转个不停,像球一样,会重新激发起兴趣。又或者和孩子一起比较圆圈大小;把其中一个藏起来,让孩子猜猜哪个颜色不见了?

4.扩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如果孩子对已知的玩法又开始失去兴趣,可以适时引入一些更复杂高级的游戏方式。如把中间的棍子拿掉,试试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穿进去呢?宝宝的手指可以穿进去吗?毛线可以吗?铅笔可以吗?让孩子拿着圆圈沾点颜料在纸上盖章子,然后你再勾勒几笔,就变成了一辆辆汽车啦,是不是像变魔术一样?甚至可以把那些圆圈想象成甜甜圈面包、饼干等等和孩子玩起过家家,“哇,这块黄色饼干是香蕉味的,真好吃!”

3

前象征性游戏

前象征性游戏指的是孩子模仿生活中的熟悉行为、以自己为主体的单一场景假装游戏。比如给娃娃喂奶喂饭、拿着空杯子假装喝水、拿着大人的手机假装接电话说“喂”、假装在开车(如下图)。

4

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和第3点“前象征性游戏”看上去类似,都是角色扮演,但是更高级。不同点在于:

1.孩子的思维更加抽象广阔,会把一个东西想象成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甚至可以把不存在的东西凭空想象出来。

比如香蕉想象成电话▼

比如,对着娃娃换尿布,但其实手里没拿任何布,可还是做了个换尿布的动作,换好后,又自言自语地对着空气说,这里是垃圾桶,然后做了一个丢垃圾的手势,把不存在的尿布丢到了不存在的垃圾桶中!无需道具对着空气表演,就像拍摄科幻片的演员对着绿幕全凭想象演戏一样,孩子们天生都是影后影帝啊!

2.以娃娃为主体来游戏,自己不一定做主角。孩子会假设娃娃是有生命的,会主动做很多事情。比如孩子会想象娃娃拉臭臭了,拉得满身都是,我要给她换衣服,然后就把娃娃的衣服脱光了......会想象娃娃生病了,我要给她包扎看病。这时候我们学娃娃或者小动物说话,孩子会很开心。

还有可能像导演一样,对着一堆动物或人偶自主创建场景、编故事。所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动物人偶对促进象征性游戏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场景不再单一,可以连续地对着同一个娃娃或人偶创建各种不同场景,操作不同的动作。

适宜加入的教育行为:

1.补充语言:加入孩子的游戏,扮演一个角色,把你们正在做的事情,你和TA都可以看到的、感知到的说出来。

比如在和悠悠一起玩小熊喂食的游戏时,我就假装成小熊,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肚子好饿啊,悠悠快点喂我吃东西吧”,“我最喜欢吃草莓了,酸甜酸甜的”,“土豆是主食,我也要吃一点,光吃水果和蔬菜肚子会饿得很快的”,“谢谢你喂我吃饭,现在我吃饱啦”。

还可以在适合的情况下加入数字认知。比如问孩子:“我想要吃3份菠菜,你可以给我准备3份菠菜吗?”

2.教授多人游戏的社交技巧:象征游戏是教授社交技巧的绝佳时机,基本上生活中所有的场景都可以通过象征游戏重现。在扮演角色中,不但家长可以向孩子示范在不同场合和情景之下如何友好地交流,也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反复“练习”在某些场景中该如何得体表现,如超市买东西该如何付款、去医院看病打针等等。

3.延长孩子游戏的投入时间:这一步的策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上由孩子主导,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忘掉自己的家长身份,投入到角色中去,让孩子看到你富有童趣的一面就是最好的。

总结

这四个游戏水平虽然是越来越复杂,但却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不管是一岁还是三岁的孩子,每一个水平的游戏行为都会出现,只不过三岁宝宝更多时候是2、3,少数时间是1、4;而一岁宝宝更多时候是1、2,偶尔是3、4。

了解这些游戏水平不是为了孩子尽快发展到象征游戏,而是了解儿童游戏水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

引导支持孩子以更多不同的方式探索同一个玩具;

提供更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支持孩子投入到建设性游戏行为中;

更好地在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抓住寓教于乐的机会;

反思更多孩子不投入游戏的客观原因,不要过早下结论“我的孩子不喜欢玩xx”或者“我的孩子很淘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