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亲子活动

2021-05-10 家长亲子活动 幼儿入学准备家长征文 家长谈幼儿入学前的准备

家长别逼“小捣蛋鬼”变乖。

不少妈妈都发现,两岁开始,会跑会走的小宝宝们开始捣蛋了!一会儿用蜡笔画花了雪白的墙壁,一会儿又偷偷把大人要用的东西藏在角落里,得意地朝你笑。对付家里的小捣蛋鬼,该怎么办?

1.支持孩子“搞破坏”

墙壁画脏了可以擦,玩具拆坏了可以修,但是,孩子的想象力一旦被抹杀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对于孩子的这些“破坏”举动,您千万别简单责骂或禁止。“涂鸦”、拆卸行为是婴儿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能促进2—3岁婴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婴幼儿智能开发的重要形式,涂鸦还是帮助婴幼儿与外界融为一体的载体。

专家建议

家长要为婴幼儿准备拆卸、涂鸦的活动空间,给婴幼儿提供足够的拆卸、涂鸦的安全工具材料,引导并陪伴婴幼儿的拆卸、涂鸦行为,与婴幼儿一起玩一玩,画一画,拆一拆,讲一讲,理解婴幼儿的创造天性,用心欣赏婴幼儿的看似不合逻辑的涂鸦作品。

2.正确应对“反抗期”ZJ09.COM

婴幼儿在两岁前后,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表现为调皮、任性、爱走极端,故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家长往往不了解“第一反抗期”的特点,对婴幼儿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手段,常采用专制性的教育态度,或娇惯和迁就。

专家建议

父母要为宝宝的成长自豪,因为学会说“不”,是婴幼儿成长的标志。请学会尊重婴幼儿,不轻易干涉,以平等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其次,相信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第三,采取讲道理、转移注意、冷处理等方法终止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第四,把握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

相关推荐

儿童早教:如何让孩子乖乖听家长的话


儿童你千万别小瞧一个两三岁孩子的智力,由于,在需不需要醒来,需不需要穿着打扮的难题上,她们的“斗争”常常会主要表现出令人震惊的“聪慧”。一则发表在最近英国《育儿》杂志期刊的文章内容就叙述了一名心理学硕士母亲与自身2岁孩子阿隆中间的“交锋”。除此之外,她还明确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让孩子们乖乖听话。如何让孩子乖乖听家长的话?

何不装装傻

即便是最不懂事的小孩子,在父母看起来束手无策时,也会怜悯父母。因此,有时要让孩子相信你必须被协助。如何让孩子乖乖听家长的话?儿童

假如孩子回绝将自身的玩具收起來,你也能够 取出些玩具,随后把他们放进澡盆或餐厅厨房的碗橱中。当孩子提出抗议时,你也就能够 假装很可怜地说:“不是我早已将玩具放进玩具盒内了没有?”此刻,孩子会怜悯你,随后帮你将玩具放回他们该呆的地区。

正确引导他见到积极主动的一面

孩子由于心愿沒有达到而大吵大闹时,最好是的方式便是让平平淡淡无趣的事儿越来越趣味。例如,孩子想起体育场玩时,忽然下大雨。这时候你能对他说:“它是一场非常好的雨哦,如今大家总算还有机会在房间内野炊了。”这会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越来越激动起來。

恰当利用青春期叛逆

假如你觉得东,孩子便说西;你觉得西,孩子便说东。此刻,比不上冬寒抱冰。

例如,当希望孩子能手疾眼快一些时,会装作很着急赶时间,“我拿不定,你能不能在我考虑以前整理好哦。”随后,他就会冲到衣柜前,取出自身的靴子和夹克外套,快速穿好衣服裤子。如何让孩子乖乖听家长的话?儿童

正话反说的方式,是利用了孩子期盼单独的心理特征,使双方都获得分别要想的物品。但这类方式一定要选用趣味的方法,并且不必过多应用,不然,孩子也会揭穿的!

学好说“好吧,可是……”

对刚学好行走的小孩子而言,要是让她们了解能做好自己想干的事,就会主要表现得十分相互配合。因而想回绝她们的规定时,父母们能够 选用“好吧,可是……”的叫法。你能说:“好吧,你能吃一个吐司面包,可是,大家应当先一起吃晚餐。”换句话说,“好吧,大家能看一会儿卡通片,可是我们要先把玩具整理起來。”孩子们一般会抵抗“不”,但没法抵抗“好吧,可是……”

准备充分点吃的

如何让孩子乖乖听家长的话?也许,绝大多数孩子在闹脾气的情况下,你并不了解她们是为了什么。但假如能提早给孩子切几块iPhone准备着,或许就能处理这种难题。由于,让孩子们觉得舒服高兴实际上是件非常简单的事儿,尽可能考虑他的基础要求——食材、睡眠质量,这种就充足了。

家长不用说第二遍,孩子就乖乖听话!


很多爸妈都很头痛这种情况:让孩子停止手中的事儿去做另一件必须做的事,如从玩玩具、看电视到去作业、睡觉等时,孩子会无视我们说的话,让我们不停的重复、唠叨、威胁,甚至咆哮,往往还没有效果。

正是这种很容易让人理解的、非常自然的反应,反而导致了孩子对于家长的无视和违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有着四十多年家教经验的、英国资深教育专家诺埃尔·简妮思-诺顿的“永远别说两次”法,教我们在保持友善、尊重、平和的同时,让孩子轻松地从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并形成配合的好习惯。

在执行“永远别说两次”之前必须了解的几件事

“永远别说两次”法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六步法”,让孩子在90%的时间里,只要你一发出命令,他们就会毫无抱怨地配合你,能更有效地帮孩子养成“配合”这一重要的习惯。要先了解几件事:

为什么不要反复发出指令?

当孩子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时,你很可能会更大声、更不耐烦地重复你的指令。这些重复和提醒传递给你孩子的信息就是:他不需要你一开口就闻令即动。你开口说第一次时,他们会对你充耳不闻,因为知道你会重复一次又一次。只有听到我们声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声时,孩子们才会觉得自己必须当心点。

方法适用于什么时候?

孩子的行为分开始型行为(孩子没有捣蛋,但是需要接下来做另一件事);和终止型行为(孩子做了错事或者恼人的事,你希望他停止)。这个方法适用于开始型行为,不适用于终止型行为。

什么时候不能使用?

如果孩子坐在电视、ipad等显示屏面前时。这种情况,首先你得想办法把所有电子设备关掉;时间紧张,需要马上出门时。一旦启用这个方法,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六步都坚持完。

多大年龄可以使用?

从孩子大约3岁起就可以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因为大多数孩子这个时候心智足够成熟,能理解你要求他们做什么,并能专心足够长的时间,遵守简单的指令。

六个步骤让你永远不用说两遍

第一步: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儿去,站着,看着他。

你是否曾经人在厨房,从厨房窗户喊你的孩子去做作业或者来吃晚饭?自己在一个房间,却向另一个房间里的孩子问问题?

孩子看不到我们时,就会很容易无视我们。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停下手里的事,然后走到孩子身边看着他们,孩子当然不把我们说的话当一回事。要站在孩子们面前看着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很严肃、很坚决,以此表示“这很重要”。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着你。

你务必确保孩子已经准备好听你讲话,这一步正是让孩子专心于你要说的话。

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们正在专心于画画、写卡片,我们却在这时发话,孩子可能根本就没听,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说的什么。你若愿意站一小会儿,等到他抬起头来看着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步:把要求讲给孩子听,用语简单、表意清楚、只讲一次。

一旦你把要求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了(要求不能太长,以免孩子变得躁动不安),就不要重复。如果重复要求,就会给孩子传递出这一信息——不必在你说第一次时就听,甚至有可能在你说第四次时也不用听!

第四步:让孩子把要求重复给你听要求他用自己的话准确、完整地说出来。

当孩子告诉你他应该做什么时,他的大脑便会自动产生一幅清楚、生动的图片。图片中的他正在做这件事。当孩子听见自己心底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时,便有了主人翁意识。与由你说出要求相比,这样他便更会把这个要求当一回事。

不要让孩子仅仅只是鹦鹉学舌,因为他们即使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的情况下也能重复。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谁确地告诉你他必须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那么毫无疑问他听见了你说的话并且理解了你的要求。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找借口。

第五步:站着,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后仍没有开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乐意站着等待。

等待是一个很有效力的办法;等待表明你是认真的。把你站着等待孩子回应的时间当做是一种投资吧,一种很快就会带来“更平和、更轻松、更愉快”的家庭生活的投资。

第六步:在你站着等待的时候,对孩子朝正确方向迈出的每一小步,不管这一小进步多么微不足道,都要描述式地赞扬他,并且"反思式倾听"他的感受。

每天多给孩子一点"描述式赞扬",孩子就越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并展示他们最好的一面坚持做第六步,直到孩子配合你。他们会配合的,而且往往比想象中来得快。"永远别说两次"这一方法通常会起作用,因为没有第七步——过一会儿,放弃。

即使让孩子最终配合需要走完所有六步,也要记住要"描述式赞扬"孩子。

这样,下一次要孩子的配合就会来得容易一点、快一点。相信很快你便只需做前面三步即可达到效果。

捣蛋孩子的潜能开发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捣蛋孩子的潜能开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潜能一:绘画

捣蛋表现:才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客厅的墙上多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天天爸发现后,怒火中烧抡起巴掌就给天天PP来了几下,要知道这房子的装修凝结了天天爸3个月的心血,就这样被淘气的宝宝破坏了.事后妈妈问天天为什么这么做?天天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看着天天红红的小PP,爸爸觉得有点后悔当时不应该这么冲动。

发掘方案:首先安抚伤心的宝宝,肯定他画得不错。其次让孩子明白画画要选择地方,即使是打扮自己的房间,也要先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给宝宝准备足够大的纸张和画笔,满足宝宝愿意画长线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爱好就是学习绘画的启蒙,如果父母一直对他的涂鸦抱怨不已,那这一点绘画智能就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看见孩子画在墙上的“拙作”,父母先要保持冷静,问清楚以后再做判断。

潜能二:舞蹈或运动

捣蛋表现:妈妈下班回到家,就被房间里的场景吓了一跳,她发现自己的大床上有3个小姑娘穿着鞋在蹦蹦跳跳,除了自家的丫丫,还有同个小区的2个小女孩,空调毯不知何时变成了大家的跳舞裙。而保姆周姨却在外面看电视,她尴尬地说:“我不知道你这么早回来,我打算在你回来前收拾好的。”妈妈气得冲进房间一下子就把3个小孩拎到了地上,丫丫被结实地训了一顿。

发掘方案:妈妈爱干净固然不错,但是也要原谅丫丫的顽皮,毕竟女孩子爱唱唱跳跳也很正常。为此挨骂会让小小孩心生阴影,孩子的玩劣可能由此止步,但有可能她会用更倔强姿态来面对你的粗暴。所以除了告诉她不能把床当舞台之外,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她玩得自在,比如购置充气式地垫,让丫丫在地垫上玩耍,也可以带丫丫去参观儿童舞蹈班,或者带她去运动学校看看,看看是不是有点舞蹈或者运动天赋。这一类的智能就是这样开始培养的。

潜能三:科学技能

捣蛋表现:欣欣的爷爷家养着很多植物,有高大的海芋,有漂亮的四季海棠,有石榴还有绿绿的富贵竹。每次欣欣都会围在爷爷身边,看爷爷把植物搬进搬出、浇水、松土,也就忍不住两只小手偷偷摸摸跟着摆弄,他常常制造点小麻烦,让爷爷哭笑不得。有一次大家发现海棠的盆子里冒着热气,过去一看原来欣欣把自己喝的温开水都倒到海棠盆子里了,那是爷爷最喜欢的海棠花,于是他就给欣欣立了条规矩-绝对不准靠近花草,否则打屁股。

发掘方案:这样的处罚似乎严厉了些。换个角度看,欣欣并不纯粹是淘气,那天他听见爷爷嘴里嘀咕着要给植物浇水,才去"捷足先登"。至于温水,更是宝宝的好意。“妈妈说小朋友要喝开水。”欣欣自己这么解释。所以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在你的诱导下,宝宝出格的行为也很容易得到解释。欣欣的爷爷如果愿意教欣欣一些基本的常识并给他实践的机会,欣欣一定会乐于学习。一个愿意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潜能四:逻辑探索能力

捣蛋表现:扬扬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可到了手的玩具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厄运:摔得七零八落"尸横变野"。父母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那天又把生日姑姑送的遥控警车给摔坏了,爸爸一气之下,给扬扬一顿教训,扬扬哭得"荡气回肠",爸爸也头疼不已。

发掘方案:喜欢拆东西的宝宝让人头痛,看着好好的东西变成一堆零件,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来气。但这是宝宝的杰作,你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来判断好坏,正因为有好奇心,宝宝才会这么做,如果他能无师自通学会安装,那你家一定有一个小天才。所以看着宝宝一直走弯路把好东西给拆了,不如给宝宝买儿童专用的拆装玩具。喜欢拆拆装装的宝宝往往逻辑能力和探索能力都很强。

潜能五:交际智能

捣蛋表现:佳佳简直是个小事儿妈,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挤着小脑袋搞清楚。大人聊天,她口齿不清是非不分也要参与其中。佳佳胆大不怕生,特别喜欢到别人家串门,甚至玩到了吃饭时间都不肯回家,好几次都在别人家完成了晚餐,这让平时行事规矩的父母俩尴尬不已。真不知道怎么生了这么一个爱轧热闹的孩子。所以,现在只要佳佳提出想出门玩,妈妈就毫不客气地说“不行!”任凭佳佳哭闹。

发掘方案:也许父母觉得孩子“太野”,反过来看佳佳是个性格活跃的孩子,只是缺乏一些引导,容易让人觉得没“教养”,父母是不是也要找找自身的原因呢?现在社会,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佳佳能在别人家蹭到晚餐,这说明她还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女孩。所以,如果对方父母不介意,不如你也可以找个机会把他们的孩子请到家里来玩,由佳佳做一次东。这样既增加了孩子间的交流,也给父母间搭起情感平台。奉劝父母,千万别把孩子管得太紧,以免失去交际智能的培养。

潜能六:动手能力

捣蛋表现:奇奇很喜欢"玩家务"。每次妈妈动手包饺子,他都嚷着要参加,妈妈总是嫌奇奇碍事自己一人动手,奇奇就偷偷拽了一块小面团放在手心里玩,等到妈妈发现的时候已经把面粉揉成黑面团,奇奇还抢着扫地,结果地没扫成,却把垃圾筒给捅翻了。害得妈妈多了一件家务活。于是妈妈就对奇奇吼了起来:“走开走开,再捣乱妈妈就打你了!”

发掘方案:为什么妈妈不能对奇奇的热爱劳动耐心些呢?有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太懒,什么家务都不会做,那么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后,妈妈为什么要粗暴对待呢?不妨给宝宝制造一些"玩家务"的机会吧,表扬他的进步而不是专门挑他的不足,你要知道4岁的孩子拿着比他个子还高的扫帚扫地是一件吃力的事。他的样子虽然笨拙,但是也不失可爱,只要你肯静下心来认真欣赏就会这么发现。宝宝的劳动智能只有在你的引导和耐心下慢慢养成。

潜能七:观察力

捣蛋表现:女孩一苏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非常好,她常常会发现大人说话的漏洞,以"纠正"大人的口误为乐。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小大人"的脾气,不分场合发表言论,家里人都认为一苏聪明而乖乖接受她的"教导"。可上次一苏和妈妈遇上妈妈单位的领导,一苏纠正了领导那半吊子普通话半天,最后领导尴尬离开,妈妈也尴尬万分,谁让自己的孩子太较真,越想越气,她回去把一苏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并警告说以后在家也不准当大嘴巴,否则打PP,一苏委屈地大哭一场。

发掘方案: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她并不知道如何对外人察言观色,这个尴尬其实也是你自己造成的――平时的不作为。如果转念想想就应该表扬她的细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她的监督,也给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同时可以使成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从本质上说,这是件好事。当然,大人在平时生活中掌握好挑刺的度,有些尴尬就可以避免。毕竟大家见多了小迷糊宝宝,这样心肝灵清的宝宝很讨人喜欢。所以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尴尬而呵斥宝宝,从而使宝宝失去观察智能的锻炼。

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因生活经验和各类常识知识的不足而产生看似出格的行为,这其实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智慧。孩子终究是孩子,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看他们的世界,也许每个孩子都是他故事中的主角,请不要错过每一个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如何让“乖”宝宝变开朗?


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但心理专家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如何培养他们快乐的性格,让他们成为开朗的孩子呢?

1:“乖”宝宝可能会交往困难

有些宝宝虽然已经掌握语言,但经常保持缄默,不主动与人交往。与陌生人接触,令他们惶惶不安。对他们来说,在家玩玩具、静静地看电视、看书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类宝宝有可能属于“退缩儿童”,容易产生交往困难、言语表达差、在陌生环境紧张焦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专家认为,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天生神经类型较弱,适应性差;二是后天教育方式不当。例如父母很少与他们交流、玩耍;或者父母性格孤僻,很少与亲戚朋友或邻居交往,使宝宝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另外,受到严重心理和生理创伤的宝宝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2:培养“乖”宝宝的快乐性格

对这样的“乖”宝宝,家长首先要有耐心,保持态度和善、亲切,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其次,要引导宝宝多与外界接触,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如讲故事、念儿歌等,从家人逐渐扩大到外人。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专家建议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逐渐改变“乖”宝宝的孤僻性格,成为一个开朗快乐的孩子。

●引导宝宝与人和睦相处

与人关系融洽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父母不能支配宝宝的社交活动,但却可以引导他与人和睦相处。父母可安排宝宝常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像参加小组旅游,或带宝宝到游乐场去与年龄相同的孩子玩,随时欢迎宝宝的朋友到家里来玩。

●培养宝宝广泛的兴趣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虽然父母不知道什么东西会引起宝宝的兴趣,但我们可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宝宝试试。对于宝宝而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跳舞、绘画、打球等,可逐渐增强他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培养他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

●多让宝宝亲近大自然

对宝宝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大自然还可以培养宝宝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不要总让宝宝呆在家里,要多带宝宝亲近大自然。当身处大自然时,宝宝会情不自禁地敞开心扉,家长可及时与他交流、沟通,相信宝宝会逐渐改变在陌生环境中容易焦虑紧张的性格。

●建立快乐幸福的家

帮助宝宝找到持久快乐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生活得快乐。我们能为宝宝做得最好的事就是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知足的人。生长在快乐家庭的宝宝,长大后比一般的人要更快乐。其中部分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但父母所创造的快乐环境也是宝宝快乐的源泉之一。

总之,孩子之所以很乖,除了有个性特点以外,还跟家长教育方式有关系。要想让孩子变开朗,父母也得注意以上培养方法。

家长亲子活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