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指出"情商"(EQ)的新概念,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与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五种学习的能力组成的。

一、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总有某些个性上的盲点,常常自我反省,能立刻查觉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二、控制自己的情绪。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情商的一个重点。

三、激励自己。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

四、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查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理。

五、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未来的时代,仅凭知识和聪明并不一定能成大事,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情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习批评的艺术。情商高的批评者,会留心对方的情绪反应,先明确提出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使受批评者不会产生受挫折感。

2.学习说出心底的感觉。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彼此问题难免存在偏见,最好的方法是让别人说出心底的感觉与想法。

3.从小开始培养人对情绪的反应,形成一定的原则。从小学习正确的情绪反应,就能够提早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情绪习惯。

相关阅读

孩子学画画创意比素描更重要


正当众多孩子为美术考级而战时,一种全新的美术教育——创意美术在沪上悄悄兴起。创意美术主要通过不同的材料,通过美术的方式,让孩子“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激发幼儿表达欲望;或者通过绘画游戏,以基本造型元素和色彩刺激幼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形成对“美”的初步感悟。对于父母来说,在家一样可以陪孩子“玩”创意美术。

孩子涂鸦敏感期的信号

很多父母一看孩子爱上了画笔,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有绘画天赋,绝不能浪费,赶紧报个班,最好能考个级,为将来升学增加点“份量”。但是不少教学专家却建议,12岁前,孩子不适合美术考级。当你的孩子爱上画笔,也许是天赋,但更多的可能却是他的绘画敏感期来了。

科学家早就发现,孩子从3岁、4岁就开始了画画敏感期。孩子在画画敏感期到来时,往往通过涂鸦和画各种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孩子在表达能力不够完善时的一个补充,也是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儿童独有创意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时候,家长该做的就是陪着孩子“玩”画画。

“儿童美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而非技巧。”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馆长薛文彪从事创意美术教育多年,在他看来,儿童应该在12岁以后才开始学习素描、速写、造型、明暗这些传统美术基本功,过早学习没有意义。“儿童跟成人不一样,儿童阶段的基础应该是:色彩、构图、认知、大胆表现,以及掌握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包括水彩、水粉、油画、炭笔、水墨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陈发奎同样认为,儿童绘画是最典型的直觉反映,在诸多印象面前适当引导,使儿童一开始就进入创作成为可能。陈发奎赞同儿童画的“不似之似”:“不似为欺世”是不符合印象和感受,“太似为媚俗”又有过于理性和概念化之嫌,缺乏童趣和艺术意味。

在西方,创意美术=自由绘画

提及儿童创意美术,来自法国南锡高等艺术学院的保罗-德沃图教授一脸茫然,但当他看过几个孩子的作品后,捧出一本1938年出版的名为《自由绘画》的法国书籍——作者EliseFREINET和她先生一起开创了法国一种很有名的教育方法:自由绘画。

保罗先生介绍说:“自由绘画就是提倡不具体教孩子们画什么,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以前在法国教过孩子的课,老师每节课会指定用一种工具来完成一个作品,没有任何限制,宗旨是鼓励学生多元化创造,跟别人不同。老师引导的作用,是避免孩子们做出雷同的东西。“自由绘画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们真的对绘画有兴趣,可以另外报很专业的班去学素描、水彩什么的。”这跟薛文彪馆长的理念不谋而合。“自由绘画刚出来时,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不严肃。但在法国,当年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家长,完全能接受这种教育方法。自由绘画,可以说已经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中,因为它可以‘唤醒’人们的创造力。”

据了解,在法国,即便是现在的美术学院也已经完全摒除了传统美术的概念。“传统美术不能说是没有地位或不存在,而是退为多样化选择的一种。最高境界是你的创意,然后从创意出发,选择你所需要学习的传统美术。”在法国,绘画的“基本功”不是素描,不是水彩,而是创意。“如果一个孩子想画一辆卡车,他总会找到自己的办法,可能不是传统常规的做法,但很可能因为做不到传统方式反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意。”保罗教授目前在上海致力于中法文化的交流,他坦言自己目前看到的大量作品,实在是太过“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根源,从中国课堂上的美术教育就可见一斑,整齐划一的石膏绘画,在他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现在的美术教育用的还是徐悲鸿、刘海粟一代从欧洲带回来的那套,其实,欧洲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意美术(或自由绘画)的优势在于:单一地学习绘画技巧,是很狭窄的一条道路,而创意美术是为了带给孩子一种对生活的领悟和感知,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可以运用到以后工作中的任何领域,受用一生。也许不会每个孩子都成为很有创意的人,但至少可以成为很有感觉的人——懂得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这是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谋生手段。”薛文彪称。

陪着孩子“玩”画画

比起传统美术,创意美术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孩子们可以不用参加培训,回家自己DIY。

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用游戏快乐导入,将包、椅子之类的物体用拓印的方式在纸上“画”下来,让孩子们在不规则的“面”上添加数笔,最终成为不同的动物、人物、事物,这种想象有序,有目标,有故事情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玩“立体借形”,比方说,一只鞋子,鞋帮像不像一个大嘴巴?再加上两只眼睛,又像什么了?任何一种物体都可以让孩子们想办法“改造”。

而创意美术的工具可以不限定于任何一种画笔。用各种树叶的背面作画,用纸揉成一团当画笔,慢慢地在画纸上印上各种花纹,也可以用各种水果或者蔬菜的切面当画笔;还可以用手指印上图案,然后再在手指印上画上各种“配件”。

作为舶来品,自由绘画甚至只把画纸作为绘画的工具之一。保罗教授建议说,每次可以采用一些吸引孩子的小方法,比如将一个苹果切一半,便可以成为一次创作的工具,不用给孩子任何限定。孩子可以在苹果上涂不同颜色,甚至做印章,目的是引起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意,家长最该做什么?“家里常备白纸以及各种工具,让孩子有想法的时候可以马上开始创作,当孩子拿着他的作品给你看的时候,不要问这是什么,这个不像什么,永远要鼓励他。”保罗教授如是说。如果要挑选一些“教材”,可以选择日本的《玩美幼教系列》中的美术篇、《跟着安柏利大师学画画》等,当然,如果要使用这些书,还是必须家长先看了再引导孩子一起“玩”,而不是让孩子简单地照着书上画。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一些美术欣赏,接触和掌握各类绘画工具和材质。

早教知识:好习惯比吃什么更重要


协助宝宝创建对食物创建好感度。

妈妈理应积极地反面地对待宝宝的胃口,多讲反面的“好听的话”,比如:“宝宝多么的能吃啊”、“这一真好吃呀”。 而不是用疑虑和责怪的一口气说,“宝宝仿佛食欲并不大”和“为何宝宝全都不喜欢?”这些。

重视宝宝对食物的喜好

在宝宝刚开始触碰固态食物时,留意观查宝宝喜爱哪些的食物。由于小宝宝也是有喜好!宝宝第一次品味某类食品类的情况下,不必将其与其他食物混在一起,那样能便捷您掌握宝宝的饮食搭配喜好,另外了解宝宝对什么食物皮肤过敏。

宝宝在第一次尝试食物时,能够 先给她一小口,让她有时间回味无穷,妈妈也可观查宝宝对食物的反映。不必过急地塞给她第二口。

假如宝宝迅速又“急猴”地开嘴巴,表明这类食物她特别喜爱;假如她出現蒙蔽的小表情,皱眉头,或将食物吐出来则说明她对这类食物并没什么兴趣——能够 过3~4周再试着。

科学研究显示信息,这一年龄层的宝宝在触碰新食物时通常喜爱自身科学研究一番,以考虑自身的求知欲。

重视在饭桌边主要表现出去的自觉性

宝宝满周岁以上时,越来越更为单独,这会根据在饭桌边的诸多行为出去。在这个年纪,千万别逼迫孩子进食,它通常是彼此头痛的刚开始!当孩子的胃口被外部的能量所碾过和工作制服时,她会本能反应地将人体层面的数据信号与进食工作压力联络在一起。另外,她也会觉得成年人彻底不在乎她的体会。

妈妈务必尊重宝宝的挑选和自觉性,即便是在食物层面!

接受一个苛刻的进食者

刚开始学爬的宝宝,生长发育速率较为小宝宝越来越迟缓了,来到2~3周岁以上食欲减少也是很一切正常的。实际的主要表现是这个时候的宝宝刚开始越来越“苛刻”起來。那样的宝宝许多见。当宝宝对眼前的食物没什么兴趣时,妈妈千万别逼迫她进食,可适度转换一下食物。如:用酸牛奶来取代她常常喝的牛乳;或是用一小块iPhone替代她每天喝的水果汁。

最重要的是记牢——宝宝饿一顿并无生命危险

假如这顿宝宝不乐意吃,就饿一顿,假如妈妈不心惊胆战,下一餐时宝宝反倒会看起来非常有食欲。令人震惊的是,幼年的宝宝自身会对营养成分摄取作出适度的挑选!有科学研究显示信息,婴儿会在一段时间内自主调整营养成分摄入。因此,妈妈不必简易埋怨孩子沒有吃了晚饭上的鸡翅,回忆一下她一天或是一周的总体主要表现,你多半会惊讶地发觉,孩子并沒有饿着或是缺乏营养成分。

让宝宝自身进食,能协助提升孩子的劲头与食欲。妈妈应提前准备一些宝宝能够 用力进食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水果、吐司面包馍馍等。

不能用食物来分散化宝宝的专注力

切勿将食物做为一种奖赏,“假如你将小玩具收好,妈妈就陪你去吃肯德鸡”;或者一种处罚,“不把小玩具收好,之后就没去吃肯德鸡了”。长此以往,孩子会把食物作为一种依靠。

不能用食物来分散化孩子的专注力,“妈妈急事,这里有包饼干,你坐在沙发上渐渐地吃,不必大吵大闹”。那样很可能会使孩子培养在心态焦虑不安或厌烦时就想吃东西的习惯性。

不必将食物作为一种抚慰,如,用曲奇饼干宽慰摔倒的孩子。这将会导致孩子将食物当做宽慰物,万一遭受不如意的事儿就用进食来安慰自己。

自然,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中,父母在所难免应用之上方式,这并不用说一定会导致很严重的不良影响,但父母一定要留意防止孩子培养那样的习惯性。

出示好的效仿个人行为

要记牢,孩子通常不容易照大家的规定去做,却愿意效仿大家的个人行为。她们对父母的饮食搭配个人行为和习惯性耳闻目睹。因此,父母们应最先摆正自身的饮食搭配个人行为,不必一直在餐前或餐后从电冰箱中取饮品小点心,也不必一直由于休重难题而过度焦虑情绪,老是嘟囔要减肥瘦身。

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父母会逐渐发觉与孩子一同进食的快乐。即便如此,也勿让用餐或做饭变成日常生活的唯一管理中心,出门散散步、游水、出游远比饭桌上的文化教育关键得多。给你的孩子明白用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

遗传影响孩子智商 早期教育更重要


亚拉巴马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雷格?雷米等人的一项长期研究对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他们把一批贫困家庭的4个月婴儿分成两组:一组送进教育中心,那里有老师教他们做游戏和唱歌;另一组不进行早期教育,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到学龄前期,第一组儿童的智商比第二组高10—20分。到15岁时,第一组孩子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均高于第二组。

遗传是影响孩子智商的重要因素,但家教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在孩子大脑的发育阶段,父母的培养,哪怕只是玩捉迷藏等简单的游戏,都有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作用。

亚拉巴马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雷格?雷米等人的一项长期研究对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他们把一批贫困家庭的4个月婴儿分成两组:一组送进教育中心,那里有老师教他们做游戏和唱歌;另一组不进行早期教育,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到学龄前期,第一组儿童的智商比第二组高10—20分。到15岁时,第一组孩子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均高于第二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雷米说,是早期教育促进了大脑发育。

婴儿出生时便有几十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有的神经元在孩子出生前就彼此相连,调节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动。其余神经元则在后天经历刺激后才能相通。孩子发育时,神经元形成的突起为彼此的联系和指挥生理活动铺平道路。例如,眼部神经元的突起延及大脑视觉皮质,可“翻译”眼之所见,并经其他神经元突起的联系,指挥人对所见之物作出反应。这类经历每重复一次,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被加强和巩固一次。婴儿0—2岁时,脑细胞发育迅速,神经元联系剧增。到2岁时,脑细胞之间已有300多万亿条联系。同时,未彼此连接、未经使用的脑细胞则被“废弃”。

如果婴儿2岁以前错过了促进某些脑细胞发育的机会,是否会终生有智力障碍呢?不会,因为脑细胞联系的建立在整个儿童期都很频繁,而且有大量的机会促进它。父母在整个儿童期对孩子智力的开发,都会是有成效的。

爸妈做到这八点 孩子拥有好性格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拥有一个好性格,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八点:

1.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2.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3.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4.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他说对不起;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5.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6.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7.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8.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