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胎教

2021-07-22 创造力胎教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鬼的童话故事

“捣蛋鬼”的创造力如何开发呢?(亲子专题)。

前言:许多家长都比较喜欢听话、老实的宝宝,而对于顽皮捣蛋的孩子往往不抱好感,育儿专家指出,其实“捣蛋鬼”的孩子更加具有创造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开发“捣蛋鬼”的创造力吧!

孩子都充满好奇心,他对周围新鲜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不受固有思想的束缚,敢想、敢做。有时候,他会拆装家里的“高科技”;有时候也会提出一些“好笑”的问题。看似“顽皮”的言行举止,往往就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火花的闪现。

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常常会“招惹事端”,他们的奇思妙想可能会给你帮倒忙,比如把家里新买的东西拆得乱七八糟,把厨房弄得一片狼藉……

孩子的创造力其实就来源于这些生活中的“捣乱”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他的一场娱乐。它标志着孩子能解决一些问题、能娱乐自己,并能用他奇妙独特的方式探索世界。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但是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亲子网

发现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表现出许多特征,也许你把这些特征当成了捣乱,也许这些特点会让你大发雷霆,也许这些表现会让你疑惑不解。现在,也许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只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

1、有创造力的孩子总是许多看起来与他毫不相干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兴趣很广泛,而且他所感兴趣的领域大多毫无关联。他可能因为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就爬上了房顶。这些不同寻常的兴趣,或许能促使孩子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2、有创造力的孩子喜欢追根究底。有时,你会被他的一连串为什么弄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答,别担心,有时孩子会在你的启发下,自己想出许多新奇的答案。

3、有创造力的孩子一般比较好动,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可能会在休息的时候,又完成了一个新的“作品”。

4、有创造力的孩子愿意冒险,成人总是觉得这些孩子很调皮,不让人省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照看和预防他们出危险。为了能让自己轻松一点,我们常常非常强硬地规定这些孩子不许这样、不准那样,如果错了,就要被惩罚。但这种约束往往难以浇灭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你一个不留神,他就偷偷地开始了一项危险行动。

5、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认真听我们说话,总是在我们面前显得心不在焉,其实他只是对我们所说的内容不感兴趣,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另外一件他感兴趣的事物上。这件东西的吸引力能让他忘记饥饿、口渴,忘记疼痛。这恰恰是创造力使然。孩子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他的精神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易分散和转移,以至于不完成就不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者根本听不见别人说话,甚至忽略自己的身体感受。

6、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不受一些看法的限制,他们会挑战权威思想,甚至有时会很激进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异常地顽强、固执、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或观点。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行事也比较独立,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7、有创造力的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常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他们还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孩子们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常常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感情和意志。比如,他会幻想帽子可以变成飞碟,一转起来就可以飞上太空,也可以随时降落。这虽然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却是孩子对太空的一种遐想。

9、有创造力的孩子喜欢把自己的许多想法付诸实践。喜欢探究性地拆装东西,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比如拆开玩具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组装;把面粉加上颜料当成橡皮泥等等。这也常常让成人觉得他们是在捣乱,孩子们也常会因为拆坏了玩具、家里的物品,或者把屋子弄得一团糟而收到惩罚。所以,提醒父母们注意,只要孩子不是因为发泄情绪而毁坏东西,就先别忙着批评和惩罚,弄清楚背后的原因,才不会让孩子受委屈。

10、有时候,孩子的创造力在绘画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绘画。孩子的绘画技术不一定好,却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他会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画在一起,或者画出来的内容看似很荒唐,比如把小兔子画成绿色的,让汽车长上翅膀。这些都不是孩子随意乱画的,这反映了孩子的想法和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不能用画得对与不对,好与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作,因为成人的思想已经被固化了,我们不能再用这种被固化的思想再去框住孩子,框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子教育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孩子来说,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在原先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了,就是一种创造。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父母如果能及时发现和保护孩子最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使孩子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让他一生都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创造性的孩子不为外界环境因素所限制,能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成就。而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孩子失去了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最终会成为平庸、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孩子天生就具有创造性,他的行为和做事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创造力应该得到鼓励和保护。所以,我们需要为孩子的奇思妙想进行一场保卫战,捍卫孩子的创造力,让他成为快乐的创造者和探索者。

本网站小编总结:调皮的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的新奇事情来,因此他们也更加具有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做为家长看孩子要全面,看似小孩子们的缺点却往往能够成为今后他们发展的优势,希望父母都能够学会开发宝宝的创造力!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宝宝的运动能力要如何开展呢?(端午节专题)


前言:对小宝宝们多锻炼,可有利于其更加健康的成长,但是家长们有时因为娇纵孩子,常常不愿意让孩子走路,到那都是抱着,再加上室内活动地方的限制,宝宝就更加得不到锻炼了,以下就来详细的认识下吧!

宝宝出生几周到3个月,肌肉缺少力量,但有了最初的发展,您要侧重颈部运动,通过呼唤让他转动脖子,俯卧时用玩具或铃铛吸引他抬头;还要帮助他翻身、做手脚被动操。

3-6个月龄:孩子胳膊与腿的肌肉有了力量,您可以帮助他学会侧身与翻身,从仰卧到俯卧,锻炼较长时间的抬头;用手给脚底施压刺激抬脚蹬腿;提供玩具,使他从握拳姿势到使用手指,经常做手眼运动。亲子网

6-12个月龄:是孩子从爬行到走路的阶段,对周边事物的探索欲望催促着他运动能力的快速发展,从独立坐、爬行、站立到行走,要充分培养孩子对运动的热爱。

12-24月龄:是孩子从走路到会跑的阶段,世界一下子拓宽了,具有更强的探索与冒险精神,也是您培养孩子大运动的关键期:带他攀爬、滑滑梯、奔跑、跳跃等。

24-36月龄:孩子开始喜欢群体性的运动,对运动似乎永无疲倦,您要每天让他外出,与孩子们自由地玩耍,不怕脏和小冲突。可以到游乐场所,参加富有想象力与冒险精神的群体活动。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目前多数宝宝的运动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其探索精神也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在此我们就为家长们提出几点让小宝宝运动的方法,希望可有利的帮助宝宝动起来!

如何让孩子主动的去学习呢?(亲子专题)


前言: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都是由父母们逼着去学习,而并非是出于本身的喜爱,他们有时甚至觉得学习是为了别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才能让孩子主动的去学习吧!

学习心理学

就读同一所学校,放学后上的也是同一家补习班。

为什么有的孩子的成绩是全校第一,而自己的孩子却是倒数第一?

伤心的家长开始担心是不是孩子的智力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只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和科目各不相同罢了!

让孩子提高注意力,不用家长浪费唇舌。

让孩子自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不二法则!

上同一所学校,听一样的课,成绩为何参差不齐

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会伤害到孩子,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又不能不学。学习真是个想卸也卸不掉的担子!要是能既有效率又有意思就再好不过了,是吧?

想知道学习成绩突出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差别在哪里吗?

韩国是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各种学校的牌子。

即使上同一所学校,听一样的课,孩子们的成绩却参差不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亲子网

原因就是学习的“自我主动性”存在差异。

自我主动性,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不是被其他外因强迫的。这种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成绩好的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时间占的比例比较大,由于学习成绩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学历,所以对课外辅导和补习的依赖几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越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越高。

电视里介绍的那些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全盘模仿。

那么,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和不愿意主动学习的孩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在设定的目标上就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问一个孩子,他学习是为了什么,大多数孩子给出的答案都差不多。我想是为了考上大学吧。

孩子们给出这样的答案,通常就表明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父母高兴才不得不学,就是因为别人学所以自己也学,这样很容易使学习失去动力。

遇到这样的情况,先向自己提几个问题,给学习设定一个目标,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在自己设定好了目标的前提下再去学习,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才学习的。

而且,也要明确意识到,我现在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将来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所做的积累。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学习起来才不会枯燥乏味、失去动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基本学习方法的差异。

现在很多学生包括家长都不知道什么叫学习方法,觉得学习方法就一个——“努力”。对于学习本身,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其实就是处在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下。令人遗憾的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却没有和成绩成正比。

相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自己会总结学到的知识,且把自认为还没有熟练掌握的部分挑出来重新学习,这样做就是在运用很系统的学习方法了。

这种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善,对孩子来说,也可以改变他原有的学习动机。

那么,为了让孩子更主动地去学习,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学习动机

为了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需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动机,最先要做的就是确立目标。

当孩子有了对未来的畅想以后,为了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个计划,以便达成目标,这样孩子的学习自主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就要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另外,也要对孩子现在的水平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如果目标定得过高达成不了的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要了解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科目,不喜欢什么科目,对哪些学习内容觉得困难、吃力,然后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亲子教育

这样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有的放矢地去帮助孩子,才能让孩子在不失去学习兴趣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

二、制订学习计划

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上了很多辅导班,成绩却没有起色,这有可能是由于孩子的时间被安排得过满,没有一点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灵活掌握。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动机后,就要切实地开始帮助孩子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的第一步是在确定大目标的前提下,具体分成几个阶段来完成。

这样制订出来的计划,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吃力、不太容易,但一旦执行起来,就会发现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

三、评价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评价,是指每天都给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并检查孩子有没有按照

学习计划好好学习。让孩子自发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让孩子更准确地知道自己哪里还存在不足,也能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自我评价不要过长,最好控制在3~5分钟之内。

我们让孩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检查自己制订的计划是不是都做到了,如果在这个环节上浪费太多时间反倒有点本末倒置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的梦想。但是因为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梦想,所以,大多数孩子的梦想都搁浅了。如果觉得孩子的梦想确实具有可行性,那么就先让孩子明白,想要成功,除了目标和运气之外,更需要毅力。设定目标,然后自己一步步朝着目标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真正实现梦想。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孩子们学习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使他们学习自觉的学习,明白学习为的是什么,只有他们懂得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在将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如何让孩子很听话呢?(元旦亲子专题)


前言:现在的小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少的家长们反应自家的孩子比较难管,常常爱给自己对着干,这多少让家长们感到没有威信,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呢?以下就来看看小妙方吧!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亲子网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亲子教育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不听话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做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且针对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用行动疗养法则角度去改变孩子,但愿以上的的3点可以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呢?(圣诞节亲子专题)


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若是家长们想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多去观察的孩子眼神,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会说话的眼神”,可以轻松的让家们懂得小孩子的心思!

1、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

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

2、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这时,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确与否,父母应夸奖他,然后给予讲解。

3、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情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做出做还是不做的决定。

4、孩子低着头,眼睛躲闪着,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对,那一定是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怕受批评。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表情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孩子承认错误后,父母要肯定他的勇气,相信他能改正,并告诉他仍然爱他。

5、孩子怒目而视,说明孩子认为父母处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满意。

此时,父母不可压制孩子,应该反思究竟,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理服人。

6、孩子目光轻松,眉飞色舞,说明孩子高兴。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许多的时候家长们都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但是小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也是很有限的,因此许多的时候就要靠父母们去观察了,希望以上的几点可以帮助家长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何拒绝孩子的“再多一次”呢?(亲子专题教育)


前言:现在的小孩子们都很喜欢给父母们讲条件,再玩一会、让我再看一会.......等等,是孩子们常用的招数,那么做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来拒绝孩子们的“再多一次”呢?以下就来具体的看看吧!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亲子网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而再给第二颗糖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可以吃两颗糖果”;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之后因经不住他“再多看5分钟”的软磨硬泡而妥协,还不如一开始就声明“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不要理会他。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然后微微转身,装作要离开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他会跟上来。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此时应尽量保持平静,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不要与他面对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会,也不要计较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之类的气话。亲子教育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

如果你这样做了,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面对孩子们“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们感到很为难,他们即不希望成为孩子心中的“大恶人”,但是也不想让孩子不懂规律的想怎样就怎样,因此学会如何应对“宝宝的再一次”很重要!

创造一个亲子游戏的气氛很重要(亲子游戏专题)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创造一个亲子游戏的气氛很重要(亲子游戏专题)”,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引言:好玩儿的亲子游戏跌都免不了创造一个好的玩耍气氛,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能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发挥亲子游戏的真正作用。

1.5~2岁——

1岁半以后,宝宝开始玩假装游戏。2岁前宝宝的假装游戏比较简单,基本没有什么创新的成分,大多是他生活的简单重复,与周围人群的生活没有什么联系。

到了2岁,宝宝的假装游戏则加入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宝宝可能通过观察与思考,慢慢尝试概括自己或他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再将这些行为加入到他的假装游戏中去。比如他会学着妈妈的模样,拿起一个玩具电话,对着话筒说:“喂!你好!你是谁呀?”然后进行一番听起来十分有趣,但是不见得合乎逻辑的“对话”,最后他也会煞有介事地跟对方说“再见”,并挂断电话,结束他的通话游戏。

2~3岁——

过了2岁,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理解,他的假装游戏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宝宝会把任何其他物品当成电话,将它拿起来开始打电话的游戏;他不再停留于给玩具娃娃喂上一口饭,或者简单地拍拍玩具娃娃哄她睡觉,他很有可能像模像样地洗菜、切菜、烧菜、将烧好的菜放在盘子里,再将美食“喂”进娃娃的小肚子。宝宝利用自己综合生活经验的能力,让一些新的生活经验变得更有意义。

3~5岁——

3岁是宝宝想像力游戏的一个分水岭。过了3岁,随着宝宝各种知识的积累,他的想像力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他的假装游戏因为有了这些作为基础,便越发地登峰造极起来。除了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他甚至开始想像一些我们根本就无法想像的事物来开展他的假装游戏。3岁以上的宝宝开始对“过家家”的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展示自己对不同角色的理解。亲子游戏

5岁以上——

快5岁的宝宝想像力已经十分丰富,他喜欢冒险,喜欢去新地方、做新事情,已懂得世界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仍然喜欢玩“过家家”,但游戏的情节与人物比5岁以前丰富了许多。宝宝想像的故事情节多发生在饭馆、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医院和杂货店等日常熟悉的场所,因此,他常常把自己的小三轮车假想成公共汽车或警车;把自己从台阶上、凳子、椅子上往下跳看作是飞机在飞行或者外星人降临地球;他对画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已经能用各种线条和图形组合成画面,并把自己的画解释得丰富多彩且颇有情趣;喜欢在游戏中扮演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比如奥特曼、超人等等。

本网站小编祝您春节快乐,提前给您拜年了:宝宝通过假装游戏发展的想像能力也有助于他更好地把握周围的环境与世界。通过假装游戏,宝宝想像中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如何应对孩子发脾气(元旦亲子专题)


前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小孩子更是如此,只不过相比来说大人更加能够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可是小孩子却不一样了,当他们不开心或是不顺心的时候会不分场合的闹脾气,很多的时候会让家长们感到尴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爱发脾气的孩子呢?

1.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跟他讲道理。

尽可能少说,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根本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等他情绪平稳了再说。

2.保证安全。

孩子发脾气时,一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比如敞亮的铺着地毯的房间,远离玻璃桌子。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经常会扔东西、砸东西,或者打身旁的人,所以要让孩子远离可能有危险的一切事物,包括你自己的身体。

有时小孩完全失控,需要你帮助他控制一下,你可以坐在地板上温柔而坚定地抱住孩子,让孩子坐在你的两腿之间,两个手臂环绕着他,这既能确保孩子的安全,又能给孩子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支持。很快(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孩子就会停止对抗,有所放松,哭喊声也小了很多。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办法不会造成身体上的冲突,而是你给予孩子支持和安全的一种方式。亲子网

3.别把孩子单独留下。

有些父母认为把孩子独自留在房间让他自己去发疯好了,其实孩子情绪和行为失控时,大人最好别离开他,待在他身边,哪怕不跟他说话,你的存在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他也许会要求你离开或者别管他,但那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你可以坐下来看看杂志,如果孩子抱住你的腿,尽量不理会,你可以说:“你现在真的很生气,等你气消了再说吧。”或者说:“你什么时候不生气了再找我。”

如果孩子试图打你、抓你,你得立即站起来防守,告诉他:“我不会让你伤害我的!你什么时候平静下来我们再谈。”

当你站起来,你的腿是孩子能够到的唯一目标,他会拼命抓你的腿,别理他,我敢说这种举动很快就会停止。

4.给孩子一个台阶。

孩子的失控情绪什么时候能平静下来,你大概能感觉到。孩子不再歇斯底里,号啕大哭变成轻声哭泣,呼吸又急又快,有点儿抽噎,这个时候便是进行干预和陪伴他平静下来的好时机了,你可以搂着他说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比如:“来,我们看看窗外是不是有松鼠?”到这个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不想继续发脾气了,你得赶紧给孩子一个台阶,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就很好,让孩子重拾快乐,也挽回了面子。

当众发脾气

和对付孩子当众发脾气相比,在家发脾气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在外面,整个世界都要评判你对不对,就好像你的脸上写着“我没有严加管教”一样。整个社会对孩子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期望,那就是希望孩子在公共场合言行举止得当,如果他们做不到,别人通常会认为是父母的错,父母会听到各种尖锐的批评。

因而父母都不愿意看到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以下5点建议教你如何处理。

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怎么办

1.预先和孩子讨论你的计划。

明确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和你对孩子的期望:“我们要去玩具店,在那里为你的表妹挑选生日礼物,你可以看看玩具,还可以告诉我你喜欢哪一个,但是我只能买一样,而且是给你表妹的生日礼物,如果你哭闹,我们就离开玩具店。”

2.在超市(或者任何商店)大发脾气……

别太紧张,这种事有时必然会发生的。你的孩子非常想买什么,如果你说不可以,孩子就可能当众发脾气,你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忍受他发脾气,但是不要离开孩子或者威胁要把他独自留在那里,你可以平静地站在一边等着他,跟路人保持礼貌平和的微笑。

第二种:俯下身轻声跟孩子说:“如果你还想继续逛,现在就别哭闹了,如果你还要哭闹,我就把你送回家。”

第三种:把购物篮放到最近的收银台,告诉收银员你很快就回来结账,请她先保管你的购物篮,和孩子出去讲道理,平静下来再回到超市。

3.在餐馆大发脾气……

在餐馆发脾气要难对付些,因为客人们都在享用美食,如果你的孩子哭闹,会影响别人的进餐情绪,你得立刻控制住局面,尽量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不过你的期望要现实一些,而且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些阶段暂时不适合去餐馆,他们还太小,不会控制自己。在去餐馆之前,你最好预先作些准备:

①预先告诉孩子外出就餐的计划和孩子在行为举止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如果做不到你会怎样处理;

②带些小零食或者小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这样在等餐时不至于烦躁不安;

③如果有两个孩子,你认为其中一个很可能在聚餐时必须先回家,可以开两辆车去,那样的话,当孩子需要回家,你自己就可以处理而不必扫其他人的兴,另一个孩子则继续留在餐厅和另一位家长待在一起。

当孩子出现状况时,可以把孩子带到人少的角落,重申你的要求,警告他如果做不到会发生什么,平静而清晰地告诉孩子:“在餐馆里你不可以大声喊叫或者大哭,你现在马上安静下来,就警告你这么一次,如果你再犯,我们立刻带你回家。”等他平静下来再回餐桌。

如果再发生,坚决地带他回家!第二天如果你和丈夫还要外出就餐,那么好,请人暂时照顾孩子,告诉他:“爸爸和我要去外面吃饭,但是我们不会带你去,因为昨晚你没有遵守约定,在餐馆发脾气,我必须带你回家,所以今天你不能和我们一起去,改天再一起吧!”

几天以后,再带孩子一起外出就餐,看看有什么效果。这个方法可能会让你大大超支,但是却能给孩子机会体验一下在餐馆发脾气的后果。亲子教育

4.还击公众的议论。

在外面管教孩子,常常会有不认识的人对你的教育方式进行评判,一般情况下不必理会,如果必须进行回击,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第一种:对批评你处理方式的人说:“谢谢你的意见。”

第二种:对那种斥责你的人,你只需要说:“现在你感觉好些了吗?”

第三种:因为你当时很尴尬,为了让自己感觉好点儿,你可以说:“你知道3岁孩子多难对付了吧?要知道做妈妈不是那么容易的。”

5.牢记这句话:“我不认识这些人,我不会再见到他们。”

记住这一点:你才是孩子的监护人和保护者,孩子从你身上学到正确的行为举止,他可比其他陌生人要重要,做你应该做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付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做为家长不仅仅是要学会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还要在孩子心情灰暗的时候多拥抱孩子,不要让他感觉是一个缺乏爱与安全感的人!

创造力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