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这段时间形成的,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特质,我们的家长们要注意给与必要的干预和帮助。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得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事,在这个快速、激烈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及时及早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二、任性,发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3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按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上新、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但自己特别生气时,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不自信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时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得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进来研究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于此反差极大。他就很容易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事,家长应该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今天你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

四、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在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小编总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个性发展,平时的行为,家长也是责无旁贷的有很大责任的,所以,从开始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起,及时关注孩子的点滴发展,以爱心去呵护,但是更多的是教育要有方法,正确的方法。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选择幼儿园一定要注意6个细节


又到入园、择园的时候了,爸妈是否正为此头疼呢?快来看看下文的介绍,掌握一些择园的细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6大细节需要考量

细节1

路途远近是基本的考虑点。不要为了好学校而舍近求远,这样做将带来接送宝宝的难题,也会使得宝宝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得不早起,这对他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细节2

不要盲目追求幼儿园等级。有些幼儿园因受场地限制无法达到示范园标准,但办学严谨、教师工作踏实、服务意识强,在园宝宝的爸妈满意率高。这样的幼儿园也是值得选择的。

细节3

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幼儿园每月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收费标准的高低与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爸妈不必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细节4

选“特色”幼儿园须慎重。宝宝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诸多方面的关键期,宝宝需要通过广泛接触周围的环境,促进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运动、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在此阶段花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某一技能,宝宝其他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细节5

尽量不要选全托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非常渴求家人的关爱,如果此时送进幼儿园全托,宝宝缺乏与亲人亲昵的接触,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安全感、信任感。除非万不得已,爸妈不要“忍痛割爱”。

细节6

尽量不要进比宝宝实际年龄高一级的班级。理由一:正常的宝宝智力年龄随生理年龄同步增长,一个聪明的3岁宝宝进入4岁年龄段的班级,他的能力显得平平,还有可能事事不如别人,这对宝宝自信心、好胜心的培养十分不利。理由之二:当宝宝大班毕业该进小学时,由于年龄的问题无法入学,宝宝将面临“留级”的问题。

入园勿进行“定性培养”

宝宝进入幼儿园前,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各方面都没有定性。因此,爸妈不要过早地对宝宝进行所谓的“定性培养”。没有必要让他学这学那。幼儿园在招生时是不允许考试的,面试无非为了看看儿童的健康状况(有无传染病)、是否认识数字(1,2,3……)、颜色辨别(红、绿……)等。至于某些心急的爸妈有目的性地强迫宝宝接受“特长”教育,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宝宝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让宝宝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以开朗的心态面对困难,才是爸妈较重要的培养目标。

10条一定要打破的规矩


每位父母都知道教育孩子遵守规矩十分重要,然而有一些规矩实在有些过时,是该打碎的时候了。

父母每天必做的“功课”包括督促小家伙按时上床,保证每餐的营养全面以及教育孩子品德高尚……谁都知道,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宝宝。

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到底怎么才算是完美的孩子呢?要知道,有些时候,偶尔踩线或者违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请跟随我们建立一个良性的“无政府状态”吧,打破10条老规矩!

不得弄乱

这似乎是一条金科玉律:孩子等同于混乱。孩子天生就是主妇的梦魇,看着空空如也的碗橱,闻着孩子浑身散发的气味,或者当你看到他正用你最昂贵的口红在镜子上作画时;再或者,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孩子眼中一张整洁的白色沙发能用来做什么呢?哈,这不就是一张平整的画布等着自己涂鸦嘛!那么又用什么来“作画”呢,面包屑混果酱看上去不错!——此时,你一定要开始崩溃了吧?

等到小家伙把一切都弄得一团糟之后再想办法收拾,不但占用大量时间,还会让你抓狂,这不是聪明的主妇应当选择的方式。

好方法是你可以去扯上一大块廉价的布,需要的时候预先把它铺在沙发上就好了,哪怕一次画不完下次继续都行!你也可以适当地限制小家伙的活动空间,比如一间屋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他限制在自家花园里。但是绝对不要一点自由不给,泥土、水、颜料虽然会弄脏家具,但它们同样会赋予孩子创造力和快乐的感觉。

不可吃“垃圾”食品

如果你不是那种每天忙得四脚朝天的家长,通过电视或者报纸你一定注意到最近几年来有关儿童体重超标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引发整个社会对于儿童食品和儿童营养学的讨论和关注。在这场讨论中有一点是没有异议的,那就是富含糖类、盐、脂肪的“垃圾”食品对于儿童健康有直接影响。

理想情况下,儿童每天应吃三顿家人做的饭菜,其食谱至少要包括新鲜谷物和蔬菜。然而现实情况多半达不到这种要求,饼干有时也会成为儿童餐桌上的主食。

年轻的妈妈们常为她们无法提供更好的饮食而感到内疚。但是请注意了:如果你的小孩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主食,并能保证正常的活动时间,那么偶尔吃上一顿比萨饼或是巧克力大餐也没有关系,并不会因为摄入过多的热量而引起肥胖。

不要旷课

“在我童年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妈妈突然决定带我出去踏青。那种感觉实在美妙,远比呆在托儿所有趣得多”,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对我们回忆说。李女士今年刚满30岁,有个4岁的女儿。“那时,妈妈会带着我到海边转上一圈,听听海浪的声音,呼吸新鲜空气,有时还会给我买上只雪糕,那就太高兴了。我也想成为那样的母亲。”

当然,你不能想带儿子出去玩儿就带他去。学校或者托儿所也不希望你频繁地这样做。不过在某些对你或者孩子来说很特别的日子里,如果刚好赶上一个好天气,为什么不试着放上一天假呢?要知道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对孩子来说也是重要一课,一点也不比ABC、123来得次要。除此之外,如果硬要给自己“教唆”小家伙旷课找个理由的话,或许在户外感受自然能保持孩子身体健康也勉强算上一条吧。

不要拿食物玩儿

这条规则,是很多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把胡萝卜拿在手里当枪,把西红柿酱涂满全手画画,把鸡蛋扔到地上当玩具——所有这些事情,会让每个妈妈生气、着急。妈妈们最希望看见孩子乖乖地吃完碗里的最后一粒米饭。

但是,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食物绝不仅仅只是用来“吃”的,它们显然还可以用来“玩”和“学习”。将手指伸进碗里搅拌食物,可以让孩子理解质地、形状、颜色、温度以及味道的含义;他们愿意自己拿着勺子吃饭,虽然会舞动一会儿,再吃一口,但这同样可以促进孩子手眼配合能力。

所以,不要太过介意饭桌变成了乱七八糟的战场,把手上的抹布放起来,踏踏实实地看着孩子自己折腾他的食物,等他玩累了、玩饿了的时候,再将正式的美餐递到孩子的嘴边吧。

盯住他就行

每位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并且希望大人时时刻刻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时刻注意到他们就可以了。比如在他们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着;或者你一边工作,一边随时抬起头来看看他在做什么。

更多的时候,得到你的关注只满足了小家伙的部分需要,你还应当鼓励他与你做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母亲和孩子之间a的感情尤为重要,在锻炼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孩子觉得家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地方,在这里他能畅所欲言,完全敞开心扉。如果你没能做到这点,那么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的最宝贵温馨的回忆将离你而去。

不可乱穿衣服

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穿上一身合身得体的衣服的确是一幅足以引人注目的画面。然而并非每个小家伙的审美都与街上的成年人一般无二,活动场中穿着怪异且玩儿起来不亦乐乎的“野孩子”往往更为常见。这是因为儿童对于自主穿着方面的觉醒要比审美方面的觉醒早得多。

做父母的当然不愿意带一个穿鳄鱼服的小家伙上超市购物,然而如果孩子坚持,我们就应该让他自己做主;同时,在小饰物方面,你也大可以给他些自主选择的余地,这不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同样会激发他的审美感。

别学我的样子,要按我说的做

父母难免会有一些坏习惯,尽管这些坏习惯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烦,但我们总是希望这些坏习惯不要在孩子身上继续。比如随便发誓,吃饭时下手抓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吃饭前不洗手,却同时要求孩子吃饭前必须洗手的话,就未免太不公平了。我们常说:“做的比说的重要”就是这个意思。孩子会更倾向于学习周围的“榜样”,无论是好坏。如果你实在管不住自己,就是想在睡前来点儿甜食,那么就千万不要让小家伙看到或是听到。否则,如果小家伙也要求来一块巧克力作为睡前甜点的时候,你就不能拒绝他。

睡觉时间一到就得上床

每位母亲都会动手制定一张合理的睡眠时间表,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但能避免让孩子过于劳累,还能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同时,它还能保证每天有一点母子交流时间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不过有时候这种硬性规定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周末或者节日的时候。有时额外的半小时玩耍时间就能避免小家伙的小心灵受伤。

如果让你选择:要么带小家伙出去吃饭但是需要晚睡半个小时,要么把他扔在家里,这样就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你会如何选择呢?

或许有些妈妈已经选择过后者了,当她吃完晚餐心满意足地回家时,发现小家伙正肿着双眼躺在床上睡觉,眼角的泪痕还没有隐去呢。说到这里妈妈们恐怕心都要碎了。为什么不能让小家伙一起感受一下欢乐的气氛呢?而且你可以第2天让他多睡一会儿,把昨天晚睡的时间补回来,以防疲劳过度。

不可和陌生人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充斥着“危险的陌生人”之类的故事,似乎任何一个从你孩子身边经过的陌生人都是潜在的阴谋分子。尽管不能否认其背后的真实素材,然而多数故事被人为夸大了。

当然,你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相识的人给予的礼物以及食物,并且不要跟随自己不认识的人走。但如果你的孩子从小拒绝与任何不认识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孩子今后在这个社会中生活。

其实,养育子女的一大乐趣就是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对你和孩子更加开放了!过去互不相识的两位母亲会因为都带着小孩子,而停在路边交流彼此的育儿经验;平时不会注意的老奶奶会突然跑过来和善地告诉你需要注意些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与陌生人交谈起来既轻松又快乐,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分享你的乐趣呢?

追问养鸭子的老先生他的饲养心得,或是与停车场见到的同龄人唧唧咕咕一番,这都是属于孩子的乐趣。只要能保证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不妨多给他们一点自由交往的空间。对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大着呢!(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要在家具上乱蹦

为什么不呢?双人沙发或是你的大床是非常不错的“弹跳训练场”,尤其是外面下雨,你无法带他去运动场释放过盛的精力时。

对有些家长来说,保持床面的清洁事关重大,绝对马虎不得。即使那些能够能放任自己的枕头被“小祖宗”踩在脚下的父母,也很少能够容忍孩子把卧室搞得天翻地覆。家长们会担心孩子损坏家具,更会担心他们弄伤自己。可是当你别无选择(比如天气原因)只能呆在家里时,在成人的监护下,放任孩子在卧室中自由活动也不失为一种释放精力和帮助他们睡眠的好办法。

5点戒律妈妈必须遵守

●有些必须坚持

孩子们需要知道有些东西是你绝对不会容忍的,比如:危险的行为、暴力的行为、恶意的淘气。

●安全第一

孩子们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比如他们肯定不知道火能带来多大的灾难,所以一定要保证房间里安装了保护孩子的必要设施,也千万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

●强调正面因素

当孩子犯了些错的时候,要学会从他们的错误中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想达到的目的其实是什么”——通常我们会从中了解到孩子们在这些错误背后的好意与努力。

●注意卫生

天天盯着孩子刷牙、洗手——这样的事可能让你很厌烦了,但这却是必须要做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批评事情而不是孩子

孩子需要明确知道无论如何妈妈是爱他的。因此,当你需要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直接将孩子定义成“自私鬼”、“淘气包”,而是要告诉孩子:你做的这件事,妈妈不喜欢。

四种性格宝宝的入园适应对策


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入园的表现不同,也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许多宝宝可能会在某一类型上表现的比较显著,但也同时具备其它类型的一些特征,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情况,找出最佳的适应对策。

一、坚持度高的宝宝

这类宝宝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这很好,但是如果你和他说不可以时,他也会很坚定地挑战你。坚持度高的宝宝入园时会哭很久,期待你把他带回家。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的行为,尽量不要直接说不可以,最好能和他说一说你反对的原因,如果你能说服他,他会非常坚持地执行你的规则。但是在你必须立界限的地方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他的坚持而放弃原则。坚持度高的宝宝有时比较害羞退缩,如果第一天就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会很害怕,最好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提早一点带他去看看幼儿园,慢慢熟悉环境。刚开始时只送半天,逐步渐进,这样他的适应过程才会比较顺畅。

二、适应度高的宝宝

适应性高的宝宝,会让父母在教养上感觉比较轻松,但他也容易把情绪压在心里。有时还会因为适应度高,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学会一些其他小朋友的坏习惯。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情绪状态,如果宝宝见到新的东西很好奇,愿意去尝试,精神状态、睡眠和饮食都很好,那么不用担心,他并没有在压抑情绪,是真的适应很好。同时,要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适度地隔离环境不良影响。

三、活动量大的宝宝

这类宝宝有旺盛的精力,总是跑来跑去的,尚未学会自我控制。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常常容易出问题。进入幼儿园后很可能会出现打人的情况。这种情况源于他的特质以及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适应对策这些宝宝可能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规则,这些规则要具体、及时。当你发现宝宝因为活动量大带来很多问题时,可以在每天进幼儿园前,针对他容易出现的状况进行特别提醒,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不可以打人,但是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老师在讲话时要专心听,但是自己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玩。带着这种新鲜的印象,这一天里宝宝不容易忘记。一旦学会新的技能后,孩子打人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四、规律性低的宝宝

这样的宝宝日常作息比较没有规律,每天肚子饿、想睡觉、想大便的时间都不一样。优点是比较有弹性,容易调整自己;困难是,当幼儿园要求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没有办法配合。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肚子就是不饿;午休时间,他就是不想睡。

适应对策给他适应的时间,但要求他在行为上配合。比如,不强求他午睡,他可以躺着,但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别人。吃饭时间不想吃,就少吃一点好了,但还是要跟着大家的作息流程走。内在的生理时钟是可以慢慢调整的,一段时间后,宝宝完全可以适应到幼儿园的规范里来。父母或老师不要给宝宝负面评价,比如,你怎么比人笨,别人会的你都不会……一路上受到这样批评的孩子,容易没自信。

说不行父母就一定要禁止


于是很多孩子就还是照样做自己喜欢但不正确的事。

“那样不行”,父母虽然这样对孩子说,却只是说说而已并不阻止孩子,这种父母现在也有。

既然说了“那样不行”,当时就一定要制止孩子的行为,否则不能算自我抑制力的训练。父母的凛然态度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用体验来教孩子,让孩子亲身得到。

如果只说不做就成了说教,这不会给孩子的脑内抑制系统的发育带来任何影响,就不能作为现实原则的训练。

最后一个“必须做”是相关义务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并没有太多事情。

比如,“必须遵守规则”,“帮助有困难的朋友”,“给自己的宠物喂食”,“给花浇水”,“听父母和幼稚园、托儿所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好好相处”,“爱护兄弟姐妹”等等。

总之,父母既然已经说了不行的事,那么就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再做这样的事。否则孩子会认为以后所有不行的事还是可以做的,因为父母没有阻止自己只是说说而已。

教孩子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过马路时,我们发现许多人都在毫无顾忌地闯红灯,这里面也不乏领着孩子的父母。绿灯还没有亮起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孩子的手从斑马线上穿过去,左闪右躲身段十分灵活。不知道这些父母是否想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后孩子自己过马路的时候,父母是希望他多等一会儿,还是希望他也像自己一样不顾危险从车流中穿行而过呢?

红灯亮起了,一群人站在斑马线的一端等绿灯。这时,穿行的车辆少了一点儿,人群中有人等不及了,要闯红灯过马路。有位领着女儿的妈妈也拉起孩子的手准备穿行,这时女儿抬起头问:“妈妈,你不是说要等绿灯亮起才走吗?你要闯红灯了!”女儿的话让妈妈很没面子,妈妈恼火地看了女儿一眼,想要斥责她,但忽然听到“吱”的一声急刹车,一辆轿车差点撞到闯红灯的行人。妈妈心里感叹:幸好有女儿提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时候,父母会教给孩子“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样的道理,但自己做到了吗?事实上,有很多父母都会以时间紧张、工作忙等种种借口而不愿意多等一分钟,不仅给自己的孩子,也给其他过马路的孩子做出了闯红灯的坏榜样!

有位父亲过马路的时候总是爱闯红灯,受他影响,孩子也常常喜欢在车辆中穿行而过,不肯等绿灯亮起再过马路。有一次,他和父亲一起过马路,车辆稍微少了一些,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挣脱父亲的手跑了出去,这时正好有一辆车开过来,男孩倒在了血泊中。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给他讲一些交通安全的规则;如果父母在过马路时给孩子做出了好的榜样,流血事件就不会再发生了。正是父母的大意和放任,让天真活泼的孩子受到了原可以避免的伤害。

谨记6大安全策略

1.父母在带孩子过马路时,应该告诉孩子红灯、绿灯、黄灯的意义,以及闯红灯将会来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并让孩子认识斑马线,告诉孩子过马路一定要走斑马线。

2.孩子不同于成人,仅靠说教也许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因此父母要将这些道理反复地向孩子讲,并且要以身作则,自己坚持不闯红灯,过马路一定走斑马线,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3.父母要告诉孩子,不仅仅是在车辆多的时候不闯红灯,即使没有车辆穿行也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去闯红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4.父母应提醒孩子,过马路不仅要观察信号灯,还要注意左右看,观察周围是否有车辆通过,因为有些开车的司机会不遵守交通规则。

5.当孩子学会了如何过马路后,父母还应告诉他,过马路时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应加快步伐,迅速通过,以免遇到绿灯突然变红灯的情况。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6.有时即使遵守交通规则也会遇到某些意外情况。比如,过马路时绿灯突然变成红灯,父母要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可强行通过,更不能与车辆“赛跑”,这样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最好待在原地不动,并时刻注意身边通过的车辆,以免被剐蹭到,等绿灯亮了之后再通过。

一定要坚持亲子阅读,好处多多!


前些时日,有朋友问“亲子阅读能干啥?”我停顿不语,脑子里一直在复盘亲子阅读的好处。

语言表达能力。当时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这个,这应该也是女儿开始阅读以来收获最大的好处。

与她同龄的小朋友,有许多还只能表达基本的需求:“我要出去玩”、“我不要洗澡”等等。

女儿三岁两个月在困意来袭时会说:

“妈妈我犯困了,想睡觉了。”

看到漂亮的东西会说:

“哇,这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太美丽了。”

听见爸爸沉睡的声音会说:

“打鼾的爸爸。”

并不是在炫耀什么,这的的确确是亲子阅读带给女儿的改变。

有的人认为,语言能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并不这么觉得。

可能周围的生活,平时家庭里的对话场景确实有助于孩子语言发育,毕竟,语言环境或多或少还是有的。

但这是没有针对性的,就像在孩子的耳朵里塞了一块棉花,他听到的语言信息是模糊的。孩子需要通过大量的揣测和重复,最终才能确定:

哦,原来这个东西可以用“愤怒”表达。

语言的清晰表达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一个哭泣的孩子,懂得用“难过”表达,一个生气的孩子,懂得用“愤怒”表达。

这种能通过语言“发泄”的情感表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力量——能融入成人世界。

而这些词汇的输入,可以来自于父母平时的引导,也可以来自于书本。

据我的经验来说,书本带给孩子的词汇量会更多,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会更大。特别是故事型绘本,简短又有故事性,里面涵盖的词句也极为丰富。

有时候我会觉得,亲子阅读就像是带着孩子去沙滩捡贝壳,一个词语代表一个贝壳,孩子将捡回来的贝壳串联起来就是一道装饰。

孩子捡的贝壳越多,手上能用来摆弄的道具也会越丰富,饰品也就更美观。

比如前面女儿说到“打鼾的爸爸”。“打鼾”这个词是在《打瞌睡的小房子》绘本中捡到的。

那张床上

有一位老奶奶

打鼾的老奶奶

在温暖的床上

床在打瞌睡的房子里

房子每个人都在睡觉。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女儿并没有学以致用。用“打鼾”二字,已是过了两个礼拜的事了。

足以说明,词汇量进入孩子大脑后会被保存起来。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时,孩子会不自觉的调用这些词句。

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表明:家庭中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孩子有更多的词汇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会多一些,并且有更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不关对于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有所助益;对于孩子以后在阅读书本的时候,更好的理解文字也是有帮助的。

因为他们的大脑里已经有了,足够概念知识帮助他们来理解文本。

在我身边也有许多妈妈开始亲子阅读,但坚持下来的不多。

公司同事S就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不了几分钟就玩别的了。”所以她的亲子阅读积极性也被消磨殆尽。还有朋友Z说:“给孩子打造了阅读角,孩子只会翻书当玩具。”

作为一枚三岁两个月入门级陪读妈妈,我给不了太多的建议。有一点,在我看来是行之有效的:

“互动阅读法”。

对于0-3岁的孩子,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孩子书,让他在书的海洋中自由游躺,其实帮助并不大,关键还在于你跟孩子是否进行过互动的阅读。

如何做?

阅读中询问问题

给孩子读书,看似是父母在读孩子在听,想让孩子融于阅读,还是需要在阅读中增加互动。譬如,看到某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可以问孩子:

“宝贝,你喜欢绘本里哪个动物呢?”

“哎呀,这个像不像我们家上次买的黏黏怪?”

把书本里的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书本灵动,故事也就融入孩子内心了。

阅读中评估孩子反应

刚开始给女儿阅读我总自顾自的照着绘本读,孩子有时候遇到疑惑,想翻回前一页再看一次,我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捣乱,打乱读故事的节奏。

这是亲子阅读的误区。

互动阅读,会要求父母有一定的敏感度。譬如:哪些地方孩子表现出疑惑的表情了,哪些地方孩子被逗乐了。然后在觉察出来的基础上通过:提示、引导或者直接修正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故事。

阅读中善用重复

《打瞌睡的小房子》作者就采用了这种重复与叠句的手法。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对某句话加深印象。

在给孩子阅读时,当孩子说了一些正确的词语时,对孩子的话进行重复。通过重复让孩子记住,而重复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互动。

有人把亲子阅读说成是一件静待花开的事,很赞同也很理解。

亲子阅读能干什么?

这个问句很大,至少目前来说我能评估到的信息很少。但我相信阅读带给孩子的好处,远不止如此——语言表达力。

语言上的裨益,我们能够通过交流检测,而那些进入过孩子大脑的词汇,那些悄悄遗留在大脑保存箱的词汇,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

我想这些无形的看不到的好处,将来一定会通过某些信号传递给我们。

早教一定要去早教中心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宝宝的早期教育,还有许多家长希望将宝宝送到早教机构,以对其进行系统的早教。那么,早教是否一定要去早教中心呢?

对此,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建议,条件好的家庭可选择到早教中心,条件受限的家长也可以自我进行。

杨健认为,早教首先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要让家长改变对早教的认识,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早教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智力开发。

他指出,早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的养成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培训,早教最终要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为此,他提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打造新形势下的书香门第,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性格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而不要一味溺爱孩子。要通过家庭环境的设置,让孩子健美、聪慧、性格好。

如果要去早教机构的话,该如何挑选合适的早教机构呢?

杨健建议,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可以通过考察、试听等方式,去了解早教机构的教学能力。首先,可以了解它是否有科学标准的理论基础,是否有专门的科研队伍;其次,要看其教学内容除了针对孩子,是否还有针对家长或家庭的内容;还有就是看该机构的软硬件条件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杨健最后建议,有条件的家长,最好在宝宝0-3岁这一关键阶段,将宝宝送到比较规范的早教机构接受早教。同时,家长还应参与到早教过程中,学习早教内容,以方便在家里指导宝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