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处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培养幼儿的智力素质,却忽略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使许多幼儿表现得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是幼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任务。本文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方面加以探讨,略抒己见。

关于提高自信心的几个建议:

1、孩子的自信感来源于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的信任,因此要尊重孩子,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并认真考虑,然后给予有意义和现实的回应;

2、孩子不是立刻就能获得自信,也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感到自信。他可能在家时感到自信,在学校里不自信,等到他在学校中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感到自己被集体接纳和喜欢时,又感到自信了。这时,你要向他保证,你完全支持和接受他,即使别人不这样。

3、早期教育,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和努力,不仅是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欣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极大地提高。

4、帮助孩子承认生活中有起有落,通过正确应对失败,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健康的自信心。在孩子失败或者感到失望时,如果孩子知道你的爱和支持永远不变,他变弱的自信心就能够得到增强。等到事情过去后,你再跟他讨论问题出在哪里。这样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就学会去处理了。

5、给他布置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让他做觉得有趣好玩的事情。比如,你安排孩子帮你做些家务,这些工作的完成确实对家庭起到了作用,从这个经历中,他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幼儿学会辩证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创造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增强自信心。

延伸阅读

让孩子觉得“我能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大多数男孩的依赖,都是由于家长的“越位”造成的,家长做了很多本该由男孩自己做的事情。家长的这种做法致使男孩习惯于依赖别人而不习惯于自己独立做事,久而久之,男孩便丧失了想事和做事的能力。

不让男孩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度过人生的大危险。来自现实教育的报告指出,小男孩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差,他们不会用刀削铅笔,削铅笔乃是电动的;上版画课时,让男孩用雕刻刀,他们马上就把手划破了。因此,父母就避免让孩子面对小的危险。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体验危险,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回避这种危险的智慧。

多湖辉在千叶大学附属小学担任校长时,在一堂实验课上,他给二年级的男孩火柴、报纸和干树枝,让男孩们在校园内点着火热饭和日本酒。不出多湖辉所料,有的男孩几乎点不着火,有的男孩怕火,也有的男孩戴着白手套划火柴,还有的男孩把火柴都用完,火柴盒都空了,还是划不着;有的男孩虽然把火柴划着了,却由于把报纸平铺在地上,仍是点不着火;有的男孩直接将划着的火去点粗的干木头。

在煤气炉、热水器都是自动打火的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几乎都缺乏“划火柴的体验”。在很多母亲心中,火柴等于危险,应该让男孩的爸爸来点,她们总是认为这个对男孩来说等于危险,那个对于男孩来说也等于危险,这样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便是,男孩缺乏在生活中的“基础体验”。这些基础体验不足的男孩有一个共同点—感觉迟钝,因而他们不敢独自去面对挑战。人生正是由无数的挑战所组成的,而男孩们正需要在幼小的内心深处根植一份做事的自信。

千叶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每年都要修学旅行,而且学校会组织大家去市郊郊游。多湖辉一改集体出发的思路,主张让学生各自行动,让大家在约定的时间在当地旅馆集合。这样,学生便可自己制订计划,有时他们乘错了车,出现过失败,但作为让学生自立的一种训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应当尽量让男孩经受各种体验,让他们增强适应能力和对自己将来生活的信心,这是父母所应尽的责任,因为男孩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安然的环境和父母的呵护中生活。如果男孩要求“想与小朋友一起去动物园”,那么父母应尊重他的选择,但记得提醒其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到了那里之后,一定要给家里打电话”等,采取这种“远距离操作”的方法让他出去,不仅让他得到锻炼,而且还会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其实,有许多事情男孩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因此,父母应该放手,让男孩自己去尝试新鲜事物,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让男孩尝试,他才不会有挫败感

很多家长都认为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将男孩长时间关在温室里,使他们缺少锻炼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男孩参加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都不能接受,认为在这种活动中男孩容易擦伤膝盖或扭伤脚踝。事实上,对男孩而言,爱得太多有时候也会造成伤害,如果他们总是依赖父母,那么又怎么能在风雨来临的时候勇敢面对呢?

体验成功可增强孩子自信心


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年幼的孩子同样如此。自信心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信心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又可增强自信心。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孩子“成功是成功之母”。只有先体验成功,孩子才容易增强自信心。

陈胜杰是班里的后进生,他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每天上课时要么不到校,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就是自个在纸上胡写乱画,从不认真听讲。经班主任了解发现,原来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很糟糕,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老师的训斥。渐渐地,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自己也觉得考大学是天方夜谭,只想读完五年级,算是完成父母交给他的任务。

老师找到陈胜杰的爸爸,希望他在陈胜杰身上找到闪光点,然后给予赞扬。后来,陈胜杰的爸爸终于发现儿子在草稿纸上画的卡通画比较生动,于是,他便诚心地赞赏儿子的绘画天赋。之后,爸爸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陈胜杰的班主任,班主任安排陈胜杰负责班刊的插图工作,他做得很认真,老师又借机大大表扬了他。

从此,陈胜杰便迷上了画画,上课的时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听课。后来他报考了美术专业,并且考上了大学。

陈胜杰的改变,在于父亲和老师让他从画画中体验到了成功,从而激发了自信心。“体验成功”和“得到肯定”是孩子们健康成长过程中和吃饭穿衣同等重要的需求。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成年人遭到失败时,心情是沮丧的,而取得成功时,常常喜不自禁,信心倍增。更何况是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然后受到赞美,会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赞美是春风,它可以带给孩子温馨和舒畅;成功是火种,它能够点燃孩子的憧憬和理想。在孩子生活的环境里,爸爸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善于捕捉机会,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强大的自信。

父亲家教方法:

方法一:运用奖赏和鼓励的方法,让孩子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孩子这样说:“我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老师喜欢我,因为今天老师摸了我的头。”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差,大多数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家长或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都能促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如果父亲能够经常抱一抱孩子,摸一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笑一笑,就容易使孩子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父亲给孩子奖励和鼓励,能够使孩子感到自豪和自信。

方法二:努力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父亲可以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在难易程度不同的器材上玩耍,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父亲还可以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去完成,比如让孩子去邻居家借个东西,孩子借回东西时,爸爸要表扬孩子,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

方法三:运用暗示法引导孩子获得成功

循循善诱,运用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获得成功。这样既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暗示法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其魅力就在于家长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暗示诱导孩子去思考和领悟。用暗示的手段引导孩子说出自信的话,使孩子不甘于落后于他人,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方法四:利用文学作品,让孩子感受他人的成功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父亲可以给孩子讲成功人士的故事,以此来消除孩子胆怯、害羞等心理障碍,树立只要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信心。当然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能只靠一两个故事,爸爸们还要利用儿歌、童话等多种方式激励孩子树立自信的心态。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父亲手记: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是孩子具有自信心的重要标志。所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教育孩子的必修课。

如何在长辈面前教育孩子


友:我的宝宝现在一岁半了,因为一天早上不好好吃饭,惹奶奶生气,奶奶就生气地把他抱到地上,他也生气了,一边拿起一个面盆就用力摔在地上,很响,接着又拿第二个盆往地上摔,一边还哭得很伤心。平常我的宝宝脾气也大,不合他意就闹。请问,我该怎么对待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好既不让奶奶生气,又能教育好我的孩子不乱扔东西?

茅于燕:你提的问题的确非常重要,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尤为突出。

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保育观点往往不一致,这源于两代人的社会环境、阅厉、文化程度等的不同造成的。

教养孩子不一定年轻的父母就一定比长辈好,有时老人的意见和方法更适合家里的孩子。当然也有时老人由于溺爱,形成了孩子许多不良行为,这也是有的。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周围的人步调一致很重要。日本育儿专家内藤寿七郎博士说得好:“当奶奶和母亲之间意见不一致时,为难的是婴儿。”

怎样求得一致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可能的话,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就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缺点、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做等,充分地进行讨论和商量,再去决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时孩子不在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2、在讨论孩子教育问题的场合,母亲千万不要一味的批评老人的教育方法,甚至举出例子来,比如:某天某日宝宝打了邻居的亮亮,姥姥不但不批评宝宝,反而怪亮亮没有把玩具手枪让宝宝玩。应该耐心地、善意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3、有时,特别在孩子有病的时候,应该听取老人的经验,他(她)看提多,提些建议,对孩子会有好处。

4、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母亲是育儿的主要负责人。父亲和老人应该支持母亲顺利地养育孩子。当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的方法有不对的地方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批评她。事过之后,父亲和老人可以心平气和地对母亲采用的不当的方法进行劝说(孩子不在场),这样,既能保护母亲的自尊心,又能纠正她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她和孩子都有利。

5、三代同堂的家庭有好的一面,也有难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多了一两位帮手,父母亲上班去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比交给任何人放心,特别是在饮食起居方面,可能比父母亲还好。难办的一面是老人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母亲批评孩子时,他(她)愿当保护伞,使父母亲的教育落空,孩子的坏毛病也愈来愈严重。所以,三代同堂的家庭要注意人多的好处,也要防止矛盾的产生。

6、当母亲和奶奶之间有些不协调的地方时,重要的人物是能对双方交换意见的父亲。父亲要努力起孩子母亲和自己母亲之间的沟通作用,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切不可在妻子面前批评老人,也不要在自己父母面前批评妻子,否则会使矛盾扩大,几方面都成为受害者。

7、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如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则有老人、有父母、有孩子,如是核心家庭,则有父母、有孩子)一定要友好相处,老人和父母之间、父亲和母亲之间,都要协调好,任何两者之间有了矛盾,主要受影响的是孩子。

8、有时,在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很容易发生老人和父母亲互相责怪的情况,这是万万使不得的。孩子出现毛病,家里人(包括老人和父母亲,如有其他人同住,也都可以算作家里人)要冷静,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如午睡,邻居抱他出去玩等等),坐下来,认真交谈,一致想出对策,再去执行,绝对不要把责任完全推给对方。

9、在老人生日或国家有关节日时,卖点鲜花、礼品给他(她),或陪他们外出看看朋友、到公园坐坐、买点他们心爱的衣物,以表示感激之情,这样可以增进相互的感情,对孩子的教养十分有利。

如何面对孩子间的“战争”


从出世以后,孩子每一个转折性的进步都让做父母的狂喜,小不点儿一天天地长大,当孩子开始融入群体,也是父母头痛的开始,他闹脾气了,闯祸了,打架了,哭鼻子了,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战事不断,让父母手足无措,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事,不好插手,可闯下的祸偏偏又只能等着做父母的去补救。这时候,最难拿捏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孩子们都很敏感,任何稍微过火的处理方式,都可能给孩子将来的成长留下阴影。要妥善为孩子收拾战争残局,观念的树立和合理的方法至关重要。

常见战事一:孩子吃亏了

案例

讲述人:星星妈妈

故事主角:女儿星星,2岁多,今年9月刚上幼儿园

心情:困惑

那天早上星星安定下来开始玩皮球,正玩得津津有味,旁边一个小男孩看得眼红,突然一下子把皮球夺走了,星星吓得怔在原地。我也愣了一愣,心里一时像被猫抓一样难受,被别的小孩明目张胆地欺负,星星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

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周五快下班时接到外婆的电话,说在幼儿园,别的小孩来抢星星玩具,星星不给,争夺之中,小男孩狠狠地咬了星星一口,星星没提防,玩具就被抢了,手臂也因此破皮受伤。可是我女儿没哭!这才是让我最心痛的,因为她一再受到侵犯。

问题 

我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因为不可能不理智地去打那个抢玩具的孩子,我妈也说得对,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只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我担心她一味忍让,会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将来如何应付社会激烈的竞争?事实上之前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到了这个阶段,谦让却成了退让,孩子显然吃亏了。我想对孩子说,再有小朋友来抢你的玩具,你就强硬点,要懂得还击。可是如此又令我们的教育前后不一,孩子可能无所适从。

现在家里意见分成两派,我妈坚持认为不能教会孩子野蛮,谦和礼让还是第一位。我和我爸则觉得,传统教育过于单一,孩子只认得遵守“好”的道德准则,不教她应付“恶”的情况,会令孩子与社会现实脱节。可如何才能科学地教会孩子既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又不把她引向暴力,实在令我们感到棘手。

专家分析

特邀嘉宾:

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

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3-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因而不能称为“欺负”。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他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升起想要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甚至很自然地用咬的方式,被咬的孩子感到痛,松开了手,并且哭,他因此得到了玩具。这样,在咬人的孩子心里,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通过攻击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稍大一些,孩子学会利用团体关系对某个孩子进行孤立;或者要挟别的孩子要听他的话,否则就打他;或者用嘲笑等方式进行言语伤害,攻击性行为带上了伤害他人的目的,则发展为“欺负”行为。

错误做法

1、把责任推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

原因:孩子之间的争执本来就与老师无关,随便指责老师,无助于事件的解决,也有碍孩子认识真相,着重点应该是教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和鼓起勇气,责怪老师只会令孩子感到更加惧怕。

2、直接带孩子去与对方父母交涉。

原因:家长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而不是站在客观层面,碰到一起就很难理智处事。应该交由第三者如老师来管束。

战后修复

关键是教育咬人的孩子

因争夺玩具而引起咬人和打架事件,是孩子自我进行学习的过程,与本心的善恶没有关系,家长并不需要太过紧张。但绝对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尤其需要注重教育发起攻击的孩子,家长或老师一定要出面干预。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如果玩具的主人不愿意借,那孩子必须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如果因为他哭闹而把玩具给他,只会纵容他的骄横。

咬人事件一旦发生,对咬人的孩子,除了批评他这是不对的,还要对他施以一定惩罚,同时让他看到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受到攻击的孩子可以得到呵护和安抚,通过这些举措,令咬人的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而且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孩子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也就能够自觉地摒弃攻击性行为。

被咬的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孩子经常受到欺负,长期不快乐的积累,会导致心灵脆弱、自卑和害怕与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渐。

孩子受到攻击,首先是安抚他,让他知道,受到攻击并不是他的过错,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告诉他,妈妈会帮助他。

第二,激励他表达,说出受到攻击或欺负的经过和真相,对大一点的孩子,与他分析个中原因,如果别人不是有意的,则教孩子学会宽容。

第三,找老师谈,让老师知道孩子受到欺负,而采取行动去教育攻击他人的小朋友。并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可以提供援助的对象。

第四,帮他树立权利观念,让他知道属于他的东西不应该无条件让给别人。教他不要软弱,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别的孩子再来抢他的东西,或者欺负他,则理直气壮地发出严重警告:如果敢欺负我,我可以告诉老师,或者会还击。

第五,平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幼儿园里朋友越多,他就会越开朗自信,受到欺负的机会越少。

第六,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体谅孩子的年幼无知,和老师一起分析情况,稳定情绪来和对方父母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吵闹只会伤害感情,于事无补。

常见战事二:孩子闯祸了

案例 

讲述人:Leh,25岁

故事主角:10岁时的Leh

心情:疑虑

有生以来,我妈只打过我一次,可那次挨打,叫我终生难忘。10岁那年,小表弟过生日,选了个周日开庆祝会,亲戚邻居全被邀请到他家玩。中午,我们一班野小孩正在玩“公仔纸”,小表弟哭着来找我,说邻居小孩捉弄他,把他推下水渠。我那时可是孩子王,威风八面,一听如此,哪还得了,问清楚欺负他的人在哪,一班人雄纠纠气昂昂赶到现场。找到那群小孩,叫他们道歉他们不干,二话不合就打起架来,我揪住推小表弟的主犯,扭成一团,滚到地上,身子压到一块石头,脑子里灵光一闪,顾不得那么多,捞起石头往对方头上磕了一下,他立刻就哭了,额头上流下血来。我们这方一看事态不妙,轰地一下全跑了。

打了胜仗,我不禁有点洋洋自得。谁料傍晚,快开饭了,却看到下午与我打架的小孩头上缠着白布,牵着他老爸的手,也来到表弟家。我心里暗叫不妙,躲在房间不敢出来,到不得不入座,我才最后一个低头磨蹭着走到桌边,那小孩当即指着我说:就是他。

然后就坏了,我妈面若寒霜地站起来,进房拿出鸡毛掸子,对我说,脱下裤子,背过身。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十下,还不准我哭。接下来,叫我向那孩子道歉。作为惩罚,大家吃饭,我在一边罚站,晚饭结束,我吃剩饭菜填肚子,还必须负责洗碗。当时心里真是委屈到了极点,自此,我没有再轻易跟人打架。

问题

这件事对我影响深远。我恨了我妈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她让我受尽屈辱,而且那件事并不是我做错在先,而她不问青红皂白就只知道教训自己的孩子。我妈说,无论我的动机是否有理,我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造成流血事件,就无论如何都是我错了。可是她也用暴力来惩罚我,实在让我不能心服。后来我体谅到妈妈有一个考虑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的时刻发生是非争吵。可是我也想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不以伤害自己孩子心灵为代价的解决方式吗?

专家分析

冯夏婷

不能在众人面前责怪和惩罚孩子

当着众人面责怪小孩是不恰当的,这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进而激起其更强烈的反叛和仇恨情绪。而且会因此令旁人对他形成固定看法,认定他是品行恶劣的小孩,推动他自暴自弃,进而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教育孩子,是要他出于自觉,心悦诚服地形成好的行为,而不是为逃避惩罚而守规矩,这就必须注意顾全他的自尊心。

战后修复

绝对不应该在众目睽睽下惩罚孩子,而是应该把两个孩子分别带到一边单独地谈,双方的家长都可在场,对待肇事孩子,由肇事孩子的家长发问,而受伤害孩子的家长在一旁听;对受伤孩子,则反过来。

用严肃而平静的语气,问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与严重后果。一般来说,孩子伤人都是因为临场控制不了自己,坦诚地跟他谈,他很快就能领悟到自己的过失并真心悔过。如果事态严重,可陪孩子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小朋友,教会孩子送礼物作为慰问,并诚恳地进行道歉。

如何看待孩子们间的搂抱


对于宝宝之间搂抱一类的亲昵动作,妈妈的恰当做法是,肯定孩子善良的意愿,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我知道,嘟嘟和悦悦是最要好的朋友,而且希望一直好下去,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其实,只要心里想着对方,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遇到困难互相帮助,那才是真的‘友好’呢!想想看,小朋友之间抱来抱去是不是容易摔跤?亲来亲去也不太卫生,很多传染病就是这么传播的,所以,嘟嘟和悦悦、和其他小朋友都不要那样做了。”

CASE:乔乔又“爱”上别人了5岁帆帆从幼儿园一出来就伤心地说:“乔乔又‘爱’上别人了!我今天约她一起画鹦鹉,她不愿意,还说她喜欢丁丁了—班里的另一个男孩子。可是,昨天她还说永远跟我好呢,我们长大了一起出国、上同一所大学,然后结婚。怎么今天她就改主意了?她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帆帆还紧张地问妈妈:“怎样才能让乔乔重新和我好呢?”

宝贝的心里话:乔乔画画好,还能在钢琴上弹出好听的曲子,我可羡慕了;还有,她爱帮助别的小朋友,我觉得她真像小天使。

解读宝贝:孩子往往因为羡慕一个小朋友的才艺、羡慕小朋友身上的一些长处或者是好人缘儿,而希望永远跟这个自己心目中“很棒”的小朋友友好。比如“很棒”的乔乔对帆帆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另外,孩子还有一种心理:我“爱”乔乔,乔乔很棒,我也很棒。

妈妈可以这样做

(一)给孩子情感支持

假如宝宝的“初恋”一帆风顺,其实是件值得父母们高兴的事,这意味着小家伙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了。然而,孩子的“爱情”有可能一开始就遭到拒绝,他喜欢的那个小朋友根本就不想和他“结婚”;或者移情别恋、抑或摇摆不定、左右为难。

如果宝宝向你倾诉“失恋”的痛苦,你是直白地告诉孩子,“你们之间过家家式的感情游戏本来就不会长久”,还是担心孩子会为友谊伤透了心,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试图替他改变一切?实际上,此刻你的冷静态度对他会更有帮助,你可以说说自己对这事的感受,给他一点点安慰和同情:“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也会伤心的。你现在需要妈妈做什么呢?”让孩子觉得,在他“最痛苦”、最需要精神支持的时候,你是他的依靠。

(二)说出你的点子

妈妈不妨给他一些新的思路。比如:“你身边还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呢,你可以和他们玩呀。”或者“她不是羡慕你搭积木好吗,你在这上加把劲儿,先不找她,说不定过两天你建起一座漂亮的立交桥,她就会乖乖地来找你了。”

(三)孩子的办法也精彩

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是妈妈们智慧的做法,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逆境商、增强自信心。给孩子一个思路、一个暗示,然后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处理,他们的做法或许会让你耳目一新。帆帆最后就想出了一个让自己和丁丁竞争的办法:“咱们两个谁先能连续拍球达到200个,谁就和乔乔结婚。”—那段时间,乔乔最崇拜的偶像就是班里的拍球冠军。

总而言之,无论是宝宝明确地告诉你“我爱上某个小朋友了、舍不得和他分开”;还是把“老公”、“老婆”挂在嘴上,他们这样做有着充分的心理依据。四五岁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他可能是背着小书包要去“上学”,“操纵”一套玩具、学着妈妈的样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也可能是要和一个他喜欢的小伙伴“结婚”。

孩子之所以使用“结婚”、“爱”一类比较刺激的字眼儿,或者女孩穿上漂亮的纱裙一本正经地同“心仪”的男孩举行个“婚礼”,是因为他(她)听身边的大人们这么说过、做过,或从电视上看到过类似的画面,这种模仿,实际上是孩子们试图理解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即便是他们之间直白地“言爱”,或者干脆有一些搂搂抱抱的亲昵举动,充其量也只能被归为“过家家”游戏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与青春期后出现的“异性相吸”有本质上的区别,更与性、与真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毫无关联。孩子的这些行为无非是传达一个信息:你的宝宝渴望和另一个孩子建立一种很纯真的友情。如同孩子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如玩具、卡通书等感到好奇、产生兴趣一样,“童年爱情”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自生自灭。

如何帮孩子迈好入园第一步?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这是一件让全家人都高兴的事情,可到了幼儿园,家长会担心“孩子不会吃饭怎么办”、“不爱去怎么办”、“小朋友会不会欺负我的孩子”等等,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呢?

1.熟悉环境。

确定好幼儿园后,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玩一玩,看一看,让宝宝自己去发现有那么多小朋友在游戏,跑呀、跳呀、笑呀,心里有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漂亮的环境,新颖的玩具,还有比家里多得多的小伙伴。

2.培养生活能力。

其实像睡觉、吃饭、穿鞋、入厕等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自己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

例如睡觉,妈妈可以跟宝宝讲,妈妈爸爸有床,宝宝也有床,宝宝睡在自己的床上会有许多小礼物等着你,宝宝就会赶紧躺在床上乖乖地睡觉,宝宝睡着了,妈妈偷偷往枕头下放一块饼干、一个玩具、一本好看的书……每次的礼物要不一样,宝宝受到鼓励,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独自睡觉的好习惯。

3.坚持送孩子。

3岁左右的孩子离开母亲,离开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产生哭闹、紧张等现象,一定要坚持送孩子,能让孩子很快适应这个集体,如果送两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园巡视孩子,就会适得其反。

4.勤沟通。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事物,“在幼儿园一天吃了多少、与小伙伴玩游戏了吗、大便了没有、喝水好吗”等都是家长最关心的,可是又不能从孩子口中得到答案,这就需要家长多和老师交流,及时得到孩子的信息。

幼儿入园教育应该如何来培养


教育孩子,我们就要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许多的时候,父母们与老师都不懂得小孩子们的心理,因此感觉小宝宝们都不爱听话,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如何即不伤害孩子,又可让孩子们快乐的跟着集体活动吧!

我孩子的幼儿园全园童话表演,所有小朋友都参加,可是就我家儿子一个人坚决不参加,任凭哄骗恐诈、恩威并施都没用。心疼至极,我花了大半天泡在幼儿园里观察,感觉3岁的儿子对活动的蚂蚁和蜜蜂胜过童话表演,老师认为这是脱离集体,我认为这叫个性,谁对?

很多老师和父母很困惑,为什么大多数孩子能做到而有部分孩子总是不按我们的期望行动呢?又为什么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的劝导不予理睬而固执己见呢?其一是越年幼的孩子越是会把精力放在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细节特别敏感,他们的关注点和成人所期望的教学预设目标常常存在落差。其二是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第一逆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快速觉醒,希望能够按照自我意愿行动,成人越是急于采取教育行动扭转,孩子越是不自觉地维护自我以彰显其自我存在的价值。

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拖进教育的轨道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放任孩子,任其随心所欲似乎也不是幼儿园教育的本义。教师和父母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呢?首先,教师和父母要用科学的观念认识孩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孩子恰当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孩子初期的活动缺乏目的性而存在随意性属于常态,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过程来加以引导并逐步的达成。

其次,教师和家长需要耐心地智慧地加以引导。活动吸引法是指当大多数孩子在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夸张有趣,甚至把游离于活动的孩子名字编入故事情节中以此吸引孩子关注到正在开展的活动。当孩子表现出一点点的兴趣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展开“攻势”以吸引孩子进一步对活动产生兴趣。虚席以待法是指当有孩子不能立刻对集体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要把孩子排斥在外,而是给孩子预留角色和位置,随时等待孩子的归来。还可以把孩子正在感兴趣的事物如蚂蚁等引入故事情节中,鼓励游离在外的孩子分享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孩子只有感到自己的兴趣得到了尊重才会自觉进入老师所预留的角色和预设集体活动中来。伙伴影响法是指在集体活动中把其他幼儿和游离在活动之外的幼儿角色配对,不断引导其他幼儿去影响游离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虽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和友谊,但是他们之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家庭关注法是指教师和父母保持良性的沟通,教师可以向幼儿父母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争取家庭的配合,沟通的过程不是简单陈述事实的“告状”,更应该给家长指明方向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每个小宝宝都会有一定的叛逆时期,最主要的就是要看父母与老师们的处理方法,但愿看了以上的文章家长们与幼儿园的老师都能够正确的沟通,共同的教育优秀的宝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