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动,不是跑来跑去,兴奋无比,就是蹦上跳下,满头大汗……哎呀,一个踉跄,他摔倒了!而且还受了伤,这时候怎么办?与其到时让自己手足无措、大惊小怪,不如未雨绸缪提前学习一下紧急护理的方法吧!

学会走路啦

我在8月大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妈妈把我放在她的腿上时,我就会使劲地蹬腿。妈妈总说我把她的腿踩得很痛。等到11个月时,我渐渐地可以自己蹒跚着行走了,便乐此不疲。我喜欢不停地走,因为在走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世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不再需要妈妈的帮助,而是自己走过去拿。这让我非常欣喜,自己做主的感觉真好呀。

不过,我还不会把东西归位,所以我走过的地方都是乱糟糟的。就因为这样,妈妈似乎不喜欢我自己做主,她总爱把东西递到我跟前。那我就只好把东西扔远点,再自己去拿啦。

摔倒了,爬起来

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往前冲了,结果很容易就跌倒。每次一跌倒妈妈就会马上跑过来,很紧张的样子,问我:“宝贝,你怎么样,是不是很痛?妈妈扶着你走吧。”其实我一点都不痛。但跌倒的次数多了,妈妈又总这么担心,让我觉得摔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慢慢地,我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妈妈扶着走了。

而爸爸总是说我只是没有掌握好平衡。什么是平衡呀?爸爸会在我摔倒时,拿一只小熊逗引我站起来走过去拿。我往前走一步,他就往后退一步。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能自己走这么远了,我觉得自己好棒呀!

要自己爬楼梯

16个月的我走路更加自如。我越来越喜欢到处游荡,我会一边走一边到处找事做,一会儿动动沙发上的东西,一会儿喂喂小金鱼,一会儿敲敲电子琴键,一会儿又蹭到卧室里翻弄衣服,总之谁也别想让我停下来。

爸爸妈妈带我上街,一路上我都要求自己走。可妈妈总嫌我走得慢,总想抱着我走快点。进了商场,妈妈抱着我乘电梯上楼,我立刻哭起来,呜呜,我要爬商场里长长的楼梯。妈妈无奈又把我抱下楼,我挂着泪珠跑到楼梯口。我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高度,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我能不能爬。之后我才手抓住旁边的扶杆,一阶一阶地走。我好喜欢这样一阶一阶往上走的感觉,好奇妙呀。可妈妈总担心这样危险,还觉得我用手摸地不卫生,只爬了两阶就不让我爬了。唉,以后我只好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爬了。

练习上下坡

我开始上幼儿园小班了。记得刚入园时,户外活动我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我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滑梯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我的身影。我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我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我也加入了。对我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我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慢控制身体,渐渐地,我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我还能突然停在阻挡我的人前面呢。

就这样上上下下,我练习了好多好多次。放学时,妈妈来接我,她看到我在坡上往下跑,吓坏了。她说下坡的时候要慢慢地,不能跑,不然会有危险。可是那个坡上长满了小草,即使摔了也不痛,请不要为我担心好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坠落后立刻哭出声来,那应该无大问题。几分钟后,磕碰的部位会红肿,这是头骨外部血管受伤引起出血所致,并不是脑溢血,会自然痊愈。但如果宝宝跌落后脸色发灰、肚子肿胀、情绪长时间持续不良、头部有明显外伤、食欲不佳甚至失去知觉,要赶紧去医院就诊。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3岁孩子会说谎,家长别害怕


人们通常反对说谎,有时却赞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譬如,医生告诉一名男子,他的妻子遭遇车祸当场死亡,而事实上,她临死前承受了诸多痛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谎言的作用相当复杂,不能片面看待。

说谎其实有难度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心理学家先前研究发现,孩子往往在三岁半至四岁半时学会如何有技巧地撒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儿童心理学副教授维多利亚·塔尔瓦通过著名的“偷看游戏”发现,就游戏过程中是否偷看,三岁孩子往往坦白承认,多数四岁孩子谎称没有偷看,95%六岁孩子说谎。

事实上,说谎有一定难度。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后构思一个虚假而连贯的故事,向他人讲述,整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对方反应,猜测对方是否相信。

《天生会说谎》作者、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说自己从未说过谎,那这就是谎言。四岁孩子说谎令人称奇,如果你发现你家三岁宝宝撒了一个巧妙的谎,那真了不起。不过,不要表扬他们。

他说,孩子三岁时就学会说谎是聪明的表现;七岁时还说谎,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故意说谎属于本性?莱斯利在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会说谎,为保护自己,为体谅他人,为摆脱困境。有时候,即便感觉糟糕,我们还是说“我很好,谢谢”;即便同事的新生儿看起来像外星人,还是会说“好漂亮的宝宝”;即便朋友厨艺不佳,还是会说“味道真好”……

孩子说谎不必严惩

对于尚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是一种不符合现实的“谎话”,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对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的说谎,老师与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个时期他们中的某些人的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

尝到说谎的甜头后,孩子会更热衷于此。随着年龄增长,社交增多,孩子会发现,说谎需要付出代价,谎言说多了,老师和朋友不再相信自己,逐渐不受欢迎。于是,大多数孩子六七岁时认识到,不能说谎。如果孩子七岁以后仍然惯于说谎,通常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可能在此后数年延续这种习惯,甚至直至成年。

大多数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非影响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对于这种行为不必严惩,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美国奥伯林大学儿童心理发育教授南希·达林说:“如果你走进房间,发现五岁的孩子把牛奶洒得到处都是,问道‘是你干的吗?’这是在请他说谎。如果你说,‘你洒了牛奶。我们一起清理吧’,他就不大可能说谎。如果他还是说谎,最好一笑置之,同时让他明白,你知道他的小把戏。没必要因为说谎斥责他。”

孩子说谎很多是没有恶意的,只是想替自己摆脱困境。父母要多多体谅孩子说谎的心理因素才行。

家长别用成年人想法揣度孩子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骑着小童车来到小伙伴——4岁的小女孩兰兰(化名)家玩耍。当时,兰兰的父母都不在家,两个孩子就模仿起电视上男女亲热的镜头,关掉屋内的灯光,搂抱在一起。

就在这时,小女孩的母亲回到家中,听到有人说话,便打开电灯,见到自己的女儿与小男孩山山光着身体搂抱在一起,大吃一惊,赶紧将他们呵斥开。接着,周围邻居就听到了山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山山的姨妈赶到现场,却被兰兰的妈妈拦在了屋外。晚上10时许,闻讯赶来的山山母亲见到自己的儿子时,差点没晕过去:只见孩子遍体鳞伤,屁股上留有血迹,耳朵也被拧得通红。

在110民警的干预下,次日3时左右,兰兰的父母才将山山交还给他的妈妈。但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兰兰的父亲又来到山山家,威胁说要将山山再次送到兰兰家,等天亮后一起到医院接受检查。

后来,医生诊断,山山全身软组织严重挫裂伤,肛门黏膜破裂,伤势十分严重。

兰兰的母亲之所以对山山下此狠手,是因为她认定山山的举动是流氓行为,破坏了女儿的贞洁。这恰恰反映了兰兰的母亲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缺乏基本的了解。

作为6岁的孩子,山山根本不具备产生流氓行为的动机,也没有实施性侵犯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许多言行只是一种外在的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成人所担心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一种缺点,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还有一次,我到湖北讲课。吃中午饭时,坐在我对面的女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提了问题。她小声说:

孙教授,你讲课的时候说过,孩子从小要与父母分床睡觉,独立睡觉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有好处。可我的孩子都9岁了,非要跟着我睡觉,手还非要放在某个位置。我跟他讲了很多次道理都不行。我先生有点儿不高兴了,就找儿子谈话:“儿子,你都9岁了,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应该自己睡觉。”我儿子眼睛突然一亮,指着爸爸说:“你更是男子汉,更应该自己睡觉了。”他爸爸一听急了,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老婆!”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一听急了,这不是乱伦吗?非要揍孩子。这可怎么办呢?

乍一听,家长们会觉得这个男孩思想道德有问题,其实不然。孩子说的这些话表明了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推理:你怎么说过来的,我怎么说过去。并没有严谨缜密的思维,更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的见解会跟大人完全不同。不能随意判断,更不能冤枉孩子。

二、用孩子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必须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说理,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否则,就可能毫无收效。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柳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

四年级这个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讲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大意是: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读完课文,女教师微笑着问同学:

“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可是,另一个男生却突然反问:

“你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的确,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呢?提问的男生接着说:

“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全班一片热烈掌声。

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柳斌先生十分感慨,他在多种场合讲这个故事,希望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给孩子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对他们的束缚。

家长别将“5+2=0”变成现实


下面的一幕就是很好的例证:

某周日,笔者在北京某十字路口等红灯。突然,人行道上响起一串童稚的叫闹声:“爸爸,红灯不能过!红灯不能过!”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一位男士的怀里打挺儿。这位父亲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固执地抱着小女孩走上了机动车道,小女孩越在父亲怀里躁动蹬踹,父亲却把孩子抱得越紧,径直走到了路中间。“嗖……嗖……”一辆辆机动车在他们面前飞驰而过……

很显然,“红灯不能过”的道理是小女孩上幼儿园那5天里老师教的;“红灯可以闯”是放假这两天,父亲用实际行动传达给孩子的。两天的家长教育对5天的老师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且使5天的教育效果归于0——社会上存在如此庞大的低素质人群和那么多违反公共道德的现象就是明证。

社会在公共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都是家长“反作用力”的结果,但一代代家长不经意间传承的痼疾,也是制约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是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的教育,即便与同学发生争执吃了亏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然而,一回到家里,把因为争执吃亏的事向家长一说,有些家长便怒发冲冠,大声训斥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你以后再受气回来,我也揍你!”

学校加强对学生爱的教育,希望学生乐于助人。可是,有些吝啬的家长看见孩子大方地捐款捐物,就大加抱怨:“傻不傻呀你,你爸你妈挣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你给人捐,谁给你捐呀!”

别以为这种不经意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家长的世界观、家长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思维方式、家长的行为举止、甚至家长的嗜好都可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世界观正确、对社会的态度端正、思维方式理性、行为举止恰当、嗜好积极向上,这种家庭教育将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达到5+2>7的教育效果;反之,不仅仅是5+2=0,甚至还会毁了孩子。

曾经有一位“愤青”朋友,夫妻俩都在单位担任一定职务,但是工作中总是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久而久之,滋生出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回到家,不管是不是当着儿子的面,他们总在抱怨社会,某某人获得了提拔,他们就说肯定是给领导上供了;某某人换了科室,他们就说这是用色相勾引领导的结果……他们的儿子本是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班长。渐渐地,儿子也产生了不信任社会、鄙视他人的观念。高中一次正常的改选,儿子没当上班长,就认为是有人给老师送了红包,从此,他与老师、同学疏远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勉强大学毕业后,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走马灯般地换,原因是每个单位里的人都是小人,没法与之相处。到如今,“愤青”夫妻也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教坏了儿子,毁掉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天下没有诚心想教坏儿女的家长,但是由于自己的世界观不正确,对社会的态度有失偏颇,言行举止不检点,生活情趣低下,从而也造成下一代不讲社会公德、缺乏教养、素质不高的状况。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我们看到学生不懂得给老人让座,在干净的街道上随处吐痰、随便丢垃圾、过马路不看红灯,对长辈不懂得尊敬,就连央视某些主持人面对老者都不会说“您”……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任意一个十字路口都能看到公民在静静地等红灯,那么就表明5+2=0的时代过去了,5+2>7的时代到来了。

宝宝入园家长别跟着瞎紧张(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焦虑会让孩子产生生理或心理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的焦虑,会使孩子抵抗力下降、情绪躁动不安,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寻找亲人上。这样一来,从生理上孩子不能很好的进食,喝水,入厕,常常一入园就会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以至于直接影响到正常的身体发育;从心理上分离焦虑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使他们不愿与同伴交往和玩耍,以至于脾气变得孤癖、暴躁。如果这种情形不能及早缓解,这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将造成极大的伤害。

入园一周“哇”声一片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9月6日,记者刚走进广电滨江豪园幼儿园时,就看到几位老师领着几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小朋友在操场上溜达。老师说,这几个孩子哭得实在太厉害,如果放在教室里,其他孩子就会跟着哭,只好领出来转转。宝宝入园

其实,有分离焦虑的不止是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少家长守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徐女士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刚上幼儿园。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人在办公室,却一刻不停想着女儿,还哭不哭?有没有喝水?会不会和老师说上厕所……每天下午,接孩子的时间还没到,她就早早请假到幼儿园门口等着了。

“很多刚送小孩入园的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广电滨江豪园幼儿园园长张颖萍分析说,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四种:一是对是否送孩子来园犹豫不决,态度不坚定;二是担心幼儿不熟悉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三是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会不会生病;四是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自己仍不舍得离开……

老师说

“入园焦虑”每个孩子都有

“其实,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适应和焦虑。”从事幼儿工作20年的夏老师表示,孩子年龄太小,是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症结所在。3岁左右的孩子对亲近的家人、熟悉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上了幼儿园,意味着他们平生第一次要从父母身边、从温暖的家里离开,这时,孩子的内心是焦虑的、彷徨的、胆怯的。

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

家长性教育答案如何恰到好处?


三四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会对自己的出处产生好奇,甚至经常追问:“我从哪里来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呢?我想大概不至于是“长大你就明白了”或“巫婆生的啦”,抑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如果你的答案真是如此,那可得改正了,因为此刻的他已需要你给他真实的答案,纵然他听不懂,也必须如实回答。

在此我想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母亲曾在儿子问她:“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急切地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套知识告诉儿子。结果儿子竟马上接口说:“隔壁小化说他是从XX搬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

性教育答案如何恰到好处?

这个故事也提醒父母在回答诸如“我从哪里来?”的疑惑时,一定要先明白孩子想知道的重点是什么,再一点一滴地随年龄而增添,避免操之过急,一口气说出一大堆孩子无法消化的理论。

在答复的技巧上,可以利用孩子易懂的字眼来形容,譬如:“妈妈身体内有一个通道,叫产道,每一个小宝宝都是通过他妈妈的产道出生的。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周围充满着液体,保护小宝宝。”

性教育答案如何恰到好处?

在回答爸爸妈妈结合、为什么会生下小宝宝的问题时,可以从“植物传粉”讲起。

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说故事的方式已无法满足他。“据实以告”是这个年纪最好的性教育方式。

通常,女孩在十二岁到十四岁,男孩在十三岁到十五岁,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变化。父母应该让女孩了解关于月经来潮的过程及其处理方法,让男孩知道勃起射精的真实原理,避免孩子事到临头措手不及或恐惧张皇。

家长在孩子面前谈话须注意


一些家长不太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谈话内容。其实,大人谈论的许多话题,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尤其对有心思的孩子影响更大。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谈话应有所注意。那么家长应注意什么呢?

家长在孩子面前谈话要注意

以下几点是值得家长考虑的:

1、不讲别人的坏话。孩子无意听到的这些话,有可能对那个人说出;这不但会伤害那个人,还会造成矛盾和不团结。更严重的是孩子会认为家长心地不善良,人前人后两个样,久而久之,孩子会看不起父母。

2、不谈论别人的隐私。隐私是当事人视为大忌的事,家长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别的隐私。

3、不说孩子理解不了的事。比较小的孩子理解不了诸如男女情感、性,以及重大灾难和战争等问题。哪些话能说,说到什么程度,都要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当夫妻的感情和婚姻出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和相互伤害,更不要单独对孩子说对方的坏话,否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

4、不讨论使孩子忧虑且无能为力的事。家庭生活出现了困难,孩子有分担的义务,但如果孩子太小,知道后又无能为力,这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谈话千万不可无所顾忌,这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

家长的不适当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通过生活中的言行表现出来,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有些家长担任领导职务,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荣誉钱物从不放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不良品质。

2、有些家长经商做生意,有以劣充优、缺斤少两、见利忘义等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领悟其中的“诀窍”,认为规矩守法、老实是赚不了大钱的。

3、不少家庭的收入提高较快,家长的钱包鼓了,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孩子的吃、穿、用上了档次,零花钱也没有了限制。这些家庭的孩子很难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还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这些家长在无意中对孩子进行的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教育,必然会对孩子树立勤俭节约、劳动致富、助人为乐、忠诚老实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障碍。

愿我们的孩子在健康纯净的氛围中成长。

家长在家同样能教育孩子


“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那么就已经晚了两天。”这样的育儿观念,正引领着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进行漫长的育儿教育。一批早教机构应运而生,一群年轻的爸爸妈妈怀抱着几个月大的宝宝早早走进早教机构,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正在兴起的早教行业缺乏必要监管,良莠不齐。教育专家指出,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亲自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一定非要到培训机构。

读者反映

给孩子报了早教班却心存困惑

市民魏女士是一名大学辅导员,年薪两万元。前不久,听说周围不少朋友给孩子报了专业化的早教班,虽然她对早教班一直“很懵懂”,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利用暑期,带着15个月大的儿子走访了石市一家又一家的早教机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听,经过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了石市一家据称是世界连锁品牌的早教机构,以10047.5元/100个课时(注:一个课时55分钟)的价格给儿子报了名。

“这个价儿还是店庆价,要不然更贵!”魏女士说,她最早接触早教机构,是在怀孕期间,当时她听了不少关于怀孕、分娩的讲座,讲师都会建议家长给孩子报早教班,说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后来,她发现不少年轻家长痴迷给孩子报早教班,还常听周围的朋友说“谁谁给孩子报了早教班,早教班如何如何好……”

“早教班为何这么贵,竟然比大学学费还贵?孩子上早教班真的能更好地发展?”如今,魏女士每周都会陪着儿子定点“上课”,但她依然心存困惑。

记者调查

报个专业早教班,动辄上万元

据了解,目前石市早教机构有3种模式: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幼儿园为抢夺生源开办的早教班、专业化的早教机构。记者调查发现,最受家长青睐的还是专业化的早教机构,这种早教机构多以加盟形式运营,为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连锁品牌,当然,也包括本地化的品牌。但无一例外的是,价格不菲。

8月18日,记者随机走访了省会七家专业化的早教机构,发现这类早教机构都会让家长选择“课时包”,一般而言,一套早教课程从24课时到120课时不等,每个课时为45分钟到1个小时,收费则在数千元到万余元不等。

以石市一家国内连锁早教机构为例,一名6个月大的宝宝接受早教培训至2岁左右,一套96课时的课程价格为9000多元。平均算下来,一次45分钟的课程收费约为100元。而石市的一些国外连锁早教机构的价格则更为昂贵,一套96课时的早教课程收费为1万元至1.2万元不等,平均下来每个课时约100元至120元。此外,在收取课时费的同时,这些早教机构还会收取100元至360元不等的会员注册费,以及体能测验费和材料费等。

硬件设施堪称完美老师资质却难保证

专业化早教班收费如此高昂,那么它们的师资质量、教学环境能否保证?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专业化早教机构大多设在市中心的高档写字楼内或一些高档住宅区附近,环境布置十分温馨,有成套的游乐设施,并配有专门的学习室、母婴室等,硬件设施堪称完美。

“我们的授课老师都要经过严格挑选,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英语六级或专业八级。此外,他们还要经过总部培训,培训3个月或6个月,合格者才能上岗。”一些早教机构的接待顾问介绍说,他们是连锁机构,教案都是经过国内或世界专业研发队伍研发的。虽然中国目前对早教机构教案没有统一规定,但他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绝对超前。

然而,一位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目前早教方面唯一获得国家认可的只有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证,可石市大部分早教机构的教师,一般只持有幼师资格证,或教师资格证。虽然上岗前该机构会为授课老师提供相关培训,但这些培训都没有统一的考核规范,很难保证教师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此外,据了解,我国尚未设置0-3岁亲子教育专业,只有少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延伸到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领域。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只专注3-6岁的幼儿教育,有关0至3岁的教育研究并不多。

准入门槛低,只需办张工商营业执照

记者走访时还发现,这些专业化早教机构多数只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也只是“教育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内容,并没有获得从教育部门取得的任何教育资质。

对此,一家世界连锁品牌早教机构的管理者无奈地说,她最初经营这家早教机构时,就遇到这一“尴尬”,去教育部门申请办理教育资质,却被告知“0-3岁的婴幼儿教育不归教育部门管”。此后她找了一圈,只在工商部门办了一张经营范围为“教育咨询”的营业执照。“我认为,早教就是针对0—3岁婴幼儿进行的开发其潜能的教育,应该属于教育部门的管辖范围。”她说,专业化早教机构无法从教育部门取得教育资质的现状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她还介绍说,目前石家庄早教市场正处于逐步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可它。但由于缺乏行业监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这一行业准入门槛很低,一些人为了盈利,租了几间办公室,招了几名幼教老师,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称做早教,这样对该行业发展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各方声音

家长:

效果不像宣传得那么神

8月19日,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年轻的家长,他们都已经或正考虑给孩子报早教班。对于报班的目的,家长们无一例外地表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者“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一些家长甚至还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就是被早教机构的宣传册所吸引,上面说能“开启智力”、“激发潜能”、“培养宝宝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然而,对于早教班的效果,多数家长表示不像宣传得那么神。

早教机构:

别想着只为了孩子考高分

石市一家世界连锁早教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孩子0—3岁脑神经发育最为迅速,相当于成人的60%,3岁时,大脑尺寸已相当于成人的80%,让孩子上早教班很关键。她发现,不少家长为孩子报早教班,就是单纯地想要开发孩子智力,为孩子考高分做准备,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专业化的早教短期内是看不到效果的。

专家观点

家长在家同样能教育孩子

那么,0—3岁的婴幼儿是否需要早期教育?家长该如何选择早教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龚蓉认为,家长存在一种教育误区,认为只有让孩子坐在教室或到某个机构上课,才算是在接受教育。这种错误的想法才导致不少家长盲目跟风,痴迷给孩子报早教班。

龚蓉说,其实,宝宝从一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长无意识的早教,家长轻抚宝宝、哼歌或带着宝宝做游戏等,都是在无意识地培养孩子身体、运动、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她看来,专业化的早教机构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它在开发宝宝各项潜能的同时,更多的是教授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宝宝。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育儿经验,那就大可不必盲目跟风,给孩子报早教班,因为自己在家就能教育孩子,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龚蓉说,如果家长想给孩子报早教班,就不要抱着给孩子报了早教班就等于赢在了起点的目的。因为有很多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很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在智力测查中孩子能得高分,可上小学后,孩子的超常性就没有了,甚至还出现不少问题。

在目前早教行业缺乏必要的监管的情况下,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时,一定要更加慎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