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亲子活动
2021-07-12 家长亲子活动 胎教有什么好处 幼儿入学准备家长征文孩子摔倒有好处,家长别大惊小怪的。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摔倒有好处,家长别大惊小怪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宝宝好动,不是跑来跑去,兴奋无比,就是蹦上跳下,满头大汗……哎呀,一个踉跄,他摔倒了!而且还受了伤,这时候怎么办?与其到时让自己手足无措、大惊小怪,不如未雨绸缪提前学习一下紧急护理的方法吧!
学会走路啦
我在8月大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妈妈把我放在她的腿上时,我就会使劲地蹬腿。妈妈总说我把她的腿踩得很痛。等到11个月时,我渐渐地可以自己蹒跚着行走了,便乐此不疲。我喜欢不停地走,因为在走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世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不再需要妈妈的帮助,而是自己走过去拿。这让我非常欣喜,自己做主的感觉真好呀。
不过,我还不会把东西归位,所以我走过的地方都是乱糟糟的。就因为这样,妈妈似乎不喜欢我自己做主,她总爱把东西递到我跟前。那我就只好把东西扔远点,再自己去拿啦。
摔倒了,爬起来
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往前冲了,结果很容易就跌倒。每次一跌倒妈妈就会马上跑过来,很紧张的样子,问我:“宝贝,你怎么样,是不是很痛?妈妈扶着你走吧。”其实我一点都不痛。但跌倒的次数多了,妈妈又总这么担心,让我觉得摔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慢慢地,我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妈妈扶着走了。
而爸爸总是说我只是没有掌握好平衡。什么是平衡呀?爸爸会在我摔倒时,拿一只小熊逗引我站起来走过去拿。我往前走一步,他就往后退一步。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能自己走这么远了,我觉得自己好棒呀!
要自己爬楼梯
16个月的我走路更加自如。我越来越喜欢到处游荡,我会一边走一边到处找事做,一会儿动动沙发上的东西,一会儿喂喂小金鱼,一会儿敲敲电子琴键,一会儿又蹭到卧室里翻弄衣服,总之谁也别想让我停下来。
爸爸妈妈带我上街,一路上我都要求自己走。可妈妈总嫌我走得慢,总想抱着我走快点。进了商场,妈妈抱着我乘电梯上楼,我立刻哭起来,呜呜,我要爬商场里长长的楼梯。妈妈无奈又把我抱下楼,我挂着泪珠跑到楼梯口。我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高度,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我能不能爬。之后我才手抓住旁边的扶杆,一阶一阶地走。我好喜欢这样一阶一阶往上走的感觉,好奇妙呀。可妈妈总担心这样危险,还觉得我用手摸地不卫生,只爬了两阶就不让我爬了。唉,以后我只好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爬了。
练习上下坡
我开始上幼儿园小班了。记得刚入园时,户外活动我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我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滑梯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我的身影。我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我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我也加入了。对我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我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慢控制身体,渐渐地,我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我还能突然停在阻挡我的人前面呢。
就这样上上下下,我练习了好多好多次。放学时,妈妈来接我,她看到我在坡上往下跑,吓坏了。她说下坡的时候要慢慢地,不能跑,不然会有危险。可是那个坡上长满了小草,即使摔了也不痛,请不要为我担心好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坠落后立刻哭出声来,那应该无大问题。几分钟后,磕碰的部位会红肿,这是头骨外部血管受伤引起出血所致,并不是脑溢血,会自然痊愈。但如果宝宝跌落后脸色发灰、肚子肿胀、情绪长时间持续不良、头部有明显外伤、食欲不佳甚至失去知觉,要赶紧去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对幼儿性启蒙,不必大惊小怪
“我是从哪里来的?”是小朋友们常问的问题,也是其探求欲望刚刚出现需要极力保护的时候,可中国家长的回答方式充满了欺骗性——“你是从路上捡来的”、“是从海边带回来的”甚至“是从树上摘下来的”。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撒谎不脸红,不自觉地培养孩子说假话。
家长欺骗孩子的目的,不过是想避开敏感的话题,不让孩子过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以免孩子想入非非走上邪路。但实际上,孩子早晚会接触这样的问 题,早晚会迎来青春期,因此,“性”方面的知识还是早一些让他们了解为好。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不早一点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他们慢慢长大的过程 中,一旦忽略了自我保护、怀着神秘心理偷吃禁果,后悔就来不及了。再说,性知识也罢,生殖与发育等等内容也罢,说来说去都是生命科学,既然是科学,何必非 要遮遮掩掩?
尤其是,随着儿童性侵案的不断浮出水面,对儿童(尤其是女童)进行性启蒙以及性保护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幼儿进行性启蒙与性保护教育,也符合世界幼儿教育的潮流。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在幼儿园进行这样的教育,个别国家“尺度”还不小。而武昌教工 幼儿园,不过是在大班进行性启蒙,并且一个学期仅有一次这样的课程。课程仅仅围绕“我从哪里来”进行讲解。老师以英国作者艾伦的幼儿性教育绘本《小威向前 冲》为蓝本来进行课件制作并授课,教师用“爸爸的肚子”代替了绘本里的生殖器画面,用一颗大大的爱心代替了一对夫妇在床上的画面,课程最后落实到“每个孩 子都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相结合以后生出来的”这一点上。可见,这样的性教育课程已经“含蓄到家了”。对这样的性启蒙,如果再不放心,就有些说不过去 了。
当然,面对幼儿性启蒙教育,家长可以反对孩子参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否侵犯了孩子的受教育权?表面上看家长是在保护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因此而陷入性知识盲区,并由此带来身心伤害,那么,这个责任谁来负?
笔者之见,幼儿性启蒙,天塌不下来,没必要大惊小怪。
家有学说话萌宝,父母别帮倒忙!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家有学说话萌宝,父母别帮倒忙!》,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爸爸妈妈也开始卖力地对宝宝进行语言攻势。但是,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让孩子开口学说话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当宝宝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爸妈们可别帮倒忙哦!
爸爸妈妈容易帮哪些倒忙?1.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表现:宝宝指着水杯,妈妈立即反应:“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宝宝连嘴皮子都不需要动。
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正确做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
2.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表现:“地上脏脏”、“宝宝,吃饭饭啦”、“到时间睡觉觉了”等。
害处: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正确做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3.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表现:宝宝把“哥哥”说成了“蝈蝈”,爸妈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甚至下次再碰到说“哥哥”的情况时,父母也跟着宝宝说“蝈蝈”。
害处: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错误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正确做法: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让宝宝尽早说话的方法:
1.0-1岁阶段语言训练
(1)说给宝宝听
不会说话的宝宝能通过耳朵接受信息,为他们日后的“说”打基础。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孩子会对你的话很感兴趣,并试图咿咿呀呀地表达。
(2)制造发声的机会
宝宝会用“咿、呀、哈、呜”等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恰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当他们表达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湿了时,妈妈趁机替他把这些愿望用简单的词语说给孩子听,然后等待宝宝的反应。如此天天重复,就等于在他的头脑中强化了这些语言,最终使孩子的语言模仿变得容易起来。
2.1-2岁阶段语言训练:
(1)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
身边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用途、形状等等,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途如何,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促进语言的发展。
(2)满足要求晚半拍
宝宝想要某种东西,往往盯着它或用手去抓。这时妈妈不要马上满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好,妈妈可以先做示范,由宝宝“学舌”,再把这些东西给孩子。
(3)重复说过的内容
准备一套动物卡片,在宝宝认识了其中的动物之后,请他给妈妈讲每张卡片上有什么;也可借助简单的图画书,妈妈讲页、宝宝重复一遍,然后再往下进行。总之,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开口。
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4大好处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4大好处,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
摔倒后应该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本网站编辑)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摔倒后应该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本网站编辑)》,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前言:小朋友从开始学习走路到跑期间摔倒是很正常的事,就连平时孩子的平衡能力还不是那么强也常常会摔跤。摔倒了要让孩子自己学着站起来,但是在摔倒后我应该检查孩子的身体是否有大碍,因为有的时候摔倒头部是很危险的。摔倒之后没有受伤也要留心观察孩子一段时间。
5岁孩子摔了一个跟头险丧命近日,王女士夫妻俩带着5岁儿子小鸿宇在滨江长河公园玩,奔跑过程中,小鸿宇栽了一个跟头,前额撞在了路边的大理石板上,额头很快就红肿了起来。“有点皮下渗血,我赶紧到路边的小店买了冰块敷在儿子头上。”王女士有过从医经历,所以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消肿。让王女士夫妻俩没有想到的是,小鸿宇的伤情并非这么简单。按照通常的做法,像小鸿宇年龄这么小的患者,医院都会建议去省儿保。但此时,值班的医务人员发现小鸿宇开始昏迷。最后开颅抢救,目前孩子恢复良好。 父母在孩子摔跤后应该做的1、宝宝摔了头,家长要观察宝宝摔后的反应。如果立刻大声哭,哭声有力,唤名说话有反应,可能问题不大;如果摔后有短时意识丧失,脸发白,哭声无力,身体发软,唤名说话反应不明显就需要立刻去医院,一点都不能耽误时间。2、观察宝宝摔倒的地方有无棱角,观察宝宝头部摔到的位置。如果是后脑以及靠近脑后部,易引起颅脑损伤,颅内出血,那就需要非常注意,但前额受伤同样要注意观察。3、摔到头部后,宝宝想睡觉,家长一定要陪伴,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如果有严重的头部受伤,睡后不易唤醒,会耽误宝贵的治疗时间。4、摔到头部,无论当时症状严重与否都要密切观察24小时,其间看看孩子有无呕吐,精神状态如何等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摔倒了父母们都会担心,但是不要大惊小怪,有时没有伤到重要部位的话,一般是没有什么大事的。家长这种过激的反应给孩子留下了父母害怕自己受伤的印象,在之后孩子有可能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就做出伤害自己的傻事。
家有“怪”妻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家有“怪”妻》,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花了好几万块钱装修好新房子后不久,我就后悔莫及了。妻不知打哪本书上看到的,那天下班回来后连饭也不煮就忙开了。结果等我知道时,大厅的一堵墙壁上已经糊好了一个用纸画的大大的足球门。儿子正跟邻居的两位小孩在用塑料充气的足球大玩射门。妻看我一脸的诧异,好不得意地告诉我:“书上说的,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可增强运动技能!何乐而不为呢?”看着才三岁多的孩子玩得满头大汗,一脸的愉悦,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想想将来国脚的起步说不准就在此,我也就释然了。倒是来接孩子的邻居看着那绝无仅有的球门,那么突出地贴在崭新的墙壁上,不知是赞许还是反对地摇摇头对我说:“也只有你的她也!”
事情远非如此。儿子好奇,对一切都感到兴趣。这样我新购置的家具可遭殃了。儿子常拿硬的玩具这儿敲一下那儿敲一下,我的新家具今天这个挂了彩,明儿那个被“毁了脸”,教了好几回,可儿子好像总是“技痒”,好像没有一点要改正缺点的意思,我有时一急,免不了数落几句。妻却说,算了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吧,一二十年后可能桌子底下依旧是灰尘,可是你的孩子还会是孩子吗?妻满口的哲理,语句中不时透着玄机,我只有逢友人作客我家的机会让大家评评理,未了免不了总说:“也只有她也!”
孩子太小,还不敢带他去海边玩。妻一直以为是一件憾事。那天一起带孩子回乡下老家。刚好家门口有一大堆不知谁家用于基建的沙子,妻子便让儿子玩了个尽兴。儿子又是跳又是踩,又是抓又是捧,甚至在沙堆中挖起地洞,甚至挖个坑躺下,像在沙滩上一样。弄得满头满脸都是沙子。乡下人看了大为惊奇,城市的大人居然肯让孩子玩沙,真是少见。
回家后妻买了个大木盆,特地要我去买了一大袋沙子。然后把沙子放在木盆里让孩子玩。邻居的孩子闻讯赶来,这样,一幅罕见的室内孩子玩沙的情景便出现在我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连我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往沙里灌水,又是垒又是砌,然后把各种人型玩具插进沙里,很快,双方便形成了“双军”对峙的局面。我儿子跟着他们又是喊又是叫,其间不时听到从他们嘴里发出的炮声和枪声,我们家于是便成了战场。当然,受伤最重的是我们家的地板,水迹、脏脚印、沙土……我能说些什么呢?本次的行动我也参与了啊!
妻还说,儿子渐渐长大,得考虑给他布置儿童房了。墙壁得变为天蓝色的,像天空的颜色;天花板也要改改,还得设计一个专门展示儿子成就的展示台,以便促进儿子不断取得进步……
有妻如此,总之,我只能奉劝你一句:如果你家有小小孩,千万记住,孩子第一,装修第二。
家长别总盯着孩子的不足
别的孩子都兴冲冲跟着老师做活动,只有天天紧紧依偎着我,我稍一离开便大哭大嚷———真丢人!早知道让他爸爸来参加亲子日了。这是儿子上幼儿园后举办的第一次亲子日活动,就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一天的幼儿园活动。本来还挺兴奋的,连穿什么衣服都琢磨了半晚上。可谁想到儿子的表现让我不得不成为焦点。
老师讲故事,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听,家长们站在远远的教室门口,只有我,半蹲半跪地搂着儿子,手还得紧紧抓着他,否则他一定又会哭闹起来。那个小朋友是叫泡泡吧,听儿子以前说过。听故事真认真,刚才做手工时也是专心致志,他的爸爸妈妈一脸幸福地在一旁观看。他们的视线中一定也看到了泡泡对面手忙脚乱的天天和灰头土脸的我。
唉!上了英语课,咦,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竟然甩开我的手跑去围着外教大呼小叫。每次老师提问,就他积极。无意中瞥见泡泡,还是像刚才一样规规矩矩坐在小板凳上,老师提问声音也很小,大家跳舞时他也不主动……虽然知道不应该,但是我的心理还是一下平衡了!正如我所料,泡泡妈妈有点儿着急,直嘀咕———这孩子,怎么一点放不开?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也有优点,可惜我们总是盯着自己孩子的缺点,拿它去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感谢小泡泡,他让我知道如何客观地对待孩子的弱点,心态平衡了,就不会急功近利,要知道,急躁着急的状态下,无论如何是无法正确地教育孩子的。
别让家长的行为伤了孩子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别让家长的行为伤了孩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重视对于孩子的教育,但是家长总是忽视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犯的一点点的错误,往往就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了,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了解一下那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严重的。
行为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1.父母意见矛盾,孩子易养成逃避惯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2.父母分歧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颖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改正办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幼儿教育
行为二 动辄相互埋怨
父母互相埋怨,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幼儿早教
改正办法: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行为三 父母溺爱
1.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成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早教网
2.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改正办法: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行为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早期教育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成人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本网站小编总结 :最不好的情况就是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这时候家长就应该特注意自己的方法的使用了,被让自己的火爆的脾气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