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分享

是指宝宝将自己所拥有的、能支配的物质与别人一起使用,将自己的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体验的行为。分享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能力,学会分享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1.5~2岁是分享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期加以引导。

分享行为的意义

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

怎样培养宝宝的分享能力

1.满足宝宝对爱的需求

请爸爸妈妈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和宝宝共处,不要忽视宝宝对爱的需要。否则,宝宝可能会失去已经获得的安全感。这种对父母的不信任,就可能在宝宝的社会行为上体现出来,比如不愿意与人分享。

2.做出分享的榜样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与家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宝宝偶尔做出分享行为时,一定不要谢绝,要诚恳地接受宝宝的好意,而且要谢谢宝宝,让宝宝体验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从而激励他继续这种行为。

3.进行角色扮演

给宝宝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并和宝宝一起扮演故事里面的角色,宝宝来扮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角色,爸爸妈妈扮演接受别人礼物的角色,然后可以交换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角色扮演,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角色的分享特征固定在宝宝的心中。这时,宝宝就真正从“小气”的宝宝成长为愿意和人分享的可爱宝宝。

4.在关键期加强引导

1.5~2岁是儿童分享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在宝宝与家人共处时、在与小朋友共处时,要引导他分享食物、玩具等,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促进分享行为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获得社会交往的技能。www.zj09.CoM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得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公民共鸣,我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幼儿观察三副图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且,让幼儿来表演表情。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a、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动物都夸她的房子)b、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她不同意小动物们到她家玩)c、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了小动物到她家玩)。通过观察回答,幼儿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小动物)??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人分享时的快乐(邀请小动物)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得行为。其次,通过讨论来迁移情感,逐步形成幼儿自身得认知。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又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此外,我们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曹问宇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蹦蹦高,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曹问宇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蹦蹦高,对曹问宇说:“这个蹦蹦高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曹问宇想了想说:“好象有点酸。”“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酸;老师,我的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曹问宇,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酸酸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曹问宇不说话了,他拿过蹦蹦高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坏”妈妈好榜样


我们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即使当了妈妈也一样,所以我们难免会有在孩子面前发怒、撒谎、甚至说脏话的时候。那么,我们瞬间的这种“丑”态会对孩子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成了他们的行为样板。他们观察我们怎样处理周围事务,怎样关心和尊重他人,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然后按照他们看到的样子,完成自己的超级模仿秀。这是小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人无完人。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撒一些善意的小谎,难免会在孩子把一杯橙汁倒在自己刚刚完成工作计划书上时大发雷霆——至少是高声咆哮。

既然我们无法在孩子面前做到金身不坏,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从我们那些不太美好的举动中学到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学会该如何改正错误,更让孩子初步理解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但是我们究竟该怎么把握这个分寸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第一宗罪:撒谎

什么情况下你不必太在意:如果你的好朋友问你:“我穿这条裙子是不是显得很胖?”你基本上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啊,挺好看的呀!”这个时候你不要太担心,善意的谎言是不会毒害幼小的心灵的。相反,它反而可以给孩子上一堂很好的教育课:我们尽量不去伤害别人的情感,不去打击别人的自信。当你事后专门跟他解释“我这样说,是为了不让小璐阿姨伤心”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尝试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尽管这种体谅是建立在说谎的前提下。

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如果谎言会导致孩子对你的不信任,那么后果可就严重了。比如你明明知道孩子的宠物兔子已经死了,却说“它也许只是出去溜达溜达”,或者你们要上班去的时候,对大哭着的孩子许愿“爸爸妈妈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清楚,虽然真实的情况会让孩子难以接受,但是总比你低估孩子的认识能力,随意敷衍和欺骗他要强。否则当他认识到你们并没有像自己说得那样三分钟之内就回来,而他的小兔斑斑早就睡在冰冷的泥土下时,他只会感到加倍的失落和被欺骗。

那种为了逃脱责任的谎言更可怕。如果你让孩子知道你以“我们家孩子病了”为借口,逃脱突然不想参加的会议时,孩子接受到的信号将是:只要我愿意,就可以不讲真话。这样做的后果迟早会回报到你身上:你休想知道孩子每天下学后是否直接回家,他在学校里究竟过得怎么样。

第二宗罪:发脾气

什么情况下你不必太在意:你需要审视一下自己,这究竟是偶尔爆发还是经常性地发作,究竟是今天遇到的事情确实令人发指,还是你总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是偶然一次,那么你不必过于在意。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对孩子比较有益的做法就是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并且保证你今后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的。要记住,在许下诺言的时候,不要用“我会尽量……”这样的字眼,而是坚定地说“我必须改正”。

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当你给孩子解释理由的时候,你说“妈妈刚才太累了,妈妈需要你的帮助”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是一个劲地抱怨“你简直太懒了,一点儿帮不上忙”,就会把事情搞砸了。如果孩子接受到的是这样的态度,那么他今后也不可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反他会因为某件不顺心的事情迁怒于所有人。所以,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你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已经完全被理智所掌控。你完全可以要求孩子给你一些时间,让你一个人静一静,然后告诫自己这样的事情最好不再发生。

第三宗罪:说脏话。

什么情况下你不必太在意: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关键在于你采取什么方式。你可以在电话里抱怨你的邻居是个自私的人,他总是把垃圾扔在楼道,任由小狗也里不停地叫,从来没有帮助你拎过一次大米。让孩子看到你对某个人的行为表示不满没有什么不妥,只要你的表达方式是文明的、健康的、适度的。千万别觉得孩子还小,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孩子很机灵,他可以从你的肢体语言和说话口气中捕捉你的情绪和意图。

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如果你没完没了地咆哮,数落着邻居的不是,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学到这种方式。首先,他会带上你的“有色眼镜”去评价眼前这个人。慢慢地,他会习惯于以一种挑剔、敌对的态度对面对更多的人。特别是,当有一天你发现你嘴里的某个不太卫生的习惯用语已经成了孩子的口头禅时,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需要你再花上100倍时间和精力去扭转了。

第四宗罪:夫妻大战。

什么情况下你不必太在意:生活中的小口角,比如谁最后一个出门的时候没有关窗,或者谁应该在这个炎热的周末陪儿子去参加足球赛,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多负面的影响。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它可以让孩子参悟一些人际关系的奥秘。发生口角的时候,你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会因为一些事情而生气甚至吵架,但是虽然这样,我们还是相爱的。”当然,你还是争取让孩子看到你们是如何为了自己爱的人而做出让步的,这样会帮助他理解“爱”的含义。

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如果你并不把夫妻间的冲突当回事,你们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吵闹、侮辱、摔门而出,那么你们教给孩子的就是粗鲁的、相互伤害的处理方式。你们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他可能会被“我应该站在谁那一边”或者“我怎么能让爸爸妈妈言归于好”的问题纠缠很长时间。所以,如果你们夫妻间确实有“深仇大恨”而必须剑拔弩张的时候,能不能通过最后一点理智告诉自己:我们关上门再吵!如果这种状况频繁发生的话,就到了该寻找根本解决办法的时候了。

第五宗罪:言而无信。

什么情况下你不必太在意:如果你的失信具备下面两个前提,那么你就不必过于担心。第一,你因为不可抗力而没能履行诺言。比如你答应了孩子一定去参加他的儿童节庆祝演出,可是你的必经之路因为交通管制被堵得水泄不通。第二,你仅仅是偶尔失信于他,而不是把承诺和失约当成家常便饭。如果在这两个前提下,就不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让孩子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很复杂,有些事情总是不会那么尽人意。

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千万不要许下那种你根本不打算履行的誓言,比如跟孩子说“如果你这周表现好,我周末就带你去动物园”,但是你心里明明知道自己这个周末需要加班。言而无信,不单单是形象问题,更是信任问题。如果你在孩子心中产生了信任危机,重建信任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你失约了,首先向孩子道歉,承认错误,然后重新跟他约定你会在何时何地履行自己的承诺,并且尽一切力量实现他。

第六宗罪:咒骂。

什么情况下你不必太在意:当你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却发现就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你的左前门玻璃上已经被贴好了“违章停车通知单”,你一定会怒不可遏,进而大声谩骂交警不通人情。而当你一回身发现身边正有一双清澈的小眼睛在盯着你时,你可能会冷汗倒流……没关系,放轻松,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就是蹲下身来跟孩子说:“妈妈刚才有些生气,所以说了不该说的话,现在向你道歉。”然后控制你的情绪,闭上嘴,不要再抱怨任何不公。对孩子来说,用优美的语言说话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所以在这期间,爸爸妈妈必须要严格自律。

什么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如果你诅咒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甚至有些时候把这些词用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必定会因此受到伤害,并且会耳濡目染,最终成为你的翻版。想要把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你必须做出立竿见影的改变。有个对孩子可能有用的补救办法,那就是在家里准备一个“诅咒罐”,当你因一时没有管住嘴巴而后悔万分的时候,在孩子的监督下,把说出的、尚飘荡在空气中的坏话“抓”住,然后扔进密封罐紧紧地扣住。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尽量改变自己的坏习惯,谁让我们已经是别人的家长,需要对自己的言行高度负责了呢?

宝宝精力过剩 父母可以这样做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科尔卡博士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所占比例不小于10%。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

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

宝宝精力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宝宝的精力过剩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宝宝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宝宝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所以,面对精力过剩的宝宝,妈妈千万不要轻易用“调皮”“讨人厌”之类评语给宝宝贴上许多负面的“评价标签”。妈妈应该更理解他,帮助他,引导他把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排遣。

发现宝宝精力过剩,妈妈可以这样做

*适当加大他的运动量:让你那精力过剩的宝宝多运动。这既可促进他的身体健康,也可帮助他消耗过剩的精力,获得机体的舒畅感与心理平衡。

*给他一些“障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或老师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或向他提出较难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他的精力得到良好的发泄渠道,又可以让他避免盲目自大。

*鼓励他与大孩子为伴:如果宝宝精力过剩,让他与比他大两三岁的大孩子为伴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好地满足他的求知欲,相对大强度的活动也可让他得到体力的宣泄。

*保护他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宝宝往往较早熟,让他早些体会“独立性”也很重要,否则过多的干涉与限制特别容易激发精力过剩宝宝的反抗。

*扩大他的视野:经常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等地方,让他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渠道发泄,又可培养他健康的爱好,使得他的心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任由过盛的精力支配着盲目发泄,从而导致宝宝性格粗鲁、内心粗糙。

*和他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常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中,你更应注重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理解他的优点与弱点,在他烦忧时更好地帮助他。这样可以帮助他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教育须耐心:要培养一个精力过剩孩子成才,在某种意义上比培养一个智力和精力平平的孩子更为艰难,因为这些孩子往往太有主见,此时耐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宝宝入园后父母应做的事情


宝宝入园后父母应做的事情

从孩子离开家,走向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你和他都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甚至冲突。事先准备胜于事后补救,不妨将“入园适应”看做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工作项目,纳入时间规划之中。这份特殊的工作,背后的价值在于帮助孩子跨越成长阶段,适应集体生活;而你,也得以开始了解,如何做一个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3大主张缔造家园合作同盟军

宝宝入园后,一天的生活就要靠老师来照顾、指导了。无论是在这个初入园的阶段还是未来3年里,和老师建立坦诚、积极、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都是你的重要工作“议程”。

1.老师和你是互补型的伙伴关系。

在幼儿园里,当各种挑战出现时要充分相信老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但是,也不能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了,就可以把养育的责任转移给老师。

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互补的优势。幼儿园里培养的好的品质,幼儿园坚持的好的习惯和好的生活节奏,在家里也要予以呼应;跟老师及时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询问你们怎样才能一起把问题解决好。比如,孩子在穿衣吃饭、大小便上有什么问题,或者睡眠是不是很安稳,在家你所做的一些尝试等。这种积极的交流让老师更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在幼儿园适应得更好;老师也会给你一些建议,或者在幼儿园里配合你解决孩子在家的问题。

2.将对老师的信任“传递”给孩子,将孩子可爱的一面“传递”给老师。

做好宝宝与老师之间良好情感的连接者,这样,孩子也会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而不是火上浇油,在孩子“还不确定老师对自己是什么情感”的时候,就将自己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满意、不喜欢等信息传递给孩子。

另外,将孩子在家里表现出的快乐的、可爱的信息传递给老师。第一,增加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第二,当老师看到孩子时,想到那些好玩、可爱的事情,自己的心情也会跟着积极起来,更能平和地处理孩子的事情。

3.成为家园沟通的主动一方。

老师毕竟需要面对二三十个孩子,很可能关照到每个孩子时的程度不及你仔细。主动提出你的困惑,让老师清楚你想知道哪方面的事情。

提问尽量具体。如果你问:“老师,我宝宝怎么样?”是吃饭怎么样还是睡得怎么样?是上课时表现怎么样还是户外活动时怎么样?是自己情绪上怎么样还是和其他幼儿相处得怎么样?范围太广,不如具体问:“老师,他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得如何?需要我在家里怎么配合?”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如何让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

早教关键词 做孩子喜欢的父母


常有父母会说:我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爱,可为什么孩子却跟我不亲呢?其实,并非你的爱不真实,只是在表达方式上让孩子在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在生活中,孩子喜欢四类父母,同时非常讨厌三类父母。比一比,看看你是否在其中。

孩子最喜欢的4类父母

1.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孩子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孩子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

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孩子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2.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孩子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孩子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孩子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孩子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孩子最终迷失自己。

3.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孩子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尊重是了解、发现孩子的起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统一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孩子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4.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孩子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

孩子最不喜欢的3类父母

1.不讲卫生的莉莉爸

关键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莉莉:爸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抽烟,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烟味儿!他还乱扔臭袜子,害得妈妈跟在他后面收拾,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有时候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呢,好脏哦!

分析:孩子的生活习惯常常是你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很难想象浑身都是坏习惯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孩子。但是,如果家庭中还有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爸爸或妈妈,那他(她)对孩子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孩子往往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会否定你身上的坏习惯。就像莉莉,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不讲卫生的爸爸当然成了她眼中的“坏爸爸”了!

2.“狠毒”的小鲁父母

关键词: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

小鲁: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老是打我骂我,他们总是嫌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什么都不敢做,也什么都不敢说。我是不是他们从垃圾堆捡来的?

分析: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他们缺乏的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学习并实践先进的育儿方法。打骂行为不一定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小鲁被打骂得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所生的了,他的爸爸妈妈怎能不成为他心目中的“坏家长”呢?

3.成天争吵的大丁父母

关键词:不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丁: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有时吵着吵着就会打起来。每次我都吓坏了,可他们看也不看我,只是不停地打呀打。我真的好怕!

分析:夫妻之间出现矛盾太正常了,只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同,一部分夫妻会吵吵闹闹,而且当着孩子的面。这种做法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要知道,在一个争战不休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很难给别人以宽容与理解,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许多年轻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忙家务,忽视了配偶及孩子的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如何成为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成为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信孩子不喜欢你!

1.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

孩子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孩子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孩子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孩子交流

关心孩子,首先是善于与孩子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做快乐的父母亲


身为父母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无法走进孩子成长的世界。有人说“现代父母难为”,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一定的成长与发展轨迹,外在的影响他生活五光十色的“变数”太多,甚至有时连你也感到几许怀疑,看着自己孩子还要仔细端详他是不是你的孩子。有许多父母在挫折、疲累及厌倦之余,放弃了教养子女的责任,甚至索性宣布脱离亲子关系。这种有版权的亲子情怀,绝不是登个报说作废就可作废了的。与其自艾自怨结局的不美满,还不如把握并践履如何做个快乐父母的法宝:

1、任何人处在被接纳,而且处处有温情与成就感的境况下,他是充满快乐与自信的,因此,尽可能接纳子女的情感,随时给他温暖与鼓励,这样他就会是恋家的孩子。

2、一个孩子的成长,他的挫折与困扰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别采取堵塞他嘴巴而不让他说话的方法,随时看他的表情、微笑地倾听,用话语进行沟通,点点滴滴的亲情往往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建立。

3、不要以大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允许他尝试错误,让他表现他那个年龄的思想和行为,早熟的孩子往往会有过多的成长压力。给孩子像风筝般翱翔天际的自由,而你只要扮演好拉绳线的角色。

4、太忙而无暇陪孩子并不是好借口,须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而且稍纵即逝。因此,不要只想用金钱或物质堆砌亲情,亲情是无法复制的。

5、和孩子共同讨论并建立他的行为模式。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偏差或脱序的想法或做法时,应立即纠正。教孩子践履他允诺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

6、亲职教育应由夫妻双方或三代同堂的祖父母共同负起责任,教养孩子时尽量有一致的教养态度,免得孩子无所适从或投机取巧。

根据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学家罗梅斯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怎能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舔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取得成功。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对子女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受本能支配的天性的表现。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受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基于本能的遗传,后天的社会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国家早已把对准备做父母者的教育看成是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和面对的重要内容,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在广为提倡“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界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职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做父母是个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与情景之中,只要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学习做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准备、特别的资格,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认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经过,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学习做父母的过程。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暖和了,与孩子打交道变得容易了,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