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你了解孩子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吗?如果家长们读懂了孩子们的行为语言就能找到应对和教育的方法,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在生活中孩子们常有的几种表现,对这些行为进行了解读,并且总结了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做。

1、你们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

“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陈金菊打比方说,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电视,家长也不要一坐到电视前就是几个小时;要求孩子不能偏食,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食物的偏好。如果家长本身就存在这样的缺点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时,自然会遭到反抗和顶撞。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这些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家长提出的要求。

2、试探家长的忍耐底线

孩子的这种反抗方式,可能是出于对成人底线的试探。孩子通过这种语言上和行动上的反抗,来测试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对他的顶撞和反抗会有什么反应,同时也告诉大人:“我已经不是个小屁孩了。”家长在遇到孩子这种试探底线式的顶撞和反抗时,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允许或不允许都要彻底地执行。除了危险和有悖原则的事,不能让孩子做主。而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要给孩子多一些权利,让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做。

3、想要受到关注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反抗,则说明孩子感受到家长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地把积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会一直和叔叔在客厅里谈话,就不会陪伴他了。而此时,他只需要顶个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他身上。“如果家长常常陪伴孩子,常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么在家长暂时离开他时,就不容易感到失落。”

4、他真的只是在耍性子而已“孩子在顶撞和反抗家长时,家长不应用强制手段来逼孩子就范。反而可以在不对个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试一试。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自己承担独断专行带来的失败后果。”孩子能在碰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反思中减轻逆反心理,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无理的顶撞和反抗,可能是家庭过于溺爱养成的专横个性,因此要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要从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让他们不再认为父母就是权威,他们总是想打破现有的格局让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能一味的压制孩子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会使他们变的叛逆或是内向懦弱。

zj09.com小编推荐

解读孩子话语里的密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解读孩子话语里的密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孩子的问话里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十岁的安迪问他的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安迪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很高兴看到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安迪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全世界呢?”

最后,安迪的爸爸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并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安迪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被遗弃。

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

南希五岁时,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妈妈陪着她,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南希的妈妈感到很尴尬,她不满地看着女儿,赶紧告诉她:“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

一个明白南希问题含义的老师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南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现在她已经得到了她隐藏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呢?”

接下来,南希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地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的妈妈回答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

事实上,南希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名字感兴趣,她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给了一个适当的答复:“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南希看上去很满意。她面谈的技巧让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这个大人很好,即使画画得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待在这里很安全。南希和她的妈妈挥手告别,走到老师身边,开始了她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唠叨”背后的真正原因


我曾经专门做过调查,孩子们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后来发现这远不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督促我们或许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A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像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的,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妈妈有时候唠叨,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就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发泄。

D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边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其二是急于求成。总期望自己说到哪孩子就做到哪,马上见效。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再者,人的进步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父母没有给孩子时间,中间又来催促反而破坏了孩子改变的进程。

其三不懂得倾听。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和观念和习惯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不用唠叨又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1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他们本心不愿意让我们对他失望,更不愿意和我们作对。孩子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的责任是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而不是不明就里的一味指责和要求。相信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

2尊重孩子。很多我们设定的人生路线,其实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对于必须作的事情,孩子有权利决定怎么做,以及什么时候做。孩子没有必要处处随我心意,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对此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论事。既往不咎的同时,也不根据孩子的现状妄加孩子的将来,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每天都不一样。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高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4抓大放小。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视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孩子间的“性游戏”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读孩子间的“性游戏””,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四岁多就与人“上床”是堕落吗?

4岁多的小霞由于在“新郎新娘”游戏中和“新郎”“上了床”,结果被她母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因为她母亲从内心深处害怕女儿会因此而堕落。

其实,孩子玩“新郎新娘”游戏,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模仿行为。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孩子们绝对不会由此而堕落,成人更不能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心”,也没有必要将孩子的这一类问题“复杂化”。

因为即使小男孩趴在小女孩身上做出模仿性变动作时,孩子们也不会想到这样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因为幼儿间的“上床”行为只是纯粹的游戏行为,而没有真正的“性动机”。

偷偷地亲异性的脸是不是流氓行为?

幼儿园大班的小东,有一天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亲了一位小女孩的脸,小女孩的家长得知后大骂小东是个“小流氓”。小东的父亲因此痛打了小东,并气呼呼地对他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耍流氓!”

其实,小东偷偷地亲了一下那小女孩的脸,他的这一行为背后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耍流氓”动机。他之所以亲那位小女孩,或许是他昨天晚上刚看完类似的影视节目,出于好奇而模仿;或许是因为那小女孩确实长得很可爱,小东想以“亲她一下”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喜爱之情……

给这么小的孩子定罪“小流氓”,这一“标签”很可能会成为孩子今后发展中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同时,家长的过激行为,对小女孩今后的发展也未必是件好事。

偷看异性小便的孩子是不是患有窥阴癖?

有一天,我到公园里游玩,看见一位五六岁的男孩正和一位3岁左右的女孩在草坪上玩耍(他们各自的父母就坐在草坪旁的石凳上,他们并无亲戚关系,只是无意中碰在一起而已)。不久那个男孩随地排尿,而那女孩奔到男孩的前面,低头看男孩尿尿,男孩不想让她看,就转身向另一边,谁知那女孩却绕着那男孩转,细看男孩的小鸡鸡如何排尿。

小女孩是不是有窥阴癖?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幼儿期的孩子对异性的生殖器官感兴趣,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从两岁开始到6岁左右,大部分孩子都渴望了解自己和同龄伙伴生理上的异同,以确认自己的身体器官是不是缺少了什么。因此孩子往往会公开地或偷偷地去看异性小便。他们在观看小伙伴的生殖器时,如果被成人发现并受到责罚,那么他们类似的“活动”就会以另外一些“安全的方式”进行。比如,他们会以游戏的方式,按照一定顺序,用一种众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生殖器;或者通过“扮家家”,参与者模仿爸爸妈妈,每个人都赤身裸体;或者“扮医生”,每个参与者都以“合法的手段”“科学地”检查或观看其他伙伴的生殖器。其实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害处,如果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在幼儿期就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将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男女幼儿同用一个厕所、同用一个浴室洗澡的幼儿园里,就很少出现对异性身体过分好奇的现象。

专家的看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参与这些活动的孩子来说,这些“性游戏”对他们并不会带来什么身心方面的伤害,相反能“为孩子接受日后的性活动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成人在亲眼目睹孩子的“性游戏”后,直接加以干涉,或者对孩子加以责骂、压制和惩罚,使孩子觉得自己做了很坏的事,这样就会对孩子今后性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会使他们认为性是罪恶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快乐是错误的,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坏孩子”。这种信息可能会妨碍孩子成年后接受和给予性爱愉悦的能力,最后还会干扰他们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

因此,年轻父母发现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出现“性游戏”时,要正确引导,要设法找出孩子感兴趣的其它内容,将其注意力吸引或转移到别的活动内容上,切忌大惊小怪或对孩子批评责罚,以免导致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孩子产生更加强烈的“性活动”的欲望。另外,不要让孩子看成人才能看的影视节目,或者不要让孩子到成人才能去的一些娱乐场所活动。父母的性生活也要隐密些,不要让孩子随便看到。

全面解读孩子的4大宣言


宣言1:我喜欢动来动去!

小孩说: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我长大就不会了。

解读: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建议大人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多活动。

宣言2: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

小孩说:我喜欢躺在地上吐瓜子、看蚂蚁搬家……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可是我很喜欢做每件事,其实,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呢?

解读:让大人觉得无聊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总在重复某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让人感到乏味;二是大人觉得简单的事情,孩子还在做。

把石头扔出去,它会滚,还挺好玩,再试试还会滚下去吗?真的滚下去了,真好玩!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他在观察理解,建立一种秩序,也是一种练习。这种看似无聊的、简单的重复其实就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的练习。这种重复对孩子整个发展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宣言3:发呆是我们小孩的招牌动作!

小孩说:我喜欢发呆,这样就可以在想像的世界里唤来超人,把讨厌的阿姨变没……这些事只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我们把梦幻和真实分清楚,那我们的故事就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呢?

解读:孩子都有这个特点,有的孩子更明显一些。这类孩子内心世界相对丰富一些,不需要外部刺激就可以想像很多事情出来。他们有时候沉溺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给大人很多误解。

和这类孩子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顺着他说的事情去问,可能会很容易地走进他的世界。其实,如果你把大人的成见放下后,就会觉得他的世界真的很令人吃惊。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问题的话,也是很容易退到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些安慰或者平衡。比如他在幼儿园里出现适应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就可能会幻想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大人不是要纠正他,而是要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宣言4:我喜欢“尴尬”的事情

小孩说:鼻涕味道怎么样,我想尝一尝;上完大号,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冲走?我一定要找机会摸一摸……我只是好奇而已,为什么妈妈叫我讨厌鬼?

解读:这些令我们大人尴尬的行为,有的表现了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有的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有的只是他不知道如果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大人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界限”:什么是能让别人看见的,什么是只能在家做的,什么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要同别人一起做的……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阻止孩子“不雅”的举止时,你都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不要试图一两次就见效,你需要反复提醒他:“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些脏东西,但是大便里有太多细菌,你必须扔掉,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在你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上,不容讨价还价。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也在帮他如何同别人生活在一起。

解读宝宝的“性动作”


“哎呀,这孩子怎么没事就喜欢来摸妈妈的乳房啊!男生不好这么色吧!”“真晕!一不注意就把我的裙子给掀开了,有时还跑去掀别人的裙子,弄得我好尴尬!”2岁左右的宝宝常会出现喜欢摸妈妈的大腿、摸妈妈的乳房等动作,其实这些“性动作”是宝宝的大脑在告诉我们:他的“性意识成长关键期”到了!如果在这段时期,家长肤浅地把孩子成长的“性动作”贴上“耍流氓、好色”的标签,或用“打手”来制止,则会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建立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则会造成性别扭曲或易性癖(同性恋)。

性文化不等于性!

0-3岁是培养性别认同和性角色认同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期,它凝聚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并打下以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跟家庭成员的互动来探索和认知性别及性角色的。父母是孩子性启蒙教育最好的老师,在这个时期能从父母处得到“性帮助”和“性体验”,孩子的性心理则会在健康中成长和发育。而由于现在关于传播“两性方面”信息的媒介多、量也大,所以从小接受健康的性启蒙教育则尤为重要。年轻的家长们更需要跟孩子一起来学“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幼儿性发展中出现的敏感行为,避免让幼儿在性发展的过程中心灵受到伤害或扭曲,当今社会同性恋人数的增多已经在警示我们要重视“性取向”的心理扭曲。

“性意识成长关键期”的幼儿获得性满足的途径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自体享乐,以获得快感。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触摸小鸡鸡(阴茎)或阴唇、喜欢被人抚摸身体、有的甚至会夹紧大腿进行摩擦或跨坐在椅子扶手上来回移动等等。

第二种是通过探索他人身体以获得快感。如摸玩并亲吻妈妈的乳房、看见光滑的大腿会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摸、开始关注他人的身体(老想跟着爸爸、妈妈上厕所,对妈妈的内衣产生兴趣)等等。这些敏感行为都属于幼儿在经历“性意识成长关键期”中对性器官、性别的探索行为,简称“性动作”。但“掀裙子”不属于性动作的范畴,宝宝之所以对掀裙子感兴趣,主要是对裙子的结构好奇,而不是对裙子里的身体部位好奇,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孩子都喜欢在妈妈的裙子里玩藏猫猫游戏的原因。

因此每一个性动作背后都有产生动机的性心理:

1.对母亲的依恋产生对女性特征的探索;

2.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产生对性别特征的初级探索;

3.无意识的接触带来快感后,发展为有意识。就是孩子在小便时,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性器官;而在无意识的触碰时,发现它(小鸡鸡)会变硬,还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快感;女孩则发现摸摸自己尿尿的地方会有特殊的感觉,正因为这些感觉便引起了宝宝对性的兴趣和好奇。

总而言之,这些性动作跟成长有关,跟“好色”无关,而这个“性”确切地说是“性别”,所以,切勿以成人的标准来给孩子贴标签!

解读宝宝撒谎的原因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其实不然!通过下面的内容来了解一下。

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其实,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事实上,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幼儿教育网

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飞起来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如果孩子的话总是不着边际,那么父母最好给孩子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了,让孩子懂得待人诚实很重要。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幼儿早教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为极其恶劣的事情,而且为了掩盖这些行为对你说了谎,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必须受到惩罚的时候了,并且要让他知道第一天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是因为他的行为,第二天则是因为他说谎了。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想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和父母的信任的。

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

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2、如果孩子是习惯性的说谎,那么向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先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然后允许他给你一个更好的说法。

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说法。准备好了吗?我要问了。”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幼儿早教

这种做法有3个好处:

一、它给孩子时间去决定是张口就说谎呢还是说些其他的;

二、它避免了相互争执激烈化;

三、既然父母允许孩子说谎了,有了心理准备,那么父母就不会生气或者烦躁不安了。

3、为了让孩子也尝尝谎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对孩子也说谎。

本网站小编总结 :孩子说谎的对于家长来说确实让家长挺伤心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家长可以根据上面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告诉了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可以避免孩子再次出现撒谎的情况的严重话。

宝宝照镜子的背后原因


孩子照镜子

“其实,孩子照镜子,不光是为了看一个活动的影像,这是他们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雷雳解释道,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在他们鼻子上抹上胭脂,醒来后让他们照镜子,结果发现,15个月左右的孩子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了——因为他们知道那个红点是自己鼻子上的。”

从很小的时候,婴儿的视线就会随着自己在镜中的移动而移动;等宝宝再大些,他会伸手去触摸对面镜子中的人,看着镜中的自己做个怪样,吐吐舌头,开心地笑起来。宝宝对镜中“小伙伴”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宝宝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所以说,镜子是培养宝宝社会亲和性的有益玩具,对丰富宝宝的视觉体验很有好处。

亲子活动

作为一种训练方法,一般可将镜子挂在距宝宝眼睛15厘米处,以宝宝可以平视为宜,不能太远、太近或太高、太低。等宝宝头颈能竖起来后,可以经常把宝宝抱到镜子前,逗他与镜子中的自己碰碰头、拉拉手,告诉宝宝镜子里的“小朋友”就是他自己,并向着镜子里的小朋友呼唤宝宝的名字。

温馨提示:镜子是易碎品,要让宝宝不能轻易动的地方。宝宝照时,大人一定要在旁看护。

幼儿行为心理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