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遇到各种谎言。而现在许多小孩子都是谎话连篇。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爱撒谎该怎么教育?一起来看看吧。

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到了一定的年龄,大部分孩子都会用撒谎来掩盖事实。判断孩子撒谎这件事是否是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要取决于谎言的内容以及撒谎的频率。

从孩子会说话开始,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等到了3岁左右,孩子终于能够实现用语言来描述现实。一开始,孩子没想过欺骗周围的人。撒谎首先是源于一个发现:我居然能够拥有一些想法和做出一些行为来,而爸爸妈妈发现不了我的这些想法和行为。这是孩子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实现个性化。

这是一个虚构故事的年龄,孩子会编造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然后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这是真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故事编造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你无需担忧,这个过程是完全正常的,他能够让孩子自我肯定并彰显个性。当然,如果孩子完全脱离现实编造出一件事,这是令人担心的。如果情况完全相反,即孩子从来不虚构故事,这也令人担忧。

一般在4岁以前,孩子没有骗人的意图。到了更大一点儿,大概4~5岁,孩子才会发现不说出全部事实的乐趣。因此开始了“这不是我干的”的阶段。对于那些常见的谎言,其背后总有一些隐藏的缘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主要的缘由。

为了脱罪

大部分时候,谎言都是为了掩盖失误,无论这个失误有多小。比如,打翻了巧克力酱罐子,打碎了一只碗,需要父母给没考好的试卷签字,偷吃了放在盘子里的蛋糕,等等。因此,许多没考好的孩子因为觉得丢脸,会把成绩单藏起来,或趁父母发现之前迅速把打碎了的玻璃杯丢进垃圾桶。

当父母问“这是谁干的?”的时候,他们会回答自己不知道,或说这是弟弟干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因为这种行为表明孩子已经知晓家庭规则,能够分辨好与坏。他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也感觉自己有错。他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且耍个花招让自己不被惩罚。

你不要对孩子太粗暴,因为承认自己应当对某个错误负责从来都不是一件让人好受的事。如果他对你说出真相,他会感觉你有可能觉得他不是个好孩子了,甚至不那么爱他了。谎言被想象成对抗伤害和抛弃的挡箭牌,这说明孩子其实已经领悟奖赏与惩罚的规则了。

而且,孩子耍的花招表明他很懂得同理心的使用分寸。当他发现自己做了错事时,他能够站在你的位置上来思考和预测当你发现他干了坏事时的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就变成了聪明的、有创造性的花招。只要孩子不滥用谎言,就不会导致任何严重的后果。

你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并没有被他所蒙蔽,同时,你对他所干的坏事也很不高兴。给孩子解释谎言的危害:“我需要对你有信心,如果你骗人,我以后就没办法再相信你了。”有时孩子骗人是为了确认规则是清晰而牢固的,是为了试探家庭规则是否不可被打破,这时你应该向孩子明确规则!

为了让自己受重视

孩子有可能借助谎言来获得更多好感或更多的爱。例如,让别人相信自己赢得了字谜游戏,以此来获得奖赏,但其实是哥哥赢了游戏。

如果类似的撒谎行为重复发生,那么你需要倾听孩子的潜意识想要对你说的话,有可能孩子需要增强自信。了解一下孩子和学校里的伙伴相处得怎么样,他是不是受到了排挤、嘲笑或批评。如果是这种情况,让孩子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使自己感觉好一点儿。和孩子一起找一项他特别擅长的游戏或体育运动,通过自己和别人的见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包庇亲近的人

因为这个原因而撒谎的孩子,大多是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要么是父母中的一方让孩子撒谎:“不要告诉你妈妈我交了一个新女友,这是我们俩之间的秘密”“不要告诉你爸爸我们马上要搬家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他会气得疯掉”。要么就是孩子自己明白有些事情最好不要说出来,因为可能会伤害父母,而如果伤害到了父母,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犯了错。当家庭里出现争吵和分离时,孩子完全意识得到。他有可能决定撒个谎来换回平静,或让父母重归于好,这是所有的孩子最真切最自然的心愿。

我的建议要采取怎样的态度?

默许孩子撒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对他太宽容。当然,把事情搞成一出闹剧也是没有用的,没有必要喊叫或用告诉所有人他是个小骗子的方式来惩罚他。因为这样的话,孩子会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会怨恨你,而且还有可能刺激他重新开始说谎,以此来避免惩罚。也不要在他承认自己撒谎以后奖赏他任何礼物,这样做会鼓励他撒谎。

你要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撒谎了。此时给孩子讲道理更为有效,因为这能使孩子减轻身上的负罪感。你要给孩子重申必须遵守的家庭规则。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增加新的规则,你也可以适时补充说,你之前可能没有好好地说明那些不能做的事。这么做能减轻孩子的负罪感,这时孩子会更好地将你说的话听进去。

避免使用审问的语气与孩子交谈,慢慢地让他讲出真相,然后接受他的道歉。祝贺他说出了真相,因为做到这点不容易。你们二人都需要将一天里接下来的时光过得轻松一些。

孩子会明白:说出事情的真相才是更好的选择。

不要混淆惩罚与爱

告诉孩子,生活在和谐与相互信任的环境里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他对你撒谎,你就会习惯性地对他产生怀疑,注意这时要将对孩子的爱意与怀疑分开。即使你很失望、生气,也要注意你的言辞。不要让孩子产生你不再爱他了的联想。避免说这样的话:“如果你继续撒谎,我就不会像从前一样爱你了”或“我不喜欢骗子”。

最好是说你不同意他的做法或说法。如果孩子把没考好的试卷藏了起来,不要闹得全家或者街头巷尾的邻居都知道,不要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不要忘了,孩子通常会成为别人认为的样子。当别人把他当做骗子来对待,他有可能真的变成骗子。

榜样的作用

作为成年人和父母,请记住你是孩子的榜样。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撒过谎,但却被孩子看在了眼里。例如,你为了得到一张火车票优惠劵,就信誓旦旦地跟别人保证,你的孩子还不到4岁,然而实际情况是你的孩子今年都5岁了。(法国国家铁路公司规定4岁以下的儿童可与家长同坐一个座位,免票;4~12岁儿童半价票。)

当你这样欺骗别人时,孩子会觉得欺骗别人是可以接受的,他也可以通过骗人的手段来实现目的而免于惩罚。或者是当你跟最好的朋友说今晚没法去参加他的聚会了,因为你感冒非常严重,但是孩子就眼睁睁地看着你好好的。

如果你想要扭曲事实,就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些是小小的社交谎言,向孩子解释谎言也是分程度的,有时你会真假参半,但是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延伸阅读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幼儿爱告状怎么处理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1、对待孩子的态度要认真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公正处理告状的内容

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父母学会换位思考

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2孩子爱告状的原因

1、追求自我表现

据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爱告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现一番而已,因为孩子想要从家长和大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爱告状的行为。

2、逃离责任

还有一部分孩子爱告状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想先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误导家长们的判断。

3、嫉妒别人

孩子爱告状还有可能是因为嫉妒的原因,因为嫉妒别人所以想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让大家贬低对方。

4、检举

当然并非是所有孩子爱告状都是因为不良的出发点,其实有些孩子爱告状是真的因为正义感爆棚所导致的,因为想通过检举的方式来约束别人。

3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1、认真倾听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了解事实,理性处理

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5、细心、耐心

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

6、孩子没有好坏之分

儿童教育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不对的。

7、积极引导孩子

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尽管他们有时候告状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孩子撒谎的原因】幼儿撒谎的原因


孩子撒谎的原因: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就像某位家长所说,“孩子和我说话的时候会自己凭空想象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说的和真事一样,不知道的人会认为她说的是真话呢。”这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孩子的想象。有时孩子把她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她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有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各种想象和说谎混为一谈,这样责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2孩子撒谎的原因:吸引别人的注意

最近,妮妮的妈妈注意到,一岁零八个月的妮妮有说谎的迹象:“妈妈,爸爸打我了。”一问妮妮的爸爸,根本没有的事儿。有时妮妮也会对奶奶说,奶奶,爸爸打我了。奶奶往往会当面拆穿她的小伎俩,你爸爸都不在家,怎么打你啊。这样的情况反映出孩子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孩子有通过别人的注意来肯定自己的存在的特性,当这样的方式引起大人的关注时,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3孩子撒谎的原因:出于自我保护,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

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需讲明利害关系,果断制止健康。若一次达到目的,不良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

4孩子撒谎家长如何教育

1、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说谎

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应将其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决不能掉以轻心。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说谎时会感到不安,即使蒙混过关了也会十分担心,但是如果这第一次说谎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孩子便可以品味到说谎所带来的甜蜜,他也就会由此产生再次尝试说谎的欲望,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好骗的”,他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谎话会越说越多,越编越像,最终就撒谎成性了。

2、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还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另外,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

3、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家长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孩子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等标签。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让孩子认识到“诚实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质,同时诚实也会减轻对过失的惩罚程度”,才是正确之举。

【孩子爱插嘴怎么办】幼儿爱插嘴怎么办


孩子爱插嘴怎么办

1、有事可干

有的家长只顾和他人聊天儿,孩子受到冷落,觉得无聊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大人间的谈话上,有机会就插嘴。如果是这种情况,大人要先安排好孩子的活动,可以拿书让孩子看,拿玩具让孩子玩,让孩子有事可干。

2、有求能应

有的孩子需要家长帮忙,可家长忙着聊天儿,忽视了孩子的需求,或暂时忘了事先答应孩子的事。求助没得到回应,孩子往往会变得不耐烦,插话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家长在与人聊天儿时不要过于“投入”,可以暂停一下,先回应孩子的求助,这样就会减少他的插话。

3、有话能说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好奇心强,当听到家长与人聊天儿时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情不自禁地插嘴。这时,家长不应该粗暴地训斥,如果情况允许,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让孩子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如果大人间讨论的话题适合孩子参与,不妨也让孩子参与到讨论中来。

4、有样可仿

有的孩子爱插嘴是模仿父母的结果。有的父母喜欢在别人谈话时插嘴,因此父母要做好表率,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与孩子说话时也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如果不小心打断别人说话时,家长要向对方真诚道歉,给孩子树立榜样。

5、有规可守

家长要告诉孩子,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确实有话要说可以等别人说完再说,告诉孩子这是一条需要遵守的规矩。家长可以做个情景模仿,在孩子聊天儿很开心时突然打断他,他肯定不高兴,趁机告诉他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既不礼貌,也让对方不开心,并和他讲清道理和正确的做法。

2应对爱插嘴孩子的方法

1、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无论孩子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家长都要予以重视和尊重,如果孩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也不要嘲笑、训斥他,而是明确的告诉他错在哪里。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诚实、坦率、开朗的性格,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

2、教孩子一些说话的技巧

孩子由于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显得单纯幼稚,所以他们有时会不分场合、时间、地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与其指责孩子,还不如教给孩子一些说话技巧。如告诉孩子,要想加入别人的谈话,首先要听清楚谈话的内容,然后尽量准确完整的说清自己的想法。插话时不能大声喧哗,咄咄逼人。如果孩子插话很不是时候,家长不妨和孩子商量一下,如:等妈妈和阿姨讲完了你再说行吗?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别人说话停顿或告一段落时才可以插话。

3、家长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些家长常常毫不顾忌地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和孩子说不到一块儿时,甚至粗暴地让孩子闭嘴。有些夫妻在交谈时不能互相尊重,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而是各说各的理,甚至大声争吵,这些行为都是在教给孩子错误的谈话和交往方式。

4、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

学会适时、适度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技巧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因此,一个开朗的家长,不论是向孩子面授什么,还是大人之间商量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孩子有插嘴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他们将学会表达自己,说服对方,取得共识。结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个惯例:大人说话小孩听,认为小孩子插嘴是不礼貌的。

3应对孩子爱插嘴的注意事项

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怎样教育爱哭的孩子】爱哭的孩子怎么教育,孩子爱哭怎么教育


怎样教育爱哭的孩子

1、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感觉比其他孩子更强烈,不准他们哭并非明智之举。父母应通过理解、同情、鼓励的方法,使他们逐渐坚强起来。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不应该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让孩子用语言表达

教会孩子善于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安慰,可以减少哭的机会。

4、父母学会控制情绪

爱哭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对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极易被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转向孩子,因为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5、多些鼓励少点批评

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脱下来,真了不起”,“让我们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们把它调到前面来,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2孩子爱哭的原因

1、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

比如孩子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父母亲就老是去“关心”他,一会儿就来问一问、摸一摸,表示过多的担心;又比如孩子为什么事不满意或为得不到某些东西而哭,父母就想尽办法让他不哭,把他想要的东西全给他。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

2、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

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

3、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

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讨好型孩子该怎么办


你要乖乖听话,奶奶就把手机给你玩!如何杜绝孩子讨好别人的行为。会有很多家长困惑,讨好型的孩子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讨好别人。

奶奶会用允许孩子玩手机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听话。奶奶会说,你要乖乖的听话,奶奶就会把手机给你玩。该怎么办呢?

现在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孩子看似顺从

当孩子想要得到手机的时候,孩子会说,奶奶我听话,你把手机给我吧。这样的后果是:

1.孩子学会察言观色

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当觉察到成人的脸不对劲时,他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样的孩子,活得太小心翼翼。不敢做自己。没有自我。也学会了压抑自己,来讨好别人。

2.孩子看似顺从

当孩子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才会表现顺从。这份顺从不是出于自己本身的需要。所以,当目的达成以后,孩子会更加的叛逆。

奶奶看似得逞

当奶奶想要孩子顺从的时候,会主动提供手机。这样的后果是:

1.短期内奏效。

短期内,孩子看似顺从了。奶奶的目的达到了。但这份顺从,不是出于孩子自身愿意的。

2.长期无效。

当奶奶长此以往以这种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话,孩子只会刚想要得到手机的时候才会顺从。不需要手机的时候,只会越来越叛逆。这不利于孩子本身的成长。

成人威逼利诱,孩子会满足成人的需求。奶奶威逼利诱

奶奶威逼利诱孩子的时候,在他们那一代人而言,其实这也是他认为对待孩子最好的方法。

这是一种教育思想上的局限。也很庆幸,妈妈能有这样的觉知。知道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可行的。该怎么办?我后面会说。

孩子习惯满足成人的需求

孩子作为有灵性的物种,他们能很清晰的捕捉到成人的情绪,他们也习惯满足成人的需求,这是一种对成人的认同。

那么,该怎么办呢?

帮助孩子把两件事情分开

帮助孩子把听话与玩手机这两件事情分开。

可以对孩子说,你想要玩手机,以及,你是否听话,这两件事情是分开的。

孩子想要玩手机,我们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手机由你来支配。等过了这个时间段,手机由奶奶支配。至于孩子是否要听奶奶的话,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为孩子建立界限

1.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为孩子建立界限,你是你身体的主人,你的意志由你自己来支配。别人没有权利控制你。

奶奶没有权利用玩手机这件事情来控制你,让你听话,你是你身体的主人,你想要玩手机是你的自由,但因为经常玩手机对眼睛不好,所以这份自由我们需要来限定一个时间。

听听孩子与奶奶的想法,当你们约定好这个时间段以后,严格按照这个时间段来执行。

2.奶奶的手机由奶奶支配。

奶奶的手机是属于奶奶的物品,应该由奶奶支配。他有权利决定是否要把手机分享给孩子玩。当奶奶愿意时,孩子可以玩,当奶奶不愿意时,孩子需要尊重奶奶的决定。

奶奶的想法只是她的想法

奶奶的想法只是她的想法,她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尊重他的想法,但我们有权利选择,是否认同他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表达想法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是否认同他人想法的权利。当两个不一样的想法相互碰撞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如果认同就认同,如果不认同,那就不认同!

孩子情商低父母该怎么办


情商虽然不同于智商,但是同样重要。有些父母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孩子情商高低的重要性。那么孩子情商低父母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说,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孩子在人格塑造期时,父母是他们最亲密的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处事。

这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一些甚至会伴随一生。

孩子情商低并不是一件好事,说明他的为人处事能力差,再长大步入社会肯定要吃不少苦头。

那么,情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就是让孩子学习有礼貌,会关心他人等。

孩子情商低的4点体现

1、爱抱怨

遇见事情,不能很好的解决,也不去向别人寻求帮助,只会一味的向人抱怨。

2、窝里横

遇见生人很胆怯,不敢打招呼表现的很腼腆,被伙伴欺负时,自己可能会默默的忍受。

回家后,开始爆发了,把气撒到家里人身上。

3、过于任性

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想干嘛干嘛、任性不考虑他人感受、自制能力差、内心敏感又脆弱。

4、喜欢被顺着

喜欢听别人的赞美声,听不得你说半点不好的,最好顺着他,不能忤逆他。

那父母要怎么做呢?

1、让孩子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家长从小学会放手,孩子们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知道该如何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孩子体验多了,内心就会建立起饱满的情感记忆,孩子就能明白许多事情。

2、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多和孩子进行沟通,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引导孩子感知别人的快乐与悲伤,引导孩子替别人着想。

长大后孩子就会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快乐和幸福。

3、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从小父母要允许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孩子感知各种情绪体验。

长大后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会高,遇到问题遇到麻烦孩子都能自己解决,同时也不会把坏情绪带给别人。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是先有责任后有能力的,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要教育孩子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多为别人服务。

情商培养的难度很高,这是因为要从生活中的细节抓起。

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思维的扑捉,通过一些形式(电影、户外活动)的激励。

花很大精力,才能让孩子的情商稳步提高,但绝对是值得的。

孩子爱冒险该阻止还鼓励?专家这样说


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史坦伯格(LaurenceSteinberg)在新书《机会的时代》中指出,爸爸妈妈无法阻止孩子去冒险,因为每一个年轻的大脑裡都有冒险的因子。

企图阻止孩子去冒险,他说,是「对抗自然律的战争,而且父母不会赢。」毕竟,离开父母、进入社会本身就是个大冒险,而且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

但是,提醒孩子在採取行动前先考虑后果,永不嫌早。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从事健康的冒险,避免危险的冒险。

家有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们应该都有观察到,这个年纪的小孩不会考虑到「以后」的事情,因此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风险管理」,就是避免孩子陷入危险情况。「你可以和16岁的孩子谈交通安全问题,」史坦伯格教授说:「但对于8岁小孩,你就要阻止他开车。」

但是,即使是对于8岁小孩,你也可以引导他思考行动的后果,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小孩表现出冒险的意愿,爸爸妈妈可以问他:「你为什么想那样做?」「你知道那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吗?」「你觉得那样的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

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在进入前青少年期,这个时期他们体内产生的荷尔蒙,会驱使他们去做冒险的事,包括好的冒险和坏的冒险。爸爸妈妈可以向孩子指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冒险;同时指导孩子分辨好的冒险和坏的冒险。冒险的本质是「处在一种你不知道结果是好是坏的情况」,因此这个阶段爸爸妈妈的责任是做「风险评估」。当孩子表现出冒险的意愿时,跟孩子一起讨论,想一想:「这个行动带来好结果的机率如何?」「这个行动带来坏结果的机率如何?如果发生了坏结果,我们可以怎么应对?」

高中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想从事一些大人难以理解的冒险活动。这时候,史坦伯格说,爸爸妈妈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一些观点是青少年才会有的,而且这是开启对话的好机会。

了解孩子冒险的动机可以帮助爸爸妈妈用正面的方式来疏导孩子冒险的慾望,并帮助孩子避开明显的危害。青少年不会避开危险,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有危险,而且当在兴头上的时候,他们大脑裡理性的那个部分经常是关闭的。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提点他一下:「用你脑子裡理性的那个部分思考一下,这样做会不会让你自己最后陷入你并不想要的局面。」

想要避免孩子自私该怎么办


孩子的性格怎么样,作为父母的有很大的责任。毕竟父母是最能够影响孩子的人。那么想要避免孩子自私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温哥华著名的水族馆,在2018年1月宣布不再繁殖和饲养鲸鱼和海豚这样的大型海洋动物,现有的鲸豚养到终老为止,而且不可以用于表演。

我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诧异啊,开什么玩笑,那么大的水族馆居然没海豚看,门票一个人38加刀还有人买嘛?

我当时很惋惜的和孩子说,可能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不能看到活的海豚和鲸鱼了,好可惜啊!

结果毛头回答说:我看不到没关系,鲸鱼和海豚应该在大海里才会开心啊!

孩子,你比妈妈觉悟高啊!

能逼着水族馆做出这种和自杀一样的决定,说明加拿大人是多么的热爱自然,热爱环保。

关于环保,他们真的是从娃娃抓起。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要保护动物,要节约能源,要垃圾回收,不能污染环境,等等等等。

教完了孩子回家就教育我:

有一次,一只小鸟从阳台不小心飞进我家,我抓到之后,问毛头要不要养一阵玩,毛头一边摆手一边尖叫:啊啊啊妈妈不要,赶快把它放掉,快点快点!

这节奏不太对啊,哪有小男孩不喜欢玩小鸟的呢?

我问毛头为什么不想玩?毛头说:老师说的,wildanimal我们是不可以碰的,它会受伤的。

懂得比我多啊……

还有一次我抱怨家里垃圾分类好麻烦,每天做起来好累啊,结果被孩子教育:妈妈,累也很值得啊,垃圾要recycle,这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share一个earth啊!

好吧,我不应该耽误保护地球。

平时用纸写字画画,他也要用完正面用背面,说纸是用树做的,不能浪费。

自打毛头和果果转进新学校之后,环保主义真的是变本加厉,不光是写进了教学内容,还渗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规定,小朋友带零食去学校,建议不要带有包装的成品食物,而是用饭盒带一些不会出现塑料垃圾的零食。

上学期还组织了一个奇葩活动:小朋友从家里拿矿泉水瓶,跟哈利波特似的,四个学院积分,哪个学院的孩子拿的瓶子多谁赢,臭小子为了集体荣誉这顿在家里翻啊,最后我不得不开了两瓶新的矿泉水把瓶子给他……

一开始,我觉得教孩子环保搞成这样真的又矫情又形式主义,小p孩子做的这些事,真的对环境保护多么有用嘛?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注定大众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很不环保好嘛!

但是慢慢的,我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发现,北美这边长大的小孩,心肠都特别柔软,从来没见过任何虐待小动物小昆虫的孩子。毛头和果果甚至不让我去弄死一只蚂蚁或蜘蛛,就算在路上看到一只蚯蚓在爬,他们也会要求我把蚯蚓放回花园里,说怕被别人踩到。

他们也特别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哪里有垃圾一定要捡起来丢垃圾桶(幸亏这边垃圾不多啊),在风景区野餐也会非常注意不留下任何垃圾。

这些热爱环保的小孩,不光有爱自己爱家人的“小爱”,更有爱人类乃至爱整个世界的“大爱”,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心怀天下”的境界,也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更美好的人了呀!

世上有一种最大的误解,就是小孩子天性纯良,不会故意做坏事,如果做坏事,一定是被教坏的,这也是孟老夫子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我认为孟老夫子之所以会发表这种言论,显然是因为他没带过孩子。

小孩子固然有天真纯洁的一面,但是他们天性中,更有自私自利,麻木冷血,甚至残忍暴虐的一面:

他们会要求妈妈整天整夜的抱着他,看着他,以自己为中心

他们会咬人或打人取乐,看到别人叫痛会高兴

他们会热爱搞破坏,以把东西弄坏弄乱为乐

……

这些事情,没人教就会出现,也全都是天性。只不过他们很小,大人多半只会觉得是他不懂事而已。

当然了,当大人的可以给孩子立规矩,搞奖惩,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去做,如果做了,后果很严重。

但是,让孩子摆脱人性的阴暗面,立规矩还远远不够,如果一个孩子心中缺乏良善之心,就算是懂规矩,守法律,依然会成长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只爱自己,对伤害他人没有心理障碍,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去追逐无穷无尽的欲望和利益。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希望孩子充满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温柔,善良,有爱,有同情心,有责任感……

如何能把一颗爱与善良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呢?

不是去说教:你要善良,要有同情心。这种大道理讲起来真是索然无味。

我觉得像北美这边教育这样,将环保的理念渗透给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小孩子喜欢动物,热爱大自然,也是天性,教会他们如何去守护这些可爱的美好的事物,本身就会潜移默化的激发孩子心中本来就有的善念和责任心。

一个会同情小动物,会关心地球未来的孩子,肯定不可能成长为一个自私冷血的人。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浪费水,不要浪费电,少用塑料袋,除了因为“太花钱”,还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地球资源有限,我们少用一些,就会对地球少一些破坏。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扔垃圾,除了因为“会罚钱”,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些垃圾不能被微生物吃掉,会破坏这里的土地和生态,让植物和动物都生长不好。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伤害野生动物,除了因为那些动物受法律保护,还可以让孩子知道,那些动物和我们共享一个地球家园,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好邻居,他们也有感情也会痛,不要欺负他们。

让孩子知道,关于保护这个地球,我们可能能做到的很少,但是依然有意义,只要我们能多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更好一点啊!

【小孩子爱扔东西怎么办】儿童爱扔东西怎么办,宝宝爱扔东西怎么办


小孩子爱扔东西怎么办

1、提供不易破碎、不同质地的物品

孩子在扔的过程中,还将经由抓握和掷地的动作,对被扔物品的质地和着地的反应有所体验,而这对于丰富孩子的感知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妨给孩子提供不易破碎的、不同性状和质地的物品让他扔。

2、配合宝宝游戏

扔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在于快乐的情绪体验,在个体发展意义上,孩子这类旨在体验自身力量的动作还对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为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如果成人能够多配合小家伙做做这类有助于他们体验自身与外界区别的游戏,将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孩子在进行扔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同时进行探索空间的游戏,而这种有意无意的探索,对于孩子体验空间的长度、高度、宽度、广度等维度,进而发展空间智能都大有裨益。

3、避免大声责备

家长要注意的是,那么孩子扔了贵重的物品,也不宜严加批评,因为家长的强烈反应会让孩子觉得扔东西可以获得别人的关注,是好事,这无疑是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

4、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孩子无心导致的过失,家长可以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负责。例如,宝宝把玻璃瓶打碎了,那就让他用扫帚和簸箕把碎片扫走。如果宝宝无法独立完成,父母可协助宝宝完成。这样既可以保护宝宝的自尊心,又可以让宝宝养成自己做事自己负责习惯。

5、引导他用合理的方法来发泄情绪

孩子摔东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气或者不满。比如爸爸妈妈没有满足小宝宝的要求,他们可能就会借摔东西来发泄心中的闷气,对这样的宝贝父母应注意疏导他的情绪,耐心地给他讲解道理,引导他用合理的方法来发泄愤怒。在这方面,父母也应当做好榜样,不能生气就摔盘砸碗等,这样才能有利于宝贝的健康成长。

2小孩子爱扔东西的原因

1、为了引起大人注意

当孩子看到扔出去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就被大人捡回来,他会觉得是和大人玩游戏。

2、为了认知这个世界

比如他扔掉一个玩具,玩具掉在地上发出“咚”的声音,他就知道,之所以会发出“咚”的声音是因为它扔掉了玩具;再当他把小球往远处扔,小球连滚带跳的往前滚动,他会明白,他扔小球的行为引发了小球的滚动。这些亲身体验让他理解了事物发生的变化,发现物体更多的属性,从而增长了他的知识和经验。

3、能力的表现

孩子能扔东西必须具备一些能力,比如抓握能力,投掷能力。当孩子刚刚能够用手抓住身边的东西时,他会感觉到惊喜;当他看见自己奋力一扔,就能够让手中的东西飞离那么远,就有一种成就感。宝宝被这种新技巧深深吸引,想整天地“熟练”下去,而自主操纵的感觉也促使宝宝不断地试验,一次又一次感受成就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