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有什么好处?

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种情况。

认知共情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共情是指能够感受、分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零到六岁,是诸多儿童心理学家公认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三岁之前更是重中之重。

这三年,孩子与家人朝夕相处,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育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家人们更多的观察与耐心。

共情的好处

1.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经常会做出很多大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比如,无理取闹、咬指甲、打人等等。

家长要花些心思去琢磨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留下隐患。

2.有助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建立

家长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更好的管理情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日常行为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如何做到共情?

1.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大多不会用语言来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与孩子交谈时,身体下蹲,而非高高在上,拉近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下蹲」,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大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面对同一样事物,我们与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永远不要以大人的思维理解孩子。

每当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试着这样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呢?」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直接、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你有多大的不同了。

举个栗子

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会大哭,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我现在是一个被父母送到完全陌生地方的小孩,而且父母就要离开我了,我会怎么想呢?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他们是不要我了吗?」「这个地方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我好害怕。」「那么多小朋友都在哭,这个地方一定很可怕。」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安慰孩子了吗?

2.给孩子一个拥抱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者情绪不佳时,请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理解。

抱一抱,看似简单,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安全感的敏感期,需要爸妈给予足够的爱。

当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地消退。

3.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这周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小红花而难过的哭了时,你是怎么安慰他的?

相信很多妈妈都会温柔的跟孩子说:「宝贝,没事,这次没得还有下次嘛,咱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不好?」

这样类似的话,的确可以起到安慰孩子的效果。但想让孩子真正地从这件事的伤心中走出来,或许你应该这样说:

宝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你的伤心。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小红花,心里一定特别难过。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

不过没关系,有妈妈陪着你呢。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一直都会陪着你哦。

或许这么说,不会让孩子一下子就「多雨转晴」,但却会让孩子的心不再那么难受。

4.认真听孩子的解释

再举个栗子

三岁的皮皮有一次去妈妈值夜班的地方看妈妈,皮皮妈出去打个水的功夫,就看见皮皮贴了一墙的贴纸。皮皮妈大发雷霆,责怪皮皮不懂事。

后来,皮皮妈在打扫的时候,发现每张贴纸下边都有一个以前被打死的蚊子。

皮皮说,那些都是妈妈夜班时咬妈妈的坏蚊子,我要贴住它们,不让它们咬妈妈。

相信妈妈们都会有这种经历吧。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思,也不要轻易给孩子的任何行为下结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

在倾听时,记得眼睛看着孩子,并表情温和,并时不时地点头或是「嗯,嗯。」地回应。同时也要在孩子讲完一段话后,自己再总结一遍给孩子听。

要时刻记得,在倾听时,不要评判孩子。

当孩子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理解与接纳,而非简单的一个「好」或「坏」的评价。

如何提升共情的能力

1.多反省:搞清情绪的来源

一直有妈妈郁闷,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依然无法跟孩子好好沟通?

只是按照育儿书上的方法照本宣科,或许无法真正地理解共情。

要做到共情,必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它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出发。

当我们自己出现糟糕的情绪时,我们要试着去思考:「当我有这种情绪时,我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情绪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又举个栗子

通过反省,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思维过程:

「我现在感到生气,我感到胸口好像有一团火一样,我好想把它吼出来,我的呼吸速度好像也变快了。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儿子弄脏了我刚拖好的地板。而我因为这件事生气,意味着,我又要再拖一遍地了......」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省力,当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了。

2.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评判

最后一个栗子

两岁半的牛牛看到小朋友在玩儿沙子,他想过去一起玩儿,于是跑过去打了个招呼,冲着小朋友的脑袋打了一巴掌。

那孩子哇哇大哭,人家妈妈也不干了,这孩子怎么这么坏、这么自私?以后不跟你玩儿了。

牛牛莫名其妙,我只是想打个招呼。自私?坏?这真的是在说我么?

不要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就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试想如果有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会有什么感受。

标签会像个咒语一样影响着孩子,你给孩子贴标签,无形中给了他心理暗示,慢慢的,孩子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去发展。

给孩子贴了标签,久而久之,你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这样是没办法做到共情的。

读完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们,想必又学会了一项育儿的新技能,此刻你们的嘴角,是微微上扬的吗?

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你们辛苦了。

你们,都是最棒的爸妈。

延伸阅读

孩子不听话怎么教育


对不听话的小宝宝,这个法宝最好用!有的父母真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逼着自己一定要让宝宝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是又让自己精疲力尽。

想跑进哪个跑道,取决于我对这些“两脚兽”的了解,以及,我的思维方式。

为了不让自己变成家里情绪最不稳定的那一个,我摸索到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大概就是四个字——少说多做。

“饭是吃的,不是扔的,你不要扔到地上哦,你扔到地上,好浪费啊,你不要浪费粮食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不知道啊。”

阿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蹲在地上一个劲地收拾。

“宝贝想扔东西,就扔球哈,想吃饭,我们就回餐椅上。”

这个小吃货明显还想吃,又巴巴地跑回餐椅边上,指着要上去。

我把她抱回餐椅,她又想扔饭菜时,看了我一眼,我摆了摆手,又做出很夸张地用牙齿嚼东西的样子,她笑了起来,才停了扔饭的动作,把饭塞进了嘴巴里。

其实,这么小的娃,她的认知水平决定,她是听不懂大人的长篇大论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前后逻辑,阿姨说得越多,越是在增加她理解的难度。

而如果我用行动来拒绝错误的行为,示范正确的给她看,她很快能理解我想表达什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和学步儿用眼、耳、手和其他感官进行“思维”,他们还不能在头脑里进行很多活动。

那大人的“做”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如果孩子爱打人,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打人很疼,你可以摸哦。”然后让他在我们大人的脸上摸一摸;

如果孩子爱扔玩具,捡起他的玩具说一句:“这个不是扔的,还可以这样玩。”然后展示一些玩具炫酷的玩法,他一定能被吸引目光。

记得宁宁2岁2个月的时候,非要自己刷牙,刷完以后,还拿牙刷去刷水池。

有洁癖的拍爸看到,差点跳起来,赶紧上前去抢救牙刷:“这个是刷牙的,不是刷水池的!刷水池好脏的啊……”

可能是宁宁感觉到拍爸的紧张,竟然拽着牙刷就是死不放手,还“啊”地尖叫起来。

如果这时候我也动手去抢,场面不堪设想,我急中生智操起放在水池一旁的大刷子来刷水池说:“这个才是刷水池的,也好好玩哦。”

宁宁立马把牙刷放了,去抢我的大刷子,我乖乖让给她,这才把亲子冲突光速扼杀在摇篮里。

有时候就算是讲几句简短的道理,但还是不如给孩子替代方案来得有用。

每当想要对这些还不满3岁的小豆包说“不”时,我脑海里渐渐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做点什么,能让她合作,而不是先开口嚷嚷。

这样也能让我说的话尽量简短。

在华德福的理念中,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模仿的前提,当然是我们大人先要做点什么。

记得第一次把宁宁带去华德福的亲子班,我一进教室就傻眼了,大人们都在忙做手工,孩子们跟在一旁玩东玩西,我都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家长。

加入他们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慢慢理解他们陪伴孩子的节奏。大人做的事情,孩子也会跟着模仿,不需要说太多指令。

就连吃东西,本来宁宁不喜欢吃鸡肉,说多少遍“好好吃哦”,都不如我展示出吃得津津有味,很香,还特享受的样子,她也会跟着一起吃起来。

上了华德福幼儿园,老师们把“少说多做”更是发挥到极致。

看见孩子的手脏了,老师会走到孩子身边,温和地拉着她的小手带到水池跟前,让孩子洗手。

想让孩子收拾玩具,也是边唱收拾玩具的童谣,边一项一项做给孩子看,孩子也会跟着一起来收拾。

次数多了,孩子们更是一听见童谣响起来,就知道要收拾玩具啦,根本不需要任何一句生硬的指令。

这些老师们,从来都不会和孩子硬碰硬,走到孩子的对立面去。

我在家里也如法炮制,给宁宁洗屁股时给她唱:“洗呀洗呀洗屁股,洗到一个好屁股……”

通常喜欢乱跑的宁宁,就真的愿意乖乖来到我身边。

我想,老师们就是充分了解了这些“两脚兽”的心理特点,每次都是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才能让孩子愿意合作吧。

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也是人生第一个飞速跨越期。

他们从没办法自由移动身体、全然依附大人的弱小生命,进步到可以直立行走、独立表达意愿的个体,这变化带来的喜悦、迷茫和探索,全都由那小小的身体来承载。

多一份理解,也就能多想出帮助他们成长的办法。

恭喜你,拥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作为父母,你可能很羡慕那些听话的好孩子,也可能你一直苦恼于如何让你的孩子听话。现在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听话,你的努力就用错了方向!

婴儿期的时候他不肯喝奶、不肯睡觉;

幼儿期的时候他天天大闹,什么都不要;

再大一些,他总是去破坏规矩,

父母不管说了什么,他都像没有听到一样。

他总是违背你的意愿,

总是在挑战你的底线,

总是拒绝合作。

这样的孩子,有各种标签,比如固执、霸道、叛逆......你会不会想,到底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还是你很不幸、生出一个专门来折磨你的小鬼头?

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上面的描述,

那么我要恭喜你,

你有一个

意志力超强的孩子

别生气,我不是在说反话。你的孩子你自己了解,你看看,他是不是也适用于以下的标签: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独立、坚持、聪明、精力旺盛...

如果你点头,这说明你的孩子确实是个意志力超强的小朋友。他之所以可以适用于正反两方面的标签,不是因为我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因为,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

意志力超强的小孩都有自己的主见

作为父母,你可能很羡慕那些听话的好孩子,也可能你一直苦恼于如何让你的孩子听话。现在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听话,你的努力就用错了方向!

在外看似捣蛋的行为,他其实只是在顺从自己的心意。

因为他天生个人意志很强,所以他不肯仅仅因为别人告诉他该这么做就去做一件事情,他一定要自己去理解做这件事的道理,当他理解了,他就会去做。

换言之,他天生就要做对的事情,所以作为父母,你要做的是教他什么是对的事情。

接受孩子的性格

父母往往很早就知道孩子是一个意志力超强的人了,从心底接受孩子的性情,可以让父母不那么焦虑,不会经常性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意志力超强的小孩总是要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比如灯亮的时候会烫到、杯子丢到地上会碎掉,你知道他总是要做过实验才肯信,你也不会因为他做了这些事情而气急败坏。

用惯例代替角力

碰上意志力超强的小孩,父母往往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与孩子的角力。他不要睡觉你就偏让他上床;他只肯吃摆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你就偏偏要告诉他,桌子上的食物每一样都必须吃。

你这么做,是因为你觉得这是对的事情,也许潜意识里,你也要教会孩子服从你,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不觉得这是对的事情,他只觉得你在打压他的意志(虽然他并不能把这一点明确的讲出来)。

遇上意志力超强的孩子,不要硬碰硬,要用惯例代替角力。“我们家的规范是8点钟熄灯上床”,“我们家的习惯是桌上的食物每样都吃一点。”

这种方法不一定能让孩子合作,但是起码,你们不会进入“谁的意志更强大”这样的战争。

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意志力超强的孩子追求的是独立,他要自己探索、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父母要让他感觉到,他的这种追求是受到尊重的。怎么做呢?给他更多的自主权。

让孩子选择,但是是有限的选择。你提供选项(这两件外套你要穿哪一件),不管选哪个你都可以接受;而孩子做了选择,就觉得是自己意志胜利了。

当孩子要在选项之外做选择时,做好额外的准备。孩子不肯穿外套,哪个都不选,你可以说,好吧,那就不穿。不过妈妈带一件出去,如果你觉得冷,再穿上。

多倾听孩子

意志力超强的孩子往往非常注重自己的想法是否获得重视,即使他还小,还没

有什么真正的想法,但是如果他要说,爸妈要平心静气的听。

即使孩子正在做一个你觉得不合理的要求,爸妈还是要听他说,听听他到底有什么理由这样要求。

不管孩子多难搞,请慎用暂时隔离法!

很多爸妈在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自我意志强的时候,往往会在孩子讲不听的时候采取教训的手段,而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经常用的自以为是的温和的教训手段就是暂时隔离法。

很多教养书籍都会建议父母使用暂时隔离法来代替体罚和责骂,认为这样可以让小孩冷静和有反省的机会,同时又不用受到心理和身体的伤害。

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重复使用暂时隔离法反而会带给小孩情绪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临床精神学的科学家们根据脑部的研究显示,小孩重复的经历被隔离、拒绝、孤立等处境,不只会实际的影响脑部的结构,从脑部活动的层面来说,被强迫隔离的感觉就等同于身体的伤害。

因为他们被要求独自的去面对自己所有的情绪和困境!小孩会感到被遗弃,不被爱,内心里往往会想:“你不是说不管怎样都会爱我的吗?为什么当我感到害怕、无助、难过时,你却把我孤伶伶的留在这里?”

面对父母的处罚,你要求孩子去冷静的反省会不会有些太苛求了呢?;也许经过几次"隔离"后,小孩再也不会反抗,会乖乖的坐在角落里,甚至会唯命是从,但是我们怎么可以确定他们是真心的知道悔改,而不是一心只想要逃离“隔离”的窘境呢?

虽然每次反省后,我都会跟小孩有一段悠长的交谈,确保他明白我的用心,所以我们的关系一直都保持得很不错。但是从他激动的反抗情绪中,我可以确定暂时隔离法对小孩的心理一定有某程度的影响。

不要体罚,也别使用暂时隔离法,我们可以怎么做?

陪孩子一起渡过艰难的时刻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因为不用功念书,所以被学校要求我重念三年级。当时我心里面很慌乱,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贪玩真的需要付出代价的。

拿着老师发的成绩单,心里充满忐忑和不安,心想这一次一定会挨一顿骂了。回到家后,正发愁要怎样跟妈妈说,原来老师早就跟妈妈通过电话了。但是妈妈的反应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她不但没有骂我半句,反而跟我靠在一起,陪着我一起哭泣。

如果当时我妈妈跟其他的父母一样,骂我,放弃我,我可能会变得完全失去自信心,甚至会放任自己,反正我已经被认为是不用功的小孩;但是我妈妈的反应反而让我感到惭傀,我才真的开始懂得反省。

说也奇怪,从此以后,我就真的好像长大了一样,再也不需要妈妈担心我学业上的问题。其实当我们感到沮丧,难过时,我们更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

Time-In让父母在小孩感到困惑、情绪失控时,作为小孩的指导,积极的和小孩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之后再共同找出解决的方法。

辟一个安抚角落

很多父母会认为,当小孩犯错时,我们自己本身就已经很火大了,还怎样可以好好的跟小孩沟通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安抚角落。

在小孩都还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前,就要求他们独自的面对,这样是不公

平的。与其把小孩丢在一个冷冰冰的角落冷静,倒不如给他们一个舒适的环境,教导他们处理情绪的方法。

安抚角落可以是在睡房里、或是客厅的沙发上,一个有枕头、玩偶、图书、画纸、蜡笔、音乐等可以安抚小孩情绪的环境。

当小孩,或是大人的情绪都开始失控时,我们应该带着小孩离开现场,找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来,教导小孩利用看图书、画画、抱玩偶等方法来抒发心里的不愉快,同时分散小孩刚才激动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情绪还是没办法平复,我们可以把小孩抱起来,由上往下的轻轻抚摸小孩的背,低声的发出“嘘”声来安抚小孩。当双方的情绪都平复后再进行沟通。

引导孩子到正确的行为上

其实,我们不用每一次都跟小孩正面交锋,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来避免跟小孩的斗争。

比如我家孩子还小的时候,很爱进去我的房间,把我桌上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通通拿来看一下、玩一下。

有一次不小心的被他拿到一把小剪刀,当时我心想,如果我跟他说不要,反而会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在抢夺剪刀时可能会更容易发生意外。

所以我假装没事的拿起身边的一个袋子,然后笑笑的对他说:“麻烦你帮我把它放进袋子吧!”

孩子听了后,很顺手的就把剪刀放进袋子里,过程中一点反抗跟犹豫都没有。当危机解除后,我再跟他解释剪刀是危险的东西。

教养意志力超强的孩子,对爸妈来说确实很辛苦、很有挑战性,但是如果爸妈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同时引导他的行为,那么“回报”也是丰厚的!

因为他独立、坚持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热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拥有诚实、果敢的品格,当我们看到孩子走到这一步时,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孩子顶嘴不听话!与孩子争辩是好事!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她妈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孩子与父母争辩对成长有益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反抗期,能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将来会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孩子与父母争辩,在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两点益处。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了一种宽广、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作是对长辈的不敬。

孩子叛逆不听话是怎么回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不听话甚至叛逆的情况。那么孩子叛逆不听话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几件事是禁忌。父母做的不好,很可能就会把孩子推向叛逆的深渊。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这几种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只有如此,教育孩子时才会更有成效,孩子也才会不叛逆。

教育孩子时,父母意见不统一

教育孩子时,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妈妈说不可以,爸爸说可以。如果宝妈宝爸总是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不仅很难教育好孩子,还会让孩子变得很叛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聪明的做法是事先先统一好战线,教育孩子时意见一致,这样孩子就会乖乖的听话。有些孩子调皮,甚至故意利用爸妈的意见分歧为自己的贪玩找借口。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

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孩子时观点不一致,还会彼此抱怨争吵,这些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父母太强势,不给孩子一点自由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松弛有度。有的父母太强势,教育孩子时过于严格,有时候也会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反而还让孩子更加叛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给孩子“监督下的自由”。父母不能用自己的强势,单方面强迫孩子。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孩子今后的性格出现叛逆或者过于软弱时,你可别后悔。父母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在孩子身上收获什么样的果。这一点为人父母的一定要清楚。

那些太强势的家长要反思,看看自己教育孩子时有没有哪些过激的行为,尽早制止才是对孩子好。

父母不尊重孩子

一件事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能这种想法在大人看来很幼稚,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心心念念的,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顾孩子感受,直接拒绝,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叛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里的事,如果可以,家长都要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说法不太合理,家长也不要直接拒绝,而是好好的和孩子沟通。

只有这样,家长做到了尊重孩子,孩子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才能够更健康的成长,也不至于太叛逆,处处和家长对着干。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注意这几点,就别怪孩子难带不听话。要知道,孩子的一切行为其实在家长这里都可以找到根源。

脖子不听话的胎教故事


阳光灿烂的周一早晨,蛋蛋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他窝在软软的床上,不肯起来。厨房里传来妈妈的呼唤:“蛋蛋,快起来吧!上学啦!”蛋蛋磨磨蹭蹭地下了床:“妈妈,我脖子好酸啊!”“是吗?怎么回事呀?晚上妈妈帮你揉一揉!快吃饭吧!”出门时,蛋蛋接过妈妈手里的大书包。他的小手猛地一沉,使足了劲才把书包背到了小肩膀上。他刚要蹦蹦跳跳地出门,却发现书包把自己压得根本跳不起来,算了,还是乖乖地走路吧!课堂上,蛋蛋还是觉得脖子酸痛得很,于是就趴在桌子上看书。老师走到蛋蛋身边,关切地问:“蛋蛋,你哪里不舒服吗?不要趴在桌子上读书呀!”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蛋蛋觉得今天过得糟透了,没有精神不说,脖子好像是别人的,一直不听使唤。回到了家,见妈妈正在准备晚餐,蛋蛋丢下书包,一溜烟儿跑进了书房,打开爸爸的电脑,玩起了游戏……晚上,爸爸下班回到了家,发现蛋蛋俯卧在沙发上,嘴里哼哼唧唧地一动不动;妈妈坐在他身边正轻轻地帮他按摩脖子。见爸爸回来了,蛋蛋一下子哭了:“爸爸,我脖子痛得不敢动了,呜呜呜!”爸爸把蛋蛋扶起来,让他坐直,回过头问妈妈蛋蛋的情况。之后,爸爸轻轻地说:“蛋蛋,别怕,你的脖子会好的。也怪爸爸妈妈考虑得不全面。”“蛋蛋的脖子怎么会痛得不敢动了呢?”妈妈焦急地问。“原因很多,你把蛋蛋的书包拿来。”妈妈立刻起身,取来了蛋蛋的书包。爸爸拿出家里的简易秤,一称,居然7.6公斤。爸爸没有说什么,抱起蛋蛋走进了小家伙的卧室。爸爸在床边坐下,小床立刻陷下去一个大坑。爸爸缓缓地说:“孩子的书包重量不应该超过体重的10%,而蛋蛋的书包超重了近4公斤;另外,蛋蛋的床也太软了,不利于他的骨骼发育,睡久了脊椎和颈椎都会出问题的。”妈妈听了,心疼极了:“蛋蛋,妈妈立刻就给你书包减负,再给你换个硬点的床垫。”蛋蛋的小脸终于露出了一点笑意,不过爸爸接下来的话,让小家伙又惭愧起来。爸爸问道:“放学之后你都做什么了?”蛋蛋低下了头,小声说:“我一直在玩电脑游戏。”“蛋蛋,这是脖子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你平时看书写字时姿势不正确,玩起电脑来长时间都不活动一下,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颈椎当然承受不了,何况你的骨骼正在发育期,要注意保护啊!”“不过别害怕,爸爸妈妈帮你一起改掉这些坏习惯,你的脖子就不痛了。”爸爸怜爱地对蛋蛋说。

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


不管走到哪,总能碰到几个熊孩子。而把孩子变成熊孩子的,往往就是父母们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前几天,逛超市遇到一个“熊孩子”。当天超市人很多,那个小男孩子因为好奇心比较重,在超市像撒了欢儿一样,跑个不停。

他的家长在他身后追赶他。然后,警告他不可以这样,还告诉孩子“要听话”。但是,好像完全没有用。孩子照样我行我素,甚至还想和家长玩躲猫猫,可把家长气得不行。

而且家长好像是碍于在公众场合,也不好教育孩子。孩子顽皮不听话,你还在告诉他“要听话”?一流的父母这样做。

教育孩子,要提早做准备

如果家里的孩子比较顽皮,家长就应该提前教育孩子。就拿家长带孩子逛超市来说,家长在带孩子去超市之前,就要告诉孩子不要做哪些事。提前一对一地告诫孩子,也是让孩子有一点心理和时间上的准备,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果家长真的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才去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聪明的家长教育孩子是防范于未然,而不是在孩子顽皮不听话的时候,那样只会措手不及。

教育孩子,神情、语气都要到位

就拿上面的“熊孩子”来说,他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呢?首先,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视了在语言上提要求,并没有通过神情告诉孩子“不可以”。

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只通过语言。有些家长就想了,是不是还要通过打呢?其实不对。

虽然,打孩子很容易警告他违背父母的后果,但是并没有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后果。教育孩子,神情、语言都要到位。让孩子知道“不可以”,很多时候只用语言力度是不够的。

教育孩子,要向孩子展现顽皮的后果

听一位妈妈说,自己最开始一直避免儿子接触衣柜,因为怕衣柜夹到孩子的手。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禁止孩子去碰,他就对衣柜越好奇。后来这位妈妈就自己向孩子展示一下,被衣柜夹住手的样子。并且还让孩子自己去试开一次衣柜。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动过衣柜的门。

家长教育孩子,可以提前向孩子演示顽皮的后果,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更深刻。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打一顿比较管用。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直接感受到了事情的后果。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也不一定非要打,多带孩子感受事情发生后的后果,对孩子就有警示意义。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原因在哪?


周末闺蜜小秦带孩子来家里玩,小秦的女儿甜甜今年五岁,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小丫头,孩子长得可爱嘴巴也甜,虽然甜甜和儿子也是第一次见,但很快两个孩子就打成了一片。

看着甜甜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感叹,生女儿真的挺好的,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且将来还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听我这样说,小秦却不以为然,小秦说我是太理想化了,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太好了,甜甜根本不是省心的娃,每天自己都为她操碎了心。

说起养育甜甜的艰辛,小秦是满腹牢骚。

小秦说甜甜刚出生时身体比较弱,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现在甜甜大点了,但和自己却不亲,而且在家里小秦的话甜甜基本不听,她让孩子做什么事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以前甜甜是和她顶嘴,最近倒是不顶嘴了,但却大多数时把小秦的话自动屏蔽了,装作听不见。

小秦说最气人的是她吧啦吧啦的说一大堆,甜甜该干嘛干嘛,她们娘俩的相处模式一般就是她说她的,孩子玩孩子的,小秦觉得自己在甜甜面前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这孩子才五岁,再大点还说不定咋样呢。

小秦也尝试着惩罚孩子,有几次小秦叫甜甜吃饭,甜甜理都不理,小秦就威胁甜甜,你要不吃就饿着,结果甜甜还是不理她。

“那你最后让她饿着了吗?”我问小秦。

“我哪里舍得饿着她,她不理我我只好拉着她去吃了。”小秦说。

我有些恍然,大概知道为什么甜甜不听小秦的话了。

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我洗了点葡萄,儿子看见有吃的就自动去洗手间洗手了。看儿子去洗手,小秦赶忙走过去叫甜甜也去洗手,果然,甜甜把妈妈的话当了耳边风,小秦在旁边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甜甜理都没理,低着头一直摆弄着积木。

看儿子开始吃葡萄,甜甜也走过去,小秦无奈的从包里抽出湿巾帮甜甜擦手,一边擦还一边和我抱怨:“这孩子就这样,从来不愿听我的话,越大越不懂事!”

看着小秦一边唠叨一边给甜甜擦手,我真的很感慨,谁说过的?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也不“听话”,妈妈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一些规则和界限的,有些原则性的事情孩子是一定要“听话”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把你的话当耳边风或习惯性的反抗,妈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一下、找找原因:

1、妈妈太唠叨,说的多做的少,孩子自动屏蔽了你的话

有些妈妈真的很唠叨,也很善于给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往往有时候妈妈说了一堆,最后可能连自己都不记得说话的重点,所以就更别提孩子了。

比如只是要孩子洗手的一件小事,其实简单的给孩子下达指令就可以了,“去洗手”三个字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妈妈可能会讲一大堆有的没的。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孩子必须做,妈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清晰的下达指令就好。看着孩子的眼睛是确保孩子可以听到,指令也是越简短越好,而且指令一旦下达,就要保证孩子马上执行,如果刚开始孩子犹豫不想动,妈妈也无需废话,拉着孩子去做就好。

其实有时候做真的比说有用,让你的孩子知道,你的指令不管他怎样耍赖都是要做的,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知道妈妈的指令是有效的,不是能随便搪塞过去的。

2、妈妈说话不算话,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

就像小秦一样,很多妈妈在教养孩子时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妈妈总是习惯于“威胁”孩子,总是习惯于警告孩子,但是妈妈却又舍不得惩罚孩子,一次、两次下来,孩子当然就知道很多狠话妈妈只是说说而已,根本不会真的拿他怎么样。

在教养孩子上,妈妈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无论是赞赏还是惩罚,或者只是妈妈简简单单的指令,妈妈都要让孩子清楚,你说到做到,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权威,孩子才不会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3、妈妈太武断,不倾听孩子的声音

有的妈妈很武断,总觉得孩子还小,妈妈要孩子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有时候,孩子明明有自己的理由不想去做妈妈让她做的事,但妈妈却不想听孩子说什么,武断的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

武断和树立权威不是一回事,孩子不是牵线木偶,他更像小鸟,妈妈让孩子“听话”不是要剪断孩子的翅膀而是要帮孩子指明方向,所以,在教养孩子上,妈妈也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你的武断很可能会毁掉孩子对你的信任,培养一个事事和你作对的孩子。

4、孩子的能力还达不到,他更需要的是妈妈的帮助

如果妈妈要让孩子做某件事情,前提是孩子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如果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他自然不喜欢做甚至反抗,所以,妈妈一定要注意,要孩子做事情之前一定要确保事情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如果孩子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帮孩子提升能力比逼孩子完成更重要。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叛逆”的时候,有的时候这是孩子探索的本能、成长的必然,所以妈妈也不要一直要求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指明飞行的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压制”吗?


“28天没脾气:做不吼不叫的好父母活动”(简称“28天戒吼活动”)开展以来,无数家长努力实践,不发脾气,重新收获了孩子的信任与爱,让家中温情满满,其乐融融,但是也有不少父母遇到一些“忍不住想吼”的事儿。

虽然我参加了“28天戒吼活动”,但我总觉得自己很难做到。

我儿子让我伤心透了,7岁了,挺大个子,一点儿也不尊重我,有时候我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居然踢我。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我们也没怎么惹他,他就来了脾气。我认为不能这么放任他不尊重家长,这是原则性问题。这种情况我肯定朝他大吼,让他认错。我现在不把他压制下去,大了就更管不了了。

我首先要说:你说得不对。

应该说:儿童天生都是纯洁善良的。而且对父母有敬畏感、有依恋感。如果一个孩子发展到敢不尊重父母,踢父母。我觉得一定是他在经验当中知道:第一父母亲不值得我尊敬;第二我从父母亲那里学会的就应该这样来处理我的情绪。

所以答案其实已经很明确了。首先,你是不是很好地尊重了孩子?我从你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些问题,你说“有时候我不答应他的要求”,我不知道你指的具体是什么事情,我相信你一定认为你的“不答应”是正常的,一定认为孩子提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不能说孩子每次提的要求都应该满足,但是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孩子的要求,怎么样去跟他沟通,这确实是个关键。所以我觉得你要注意一下平时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能满足的要求,我建议你尽量满足——说实话,我想不出来孩子会提什么要求,导致你直接就拒绝他呢。

我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孩子所有的要求,家长都应该尽量满足,尽量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因为你没说具体的事情,我也不太好帮你判断。但我觉得,儿童其实内心都是有底线的。一般来说,只要家长平时跟他坦率的沟通,孩子们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的。如果说偶尔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那么有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是他不知道这个要求是不对的,那么我们可以好好告诉他;第二个是他可能是故意要挑衅家长,这个时候,更需要家长正确地纾解其情绪,加以引导。

我从你的提问中,看到你基本上跟孩子经常是对着来。其实这样的话,你就把自己降低为一个孩子的水平。跟孩子这种硬对硬进行较劲,孩子当然也不可能把你当成家长来尊重。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一定要细心考虑到他是一个孩子,而我们是一个成年人,做为一个成年人到底应该拿出怎样一种姿态来。

你的一个观点是说:现在不把他压制下去,大了就更管不了了。你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真相是,如果你现在把他压制住,长大了,你更管不了他了。压制绝对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所以我觉得,你能够参加我们的“戒吼活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参加这个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面上不跟孩子发火了,而是一定要在整个过程当中多跟辅导员沟通:怎么样去重新评价和认识自己?怎么样去努力的让自己学会更好的和孩子相处?遇到问题怎么样去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不是去凭借大人的这个力量去压制孩子。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补充一句,你的孩子现在敢反抗你,你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坏事,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孩子没有被彻底压垮,没有被家长的强势压得什么都不敢说了。如果一个孩子连一点反抗精神都没有了,那才是一种可悲。所以我还要肯定的就是:至少你给了孩子一个反抗的机会,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希望以后还是尽量少跟孩子发生冲突,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