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抢玩具怎么解决?孩子之间抢玩具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逢年过节,最热闹不过带娃走访亲戚拜年了。然而,很多妈妈却因此产生了苦恼:孩子之间抢玩具起争执还伤了大人的和气,该怎么办?

曾有网友爆料说,亲戚孩子想要自家孩子最爱的小木马玩具,因为觉得孩子有权力处理自己的玩具,所以并没有让孩子给出自己的玩具,事后,亲戚发朋友圈指责:孩子不懂事,连家长也不懂事。最后,该网友还被亲戚拉黑。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每当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家里玩,看到喜欢的玩具总想拿走,而家长一般都会劝说孩子把心爱的玩具让出去。

可是,孩子真的愿意吗?

在孩子玩的世界里,看到喜欢的玩具当然想“占为己有”,很多家长会不经过自家孩子的同意便大手一挥,将孩子心爱的玩具一一送给人家,留下孩子委屈哭闹,有的家长还会雪上加霜,指责孩子一点都不懂事,连玩具都要跟小伙伴抢。

事实上,孩子的玩具,无论是哪种渠道获得,从任何角度去思考,这个玩具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玩具送与不送。

因此,当孩子之间抢玩具,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办?

以保护孩子的利益为第一

孩子之间因为抢玩具引起的分歧,家长们能起到的作用是调和,是引导,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

家长要以保护孩子的利益为第一,“我先问问我家孩子同不同意吧”,如果孩子同意分享,应当及时表扬孩子的分享精神,如果孩子不同意,也要保护孩子的利益,让孩子知道,你是会保护他的人。

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已播出综艺《爸爸去哪儿》的一个选房环节里,陈小春父子抽到了最破的一间茅草屋,而杜江父子则抽到了最好的一间“豪宅”,看着别人家的房子,Jasper在没有与爸爸商量的情况下,就跑去和杜江商量换房,杜江很大气地答应了。

作为爸爸,陈小春没有马上批评儿子,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说吧”。Jasper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不换了,因为就算不换房,他还是可以去嗯哼的房子里玩。

Jasper懂得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及时改正,更重要的是,陈小春作为父亲,没有急着批评孩子,而是愿意等一等,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思考和改变的机会。

放到孩子争抢玩具的问题上,家长同样可以给予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矛盾化解不了,争执升级,家长再给予帮助也不迟。

进行玩具分类,玩具由孩子管理

这里分享一个玩具分类的游戏:

家长可以准备三个不同颜色的小桶,蓝色小桶里的玩具,表示“乐意与朋友分享,可以随便送人”;红色小桶里的玩具,表示“可以一起玩,但是不能不经过我同意就拿走”;黄色小桶里的玩具,表示“我最珍爱的玩具,不能与人分享”。

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玩具,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如果因为自己管理不当导致玩具被拿走,是要自己负责的,哭闹也没有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归纳分类的习惯,还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原则,懂得说“不”的人,这不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不要无故打骂孩子

对孩子来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你不能给他一个信服的理由,那就不要平白无故地训斥孩子。

作为家长,需要秉持一个有理有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别让孩子过早”懂事“

蔡康永曾经说过,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在很多家长眼里,懂事几乎是好孩子的代名词,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是姐姐,所以要懂事,要把玩具让给弟弟玩”……

很多家长强制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经过孩子同意就将心爱的玩具转送给其他小朋友,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

却不知,孩子经过一次次这种被强制分享的经历,反而会变得更加不愿意分享。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也是很直接的,他们可以透过你的言行去判断你对他的好与坏。

因此,当我们遇到孩子之间争抢玩具时,不要盲目地指责自家的孩子,强制他们分享玩具,否则成全了别的小朋友,却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孩子学会说“不”,懂得拒绝,也要适当鼓励孩子主动分享玩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独立前行时有所依靠,顾及他人的感受时也懂得善待自己,遇到问题时会换位思考也懂得坚持自我!

小编推荐

孩子耍赖怎么办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们也慢慢会有自己的想法。在碰到一些事情时可能会耍赖。那么孩子耍赖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当孩子的要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会很直接地表达他的不满情绪,甚至不顾场合地耍赖。这时,父母也不要操之过急,你要知道,2-3岁的孩子已懂得害羞,你先告诉他,他的行为已影响到周围的人了,当孩子意识到“周围的人都在看我”时,他会收敛脾气。如果这样还不能让孩子有所收敛,父母应该赶快把孩子带离当下环境,到安静一些的地方再与孩子交流。

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时,对前一件事的注意力较容易转移。当然,在安抚孩子耍赖的时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你自己的情绪要平稳,不要急躁。要懂得孩子有脾气是正常现象,然后,你要制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氛围,试着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他交流。

交流过程中,不妨先让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再告诉他你为什么不接受他的要求。2-3岁的孩子已有是非观,当你告诉他“不是只要喜欢就都能带回家”的道理,孩子会明白自己的错处,并且他也会认识到,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自己应该怎么么做。

交流到这种程度时,你可以严肃一些,告诉孩子,哭泣、发脾气不是好行为,要让他明白,除了哭闹,还有更好的交流方式表达自己。不过,父母也应注意,2岁的孩子毕竟还小,开始的交流并不会顺畅,需要有更大約耐心来坚持,坚持几次后,就能看到效果。

孩子总说“不”,怎么破?


“我家孩子不是不爱说话,是太爱说话了,你说一句她回你十句。”“现在TA自己的主意可多了,大人叫去东,他偏要去西。”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之前都很听话和温顺,现在变得喜欢顶嘴,还总爱对着干呢?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聊聊“反抗期”了。众所周知,在青春发育期,孩子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叛逆心理,我们称之为“第二反抗期“。那”第一反抗期“又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就是在孩子3岁左右这个特殊的时期。

有些家长疑惑了,为什么3岁的小朋友也会有反抗心理呢?

在婴儿向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机体功能不断发育完善,他们通过模仿大人,观察周围的环境,与其他孩子的交往和游戏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语言,行为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开始喜欢摆弄简单的物件,例如:试着把家里所有的鞋子放进柜子里;他们还喜欢做大人做的一些事,像扫地,倒水等。总之,这时的孩子认为“我长大了”,“我自己也可以干很多的事情”。

除了会跑会跳等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外,孩子的心理也得到了更为“跨越式”的进展。他们的意识中开始出现“自我”的概念,并有一种想强烈实现自我的愿望和需要,同时还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得到大人和同伴的认可。所以,这时候的孩子一改过去听话、依赖父母的表现,而是常常把“不要”“我自己来”挂在嘴边,显现出固执、对抗、顶撞的特征。

那反抗期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吗?实际上,无论哪一个反抗期都是孩子成长中需经历的一个正常阶段。根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3岁开始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获得主动感,当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具有主动性;如果父母对此表现为讥笑或打击,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缺乏创新的精神,依赖于他人为其安排好任何事情。

有研究表明,在反抗期中,有以上表现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发展成独立性好,性格坚强的人,他们相比没有反抗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会。

如何顺利渡过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1.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说“不可以”等否定词。

当你因为孩子总说“不”“不要”而感到气恼时,回想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孩子面前使用过多次类似的话语。这时的孩子具有很高的模仿能力,当发现父母每次说“不可以”时就可以得到他人的顺从,他们会很自然地效仿,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并满足自我的控制欲。

2.避免“高压”政策,告诉孩子如何做是正确的。

反抗期的孩子常常不听大人的安排,想到什么做什么。甚至不顾安全及后果。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无需暴跳如雷或凶狠地警告和惩罚,因为这种“高压”的行为可能在初期有效,但却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反抗心,反而增加了此类事件的发生率。我们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告知他们被阻止的原因,并指导正确的做法。

例如,天气突然降温,妈妈让兰兰穿上厚些的裤子,但兰兰仍坚持要穿小裙子。这时妈妈可以和兰兰说:“小裙子是很漂亮,但你看看它是不是很薄?所以人们只在天气暖和时穿它。今天气温很低,如果不穿多些,也许兰兰就会感冒发热,就会感到很难受的。”虽然说的话多了,但也解释了阻止的原因,这样做既能让孩子接受,也增加了说服的效果,是一种正面的引导。

3.多和孩子交流和倾听。

每天都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交流,倾听他一天之中遇到过什么事情,哪些让他感到开心,哪些让他感到生气,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我。这样做既可以从谈话中更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又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重视,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

4.做“权威型”的父母。

心理学家曾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所谓权威型是指对孩子的意见和观点易于接纳和尊重,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肯定、温情的一面,也有要求明确、坚定的一面。因此,相对其他型的家长,权威型的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关爱的、民主的成长环境,减少养成蛮横任性、过于自我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在今后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善于自我控制的人。

“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只要父母正确面对,把握好原则,合理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孩子执拗期怎么办


妈妈越做这件事,孩子越不听话!这样沟通才管用。孩子越是不听话,我们就更应该去纠正孩子,不应该让他们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情。

从孩子的成长期来说,1~2岁,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因为被阻止,所以他们更能感觉到抓头发、戳眼睛所带来的关注,更乐此不疲。有时甚至也会使劲抓自己。家长表现得更严厉,那就表示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乐在其中。

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最佳的教育方式为以疏导、绕道为主。

在此给家长两个建议:

1、充分掌握和利用孩子的生活规律

当孩子兴奋时或者是焦虑时会喜欢用戳眼睛抓脸的这一套招式,妈妈应该能够充分掌握。摸清孩子的生活规律后,在她可能故伎重演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东西、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2、巧用注意力转移

1岁多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家长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在孩子发生戳眼睛、抓头发等行为时,可用其他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声音与鲜艳的颜色对于这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2岁左右的孩子还存在语言上的问题,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意图。有时候打别人,还会打自己。这些都是孩子在向外界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天使,妈妈将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直接的拒绝和讲道理有时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试想一岁多的孩子会能够真正听得懂道理吗?

最后,娇妈希望家长放松紧张的心态,用一份乐观宽容的心去面对孩子,也希望宝宝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怎么把孩子培养的优秀


你的目标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优秀的成年人。对孩子的人生,究竟应该告诉他什么?难道真的要背道而驰吗?这是一个教育的误区。

你是在培养听话的孩子?还是优秀的成年人?

这是一个微妙而有力的区别。

孩子们可以在压力或恐惧中表现的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他们自己冒险时,他们会做好那些事。

如果离开家的孩子不能适应成年人的生活,那就是父母的失职。

为什么要把责任放在父母身上?

因为父母是在现实世界中负责为孩子做好准备的人,父母是教练。

当球队表现不佳时,体育组织会解雇教练。

从前有人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想来,人到晚年才发现已成年的孩子不能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这对父母来说,才是真正痛苦的根源。

可很多父母参不透的养育真谛是:如果教育孩子的标准,好像他们将永远是孩子一样,是不明智,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

这是真正的问题。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成为伟大成年人的孩子。”

这意味着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以灌输性格特征为最终目标,或者建立一个能够告知孩子未来决定和行动的基础。

因此,当你看到一个成年人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或挣扎时,这意味着他缺乏那些成功应对挑战所必需的特征,而这些,应该是在童年时代建立起来的。

培养成年人意味着

应该具有强大的情感韧性

现在的孩子都太脆弱了,前段时间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中提过,一个5年级的小学生因为父母不给买运动鞋就要跳楼。

诸如此类的新闻比比皆是,孩子们心里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必备的情感韧性。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让他在挫折中多待一会儿。

回顾CC的成长过程,处处都是挫折:

翻身翻不过去是挫折;

自己穿不上衣服是挫折;

食物不能准确的塞进嘴里是挫折;

积木搭不成想要的样子是挫折;

被抢走玩具是挫折;

上幼儿园,对抗分离焦虑是挫折;

体验失去、遗憾、怨恨也是挫折。

当孩子经历挫折的时候,给他一些与挫折独处的时间吧,让他自己去学习如何跟挫折化敌为友。

上不去高高的台阶的时候?或者自己努力,再努力一点;或者看清现实,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忙;再或者,学会放弃也是一种能力啊。

我们要给孩子很多很多爱,但也不能剥夺孩子对抗挫折的成长机会。

家长千万不要大包大揽,事必躬亲,让孩子还来不及感受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帮他摆平了所有的一切。

要知道,孩子的情感韧性恰恰是生长于“再坚持一下下”的努力之处。

培养成年人意味着

教育孩子独立

聪明的父母教他们的孩子独立,独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独立的思想,一个是独立的行动。

最简单的方法是,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不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思想的独立: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好宝宝,而是有主见的成年人。

对大部分事宽容以待,可以一笑而过,但自己认定的事,不随波逐流,勇于逆流而上、坚持到底。

但试想,一个从小对父母唯命是从,连父母都不敢反抗的孩子,以后会有勇气反抗别人吗?

所以,我愿努力养出一个有礼貌的宽容孩子,但是她真的不需要“太听话”。

就父母的养育行为而言,就是不要太强势,尊重要大于强权,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自由。

这样,20年后,你就不用羡慕为毛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那么有思想、对人生那么有规划,那么会抓住时势,与时俱进,甚至都甩了精明的老王好几条街。

要记住,太听话的孩子,永远超越不了他的父母。

行动的独立:

有些孩子思想很“独立”,但就是不肯付出行动,指挥大人帮他做这做那,对于自己的分内之事都推脱。

所以为了不让成年的孩子依然事事依赖家长,那么从小,就要培养他对自己负责的独立能力。

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房间,叠自己的衣服,不一直追在他屁股后面帮他收拾烂摊子。

当他因为自己的不认真分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时,让他学会接受和承担找不到的痛苦,他才能明白,什么叫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那么长大之后,他才不会追着你问:

妈,我那条红色运动裤在哪?

妈,我家没电了,您帮我交个电费?

妈,我儿子最近成绩下滑的厉害,您辅导辅导他!

或者:

同桌,这个辅助线上课我没听,你再教教我呗?

小A,这个报表老板下班之前要必要做好,你帮我做一半行不行?

培养成年人意味着

教育孩子认真工作的价值

你不喜欢叠自己的衣服?真抱歉亲爱的,这是我们必须做的。

不想做老师分配的家庭手工作业?真抱歉亲爱的,这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如果这一桩桩一件件眼下该做的事你不做,那么日后写作业、做工作,你只会觉得更加无聊。

成年人最大的天敌就是懒惰。

有些父母明白这一点,他们努力工作,以灌输对孩子努力工作的健康尊重。

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挑挑拣拣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概是因为他打小没有辛勤工作的基础。

很多人会说,孩子还小能干什么?

做家务,帮助父母,整理好自己,不都是孩子分内之事吗?

聪明的父母会巧用家务,他们分配给孩子的看似是日常琐事,但这却是训练他们负责任的绝佳机会。

这些父母认真对待这些家务,因为这是孩子进入成年期的必备课程。

而且在对待孩子洗碗,扫地或任何其他琐事时,都不会降低标准。

因为,即使是再小的任务,影响都是深远的。

你如何做所有事情,就是你如何做其他事情。

高或低的标准就像一个模板,可以印在人的一切上。

在各行各业中,真正优秀的人会认真对待他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或任务,并尽最大努力完成,无论任务是清洁厕所还是编写价值百万的商业计划书。

而这种基础,大都是在童年时代奠定的。

养孩子的过程中,随时想象一下20年后的生活,那么思路就会变得清晰很多。

你的孩子长大了,进入社会了,你对他的未来有什么期望?

我们现在的养育、他现在的行为,是更符合当下对一个孩子的要求?还是更有助于今后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成年人?

是更符合你私人的理念,还是更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

当开始今天的养育工作时,请牢记这几个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教育


对不听话的小宝宝,这个法宝最好用!有的父母真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逼着自己一定要让宝宝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是又让自己精疲力尽。

想跑进哪个跑道,取决于我对这些“两脚兽”的了解,以及,我的思维方式。

为了不让自己变成家里情绪最不稳定的那一个,我摸索到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大概就是四个字——少说多做。

“饭是吃的,不是扔的,你不要扔到地上哦,你扔到地上,好浪费啊,你不要浪费粮食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不知道啊。”

阿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蹲在地上一个劲地收拾。

“宝贝想扔东西,就扔球哈,想吃饭,我们就回餐椅上。”

这个小吃货明显还想吃,又巴巴地跑回餐椅边上,指着要上去。

我把她抱回餐椅,她又想扔饭菜时,看了我一眼,我摆了摆手,又做出很夸张地用牙齿嚼东西的样子,她笑了起来,才停了扔饭的动作,把饭塞进了嘴巴里。

其实,这么小的娃,她的认知水平决定,她是听不懂大人的长篇大论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前后逻辑,阿姨说得越多,越是在增加她理解的难度。

而如果我用行动来拒绝错误的行为,示范正确的给她看,她很快能理解我想表达什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和学步儿用眼、耳、手和其他感官进行“思维”,他们还不能在头脑里进行很多活动。

那大人的“做”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如果孩子爱打人,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打人很疼,你可以摸哦。”然后让他在我们大人的脸上摸一摸;

如果孩子爱扔玩具,捡起他的玩具说一句:“这个不是扔的,还可以这样玩。”然后展示一些玩具炫酷的玩法,他一定能被吸引目光。

记得宁宁2岁2个月的时候,非要自己刷牙,刷完以后,还拿牙刷去刷水池。

有洁癖的拍爸看到,差点跳起来,赶紧上前去抢救牙刷:“这个是刷牙的,不是刷水池的!刷水池好脏的啊……”

可能是宁宁感觉到拍爸的紧张,竟然拽着牙刷就是死不放手,还“啊”地尖叫起来。

如果这时候我也动手去抢,场面不堪设想,我急中生智操起放在水池一旁的大刷子来刷水池说:“这个才是刷水池的,也好好玩哦。”

宁宁立马把牙刷放了,去抢我的大刷子,我乖乖让给她,这才把亲子冲突光速扼杀在摇篮里。

有时候就算是讲几句简短的道理,但还是不如给孩子替代方案来得有用。

每当想要对这些还不满3岁的小豆包说“不”时,我脑海里渐渐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做点什么,能让她合作,而不是先开口嚷嚷。

这样也能让我说的话尽量简短。

在华德福的理念中,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模仿的前提,当然是我们大人先要做点什么。

记得第一次把宁宁带去华德福的亲子班,我一进教室就傻眼了,大人们都在忙做手工,孩子们跟在一旁玩东玩西,我都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家长。

加入他们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慢慢理解他们陪伴孩子的节奏。大人做的事情,孩子也会跟着模仿,不需要说太多指令。

就连吃东西,本来宁宁不喜欢吃鸡肉,说多少遍“好好吃哦”,都不如我展示出吃得津津有味,很香,还特享受的样子,她也会跟着一起吃起来。

上了华德福幼儿园,老师们把“少说多做”更是发挥到极致。

看见孩子的手脏了,老师会走到孩子身边,温和地拉着她的小手带到水池跟前,让孩子洗手。

想让孩子收拾玩具,也是边唱收拾玩具的童谣,边一项一项做给孩子看,孩子也会跟着一起来收拾。

次数多了,孩子们更是一听见童谣响起来,就知道要收拾玩具啦,根本不需要任何一句生硬的指令。

这些老师们,从来都不会和孩子硬碰硬,走到孩子的对立面去。

我在家里也如法炮制,给宁宁洗屁股时给她唱:“洗呀洗呀洗屁股,洗到一个好屁股……”

通常喜欢乱跑的宁宁,就真的愿意乖乖来到我身边。

我想,老师们就是充分了解了这些“两脚兽”的心理特点,每次都是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才能让孩子愿意合作吧。

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也是人生第一个飞速跨越期。

他们从没办法自由移动身体、全然依附大人的弱小生命,进步到可以直立行走、独立表达意愿的个体,这变化带来的喜悦、迷茫和探索,全都由那小小的身体来承载。

多一份理解,也就能多想出帮助他们成长的办法。

【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小孩不肯理发怎么办


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头上开起小汽车

原因:

在头上开起小汽车可以让孩子感觉是在玩游戏而不是剃头发,这样孩子的接受性比较高。

做法:

理发的前几天,父母可以先和孩子玩头上开起小气车的游戏,让孩子趴在他肩上,贴着孩子的头皮,用小汽车模仿剃发刀,嘴里孩子儿觉得挺好玩儿,让孩子熟悉了这个游戏,可以开始剃发了。

开始给孩子理发的时候让孩子趴在妈妈肩上。爸爸拿着充足了电的剃须刀,轻轻地在孩子头上一下下滑过,告诉她:“小汽车开起来了、过桥了、下坡了……”几分钟后,孩子的脑袋就变得光光亮。

2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转移注意力

原因:

妈妈跟他说他比较赶兴趣的事情或玩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掉理发这件事,那么宝宝就不会怕了。

做法:

拿着孩子喜欢的玩具逗他玩儿,跟他约定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或是讨论一部要上映的动画电影等等。

3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下诱饵

原因:

让孩子熟悉这件事情,当了解了之后,当已经发现不去不行的时候自然就乖乖地和爸爸妈妈出发了。

做法:

提前几天开始预热讲道理,告诉他爸爸妈妈也害怕理发,让知道一定会去,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好好配合理发,表现的很勇敢,妈妈会奖励给他一个神秘礼物。

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表扬法

原因:

没有人不喜欢表扬,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面对表扬都会没有免疫力。时间久了,没准不喜欢理发的宝贝,会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带他们去理发呢。

做法:

剪完头发后对着宝宝夸张的赞美:“你实在太帅气了,儿子。”“宝贝你真的就是美丽的公主。”等等。

5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讲故事法

原因:

电动的声音实在是让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困惑,但是如果让他认为那是在头上跑火车的声音,那孩子的接受度就会高很多了。

做法:

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宝宝头上开火车。细心观察的妈妈和爸爸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常识用故事的方式诠释给宝贝。

6孩子拒绝理发怎么办:互动游戏法

原因:当孩子可以看见理发的过程后,未知的恐惧会少很多,这是用来转移注意力的动画片就派上用场了。

做法:

去那些儿童特色理发店,走进大门就是一些超大的卡通玩偶,很多来理发的孩子可以成为伙伴,一起嬉戏,之后再理发。玩具式样的理发椅前面除了一张大镜子可以让孩子看到整个理发的过程外,还在孩子的面前安装了一个小型电视,里面播放的全部是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片和热播的儿童节目。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引导


孩子乱发脾气时,家长这两种反应只能让情况更糟,聪明家长这样做。如果你不想让事情变得更糟糕,那这两种行为一定不要有。

反应一:孩子乱发脾气,家长发更大的脾气

如果孩子乱发脾气,家长回以更大的暴脾气,那很显然,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彼此都在气头上,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帮助,甚至还会让情况更糟糕。首先,彼此都在不理智的情绪支配下,做出的行为多半也是不理智的。

其次,孩子已经生气发脾气了,如果家长做出同样的行为,孩子只会更加生气,太生气对孩子的身心伤害也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之间养成了有点事就彼此争吵的习惯,时间长了亲子关系也会岌岌可危。

所以说,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回以同样的暴脾气,这种反应是万万不可取的,尤其是希望解决问题,并且希望孩子改掉爱胡乱发脾气的坏习惯时,这种行为更是不可取的。

反应二:孩子乱发脾气,家长却视而不见

孩子乱发脾气时,如果家长“视而不见”,直接忽视孩子,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很大的。很多孩子之所以爱发脾气就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可是家长却选择不管不问,无疑,孩子的内心只会更挣扎、更痛苦,情况严重的,甚至孩子的安全感、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威胁。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胡乱发脾气,就是因为他们调整不好自己的情绪,希望家长可以介入,对自己多一些关心和安慰,如果家长视而不见,其实对孩子是更严重的另一番伤害。所以说孩子胡乱发脾气时,家长视而不见也是很糟糕的一种行为。

聪明家长选择这样做

聪明家长在孩子胡乱发脾气的时候,会先给孩子几分钟时间冷静,也让自己静下来,然后询问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倾听孩子的想法,认可孩子的想法,同时说出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发脾气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帮助。如果真想解决问题,那就别胡乱发脾气,好好和家长说。总之,一定要合理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正确的看待乱发脾气这件事,并且尽早改正,这样才明智。

针对孩子胡乱发脾气这件事,家长首先自己要正确看待,然后用理智的行为去引导教育孩子,这样对解决问题才会真正有帮助。

孩子胆小内心脆弱怎么办


家有男孩,妈妈别经常对他说这2句话,会让他们变得胆小又脆弱。如果这种性格,在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上很受影响。

后来我去接乐乐放学,特意留意了一下乐乐说的那个同学,这个小男孩看着就畏首畏尾,小心翼翼的,你一下就能看出这个孩子很胆小。家有男孩,妈妈不要经常对他说这2句话,会让他们变得胆小又脆弱。

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我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妈妈对孩子说这些话,尤其是男孩子。慢妈我前几天带着儿子在楼下的健身器材边玩,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好像磕到了疼的哇哇大哭。他妈妈立马大声吼道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多大点事。

我看小男孩立马强忍着眼泪,抽抽噎噎的看着可让人心疼。那么小的孩子磕一下碰一下那么疼,哭不是很正常吗?

很多家长对男孩子遵循的原则就是男孩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男子汉就要坚强,就算有委屈了也不能哭。但是父母强迫着不让男孩子流眼泪的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和勇敢。相反的,只会让他变得胆小又脆弱。

因为孩子会有很多情绪,委屈,难受,生气,他们需要通过哭来发泄。可是妈妈却教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时间各种情负面绪堆积在孩子体内,孩子绷的太紧,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异常脆弱,稍微有点意外,孩子就容易承受不住。

而且孩子觉得没人会在意他的情绪,所以他就会很胆小,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碍手碍脚的,管好自己就行了

两三岁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精力充沛,他们很热衷于帮妈妈做什么,比如妈妈在拖地的时候,他们也想跟着拖。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他们也会想着帮忙。

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帮倒忙。这个时候很多妈妈都会不耐烦的说碍手碍脚的,管好自己就行了。

但是妈妈这句话不仅是对孩子的否定,更是对他的打击,孩子会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妈妈在嫌弃自己,这样以后他就不想做,更不会主动做。

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而且因为孩子怕出错,怕妈妈嫌弃他们,就会拼命的隐藏自己,所以会越来越胆小,以后长大了,在工作和生活上也不敢主动争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