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能健康顺利的出生,父母越来越重视胎教,我们可以通过语言、音乐、运动等适当的刺激为宝宝进行胎教,胎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格完善,使其成长为善良真诚的人,你收藏过哪些关于胎教的小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远离假日综合征,5招让孩子乖乖去上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次放假的时候,大家出去玩,等到上班的时候,都还没适应过来,孩子也一样,假期出去玩都玩疯了,都不想去上学了,那么让宝宝远离假日综合征,乖乖上学去有什么办法呢?

刚过完2个月的暑假,孩子的心还没回到正轨,又来了中秋节3天小短假,家长总是很担心连假过后,孩子更难适应学校生活。到底该怎么做呢?

每当开学或连续假期过后,会出现许多因无法适应假期结束,而不想上学的孩子。其实别说孩子,就连大人也可能在恢复上班时都有假日综合征。

假日综合征指的是人在经历连续多天以上的假期后,对于回到职场或学校会出现情绪或身体不适应的情形,像是容易焦虑、紧张、害怕、抱怨等;有些人也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睡眠不稳、肠胃不适等问题。因此孩子很容易会在课堂上打瞌睡,甚至严重到拒绝上学,不肯进学校学习,这都是很常见的状况。

远离假日综合征,5招让孩子乖乖上学去

第一招: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很多家长都会跟孩子约定,放假才能玩电子产品,因此假期越长,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也就越多。应逐步减少使用时间,但并非将孩子的东西没收就好,家长用空下来的时间,进行户外运动,或者引导孩子进行较为静态的活动,像是阅读、需要脑力游戏等,陪伴孩子一起度过这些没有电子产品的时光,降低孩子对于时间的焦虑感。

第二招:调整孩子的作息

相信很多人在一放假后,就会开始晚睡、晚起,打乱平时上学(上班)的作息,建议像中秋节这种只有3天假期,最好还是让孩子维持平常的作息即可;而长达1~2个月的寒暑假,稍微放纵一点无妨,但在开学前至少一个礼拜,应慢慢地将孩子的作息调到与上学相近的时间。

第三招:协助孩子淮备上学要使用的物品

对于即将到来的学习,孩子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些彷徨,不知道开学应该要做什么,这时候可以协助孩子整理上学要使用的文具及书本,或是将学校布置的作业完成等。

第四招:创造孩子学习的乐趣

比起假期所进行的活动,开学后的学校生活显然乏味许多,但可以提醒孩子们到了学校之后可以见到好朋友,以及规划能够跟好朋友共同进行什么有趣的活动,或是孩子较感兴趣的,提醒他在学习新东西时的乐趣及成就感。

第五招:回顾假期,规划下次的假期计画

假期总会带着孩子出游,可能是出国、游乐场、看电影等,或是做一些符合节庆的活动,不妨将这些出游拍摄的照片整理一下,带着孩子记录这些过程,回顾假期,让孩子的心做好收假淮备。

当然,没有一个孩子会觉得假期太长的,总会有没体验到的事情,可以请孩子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并规画下一次假期的活动,贴在孩子的房间里,让他有动力学习,维持规律生活,期待假期的到来。

在连续假期过后,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不想上学、哭闹的情形,这时候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状态,且耐心的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期间,相信等到学校的开学慢慢上轨道,孩子也就能够渐渐地适应学校的生活。

延伸阅读

《小兔乖乖》


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

一天兔妈妈要去拔萝卜,对三个孩子说:“好好看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兔妈妈提着蓝子去树林里拔萝卜了,从树从里走来的大灰狼发现兔妈妈不在家,想把小兔当点心吃!于是来到兔子家门口,但不知如何进去。

正在这时兔妈妈回来了,大灰狼赶紧藏了起来。兔妈妈来到门前唱到:“小兔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快把门儿开!”三只小兔一听妈妈回来了,高兴地就把门打开了。兔妈妈带回整整一蓝子的萝卜,小兔子们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兔妈妈又要去拔萝卜,小兔子们把门关得紧紧的。这一次大灰狼扮成兔妈妈的模样,来到门前,也唱道:“小兔乖乖,把门儿开开!”红眼睛和短尾巴一听妈妈回来了要开门,但是长耳朵却说:“好像不是妈妈的声音。”红眼睛从门缝一看果然不是妈妈,是一只大灰狼!

于是小兔子们回答说:“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大灰狼又细声细气地说:“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快把门打开让我进去!”

短尾巴说:“我们不信,要不你把你的尾巴从门缝伸进来,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不是妈妈。”

大灰狼想也没想,就把尾巴从门缝伸了进去,三只小兔一起用力把门狠狠地关上了,把大灰狼的尾巴刚好夹住,这时兔妈妈也回来了,放下手中的蓝子,拿起棒子,对准大灰狼的头狠砸,大灰狼挣断了尾巴赶紧逃跑了。

这时小兔子们也看到妈妈回来了,妈妈夸他们是好兔乖乖。[完]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机智勇敢,分辨好人与坏人。

5招,帮助准妈妈做好情绪胎教


对胎儿进行胎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抚摸胎教、语言胎教、音乐胎教、情绪胎教等。其中,情绪胎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情绪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准妈妈的健康以及宝宝的生长发育,做好准妈妈的情绪胎教对孕妇的心情或者胎儿将来的身心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好情绪胎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首先,准爸爸应当关心和体贴怀孕的妈妈。

不仅从家务劳动和饮食起居上经常帮助和照顾准妈妈,更要经常注意去发现准妈妈思想和情绪上的变化,及时给予适宜的开导,从实际事务的处理上和心理认识上去做好准妈妈的工作。

2、为了控制或扭转准妈妈的情绪,可以主动去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影、电视或小说之类的文艺作品,听一些轻松而愉快的音乐,唱一些愉快的歌曲。

坚决不看故事情节惊险的电影、电视,不听强节奏和不和谐的诸如迪斯科、摇滚乐之类的现代流行音乐。

3、有条件的准妈妈还可以到风景秀丽、清闲幽静的海滨、乡村去住一段时间。

没有条件则可以到安静的环境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周围有各种吵闹嘈杂声音围绕时,准妈妈可以适当的佩带防噪声耳塞,用轻柔舒缓或轻快的音乐代替周围的噪声。

4、怀孕中期准妈妈可以做简单运动,例如游泳。

另外可以找一些活干,收拾收拾家,布置婴儿房,并且可以想象一下将来应该要怎么教育宝宝。

5、写写怀孕日记。

这是给宝宝非常好的礼物,回头再看这个过程会很美好!将来可以跟宝宝一起分享一下妈妈在怀宝宝的心情,这样不仅仅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还能教导宝宝学会感恩。

准妈妈们在情绪胎教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心情要尽量保持开心、快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好状态。这样宝宝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孩子爱打人 三招让你没烦扰


为什么有孩子爱打人?

其实孩子打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以下四类:

1.对周围环境的模仿

孩子在幼儿阶段,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是通过对身边的人和物模仿习得的。所以你要是发现自家孩子哪天突然开始动手打人,但反观自己家庭,却并没有打人的现象,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是在模仿影视镜头中的暴力画面,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也开始打人了。

2.小孩不知轻重

幼儿时期,尤其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自身的需求不能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别人,可能就会转而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还小不知轻重,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只是想要借此引起他人注意。

3.外界对“打人”反应不当

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的举动,可能并非出于恶意,但是父母若是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反应过激,家长瞪眼跳脚的反应,在孩子看来可能会觉得很有趣,不惜挑战权威也要再试一次;或者是孩子初次打人了,家长以孩子还小为由默认纵容,这样可能会误导孩子,认为打人并没有不妥之处。

4.孩子精力过剩

孩子精力过剩,就会显得特别皮,这个阶段又没有分寸,甚至会故意去招惹别人,动手打架。另外,孩子为了宣泄焦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会动手打人。

如何让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

其实人自出生起就带有攻击倾向,比如还处在婴儿时期的宝宝,就会边哭闹边挥手蹬腿,不开心了还会扔东西。但是,幼儿时期的打人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需要如果父母加以合适的引导,才能帮孩子将这些坏毛病改掉。

1.隔绝模仿源

孩子打人的行为如果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就需要把孩子和这些暴力的模仿源隔绝开来。首先,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在家庭中不要出现暴力行为。其次,注意孩子平时看的电视电影中是否有暴力镜头,如果有的话,就不要给孩子看。

2.及时制止打人行为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父母应该要及时制止,让孩子明白打人是错误的行为,并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家长最好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有过激的反应,或是打骂小孩。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冷处理,一边告诉孩子自己很爱他,一边要冷静但是严肃地告诉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下次不可再犯,并且耐心教育孩子,下次碰到同样情况时该采用的正确处理方式。

3.让孩子释放精力

孩子要是因为精力过剩才故意去招惹别人,家长除了要让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以外,还可以给孩子增加活动量,一些游戏如攀爬、积木等,本身就有锻炼孩子注意力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在美剧《绝望主妇》中,被困于家庭中的全职妈妈丽奈特,每天都要应对三个精力旺盛的儿子,十分让人非常抓狂,最终她想出了个绝妙的法子:让儿子们在门外的草坪上用铁锹挖土,这样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胡闹了。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哟~

5招治疗孩子的“拖延症”,这病真不能再拖了!


不知大家有没这种感觉,小时候经常凑一起玩儿的几个孩子,看起来都一样聪明不分上下,但是开始上学之后,学习成绩就渐渐有了差距,而且越来越明显。成绩好的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课外活动,每天过得也开心快乐;而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烦恐惧,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家长也不得不把原来正在进行的兴趣才艺搁置一边,一切都为学习成绩让路,可越是这样,孩子越发感到每天的生活索然无味,脸上也少了以前的笑容。

前阵子我去参加了本地图书馆一个专门为homeschool家庭学校(孩子不在学校上学,而是在家里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的教育,美国这种情况还挺普遍,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能有一位全职家长或请得起优秀私教)家长举办的讲座活动,主讲人April老师毕业于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有着20多年家庭学校私教导师经验,她一上来就给大家列出了以上这两种对比。

造成这种区别的关键是什么呢?April老师在工作中发现,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孩子学习好不好,过得怎么样,几乎都跟一件事情正相关——那就是孩子的自律能力,说得更精确具体点,是他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孩子的厌学、懒散、拖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成了procrastinator(拖延者)。这时,外界的约束和压力能起到辅助作用,好学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他律”环境,但更治本的方法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他能走在自我驱动的良性循环道路上。

说到时间管理,大家肯定会想起日程、计划、各种表格啥的,可是做计划容易,怎样才能保证它被执行?结合April老师的分享和我自己的带娃体会,其实让孩子懂得这些才是关键:

“死板的日程”让你更自由

用日程计划表格帮助孩子管理时间的确是个很棒的方法。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对在每天要做的日程计划上划勾勾,贴星星还比较有兴趣,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如果家长稍有放松,很快就会不了了之。

即使有些孩子小时候做得还不错,但长大些却不再愿意遵守,有点像“机器人觉醒”一样,开始有自主意识,要求自由,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受那些日程计划的约束。可是,自由的结果就是,整天整天的玩游戏瞎混混,一天两天看起来好像是快乐了,但久而久之,尤其当学习跟不上的时候,那可是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成绩一差毁所有了。

解决的关键是要让孩子从内心就接受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而不是“爸爸妈妈这样说,就只好这样做”。一直记得逃逃的学前班老师Mrs.Keller在鼓励家长们帮助孩子每天规律作息学习时,说过这样一句话“Letthemknow,Routinesgiveyoufreedom.”(让孩子知道,日程管理让他更自由),因为它能帮助你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把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完成,剩下的时间孩子可以自己支配,既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也有发呆的自由,也就是有更多自由的“留白时间”。

所以,当孩子开始能听懂道理时,我们就该跟他讨论沟通,看起来“死板的日程“并不是用来束缚他的,而是能让他更加自由,否则晚上本来可以开开心心地上床听故事准备睡觉了,却发现作业还没做,不得不从舒服的床上爬起来。尽管实践起来可能还是会偷懒,但这种思维的转换,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到,时间管理对他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甭管软柿子还是硬柿子,开始“捏”就对了

对有些孩子来说,严格地规定几点到几点干什么会让他觉得很不自在。毕竟每天的状态和心情都不一样,有时放学回来精力还很充沛,可以顺手把作业做了,可有时却觉得很累,想休息或者先玩会儿游戏轻松下。

这时,一个简单的to-dolist(待办事项清单)比严格的日程表可能更管用,和孩子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的清单,但具体怎么做,先做哪个再做哪个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

有些孩子喜欢先做简单的,有些孩子喜欢先把困难的完成,无论哪种顺序,爸爸妈妈都不需要太纠结,就像葡萄是先吃甜的还是先吃酸的其实都无所谓,只要最后能把它都吃完就好,so,Justdoit!

太难了,那就只做10分钟

OK,如果孩子的确是只挑“软柿子”捏,现在捏完了,剩下的都是很困难的任务可怎么办?比如放学回来后把该做的作业写了,该读的书也读了,户外运动也做了,就剩下最讨厌的练钢琴了,咋整?

同样地,还是得帮孩子转换思维,把注意焦点从“做这件事有多难“转移到”完成后有多开心“上,比如练完琴后今天该做的事情就全都完成了,剩下的是敞开玩的自由时间,不用一直心欠欠的,而且搞定得越早,剩下的自由时间就越多;另外,多练习后,下次到老师那上课时自然底气更足;或者哪天小朋友到家里玩的时候显摆一下也很不错啊……

如果这些招数都不奏效,咱们就退一步,只练10分钟就休息,很多时候让孩子开始一件事会特别困难,但只要这10分钟他全身心扎进去了,可能会突然发现“咦,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练琴也不是那么难受,而且越弹越好很有成就感呢!”当然,实际情况不一定每次都那么美好,那练10分钟就休息呗,休息几分钟再继续,总比永远不开始好。家长可以趁休息时间和孩子讨论一下刚才完成了些什么,肯定他的成果,鼓励他下一次可以比上一次再多做些,比如从10分钟到15分钟。

信不信?习惯了这样说话,孩子能做得更多!

April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的时间管理图书,叫《SeeyouLater,Procrastinator!》(别了,拖延症!),我后来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和逃逃一起看,很多道理跟一些写给大人看的时间管理书籍是相通的,不过这本书里作者用非常童趣的方式给出了小读者马上就能做到,简单易行的小方法,比如这招,转换你的语言:

“有一天,我会…”->”周一,我就会…”(有确定的时间,更有可能会实现,否则会遥遥无期哦)

“我不能…”->”我可以试试…”(不试你怎么知道呢)

“我希望…”->”我可以…”

“我可能…”->“我会…”(“希望“和”可能“都太虚了,说了等于没说~~要有更加坚定的态度)

“我好讨厌做这件事。”->“把这件事搞定后,感觉肯定棒极了!”(就是上面说的,转换思维,把注意焦点从“做这件事有多难“转移到”完成后有多开心“上)

“可是我不想做!”->”我会去做的!”

“可是它太难了!”->“我知道我可以做到的!”

“可是我太忙了!”->“我知道我可以完成的!”(把借口统统丢掉)

“可是我想出去玩!”“我会先把功课做了,然后就可以尽情快乐啦!”(现在的小快乐vs.把事情完成后的大快乐)

以前曾经给大家分享过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理论,她认为人的思维认知是可以不断成长改变的,而促进这个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你平时的说话习惯,改变你的语言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Changeyourwordschangeyourmindset“。所以,如果孩子习惯了使用更加积极的语言,他的学习生活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别只“顾着”学习

最后,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的是,时间管理是一项综合能力,如果只是运用在学习,而生活上还是乱糟糟的话,孩子还是只会把它当成任务,不会养成习惯。其实生活里有很多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地方,比如老美家庭常使用的chorechart(家务任务表)。

养成定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品,整理自己的床铺,房间,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孩子在生活上能做到有条理,不拖延,这种好习惯也会被带到学习中去。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一样“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对应到孩子的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拼不到智商,对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能力已经让孩子之间拉开差距。

关于怎么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的实践方法有很多,具体到每位孩子身上还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所调整,不过有些根本的、像前面所介绍的这些概念和思维转变,是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孩子的,它能让孩子从心理上、语言和思维上慢慢去接受、习惯和拥抱时间管理,孩子可能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没法都做到,没关系,不断坚持就会渐渐走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最后,再来和大家总结一下:

日程计划让你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不纠结先做难的还是先做易的,做完就是王道

困难的事情要有勇气开始,哪怕只做10分钟

改变你的语言,可以改变你的思维,从而改变你的行为

时间管理是一项综合能力,学习时间要管理,生活的时间也要管理

套用下第三条,时间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越是困难越要有勇气开始,哪怕先管理好一天,三天,一周…..过段时间,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家里的“拖延症”小蜗牛不见了^_^

坏习惯会毁掉一个聪明的孩子!5个大脑害怕的习惯,请孩子远离!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掌管意识、思想、情绪、运动等的器官,又是我们身体的统一管理中心。

那么,大脑一旦受到损害,就将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其他系统正常运行,尤其是孩子,大脑正在快速发育时期,所以,切不要让孩子经常做损害大脑的习惯。

那么,孩子的大脑怕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下这5个令大脑害怕的坏习惯吧:

1、懒散懈怠

话说,大脑是越用越灵活的,所以合理地利用大脑,不仅会使大脑很好发展,还可以推迟神经系统的衰老。而且,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的调节作用,还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只有让孩子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孩子才会变得聪明起来。所以,如果孩子不愿动脑,就会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愚蠢。

2、胡思乱想

大脑越用越灵,是建立在合理使用大脑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成天胡思乱想,近于“杞人忧天”,那么,过于紧张的情况,从而超过自己能力,则对孩子的大脑非常不利。

3、简单化一

有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固执,总是一干就是一天,殊不知,这对大脑的发展也很不利。实践证明,孩子只有交替学习的内容,才可以提高大脑的效力,才可以延缓大脑疲劳,比长时间地做一件事效率要高得多。

4、带病用脑

生活在现在社会,我们万不可提倡孩子做一些“头悬梁,锥刺股”的行为,要知道,其虽然“精神可嘉“,实在则”方法实笨”,所以,切不可让孩子带病用脑,以免损害大脑的神经元系统。

5、饥饿用脑

生活中,有些孩子比较懒散,往往早晨起床晚了,来不及吃早餐,就会上学或学习了。殊不知,这产或免用早餐的不健康习惯,可是损害大脑的行为之一。因为这样,孩子一个上午都处在饥饿之中,大脑血糖低于正常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必然会损害大脑的健康,从而影响大脑的思维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