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模仿身边的大人或孩子

有一个家庭,父母经常因为琐事打架,他们的女儿也频繁地出现打人的行为。打爷爷奶奶,打宠物猫咪,凡是与她接触过的小朋友,几乎都被她打过。这个小女孩很可能是从父母处学会了通过“打”解决问题的方式。

2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

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岁还动作粗鲁,常常也是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有些孩子与人玩耍时,本来是想摸对方的脸,没想到一伸手就变成了抓脸;本来是想轻拍对方的肩膀,没想到就变成了打肩膀……这就是一些孩子由于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而带来了打人的行为。

3孩子不懂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不懂正确的情绪表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未够成熟,他们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动手不动口”;二是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绪和动作先行。孩子们常常在打人之后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或在经历过父母教育后才认识到情绪的错误,但在下一次,当相似的情形再次发生时,孩子们仍旧行为与情绪先行。

编辑推荐

为什么胎教能使孩子聪明


大脑细胞分裂增殖主要是在胎儿期完成的,它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怀孕的2~3个月,第二个高峰期是怀孕的7~8个月。

如果在脑细胞分裂增殖的高峰期,适时地供给胎儿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营养,脑细胞的分裂便可趋于顶峰,为孩子具有高智商奠定了基础。调查表明,受过胎教的孩子比没有受过胎教的孩子,其智商和情商有明显的优势。

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和1万亿个以上特殊接头——突触。被人们喻为“高度进化了的巨大的计算机”。但人脑的记忆信息量,则远远超过计算机,是现代计算的100万倍。

人的大脑依靠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突触传导的生物电完成复杂而迅速的信息处理任务。现已查明这种生物电的传递储存如计算机一样,也是以2进位方式,即0和1两个进位的形成。大脑的神经纤维越多越复杂,突触越多则神经细胞间信息交换越频繁,联系越紧密,人也就越聪明,即联想力、创造力越强。

人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即“基本设计图”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但是,这个基本设计图上增加新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有事实证明,小儿大脑的神经纤维和突触的数量因所受适宜刺激的增加而增加。

儿科神经解剖学和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正常神秘——精神发育需要经常有某些感觉性刺激并且需要刺激的多样性。人的神经——精神发育的连续过程开始于胎儿时期。多种无条件反射是在胎儿时期出现的,适量的声音刺激会提高胎儿听觉及其他感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孩子原始的无条件反射,并有利于孩子出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人的大脑中神经纤维和突触的7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到6~7岁已形成90%。有的学者认为,4岁以前大脑发育程度基本定型,而到12岁以后就可全部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胎儿、婴儿和幼儿时期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胎儿3月龄,内耳已发育较好,大脑已开始发育。到6月龄左右,大脑细胞构筑基本类似成人,在这时期给以大量适宜刺激(胎教),对促进大脑发育,形成更多的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十分有益的。难怪国内外学者认为要培养出聪明的孩子,应从胎儿时期开始教育,应该有好的父母亲、好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在胎儿、婴儿、幼儿时期,若能给以良好教育和环境条件,使大脑神经纤维和突触更多更好的发育增生,从而使大脑规格和复杂程度更高一筹。

在孕期孕妈妈要注意的是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营养饮食,这是很关键的。

孩子为什么知错不能改?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写在前面】

任何问题总能分成:想改与不想改,

父母时常困扰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宝宝每次都真诚下决心,想改,

过不了多长时间又还是会重犯?

我们今天要告诉爸爸妈妈的是,

这是人之常情,别对孩子太苛刻。

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控制我们的心理,

或者说,试图控制,却总是失败。

自控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整体统筹,

不适当的自控有可能事倍功半。

【经典说】

《自控力》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

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

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

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这个过程称为“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

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这个过程称为“监控”。

“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需耗费大量精力。

通常,“操作”和“监控”同时工作:

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问题。

大脑的潜意识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这么做的结果是,你会想到、感觉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

怎么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

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一旦允许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

允许你去想一件事,反而会减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晴妈说】

我们今天仍然从小问题开始讲。

很多时候,宝宝也好,我们也好,

都对自己说“no”,但却屡禁不止。

我们总在下定决心,却不大能执行。

但我们对自己通常比较容易宽容,

宝宝一旦再犯,却往往大发雷霆。

为什么一些事会屡禁不止?

原因是,人的头脑是一套复杂系统,

立法、执法、监督,一样都不缺。

我们平时只能感觉到立法与执法,

立法一般很强,执法相对较弱,

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头脑中的监督,

它就像后台软件,监测病毒入侵。

当我们给自己下决心或下禁令,

“监督”就开始在后台不断审查。

它的审查确保禁令正在被执行,

但另一方面却在心底不断重复默念。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更不容易忘掉。

审查是一种提醒,让人更不能遗忘。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很累,

给自己很多禁令,始终处于被审查。

为什么小孩子想改却不能改?

因为他们自控力弱,不能一直坚持,

自控力弱了,重复的声音就接管。

因此,禁令太强,反而成了一种强化。

所以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宜疏不宜堵,

告诉他“能”怎样,少强调“不能”。

尤其是吃和玩,可以有规律和难度,

但不宜强求孩子用意志完全禁止。

对于原则性、要严令禁止的事情,

一方面要明确告诉他“不行”,

但另一方面,也无需太多重复,

用“对的方式”引开他的注意更好。

孩子有很多时候也不是不想改,

他们也很紧张地加以控制,

只是神经越紧张,越容易陷进去,

一旦稍微放松了,就会一犯再犯。

我们可以将孩子的冲动转移方向,

再给孩子时间,带来真正的淡化。

这一篇我们说的是,禁令生成监控,

一旦自控力减弱,监控会适得其反。

结论是,可以少给孩子强令禁止,

多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他改变行为。

问题是,能不能增强自控力呢?

如果自控力的压制万无一失,

后台监控也就不会捣乱了,不是吗?

为什么孩子会耍地赖?


我们今天讲最常见的冲突:耍地赖。

这是小孩子从一岁多开始经常做的,

也是父母们最厌烦和头疼的行为。

我们会看到:耍地赖并不意味着坏,

它是正常人的正常的心理释放,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好的疏解方式。

今天是“危机处理”话题的一个开端,

这个话题会从一直写几十篇,

从危机入手,我们更能理解人的全貌。

【经典说】

《动机心理学》

紧张系统

如果被试在处理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当中遭到打断,那么在事后,他/她对于这项任务的印象的印象更为深刻。

对于这类现象,勒温解释道,行为主体接受一项任务的过程致使他/她的体内产生了一种准需求。

勒温首先把人描绘成一块有边界的区域。

每一种需求都会在行为主体体内建立一个要求放松的“紧张系统”。

勒温相信,存在着一种普遍趋势,它主宰着整个系统,势要将系统内部的紧张状态加以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缓解也仅仅是某一区域内部专属的紧张峰值通过扩散到周围区域,可是在行为主体的整个系统内依然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

真正意义上使紧张得到削弱的方式应该是,行为主体真正从事一项行为,以达到他/她的目的,并同时满足他/她的需求。

假如周围情况不断地对一个系统制造紧张,而该系统又不可能通过行为达到目的,那么这个人内在的整个紧张平衡系统所不得不承受的压力就不断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内部紧张平衡的作用,被试开始变得很难“保持冷静”,他们能为了控制局面而战。只要从外界施加一个很小却又颇令人感到意外的额外压力,外壁就会立刻被撕破.

【晴妈说】

我们之前说的良性行为塑造方式,

是希望小孩子与父母自愿合作。

但是,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形,

带小孩永远有大量不尽如人意之处,

孩子的发展很可能不像预期那么好,

而即使理想情形也有不少冲突。

如果危机与冲突注定不可避免,

那我们不必慌,平静面对就可以。

只有乐没有悲愤的生活,叫做年画。

有一个小事父母都很熟悉:耍地赖,

小孩子稍有不顺就坐地上大哭。

很多父母认为“不能惯这毛病”,

就发怒或是冷漠处之。这不是不行,

只是有时候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想最大程度减少耍地赖发生,

我们还是需要更多了解它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沟通障碍所致,

孩子不会表达,就用哭闹来索取。

另一种可能性更不容易处理:

孩子想做的事,被阻止了就大哭。

尤其是当父母打断孩子的玩耍。

今天的“经典说”告诉我们的,

就是这种情况的内心活动来源。

人的心理状态分成放松和紧张,

没有特别目标的时候是放松状态,

有了目标倾向,人会进入紧张状态。

人类有非常强烈的目标指向性,

一旦进入了紧张状态,身心调动,

很不容易将其中的张力消除。

当小孩子想做些什么,张力很强,

只有真的做到才能把张力释放。

若中途被打断,压力就被封在体内,

需要用别的方式释放才能放松。

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会大哭耍地赖,

小孩目标单纯单一,难以转换思维。

一种紧张总需要回到放松才能解决,

瓦格纳的旋律之所以让人理解痛苦,

就是因为其中的紧张持续不解决。

小孩子的张力是无法承受的焦躁,

如果不能去行动,就只能哭泣释放。

如果想减少或解决小孩子耍地赖,

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少强行打断。

如果必须打断宝宝,造成了耍地赖,

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用行动来疏解。

可以考虑有限的一小步妥协,

再次从事一下被打断的活动,

不是因孩子的哭泣而改弦更张,

只是为了画一个句号,释放压力。

或者用其他孩子接受的行动替代,

前提是孩子有能力进行思维转换。

如果时间或外界种种条件不允许,

必须打断孩子,造成强烈反抗,

父母可以给予安慰,并允许他哭泣。

哭泣的释放最终能让紧张系统复原,

也许要几十分钟,但好过将其压抑。

长大后我们也无数次遇到类似问题,

一件事没做成,或是被别人阻止,

我们体内也会淤积愤懑和焦灼。

父母有的时候也会情绪失控,

原因是太想把让孩子听话当成任务。

一旦无法达成,就积累心中紧张,

紧张到一定限度,就无法控制爆发。

所以我们可以对孩子多点宽容,

宽容他,也就是宽容我们自己。

紧张和释放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活力,

所谓成长,并非压抑这种活力,

而是学会用高级智能加以调节。

综上,对耍地赖的最佳处理是,

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满足所需,

引导他用可行的举动疏解压力。

所有的危机都需要对需求的理解,

需要自我理解和高级智能的成长。

胎教为什么能使孩子聪明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细胞分裂增殖主要是在胎儿期完成的,它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怀孕的2~3个月,第二个高峰期是怀孕的7~8个月。

如果在脑细胞分裂增殖的高峰期,适时地供给胎儿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营养,脑细胞的分裂便可趋于顶峰,为孩子具有高智商奠定了基础。调查表明,受过胎教的孩子比没有受过胎教的孩子,其智商和情商有明显的优势。

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和1万亿个以上特殊接头——突触。被人们喻为“高度进化了的巨大的计算机”。但人脑的记忆信息量,则远远超过计算机,是现代计算的100万倍。  人的大脑依靠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突触传导的生物电完成复杂而迅速的信息处理任务。现已查明这种生物电的传递储存如计算机一样,也是以2进位方式,即0和1两个进位的形成。大脑的神经纤维越多越复杂,突触越多则神经细胞间信息交换越频繁,联系越紧密,人也就越聪明,即联想力、创造力越强。  人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即“基本设计图”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但是,这个基本设计图上增加新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有事实证明, 小儿大脑的神经纤维和突触的数量因所受适宜刺激的增加而增加。  儿科神经解剖学和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正常神秘——精神发育需要经常有某些感觉性刺激并且需要刺激的多样性。人的神经——精神发育的连续过程开始于胎儿时期。多种无条件反射是在胎儿时期出现的,适量的声音刺激会提高胎儿听觉及其他感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孩子原始的无条件反射,并有利于孩子出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人的大脑中神经纤维和突触的7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到6~7岁已形成90%。有的学者认为,4岁以前大脑发育程度基本定型,而到12岁以后就可全部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胎儿、婴儿和幼儿时期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胎儿3月龄,内耳已发育较好,大脑已开始发育。到6月龄左右,大脑细胞构筑基本类似成人,在这时期给以大量适宜刺激(胎教),对促进大脑发育,形成更多的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十分有益的。难怪国内外学者认为要培养出聪明的孩子,应从胎儿时期开始教育,应该有好的父母亲、好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在胎儿 、婴儿、幼儿时期,若能给以良好教育和环境条件,使大脑神经纤维和突触更多更好的发育 增生,从而使大脑规格和复杂程度更高一筹。

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宝爸宝妈们就需要开始注意宝宝的一些不良行为了。比如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那么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记得在阳阳三周岁生日的时候,他邀请了好朋友瀚瀚来家里玩,和他一起庆祝生日。一开始,整个生日宴会充满了欢声笑语,但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两个人因为吃一个苹果还是半个苹果而起争执。

突然,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阳阳一个迅速地跑过去,抓了一下瀚瀚的脸,抓出了一道两厘米左右长的血口子。看到他这样的行为,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而我却被吓得愣住了。

在这之前,阳阳从来没有主动打过人,只有当他的玩具被熟悉的朋友抢走以后,他才会出手打人。每次因为抢玩具而打人时,他也会被我轻轻拍打一下,以示惩戒,并让他感觉一下被打的疼痛。

所以,等我缓过神来后,我拉起大宝的小手,准备打他的手心,但就在要打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自己大错特错,不能再“以暴制暴”了。如果我继续这样,那他下次还会主动打人。当我想到这些以后,再结合自己学习到的育儿知识,立马换了一种方式让阳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首先,我蹲下来抱着他,问他为什么要打人,然后让他看看瀚瀚的伤口,并向瀚瀚道歉,最后才让他面壁思过。看到瀚瀚流血了,阳阳知道自己确实犯大错了,睡觉前抱着我和我说:“妈妈,我以后不会打人了。”

阳阳睡着后,我却因为瀚瀚被抓伤而自责内疚,因为阳阳的行为而难以入眠。一直在想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才会导致一个才3岁的孩子变得如此过激?除了和平时我的“以暴制暴”有关以外,还和生日前几天他被爸爸打了有关。

那天,因为爸爸抱了妹妹,没有抱他,所以就在小区的公园里满地打滚,哭闹不停。当时,阳阳爸爸一开始也是哄着,但是那天无论怎么说,他就是油盐不进,就算爸爸抱了也继续哭闹。最后,爸爸失去耐心,抽起身旁的树枝就打。阳阳被打了以后,立马安静下来,因为这是爸爸第一次打他,着实受到了惊吓。

现在看来,虽然当时在我的安慰下,他表面看去已经释怀,实则内心还隐藏了委屈的情绪,并且学会了模仿,认为自己很生气的时候也可以打人,所以这次生日宴会上主动打了瀚瀚。

通过他把瀚瀚抓伤这件事,我和阳阳爸爸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后不能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更不能“以暴制暴”。

其实,面对孩子打人,作为父母确实感到头疼,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我通过发生在阳阳身上的故事,总结出了四点经验,供有需要的妈妈参考。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孩子打人方面,而且适用于孩子犯了其他原则性错误方面。

接纳孩子,表达共情,杜绝以暴制暴

孩子打人,有时候是一种假象。比如一岁多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他就会走过去轻轻拍一下。很多父母看到宝宝这样的行为,第一反应就会说:“宝宝,不能打人哦。”

其实,他并不是打人,而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出于本能地用手去触碰对方。为此,当孩子用手去触碰别人时,妈妈要了解孩子的真实行为,不能一概以打人定论。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确实会打人。对于这样的情况,妈妈也不要出口就骂:“你怎么这么坏?是不是也要妈妈打了?”更不能以暴制暴,以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而是应该接纳孩子,让自己保持冷静,蹲下来抱着他,了解清楚打人原因。

同时,向孩子表达共情,并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你肯定很生气才会打人,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很生气可以走开,暂时不和让你生气的人一起玩。”

目前,阳阳除了那次主动打了瀚瀚以外,再也没有主动打过人,只有被打了才会还手。

引导孩子道歉,让他认识到打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无论如何,孩子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妈妈在表达了共情以后,一定要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

目前,阳阳虽然不会主动打人,但是在和熟悉的朋友玩时,如果玩具突然被抢了,也会出现打人的情况。每当这时,我会和他说:“如果好朋友抢你的玩具,你可以说不能抢,等你不玩的时候再借给他,别人抢玩具不对,但是你打人也不对,所以你应该向对方道歉。”听我这么说,阳阳虽然感觉有点委屈,但还是会和朋友道歉。

适当给予处罚教育,面壁思过

孔子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都会犯错,何况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但并不是犯错了就得受处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犯的错只是小问题,父母就不能上纲上线,适当引导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比如把人打伤,或者针对某个问题屡教不改,那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处罚教育,比如面壁思过。

阳阳前几天因为和妹妹争抢玩具,一气之下就拿起一个塑料盒朝妹妹扔去,那会刚好妹妹跑到我身边了,我赶紧一把抱住小宝,那个塑料盒刚好砸到我的左手,没过一会就红红的一片。

当时,如果小宝的头部被扔到,那估计会被砸痛。但他毕竟还是一个4岁多的孩子,不知道一个塑料盒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以为就和扔球一样。

本来有点怒火中烧的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蹲下来抱着大宝和他说:“妈妈知道你是因为抢不到玩具才这样,可是这样朝妹妹扔东西是不对的,而且刚好扔到了妈妈的手,你看妈妈的手都红了。

你应该向妈妈道歉,和妹妹互相道歉。还有,妈妈和你说过,不能乱扔东西,可是你没记住又犯了。之前没有罚你面壁思过,这次就要了,好不好?“”阳阳自觉理亏,向我与他妹妹道歉后,自觉地去面壁思过。

孩子模仿能力强,父母要杜绝棍棒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真实反照出父母的样子。所以,如果父母会打人,尤其是打孩子,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打人。

其实,很多父母明白打孩子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只是基于家庭和工作双方面的压力,面对孩子吵闹不停,情绪一旦失控就什么都顾不上了,直接上来就是一顿胖揍。而且,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本身也是在棍棒教育底下长大的,所以当自己的孩子犯错以后,就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

有些父母甚至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观念。对于现代孩子来说,这一观念已经不适用了。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在教育理念方面与时俱进,关注孩子成长规律,洞察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当他犯错,比如打人了,父母就要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也会打他,才让孩子学会模仿。

孩子受罚后,妈妈及时给予安慰。著名育儿畅销书作家,龙春华亲子实践课堂的创始人龙春华老师说:“孩子最不乖时,其实最需要爱。”

当孩子犯错,比如打人,他的内心其实是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才会用过激行为来作自我保护。再加上父母处罚,就更加需要妈妈的关爱了。

为此,当孩子受处罚后,妈妈应该抱着孩子并且告诉他,虽然妈妈处罚他了但还是很爱他的。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不会害怕因为自己犯错而失去爸爸妈妈的爱,更利于孩子内心健康成长。

每次阳阳受了处罚后,我都会抱着他,并且和他说:“妈妈处罚你是为了让你记住,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虽然你犯错了,但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很爱你。”阳阳看我这样,就算感觉委屈也会破涕为笑。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为人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践行,把育儿理念与实际教育融会贯通,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尊敬你


昨天我和大外甥一起玩猜拳的游戏,输的人要模仿一种小动物的叫声,在我们玩得最尽兴的时候姐姐也想加入我们。姐姐刚玩一局就输了,这个时候大外甥表现得特别兴奋,就大声喊着说:“妈妈输啦、妈妈输啦,妈妈要学小狗叫”。没想到姐姐不想学小狗叫,居然在大外甥面前耍赖皮,随便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

难怪大外甥平时总是说姐姐是一个赖皮大王,一点也不尊重姐姐,看来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其实不只是大外甥,很多孩子都会在自己的妈妈面前表现得没大没小,一点也不尊重自己的妈妈。

孩子有不尊重妈妈的行为,跟妈妈平时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是这样的妈妈就很难得到孩子的尊敬。

说话不算数的妈妈,会让孩子很失望

很多做妈妈的都认为,在小孩子面前说的话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很多时候都是随口说说而已,并不会真正地放在心上。甚至,有时候还会故意说一些谎话来欺骗孩子,等到孩子问起的时候,不是说自己的忘了就是不承认自己说过。

妈妈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心里特别失望,如果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有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敬。

一生气就翻旧账的妈妈,会让孩子觉得特别小气

对于孩子来说过去的事情就已经过去了,而且孩子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忘得特别快。如果妈妈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会被气得把上次的旧账也翻出来,不仅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特别记仇,还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一个十分小气的人。

翻旧账的行为会严重影响一个妈妈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形象,所以做妈妈的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总拿孩子过去犯的错误发泄情绪。

乱发脾气的妈妈,不会让孩子尊敬只会让孩子害怕

如果自己的妈妈总是爱发脾气,孩子就会不敢在妈妈面前没大没小,其实这不是尊敬妈妈而是害怕妈妈。

孩子是因为害怕才不敢妈妈面前放肆,甚至都不敢在妈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妈妈最失败也最不受孩子的尊敬。

你家孩子尊敬你吗?

早教:为什么宝宝会有偷东西的行为


许多孩子都是有过顺手牵羊,偷拿东西的个人行为。应对孩子的这类个人行为,父母采用的对策经常是是非非打既骂,而成效却微乎其微。实际上对孩子偷东西的个人行为反映过多和“姑息养奸”全是不可取的。为什么宝宝会有偷东西的行为?

因为不一样年龄层的孩子偷东西的缘故各不相同,因此教育 方式还要因人有所不同的。为什么宝宝会有偷东西的行为?

幼稚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由于他不晓得,都没有意识到这种东西要掏钱来买,不明白不付费,不问好就随意拿东西是不正确的。她们都还没分清晰“自身的”与“非自身的”的定义,仅仅初始实际意义的“恋袜癖”罢了,因此当父母发觉他偷拿东西的情况下,不必给与过多的指责。

这时的拿还谈不上真实实际意义上的“偷”。可是成年人应当根据这件事情想方设法使他意识到盗窃是不正确的。对他说:“假如你沒有历经愿意或沒有付费就把东西取走,便会给他人导致危害,他人会伤心欲绝。”为什么宝宝会有偷东西的行为?

假如孩子从商场偷偷带出了糖块,爸爸妈妈要带著孩子把糖块还回来。假如他早已把糖块吃完,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商场,使他向店家致歉,并替他还款。再度带他去超市时,就需要多留意他的个人行为,看一下他是不是又将钟爱的东西放入了自身的袋子。

在付款时,告诉他:“每一件东西都是有价格,母亲仅有把钱给收付款的大姐,才可以取走,这种东西才可以归属于大家。”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关键点。还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身付款,加重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像。

为什么宝宝会有偷东西的行为?应该怎么教?下一次她们将会还会继续犯一样的不正确。这时候,父母的大声喊叫、责怪都并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父母务必不断和宝宝讲理,使他搞清楚这类事儿的不良影响,他才会慢慢改善。假如宝宝的主要表现优良,父母则能够 在屋子里为他贴上一枚星星以表夸奖和激励。

胎教为什么要听莫扎特


胎教为什么要听莫扎特?

原因:莫扎特旋律性非常明显,和声非常和谐。它有着出色的韵律、曲调、频率、节奏;并且,纯净而简洁,最适合孩子启蒙时听。

小贴士:莫扎特音乐并不是唯一的胎教选择音乐,其他轻缓、和谐、柔和的音乐都可以选作胎教音乐。只是莫扎特音乐非常符合胎教音乐类型,所以才会被推崇。

2莫扎特音乐的好处

1、训练记忆力。

莫扎特的音乐总是喜欢让某一个旋律多次重复出现,对胎儿来说,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重复的曲调可以帮助他们训练记忆力,也不会感觉到疲倦。

2、释放胎儿的α波。

西方的研究认为,莫扎特胎教音乐可刺激大脑释出脑动力波,也就是俗称的α波。正常的脑动力波有4种,其中α波是脑部最活跃、思维最敏捷的波长。

3、刺激胎儿的听觉神经。

许多准妈妈都反映,听莫扎特的音乐时心情舒畅,节奏平缓,比较接近人的心跳频率,可以更好地刺激胎儿的听觉神经。

4、意境优美,便于发挥想象力。

莫扎特胎教音乐速度适中,有些甚至偏慢,而且旋律好听,力度变化不明显,追求的是一种美好的意境,准妈妈们在听的时候,想象力可以迅速打开。

3选择莫扎特音乐胎教的十大原因

1、莫扎特音乐旋律明显

莫扎特的音乐,特别是他早期的音乐作品,旋律性非常明显,和声非常和谐,有出色的韵律、曲调、频率、节奏,并且纯净而简洁,非常适合胎儿聆听,能使其在安详、柔和的环境里陶冶情趣。

2、莫扎特音乐频率适当

经过专家的试验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每30秒有一个频率高峰,而人类大脑中枢神经的许多功能运行,其频率也是30秒左右,这正好符合胎儿的自身规律。

3、莫扎特音乐旋律重复

莫扎特的音乐总是喜欢让某一个旋律多次重复出现,对于胎儿来说,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听重复的曲调可以帮助他们训练记忆力,而且也不会感觉到疲倦。

4、莫扎特音乐刺激大脑

有关专家的研究认为,莫扎特胎教音乐可以刺激胎儿的大脑释放出脑动力波,也就是俗称的α波。正常的脑动力波有4种,其中α波是脑部最活跃、思维最敏捷的波长。

5、莫扎特音乐接近心跳

许多准妈妈都反映,听莫扎特的胎教音乐节奏平缓,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这是因为莫扎特的音乐频率与人类心跳的频率较为接近,可以更好地刺激胎儿的听觉神经发育。

6、莫扎特音乐意境优美

莫扎特胎教音乐速度适中,有些甚至偏慢一些,而且旋律好听,力度变化没有大的起伏,让人感觉到一种美好的意境,准妈妈们在听的时候,想象力可以迅速打开,并影响到胎儿的思维发展。

7、莫扎特音乐曲式均衡

莫扎特音乐的确对胎儿的空间智能有帮助,原因是因为他的音乐曲式均衡且对称,严谨的风格会有一种格式美,而且有助于脑部的理性分析及认知的智能。

8、莫扎特音乐音色安详

莫扎特的音乐,尤其是《单簧五重奏》这一曲式中,单簧管多展现了安详的音色,听后令人全身舒畅,心情愉悦,相当适合于胎儿聆听。

9、莫扎特音乐节奏平缓

其实所谓的胎教,最重要的不是给胎宝宝听,而是给妈妈听。准妈妈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宁静、愉快的感觉,自然会保持规律的心跳、舒缓的心情,这才是最重要的胎教。而莫扎特音乐就可以给准妈妈这样的感觉,获得情绪上的稳定。

10、莫扎特音乐提升智能

莫扎特音乐对于胎宝宝的智力全面发展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促进作用,被科学家们称之为“莫扎特效应”。莫扎特音乐精湛的演奏,经典的旋律,传神的诠释了音乐对下一代柔爱唯美、温馨迷情的关爱,属于最神奇的,效果最明显的胎教音乐,在许多国家都极为盛行。

为什么要音乐胎教?


不少妈妈都在怀孕之后进行音乐胎教,那么你又知道音乐胎教有什么作用吗?为什么要进行音乐胎教呢?下面小编告诉你吧!

艺术作用

音乐除了艺术上的价值之外,还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效应。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了的记忆。音乐胎教能使孕妇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从而改善不良情绪,产生良好的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腹中的胎儿,使其深受感染。同时,优美动听的胎教音乐能够给躁动于腹中的胎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生理作用

在生理作用方面,胎教音乐通过悦耳怡人的音响效果对孕妇和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胆碱等,使身体保持极佳状态,促进腹中的胎儿健康成长。

怀孕4个月以后胎儿就有了听力,尤其是6个月后,胎儿的听力几乎和成人接近,就可以选择胎教音乐,置于腹部或放在距母亲1~1.5米的地方给母子同听。这样,音韵可以直接刺激胎儿的听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传入大脑,促进大脑发育。

近年来胎教音乐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之相关的CD,音乐也相继出版,但是许多操作方式都并非正确与科学。比如,人们通常以为音乐胎教就是把音乐器材放在肚皮上给宝宝听,但是,如果把传声器放在妈妈肚皮上,使声波直接进入人体,这种传导方式对胎儿耳基底膜上的短纤维刺激很强烈,耳蜗底部容易糟到破坏。导致有的孩子生下来就听力缺损。轻者仅能听到说话,重者对高频声音听不到,重者会造成终生耳聋。另外还有现在许多传声器带磁性,对胎儿也有影响,加之许多胎教音乐都是乱选择的,对胎儿身心并没有好的影响。

音乐胎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知识,是以音乐治疗的学科专业为基础,以音乐的方式促进孕妇与胎儿健康成长的综合性方法。音乐胎教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聆听音乐,更不是社会上广泛认为的胎宝宝聆听音乐、听同样的音乐。科学的音乐胎教是一个由音乐贯穿起来的系统而综合的胎教方式,包含有聆听、律动、冥想、、歌唱等不同的形式。在这些不同的音乐胎教方式中,音乐对胎宝宝和准妈妈们在不同的孕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提倡按照孕早期,孕中期,晚期的不同,合理的进行音乐胎教。

据国外神经学专家研究,胎儿从第5周之后形成神经细胞,因此父母亲希望宝宝有什么样的智力,希望能够在有利的条件下增进遗传中大脑潜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先设计的,其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胎教。所谓胎教,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的一切心理、生理状态对胎儿将来的身心、智力发展上产生的一切影响。一般说来,父母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而且营养充足并且有充分的智力刺激环境,所生出的婴儿身体较健康,智力较高。

建议:

1、营养充足--饮食上既重质量,又适量,所有养分,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矿物质等都要充足,但在量的方面,不要过度进补,免得造成胎儿过度肥胖,影响生产过程。

2、衣物干净卫生舒适--不要为了怕身材难看而束腰束腹,如此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展,鞋子也要以舒适为主,不要穿高跟鞋,以免跌倒造成危险。

3、休息与睡眠要充足,不要过度劳累。

4、适当的运动--夫妇通过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能为下一代提供较好的遗传素质,例如散步、慢跑、登山、郊游,这些轻微的活动有助于顺利生产,但切记做太强烈的运动或繁重的体力劳动。

5、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染上疾病。

6、定期产前检查--不但可以帮助孕妇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也能给孕妇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心理方面: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能保持愉快稳定的心情,所生的孩子也能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情绪也会较稳定。

胎教为什么要用音响


胎教为什么要用音响

因为听胎教音乐最好采取外放形式,所以音响会被用于胎教。

音乐胎教主要是以音波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从孕16周起,便可有计划地实施。每日1次~2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选择在胎儿觉醒有胎动时进行。一般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合适,可以通过音响直接播放,音响应距离孕妇1米左右,音响强度在65分贝~70分贝为度。

小贴士:音乐胎教稍不慎便会走入误区,所以在进行音乐胎教时应该更严谨的了解清楚,充分了解到音乐胎教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当然,其他胎教也需要了解透彻。

2音乐胎教的注意事项

1、优美音乐并非就适合胎教

并不是所有的名家名曲都适合用来给胎儿进行胎教。科学研究表明,胎儿在不同发育阶段大脑神经结构不同,需要不同性质的胎教音乐来促进大脑神经发育。音乐胎教从怀孕17周开始,孕妈要科学选择、安排不同的胎教音乐课程。

2、胎教音乐忌用高频声音

因为,作为胎教音乐,要适应胎儿未发育完全的听力系统和避免直接给胎儿大脑造成神经刺激。所以,胎教音乐要求在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等方面,应控制在2000HZ,60DB以内。若频率过高会损害胎儿内耳螺旋器基底膜,使其出生后听不到高频声音;节奏过强、力度过大的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因此,选择胎教音乐课程要经过专业设备采集,进过专业胎教仪过滤掉过高音频,声音控制在60DB以内才可以给胎儿胎教。只有完全符合听觉生理要求的胎教音乐,才能真正起到开发智力、促进健康的作用。

3、播放音乐时不要直接使用传声器,并尽量地降低噪音和辐射

单音源的播放器不能适应胎儿的胎位变化,容易给胎儿造成惊吓,并且直接将传声器放在肚子上还要考虑有没有辐射的问题。所以,最佳的音乐胎教设备应该是多音乐同时无辐射的传声器。必须保证声音传递过中的声音损耗,高保真、立体还原声音才更有效。

4、提早为早教做好充分的准备

胎教还需与婴儿教育相连接。正如专家强调的那样:“对胎儿的胎教并不能以分娩而结束,还必须与婴儿的早期教育相连贯,这样才不会使胎教前功尽弃。”但是这事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的,胎教过的孩子则会在早教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很大的优势,学习能力更强,情商,智商比未胎教过的孩子高。

5、不是听得越多越好

很多孕妈想胎教的心情很迫切,所以不管早晚,想起来就听,听的时间也不受控制,时长时短。其实胎儿和大人一样是有作息时间的,所以一定要摸清宝宝的作息时间,选择在每天早晚各一次或者宝宝胎动活跃的时候听,休息的时候停止。每次进行的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之间。这样宝宝才能爱上你给的音乐,胎教课程的信息才真正接收到。

3音乐胎教的误区

1、胎教音乐等于世界名曲

很多人误以为胎教音乐就是世界名曲,其实不然。有些名曲会让人觉得压抑,显然不太适合。好的胎教音乐是那些妈妈们爱听,且节奏明快、舒缓,让人心情愉悦的音乐。

2、胎教音乐要放在肚皮上听

这种做法显然是强迫胎儿听音乐。其实只要准妈妈处在有音乐环境中即可,而且音量还不宜太大。当然,有人认为放在肚皮让宝宝听,会影响宝宝听力的担忧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3、听得越多越好,所以不管早晚,想起来就听

其实胎儿和大人一样是有作息时间的,所以一定要摸清宝宝的作息时间,选择在宝宝清醒且活跃的时候听,休息的时候停止,这样宝宝才能爱上你给的音乐。

4、胎教音乐就是重复一首歌听

有种说法是胎教音乐最好一直听一首曲子,这样让胎儿反复记忆,出生后一哭闹就放这首曲子,宝宝马上就能安静下来。其实,准妈妈处于孕期的不同阶段,音乐的选择也有一些差别。胎教早期的音乐对妈妈影响更大,能让孕妇情绪安定,身心愉悦的声音都是合适的胎教音乐。如果想让宝宝达到记忆音乐的效果,专家建议孕晚期的胎教过程中,进行重复胎教,此时胎儿已有记忆能力,每一首歌,每一个人的名字,每一个玩具的名称,都会让宝宝的印象更加的深刻。

5、胎教音乐生产完就可以停了

在胎儿出生后,应该让孩子继续听一些胎教音乐,以缓解孩子出生后的不适应以及做好早教和胎教的衔接工作。在孩子出生后的1个月内,也就是新生儿期,由于离开了宫内的环境,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所以是很不高兴的,啼哭反映了他的这种不满情绪。正规的专为新生儿编的音乐,会特别摘录从宫内录制的胎儿心跳、血流等声音以及音乐传到宫内的声音,所以能令新生儿感到熟悉、安全,从而缓解其紧张与不安的情绪,更舒适地度过新生儿期。

6、准爸妈的情绪配合不重要

24岁的准妈妈小陆最近情绪起伏很大,为琐事跟老公吵架后,她常一边听胎教音乐一边生闷气。

其实,欣赏胎教音乐时,准爸妈的情绪配合也很重要,尤其是准妈妈。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随着乐曲的展开,还可以加入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美好事物。这时处于音乐胎教的最佳状态,并通过神经系统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胎儿,让胎儿也能一起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感。

7、胎教时间越长越好,声音越大越好

其实,音乐胎教的时间要相对固定,不要经常变化,反复听几首曲子可以使胎儿易于记忆。

若在室内母婴同听,乐曲的音量以75~80分贝为宜,时间每次为20~30分钟,每天可在固定时间听2次。音乐的音量不宜过大,也不宜将录音机、收音机直接放在孕妇的肚皮上,以免损坏胎儿的耳膜,造成胎儿失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