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每家的宝宝都有这个阶段,长到一岁多,宝宝突然开始咬人。近日,一名两岁半的孩子就因为在幼儿园里咬人被老师惩罚。

社会上对老师的做法有赞有踩,可是孩子为什么会有咬人的习惯呢?

一岁多的宝宝为什么有了咬人的怪癖

孩子第一次咬人一般发生在一岁多,很多妈妈表示被自己的孩子咬过。有的孩子过段时间就没事了,有的孩子却把这当成了习惯,一直延续到上幼儿园。想要改正孩子咬人的习惯,爸爸妈妈就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咬人,才能对症下药。

一般孩子咬人的原因有这些:

1.觉得咬人好玩

孩子会觉得咬人好玩的原因大部分来自爸爸妈妈的错误应对,比如孩子不小心咬了爸爸妈妈一下,爸爸妈妈以夸张的反应应对,会让宝宝觉得好玩就会去咬第二下。还有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喜欢咬东西,为了哄孩子,会将自己的手指伸过去给宝宝咬,并且做出夸张的疼痛的反应,这样孩子就会更加用力的去咬,形成坏习惯。当宝宝觉的咬人好玩之后,当孩子有什么不满就要用咬人的方式来哄。

2.宝宝在长牙

当宝宝在长牙期牙床肿胀发痒,所以他会把爸爸妈妈的手塞到嘴里咬,这样可以缓解牙龈的不舒服的感觉。这段时期,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买一个牙胶,让宝宝经常咬着缓解不适。

3.用嘴巴探索世界

宝宝探索世界不仅仅用眼睛,宝宝会把五官都联合起来。用鼻子闻,用嘴巴感受。当宝宝看到妈妈的脸,爸爸的手就会本能的去咬咬看,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而有的宝宝会喜欢咬人这种感受,就会形成习惯。

4.另类的情绪表达

当宝宝不开心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就会动用肢体,比如咬人。而被咬的妈妈总是会有反应了,孩子就很容易把这当做情绪的表达。当孩子生气,不开心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他就会采取咬人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不满。

5.分不清亲和咬

有的宝宝分不清楚亲和咬,宝宝可以经常感受到妈妈的爱。妈妈总是温柔的亲宝宝,孩子会去模仿,但是他们分不清楚哪个是亲,哪个是咬,就会产生咬人的行为,并且会把这种行为当做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6.妈妈亲昵的咬孩子

有的妈妈看宝宝的小手臂胖嘟嘟,或者小手指很可爱,会亲亲的咬一下。有的宝宝会对此觉得满足,有样学样的咬回去。

如何解决宝宝咬人的问题

想要解决宝宝咬人的问题就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满足孩子,引导孩子。

生理上可以这样缓解:

长牙时牙龈肿痛很不舒服,会让宝宝有很大的咬东西的欲望。很多宝宝在这个时期会看见什么咬什么,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给宝宝准备适合的牙胶或者牙圈,要买可以高温消毒的,经常消毒防止滋生细菌。

经常给宝宝一根磨牙的小饼干,让宝宝在那边咬,缓解不适。不要让孩子咬到不该咬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的手指,有的孩子咬过一次就不愿意咬别的,这是很麻烦改正的。同时一些小物件一定要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防止宝宝误食吞下。

心理上这样疏导:

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不要忽视孩子的小情绪。在孩子不满准备咬人的时候,妈妈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并且告诉孩子嘴巴是用来干什么的。并且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咬人的动作,比如妈妈看宝宝可爱,就轻轻的咬一下手指,孩子会误以为咬人是表达爱的方式,养成咬人的坏习惯。

1.不回应,不忽略

当宝宝咬了你手指一下,你不能很夸张的表现出很痛的样子,这会让宝宝觉得开心,以此取乐。爸爸妈妈也不能不回应,不回应会让宝宝产生不满的心理,他会咬的更重来换取回应,并且以后有什么不满都会用咬人来解决。

2.分散孩子的注意,找到咬的代替物

如果宝宝咬人的习惯一直不能改善,妈妈就需要在孩子咬人的时候转移他的注意力,并且找一个替代物。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正,妈妈只能先让孩子不咬人,再慢慢改正孩子咬物品的习惯。

3.不能咬回去

很多妈妈觉得孩子老是咬人,教不会,就想以暴制暴。宝宝咬了自己一口就咬回去,觉得孩子知道痛了就不咬人了。其实你咬孩子一下,孩子反而会学到以暴制暴这样的坏习惯。下次他受到什么伤害,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还回去。

4.给予宝宝足够多的关心

有时候宝宝咬人是因为想引起关注,其实宝宝除了生理上需要爸爸妈妈关爱,心理上也同样需要。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妈妈要了解自己宝宝的心理情况,了解自己宝宝的小情绪。如果孩子长期被忽视,就不仅仅会有咬人这个问题了。

很多爸爸妈妈会把宝宝爱咬人的习惯当做小问题,到了幼儿园咬了别的小朋友才知道这个坏习惯要改。不仅仅是咬人,还有宝宝许多的小习惯都很可能是宝宝觉得得到的关爱不够多。所以爸爸妈妈不仅仅要照顾好宝宝的生理,还要照顾好宝宝的心理哦。

编辑推荐

怎么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孩子做事磨蹭、拖延、需要家长时时盯着督促的“毛病”,常常会引起父母的焦虑,担心这种坏习惯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磨蹭、要家长盯着督促。或许是他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也可能由于他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还有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时间管理概念等等。

面对不同的原因,家长也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吧!

Q1:我们家宝宝做事比较磨蹭,让她吃饭,她说要看一会书,让她刷牙洗漱,她说再玩一会。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做事速度快点?

建议:

孩子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被要求做的事往往没有兴趣,所以用磨蹭时间来延迟被要求做的事。因此:一,你可以把被要求做的事以有趣的方式来做;二,可以告诉她做完了这个事还可以继续玩一会她感兴趣的事;三,培养时间观念,允许他再过一会儿,但说好时间,跟她说再给你5分钟,于是准备一个钟,让她看好,现在长针在几,等长针走到几就结束,说到一定要做到。

Q2:6岁5个月男孩,做事时时刻刻盯着,稍一放松他就松懈。也先跟他好好说,但最终还是凶凶的、强硬的态度解决,他也能做好。觉得实在是不和谐,不能开心把事情做好,放不开手怎么办?

建议:

六岁孩子做事没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着,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能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再开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有意识地着手训练。

那么,可以采取哪种方式呢?推荐大家巧用工具,让孩子拥有自主感。比如,五到六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认识钟表,并对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规则有一定概念,完全有意愿和能力自由支配本就属于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时间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们的自主感相应地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出于担心、害怕孩子浪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总喜欢不厌其烦地催促孩子。于是,孩子几乎失去了对所有时间的自主支配权,晚上睡觉得听大人的,早上起床需要大人提醒,做作业更需要大人守护。长此以往,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选一款喜欢的闹钟,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调好时间,只要闹钟开始“呼唤”,就立即开始行动,绝不磨蹭。这样的限时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还能帮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此外,还可以使用白板和贴纸,帮助孩子自己制定日程。这些方式,都能锻炼孩子的时间观念,对升入小学阶段后的作业完成速度有帮助。当然,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以朋友式的耐心交流为主,不应过分焦虑、过分强硬。只有循序渐进,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方能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感兴趣和喜欢,并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完成相关要求。

Q3:我家宝宝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很慢需要家长督促,担心以后上学会有更多问题,有什么好办法?

建议:

这位家长,看来你的孩子对于家长有依赖性,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帮助他建立信心。常常对孩子说:你能行,试一试,别放弃。家长要有信心,坚持不懈,相信孩子的能力会逐渐被激发。

当两岁的孩子向你耍脾气时该怎么办


照顾宝宝的时候,不少宝爸宝妈们反映孩子年纪不大脾气倒不小。那么问题来了,当两岁的孩子向你耍脾气时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前两天,我和老公逛超市看到一个小孩在零食区号啕大哭,引起很多人的围观。我跟老公也过去瞧了瞧,原来一个宝妈带着一个2岁的男孩在超市买东西,小家伙特意领着妈妈来到零食区想要买零食,妈妈不肯他就开始哭闹。看到儿子在哭,妈妈也气不打一出来,开始对孩子发脾气,并且冲他讲了一大堆道理,但是小孩却哭得越来越厉害,无奈之下,宝妈还是应了小孩的需求,买了零食回家了。

经常看到这样的小孩,喜欢用哭闹来向大人讨要东西,很多大人最常采取的办法要么是讲道理,要么是发脾气,但是这对一个2岁的小孩是毫无用处的,碰到这种情况,不如采取下面三个步骤。

1、淡定,别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

当小孩子一哭,很多家长就会变得莫名其妙的紧张起来,一时之间也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冲着孩子发脾气,希望把孩子“吓得”镇定下来。也有一些家长会向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但是毕竟孩子才2岁,思想和思维都没有那么成熟,对很多事情也不是特别理解。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先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不要被孩子的哭闹所影响,自己慢慢淡定下来

2、立场,态度温柔却很坚定

自己已经淡定下来,你这个时候就开始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态度一定要坚定一些。但是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用恐吓的方式去吓他们,也不要去威胁,尽量态度温柔一些。比如说,小孩子哭闹想要吃棒棒糖,你觉得小孩最近上火不能吃,这个时候即使他们哭,你也要温柔地表明棒棒糖不能吃,即使你一直哭下去也并不能改变什么。等他们知道自己哭是没用的,自然就不哭了。

3、安抚,体谅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不哭不闹了之后,家长们不要为自己赢得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个时候小孩的自尊心也是受挫的状态,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安抚。等他们安静之后,你可以跟他们说,我知道你很想吃棒棒糖,但是你最近上火,如果再吃的话就很容易烂嘴巴,到时候嘴巴就会好痛。等你不上火了,我到时候再给你买一个,可以吗?

哭是小孩子一种情绪的表达,因为他们的世界里面还不知道“讲道理”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作为家长,当小孩子哭闹的时候,坚定自己的态度,然后安抚小孩的小自尊,这样宝宝在成长过程当中也会慢慢懂得生活的道理。

小朋友怎么看电视才科学


1、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孩子爱看电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孩子年龄越小看电视的时间应该越少,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要求放学后做完作业才允许看电视。平时尽量少看,周末带孩子出去外面走走,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2、与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

看电视时,最好距离电视2~3米。以为榜样家长,家长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有一定的模仿性。所以看电视时要基本上正对着电视,与电视机的偏斜的角度不要太大,否则容易近视,斜视。家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3、电视音量和光线要适中

首先音量要适中,声音70分贝即可。超过120就是噪音。别盲目以为音量大听得清,不能过高或过低。选择适当的音量可以促进孩子的听力,视力还有注意力等发展的作用。再次光线要适中,柔和。有的家长说看电视,不用开灯,就把屋里的照明灯全部给关掉了。其不然,房间不要与电视形成反差,过暗或过亮。晚上看电视时最好在后方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4、保持坐姿要正确

小孩子看电视都喜欢要么斜靠着看要么躺着看,这些不良的坐姿都容易使眼睛得病和视力下降,还会使没有定型的脊柱变形和弯曲。

5、饭后不要马上看电视

因为吃过饭后马上看电视,容易使你的大脑兴奋转移,注意力高度集中电视内容,造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滞与食物的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所以饭后你轻微活动一会儿,再看电视。

6、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这种现象不足为怪,大部分家长都知道不好,但未阻止这种现象,它有一定的危害性。因为嘴里的零食咀嚼往往不够,不仅加重消化负担,影响消化功能,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甚至会导致身体肥胖。

7、看完电视要洗洗脸

因为电视周围有大量的灰尘被荧光屏吸引,因此,看完电视后,洗洗脸,有利于身体健康。

8、看电视内容

有的家长总是嫌孩子淘气,孩子想看电视,就打开电视让孩子看,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只要不哭不闹就行。其实这是大忌。家长不要盲目以孩子喜欢为中心,选择节目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看电视的内容应该线条柔和,故事简单,画面唯美。另外,孩子年龄越小,选择亲子收看的时间比例应该越高,给予解释,促进理解。

小朋友不黏妈妈,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妈妈在沙发上看书,弟弟开心地自己玩,03.20.2016)

鉴于兄弟俩的不黏妈妈,于是便有很多因为小朋友脱不了身而被困于家中的朋友们求助,问妈妈有什么经验和秘诀,其实呢,妈妈个人认为,明亮小兄弟的这种“反常”现象,倒是一个习惯培养的问题。

【独立自理】年幼的弟弟不黏妈妈,是因为小朋友的心理安全感非常强;而哥哥不黏妈妈,则是出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妈妈身边黏人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妈妈们对其给予无微不致的照顾,事事处处为小朋友们考虑得过于周到。对于明明,虽说妈妈是全职妈妈,可以给小朋友事无巨细的照顾,但妈妈还是坚持“只要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妈妈绝不包办替代”的原则,让明明自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样一来,明明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妈妈的依赖心理从而也减轻许多。

【分离焦虑】黏妈妈,也是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其实小朋友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分离焦虑,如果早期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那么这个分离焦虑期就会度过得非常顺利;但如果小朋友早期曾有过不愉快的经历,那么只会加重这个分离焦虑期。关于不愉快的经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便是,小朋友不听话之时,妈妈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你再闹,妈妈就走了,就不要你了”,然后便假装真的离开了,这样一来,小朋友不但害怕了,而且越在乎妈妈,就越害怕妈妈的离去,对于妈妈也就更加依恋。因此,妈妈们一定不要随便吓唬小朋友,他们还分不清真假虚实,会把一切都当成真的,认为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小朋友就会越发地黏妈妈,延长和加重其分离焦虑期。

【独自空间】除了培养小朋友【独立自理】的能力以及减轻【分离焦虑】,妈妈还会给明亮兄弟一个独立活动的空间,在妈妈忙碌做其他事情之时,兄弟俩都是自己玩玩具或看书,而且即使小朋友哭了,妈妈也会先静观其变,然后再做出是否需要安抚的判断;而不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对其进行抚慰,否则小朋友就会习惯于总有一双眼睛不离自己,一旦失去这双眼睛,就会感到不适应而缺乏安全感,黏妈妈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爸爸参与】虽说平日里妈妈是照顾兄弟俩最多之人,但爸爸的积极参与也是分不开的,让小朋友从内心里明白,爸爸和妈妈都是一样爱自己的,这样便可以让明亮兄弟将对妈妈的关注力转移一部分给爸爸,而爸爸也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兄弟俩玩耍。小朋友成长历程中,爸爸的缺席会让他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一个人是最可靠的、是爱自己的,也只有妈妈会和自己玩;那么,对于妈妈的离开,兄弟俩肯定不适应,也肯定会每天黏着妈妈。

妈妈最后语:因此,要想小朋友自小不黏人,妈妈就要从培养独立性、建立安全感、给予小朋友自己的活动空间入手,当然,育儿中爸爸的参与,也是不容忽视的。与其说这些是育儿经验分享,倒不如说这些都是爸爸妈妈们应该帮助小朋友建立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怎么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怎么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心理准备

1、带孩子去参观幼儿园

在还未入学之前,经常他们到幼儿园去感受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有众多小伙伴的乐趣。让幼儿感受班级、屋里的玩具、睡的小床、洗手和入厕的地方等等,这样,幼儿会对“幼儿园”有直观的美好感受,有助于幼儿在心理上向往幼儿园生活。但是家长也要注意,不要过分地夸张幼儿园生活的美好,不然反而影响幼儿的入园适应。

2、认识小伙伴

家长应该帮助幼儿认识同一个班级的小朋友,只要认识一两个就可以。幼儿在幼儿园时,班级里熟悉的伙伴会减少幼儿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让幼儿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2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生活准备

1、能独立吃饭

幼儿不能独立吃饭并不是幼儿本身的问题,而往往是家长没有放手让幼儿去尝试造成的。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幼儿会把饭洒得到处都是,也不必由于幼儿会吃到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是油渍而嫌麻烦或者不卫生,你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物品:围兜,袖套等,从而避免给你增加很多家务。最重要的是家长应积极鼓励幼儿独立进餐,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放弃幼儿锻炼的机会,同时还要克服一个不合理的想法,那就是不要把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问题单纯地丢给幼儿园解决或是过度期望老师给幼儿喂饭,这对幼儿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幼儿不能自己学会吃饭,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来指导幼儿,但注意不可太教条、太古板。

如:

1、教孩子使用勺子的方法;

2、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用勺子盛饭,放到嘴里;

3、教孩子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

4、教孩子咀嚼的方法,学会细嚼慢咽,吃完一口,再吃一口,速度要适当。

幼儿刚开始自己吃饭时,可以由家长端着碗,幼儿自己用勺子吃,碗内所盛的饭量从小半碗开始逐渐增加,量不宜过多,这样容易让幼儿产生成就感。当幼儿初步学会自己吃饭后,成人就应该在一旁指导,鼓励幼儿自己吃饭。

2、会自己大小便

新入园的幼儿常把裤子尿湿了或把大便弄到裤子里,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幼儿不会独立上厕所。幼儿入园后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不习惯,会出现憋尿、憋大便的现象。或是频繁尿裤子的现象。所以入园幼儿首先要解除他的紧张心理,告诉幼儿,你已经长大了,能自己上厕所了。咱们家长在家可以告诉幼儿憋便的害处,鼓励幼儿有大小便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幼儿照着做了,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

3、规律作息时间

新生入园,午睡时哭闹的幼儿为数不少,有的一分钟也不睡,甚至还有幼儿吃手、咬被子。午睡困扰着不少幼儿。原因是,一些幼儿在家生活不规律,根本不午睡或到下午三四点才睡午觉,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幼儿园午睡时辗转反侧,自己难受,也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因此,对幼儿园的适应就会慢一些。所以,家长在幼儿头入园时,应有意识的培养幼儿作息时间尽量与幼儿园一样。

3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父母怎么办

1、送孩子上幼儿园,除了孩子生病,要坚持送,不要因为还在哭闹而心软,孩子适应幼儿园有一个过程,当上幼儿园成为他生活中的习惯之后,他不会再排斥幼儿园的。

2、和老师配合好,每天和老是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老师会安抚孩子,家长也要积极配合。

3、回到家尽量不问孩子哭闹没有,要聊些和小朋友都玩了什么,老是都教了什么,有没有夸奖他,并作出肯定的评价,要经常说宝宝真棒。

4、开始送的时候每天都要提前一点去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一直在等他,孩子的心会安定些。

5、在家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模拟游戏,家长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孩子慢慢适应即将到来的环境。

两岁内宝宝让人烦的行为有哪些


宝宝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行为会让宝爸宝妈们烦恼。那么问题来了,两岁内宝宝让人烦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经常有妈妈在后台吐槽,说自己家孩子越大越难带,简直就是个小恶魔,烦人,太烦人了,每次吃饭的时候乱抓乱拿,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整天在家里搞破坏,一眼没看到沙发上就是一片狼藉,地板上乱七八糟,每天都要无数次默默告诉自己孩子是亲生的,不能扔。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想揍人的洪荒之力。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变聪明的举动,只要挺过去,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孩子2岁内有这几个烦人举动,是在偷偷变聪明,妈妈再烦也要挺住。

吃饭的时候各种不老实

很多妈妈都说,孩子刚上桌吃饭的时候,每次简直就要崩溃的节奏。明明他自己还不会用勺子,筷子,但看到大人用,自己非要拿着餐具乱戳,乱搅,有时甚至直接上手抓,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整个餐桌上一片狼藉,家长主动喂他吃,孩子还不乐意。

相信每位家长看到孩子餐桌上这些烦人举动,都会觉得难以忍受吧。但是在家长眼里难以忍受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却是智力发育,变聪明的一个过程。孩子1岁半左右开始吃大人饭,和大人们一起用餐,他渴望着去模仿,去学习,所以他用自己的手去感受餐具,去感受食物的样子,这都无形中促进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大脑的发育。

在家里搞破坏

孩子可怕的2岁就在于,孩子就是在家里各种搞破坏,刚整理好的玩具,被他弄得七零八落,地板上墙壁上被他各种涂鸦,所有的东西都想撕,只有孩子能够得着的东西,总逃不过他的魔爪,妈妈整天帮孩子“打扫战场”。

其实,搞破坏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家长不要不耐烦。2岁左右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奇,同时他的大脑也在快速发育,孩子想快速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就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不同的事物,搞破坏也是孩子认识事物的一种途径,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这样孩子当然在偷偷的变聪明了。

宝宝3岁前多培养这3个习惯,上幼儿园智力表现更好


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1-3岁宝宝从新生儿逐渐成长,身体的各个机能开始发育完全,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作息都能很好地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在宝宝没有自控能力的时候,父母去有意的培养及调整,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节奏,随着季节的变化、宝宝年龄的增长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不要让宝宝有压力的感受。

例如:提前制定好宝宝一天的休息时刻表,详细列出起床、午休、晚上睡觉时间,该睡觉前营造好睡眠环境,该起床时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不拖沓,这些规律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养成。

独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信宝宝在完全学会独立吃饭前,吃饭绝对一项让父母很都疼的事。宝宝小,玩心重,有多少个宝宝在吃饭时都是一边玩着一边父母喂着,甚至喂着也不会好好吃饭。这其实就是在前期培养饮食习惯时没注意。

饮食习惯的好与坏关系着宝宝的身体健康,在吃饭之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停止一切玩乐活动,饭前1小时之内最好不要再吃零食,吃饭时做到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并有意识地在宝宝可以慢慢试着自己吃饭时培养宝宝鼓励孩子独立进食。

爸爸妈妈们应注意吃饭时绝对杜绝让宝宝跑来跑去、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些其实容易引起宝宝的消化问题。

合理的情绪表达方法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年龄小,掌握的语言词汇有限,不会表达自己,但他们也会有想要宣泄的情绪,例如有时宝宝会哭闹、与父母撕扯打闹,这其实都是他们表达自己喜怒情绪的方式。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尝试着去和孩子说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不要一味的以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却不告诉宝宝为什么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父母应该教孩子一些合理的表达的方式和行为,随着年龄的成长宝宝根据这些方式和行为的养成变得越来越好。

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的到,这是父母伴随宝宝成长不断要有意识教育才能做到的,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久而久之孩子一定彬彬有礼、得体大方。

两岁孩子特别好带,因为妈妈故事胎教做得好


最近有几位准妈妈在问怎样做胎教的问题,我也不能很好地给出答案,因为我对胎教并没有所深入研究,也不敢谎称有胎教经验,但是却乐意分享自己给两个孩子的一点胎教体会。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俩宝情况:大宝西西目前二十六个半月,安乐易养,乖巧懂事,聪敏安静,热爱读书;二宝在孕育之中,孕三十二周半,将于五月降生。大宝是我独自带大,怀二宝至今仍旧坚持自己带她并且做家务照顾先生孩子饮食起居。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胎教,所以说到胎教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都会有个自己所理解的胎教概念,具体的胎教方法也不一而足。现在社会上,人们在怀孕期间更多的是给胎儿听音乐名曲、看名画字帖、讲胎教故事(也有不少人否认讲故事的作用),这些多半是重视对孩子(胎儿)的智力和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但是,就我所了解的古人的胎教和自己的一点经验来看,现代各式各样的胎教音乐和故事都只能算是是狭义胎教的一小部分,毕竟这些只占据一个准妈妈每日的也许不过十分之一时间。对于胎儿来讲,更关键的,是做母亲的在怀孕期间要保持清净心、欢喜心、感恩心,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仁义道德,也就是母亲日常生活中要身体力行,重视自己德行的培养与气质的提升,这样胎儿能秉受母亲的中和正气,对胎儿教之以德才是一个母亲对他最好的胎教。

朱子在《小学》中提到:子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当母亲用正气来感召胎儿,那么先天的气质变化就来得非常迅速。如果母亲无论昼夜,都能保持自身的廓然正气,精神内守,情绪稳定,喜怒哀乐适可而止,心情恬淡而宁静。这样,外邪不能侵入体内,内邪也就起不来,才能安养胎儿,使孩子天赋秉正。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曾经说过: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秉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由此可见,进行胎教的关键,在于母亲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和对外界的感受。在胎儿形成过程中,任何外界环境或情绪的污染,都会干扰他情感环境的安和和器官的健康发育。

我在两次怀孕时都没有借助任何现代科技发明的胎教仪器,取而代之的是平时尽可能地多听佛经、佛号、佛曲,不看任何新闻、不听八卦,不看肥皂剧和暴力色情恐怖电影等娱乐节目,不听流行歌曲靡靡之音。有时间就多读诵佛经和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经典等(更具体的内容见《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胎教》一文),同时,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已经是个母亲,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顾及到对腹中胎儿的影响。

最近在看日讲《四书》解义,打算每天读一句,坚持下来。昨天看书的时候跟先生说,凡事都贵在坚持,如果我能每天坚持读一句,一年下来这本书也就读完了。先生说,等你读完这一本,前面读的你都忘记了。我对他说,我读这些书不是为了要记住书里面的经句,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求得在读这些圣贤书时内心的那片刻清净与安宁,这才是对自己和胎儿最大的益处。

正因为对胎教有以上这样的理解,所以我在怀孕时选择给胎儿读的胎教故事也与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些故事。我的胎教故事书分两大类,一类是中华德育故事,另一类是佛教故事。一方面是读给胎儿听,另一方面对我自己更是一种教育。最近写了篇《四管齐下,小小书迷养成记》,文中提到的第一点就是持之以恒的睡前故事阅读,所以有些妈妈问我给孩子读哪些睡前故事书,昨天把这些书找齐,一一拍下照片,跟先生说是有宝妈想了解一下我有哪些故事书。先生说,你又不是什么模范,干嘛告诉人家也看这些?我答他说,虽然不能直接证明读这些书给胎儿有什么样的直接利益,但是西西这么好带,又这么喜爱读书,日复一日的胎教故事阅读肯定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