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入园后在各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响亮地问候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与老师很好合作;有的孩子则不然,抢椅子,抢积木,或随便走动,对老师的提醒置之不理;还有的孩子一直由父母“护送”到座位上,还拖着父母的衣服不肯放;甚至有个别孩子,居然一直不肯自己动手吃饭,要由父亲、奶奶每天轮流来喂他。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那些适应性强、和同伴老师友好合作的孩子,一般父母都非常尊重他的决定,对他言行给予肯定的评价,并表示钟爱。例:浩浩的奶奶听到孙子要求留下来陪一陪时,马上笑着答应说:“行,但你要记住在家里的协定“石头、剪子、布”游戏,连猜三次,你赢了,奶奶就在旁边陪一会儿;你输了,奶奶马上就走(有时进行1-10的数数)。”小浩浩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自愿许好的诺言中,高兴地跟奶奶告别。

2、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厉,甚至用恐吓的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粗暴、发脾气。所以这些孩子与老师、同伴的合作就差,攻击性行为就多。例:轩轩的爸爸送孩子进园,很少提醒孩子主动问候别人和向父母告别,对轩轩提出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一口回绝,而且总绷着脸,几次在园门口训斥和打轩轩的耳光。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放任自流。

3、有的父母把爱溢于表面,溺爱过度,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使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感加重,离不开大人半步。例:琳琳的奶奶每次对琳琳提出的陪一会儿、再陪一会儿总是无条件满足,还一个劲地讲述琳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由她操劳和代劳,总之,只要有她奶奶在,孙女是不会有任何委曲的。可她不知道,正由于她过度的关心、爱护,每天,老师都要化很大的精力,引导、教育琳琳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欣欣的妈妈每天午饭时间都要来喂欣欣吃饭,原因是从小到大孩子一直是由她喂大的,生怕孩子自己动手会吃不饱,使欣欣形成一到午饭时间就等着家人来喂的习惯……

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一个良好的家庭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当的行为模式,明朗而又能克制的情感,以及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责任感和灵活的交往能力,而所有这些正是孩子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


幼儿园也是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育以及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终身发展基础。

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答案版本有很多,归置合并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习惯了“随大流”的妈妈认为:人家的孩子到了年龄不都得上幼儿园吗?就像他们长大了要谈恋爱结婚一样嘛,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啊;

2、望子成龙心切的妈妈说:上幼儿园可以早点儿开始学习啊,要不在家里成天就知道傻玩儿,啥也不会;

3、重视孩子教育的妈妈说,孩子早点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肯定是好事,再说他去幼儿园还能多认识些小朋友。

除了这些比较“常规”的答案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一位到幼儿园咨询入园的妈妈就曾经突然拉着一个老师的手说:以后我儿子就交给你们幼儿园了!终于有人可以管住他了,我反正是管不了他了!由于这样的原因而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妈妈,肯定是极个别的,但对于究竟“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妈妈并没有细细地想过,而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可以先从广为流传的俗话说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句话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包括了四个时期——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期(2~12个月)、幼儿期(1~3岁)、学前期(3~6岁)。不同的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的早期教育就是遵循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引导和推动。

有一个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出乎意料,但事实就是如此:人在0~3岁这个时期,发育成长最快的器官就是大脑,刚刚出生的孩子,大脑的体积就已经-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50%了,随着周围的外部刺激不断丰富,孩子的大脑重量和体积都在迅猛增加,生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身体的生长。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并且有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基础上,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是在0~4岁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比如,0~1岁是孩子对声音辨别的关键期,0~2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和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孩子在生命的前6年里,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有点不可思议吧?),因而如果能够在这段时期当中,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会对他一生的能力、智力、品格、性情等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这一组数据更加让我们知道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孩子是否及时接受了优质的早期教育,确实能够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既然早期教育如此重要,那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有哪些呢?总的来说有三个部分,第一是社会的大环境,第二是自己家庭内部,第三就是幼儿园了。

社会大环境是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状况决定的,我们暂不做剖析,先说说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因为懂得教育规律,并且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家庭教养方法的妈妈毕竟不是很多,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早教”,也仅限于给孩子周到的生活照顾,和孩子简单的语言情感交流,或者与孩子一起玩一玩简单的游戏——虽然这样已经算不错了,但是随着孩子身心不断的发展和成熟,他需要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多彩的空间去感知、去学习、去舒展自己。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幼儿园有温馨宜人的环境,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美,学会怎样去表现美;

幼儿园有丰富有趣的教学和游戏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有一起嬉戏的小伙伴,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幼儿园更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让孩子学会宽容、礼让、分享。

幼儿园里的早期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的“启蒙”,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育以及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终身发展基础。

幼儿园孩子们的安全由谁来保障(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家长们更是无微不止的照顾,平时送到幼儿园对老师也是千叮嘱后嘱咐的,省怕孩子出现什么的意外,但是千防万防也总是有许多不中意的地方!

昨日,深圳新闻网报道,5月10日,幼儿园发生吊柜掉落砸伤五个孩子事故。经过检查及治疗,目前2名儿童已返回家中,有3名幼儿留院观察,24小时观察后暂无异常。幼儿园表示,由于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上的监管存在不足,5月10日下午2点25分左右,幼儿园二楼小一班午睡室墙面吊柜松动滑落,柜子及柜中棉被散落在床上、地上,造成五名幼儿不同程度受伤。事件发生后,园长、老师及保育员紧急将受伤孩子送至幼儿园医务室进行止血、消创、护创,及时组织人员将受伤小孩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并疏散其他幼儿、安抚情绪。同时通知受伤儿童家长,讲述事情经过,稳定家长情绪,并向教育部门及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幼儿园安排了营养餐饮以及车辆保障,并有园领导及教师日夜陪护。收到消息后,上级主管单位即刻前往幼儿园了解事故、慰问家庭,并成立了包括幼儿园工作人员在内的事故处理小组,分别进行儿童护理、家长安抚及现场安全排查工作,并对现场没受伤的小朋友进行安抚。第二天下午,幼儿园召开小一班全体家长会议,向家长深表歉意,通报相关情况,听取家长意见,欢迎家长代表一起参与安全检查监督工作,并认真抓好全面整改。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园要将小孩子们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幼儿园的安全,一定要定期的做检查,保证小孩子们人身的安全,希望家长们平时也多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


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

你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这个答案版本有很多,归置合并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习惯了“随大流”的妈妈认为:人家的孩子到了年龄不都得上幼儿园吗?就像他们长大了要谈恋爱结婚一样嘛,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啊;

2、望子成龙心切的妈妈说:上幼儿园可以早点儿开始学习啊,要不在家里成天就知道傻玩儿,啥也不会;

3、重视孩子教育的妈妈说,孩子早点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肯定是好事,再说他去幼儿园还能多认识些小朋友。

除了这些比较“常规”的答案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一位到幼儿园咨询入园的妈妈就曾经突然拉着一个老师的手说:以后我儿子就交给你们幼儿园了!终于有人可以管住他了,我反正是管不了他了!由于这样的原因而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妈妈,肯定是极个别的,但对于究竟“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妈妈并没有细细地想过,而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可以先从广为流传的俗话说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这句话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包括了四个时期——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期(2~12个月)、幼儿期(1~3岁)、学前期(3~6岁)。不同的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的早期教育就是遵循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引导和推动。

有一个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出乎意料,但事实就是如此:人在0~3岁这个时期,发育成长最快的器官就是大脑,刚刚出生的孩子,大脑的体积就已经-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50%了,随着周围的外部刺激不断丰富,孩子的大脑重量和体积都在迅猛增加,生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身体的生长。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并且有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基础上,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是在0~4岁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比如,0~1岁是孩子对声音辨别的关键期,0~2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语言和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孩子在生命的前6年里,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有点不可思议吧?),因而如果能够在这段时期当中,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会对他一生的能力、智力、品格、性情等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这一组数据更加让我们知道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孩子是否及时接受了优质的早期教育,确实能够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幼儿园是最适合早期教育开展的地方

既然早期教育如此重要,那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有哪些呢?总的来说有三个部分,第一是社会的大环境,第二是自己家庭内部,第三就是幼儿园了。

社会大环境是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状况决定的,我们暂不做剖析,先说说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庭内部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因为懂得教育规律,并且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家庭教养方法的妈妈毕竟不是很多,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早教”,也仅限于给孩子周到的生活照顾,和孩子简单的语言情感交流,或者与孩子一起玩一玩简单的游戏——虽然这样已经算不错了,但是随着孩子身心不断的发展和成熟,他需要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多彩的空间去感知、去学习、去舒展自己。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幼儿园有温馨宜人的环境,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美,学会怎样去表现美;

幼儿园有丰富有趣的教学和游戏活动,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有一起嬉戏的小伙伴,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幼儿园更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让孩子学会宽容、礼让、分享。

幼儿园里的早期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的“启蒙”,就是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发展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的发育以及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终身发展基础。

现在你应该很清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有多重要了吧!

我为什么上幼儿园?


关于这个问题,缘缘的答案是“我长大了,得到幼儿园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从小我们就告诉她,幼儿园是大孩子去的地方,缘缘还小,长大了和别的宝宝一起到幼儿园去玩。

每个孩子上幼儿园大概都有这么个阶段,不想去,不开心,找找原因,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大概是适应适应就好了吧。

hxysbaby的回复:

我给女儿解释上幼儿园的理由是“长大”,贝贝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上完幼儿园,上小学,然后上中学,然后上大学,然后象爸爸妈妈那样上班(她一直上班有兴趣)。

当长大和上幼儿园联系在一起时,她的问题就不大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心使得贝贝很快的适应了幼儿园(去幼儿园只有一个多月)。今天因为带她看病耽搁了太长的时间,中午也无法送到幼儿园,只好回家了,一路上贝贝不断地问“为什么不去幼儿园了”。

宝宝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


“妈妈,你别走,我不想进去。”3岁的园园哭着拽住妈妈的衣角,死活不肯走进幼儿园大门。终于,在妈妈连哄带劝下,小高原脸上挂着泪珠,一步三回头地走进了幼儿园。

每到开学时,这一幕场景在很多幼儿园门口上演着。这看似平常的场景,是否隐藏着某些被我们忽略的信号?童年时打下的烙印会给孩子将来的性格造成哪些影响?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不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8月31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幼儿园读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

“我们幼儿园不让随便说话。”5岁的曹爽(化名)说,他所在的幼儿园规定了什么时候能说话、什么时候不能。“有一次,我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叫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穿衣服时不能说话,否则会穿得慢。”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儿园还有这样的规矩:每天下午5点以后不能上厕所。“有时,我刚把孩子接出幼儿园,他就嚷嚷着要上厕所。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憋了好久了。”曹爽的父亲有些气愤,“因为老师要在5点前打扫厕所,等家长把孩子接走后,他们就能直接下班了。可5点以后,孩子通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家长。我觉得,对小孩来说,这个要求实在过分。”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

3岁女孩坤坤晚上临睡前,妈妈帮她洗屁屁,可她一蹲下就叫腿痛。详细询问之下,妈妈才知道,白天坤坤和几个小男孩子趁老师不注意,溜到教室外去玩,老师把他们找回来后罚他们一起做下蹲运动。坤坤说:“我不喜欢老师了,再也不去幼儿园了。”

对一些成年人来说,幼儿园体罚也带给了他们很多阴影。一位家长说:“当年我经常被关小黑屋,上课说话要关,吃饭慢了也要关。”另一位家长则说:“老师稍不顺心就捶我们的后背。”

曹爽还说:“有的老师也会板起脸,一看老师这样,我就害怕。”

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

4岁的芳芳(化名)这几天正在为上幼儿园的事跟父母闹别扭。每次一提去幼儿园,她就一脸不乐意。问及原因,芳芳支吾了半天说:“老师上课问问题,让我们举手回答。她问的我都会,可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不叫我。还有,我们吃饭前老师会叫小朋友摆碗,可是最近一直没叫我摆,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我了。”

专家:童年经历影响性格

幼年播下的种子,决定成年后收获什么样的果。孩子的自我评价意识会在学前初期(3-4岁)迅速发展,这时的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也许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种语气,都可能形成孩子性格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首先,规矩太多可能形成强迫意识。专家认为,幼儿园的各种规矩是必要的。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利。但规矩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严重的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形成强迫意识。因为老师通常只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却很少说明要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惩罚过度会造就两种极端性格。由破坏规矩而受到的惩罚也得有度。幼年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对老师的管教死扛死顶,使矛盾不断激化。二是形成自卑心理。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柔弱,老师的批评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破罐子破摔下去。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往往都会成为问题学生。

最后,得不到重视会让孩子逃避责任。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孩子最恐惧的就是不被重视。最初,孩子可能会做些极端的事,想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徒劳无功,他就会选择逃避责任。

专家们一致认为,幼儿园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做到能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地带。

为什么要了解幼儿园的口碑?


“好的幼儿园,自己会说话”,因为过来人的分享会让她形成许多好的口碑,而这种自发形成的口碑,对我们就是极有助益的参考。

一个幼儿园的口碑不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大家普遍都不认可它。“口碑”听起来虽然有些“道听途说”的意思,但毕竟“无风不起浪”,这样的幼儿园总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存在,不选也罢。

那么,关于幼儿园的口碑可以从何处获得呢?有四种方式供您参考:

1、亲朋好友的推荐;

2、网络上过来人的评论;

3、接园时间亲自到幼儿园门口打听一下陌生家长的说法;

4、询问正在幼儿园就读的小朋友的感受,比如,问问他们是否喜欢当前的幼儿园、老师好不好之类的,别看孩子这么小,有时候他们的感受可是最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呢。

之所以主张相对全面地了解这么多渠道的信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偏听偏信,因为多渠道的信息可以相互印证,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客观的选择。

入园准备不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由父母的焦虑引发儿童焦虑。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就会试图消除宝宝的焦虑。父母这时可能会和宝宝说:“宝贝,幼儿园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好,上幼儿园可好了!”这样说意味着幼儿园是可怕的,如果那地方特好玩,父母觉得宝宝上幼儿园特幸福,就不会这样劝宝宝。父母说这样的话时,明显地也是在说服自己。父母把孩子带到幼儿园,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吸引孩子,也是焦虑的表现。因为父母认定孩子肯定会不喜欢幼儿园,才用自己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孩子。

父母要先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没有解决好,不要给孩子做入园准备。

二、因介绍不当引发对幼儿园失望。

对幼儿园介绍不当会引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失望,因此给孩子介绍幼儿园时,尽量不要说以下的内容:

“看,幼儿园有这样大的滑梯,上了幼儿园以后你可以天天在这里玩滑梯了。”

这样说,孩子只记住了天天玩滑梯,以为在幼儿园就是天天玩滑梯。

“老师特别好,她们就像妈妈一样。”

孩子发现,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她们的眼神和处理方式都不像妈妈,在还没有适应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他们在幼儿园可高兴了。”

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小朋友们哭得很厉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还有的小朋友不理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没有安全感。

“幼儿园每天给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儿园的饭可好吃了。”

当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不是熟悉的口味时,可能会不接受,认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感到失望。

如此等等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要用语言笼统地描述幼儿园怎样好,而要用生动的故事给孩子演示一个具体的印象。

三、因分离引发安全感丧失。

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不熟悉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孩子不信任任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这是生存本能决定的。它使得孩子能够自我保护,在成人照顾不到时也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同样会给他们带来恐惧。

孩子出生后将自己在妈妈腹中时听到的声音与妈妈的面孔配对,首先识别出了母亲,即刻将母亲的形象组织到自己的环境中去,成为环境结构的一部分。当母亲出现,孩子就快乐,与母亲分离,孩子就会痛苦。既而,孩子将这种感情扩散到家庭的所有成员中,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分离都会给他带来离别恐惧。这一切都无法在入园时获得完全解决。

作为家长,只能对将要来临的痛苦做好承受准备,预先知道孩子和家人分离后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样,在孩子痛苦出现时,家长就不会觉得承受不了,失去了安抚孩子的能力。

四、由同化到顺应引发心理失衡。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我们前面讲过什么是同化。孩子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要求都回应得非常到位,照顾得体贴入微,小朋友们经常会与自己发生冲突,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但孩子又没有力量让老师和小朋友像家人那样对待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当成长起完全适应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这个同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改变自己顺应幼儿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顺应。顺应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顺应期的处理不当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如果此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在孩子发脾气时也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这样孩子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不但得不到食物,精神上还要更加饥饿,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二天,孩子会带着痛苦和不安再去面对还没有适应的环境。孩子离开家上幼儿园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作为后方的家长一定要给前方的战士——孩子——准备好充足的给养,让孩子发现有一个温暖、坚实、依然如故地爱他的人群在做后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