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3岁,总是好好的爱躲起来生气哭,不听道理,骂不听打不怕,要怎么教呢?

和大家聊聊管教“不听话”孩子的一些技巧:

技巧1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耐心倾听

多数时候,孩子“捣乱”、犯错,都因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被充分倾听和理解了,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

技巧2放弃打骂人,与孩子平等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并且想通过打骂孩子让他服从自己,树立尊严。

要让孩子真正信服父母,就应遵从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技巧3给孩子自由空间,允许犯错

人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错的苗头,非打即骂,期望将错误扼杀在摇篮里,但孩子尝试的机会也给抹杀了。

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犯错,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吸取教训,才能保证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如果孩子的行为危害到自身或别人的安全时,父母应立即制止。

技巧4与孩子多交流,发现孩子长处

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勤对话,找到他们的话题和他们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失败低落需要宽抚时,告诉孩子,你终有一些他人不及的优点,所以只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孩子就是最棒的自己。

相关阅读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宝宝从2岁开始,爸爸妈妈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慢慢变得淘气了,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听话”的孩子真的成为了很多爸爸妈妈心中的一大烦恼。对于不听话的2岁孩子,爸爸妈妈讲道理,可能TA还听不太懂,但是又不能打骂孩子。那么,究竟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呢?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运动能力的发展

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2.自我意识发展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3.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2.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3.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4.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5.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小伙伴中,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3岁的强强是个很个性的小男孩儿,在众人面前爱表现,对大人的批评,高兴时会接受,不高兴时会大声抗议。一位开办幼儿园的朋友认真地对强强爸爸说:“你这孩子可得好好教育了,要不,你会害了他。”理由是,太个性的孩子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也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话。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与坏,可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

那么,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记者采访了我省的两位儿童教育专家。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听话的孩子方便管理。这也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潜意识里更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原因吧。

这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越大,自身经验不足,需要成人的指导才能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来,孩子如果“听话”也许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伤害。

另一方面,孩子不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处处听话,自己就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机会,更没有自身经验积累的机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相对降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如果还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听成人的,这时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会反抗成人的管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家长合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把“听话”与叛逆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孩子太听话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说,强强爸爸的朋友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孩子的培养,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

实际上,我们这里的“听话”,不是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希望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那么怎样培养与父母“合作”的孩子呢?

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独特的个体,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对象,允许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与你合作。

第二,孩子情感和行为的独立是孩子长大、成熟的标志,并不意味着孩子与你作对,非要不听你的话。

第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不要从小就要求孩子长大后实现大人未完成的心愿,这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说:“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但在尝试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孩子会很重视你的建议,合作关系自然形成。

第四,要允许孩子与成人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论。让孩子参与家庭或学校里的重大事情决策,这是对孩子价值的认可,孩子会觉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么,他也会重视父母的建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凡事与父母沟通、充分与父母合作。

第五,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脑子里逐渐建立一个行为判断标准,孩子按照这个标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如何教育太听话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与生性活泼、叛逆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静、听话、乖巧。这类孩子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使他们太内向、太顺从、太娇气,缺乏独立意识和探索能力。

那么,作为这类孩子的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呢?

对于生来听话、乖巧内向型的孩子,首先要允许他的个性存在,不要强求改变他。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生活本领时,确实需要大人的照顾和帮助,父母一定要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为了锻炼孩子,而不顾及他们现有能力而让他们自己去做,长此以往又会使孩子形成焦虑型人格。

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环境影响孩子,使之成为一个既听话又讲道理、既文静又活泼、既乖巧又有独立性的孩子。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急不得,也急不来。

专家建议:

(1)鼓励孩子大胆触摸家里的物品。将危险品、不能动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让孩子去触摸,如电话、电视机、电脑、音响、手机等等,只要孩子有兴趣,不要限制他,让他去学习使用。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动手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2)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扬和支持孩子的主见,并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3)不轻易批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一般不指责他,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

(4)不溺爱孩子。乖巧、听话的孩子,如果太溺爱,就会有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的“毛病”。

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些不好的影响,从而变得不听话。那么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让人烦恼的“不听话”

如果给育儿生活中爸爸妈妈最烦恼的事排个顺序,估计“孩子不听话”,会稳居前三甲。

作为两孩爸妈,真心爸妈其实并不认为我们需要培养“听话”的孩子,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自主”,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做主。

不过,我们也赞同,爸爸妈妈的有些话,还是需要孩子能理解并执行的,比如,在家里家外,都不能混作混闹,影响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事不能做,还有,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好等等。

但是,让很多爸爸妈妈烦恼的是,他们的孩子,连这些要求也做不到。比如:

刚刚告诉过孩子,妈妈的化妆品不能动,一转眼,口红涂了满镜子;

跟孩子反复强调每天上学要收拾好书包,大人送孩子回来还没坐稳板凳,孩子电话追过来了——忘带了作业或者课本;

告诉孩子出门不要乱跑,一转眼,孩子跑没影儿了,吓出爸爸妈妈一身冷汗……

遇到这样的事,大人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这孩子真不听话,我怎么才能让他听话起来?”

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可执行”的吗?

其实,有一个原因,或者说一个“技术”问题,大人通常不会想到——你对孩子发出的“指令”、提出的要求,是否是“可执行”的?

可执行,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任何管理行为,包括指令、规章制度、计划等等,要具备能够被执行的条件,或者执行上的可能性,才能真正被实施,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比如,最简单的,管理一间店铺,你首先会想到,我们要每天保持店堂整洁。但如果你告诉员工“我们要每天保持店面整洁”,估计百分之百不够奏效,因为大家不知道,你要的整洁,是什么程度,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

所以,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店铺成千上万的企业中,“店面整洁”这件事,会具体到玻璃多长时间擦一次、用什么擦,餐桌清理的步骤如何,先用哪块抹布,后用哪块抹布。每一项操作,都有具体的目标和操作流程。

对于管理者来说,让自己的管理具备“可执行性”,是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好的管理者,遇到糟糕的执行状况时,会反思自己指令的“可执行性”,而糟糕的管理者,则会一味责备员工的执行力或者执行态度。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其实都是在做糟糕的管理者,只观责备孩子不听话,却很少反思,你让孩子“听”的那些话,孩子有没有办法听、会不会听。

比如,告诉孩子“别乱动东西”,那么:

哪些东西能动?

哪些东西不能动?为什么不能动?

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动”?什么样的行为是“乱动”?

对两三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他概念全无的事,大人怎么能期待,一句“别乱动东西”,就能管住孩子的各种淘气行为呢?

再比如,告诉孩子“出门别乱跑”,那么:

什么样的跑是大人鼓励的“锻炼身体”?

什么样的跑是大人不允许的“乱跑”?

在哪儿能自由地跑,在哪儿不能随意跑?

为什么不能乱跑?乱跑会有什么后果?

不能乱跑,那么在外面该怎么行动?

不告诉孩子这些,恐怕孩子在外面乱跑的行为,就没有办法改善。

再比如,告诉孩子“每天要收拾好书包”,那么:

“收拾好”指的是什么?

要收拾哪些东西?不用收拾哪些东西?

什么时候收拾?

怎么收拾?

如果一个孩子刚刚上小学,“每天收拾好书包”这个指令,其实他是不知道如何执行的。

这些,都是“不可执行”的指令。爸妈对孩子发出的诸如此类的指令还有很多,比如“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作业”“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同学好好相处”……等等等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概念化、不具体、缺乏简单明确的行动指导、超出孩子现阶段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而且爸爸妈妈还经常犯一个错误:把这样的指令,不分主次、没有顺序地一个又一个不停抛给孩子,让孩子对哪个指令该什么时候执行、谁先谁后,毫无头绪。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个不停发号施令的大人,面对着一个这也不听、那也不听,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双方都烦恼无比。

让爸爸妈妈的话

变得“可执行”的几个具体方法

那么,如何让爸爸妈妈的话变得“可执行”呢?有几个具体方法,学起来并不难,但学会了,会很管用。

第一,对孩子提要求要“具体”,别用“概念”。

希望孩子不做什么,就具体告诉他什么不能、不要做,不要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来高度概括一大堆具体的内容。比如告诉孩子“别乱动东西”,就是用“概念”发指令,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做到,对孩子提的要求应该是这样的:

不要动爸爸妈妈的衣柜;

不要把衣柜里的衣服拿出来丢到地上;

妈妈梳妆台上的东西是妈妈用的,你想看的话,要找妈妈带你看;

厨房里的东西是做饭用的,不是玩具,不能拿来玩……

这样,孩子才会对“别乱动东西”有清晰的概念。当然,你可能没有办法一次性把所有不能乱动的东西都告诉孩子,那么,就在每次遇到新问题时,就事论事,继续告诉孩子,这件事是不可以的,而不要去重复空洞的“别乱动东西”的概念。

第二,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给他具体明确的正面指导,别用“不要”来发指令。

比如,很多爸妈会告诉孩子“别丢三落四”,然后发现孩子还是收拾不好书包,还是经常丢这丢那。“别丢三落四”就是无效的指令,孩子并不确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叫丢三落四,他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不丢三落四。

其实爸爸妈妈这样“命令”孩子,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东西照顾好,那么,就换个方式,把“不要怎样”,变成具体明确的“要怎样”。比如,告诉孩子: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要把文具盒、书、作业本都装到书包里;

出门时,检查一下红领巾和小黄帽;

放学时,要把水杯、文具、书本都装到书包里,不要落在课桌上和桌斗里……

这样在每一件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上给孩子正面、具体、明确的指导,孩子才会慢慢地对某件事该怎么做建立起概念来。

第三,不要发超出孩子理解和执行能力的指令。

比如,很多妈妈为两三岁的孩子“不收拾玩具”特别烦恼,但却常常忘了,这么大的孩子,是无法理解什么叫“收拾”的。

那么要想让孩子能开始养成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妈妈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几个玩具筐,然后给他示范:

宝贝,咱们玩完了积木,放在这个筐里;玩过的汽车,放到那个筐里……

这样,孩子就可以按照妈妈的样子,一点一点学习归纳和整理玩具了。——当然,也不要希望你教孩子一次,孩子就能做得很好,学会“收拾”,我们只要耐心地带着孩子一点点往好的方向走,等待他慢慢成长就对了。

第四,多指导,多示范,少命令。

为了说明指令的“可执行性”,我在前面借用了“管理”这个词。

育儿和家庭教育,本质上都不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理”或者“管教”,而是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合作,要达成有效的合作,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不停抛给孩子一个又一个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的“指令”,而是多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帮孩子学会,什么样的事,应该怎么做。

很多爸爸妈妈烦恼孩子“不听话”,恰恰是因为给孩子发的“指令”太多了,很多孩子,都是每天生活在大人的各种“指令”之下,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把不断对孩子发号施令,变成在各种大小事情上给他提供指导和示范,“不听话”的烦恼,应该会大幅度减少。

拯救不听话的孩子


乱发脾气、无理取闹、撒泼打滚。不打不骂,拯救孩子的“不听话”!很孩子的家长都爱打孩子,也有很多家长会哄着孩子,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当孩子在商场玩具柜台前,坐在地上又哭又闹非要买玩具的时候;

当孩子在路边摊小吃旁边,撒泼打滚非要吃脏兮兮的炸香肠的时候;

当积木倒了、饼干碎了,甚至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就扯着嗓子哭开,怎么哄都不管用的时候。

起初我们还有几分耐心,好言好语、温声细气的哄啊、劝啊,但统统无效,反而越闹越厉害时,实在没招儿了,可能真的会一冲动就给ta几巴掌。

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管轻了,没用;管重了,又怕伤了孩子。

孩子撒泼打滚、无理取闹、大发脾气的时候冷战、关小黑屋,对孩子不好;打孩子,伤害更大;那到底还有什么方法可用?

“打”是最烂的管教方法

不仅没用,反而贻害孩子一生

虽然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知道打孩子不对,但实在搂不住火儿的时候,还是会给孩子噼啪一顿揍。

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聚会,餐桌上聊起了大家都打没打过孩子的问题。

小到2岁多的男孩,大到7、8岁的女孩,基本没有从没挨过打的。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被打大的吗,现在不都好好的,有那么严重么,小题大做!

打孩子的害处可能不是当下就能觉察的

但隐患可能危及孩子一生

01让孩子变得爱打人、暴力倾向

史宇老师曾经接待过一个来做咨询的爸爸:

他特别苦恼的就是孩子太爱打架,已经被老师找过很多次家长了,为此还换了学校。

但孩子打人的情况依然没有半点减少,孩子一天最多能打11架!小到被别的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就把人给打了。

了解后才知道,原来问题在爸爸身上,爸爸平时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再打别人,我就揍你!”

导致了孩子从小就认为:暴力的人最有权利、最有力量。

所有孩子都是模仿着爸爸妈妈长大的。打孩子,就是在用“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暴力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孩子没学会恰当的、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就只学会了动手。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也很容易受挫、受伤,总有人是比他更暴力、更厉害的!

02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极其顺从

经常被打的孩子,可能有一天终将被打“服”,变得胆小、怯懦,为了不挨打变得极其顺从、忍气吞声。

小时候看似听话乖巧,但长大也很容易受人欺负,因为这种骨子里的惧怕早已无法改变,稍被人威胁,就“服”了,从而变得软弱可欺。

所以说,用“打”来管孩子,可能是当下最立竿见影的,但绝对也是后患无穷的。

当下孩子被暴力震慑,瞬间变听话,但心里并没有真的认识到错在哪里,怎么做才对,这是最烂、最无效的管教。

关“小黑屋”惩罚孩子

可能会造成孩子“幽闭恐惧症”

我老公就喜欢用这样的方式管孩子。

儿子犯错后,储藏间、卫生间、甚至门外楼道都成了他管教孩子的“小黑屋”。

导致现在的后遗症就是,儿子会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

我家这样的情况还算是轻的。

有研究显示:不少患有“幽闭恐惧症”的人,都和童年时的创伤经历有关,比如经常被关在小黑屋里受惩罚。

还有的孩子对坐电梯、坐飞机、坐地铁等都有莫名的不舒服感觉,但妈妈怎么问都说不出到底为什么。

很可能这些对幽闭环境感到不适的孩子,都曾有过被关小黑屋的惩罚经历。

那么,孩子犯了错

既不能打,也不能关小黑屋自己反省

总不能什么都不做、不管吧

当然,对于惩罚孩子

史宇老师也给家长推荐了一个

既管用、又无害的方法

“惩罚角”管孩子

有用、还会不伤害孩子

惩罚角,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接受惩罚的一个固定位置。

让孩子待在惩罚角里一定的时间,一是给了孩子缓和过激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让孩子有独自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犯了错,就会收到惩罚!这也是对自己犯错后果的一种承担。

但惩罚角的设置和使用,很有技巧,要用对了、用好了,才会有效、又无害。

一惩罚角的位置——客厅内的开阔空间

惩罚角一定要设置在开放的空间内,而不是一个密闭空间。

以一个普通居室来说,建议把惩罚角设置在客厅,爸爸妈妈和孩子能彼此看到对方的位置,可以是客厅的一角,也可以是客厅的中间。

彼此能看到,是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也让孩子有“并不是被爸爸妈妈抛弃”的感觉。

同时避免了了孩子被独自关在一个空间里会害怕,或者自己玩起来、睡着了的无效惩罚。

非常不建议将惩罚角设置在

卧室(会让孩子将惩罚和睡觉关联,造成入睡困难)、

卫生间(会让孩子将惩罚和排便关联,抗拒拉尿)、

餐厅(会让孩子将惩罚和吃饭关联,影响食欲和消化)、

台(最容易发生危险和意外的地方)等家中其他的空间。

二惩罚角的年龄下限——2岁

太小的宝宝不适合用惩罚角,由于孩子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会不明白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对于2岁内的小宝宝来说,并不适合用惩罚角来管教孩子。

三惩罚角的范围——1平米左右

惩罚角的范围不能太大,更不能有玩具、电视等吸引宝宝注意力的东西在旁边,以免分散孩子“关注自身错误”的注意力。

通常1平米的范围比较合适,够孩子站立或坐着的空间足以,可以站着、也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完成惩罚过程。

四惩罚时间不能太长——5-10分钟之内

越小的孩子,时间越要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时间,一般5-10分钟为宜。

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比如2岁5分钟、3岁7分钟、6岁10分钟。

孩子不老实待在惩罚角里怎么办?

有些孩子比较皮,或者耍点小机灵,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就是不老老实实服从惩罚,待在惩罚角里,这又该怎么办呢?

允许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上厕所、喝水,即便这是孩子的小伎俩,但在做完这些事情后,依然要回到惩罚角内,并且重新计时。

让孩子知道,这些不是回避惩罚的借口,惩罚依让会执行。

只不过,这些惩罚规则,需要在第一次设立惩罚角惩罚孩子前,就跟孩子说清楚的。

孩子出惩罚角后,父母要做的事最关键

惩罚孩子只是父母管教的一种手段,绝不是目的。

孩子在惩罚角里待够时间后,就可以出来了。

但孩子出来后父母必须及时和孩子沟通,聊一聊这次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才对。

孩子才会在今后的行为中,改正错误。

一些小道具,让“惩罚角”更容易做

可能看完这些,有的妈妈还是会对“惩罚角”该怎么做心里没谱,或者担心孩子根本就不配合。

这不,我特意给妈妈们搜罗了一些,能让“惩罚角”执行起来更容易的小道具:

思过贴

听起来很洋气的名字,很好找、很便宜的小道具,却能很好的约束孩子在“惩罚角”内的行为。

把思过贴贴在墙上,每次惩罚的时候,让孩子的小手必须放在思过贴的手型里。

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惩罚的力度,孩子的胳膊可能会有点点酸。

脚印帖

与思过贴类似,只不过这个可以适当约束孩子的腿,让宝宝能更有规则感的站在原地,不能乱动。

这种用小贴纸固定孩子小手、小脚的方式,可以用在实施惩罚角初期,几次下来就成了一种惩罚的仪式感。

会让孩子感觉到,做错事,接受惩罚是必须的。

惩罚椅

如果孩子对于罚站比较抵触,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张“惩罚椅”,也不必拘束于一个固定的惩罚角位置,执行惩罚的方法是一样的,让孩子在惩罚椅上静坐5-10分钟。

最好是不带靠背的,让孩子坐着的时候不那么舒适、懒散,需要辛苦一点的坐直。

切记,惩罚椅不能太花俏、太有趣,更不能带有灯光音效这种玩具效果,这就达不到惩罚的目的了。

惩罚过程中的

3个“不可以”

孩子已经接受惩罚后,或者正在接受惩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管住嘴。

孩子在惩罚角中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不是用来挨训、挨批的,如果父母还是会唠叨不休、训斥不停,这就让惩罚角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

尤其是下面这些,一定不要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说。

一:不可以讽刺、挖苦孩子

惩罚归惩罚,不要讽刺挖苦孩子,说贬低孩子的话,比如“比猪还笨”,或再训孩子的时候带脏话。

这不仅教会了孩子可以“恶语中伤”他人,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但有时却成了家长自己宣泄愤怒情绪的出口,这就本末倒置了。

二:不可以无休止的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还时不时地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

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

家长的唠叨,会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该听哪一句。越小的孩子,对一长串话通常是听不懂的,更别提家长连珠炮似的一整段话了。

经常唠叨,会导致孩子“失聪”,并不是真的听不见声音,而是对家长的话“0反应”,选择性屏蔽,无动于衷,使沟通失去效果。

三:不可以总翻旧帐

很多家长在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全都重新数落一般,甚至最后都忘记了这次是因为什么教训孩子。

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

自己已经被家长说得一无是处,没有一点优点被父母看到,感觉自己是失败的、不被喜欢的,直至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了。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