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

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

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卫生间不注意关门,孩子经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来,孩子不听,非跟进来不可。妈妈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效果,妈妈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着,或正在看电视,妈妈想悄悄地溜进卫生间时,他不知为什么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讲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很快判断出来,尿裤子不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和家长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么接下来家长问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择喜欢妈妈高兴。就像父母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愿意讨好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很少有孩子会选择要妈妈不高兴。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

对一个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他体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妈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行,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

“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我几乎不相信哪个幼儿会继续选择让妈妈不高兴,只要他选择了明天要妈妈高兴,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最意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

妈妈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卫生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是个游戏,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觉妈妈内心没有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妈妈不高兴。

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感觉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1“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2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3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扩展阅读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张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卫生间不注意关门,孩子经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来,孩子不听,非跟进来不可。妈妈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效果,妈妈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着,或正在看电视,妈妈想悄悄地溜进卫生间时,他不知为什么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讲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很快判断出来,尿裤子不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和家长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么接下来家长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择喜欢妈妈高兴。就像父母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愿意讨好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很少有孩子会选择要妈妈不高兴。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

对一个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他体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妈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行,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我几乎不相信哪个幼儿会继续选择让妈妈不高兴,只要他选择了明天要妈妈高兴,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最意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妈妈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卫生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是个游戏,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觉妈妈内心没有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妈妈不高兴。

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感觉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如果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他会觉得被冒犯、被挑衅,非常生气。他们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孩子,而孩子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式慢慢变得畸形。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首先丧失倾听的兴趣,发展出超过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哪怕这个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道德免疫力;其次,独立意识丧失,不能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第三,心态变得苛刻,对理解他人没有兴趣,兴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观点征服对方,占据上风——这样的人生活中常见,他们和“他人”几乎没有共同认可的观点,几乎从来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宜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我老家管这种偏爱抬杠的人叫作“杠房出生的”。表面看,这些人说话总是一分为二,又全面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观点:你的观点,我的观点。并且前者总是错误,后者总是正确。“杠房出生的人”其实思辨力特别弱,原因是他们的能量不能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别人的话语上,一生也往往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而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产生代代相传的恶习。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第一,“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第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孩子不听讲道理怎么办


友:宝宝越来越调皮,和他讲道理也不听怎么办?不想体罚,还有什么好办法?

茅于燕:你的介绍比较简单,没有讲孩子的年龄,也没有讲具体的调皮内容,所以很难回答。

一般来讲两岁以下的儿童还听不懂道理,所以如果是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必讲许多道理。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这么小的孩子注意力比较短暂,不想让他做甲事情,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乙事情上来,往往可以奏效。

至于越来越调皮,不知是否指活动过多。儿童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活动多是正常现象,不要过多限制。如真是爱动不是多动症,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给以充分的爱,消除紧张刺激,不打、不骂。

2、严格规定作息制度。进餐、午睡、外出游戏、洗澡等,必须定时进行,让他有规律性的生活,对他安静下来有好处。

3、要立规矩,并坚持。短期可能看不出效果,长期下来,会有改善。

4、帮助他渐渐改善他的注意力,设置短目标,并帮他完成。比如干一件容易的事,只坐着玩很短时间就让他出去玩等。任务愈简单,愈容易完成,他的注意力就愈集中。

5、表扬他从事安静的活动。如看图画书、玩拼图、搭积木等。

6、教他学会基本技巧。有时挫折、失败、不会往往会使他出现撒野行为。如果他能干好一些事,他的情绪会好一些,也就能安静些。

7、教孩子会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到院子里去奔跑一会儿、大声唱唱歌、跳跳蹦蹦、撕撕纸、槌打枕头等。

8、每天要有一定时间(2-3小时)让孩子在户外玩,散发他一些体力。

9、家长自己不要太紧张,自己的紧张会影响孩子。

亲子早教:家长要跟孩子讲道理


亲子除开平常的劝诫外,父母也要在具体事儿中来教孩子大道理,那样孩子才会愈来愈听话。菲和大部分独生子一样,对指责、文化教育很比较敏感。不给她讲理吧,毫无疑问不行;但逮着事情就瞎说一气吧,又会损害孩子娇嫩的心。那麼,菲的妈妈是怎样和她讲理的?家长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家长怎么跟孩子讲道理?妈妈常带菲去姑姑家,菲和小表弟很投缘。有一次,菲偷偷将堂弟的玩具带到了家。被妈妈发觉后,她很焦虑不安。亲子

妈妈沒有立即指责菲,只是宁静地问她:“假如侄子拿了你的玩具,又不告诉你,你是否会心急呀?”菲点了点头。妈妈然后说:“你侄子如今毫无疑问在找玩具,你给他们打个电话,对他说过几天就把玩具送还给他,怎么样?”菲开心地打过电話,还和堂弟约好啦下星期日去还玩具。

孩子的心是单纯性的,菲拿堂弟玩具这件事情,和大人的“顺手”并不是一个特性。如果我们板起脸严格地指责她,再讲一番“不必拿他人的物品”的道理,孩子那时候将会聪明了、听从了,但内心或许会留有黑影,乃至猜疑自身是个坏孩子,慢慢地欠缺信心,还将会造成青春期叛逆。

菲妈妈的作法很可用,用心平气和替代大动干戈,用换位思考一下的方法,让孩子学好立在他人的视角去看看难题。即便孩子懂了大道理,又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家长怎么跟孩子讲道理?自然,最好是的方式应该是教育 在先。例如:平常,妈妈能够 和孩子玩一玩借玩具的手机游戏——“这一玩具能不能出借我玩一玩?”让孩子了解在获得他人的容许以前,是不可以随意拿他人的物品的;父母还能够有目的性地说故事,文化教育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亲子

有一次,菲和妈妈在大商场里碰到一对母女,哪个五岁上下的小男孩一定要让妈妈给他们买一个高端玩具。这位妈妈不同意,小男孩便坐着地面上痛哭,怎么哄都不行!这位妈妈为免难堪,只能出钱给孩子买来玩具。

妈妈看菲一直回头巡视那对母女,仿佛对刚刚的事儿挺有兴趣爱好,挺有念头,就问她:“你去当审判长,‘评定’一下,刚才那个小jj做得对吗?”意想不到,菲的评定还非常公平。他说,哪个小jj真丢人,坐着地面上耍赖不是对的!哪个妈妈的作法仿佛都不对。

因此,妈妈就给了菲几类回答,让她替这位妈妈挑选应该怎么做:一是将孩子责骂一顿,拉扯回家了;二是没理他掉头就走,藏在一边,等孩子跟回来,回家了复训;三是孩子要什么就用什么。菲想想想说,第二种方式比较好。

家长怎么跟孩子讲道理?然后,妈妈又给菲讲了父母赚钱养家糊口的艰辛,一家人购物都应当量入为出、不和他人盲目攀比这些,菲开心地接纳了妈妈的批评。

幼儿启蒙早教:宝宝越来越不听话了?给崩溃的爸妈支个招


幼儿启蒙成为爸爸妈妈后,互斗的日常生活,才宣布拉开帷幕。孩子玩出的花式,虽然叠加层数不穷,倒也是万变没理在其中宗。大伙儿的这种烦恼,小丁妈又为什么会不清楚?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怎么办?

一言不合就闹脾气,该怎么办?

回绝跟他人共享,该怎么办?

是不看场合说哭就哭,该怎么办?

跟大伙儿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小丁妈发觉,针对如何正确合理地「教导」孩子,大伙儿的见解相距甚远。应对孩子的小情绪,究竟怎么做才算是恰当的呢?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怎么办?幼儿启蒙

操纵情绪

从爸妈学起

孩子乖起來柔美讨人喜欢,犯问题的情况下也是另一幅丑恶嘴脸:每天早上必须闹一轮起床气;在大型商场里痛哭大喊非得买新玩具;和小孩子玩着玩着竟然打架了;不许看电视剧就撅起嘴巴没理人……

这种情景很多人都是感觉机缘巧合,仅是想一想就发火。怒火中烧的你,是禁不住立即怒骂,還是果断早已抡起了掸子?

不要这样,深吸气!不必口中说着「育儿教育」,自身却先破口大骂了。

请记牢,爸妈要学好操纵好自身的情绪,这才算是解决孩子情绪难题的最好防范措施。

争当高情商的爸妈

情商就是指人到情绪、感情、信念、耐受性挫败等层面的质量,决策着一个人的满足感和优越感。某种程度上说,它乃至比智力更关键。

高情商的爸妈,更非常容易觉察到孩子情绪上的起伏,可以充足了解出現情绪的缘故,明白怎样慰藉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平复心情。

一般来说,孩子情商会遭受父母的危害。

一个高情商孩子有着抑制欲望的能力、为长久考虑到的能力、激励自己的能力、了解他人语言小表情的能力,及其解决日常生活高潮迭起与低潮期的能力。

情商较差的爸妈是如何的?

忽视型父母:轻视,忽视或者忽视孩子的消沉情绪;

压抑感型父母:指责,斥责乃至处罚孩子的消沉情绪;

纵容型父母:一味宽容孩子的情绪。尽管能深有体会,但不出示必需的具体指导,也不给孩子的个人行为划界线。

父母是孩子最好是的教练员,孩子会从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培训怎样办事为人处事。

因此,爸妈最先要明白情绪管理方法,擅于操控自身,调整情绪,从容应对日常生活的分歧,立即克服紧张的心态。

给爸妈们的情绪管理方法小提示:

留意自身的生理学转变,時刻提示自身

当察觉自己心率、吸气加速,四肢全身肌肉紧绷时,你可以确立地了解:哦,我生气了!

临时不和孩子沟通交流

在气头上的情况下,都会作出下一秒就后悔的事。但这个时候,并不是给你一言不发回身就走,而要告知孩子:爸爸妈妈生气了,要去理智一下。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怎么办?幼儿启蒙

根据系统软件的方式,调节自身的情绪

这儿详细介绍一个「2 - 8 - 4 情绪回归分析法」:用鼻部渐渐地呼吸,内心念叨 2 拍;气沉丹田,屏息,维持 8 拍時间;最终以嘴渐渐地呼吸,再念叨 4 拍。这般不断,直至情绪恢复。

恢复好自身的情绪后,再跟孩子谈一谈

用客观的心态,问一问孩子,为何不开心?要想哪些?假如做错事,应当怎样挽救?那样,孩子也渐渐地会学好一些为人处事方式,搞清楚闹情绪不可以解决困难。

没憋住该怎么办?

万一确实一时无法控制自身,骂了孩子。那麼,之后一定要亲身跟孩子致歉,修补和孩子中间的关联。

要记牢,针对孩子而言,爸爸妈妈每一个人全是关键的,一方不可以替代另一方位孩子致歉,务必是亲身的。但是,协作倒是能够 考虑到,一方发火就先去恢复情绪,另一方来解决孩子情绪难题。

孩子有情绪

究竟应当怎么处理?

做为成人,应对各式各样的事儿,自身的情绪也会出现许多 波动。早已作为父母的大家还是必须持续调节,何况是为人处事未深的孩子。

孩子有情绪时,大家应当:

仔细体悟孩子,充足掌握情况。

运用好孩子情绪化的时间段,作为提升亲子沟通、对孩子具体指导的好机会。

对孩子的情绪深有体会,倾听她们的心里话,认同她们的情绪。

协助孩子学好表述情绪,用語言为情绪贴标签。

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怎么办?划分界线,决策好奖罚方法(奖罚方法并不是指责骂或体罚,它能够 是一起担负家务活,一起进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