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以逗孩子吗?“捉弄”孩子跟“逗”孩子有何区别?我们身边经常会有很多成年人以“捉弄”孩子为乐,他们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哭泣和害怕,这样做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可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有一次家长的女儿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就问她怎么了。圆圆说:“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她爸爸解释说,他下班前临时开会,有个同事就对圆圆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接下来的几天里,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问她做了什么梦,都是说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独自走了。由此可见,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后来尹建莉和先生达成共识:宁可得罪同事,绝不“得罪”孩子。当然,单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有些大人会在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愿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鸡鸡之类的动作。或者看一个小女孩极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直到小女孩急得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比如有一位妈妈在晾床单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藏猫猫的游戏。她和孩子分别站在床单两边,互相看不见,然后每喊一声“猫儿”,俩人就同时从床单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则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接下来的“猫儿”还是从左边探头。以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猫儿”上,该子会为自已的成就感兴奋不已。这就是在“逗”孩子,而不是“捉弄”孩子,这位妈妈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了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逗”孩子但不要“捉弄”孩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习惯。

扩展阅读

家长和孩子不要轻易“算帐”


觉得自己如果毕业后不能多挣钱的话,真是太对不起父母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再跟他算账,我们就得要好好掂量一下了。

我的儿子从学校回来跟我说:“妈妈,老师说你们为我花了很多钱,到底花了多少钱呢?”我想,和孩子“算算账”也许是有必要的,至少让他知道父母的艰辛,懂得养育之恩。于是,我就罗列了一大堆儿子自出生以来的各种费用,然后用计算器累加了一下,把结果告诉了他。

几天后,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是不是盈盈的爸爸妈妈更喜欢她一点?”我听了有点奇怪:“为什么这样说?”儿子说:“盈盈也叫她妈妈算了一笔账,她家花在她身上的钱比我们家花在我身上的多!”

和孩子“算账”,虽然可以起到“感恩教育”的作用,但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小孩子喜欢攀比:“你看,我的父母已经为我花了20万元啦,你的父母才为你花了10万元。”“我比他少了2万元,今年我要我爸妈为我再多投入一点,否则太没面子了。”

有的孩子也许会因此感到委屈:“为什么我的父母就那么小气?”小孩子可能会因此错误地“悟”出:我的父母给予我的爱不及别人的父母。

对于“算账教育”,我认为,在培养孩子对父母抚养的感激之情方面,应着重于具体、生动、细微的事情上。比如,父母为了挣钱养家如何地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孩子生病时怎样地牵挂、担心、照料;在为人处世上为孩子做出榜样……

这些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事情,反而在平时比较容易被孩子们忽视,但这些地方正是做父爱、母爱最真挚的集中体现。

其中的点点滴滴、丰富细节,经常讲给孩子们听听,比起一份流水账的枯燥呆板,显然更加动人,更贴近孩子心灵,更利于植在孩子脑海深处。

给孩子算账不如多给孩子讲讲生活当中的成长小事情,让孩子学会感恩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孩子哭闹,家长要不要理他?


孩子哭闹,家长要不要理他?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伴随着哭泣,妈妈不给买玩具,摔了跤,被小伙伴打了一下,让老师批评了……孩子哭了,作为父母,你通常怎么处理的?专家认为,允许孩子充分表达委屈、悲伤等负面情绪,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孩子垂泪父母心焦

“孩子一哭我就难受”:自从当上老爸,朱先生事实上非常抑郁,却又不能对别人说。“电视里、广告里的小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的,怎么轮到我们家,就这么受不了呢?”朱先生禁不住痛苦地说:“孩子现在十个多月,每天晚上还是要哭好几次,每次孩子一哭,我的心就揪起来了,焦虑得不行。”

“小孩都是要哭的,随他哭去。”自从邻居一家搬来后,胡小姐总是不时听到他们家2岁小孩的哭闹声。听起来,孩子哭了,他们似乎都不大哄的,有时候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连胡小姐都听不下去了,怀疑这孩子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可是见面和邻居聊起来才知道,这家的父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不能孩子一哭就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小孩都是要哭的,哭是一种表达,应该让孩子充分表达才对。”

帮孩子之前先“帮”自己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会使得他的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会不断加剧,最后变成进攻性的行为,或者导致消极沮丧的态度。

专家表示,在处理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孩子的哭而导致的焦虑、无力的状态,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机会。

探寻哭泣的深层原因

在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摆脱悲伤和抑郁。

先天气质:孩子的气质可能是造成孩子爱哭的原因之一。家长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夫妻二人的情绪如何,是经常表现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温和而善解人意?如果是前者,父母已经在无意识中为孩子哭闹、任性做了榜样。

缺乏安全感:还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安全感差,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如别的小朋友,周围的一切总能对自己造成威胁。在这样的情绪下,只要遇到一点麻烦,孩子就会哭鼻子。这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

亲子关系疏远:还有一种爱哭闹、任性的孩子,是因为疏远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如今许多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看管,结果孩子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只能通过哭闹来宣泄自己,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因此,当孩子能够听懂大人的话时,家长最好要做到在孩子不哭的时候也常常爱抚他。如果家长只是在孩子闹的时候才抱他,孩子很快就会变得更爱哭闹。

如何帮孩子减少眼泪

1、找个乐观的小伙伴

对于不容易适应新环境的宝宝,父母最好请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然后再带自己的宝宝去“回访”。以此为开端,帮他接触更多的小朋友、熟悉他们的爸爸妈妈。

2、父母先沉住气

面对宝宝的哭,父母在确认没有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最好轻描淡写地说一声“没关系”,宝宝会因此觉得自己真的是安全的。等宝宝安静下来,再讲道理,让他知道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3、听故事做游戏

借助听故事、讲图画书的方式,对宝宝进行勇敢者教育,使之模仿故事中的主人公,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坚强的宝宝。

4、鼓励宝宝说出来

鼓励宝宝在遇到困难或有要求时说出来,爸爸妈妈才有可能帮助、满足他。

5、学习承担挫败感

教宝宝掌握一些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平时放手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学会适当承担一些挫败感。

6、转移目标

在宝宝情绪失控的时候,妈妈最好给他一些新的提示。当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的方式,使宝宝的情绪平静下来。

7、撤回你的关注

如果宝宝对父母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父母就要立刻撤回对他的关注,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宝宝分开,但是,态度要平静,不要让宝宝感到你生气了。 

家长不要被孩子用哭闹要挟


对于任性的宝宝经常会以哭闹来挑战家长的耐心。父母看到宝宝哭闹不止自然也就应允了孩子的要求。可是这样下去,会助涨宝宝的任性,从而一发不收拾。

1.家长对独生子女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孩子爱而不娇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施以正确教育。在家里,把孩子置于受教育的地位,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吃东西时有意让他分给每人一份。培养他做力所能及的活,凡是他们自己能干的事,让他们自己干;如自己穿衣服、洗脸、吃饭、扫地、摆餐具等,家长不应包办代替。

2.正确对待孩子的哭。哭之前积极预防,哭的时候正确对待,哭后加强教育。在孩子爆发哭之前自然而然地转移孩子注意对象,改变原来所处的环境,这样把孩子从想哭、准备哭的体验中引到完全不同的体验中。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不会以哭闹作为满足自己要求的手段。

3.家长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必须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本来是正确的,但有时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了,不能坚持正确的教育。有时父母坚持严格要求,而祖父母却怕苦了孩子,急忙满足孩子不正确的要求,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正确的观念不能形成。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商量做到一致的教育,一致的要求,一致的态度和方法,十分重要。

孩子爱捉弄别人怎么办


捉弄顾名思义就是戏弄的意思。孩子爱捉弄别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由于孩子的自控力差,性格比较粗暴、任性、自私、神经质。

2、环境的影响使有些孩子爱捉弄别人。如家庭、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同伴中坏的行为等。因为孩子好模仿,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爱捉弄人,孩子就会模仿他们而爱捉弄人。

怎样帮助爱捉弄别人的孩子呢?

1、发现孩子有捉弄别人的行为,成人应首先弄清原因,然后耐心地引导孩子改掉捉弄人的行为。如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小猫钓鱼”、“快夹玻璃球”等有趣的游戏,使他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任性、自私的孩子,家长应做到不溺爱孩子,并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2、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如果有捉弄人的行为,要敢于在孩子面前作自我批评,并及时改正。

3、应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让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要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和同伴中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制约不文明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正确地与同伴交往,在友好交往中形成谦让、礼貌、关心别人等良好的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