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如果毕业后不能多挣钱的话,真是太对不起父母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再跟他算账,我们就得要好好掂量一下了。

我的儿子从学校回来跟我说:“妈妈,老师说你们为我花了很多钱,到底花了多少钱呢?”我想,和孩子“算算账”也许是有必要的,至少让他知道父母的艰辛,懂得养育之恩。于是,我就罗列了一大堆儿子自出生以来的各种费用,然后用计算器累加了一下,把结果告诉了他。

几天后,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是不是盈盈的爸爸妈妈更喜欢她一点?”我听了有点奇怪:“为什么这样说?”儿子说:“盈盈也叫她妈妈算了一笔账,她家花在她身上的钱比我们家花在我身上的多!”

和孩子“算账”,虽然可以起到“感恩教育”的作用,但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小孩子喜欢攀比:“你看,我的父母已经为我花了20万元啦,你的父母才为你花了10万元。”“我比他少了2万元,今年我要我爸妈为我再多投入一点,否则太没面子了。”

有的孩子也许会因此感到委屈:“为什么我的父母就那么小气?”小孩子可能会因此错误地“悟”出:我的父母给予我的爱不及别人的父母。

对于“算账教育”,我认为,在培养孩子对父母抚养的感激之情方面,应着重于具体、生动、细微的事情上。比如,父母为了挣钱养家如何地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孩子生病时怎样地牵挂、担心、照料;在为人处世上为孩子做出榜样……

这些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事情,反而在平时比较容易被孩子们忽视,但这些地方正是做父爱、母爱最真挚的集中体现。

其中的点点滴滴、丰富细节,经常讲给孩子们听听,比起一份流水账的枯燥呆板,显然更加动人,更贴近孩子心灵,更利于植在孩子脑海深处。

给孩子算账不如多给孩子讲讲生活当中的成长小事情,让孩子学会感恩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相关阅读

亲子早教:家长不要轻易拒绝宝宝


前不久前,阅读者黄女士拨通信息时报“亲子早教窗口”频道,体现自身三岁的孩子小毛毛自尊很强。假如父母的心态让小毛毛感觉自身“丢面子”,他就以不开心、又哭又闹等方法表述自身的抵抗。亲子

亲子例如,刚吃过晚餐,黄女士在餐厅厨房洗碗,小毛毛就搬着小凳子回来,还要一起洗碗。假如黄女士坚持不懈不许他洗,他便会很不开心,乃至会迁来姥姥当“背靠”,一定要洗碗。

对于此事,广州心早教机构的老师强调,2~三岁的孩子刚开始拥有自我认同,自觉性也一天强似一天。不管做啥事,宝宝总应说上一句“自己”,弦外之音是无需帮助,自身单独进行,其胆量得以令大大家惊讶。

而这时候的孩子,也刚开始留意他人对自身的点评,期待被别人说“好”。以便获得亲人和亲戚朋友的赞美,有很大的不做到目地绝不罢休的气势。如同小毛毛有求于姥姥,这时候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母亲一直对我说‘不’,还说我小做不太好,可她越那么说我也越想试一下。姥姥不一样,她基本上每一次都能考虑我的规定,有时候还教我做,我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办事,让我认为很引以为豪。”

亲子老师强调,孩子自尊的萌芽期,是她们往上的本质驱动力,父母一定要仔细关爱才对。由于,“不许做”、“不安心”事实上是对孩子的不重视,它会损害孩子的信心和自尊,使之造成自卑心理,并对父母造成不良情绪,乃至使彼此的关联对立面起來。

提议1 适度考虑宝宝心愿

针对这些宝宝有意义的事、沒有风险的事儿,如洗碗、刷碗、摆餐具、拿东西、倒垃圾……则尽可能让孩子去试着,父母还应造就机遇让她们多做。

自然,宝宝做这种事儿时,有挺大的手机游戏成份,但要是孩子玩得开心,获得了“锻练”,又考虑了她们的自尊,父母不妨一试?就算是过后自身再不便一点“返修”,也是非常值得的。

提议2 柔和语调表述缘故

自然,还要让2~三岁的宝宝搞清楚,的确有很多事儿她们现阶段还不可以做,例如独自一人搬较为重的物品、自身倒开水、自身安电源插座、自身横穿马路等。

但父母在向宝宝说“不”时,最好是另外向宝宝表述缘故,并依靠一些看得清或莫的见的客观事实,让孩子真实了解并紧紧记牢。亲子此外,父母的心态一定要柔和、细心,让孩子有被重视的觉得。

早教文章:“多动症”帽子不要轻易扣


暑假里,许多 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及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化的孩子变成注意力培训机构、心理辅导中心和注意力缺陷暑期夏令营的“中坚力量”。新闻记者发觉,近期许多 家长竞相带著孩子求诊于各医院的儿童多动、注意力缺陷等儿保医院门诊。但是权威专家也提示,家长不必随便给孩子扣上儿童多动症的“遮阳帽”。

有关培训机构暑假受欢迎

孙小姐的孩子昊昊5岁,平常非常好动,在幼稚园里常常和伙伴玩耍,在家里都不听家长得话,这让她和老先生确实头痛。眼见孩子就需要上中小学了,孙小姐决策带孩子到亲子早教中心报名参加一些训炼注意力集中化的培训机构,期待能为此提升孩子的自制力。

前不久,新闻记者从一家亲子早教中心掌握到,暑期至今,此类对于注意力不集中化少年儿童的培训机构报考状况十分受欢迎,大概每日必须收到数十位家长的热线电话。到目前为止,其各分部早已接纳了200多名小孩子的报考。据统计,这种培训机构关键从塑造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下手,进而使孩子把握恰当的学习的方法,因而吸引住了许多 家长的关心。

注意力缺陷成求治受欢迎

放假了后,陈女士带著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晓静再度赶到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咨询顾问粟星瑜的数次协助下,本来注意力不集中、授课注意力分散化、自制力差的晓静早已拥有挺大的改变。粟老师说,像晓静那样的孩子历经心理状态个人行为训炼、趣味小游戏训炼等多种多样方式后,注意力有希望逐步提高。

据悉,在暑期前,家长资询都集中化在休息日;在暑假里,孩子拥有更充足的時间,许多 家长都借着这一段空闲时间带孩子到中心资询。现阶段,均值一周大概就会有30人数接纳注意力训炼指导,总数比平常升高约三成。

除此之外,在少年儿童医药学中心生长发育个人行为小儿科2020年暑假2次对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化少年儿童的“向日葵花”暑期夏令营中,有50好几个家中积极开展。根据具体指导家长、教师应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促使这种6至10周岁以上、有注意力缺陷的少年儿童根据主题活动,拥有一定水平的发展。

“好动”不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咨询顾问朱雪琴教师提示家长,假如察觉自己的孩子平常好动、爱玩、写作业不专心致志,不必随便认为自身的孩子便是得了注意力缺陷或儿童多动症。

“做为咨询顾问,我不会认为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由于孩子有较强的延展性,一旦告之家长孩子有儿童多动症得话,家长便会用不一样的方式文化教育孩子。”朱雪琴教师注重,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差别,不能用统一的尺标来考量,“越发年纪小的孩子,其注意力集中化的時间越少。但是,因为个别差异的存有,孩子的兴趣爱好点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有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化将会是由于对目标没什么兴趣。”对于此事,朱雪琴觉得,家长应给与孩子恰当的正确引导,协助孩子一起发觉他的兴趣爱好点。

“好家长”OR“坏家长”宝宝说了算


给宝宝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希望,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做了。如果宝宝令人满意,你的欢喜之情不溢于言表也难;反之,就会失望,甚至有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也会以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来衡量和要求爸爸妈妈呢?

宝宝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宝宝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宝宝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宝宝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

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宝宝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宝宝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宝宝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尊重是了解、发现宝宝的起点、培养宝宝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宝宝,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统一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宝宝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宝宝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每个宝宝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

•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宝宝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宝宝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宝宝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宝宝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宝宝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宝宝最终迷失自己。

宝宝眼中的“坏爸爸”“坏妈妈”

•不讲卫生的莉莉爸

关键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莉莉:爸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抽烟,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烟味儿!他还乱扔臭袜子,害得妈妈跟在他后面收拾,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有时候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呢,好脏哦!

分析:宝宝的生活习惯常常是你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很难想象浑身都是坏习惯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宝宝。但是,如果家庭中还有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爸爸或妈妈,那他(她)对宝宝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宝宝往往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会否定你身上的坏习惯。就像莉莉,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不讲卫生的爸爸当然成了她眼中的“坏爸爸”了!

•“狠毒”的小鲁父母

关键词: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

小鲁: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老是打我骂我,他们总是嫌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什么都不敢做,也什么都不敢说。我是不是他们从垃圾堆捡来的?

分析: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粗暴对待宝宝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他们缺乏的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学习并实践先进的育儿方法。打骂行为不一定能对宝宝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宝宝的身体和心灵。

小鲁被打骂得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所生的了,他的爸爸妈妈怎能不成为他心目中的

“坏家长”呢?

•成天争吵的大丁父母

关键词:不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丁: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有时吵着吵着就会打起来。每次我都吓坏了,可他们看也不看我,只是不停地打呀打。我真的好怕!

分析:夫妻之间出现矛盾太正常了,只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同,一部分夫妻会吵吵闹闹,而且当着宝宝的面。这种做法给宝宝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要知道,在一个争战不休的家庭里长大的宝宝,他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很难给别人以宽容与理解,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许多年轻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忙家务,忽视了配偶及宝宝的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给宝宝造成伤害。

•外婆嘴里的“坏爸爸”

关键词:宝宝会受他人意志影响

安琪:听外婆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嫌我是女的,打算将我送人呢,好在外婆不同意!外婆要我长大了别给他养老,我最听外婆的话了!

分析:婆媳、公婿等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矛盾,甚至冲突,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还不具备明辨事非的能力,对事情的好恶与评判往往来源于自己最亲近的人。此时,如果你将自己对他人的好恶强加给宝宝,利用宝宝的单纯报复他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宝宝纯真的感情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外婆长期“恨爸爸”的教育中长大,爸爸不成为安琪心目中的“坏爸爸”也难!

如何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信宝宝不喜欢你!

1.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

宝宝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宝宝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宝宝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宝宝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宝宝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宝宝交流

关心宝宝,首先是善于与宝宝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宝宝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宝宝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宝宝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宝宝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家长可以“逗”孩子但不要“捉弄”孩子


家长可以逗孩子吗?“捉弄”孩子跟“逗”孩子有何区别?我们身边经常会有很多成年人以“捉弄”孩子为乐,他们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哭泣和害怕,这样做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可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有一次家长的女儿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就问她怎么了。圆圆说:“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她爸爸解释说,他下班前临时开会,有个同事就对圆圆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接下来的几天里,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问她做了什么梦,都是说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独自走了。由此可见,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后来尹建莉和先生达成共识:宁可得罪同事,绝不“得罪”孩子。当然,单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有些大人会在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愿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鸡鸡之类的动作。或者看一个小女孩极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直到小女孩急得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比如有一位妈妈在晾床单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藏猫猫的游戏。她和孩子分别站在床单两边,互相看不见,然后每喊一声“猫儿”,俩人就同时从床单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则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接下来的“猫儿”还是从左边探头。以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猫儿”上,该子会为自已的成就感兴奋不已。这就是在“逗”孩子,而不是“捉弄”孩子,这位妈妈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了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逗”孩子但不要“捉弄”孩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