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就能够体现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当孩子喜欢模仿各种人物角色时父母们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之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是因为在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0-6岁这阶段被称为儿童“儿童模仿敏感期”,因为在该阶段的孩子中枢神经和大脑结构正处于高速发育的阶段,所以对外界所闻所见都比较敏感。

特别是在孩子的2岁后,是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因此在该时期家长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的周围环境,必须尽自己做大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否则孩子很容易就会沾染一些恶习,思想也会有所扭曲,很容易就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料不到的傻事。

家长们平时一定能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学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动作,而且还乐在其中,拉着自己一起扮演。

其中最为典型和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都喜欢过家家,扮演父母或者医生和患者等角色,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结果,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的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或者电视人物剧情来模仿人物的言行举止,而且还一板一眼,十分有模有样,让人觉得有拿奥斯卡最佳演员奖的潜质。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模样别人的趋势时,就要注意孩子所接触的事物是否是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并通过后期的指导来增强孩子的模仿能力,开发孩子的大脑思维和提高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孩子这些幼稚的过家家行为,因为里面蕴藏了许多令你们意想不到的大学问!

孩子在模仿中能更好的理解规则

就拿孩子模仿小商贩卖东西来讲,里面蕴含了许多经济问题,即使孩子不是很了解,但是在一系列的模仿中,孩子能快速的掌握经济中的一些规则,知道要怎么喊才有什么买,怎么卖才有人要,所以在以后的财商学习中,孩子能更快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经济理论。

孩子在模仿中能更好的理解他人

小孩子很难做到理解他人,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模仿能让孩子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坏毛病,并能立即的改正过来。

就比说在《爸爸去哪儿》中,张亮让天天扮演村长,而自己饰演爱在村长讲话时捣乱的天天,就这简单的角色扮演,让天天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的改正过来,正是这简单的模仿,让天天学会了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这其实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让天天变的更加的懂事和善解人意。

孩子在模仿中能学习到许多技能

为什么小孩子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原因很简单,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模仿,所以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孩子会有意识的去主动学习和模仿外语的发音,因此孩子会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到许多技能。

再比如说孩子在看电视剧时,会从中学习到遇到人身危险时打110向警察求助;遇到生命危险时打120求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绿灯的时候才能过斑马线等等相关的生活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孩子自己通过观察和模仿发现的,所以会比父母告知记得更清楚。

模仿能让孩子变的更加的聪明,但这一切都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所接触的事物,孩子看的电视剧一定不能有暴力、黄色情节出现,要保住孩子所闻所见都是健康的,否则很容易就会造成悲剧,比如有新闻曾爆出十岁的女孩模仿光头强,用电锯锯伤自己的妹妹;

小男孩模仿动画片人物,认为自己能飞,从楼上跳下,导致死亡等等一些孩子模仿失败的案例,其中最大的责任就是在于他们的父母,如果在孩子模仿鼎盛时期,父母没有加以引导,孩子很容易就会思维扭曲,因判断不清事情的真伪好坏,会轻易做出一些极端的傻事。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自己本身了,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说父母自己在平时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做出暴力、粗俗的行为,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低俗的话,因为孩子很容易就会模仿你们的举止形态,沾染一些你们的恶习,不利于孩子往后的身心发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知识

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摔倒碰伤膝盖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清洗伤口,再系上绷带。可是,当孩子情绪受伤时,我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了。面对孩子反常的情绪,我们该有怎样的反应?如何去进行疏导?

上幼儿园中班的亮亮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他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毫无理由地被拒绝了。到家看见妈妈,他委屈得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样子,只是跟亮亮说:“都是小男子汉了,还哭啊。”他又转向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可是妈妈也没有耐心听他说,只是一味地指责他:“就知道哭,真窝囊!”结果,亮亮更加沮丧了……

不为他人所理解,这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种体验。当你向别人诉说你的感受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别人能不加评判地接受你的情绪。当你坐下来理智地思考解决办法之前,你需要一段时间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是一样。可是很多父母往往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反应和孩子的期望截然相反。

那么,面对孩子的反常情绪,父母都会有些什么反应呢?

对待孩子情绪的三种反应

1.冷漠:那有什么?

冷漠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缺乏反应,缺乏兴趣,缺少关心”。父母常常由于工作太忙而冷落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被孩子理解为“爸妈对自己漠不关心”。如果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感受时,你毫无反应,或者说些责骂的话语,如“窝囊废”之类的话,孩子就会这样想:“爸爸妈妈一点儿都不关心我。他们不爱我。”

2.同情:我真难过,你真可怜!

与冷漠截然相反的另一端是同情,同情往往是指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为孩子的忧愁而忧愁。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提供给他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同情心态。这样孩子更会觉得自己可怜,而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信心。

3.移情:看来你很害怕离开你的朋友。

移情就是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当你对孩子表现出移情时,他会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爸爸妈妈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痛苦、恐惧、失望、愤怒或沮丧,并且能够谅解,同时又能比较明智地为孩子提供鼓励和帮助。移情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有效地使孩子摆脱这种情绪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种常见的反应中,移情是最好的一种。移情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接受,有利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亲密而互相信任的、健康的亲子关系。

当宝宝开始逆反时,父母怎么办?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过了整天要妈妈的一两岁,宝宝就开始变得闹腾了。和父母做对、故意耍赖、犟、不听话、在大院里疯跑、不爱回家。以前父母给他们吃啥,他们就吃啥。现在也不行了,他们开始要吃这个,不吃那个,不穿这个衣服,喜欢那件衣服,自我意识开始特别强。

这时,习惯照顾宝宝、一切都由自己做主的父母倒不习惯了,开始纳闷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孩子怎么了,难道想造反不成?这时候,打呀骂呀,怎么管教似乎都不见成效,孩子哭喊,父母也焦虑。这时怎么了?

其实,真正的根源是,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有了“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到了五六岁乃至更大,就是一个自我开始发展建立的过程。这时,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合理的应对,除了照顾孩子吃喝之外,更要照顾他们的心智。

宝宝要自由

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表现。这种表现特征事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他们开始学会用手脚等多种方式认知世界,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人抱,甚至不愿让大人拉着手走路。已经能够用简单语言来表达他们意图的宝宝,开始学会说“不”,“我会,我自己来。”,他们要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走路,不过,他们往往因为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喝水打翻杯子,而遭到父母的批评,说他们“不听话”、“犟”。这时候的宝宝非常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幼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此外,这时候的宝宝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当出现这些特征时,父母要开始注意了。因为这是培养孩子性格最重要的时期。当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支持时,小孩就会表现出“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当孩子开始闹独立时,很多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其实,我们应该给他们热情鼓励和支持,才会让他们健康发展。

父母要支持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他们独立性的表现,乘机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否则错过时机,很容易形成孩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尤其困难。谁不爱自己唯一的宝宝呢,但如何爱,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孩子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此外,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当孩子要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斥责他们,同样,当他们不愿自己去做,习惯依赖父母的时候,也要从兴趣上培养他们自己做事情的能力。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做些象征性的劳动。如果能经常地坚持,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儿子喜欢模仿女孩怎么办


友:我的儿子现在二岁半,前不久我给他买两张“王雪晶”(一个小女孩)的VCD,他每天必看,可最近他经常拿布围在头上说:“看,长长的头发吧,漂亮吗?”若让他拿下,他就说:“唱歌的姐姐就这样。”请问,我怎样才能让他改掉这个毛病?

茅于燕:你儿子两岁半,正是爱模仿的年龄,你给他买的“王雪晶”的VCD,他每天必看,说明这个小女孩的形象他很喜欢,因此他就会去模仿她的神情、容貌,而长头发又比较突出,用一块布围在头上的确能产生长头发的效果(多聪明的孩子!想象力真丰富!),所以他就老这么做。

这也不是什么不良行为,但长期下去也不好,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买另外的、以男孩子为主人翁的VCD,让他也对里面的男孩感兴趣,渐渐地就会不太模仿王雪晶这个女孩子了。

2、买有男女孩子画面的小图画书,对他讲谁是男孩、谁是女孩,你是小男孩,你和他(图画书中的男孩)一样,你和她(图画书中的小女孩)不一样。这个年龄儿童的性别意识还不很清楚,有必要专门教一教。

3、丰富她的生活,买几样有趣的玩具教他玩、买几本图画和他一起看、给他讲讲故事、带他到街心公园玩一玩、到动物园看看动物、假日到郊外去看看小鸟小松鼠都好。少看电视,VCD也不要多看,影响他与别人交往。

4、家长不要太紧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自己不太清楚的问题。要懂得一点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婴幼儿年龄段(6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往往对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就不会焦急了。比如两三岁是第一个反抗期,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知道“我”了。于是什么都要自己来,都要听自己的,和爸爸妈妈总是反着干,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又比如五六个月到一岁半左右是认生期,见生人很怕羞,不愿意接近。不懂提这个年龄阶段的这个特点的家长就会纳闷:怎么五个月以前,谁抱都行的孩子,到五个多月就忽然怕起人来的?有了一些知识,就能正确对待许多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了。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怎么办?


在孩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影响计划的正常实行。此时,不妨让孩子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①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是自己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的方法,这一方法能帮助孩子修炼意志品质。

指导孩子运用自我激励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关键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高度的自信和自我激励,能使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会经历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此时必须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打起精神,避免轻易被打垮。

三是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孩子的潜能便能不断地被发掘,向最佳的方向发展。

当然,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光靠自我激励,达到“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目标还是有难度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千万别忘记给他们及时、有用的指导。

②寻求榜样法

谁都不会否认榜样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毅力坚定、坚持不懈追求进步的人,更是孩子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榜样,无疑是为孩子的前进树立了一个标杆。

最好的榜样就在孩子的身边。比如我们做父母的也许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巨大成就,但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勇气,尤其是对孩子更是付出了不懈的爱和帮助。我们就属于能把事情“做到底”的人。

当然,孩子也可以寻求身边同龄的榜样,大家在一起你追我赶,让竞争变成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勇敢、持之以恒的小故事,带领孩子认识一些有毅力、爱坚持的人物,从中获取力量。

③有意吃苦法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物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毅力的人不在少数。如果能有意让他们吃点苦,磨炼磨炼其意志,他们会更懂得坚持。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一种好办法,不仅可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还可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这与培养毅力是一回事。此外,上学挤公交车,在炎炎烈日下赶路,手捏冰块二十分钟等等,都可以考虑。

有意吃苦并不是要虐待孩子的身体,应该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孩子担心自己无法坚持,父母可以参与监督,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孩子“狠”一点。

④竞赛法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如果让他独自完成某件事,他往往一拖再拖,或者干脆中途放弃;但若能给他一些对手,告诉他同时有很多人在跟他竞争,却能激发他不服输的心理,使他积极主动地完成好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不会轻易服输,青少年更是如此。父母可以运用竞赛法激发孩子不服输的心理,激励他坚持到底。

竞赛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孩子和要好的同学竞争,也可以和您来一场比赛。比如您和孩子同时开始学英语,可以每天比较谁学得更快,掌握得更好,把学习变成竞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