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了解孩子的性格,有助于父母采取科学的育儿方法。有科学家将人的性格根据其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种倾向,那么,不同性格的妈妈该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宝宝相处与互动呢?

A类:积极活跃的行动派

宝宝:这类宝宝往往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玩具、新事物都兴趣十足,但常常很快就会厌烦。

妈妈:这类妈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朋友众多,善于平衡人际关系,但常会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B类:敏感消极的内向派

宝宝:这类宝宝比较认生,喜欢缠着大人,习惯一直依附在妈妈身边。动不动就会哭,每次哭闹的时间很长。

妈妈:这类妈妈对于压力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苦恼,情绪一旦低落,就需要调整很长时间才能振奋起来。

C类:从容自主的思考派

宝宝:这类宝宝即使看到旁边的孩子哭,也不会受到影响。与新玩具相比,他更看重自己一直喜欢的玩具,常会一个人乐在其中。

妈妈:这类妈妈通常是“慢性子”,总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付诸行动。

A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母子性格类型相同,相处起来有很好的兼容性。妈妈在陪伴宝宝时总会带着微笑,宝宝也会笑口常开。

三种不同类型母子相处之道

最佳育儿法:可以通过一起去没有去过的游乐场所等方式,试着共同寻找新的刺激,在其间,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是否会疲劳。

A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尽管妈妈是不易焦躁的性格类型,但仍会产生很多育儿方面的困惑,因为妈妈很难充分理解宝宝的想法。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宝宝。

最佳育儿法:首先要认真观察宝宝的情绪变化,了解宝宝的兴趣所在。当宝宝感觉到妈妈能理解自己时,就会渐渐地对各种事物感兴趣了。

A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在A类妈妈眼里,C类宝宝可能是一个“超级慢性子”。

最佳育儿法:妈妈最好能充分了解宝宝的个性,并试着配合他的节奏。和宝宝一起玩耍时,最好给宝宝留出让他自己想问题的时间。

相关知识

母子“同睡”,好处多多


专家透析,近年来,受西方让孩子独睡这种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都给孩子准备了独立的房间和小床。确实,中国传统的让孩子和父母同睡的做法确实有很多不妥之处,因为这样容易使父母在睡眠中不小心把身体压在孩子身上,或是大人的被褥堵住孩子的口鼻,导致窒息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虽然,让孩子独睡可以避免这样的窒息事故发生,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好方法,但这还是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和父母亲同睡,好处也很多:

由于较小的孩子都特别依恋父母,睡在父母身边会使他们更容易入睡,睡得更踏实,不容易出现夜惊、夜啼等睡眠问题,这很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当孩子有什么异常情况时,父母可以及时发现,而且也特别方便父母照料孩子,如给孩子换尿布,盖被子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可以大大减少婴儿因睡眠姿势不当而导致的窒息发生率。

如果在孩子较小的时候非要让他独睡,会造成他们的心里缺乏安全感和不满足感,容易使孩子养成咬被角、吮手指等难以纠正的不良习惯或恋物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然而,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因此再也离不开自己,不肯去独睡,其实,这只是暂时的。国外研究表明,小时候被允许随意睡到家庭大床上去的孩子从长远观点看会变得更有信心,更有独立性。当他们做好准备后,他们就会进入独立阶段。当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说3岁以后,就要尽量培养他独自睡觉的习惯了。在这期间,他们可能会因为情绪紧张或者其他原因还不时地要求和父母一同睡,这种需求延续的时间可能要比我们预期的稍微长一些,但最终会过去。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它只可能稍稍改变方向,但却不会消失,也不可能完全被忘掉,以后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爆发出来。

【宝宝与父母同睡5个要点】

1、与父母同睡并不意味着同睡一床或者同睡一个被窝,而应该让宝宝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不过这个小床最好放在大床旁边,以方便父母观察和照料宝宝,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窒息事故,也可以避免不是专为他们设计的睡床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如婴儿被床和墙之间的缝隙夹住。

2、宝宝睡的小床,应该是专为婴儿设计的产品。这样就会避开一些潜在危险。

3、如果宝宝黏着要睡在父母的大床上,可以先把宝宝哄睡着,之后再将他抱回到自己的小床上睡觉。

4、宝宝小床的大小要与床垫的尺寸大致相同,以免宝宝的胳膊、腿和头陷入床和床垫边缘的缝隙中。

5、如果宝宝很大了还是要求和父母同睡,要引起父母注意,这可能预示孩子心理上存在些问题。

【让宝宝安然入睡的7点呵护】

1、让宝宝有安全感

宝宝夜里频繁翻身、哭闹,不一定就是身体不舒服了,只要稍微拍拍或搂紧,就会使他们感到妈妈在旁边照顾,从而产生安全感。

2、不要频繁换尿布

假如宝宝在夜里不醒,就没有必要频繁换尿布或喂奶。如果是在换尿布时醒了,也不要和宝宝多说话,更不要将他抱起,以免影响他们尽快入睡。

3、避免使宝宝烦躁

不要给宝宝穿得或盖得过多,那样宝宝会不舒服,出现在睡眠中烦躁不安的表现;当气温较高时,可给宝宝枕透气性良好的睡枕,既可降低头部温度,又可避免头上长热痱,不然的话宝宝会在睡眠中出现烦躁。

4、睡眠环境没必要非常安静

一般,小宝宝也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从小习惯于在过分安静的环境中睡眠,日后只要一点响动都可能把他们惊醒。因此,宝宝睡觉时最好小音量播放一些轻柔优美的音乐,锻炼他们周围有轻微声音时照样睡得安稳的能力。

5、不要惊醒小宝宝

处于浅睡眠时宝宝非常容易被惊醒。妈妈无法得知宝宝的睡眠状态,夜里起床察看时要尽量小心,以免惊醒宝宝。最好开夜灯或柔和灯光,减少对宝宝的影响和刺激。

6、松开宝宝的四肢

把宝宝裹起来睡觉的做法很不科学,会使宝宝因不舒服而烦躁,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如果为了保暖,可参照穿衣标准来掌握宝宝的被子厚薄,如常摸摸小手和小脚是否暖和。如果宝宝身上没有汗,表明身体既不冷也不热,天气冷时可在宝宝的被子外面放一个热水袋。

7、及时发现宝宝哭闹的原因

一些宝宝在夜间哭闹,是饥饿、大小便或身体冷暖不适等原因引起,要及时发现并做出相应处理,这样宝宝才能尽快安心入睡。

警惕!孩子过早碰电脑影响智力


警惕!孩子过早碰电脑影响智力

英国权威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在出席一个国际儿童保育会议时指出,各国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的儿童接触电脑,因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会影响到智力发育。

相信这个呼吁对所有父母都有震动,因为电脑这种现代生活装备,对孩子的魔力已在日益增加。但近年来,关于“过早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儿童发育”的研究层出不穷。

200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的弗雷德里克·齐默曼教授与同事调查了1000多名父母,发现使用开发智力的软件,对2岁以下儿童的正常发育并无好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字的能力。

2008年,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抵得上1976年时12岁孩子的水平,而这与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普及,以及学校频繁考试都有关系。

更有许多心理教育和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使用电子产品过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绪不稳。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彦丽说,过早、过多接触电脑、电视,还有导致多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可能。

但专家也指出,电脑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说明电脑、网络在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且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电脑等电子产品之外,毕竟不太现实。因此,父母最重要是懂得怎样让孩子合理地接触电脑。

0—2岁,不接触。美国一项2007年的调查显示,约有90%的儿童在2岁前就经常在电脑或电视上看各种智力开发的节目。父母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其实,孩子的大脑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地发育。比如学爬行、走障碍等活动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身体,更多的是让他在立体环境中感知真实的三维空间。孩子需要触碰、感觉、观察和移动真实事物,用对真实世界的基本了解,训练他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因而,在这个阶段,买些开发智力的光盘,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游戏来得更实际。

2岁至学龄前,少接触。在这个孩子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如果父母想让他更多地学习知识,购买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认知小读本是最好的选择,经济实惠,且这样的认知,比通过电脑进行更快,更不易伤害眼睛。

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接触电脑了,比如家人自己摄录的各种照片、短片,大人孩子一起欣赏,就会觉得其乐融融,只是上网冲浪、游戏等内容,还是应该杜绝。

上学后,控制使用时间。随着现代教学课程的多媒体化,孩子有了越来越多接触电脑的机会,此时,父母可以允许孩子用电脑完成作业;游戏则要先经过父母的筛选,提早帮孩子树立是非观念,提高对不良事物的“免疫能力”。此外,要对孩子的游戏时间进行强制性限定,以保证他们的休息和户外活动时间。不妨每天限定几个可以玩的时间段,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同时让他养成用电脑10—20分钟,就休息一下,望望远处的习惯。

为了“戒除”孩子对电脑的依赖,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都在探索自己的方法。比如,在日本,很多父母就会趁着暑假,带孩子离开喧嚣的城市,体验一段没有电脑、电视的生活,让他们体会到“原来没有电视和游戏,也可以过得很愉快。”

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专家在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上指出“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很高兴看到在座的大多数是父亲,打消了可能只有母亲来听的顾虑,因为今天讲座的主题与父亲有关,也因为我在心理门诊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昨日下午,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杨洪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题为《Whoareyou——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的演讲。这也是深圳市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的第二场公益讲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还是理念重要?这些问题凝结着杨洪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考。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杨洪认为,不见得,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杨洪认为,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单身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对孩子过多地投入或者补偿,但这是一种过度的关注,如果母亲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单亲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看到单亲家庭也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如孩子更容易树立责任感、更自立、更懂得关心别人,这是双亲家庭没有的条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发现它的优势,把危机变成一种‘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亲为何不可缺少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杨洪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杨洪以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父亲是男孩的榜样

影响一:男性气质的塑造

研究发现,父亲在家庭中是否能起到榜样作用,比起责骂、惩罚、收买和哄骗等手段要有效得多。男孩常常会仔细观察父亲的行为和价值观,如果父亲经常在家发火,不尊重妻子,儿子就会对自己的母亲和其他女性采取同样不尊重的态度;如果父亲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儿子就有可能染上酗酒的坏习惯。

提示: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求与父亲身份的认同,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父亲不仅要做到诚实、可信赖、关心他人、自律,同时还应用心经营自己的家庭,起到一个丈夫和父亲应有的作用。

影响二:兴趣爱好的培养

很多母亲无法理解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打打闹闹的行为,认为毫无意义,其实,这是父子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当然,父子间除了一起打闹、游戏之外,做运动也是很好的方式。很多过来人的经验表明,如果儿子和父亲有着同样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就会比其他孩子更顺利地度过叛逆期,这些体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提示:很多父母困惑于不知如何教育好处在叛逆期的男孩,这个阶段的男孩往往听不进任何道理。其实,父母越是心急,教育效果就会越差。不妨多与孩子相处,并善于发现他平时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同时引导他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孩子做自己爱做的事,然后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这样就能轻松达到预期效果。

女孩自信心来自父亲

影响1:自信心的建立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上。原因可能是父亲对女儿的评价往往不多,表达方式也和母亲有所不同,所以,父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分量会更重一些。如果父亲经常夸奖自己的女儿漂亮、优秀,女儿就会不知不觉自信起来;相反,如果父亲总是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不起眼,或经常在女儿面前夸奖别的女孩,那么女儿成年后,很有可能会比较自卑。

提示:做父亲的不要忽视自己对女儿自信心的影响,平时不要吝惜在别人面前骄傲地介绍:“这就是我的女儿,她很优秀!”

影响2:女性气质的塑造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还表现在女性气质的培养上。女性气质的培养是女性一生的工程,但在早期,与父亲的沟通是否顺畅会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提示:父亲应经常表现出欣赏女儿的态度,例如当女儿注视自己的时候,要报以微笑或眼神回应;当注意到女儿换了新发型、新衣服时,应及时加以评点和赞赏。这样一来,女儿就会备受鼓舞。

影响3:将来的婚姻生活

父亲通常奠定了女儿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所以,父亲对女儿将来的择偶行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女儿对父亲的印象不好或父亲经常忽略女儿的存在,女儿将来择偶时会设法寻找一个爱人,取代心目中的父亲形象;相反,如果女儿能经常感受到父亲的责任、坚强和温情这些好的特质,她就会试图寻找一个与自己父亲相当的爱人。当然这种影响还会延续到今后的婚姻生活中去。

提示:如果有一个傲慢、骄横、反复无常的父亲,女儿将来可能会不尊重她的丈夫或经常质疑丈夫;相反,如果父亲很温情、有主见,跟女儿相处融洽,女儿就容易在婚姻生活中与丈夫和睦相处。

9类母子相处之道abc


A类:积极活跃的行动派

宝宝:这类宝宝往往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玩具、新事物都兴趣十足,但常常很快就会厌烦。

妈妈:这类妈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朋友众多,善于平衡人际关系,但常会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B类:敏感消极的内向派

宝宝:这类宝宝比较认生,喜欢缠着大人,习惯一直依附在妈妈身边。动不动就会哭,每次哭闹的时间很长。

妈妈:这类妈妈对于压力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苦恼,情绪一旦低落,就需要调整很长时间才能振奋起来。

C类:从容自主的思考派

宝宝:这类宝宝即使看到旁边的孩子哭,也不会受到影响。与新玩具相比,他更看重自己一直喜欢的玩具,常会一个人乐在其中。

妈妈:这类妈妈通常是“慢性子”,总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付诸行动

A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母子性格类型相同,相处起来有很好的兼容性。妈妈在陪伴宝宝时总会带着微笑,宝宝也会笑口常开。

最佳育儿法:可以通过一起去没有去过的游乐场所等方式,试着共同寻找新的刺激,在其间,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是否会疲劳。

A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尽管妈妈是不易焦躁的性格类型,但仍会产生很多育儿方面的困惑,因为妈妈很难充分理解宝宝的想法。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宝宝。

最佳育儿法:首先要认真观察宝宝的情绪变化,了解宝宝的兴趣所在。当宝宝感觉到妈妈能理解自己时,就会渐渐地对各种事物感兴趣了。

A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在A类妈妈眼里,C类宝宝可能是一个“超级慢性子”。

最佳育儿法:妈妈最好能充分了解宝宝的个性,并试着配合他的节奏。和宝宝一起玩耍时,最好给宝宝留出让他自己想问题的时间。

B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妈妈常常会抱怨“宝宝太淘气”,担心宝宝会发生磕碰而受伤。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平和地对待孩子好动的个性,试着放手让宝宝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行事,这对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B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尽管母子俩的性格比较相似,但妈妈更容易动怒。因为敏感的妈妈很难理解宝宝为何总是哭;宝宝会因为感觉妈妈反应慢而变本加厉地哭闹。

最佳育儿法:妈妈不妨试着和宝宝一起玩些有利于增加宝宝好奇心的游戏。在游戏中,应经常教给宝宝游戏的方法,并在宝宝做得好时及时予以表扬,引导宝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B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这类组合在育儿方面一般不会发生大问题。有时妈妈担心邻居装修的噪音会吵醒睡梦中的宝宝,但实际上,宝宝却丝毫不受影响,照样睡得又香又甜。

最佳育儿法:不必为宝宝自顾自玩而担心他性格上存在什么问题。只要对宝宝的成长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就微笑着任其自然吧。

C类妈妈和A类宝宝

特点:妈妈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太敏感,但宝宝却总希望获得新鲜刺激的体验,因此,宝宝可能常常会对妈妈表示出不满。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时常留意宝宝的情绪变化,试着多给宝宝的生活增加些小变化,譬如做些新的辅食,或是进行一些复杂的亲子游戏等,让宝宝在紧张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C类妈妈和B类宝宝

特点:这类妈妈一般不会与宝宝粘在一起,因此,妈妈也就很难理解敏感型宝宝细腻的情感以及哭闹的原因了。

最佳育儿法:当宝宝哭泣时,不妨把宝宝抱起来哄哄。让宝宝在肌肤接触中获得安全感。比较适合他们的游戏是妈妈读画册给宝宝听,或者妈妈和宝宝一起画画。

C类妈妈和C类宝宝

特点:由于妈妈和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类型,所以,很容易形成妈妈和宝宝各自沉静在自己世界里的现象。有时,妈妈还喜欢把自己的行为通过语言告诉宝宝。

最佳育儿法:妈妈应创造机会,带着宝宝和其他母子一起外出游玩,试着与各种人保持联系和接触,从而帮助宝宝增强交际能力,并逐渐调整“慢性子”的性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