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祖父母对待自己的孙子女都用同一种方式,心理学家曾将所有的祖父母与孙子之间的关系类型分成了4种:传统型、玩乐型、权威型、冷淡型。

传统型

菡菡的祖父母只有她一个孙女,对她自然是疼爱有加。祖父母经常给她买新玩具、新衣服,而最令妈妈不愉快的是菡菡得到的大量零花钱。妈妈一直想训练菡菡学会有计划的购物,从她很小起就限制她每月的零花钱。然而这个计划被祖父母的慷慨破坏了。妈妈和女儿去商店购物,如果说她要买这个那个,妈妈会提醒她:“你这个月零花钱所剩无几了,而现在只是月中。”菡菡不在意地说:“爷爷会给我钱,让我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不够还可以告诉他们。”妈妈费了很大的劲才控制住自己的恼怒。女儿又加了一句:“妈妈,你给我的零花钱太少了,爷爷奶奶给我的比你给的多得多。”妈妈很生气,一回到家就告诉了丈夫发生的事情:“你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父母协助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起码不要拆我的台。”

传统型的祖父母常会固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们的孩子孙子女,小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他们都会尽可能地满足。其实他们只是单纯地想疼爱孩子,并没有想要干涉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是他们的行为却总和父母的出发点发生冲突。如上面的案例,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懂得花钱的限度,而祖父母想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惊喜一下,花这些钱就是值得的。母亲的严格和祖父母的宽松哪一个对呢?这真的很难确定,没有绝对的界限。

玩乐型

小裔的外公属于老顽童一类,平时就没大没小的习惯了,和小外孙在一起更没了形象,不是学狗叫,就是学青蛙跳,要不就和小孙女捉迷藏。只要这两人到了一起,家里总是充满了笑声,即使有时候小裔有不太恰当的行为出现,外公也不会板起脸。外婆做了一次“民意”测验,问小裔:“家里你最怕谁?”“爸爸。”“最不怕谁?”“外公。”“为什么?”“外公最不凶。”虽然大家都哈哈大笑,同时也有点担心外公把小裔宠坏了。

玩乐型的祖父母特别喜欢参与孩子的生活,而且爱和他们玩在一起。如果有时间,他们会尽可能地带孙子女外出游乐,也最喜欢跟孙子女培养出一种温暖、相互关爱、照顾的感觉,就好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这类的祖父母最容易得到幼儿的喜爱与依赖,但也容易纵容孩子。

权威型

灵烨的爷爷是个军人,总是一脸严肃,凡事讲究纪律,在家也改不了自己的军人作风。对家人的要求非常严格,连小孙子也不例外。灵烨刚刚开始懂事,爷爷就为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爷爷在家的时候,灵烨总是规规矩矩的,很害怕的样子;一旦爷爷不在家,他就开始满屋子的闹,好像解放了一样。一天早晨,奶奶买菜回来发现灵烨正在一张张地撕早晨的报纸,忙上去阻止,但小家伙对奶奶的话当没听到。奶奶试着拿开报纸,他却不依不饶地开始哭着耍赖,正好爷爷回来了,灵烨马上停止哭闹,怯怯地看着爷爷。冬天的时候,爷爷身体不好,部队安排爷爷到南方去疗养,灵烨显得非常开心,和爸爸说“凶爷爷终于走了。”

这一类的祖父母们通常视自己为家庭之首,并且非常坚持自己所认定的观念,要求家中其他的成员必须得按照他的方式来行事,特别是在教养孙子女的过程中。他们认为,后辈无论在人前人后,都应该对他们保持崇敬。

冷淡型

谚谚和爸爸妈妈生活在深圳,而她的爷爷奶奶却在遥远的北方。由于爸爸和妈妈工作都十分繁忙,很少回家,谚谚自出生起和祖父母的相处时间不超过2个月,因此基本对爷爷奶奶没什么印象。春节的时候,父母带着1岁多的谚谚回老家,爷爷很高兴地迎出来,抱过谚谚,孩子却马上大哭起来。在春节期间,爷爷奶奶只要一抱谚谚他就哭,让老人很尴尬,也很难过。

以前大部分的祖父母会和孙子女生活在一起,因此关系会比较融洽,但现在的情况却有所改变。现在有很多祖父母与孙子女分隔两地,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很长时间才能见上一面,很少有机会相处互动,因此,祖孙的感情很淡,当然几乎也不会干涉孩子的成长。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祖父母切忌溺爱孙子


许多老人退休后闲适在家,一方面他们寻找一些闲情雅致打发时间,一方面帮助儿女带孩子。老人在照顾孩子时有许多优点,老人对孙辈有耐心,照料细心、生活有规律等等,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有时会过份宠爱。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更容易满足,认为只要能做到的,千万不能委屈了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容易变得任性,不知道忍让。

乐乐在奶奶那里非常得宠,有时妈妈教训她两句,乐乐马上去找奶奶告状,奶奶就回过头来责备儿媳:她还小,哪儿懂那么多道理,别惹她哭好不好。妈妈的教育方针往往不能实施,时间久了也不愿惹事上身,就随乐乐自己发展了。乐乐因此而有恃无恐,益发变得倔强任性。

有一次,乐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打架,下午奶奶去接乐乐时被老师留下来谈话。老师告诉奶奶:“乐乐十分任性,抢了小朋友的玩具不说,还十分霸道地不让小朋友向老师汇报,不然就要打人家。”老师告诉乐乐,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能随便打人,但乐乐还是一口咬定说:“我要玩这个玩具,为什么他不让着我。”老师说:“是不是你们在家太娇惯孩子了,不然怎么会这么任性。”奶奶听了十分惭愧,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动摇。

爷爷奶奶帮着儿女带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他们因为是过来人,自有一套教育理论,因此对儿子、儿媳的意见十分不理解,认为他们对孩子太凶或太强硬,自愿挺身而出担当保驾人。但是在这种大家庭里,老人与儿女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相互配合,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英国祖父母的育儿角色


“我们很知趣,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只能算个的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我的好朋友沃克医生已经退休,夫妻俩住在格拉斯哥城南別墅。他有六个子女,除了刚结婚的小儿子与他住在同一座城市外,其他都不在身边。离得最近的是小女儿林妲,住在爱丁堡--离格城有50英哩。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且又已怀孕。因与丈夫有事外出,特地打电话请沃克为她们照顾小女儿凯茜。那天正好是周末,我便随沃克夫妇一起驱车到爱丁堡。凯茜见到外公外婆,高兴地迎过来“Grandpa!Grandma!”沃克抱起小孙女,向她介绍说:“这位是从很远中国来的Mark叔叔。”“Hi,Kathy。”凯茜腼腆地说,“Hi,Mark。中国在哪里?”“很远很远的东方,你的Grandpa和Grandma在那里教过书。”沃克说,“是的,我就出生在中国。”林妲夫妇走后,我便向沃克夫妇问起教育孩子的情况。沃克医生坦诚地告诉我,“我们很知趣,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只能算个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老人不是孩子的保姆

沃克夫妇虽已退休,但他们不做孙儿孙女的保姆。他们主张做父母的必须自己带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结婚之后,一般都要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都长大(超过12岁)才重新工作。沃克的夫人原是中学教师,结婚后,就放弃了工作,等六个孩子都长大后才重返校园。那么老人退休后,为何不帮儿女带孩子呢?首先老人不是保姆,他们应享受晚年的快乐;其次老人的教育观不一定符合现代的年轻人;再者老人不要剥夺孩子的母爱,让他/她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母爱和父爱。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老人总是认为退休后没事干,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争着带孩子,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过段日子去看看孩子

老人不与孙儿孙女在一起是不是就不爱他们,不关心他们。非也。虽然老人与孙儿孙女住在一起,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视,有时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过节日或孩子生日就寄/送礼物给他们,路近的过些日子就去看望他们。作为Grandpa/ma,喜欢孩子并不一定要整天与孩子泡在一起,其实过段时间见次面,孩子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他/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出现一些惊喜。可中国的老人喜欢与孩子整天泡在一起,认为是天伦之乐。

★安排时间带孩子看看风景

安排适当的时间领孩子到外面看看。一般是在周末或节假日,有时开车带孩子一起去山地,看山川河流、茂密树林和飞禽走兽;有时开车去海岛,看汪洋大海、汹涌波涛和热闹海港。这种方式既加深了老人与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看见什么都想知道,于是他/她问什么,老人就答什么,并且启发诱导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可中国老人认为孩子小,关在家里最安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有时忙碌起来顾不上孩子,孩子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老人的依赖指望,孩子就得迫使自己记住大人的做法,训练自己面对的问题。所以一般孩子长大后独立处事能力比较强。可是中国老人太疼爱自己的孙子,每一件小事都照顾的无微不至,看起来是好事,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即使长大后,在社会上的独立处事能力比较差。中国孩子自理能力比外国孩子要迟5-6年。

★当年轻爸爸妈妈的参谋

当孩子出生之后,年轻的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老人便成了他们的育儿参谋,不但教给他们具体的细节,还要做示范。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提醒年轻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象生理、心理、智力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何帮助指导幼儿健康发展。另外建议年轻的父母,家里有了孩子不要养宠物。西方人视猫狗为宠物,如同人一样珍贵,一般人家里都养猫养狗。但是为了小孩子,年轻父母还是忍痛割爱,必须把心爱的宠物送走。当然是因为这些宠物身上隐藏多种细菌和小虫,容易给幼小的孩子引起各种病症。怪不得在林妲家里没有发现猫狗之类的小宠物。

5种类型父母不利于孩子成长


溺爱型

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

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

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

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

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祖父母教养孩子的弊端与益处


祖父母教养的弊端

1、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育儿观念来对待孙子。他们更偏向于“中庸之道”,对孩子出现的探险、尝试行为总是去阻止,觉得规规矩矩的才是乖孩子。他们不会尝试那些新的教育方式,更不能忍受孩子出现所谓的“叛逆”行为。

2、容易溺爱孙子。只要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祖父母大多会尽量满足孙子的要求;同时由于害怕出了差错子女会责怪,所以就加倍小心,事事顺着孩子;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不管谁对谁错,都偏袒自己的孙子,如此易让孩子变得任性和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3、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照顾孩子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而有的祖父母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忽视了自身的健康。

4、影响亲子感情。和老人的疼爱相比,父母总显得比较严厉,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总是责备他,久而久之,就会使亲子间的感情出现不融洽的地方。

祖父母教养也有益处

1、祖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细心的照顾。现在的祖父母大多年纪都不是很大,有足够的体力照顾孩子。

2、可以为父母省去很多烦恼和时间。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如果休息时间都贡献给自己的孩子,估计身心都会很疲倦,对自己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3、也可以给老人带来很多欢乐。祖父母大多已经退休,晚年生活比较清闲,而儿女有没什么机会陪他们,通常都会很寂寞,有个小孩子照顾对他们来说真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的礼物。这也难怪为什么有些祖父母对孙子的爱超过对自己儿女的爱。

4、祖父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孩子,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祖父母不会像孩子的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了,因此不会给孩子压力。

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们认为自己最有发言权,因为从出生到学前这段人生的启蒙教育大多是由父母来完成的。但是父母也有许多类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一、过度保护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为他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虽然这类父母一切都为孩子着想,但是孩子却不见得领情,因为他们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却记,这是顺利的起点,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二、骄纵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她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大多是年纪大以后才生育,也可能是生育过程异常艰苦,盼望孩子出世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当真正拥有时,就毫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百般放纵。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作,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辩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三、支配型:

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四、放任型:

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作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是否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因为孩子毕竟很小,他没有能力分辨善恶美丑,也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五、理想型: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的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谐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父母四种沟通方式不讨好宝宝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3种类型父亲影响孩子未来前程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