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

被别人爱的需要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从而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的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

归属集体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自尊的需要

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要由家长硬性规定,家长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克服胆怯的需要

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

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家长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摘自《扬子晚报》)

延伸阅读

孩子搞破坏的六个理由(下)


理由四:“大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啊!……”妈妈的尖叫声从浴室传来,听上去像是遭遇了一个加强连的“小强”。爸爸赶快跑过去,却看见3岁的儿子满脸无辜地站在浴缸里,手里握着一块滴滴答答的抹布。再仔细看看,那块抹布好象是老婆心爱的真丝内衣……原来,儿子洗完澡后,满怀热心地用妈妈的“软抹布”擦起浴缸来。

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像爸爸那样做很多事情,又像妈妈那样心灵手巧,娴熟地倒果汁、推购物车、把钥匙插到锁眼里等等。小家伙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乐于给爸爸妈妈提供帮助。虽然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并不一定总能给父母带来快乐,比如当3岁的孩子分不清楚真丝内衣与抹布之间区别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想大哭或者大叫,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拿出块抹布演示给孩子看,告诉他什么才是专业的清洁工具以及如何清洗浴缸。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了乐趣,它满足了孩子的模仿需求,同时慢慢熄灭了妈妈心头的怒火。当你在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中,教会了他们如何不把破坏东西之后,可以再尝试跟老公沟通,送你一件新的内衣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礼物。

理由五:“太简单了!”

1岁半的桐桐实在不想再听“哞哞”声了,那头电动玩具牛已经这样叫了几百遍。她想尝试新鲜的玩法,于是抱着可怜的小牛进了厨房,思考着不知道这个家伙进到水池里面会什么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电动小牛没有学会游泳,反而变哑巴了……

“天哪,完全坏了!”当桐桐妈妈把那头湿漉漉的玩具牛从墩布池里捞出来的时候心里很生气,因为这个玩具是很贵的。但是她也明白,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科技含量和操作技术,显然是种过分的要求,于是小湿牛进了垃圾箱。

给孩子提供的玩具,需要与他们的年龄相匹配,既能引起他们的幻想,又要足够结实。而我们在送他们玩具的时候,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2岁的孩子想试一试小木偶能从多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有时候,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在一个玩具上集中精力去探寻这个玩具应该怎么玩。即便玩坏了,他也觉得也没有关系,反正还有很多后备军呢。所以,玩具被破坏也就不稀奇了。

理由六:“我在这里!”

佳佳乖乖地在地板上搭火车轨道,今天他突破口了自己的纪录,居然完成了3个隧道和2处立交。佳佳很兴奋:“妈妈!妈妈!快来看我的火车轨道!”但是,坐在电脑前的妈妈却总是不转过身来看自己。

“妈妈,妈妈!”佳佳又叫了两声,妈妈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佳佳迅速在屋子里环视了一圈,看到身后伸手能及的发财树,一把就抓了过去——他知道这下子妈妈就该着急了,因为她说了很多次绝对不许把树叶弄掉。

对于幼儿来说,对他的关注同吃喝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反抗措施。这时候,孩子哪怕承受责骂,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当最终妈妈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并且以满地的树叶为代价,来看孩子搭建的火车轨道模型并且大声称赞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足够的注意。

让孩子走向成功的六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宝宝成功都源于父母注重细节的积累。六个小细节,助宝宝迈向成功。

让孩子走向成功的六个细节

一、珍惜并鼓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培养自信心是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首要一环。每当孩子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时,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孩子坚信自己有能力。

二、肯定——心理强化剂

当孩子有错时,应该针对错误行为就事论事,不应否定孩子的全部价值和各方面的成绩。

三、让孩子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自身优势亦是强者的一个显著特点。遗憾的是,不少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不愿听取孩子的个人意愿和自我评价。

四、专注——注意力的培养

通过简单而经常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如对幼儿,可唱一首歌(或用录音机放)并要他细心听,然后问“歌中的主人公住在

什么地方?”“和他在一起的是什么小动物?”

五、信息刺激——成功的阶梯

“永不满足”是强者的一项宝贵品质。要常提醒孩子“我有能力取得成功!”同时刺激他夺取新的成功的欲望。若有可能,办一个孩子成绩册,甚至布置一个陈列室效果则更好。

六、“一步一个脚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善于分析条件,科学地制订计划是强者的成功之道,亦有赖于幼年时父母的悉心栽培。假如你的孩子自己制定了“优秀”的目标,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一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以便孩子经常对照一一攻关,实现自己的愿望。

儿童交友的六个误区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然后我们如何去促进它。因为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具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六个技巧


我做了很长时间的书评版编辑和撰稿人,发现有很多人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是其实并没有学会阅读,尤其是书籍的阅读。跟他们沟通多了,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小时候就没有阅读的习惯,我跟身边一些老师沟通,他们也反应,有些家长把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寄希望于学校,可事实上孩子要6岁以上才会上学,除去寒暑假,每天只有八九个小时在学校,学校也无能为力。跟有孩子的朋友沟通,他们也普遍认为培养阅读习惯应该是学校老师做的。有了孩子的家长我建议从小就让孩子爱上阅读,阅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不光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学习好,其实这也是家长自己成长、养成好习惯的机会,有本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讲的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出生就应该有的玩具——布书

那些给孩子买各种高档、昂贵玩具的家长会说自己玩的玩具有多好,但我的朋友有小孩,一般我都送布书当伴手礼。布书作为一种玩具,具备了“禁拉又禁拽,禁咬又禁造”的特性。又兼具了认字、识数、认颜色的多种功能,无论是宝宝用嘴探索世界的阶段,还是用手探索世界的阶段都是理想的玩具。孩子能坐以后像模像样的翻书,好奇的摸摸这页,翻翻那页的样子超级可爱。

睡前给孩子读故事

让孩子养成睡前听故事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增进亲子感情,另外一方面是家长偷懒的诀窍,有个附赠的好处就是孩子认字以后就能够自己读书。有的亲子书建议抱着哄睡,但是孩子几岁以后,尤其是胖孩子,哄睡真的就变成力气活儿了!给孩子读书的过程,孩子长知识,我们自己也长知识,甚至是一个强迫学习的过程。我之前送了朋友一本故事集让他读给孩子听,孩子边听边问了好几个为什么,读了半个故事,孩子就睡着了,朋友自己为了给孩子找答案,到天亮把书全看完了。

在孩子面前读书

两口子从来不看书,想让孩子读书,可能性真心不大。《权力与领导》关于行为科学的部分讲遗传分两种,基因遗传和模因遗传,基因遗传咱们普通人控制不了,但模因遗传是亲近人的行为决定的。设置家庭阅读时间,在孩子面前看书就是一个良好的模式。我妈妈有读报纸的习惯,小时候每天晚饭后,我和妹妹写作业,妈妈读报纸,小侄子看着我们自己也会找来自己的唐诗书,儿歌书看着玩。

跟孩子讨论书

跟孩子聊天其实很重要,尤其是内容尤其重要,《沟通的艺术》有个事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就是那个跟小女孩聊什么的例子。你跟她聊漂亮、衣服、化妆,她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外表重要。跟她聊最近读什么书,告诉她你看了什么书,去了什么地方,她的眼界就开阔了。很多人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无论男女,见多识广都对发展有好处。

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

让孩子在一个阅读的氛围里,让他知道阅读是件快乐的事,很多人都愿意的事有助于增强他对阅读的信心,尤其如果能碰到同龄人,他会得到更多的认同感。

 书架中留出孩子自己书的位置

除了精神上的引导,在实物上也要支持孩子阅读。在家里的书架中留出孩子自己书的位置是促进阅读的好办法,小侄女已经上初中了。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奶奶在家里的书架最下方留出一个角,贴上她的名字。每次家里来了小客人,她都会拉着人家到书架前看自己的书,并且告诉客人这些书里都是什么内容。如今她已经在自己的房间有了一个跟客厅书架一样大的属于自己的摆满她看过书的书架了。《整理的艺术》里认为视觉效果刺激成就感,更能激发行动力。

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自带说明书,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通过摸索教育孩子。我有个朋友的孩子特别讨厌去幼儿园,每次去都是哭的撕心裂肺,朋友一直说是幼儿园不好,后来我跟孩子聊天,原来孩子习惯睡觉的时候把屁股放在爸爸的脸上,幼儿园老师肯定不会让孩子把屁股放自己脸上,所以每天孩子午睡就变得很痛苦,午睡不好下午玩的就很痛苦,所以不想上幼儿园。我一直认为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很多习惯如果能提前养成,会让孩子在学校更轻松,更喜欢学校。(作者:鼹鼠的土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