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宝宝舍得“分享”吗?。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的宝宝舍得“分享”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影响宝宝分享的四大因素

三岁前的宝宝不愿意分享,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有关有限,宝宝学会分享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日常生活经验少,分享意识不到位

孩子不愿意分享,与日常生活经验较少密切相关。三岁以下的孩子知道分享食物,食物就会被吃掉、不可能再还原了,误以为分享玩具也是一样,自己就失去了对玩具的控制权。孩子还不能做到完全平等、自愿地、非功利性与人共享资源,孩子以为应该先分给自己、确保自己有一份、分给自己多的、大的、好的那一份,会把自己多余的、不喜欢的、不需要的分给别人;分享的时候会以交换为条件,渴望得到成人的表扬。

◎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分享对象有选择

与小朋友相比,孩子与成人分享行为更多,其中与家里人分享比与外面人分享更多;与陌生小朋友相比,孩子与熟悉的小朋友分享更多;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比上幼儿园以前分享行为更多;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分享行为更多;与新颖玩具相比,孩子更愿意分享普通玩具;孩子的分享观念水平比分享行为水平更高;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与教育引导下,孩子的分享观念与行为都显著提高。

◎成人逗孩子不得当,分享意识被误导

小孩子惹人喜爱,很多成人都喜欢逗孩子,但是逗乐不当会误导孩子。有的成人提出要分享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答应,成人就佯装争抢,孩子吓着了,以后更不愿意与人分享;如果孩子答应,有的成人又不分享了,而是“独享”了孩子的心爱物,结果孩子哭了,成人就乐了:“看看,小气吧,还是不愿意吧,我是逗你的,不要了,还给你--”而孩子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反而面色尴尬,成人出尔反尔的行为更让孩子不可思议;也有的孩子爽快地答应分享之后,成人马上说:“宝宝真乖,我是逗你的,你自己留着吧。”孩子就误以为分享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不但别人会原封不动地还给自己,还能得到成人的夸奖,却不明白这是“伪分享”。

◎家长围着孩子转,分享锻炼机会少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条件从小就独自拥有所有的食物、玩具、空间,没有和兄弟姐妹分享的机会,如果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支持孩子独享,搞特殊化,孩子很容易变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有需要,不知道别人也有需要,结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引导孩子分享的五大良策

★平时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

分享玩具有时是与小朋友共同玩,有时是暂时借给小朋友单独玩,后者需要孩子有安全的归还意识才能做到,在家里家长很少借孩子的东西,所以孩子很少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一旦出门了,尽管家长费劲地解释:“小朋友是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还会还给你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借有还的操作意义。因此,可以在家对此进行模拟练习,故意借一借孩子的画笔、皮球、积木,答应10分钟之后还给他,还的时候突出:“宝宝,这是刚才妈妈借你的画笔,现在还给你,谢谢!”久而久之,他就明白了所谓分享其实就是暂时离开自己一会儿,过一会儿还会回来的,自己没有什么损失。

★做分享游戏,体验分享快乐

与孩子多做一些需要分享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就乐意分享。例如与三岁以下的小孩子玩相互传球的游戏。孩子都还喜欢穿妈妈的鞋、戴爸爸的领带,当他玩得正兴奋的时候,及时地启发他:“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的东西,爸爸妈妈愿意和你分享,你愿意给爸爸妈妈分享你的东西吗?拿你最喜欢的玩具让我们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体会分享是相互的。

节假日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邀请谁来,准备拿什么玩具给小朋友玩。为了避免有的小朋友不会分享,家长可以主动与其他家长联系商量,让每个小朋友都带两三个好玩的玩具,然后相互交换玩,让每个小朋友都有分享的意识和分享的机会。考虑得周到一点、准备得充分一点有助于孩子消除戒心、体现公平,更放心地体会与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可见,分享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些家长采取软硬兼施、连哄带骗的方法效果并不好,平时应该加强锻炼,孩子才能获得更加成熟的分享意识。

★主动创造锻炼孩子分享的机会

分享之前学会分配,上街买东西的时候要照顾所有家庭成员的需要,孩子不但要知道自己最喜爱的,还要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喜爱的,平时买回来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观察孩子能否分配合理;家庭平时养成大家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不吃独食的好习惯;爸爸妈妈与孩子一样过生日,家长给孩子操办生日活动,孩子也要为家长过生日表达心意、准备礼物,体会一家人分享快乐的亲情。

★引导但不苛求真正意义的分享

真正意义的分享是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自己也不富余也能拿出来分享;是心甘情愿的、主动的分享,不是因为表扬、交换或者别人的要求才做的;分享之后是感到快乐,而不是失落;不但愿意与人分享物质,也愿意与人分享欢乐、幸福、好处、机会和爱;分享不分对象,能够一视同仁;分享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不是偶尔为之。

但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期间会出现与孩子自然发展特点相关、分享意识还不完全到位的各种“伪分享”,家长不要苛求孩子一下子就做到真正意义、成熟的分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孩子处在慷慨与吝啬、大方与小气共存的状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水平,逐步提高和锻炼孩子更高水平的分享。

★尊重和倾听孩子分享的意愿

分享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情怀,但是不要急于强求孩子。因为分享对孩子来说还是个很难理解的观念,分享会给他带来不舍、犹豫、酸楚、挣扎、忍耐、克制和坚持等复杂情绪,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却姗姗来迟,当看到别人分享他的东西所产生的愉悦时,他担心自己不再是物品的主人。更加关键的是,孩子正在发展物权和所有权意识,通过对物品的掌控权和操作自由来体会自我的力量,三岁以下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东西也应该属于自己,所以他有可能随意就拿走、争抢别人的东西。所以在要求孩子分享之前,要使他有足够的时间欣赏、玩弄自己的玩具,维护孩子的所有权意识,物权和所有权作为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分享还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时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担心别人把自己的心爱物搞坏了,如果是家长送给自己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想保持独享的权利,这些意愿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分享,需要告诉孩子牙刷、水杯、手帕、内衣裤等东西不能与小朋友分享;引导分享还要适度,不要还没做到分享,就让孩子谦让,对孩子来说,谦让比分享更难以接受。

扩展阅读

舍得“放手”,宝宝才有好习惯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舍得“放手”,宝宝才有好习惯”,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你稍加留心,也许以下几个镜头对你来讲并不陌生:孩子吃饭时,不愿意吃,边跑边玩,妈妈端着饭碗,在后边追着喂;走在马路上,常常看到已会跑会跳的孩子,偏要伏在家长背上,纵然家长已累得满头大汗,孩子仍旧不肯下来自己走;孩子上学或放学时,书包无一例外地放在接送的家长手上……

家长成了孩子的另一只手。

家长与孩子手拉手过街、手拉手进教室,甚至手拉手进厕所,只怕孩子有个闪失;在爱的理由下,家长总是从吃饭、穿衣到上学、交友,从课后作业到假期安排,无不尽心思谋,只差代孩子去生活了。别说让孩子独自在家,就连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都被众多的目光所关注,被众多的手所控制。久而久之,孩子本来具有的创造性、主动性,都泯灭于家长的呵护之中。

可是,谁又能一辈子拉着孩子的手呢?

假如只有一只手,孩子已经会吃饭,家长就不需一口一口填鸭似地喂;假如只有一只手,孩子会走路了,家长就不用将他抱在怀里,不让他双脚着地;假如只有一只手,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家长就不用再包办代替;假如只有一只手,孩子会慢慢学会说:“我能行”;假如只有一只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便不再是一句空话;假如只有一只手,放学的孩子不用家长接送会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假如只有一只手,上大学还需家长陪读的“超龄婴儿”便不会存在……想到这里,笔者不由得冷汗直流:如果孩子成为一个“超龄婴儿”,难道仅仅是因为家长多出了一只手?

当新生儿呱呱落地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剪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只有剪断脐带,才能母子平安,才能使婴儿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不给孩子独自的生活空间,漠视孩子主动性的存在,表面上为他营造出温室一样的环境,则无异于夺去了他们独自生长的权利。试想,成人可以安排好孩子的幼年生活,可以安排孩子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但如何安排他们的中年和老年呢?毕竟,生活不是童话故事和奶油蛋糕,总有一天,孩子要独自面对人生……

家长们多出的那只手,何不放开?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你看到,孩子面对车流独自过街时胆战心惊的样子,你也许会心疼,但你要相信,当他回来时,已经变成勇敢、果断、充满自信的大孩子。

请记住:做家长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你的宝宝智力超前吗?


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总而言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判断孩子是否聪明过早在出生时,聪明的孩子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宝宝你快乐吗?(下)


恰巧昨天在学游泳的路上,翩翩也与我谈到这个话题。她说:在我们班上,除了我以外,几乎所有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一直都在抱怨:爸爸妈妈太唠叨、作业太多、老师太严格、下课不让出去玩——他们都想离家出走呢!包括***(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男孩)也抱怨呢,只不过他没有说离家出走。

我问为什么你和他们不一样呢?

翩翩说:我因为只是第三名,算中等吧!他们成绩特别好的呢,觉得负担太重,回家老要做特别多的题目,他们受不了啦!都想还不如降下来呢;成绩不好的呢,觉得自己太贪玩了,又很想把成绩升上去。所以他们都不满意、不高兴。我呢,不想上也不想下,我觉得挺合适的。还有,他们所有人都觉得学习很苦的,可我觉得学习也挺快乐的。比如现在放暑假我觉得特别开心,可我却有一点想念上课的时候,更开心呢……

孩子能“苦中作乐”,我真是觉得欣慰!20年寒窗,如果一直深以为苦,人生真的了无趣味了。如果以寒窗为乐,岂不皆大欢喜!

当然,我觉得翩翩的小学还算是观念开放、教学宽松的。孩子的许多负担是家长加出来的!

郑好妈的回复:(写于7/2/200211:12:13AM)

是啊,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因为童年只有一个,给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长大以后记忆中的童年就是焦虑不安,紧张等等,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妈妈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究竟怎样给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做起来可能就不象说着那样容易了。

我家郑好从小就是一个开心的小姑娘。特别爱说爱笑。我现在还记得她8,9个月时在公共汽车上使劲的盯住旁边的一个阿姨乐,直到把那个阿姨也逗乐了,我多么希望她能把这种爱笑的秉性保持终生啊!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有很多的压力,他们拼命的要去做一个好孩子,听话上进。甚至于在幼儿园里就要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和各种的技能。孩子会在家长的殷殷期盼之下,他们身上的负担很重。这种压力会剥夺他们的快乐。可是作为一个家长,就我来说,很难下决心让孩子远离这一切,而且也无处可逃。如果对我说,就让孩子快快乐乐的玩吧,什么都别去学,可能我无法同意,因为孩子毕竟面临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你要想让她保持优势,最好让她从小就保持优势。除非是极少数天才的孩子,可能会在轻松的学习中就能出类拔萃,大多数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还得勤奋努力。让孩子快快乐乐地玩,什么也不要学了,做得到吗?

宝宝你快乐吗?(上)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宝宝你快乐吗?(上)”,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的女儿刚入园时,也有这种情况。回家老说小朋友欺负她,夜里经常大哭,听上去她十分焦虑,现在快一年了,她已经不这样了,应该是适应了环境。但我建议你最好跟孩子经常聊聊,知道他有什么痛苦,这样也好帮他。并且一定要告诉他,自己的困难自己去解决。

悄悄的回复:(写于7/3/20026:16:09PM)

想要宝宝快乐,母亲首先要保持快乐的心境。同时,虽然让孩子快乐过一生是每一个母亲的心愿,但无论如何宝宝都会遇到不快乐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排解忧伤,恢复乐观的心境。

LHCJF的回复:(写于7/3/20022:26:57PM)

我对宝宝的教育,我最看重的是宝宝的心态,我曾对家人说过,我不求宝宝大富大贵、不求宝宝成龙成名,但我希望我的宝宝这一生都快乐,是有质量的快乐,这是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有钱有名,宝宝一生都不快乐,我认为我对宝宝的教育就失败了,我不能给他一个快乐的心态和调理心理的能力,人生又有何乐趣。

我小时,虽然父母很爱我,可是因教育的不当,加上望子成龙的心理,对我很严厉,我感觉童年是没有快乐而言的,是灰色的,到了大学时,我已有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幸好当时学了心理学,自己逼自己进行调整,才好一些,我很能体会一个整天忧郁的人是非常痛苦的,那种痛是深入骨髓的痛,不管你是睁眼还是闭眼,总是觉得有一块大石头堵在心口,没有解脱的一天,不快乐的人,真的好可怜!

所以我有了孩子后,我就吸取我的经验,每天仔细观察宝宝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心理,不让他总是有负面情绪,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溺爱,不是无休止的满足,适可而止,让宝宝每天都很快乐,学什么东西都注意是在宝宝有兴趣的情绪下教,如果宝宝心情不好,就想办法让他快乐起来,每天多做让他开心的事,如宝宝喜欢出去玩,带他出去,他肯定是非常快乐的,如宝宝一洗头就哭,我们总是想办法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不让宝宝不高兴!

现在宝宝还小,我以后要教会他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以后外界的环境不像家里,总是可营造欢乐的所氛,以后宝宝的社交圈大了,必然会受挫折,所以教会宝宝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面临的是以后宝宝道德形成期、反抗期等,既让宝宝正常成长,又要让宝宝快乐成长,做家长的,一定不要忽略的宝宝的心情,教会一个快乐的宝宝,学会自己调节自己情绪,宝宝将终身受益,是你给宝宝最大的财富,不管以后孩子长大是富是贫,有名或无名,他都将是一个快乐的人,这种快乐是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人的一生追求的极限。

宝宝你快乐吗?(下)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