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宝宝4岁多了,聪明、主意多,是个喜欢跑喜欢闹的小男孩,可就是有一个习惯改不了——喜欢耳语。“妈妈,你过来,我跟你说……”“老师,我跟你说……”边说边举起小手半捂着嘴往别人耳边靠。要是你让他大声说,他就脸胀得通红,把话又憋了回去。

心理原因:耳语是一种特有的交流方式,它声音低,不让他人听见。孩子很喜欢耳语,因为它有一种不让别人知道的神秘感。教师也经常使用“耳语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听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当孩子不高兴或者闹脾气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也常用耳语的形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我告诉你,我有一个礼物给你,我们不告诉别人。”“我告诉你,我在房间里藏了一个好东西,你去找找。”通常还会伴随一些“好处”——一粒糖或者一个好玩的玩具。

不良后果:孩子年纪小,分不清游戏与现实的区别。而且,孩子喜欢模仿成人,他从耳语中体验到的快乐更加强化了他不断模仿成人的这种行为,从而导致孩子不分场合、不分事情大小、不分对象都习惯于耳语,举止不大方。久而久之还会害怕人多的场合,不敢大声地在人前说话。

建议:帮助孩子分清耳语使用的场合。比如,在做客时,爸爸妈妈会轻声耳语提醒宝宝怎样用正确的方式打招呼,宝宝看到不对的地方也可以轻声告诉爸爸妈妈等,但在其他的时候和场合,家长要示范并且鼓励孩子大声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二

心理原因:随着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和道德感的初步萌芽,孩子会因为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符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乐的满足感。为了避免一些消极的情绪,孩子会寻找一种小心翼翼、安全系数比较高的表达方式——耳语。

不良后果:等到入小学后,面对非要在人前说话的场合时,容易遭受挫折,并会因为失败而使心灵受到伤害,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而且不容易恢复。

建议: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具体指出孩子好在哪里,比如“你画的太阳很好看”,而不是“你画得真好,真聪明”。当孩子做错的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怎么说,就事论事,而不应对人进行评价,比如“你真笨,这个都不会”等。对事不对人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同时可以教会孩子正确的做事和说话的方法,丰富孩子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

例三

心理原因:早期某些成人对待孩子的不正确态度和语言使得孩子要么不敢说话,要么寻找可以信任的人悄悄地说。

不良后果:如果不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早期不良经验会跟随孩子一生,影响其今后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建议:通过与孩子的交谈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孩子以往的经历,设法弄清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源自哪里,帮助孩子把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然后忘记它。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努力成为孩子可以信任的人。同时带领孩子在适当的场合大声说话,并为孩子提供示范。比如,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自我介绍时,孩子可能不敢说,或者又趴到家长耳边说,家长可以在旁边做示范:“大家好,我叫刘小兵,今年4岁了。”然后鼓励孩子大声地重复一遍。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孩子逐渐地敢于面对他人、面对事情,敢于表达。

延伸阅读

孩子为什么说脏话


友:我的孩子现在两岁半,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经常说脏话,怎么说也不管用,平时我们在他面前也十分注意,请问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茅于燕: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肯定是源于模仿,家里人虽然不会说,但电视、电影、公共场所、马路上等地方,还是可能有人说的,而现在,我们的周围文明环境还不够好,这就为孩子带来了不少不良的模仿源,家长要特别注意。

对于已形成说脏话的不良习惯,可以试试以下对待的方法:

1、要冷静分析孩子的脏话是怎么来的,要想想是不是大人看电视(或电影)时,有这种声场面他看见了,觉得好玩、新鲜,因而就学了。再想想是不是某人教他的(有时为了逗乐),如是这些情况,应该注意不让他看大人的电视、电影,对那个逗他的人要好言想劝,不要这样做。

2、家长听到孩子说脏话,往往每一个反应是强烈地禁止:“你说什么?谁教你说的?”;“再说就不让你看动画片,不让你去麦当劳,不给你买蛋糕”;“再说就打你”……。孩子这时还可能更来劲,因为他觉得你发火,样子很夸张,好玩,好象他有了发动你情绪的“法宝”,只要他想逗乐,他就说句脏话,让你发火,看你的“表演”。所以在听到孩子说脏话时,要冷静,装着没听见,他发现没有人注意了,就不会说了。

3、切忌打骂,打骂是强刺激,也是特别注意的表现。孩子有时并不怕打骂,但却怕你不注意他。你要懂得这一点,不给他这种注意。

4、也可以在他说脏话时,做个不喜欢的表示,比如摇头,用手指在嘴边比划一下,表明你“不赞成他这样做的态度,同时赶忙带他上街玩一玩,或拿出他心爱的玩具,把他的注意力放到这上面,不再继续说下去。”

5、你孩子才两岁半,说的脏话内容他根本不理解,只是因为好玩、夸张、新鲜,而且正是在学习说话阶段,所以才模仿,有时,还要和他讲一点简单的道理,让他以后不再说,比如对他说:你说某某是大肥猪,就是说他不好看,以后不要说了,要不然,妈妈爸爸都不喜欢你。孩子最怕爸爸妈妈不喜欢,所以这样说也许有点用。

6、对长期不改的说脏话的行为要批评,但是要适度,不是打骂,而且要一对一,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批评他,在批评时,语气要坚定,要严肃。

7、用自编的故事教育他,有时有很好的效果。

8、对他的礼貌语要大力表扬,让他有对比,比较容易改正。

9、如果是生活过于单调,因而拿说脏话来取乐,那么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他自然就不去用这个办法取乐。

10、在家里,家人之间一定不要说脏话,否则是最好的模仿源。

11、在他发脾气时说脏话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时要引导他把发脾气的“事”说出来,帮他解决,并告诉他:说脏话,不能解决事,以后有什么事就说出事来,妈妈帮你解决。

孩子为什么喜欢咬人打人


前提:父母要认识到,孩子这个年龄出现这种‘咬人、打人’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

这种外在表现的本质原因:

原因一:人类的本性具备天生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原因二:由于成长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多的在为“得”进行着努力,又由于孩子这个阶段外在表现方式肢体前置于语言,社会和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因此‘咬人、打人’行为就会在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出现。

原因三:孩子虽然在为成长积极的摄取着信息,但是对信息的采集过程又充满的“恐惧感”,因此孩子的‘咬人、打人’行为往往是在得到充足感安全(例如:身边有妈妈陪伴),以及获取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提示、不制止、启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频繁出现,形成习惯性行为表现的。父母的提示启发如:这个玩具是宝贝自己的,其他小朋友不能抢你的;如果其他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这孩子太老实,自己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拿走,就不知道抢回来。。。。。。

载体培育建议:

妈妈随身携带一个孩子非常心爱的玩具或其他物品;

当孩子实施‘咬人、打人’行为后,作为抚慰对方的条件;

让孩子获得对方同等的感受;

在情绪平静的情况下对事件进行梳理,并提出父母希望的行为方式;

纯洁性信息采集环境下重新进行梳理强化;

梳理规范的行为坐标。

孩子为什么喜欢别人的注意


喜欢别人的注意是孩子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随着孩子感知觉的迅速提高,其表现欲不断增强,他们最不愿意被成人“冷落”。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除尽力满足孩子生活需求外,很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足够关注。有时孩子要求爸爸妈妈陪他坐一会儿,讲个故事,家长说没工夫,于是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如不听话,甚至哭闹、毁坏东西来达到目的。因此,虽然被家长责斥、处罚,但却感觉到终归理睬他了。也正因为家长是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表现时才给予注意,所以逐步形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心理和行为定势,其不良行为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此,家长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积极注意,具体地说,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家长要经常听取孩子的倾诉,力争准确理解并表述出对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你心中有他一定的位置,他就不会整天毫无意义地瞎嚷乱闹了。

2、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品行。家长对孩子的良好品行要给予肯定的评价,表达对孩子良好品行的赞赏,使孩子有多种机会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从而引起积极的进取愿望和信心。

3、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阅读幼儿读物和进行各种益智游戏、体育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并可以“助手”或“顾问”的身份,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提高活动能力和水平。

4、适当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家长要适当分配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家务,让他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并增强其为家庭成员服务的责任感。

孩子为什么喜欢“顺手牵羊”?


端端今年4岁了,已经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了,可最近端端的妈妈发现端端从幼儿园回来,口袋里经常会多出一些小玩具;去超市回来,竟然还拿回来20几张价格标签;到亲戚家也总要带回一些小玩意儿……端端妈妈说:“因为东西小,我并没有在意。孩子爷爷特别宠他。我一直以为是爷爷给孩子买的。”

可前几天的一件事让端端妈妈觉得不对劲儿了。“那天,我带端端去同事家玩,他喜欢上同事家小朋友的小恐龙蛋,两个小孩还因为争着玩闹了小别扭,我当时没在意,后来转天晚上睡觉时,我发现他躺在被窝里鼓捣什么,手里正拿着他心仪的小恐龙蛋。我问他这东西怎么在他手里。他说是小朋友给他的,我有点不相信,就给我同事打电话。”端端妈妈说,同事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同事说昨天找了半天,还以为是孩子们弄丢了。”

这一幕让端端的妈妈感到既羞愧又担心,端端妈妈说:“我越想越害怕,这么小就偷东西,长大了还不得成盗窃犯呀。我也想不明白,家里条件这么好,什么都不缺,可为什么他还要拿别人的东西。”为此,端端的妈妈采用各种方法教育端端,最常用的就是严厉地训斥和体罚,每次端端都哭着求饶,下次再也不敢了,可转天从幼儿园出来,也许口袋里又会多出几张写着别的小朋友名字的小粘贴。端端妈妈说:“为什么孩子会喜欢顺手牵羊呢?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孙主任说:“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小时候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带入成年,那么照此推理,4岁的端端顺手牵羊,长大后就一定是个小偷。可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谁敢说自己在7岁之前从没偷拿过别人的一丝一毫东西呢?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还是需要家长们正确引导。”

“你的”、“我的”概念模糊

依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说法,孩子之所以顺手牵羊,有一部分是缘于“自我中心”,即在这一时期,孩子会认为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肯定要归他所有,都认为是自己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它是成长轨迹中的过渡现象,这个时期一过,“偷窃”行为便会慢慢消失。所以家长万不可随意称孩子是“小偷”,是“盗窃犯”,这样有可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其成年之后的人格完善。

帮孩子建立起“所有权”

虽说“自我中心期”是成长轨迹,但身为父母,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贪得无厌”视而不见,要开动脑筋尽早帮孩子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时,嘱咐孩子及时归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纸笔,并告诉孩子要使用多长时间,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带走,在归还时要向孩子说“谢谢”。例如: 在家里,和宝宝一起认一认,哪些是他的东西,比如,衣服是宝宝的、芭比是宝宝的;手机是妈妈的、笔记本电脑是爸爸的。告诉宝宝,家里每个人都有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如果没经过本人允许,是不能动的。当然,宝宝的东西也一样,没经过宝宝允许,妈妈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随便给别人的。

编故事给孩子讲道理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编故事等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分享行为,这样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并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