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指
2021-05-12 胎教指 胎教指什么 入学准备指三招纠正宝宝的“吮指癖”。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招纠正宝宝的“吮指癖””,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大多数小儿都有吃手指的偏好,添加辅食以后更加突出。当宝宝可以下地活动,而吮吸已经弄脏的小手时,家长的担忧便与日俱增。用什么办法治这“吮指癖”?专家指出,纠正孩子吃手指的不良习惯,应以教育和转移注意力为主。而对1-3岁的孩子则要检查是否需要补锌。3岁以上的孩子还应重点防范寄生虫病。医生不主张用涂抹黄连等办法来纠正小儿吮指。
“吮指癖”从何而来?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于力教授指出,多数婴儿是从3个月开始吸吮手指,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表现明显,伴随出牙将逐渐形成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吸吮手指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缓解出牙不适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作用。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强制性地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因此,2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粗暴对待。
“不过,对小孩吃手伴随有吃纸、抓墙、食欲差、头发黄、个子矮的现象,家长不要轻视,最好带孩子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测,看看是否缺锌。”于力说,1-3岁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干预。此外,3岁后的孩子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因吮手指导致寄生虫病比较常见,这也是家长要考虑的因素。
纠正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一步是父母自我检查,有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怀和体贴,让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于力说,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和谐,对孩子的管教过于紧张或粗暴,孩子在外面或在家受了委屈,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很陌生等等,都会使小孩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强化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对此,父母要做的是多关心孩子,尽量减少孩子无聊、寂寞的时候,温和地引导他们理解吃手指的坏处,并鼓励他们坚持改正。恰当的表扬和足够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仍然不听,让医生告诉他们吃手的危害会更管用。
纠正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纠正第三步:适当补锌
当教育引导和转移注意力都不解决问题时,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微量元素缺乏。据介绍,一两岁的小孩吮手指、乱咬东西、磨牙很有可能是缺锌的表现,有些还合并缺铁、缺铜、缺钙。
“缺锌最典型的特点是'异食癖',小孩食欲不好,却喜欢吃不正常的东西,比如纸片、墙灰、泥土等。因为缺锌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这类孩子往往看上去头发黄、不长高,发育比正常小孩要落后。”于力说,对1-3岁的孩子,建议家长给他们适当补锌。即使微量检测说没有缺锌,也可以少量补。正常情况下,隔天喝一包葡萄糖酸锌冲剂(可分次当水喝),连续喝1-2个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有利。家长若是觉得不放心,给孩子多吃海鲜产品也不错,但前提是食欲好,能吃东西。
相关阅读
纠正宝宝的“吮指癖”
大多数小儿都有吃手指的偏好,添加辅食以后更加突出。当宝宝可以下地活动,而吮吸已经弄脏的小手时,家长的担忧便与日俱增。用什么办法治这“吮指癖”?
专家指出,纠正孩子吃手指的不良习惯,应以教育和转移注意力为主。而对1-3岁的孩子则要检查是否需要补锌。3岁以上的孩子还应重点防范寄生虫病。医生不主张用涂抹黄连等办法来纠正小儿吮指。
“吮指癖”从何而来?
多数婴儿是从3个月开始吸吮手指,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表现明显,伴随出牙将逐渐形成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吸吮手指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缓解出牙不适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作用。
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强制性地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因此,2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粗暴对待。
1-3岁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干预。此外,3岁后的孩子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因吮手指导致寄生虫病比较常见,这也是家长要考虑的因素。
纠正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一步是父母自我检查,有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怀和体贴,让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和谐,对孩子的管教过于紧张或粗暴,孩子在外面或在家受了委屈,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很陌生等等,都会使小孩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强化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对此,父母要做的是多关心孩子,尽量减少孩子无聊、寂寞的时候,温和地引导他们理解吃手指的坏处,并鼓励他们坚持改正。恰当的表扬和足够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仍然不听,让医生告诉他们吃手的危害会更管用。
纠正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纠正第三步:适当补锌
当教育引导和转移注意力都不解决问题时,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微量元素缺乏。据介绍,一两岁的小孩吮手指、乱咬东西、磨牙很有可能是缺锌的表现,有些还合并缺铁、缺铜、缺钙。
缺锌最典型的特点是‘异食癖’,小孩食欲不好,却喜欢吃不正常的东西,比如纸片、墙灰、泥土等。因为缺锌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这类孩子往往看上去头发黄、不长高,发育比正常小孩要落后。对1-3岁的孩子,建议家长给他们适当补锌。即使微量检测说没有缺锌,也可以少量补。
正常情况下,隔天喝一包葡萄糖酸锌冲剂(可分次当水喝),连续喝1-2个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有利。家长若是觉得不放心,给孩子多吃海鲜产品也不错,但前提是食欲好,能吃东西。
纠正宝宝吮指10方法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纠正宝宝吮指10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吮指是婴儿常见的行为,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约有一半的小婴儿有过这种吮指行为,其高峰在18-21个月。有80%的儿童在入睡时还要用一用。
吮指的方式在不同儿童那里是不同的。有的只是把手指(多数是大拇指)塞在嘴里“咂”;有的是抱着毛绒的玩具就要吃指;还有的不是吃大拇指,而是吮食指、中指,甚至拳头。
吮指的时间对不同儿童也不相同。有的只要是醒着没人陪伴就吮,有的是在入睡前才吮。在入睡前吮指的,更难纠正。
对吮指的看法,不同国家有不同。在我们国家,家长很紧张,觉得孩子有了大问题了,千方百计地要纠正;但今天的欧美国家并不是这样看。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不良行为,孩子到了5岁左右会自动放弃的,专家也认为,如果孩子快出恒牙了,还在吮指,才会对牙列的整齐与否有影响,否则就没有什么害处,不必过份担心。
吮指的原因一开始是偶然的、不经心的,婴儿在两个月左右就“发现”自己的手了。他偶尔把手、手指碰到嘴边、伸到嘴里,很自然,吮吸一下很快乐,就常常这样做,终于形成了习惯。有人认为小婴儿吮指是由于出生后吮吃瓶奶,吮吸动作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出现吮指,这也有可能。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五、六岁)来说,因为某个原因(父母争吵、爷爷经常发大脾气等)心理情绪紧张,感情无寄托,因而发生吮指,以求得安全感,这也是有的。
总之,对吮指的看法各式各样,是否急于纠正,认识也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在一岁以内不必过份紧张,一岁以后,应该注意纠正。当然,在两三个月就纠正更好。两岁左右开始纠正,可以利用语言讲道理,效果更好。四岁经后再开始纠正,由于习惯太牢固,纠正起来,困难很大。
纠正吮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在小婴儿醒着的时候,总让他的手指有事做,摇小拨浪鼓、小摇铃,会有用,另外,抱他起来走动。在他刚要把手伸到嘴里时,把他的手指拿出来,逗引他看垂挂的玩具、听你唱唱歌,转移他的注意力。
2、在手指上涂上“有异味的东西”,如黄莲、一点点咸味、一点点辣味,对刚形成吮指习惯的小婴儿很有用。
3、不要批评,这样做会使他更加吮指,寻找安全感。
4、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带他看牙医,让牙科医生对他说不能吮指的话(事先和牙科医生说好),这会很有用。
5、对在睡前要吮指的孩子,可以在睡前对他讲讲故事,一起看看图画书,甚至推迟一点睡觉,以使他累了,不吮指也可以睡着了。
6、对吮吸习惯比较牢固的孩子来说,睡前马上把他喜爱抱着睡觉的玩具一起收起来,让她会大哭大闹,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最好和他一起玩“宝宝回家”的游戏,让他和你一起把这些宝宝放到“床上”去,让他们睡觉,然后你再和他看图书、讲故事,陪他睡觉。这样,他知道“宝宝们睡觉了”,会忘记他们,不会去找他们,也不会吮吸了(因为她只有在抱着这些毛绒玩具才吮指呢!)。
7、孩子因为你拿走她心爱的玩具而大哭大闹,你不理会她,是正确的,她哭闹几天就会好的。最怕是她闹了一阵,你又给她了,于是她就愈闹愈厉害,终致形成了生物钟,到时候就会自动醒来闹。
8、可以带孩子到姥姥、奶奶家住几天或者外出旅游几天(把她心爱的毛绒玩具也带几件,以备急需,不过,不让她看见),彻底改变,有时会连不良行为也改变了。
9、如外出不可能,把屋里的摆式换个样,床换个地方,被褥抱套不同的,也可能有用。
10、换其他人(如姥姥、奶奶)来照顾她睡觉几天,试一试。
三步曲让宝宝不再“吮手指”
多数婴儿是从3个月开始吸吮手指,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表现明显,伴随出牙将逐渐形成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吸吮手指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缓解出牙不适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作用。
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强制性地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因此,2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父母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粗暴对待。
不过,对小孩吃手伴随有吃纸、抓墙、食欲差、头发黄、个子矮的现象,父母不要轻视,最好带孩子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测,看看是否缺锌。1-3岁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干预。此外,3岁后的孩子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因吮手指导致寄生虫病比较常见,这也是父母要考虑的因素。
纠正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一步是父母自我检查,有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怀和体贴,让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和谐,对孩子的管教过于紧张或粗暴,孩子在外面或在家受了委屈,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很陌生等等,都会使小孩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强化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对此,父母要做的是多关心孩子,尽量减少孩子无聊、寂寞的时候,温和地引导他们理解吃手指的坏处,并鼓励他们坚持改正。恰当的表扬和足够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仍然不听,让医生告诉他们吃手的危害会更管用。
纠正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纠正第三步:适当补锌
当教育引导和转移注意力都不解决问题时,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微量元素缺乏。据介绍,一两岁的小孩吮手指、乱咬东西、磨牙很有可能是缺锌的表现,有些还合并缺铁、缺铜、缺钙。
缺锌最典型的特点是“异食癖”,小孩食欲不好,却喜欢吃不正常的东西,比如纸片、墙灰、泥土等。因为缺锌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这类孩子往往看上去头发黄、不长高,发育比正常小孩要落后。”于力说,对1-3岁的孩子,建议父母给他们适当补锌。即使微量检测说没有缺锌,也可以少量补。正常情况下,隔天喝一包葡萄糖酸锌冲剂(可分次当水喝),连续喝1-2个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有利。父母若是觉得不放心,给孩子多吃海鲜产品也不错,但前提是食欲好,能吃东西。
纠正宝宝经常咬指甲的秘诀
生活中,有些儿童在做功课、看电视时喜欢咬指甲,家长为此训斥孩子,甚至采取惩罚措施。然而事与愿违,孩子非但毫无悔改表现,反而越来越严重,令家长头痛。其实,对于儿童咬指甲,只要了解其发病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大多数小孩会很快矫正。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不良习惯?
经常咬指甲称咬指甲癖,是一种经常性、不能自控的动作,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种常见的口瘾。其原因主要与紧张和忧虑有关。表现为病人要咬哪个指甲是无选择性的,被咬过的指甲常变得短而参差不齐。因反复地咬指甲,损伤手指的表皮,使指甲游离缘变得粗糙,指甲缘的四周出血和指甲畸形,甚至发生甲沟炎、甲周炎等。咬指甲癖是个令人难堪的、讨厌的,甚至是痛苦的习惯,不仅受到社会和家庭歧视,而且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故应及时矫正儿童的这种偏离行为。
一、一般疗法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二、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咬指甲癖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矫治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家长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还要增强患儿的信心。采取父母监督和孩子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戒除咬指甲癖这一行为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