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孩子“成长”or“毁灭”

竞争残酷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家长们早已切身感受到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从孩子上小学,甚至从上幼儿园起,父母们就开始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不要被激烈的竞争淘汰。但是,这种急迫的心情和恐惧的心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助长了竞争和功利的短期教育行为,这种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价值取向,严重背离了教育育人的宗旨,最终的牺牲品是我们的孩子。而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缺少思辨和创造力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

竞争从本质上来讲意味着不平等,只有最好的才能站在领奖台上,获得自我完成的满足感。对于其他人,都要面对失败的打击,这对一个6到12岁的孩子来说,挫折感是巨大的。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女孩因为输了比赛痛哭流涕地被他爸爸抱着离开了比赛现场,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在没有心理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反复去经受失败的考验?难道我们要等到孩子的心灵伤痕累累难以治愈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的愚蠢?孩子难道是我们的实验品而且可以终身保修?

任何形式的竞争在最终阶段都是与自我的较量,只有在对自我有批判意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了解自我的弱点,才有可能进一步去面对自我。让孩子们了解自我是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课题,了解自我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急功近利的形式获得。

中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过度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老师拼命地教,家长也卯足了劲儿让孩子去学,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探求,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更加缺乏对自治力的培养和对精神层面的关注。

了解儿童,关注儿童心灵的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身心发育都不成熟,如同一棵正蓄势待发的小树苗,特别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给与他们正确的关注和必要的保护。

作为有思辨能力的成人,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行为和固有的观念,父母为了孩子好可以奉献一切,但是做什么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好?我们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吗?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他们需要的吗?我们除了关心成绩,关心过孩子的幸福吗?在孩子感到迷惑需要倾诉和指导的时候,有谁能为他们敞开心扉呢?我们能永远替孩子决定该走的路吗?我们有权利替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吗?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呢?我们是否能够时刻保持警惕的心,思考我们的言行和周遭所提供的信息?在教育培养孩子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以开放的心来对待新的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信念?

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早已发现,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其各自特定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唯一的个体,他的成长和心灵的发展除了遵从普遍的规律外,还遵循各自的敏感性。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疏于对孩子的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了解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以适应竞争社会为理由的各种评比、竞赛、选拔、培训,实质上是漠视儿童身心健康,拔苗助长,将导致无数的孩子心灵的扭曲。成人在对孩子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把握孩子在竞赛中得到愉悦的感受,最好慎重参与竞赛,不如选择那些更具娱乐性的活动。

让孩子健康、自由、充分地成长是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花心思去想去琢磨的,也需要家长和教师观念的改变,教育孩子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要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

相关阅读

右脑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科学家们早已发现,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 100万倍。可是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 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 而且,右脑的潜能如不加以开发训练,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日本研究右脑开发的著名教育专家七田 真教授通过大量教学实际经验表明,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右脑在3岁以前即发达,左脑则从4岁开始发达。但成年期的右脑仅 及3岁左右的四分之一!令人可喜的是,由于右脑具有瞬间接受大量刺激的功能,如加以训练,不仅可开发和保留相当一部分右脑潜能,更可促使大脑神经发达,扩 大脑容量,进而有助于左脑的发育。日本研究右脑开发的著名教育专家田七真教授已明确指出:儿童期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并且,右脑开发,宜早不宜迟! 七田真说,育儿其实并不伤脑筋,只是父母们不得其法,因而缺乏生儿育女的信心 经过40多年研究与实践,七田真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给予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只是在成您如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有所感悟,或者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都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人脑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就如同录像带的工作原理一样。信息是以某种图画、形象,像电影胶片似地记入右脑的。所谓思考,就是左脑 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把它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所以左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它负责把右脑的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

被人们称为天才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可见,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需要右脑通过非语言化的信息录音带(记忆存贮)描绘出具体的形象。

现代社会强烈要求的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力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就是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并不关联的信息之间距离 越大,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设想也就越新越奇。人是不能创造出信息的,所以,创造力也就是对已有的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因此,假如右脑本身尚无存贮大量的信息, 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常常强调直觉、一闪念的重要性,这种直觉。一闪念的产生,首先要求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 用,并且要有左脑很好地配合。简而言之,我们欲求不断有崭新的设想产生,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认识,就必须充分使用右脑。长初期缺乏良好的环境 把能力给引发出来,以至于资质消失。天才的头脑功能来自右脑。

如何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


时下的中国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从成年人的社会际遇层层渗透,从研究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哪一个年龄都不轻松。拥有良好的竞争心态,是当代人必修的功课,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竞争呢?我的理解如下:

1父母作为引导者心态的调整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中国人总是一代代自己失败了,然后就去逼孩子,孩子长大又失败了再去逼他们的孩子,这就是愚蠢。”坦率地说,陈丹青所说的现象现在是越来越普遍了。父母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或者在自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总之潜意识中是充满功利心,如果孩子不成功很不开心甚至大发雷霆。对自己人生越无奈、越遗憾,对失败越恐惧的父母,往往就越急功近利。殊不知,功利心恰恰是最大的障碍,父母们患得患失放不下,孩子们畏首畏尾方不开,哪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小事。

实际上,父母把绝大部分心思放在了“要求”、“期望”孩子成功上,把少得可怜的心思放在了“帮助”孩子成功上。这是天渊之别的,前者重在事情结果的成功,后者在与孩子获取成功能力的增长。失败对于前者是痛苦的沮丧的应该受到责罚的,对于后者则是可以引来启发、反思和进步的。成功对于前者通常会引起对更大的成功的期望,以至于孩子恨透了父母的贪心而消减了奋斗的动力;对于后者则是值得庆贺的,下一个目标到时候再说,现在暂且不提。

2引导孩子积极看待竞争

竞争应该是一件富有刺激的、让人紧张也让人兴奋的事情。固然胜利值得欢呼,失败让人无奈,但最值得回味的还是那中间磨人的过程,任何一个困难的克服,任何一次对自己的控制,任何一次费尽心机的计划,都是那么值得耐人寻味。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结果都会转瞬即逝,人生会面临无数的竞争和考验,没有哪一次可以决定我们漫长的一生。对于既定的结果,无论输赢,我们都不要太在意,而是应该看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学习什么,当我们面临下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会更好。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看重和享受竞争的过程,因为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的进步在于不断的超越自己,而不是和别人比高低。

3什么是最好的状态

庄子在《达生》中有一个比喻,大意是:人们下棋的时候,用瓦罐作赌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带钩作赌注,人们下棋就迟疑和慌乱,用黄金作赌注,人们就会大失水准。技术本身没有变,而迟疑和慌乱是太看重外在的压力。凡是过分看重外在压力的人,他的内心智慧的发挥就被大大消减了。许多学生面临重要的考试都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许多运动员有足够的实力却总不能在大型比赛中获胜,就是这个道理。

竞争的获胜一方面靠良好的知识能力,一方面还要靠良好的心态(运气因素在此不做讨论)。越是重要的竞争,越是高水平的较量,心态就越重要。

良好的竞争心态至少包括三个因素:

A有一定的兴奋和适当的企图心,但不是胜负心太重以至于患得患失放步开手脚;

B对于外在和内心的干扰保持警醒并能有效排除,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的精力心思,高度关注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C能够随机应变,尤其是能够面对意料之外的变化和挫败。

4如何帮助学习竞争

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放松的介入竞争(包括考试、比赛和学习)。孩子贪胜惧败多是因为父母们太计较。不要奖励胜利、惩罚失败。如果孩子获胜,我们应该像孩子祝贺而不是奖励,也不要马上提出新的目标。失败了,切忌不要惩罚、斥责,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失败,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像摆脱失败。只有在孩子确定自己毫无希望达到成人的目标时,才会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我们应该表现出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同情(比如关切地问孩子:是不是很难过),然后在孩子有心情面对这件事时,和孩子一起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差距在哪里等。

其次,就是更多的练习,培养孩子“在场上”的感觉。通过充足的准备,培养孩子对于竞争的渴望和兴奋;通过反复的练习,增强孩子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意志的顽强、策略的灵活。

根据孩子的愿望尽可能多的创造孩子参与比赛的机会。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借用其他形式。比如当孩子做数学题时,我们就引导孩子假想有一个和他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正在和他比赛,看谁能做的又快又好。

再比如和孩子一起从电视上观看孩子喜欢的比赛,认真聆听解说员的分析,并一起讨论各个参赛者的个人特点和竞争状态。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依赖于后天的练习,竞争的经验、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稳定的发挥都是需要经过多次磨练才能恰到好处的。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图图向来喜欢争强好胜,赢了得意洋洋,输了大发脾气。上大班后,他更爱事事占上风,总爱跟同伴比,从球踢得多远,到家里有多少玩具,都要胜人一筹。昨天他竟然得意地说:“我换牙了,航航没有。”弄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

让图图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处处争强好胜固然不好,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孩子将来必然要为进入好的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正是父母内心的这种矛盾,使他们也无法给孩子明确的教导。他们既想让儿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图图的父母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专家分析: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孩子输得起才有竞争力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实际上,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通常不仅仅是较量,而是为了争取某种利益,是要分出输赢的,这种“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孩子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会使孩子从小对人对事缺乏理解、宽容和大度,变得自私、狭隘、妒忌、规避、退缩,且易因一件小事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

输不起的孩子很痛苦

孩子“输不起”,内心会感到很痛苦,常表现为:

生气

游戏课上,老师教小朋友拍球,有的小朋友学得很快,能一次拍好几下,可蓓蓓刚拍两下球就跑了,她气得撅着嘴不拍了。

说谎

美术课上嘟嘟的作品没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坐在中间,他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

攻击

幼儿园画画或手工活动时,每次做到一半,可可就会把睿睿的工具抢走,原来睿睿的作品常得到老师称赞,可可就“醋意”大发搞起小破坏。

退缩

佳佳上幼儿园了,她很喜欢幼儿园和老师。可有一段时间她却不想上幼儿园了,原因是她“画不好气球”。

任性

洋洋是个小“两面派”,在老师或比他大的孩子面前低眉顺眼,可在家里,大人有什么事没顺着他,他就撒泼,直到最后“胜利”。

输得起才赢得起

输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绪低落,心理痛苦,态度气恼,要么性格倾向不可爱,这会影响他们将来和谐性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孩子赢不骄、输不馁的风度很有必要。

常念叨别人的优点爸爸妈妈可以经常与孩子聊聊:“某某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你可以从某某小朋友身上学到什么长处?”这是认可别人、接纳别人的情商培养,对于输不起的孩子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熏陶。

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是孩子产生挫败感的直接因素。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那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让他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游戏时别总是让着孩子大人觉得让孩子只是玩玩而已,孩子却把游戏当成“工作”一样对待。利用游戏让孩子知道有输有赢很正常,可以锻炼他承受输局带来的心理压力。

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子观察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可以发现,赢得竞争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合作者将是孩子善于竞争的坚实基础,过分争强好胜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会出问题。

鼓励孩子战胜自己教育孩子不是把“挫败别人”当做目标,而是把自己做为竞争对手,今天的我要胜过昨天的我,让孩子为不输给自己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