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2020-09-09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 童话故事对儿童的好处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挫折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好处。

教育,就是运用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利用或者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于挫折的体验,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以前孩子成长在缺乏鼓励的环境里,导致孩子缺乏应有的自信。当大家意识到了赞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后,我们的孩子又整天被“我能行”、“我最棒”这样的话语包围着,让幼小的孩子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人比自己棒。其实,过度的自信反而变成了自负。

如果孩子不经历一些小的挫折,将来很可能无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变得脆弱且不堪一击。但是与此同时,家长们也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挫折教育会“挫折”孩子的自信吗,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吗?

其实,挫折教育就像妈妈烧的一道菜肴,主料、配菜和佐料都选择恰当、分量适宜的话,就能让孩子开心又健康。正确适度的挫折教育既能够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还能够让孩子体会到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一道营养全面的“挫折菜谱”

主料:挫折体验

挫折教育这道菜的主料就是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挫折的感受。挫折的体验孩子不一定会喜欢,可是就像孩子不喜欢吃的很多有营养的蔬菜一样,我们还是要想办法让他们试试。

*做法:

1.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里,家长要潜移默化地让孩子间接地接触和感知挫折,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比如,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狮子王》,给孩子讲讲《汤姆历险记》这样的小故事,可以用夸张的语气来描述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苦难,同时要激励孩子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这些虚拟而生动的挫折方式能让孩子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让孩子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它们不能胆怯,要勇敢地面对,才能收获那份成功的喜悦。从故事中体验困难和挫折,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理建设过程,家长要陪伴孩子一起走哦。

2.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挫折

孩子系不好鞋带,爸爸妈妈帮;孩子和伙伴发生矛盾,爷爷奶奶护;孩子和表哥表姐抢礼物,一群人帮衬。试想,这样一个事事顺心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那么顺心吗?如果,作为家长的你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帮手”,那么赶快撤离这样的“帮手队伍”吧。因为,这样才能让你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免于处处碰壁。

让孩子自己系鞋带,在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天大的”困难,但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困难,他就会学着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失败后,再想其他办法,最后解决问题。当孩子骄傲地把小脚丫伸出来向你“炫耀”他自己系好的鞋带时,想必这份喜悦和自信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

3.小小“刁难”一下你的孩子

除了一些自然的困难情境,家长有时候还应当刻意地“刁难”一下孩子,以此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不要立刻就答应,而是延迟满足,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从而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在与孩子相处或游戏时,设置一些小困难,不要处处顺他的意思,让孩子初步体会人和人之间会存在摩擦,在人际交往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

佐料:挫折程度

我们都知道要烧出一盘好菜,除了新鲜的原料外,烧菜时的调味料也很重要,它可以把菜变得有滋有味,也可以让菜变得难以下咽。挫折教育到底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推动孩子向前发展,还是“挫折”孩子的自信,关键在于这个调味料的量,也就是挫折教育度的把握。

*做法:

重视,不重压

良好的挫折教育必须建立在恰当的教育程度之上。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考虑两个因素——孩子的年龄和他的承受能力。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另外,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环境的不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孩子会比较敏感,或者对某个方面的承受能力很差,家长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而牺牲了孩子的快乐与健康。由于挫折教育过度而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例子不胜枚举。

林林是个身体较差的孩子,爸爸为了锻炼他,常常要他跑1000米,这对一个6岁且身体素质较差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林林常常跑了300米就气喘吁吁、脸色煞白,他爸爸还要严厉地批评他,久而久之,林林身体没见强壮,性格却变得很孤僻,私底下还出现了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比如砸家里的东西等等。

其实,就像烧菜时不能把一罐盐都倒进去一样,过于苛刻和频繁的挫折教育不但没有帮助到林林,反而让他更加虚弱和孤僻,才会用砸东西这样的不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家长在挫折教育中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要为孩子设置“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配菜:鼓励和榜样

只用主料和调味料烧出来的菜,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如搭配一些合理的配菜,不仅色彩丰富,营养也更加全面均衡了。鼓励和榜样的作用,就是挫折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配菜。

*做法:

自己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思维很直观,周围的人和事会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在挫折教育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家长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当你自己面对挫折时,就要从容对待,让孩子感受到你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你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别小看这几句自我鼓励哦,孩子从你身上能学到自我鼓励和平和的心态。

延伸阅读

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4大好处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4大好处,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

成长必经之路:教宝宝应对挫折


现在的小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多数会采取疼爱原则,就怕磕着碰着。但是正因为这样的疼爱教育,让现在的小朋友大多缺少面对挫折的解决心态。家长该明白,孩子总会长大,挫折是孩子的必经之路,与其总是跟在后面保护好他,不如教给他面对挫折的勇气。

宝宝受不了挫折的5大原因:

1、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2、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3、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4、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摔倒时故意打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宝宝摔倒,妈妈打它!”这种类似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5、包办替代

正常情况下,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还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裤、穿鞋袜、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动手做事的敏感表现,聪明的家长会很乐意配合。但相当多家长忍不住包办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

如何培养宝宝的挫折忍耐度

期望宝宝有良好的挫折忍耐度必须循序渐进,当宝宝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引导他去找出挫折的原因,陪他一起检讨其它改善的方法,最后建议他再试一次、两次、三次,当宝宝发现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由此建立自信心,未来即不会轻易被挫折给困住。例如,学习新的功课,宝宝一开始可能不懂,但是高挫折忍耐度的宝宝会选择再问老师或爸妈、自己再试一遍、看看同学怎幺做,而不是立刻就生气或放弃。

1、不要随口答应宝宝:大人经常的失约,会让宝宝对承诺及大人的话失去信心。

2、不过度预期宝宝的能力:不要灌输宝宝:你绝对是第一名、我最喜欢你考一百分等,因为过度膨胀宝宝的能力,会让他觉得只有第一名的他,爸妈才会喜欢,如果做不到、失败了,爸妈、老师就不爱他,使他不愿意面对挫折及失败的时候。

3、不要剥夺他尝试的机会:不要因为怕宝宝失败,就不让他试试看,小时失败经验并不会造成什幺大损失,反而能让宝宝了解失败没什幺大不了,否则等长大之后,小挫折可能会变成大石头,宝宝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将石头移开。

孩子入园遭遇挫折有助孩子成长


宝宝入园的高峰期,妈妈们也进入了忐忑不安的焦虑期。在自己呵护下生活了3年的宝宝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吗?有些任性或胆小的宝宝多久才能融入新集体?会和老师以及小朋友相处得好吗……其实,有些挫折是新入园宝宝必须经历的,妈妈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配合老师,缩短宝宝入园的适应期,让他们上好踏入社会的第一课。

挫折1——分离焦虑

冷女士:芸芸从上幼儿园的第二天起就又哭又闹,送她到幼儿园,她抓着门把手死活不肯进,可让我心疼了,只有站在门口远远看着她才放心。

王婵老师(经五路幼儿园):3岁之前的孩子正处于分离焦虑的敏感期,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会不适应,再加上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宝宝就更紧张了,所以每年的入园初期,新生都会哭成一片。

对策:1.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或者和老师商量陪孩子在幼儿园度过前几天,让宝贝慢慢熟悉新环境。2.一开始可从半天班开始,一周后再上全天班。3.对老师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并对宝宝的入园表现出高兴的心情,这样可以感染宝宝以愉悦的心态入园。4.一旦决心让孩子独立入园,一定不要在门口观望,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

挫折2——被忽视

解女士:幼儿园里一个老师照看那么多宝宝,会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啊。

赵冰园长(大地明珠幼儿园):在家庭中孩子是被关注的中心,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但在幼儿园里,一个老师照看十多个孩子,对宝贝的关注度肯定要小于家庭。当孩子感觉自己被忽视后,会想办法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关注点也会慢慢从自我中心向他者转变,对孩子而言这也是一种成长。

对策:1.入园前,可逐渐减少家人对宝宝的关注度,增加其独处时间。2.教给宝宝在自己感到受忽视时,如何向老师表达这一感受。3.引导宝宝往好的方向想,如鼓励他回忆幼儿园里有趣的事,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挫折3——反复生病

吴先生:同事的儿子入园不到一周就感冒了,还伴有腹泻的症状,听说这是新入园的孩子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可能该怎么避免呢?

王婵老师:新生入园确实容易生病。一是因为孩子刚离开熟悉的环境,心里很焦虑,引发免疫力下降。二是孩子从家里的小环境进入幼儿园的大环境,一下子接触到那么多人,增加了交叉感染细菌的机会。三是因为幼儿园的作息打破了孩子原有的作息规律,加上活动量突然加大,也容易生病。

对策:1.可在家里“试入园”,即把宝贝的吃饭睡觉时间提前和幼儿园统一起来。2.加大孩子的活动量,锻炼好身体,增强抵抗力。3.新入园时让孩子多喝水、吃水果,补充因哭闹而流失的水分。

挫折4——缺乏自理能力

蒋女士:听说幼儿园老师都会帮助宝宝穿衣、入厕,那还需要我们家长提前教给宝宝吗?

赵冰园长:幼儿园老师会在新生入园的前两周集中教孩子自己穿衣、入厕等生活技能,但父母最好还是提前教会孩子,否则入园后学得慢的孩子会很有压力。

对策:1.入园前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睡觉、上厕所。

2.多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如帮妈妈递水杯、拿东西等,这也能增强孩子独挡一面的自信心。

因此,当孩子哭闹时,不要过于保护孩子或者听从孩子要求,回家呆几天,这样反而更不利于适应幼儿园生活。

与挫折一起成长


在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发现,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挫折教育应势而生。对还处于幼儿阶段的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当妈妈的你肯定会举棋难定:让宝宝受点挫折吧,宝宝还太小,当爸爸妈妈的难免会心疼;不受挫折吧,又觉得宝宝一直处于家人的溺爱之下,受不了一点风霜,终究对他没有好处。

处于幼儿阶段的宝宝到底需不需要进行挫折教育呢?如果需要,该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妈妈又该注意什么?

宝宝需要挫折教育

Q:什么是挫折?

A:心理学中认为,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

挫折包括三层含义:

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

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现在的宝宝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爸爸妈妈竭力粉饰和掩盖挫折,光谈赏识教育显然不够,所以,让宝宝适度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对挫折教育的3种错误认识

进行挫折教育,早教专家主张顺其自然,让宝宝明白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苦也有乐,还生活本来面目,让宝宝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目前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提醒妈妈尽量避免。

认识1:挫折教育就是吃苦的教育。

不少妈妈认为,如今宝宝的耐挫力差都是由于家庭溺爱而成,只要让他吃点苦头就能解决问题,于是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情境,故意让宝宝受点苦。其实,挫折教育是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人为地让宝宝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挫折贯穿人的一生,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认识2:中国式的“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源于这些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因此错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大声呵斥、谩骂甚至“修理”宝宝。这说明,一方面,封建家长制观念还在影响着你,另一方面现代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溺爱宝宝的现象。两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导致妈妈对宝宝的教育是“左手持棒,右手拿糖”,恩威并施。

认识3:挫折教育就是让宝宝身体受点苦,流点汗。

生活中的挫折包括身体上的苦和思想上的苦,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的社会,思想上的苦必定会比身体上的苦更多。身体上的苦即为受点累、流点汗,也许宝宝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是挫折,反而觉得是种乐趣。而对于宝宝思想上的娇气,妈妈没有耐心、怕麻烦,宝宝遇到困难,就帮着解决,结果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

挫折教育4个实施方式

宝宝的身体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但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妈妈要根据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随时随地地对他实施挫折教育,而非你去搜索挫折、制造挫折。

1.让宝宝走出爱的“保护圈”。

放开手脚,不要怕宝宝摔着、碰着、饿着、累着。摔倒了,鼓励他自己勇敢地爬起来,而不是把宝宝抱起,一边哄着“宝宝不哭”,一边把地板踏上几脚“谁让你摔着我们家宝宝”;宝宝想要玩具,鼓励他自己去拿;让宝宝自己尝试脱穿衣服,等等。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你包办代替,不要把宝宝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而应让宝宝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2.寓挫折教育于游戏。

在游戏或故事场景中,你用“角色语言”鼓励宝宝,会比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宝宝爱听奥特曼,爱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当他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你正好顺着他的兴趣点,给他讲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用他喜爱的角色形象做“代言人”,鼓励宝宝克服困难,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适当地给予批评,让宝宝品尝失败的滋味。

现今的宝宝,大多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宝宝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宝宝,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4.带宝宝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练。

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宝宝郊游、爬山、逛公园等,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下受到磨练。

实施3项注意

1.“度”的把握。

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宝宝是有利的,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挫折过度了,宝宝受到的打击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对失败产生恐惧,最后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和信心。

2.时机的把握。

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不用故意创设挫折情境,关键是你把握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如:带宝宝出去散步时,宝宝经常走一会儿就要抱,这个时候你要多鼓励他自己走,磨练他的意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比创设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关键是你要把握时机。

3.家庭教育观念的统一。

对宝宝的教育观念你们一定要统一,不要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尤其是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家庭,祖辈与父辈对宝宝的教育观念要一致,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以免让机灵的宝宝钻了空子,达不到挫折教育的作用。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罗文红

教育孩子面对挫折方法有哪些?


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心理承压能力都非常差,生活中一点小困难就被吓怕了,退缩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呢?

有道是“人间没有不凋谢的花,世上没有不曲折的路”。父母要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对挫折,把挫折看做是前进道路上必经的关口,从而增强心理的韧性。同时父母还要指导孩子调整努力的目标,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一、有意设置障碍,培养抗挫折能力

任何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如果孩子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情绪紧张,束手无策。因此,父母在平时应有意识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为孩子打下勇于面对困难的预防针,让他获得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负责去做某件事情等,但要注意,障碍设置难度要适中,否则屡次失败,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二、及时疏导,正确应对挫折

当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态度或者指责、谩骂孩子,而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同时还应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挫折。因此,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适时地扶他一把,给予鼓励,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忍受暂时的焦虑与不安,加强对困境和压力的容忍力,并且有信心和方法去克服困难。

三、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长。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开手脚,留给孩子一个生活自理的空间,让他在摔倒中逐渐增强抗挫的能力;使孩子能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形成执著的品性。经过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这也是父母应为孩子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孩子早晚都要自己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许多父母却不敢把孩子放出去,怕他们经验不足,怕他们上当受骗,什么都不敢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们就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不肯让孩子吃一点苦。他们千方百计为孩子打点一切,使孩子生长在非常安逸的环境下,孩子在成长中很少或根本就没遇到过挫折,表面上一帆风顺,其实非常危险。孩子没有机会经历挫折,严重缺乏抗挫的能力和经验,一旦遭遇困境就会引发种种问题……

同时,父母的纵容娇惯磨灭了孩子的坚强意志。比如孩子摔倒了,妈妈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味地怨天怨地;孩子在学校摔破了皮,有的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讨个说法”……父母的娇惯使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累,什么是挫折,斗志在慢慢消磨,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意志消沉。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作为父母,不应该只是竭力帮孩子逃避困难和挫折,而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挫折。帮助孩子战胜脆弱,培养坚韧的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是当今家庭教育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树立孩子的自信,给予其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活不是理想中的世界,生活中充满失败与挫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一点,并培养他们在失败与挫折中奋进的勇气。父母可以通过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或现代成功名人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和永远地放弃自我。要让他们从小知道,失败并不可耻,只要肯努力,总会成功的。

总之,我们要教育孩子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挫折来临时不知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面对它。挫折也像弹簧一样,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的好处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的好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缺乏劳动能力,是当今孩子的普遍现象,这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后果,孩子缺乏劳动,会使宝宝生活缺乏独立的能力。然而很早的教育宝宝劳动是在好不过的了。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事实上,宝宝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小编总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宝宝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一定要让宝宝做适当的劳动。

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问题:

我儿子快到入园的年龄了,可是有一次我带他去游乐园玩,他却和一个小朋友因为一点事想打架。我想问一下,如果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期付他怎么办,我该怎么教育他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对待孩子呢?

专家解答:

2岁的孩子逐渐有了自主意识,没有明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遭到拒绝时采取攻击的行为很正常。在上幼儿园以后孩子在团体中学会与人相处,会本能的采取很多方式,也可能会和同学打架,家长不要担心,让孩子自然的在同伴中建立关系,保持友谊及解决冲突,学会竞争和合作,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就好了。孩子对攻击行为的利害并不了解,如果他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家长可以告诉他,打人不对,被打得小朋友会疼痛,希望他不要打架,应该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如果担心孩子受欺负,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他,要学会避开,并告诉对方不要打人。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教育子女避免用打骂的形式,多和孩子讲道理,并关心他的情绪,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做法与小朋友友好相互。

网友建议:

doric:小朋友打架大人不能把他的行为贴上部礼貌的标签,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还没有形成呢。家长多做表率,孩子会模仿的。

松山2008: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往往在挫折面前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畏惧心理。父母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当今社会,父母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身心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这便给孩子造成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这是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弊端。所以我们平时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如:洗自己的袜子、整理房间、倒垃圾、叠衣服等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她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是提高她应付挫折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遇困难时,我们不能以决策者的身份,替她做决定,而是当她的顾问,给她提建议,叫她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她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告诉他挫折人人都会遇到,但挫折可以避免,可以战胜,挫折还能磨练人吃一堑长一智。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如果家长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的态度。我们也不要当孩子一遇到点小困难就给她帮助,而应该鼓励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到底在哪里,以便找出化解困难的办法。要通过真实事例让孩子知道,在困难挫折面前唉声叹气并不会降低困难,减少失败,灰心丧气只会增加自己痛苦。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做出重大贡献的例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不灰心丧气,勇敢面对困难。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难后,总结一下困难的类型,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要使孩子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这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即心痛地去扶她,而要她自己爬起来。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小白兔牙膏:孩子在幼儿园很少有那种针对性很强的,故意欺负某人,但是在玩耍中,磕磕绊绊总是有的,其实家长不用太在意,孩子也是在相处中寻找交往的方法。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好处相关推荐